还能谈理想吗 年轻人

杜素娟,华东政法大学文学教授。

理想是人生的弹簧

大家好,我是杜素娟,在华东政法大学教文学课。

其实我这个身份挺尴尬的,每次我一介绍这个身份,总会有人跑过来说:“你是政法大学的老师,那可以帮我做法律咨询吗?”

我在华东政法大学教了25年的文学课,成功把自己变成了华东政法大学的著名“法盲”。在华东政法大学,所有的专业分两类,一类叫法学专业,一类叫非法学。像我这种中文专业的老师,一般都会自称为“非法”的老师。

正因为我是一个“非法”的老师,所以在政法大学里面,我非常意外地得到了一种边缘的宽松和自由。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研究文学、讲文学。文学里面包含着巨大的人生资源,我非常想让自己的学生看到。

现在我有了一点野心,还想要更多的年轻人看到。“通过文学来讲人生,贴着人生来讲文学”,这个理念我坚持了25年,还想继续坚持下去。所以我今天站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并不是特别新鲜的话题,那就是“理想”。

作为一名老师,我的学生经常会向我发问:“老师,你老在说理想。现在这个时代,压力那么大,竞争那么激烈,社会那么卷,谈理想是不是不合时宜?”

社会上也有很多年轻人会提出这样的灵魂拷问:理想能当饭吃吗?如果我只是个螺丝钉,只是北上广一块有归属感的抹布,我要理想有什么用?

有一首歌叫《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我听了以后觉得挺扎心的。在我的成长经历中,“理想”和“年轻”是紧紧捆绑在一起的一组词汇。 现在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困境,让年轻人决定跟理想割席而坐呢?

这就是我今天选择这个话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往往以为,人生当中最痛的一个处境,是人生走入了绝境。但其实还有一种处境会更痛,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处境呢?

17世纪,英国作家弥尔顿写了一部作品叫《失乐园》。我的学生经常会有一个误解,我一说今天要讲《失乐园》,他们都特别兴奋,以为要讲渡边淳一,其实我要讲的是英国17世纪的《失乐园》。

它讲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圣经》里的故事——有一群反叛天使,他们跟上帝和上帝之子作战,败了之后被打入了地狱。这帮反叛天使离开之后,天堂空了,上帝就打造了一个伊甸园,在伊甸园里创造了人类。他把这些人类放在伊甸园,将那里作为天堂的“人才备选库”。

天堂代表着我们人类的辉煌处境。伊甸园代表着快乐和满足的处境。地狱则是人生无望的绝境。弥尔顿的《失乐园》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说其实还存在着“第四种处境”。

那第四种处境是什么呢?《失乐园》里是这样说的:第四种处境卡在伊甸园和地狱之间,它不像地狱那么绝望,也没有伊甸园的快乐和满足;这个地方不是陆地,不是海,所以找不到一块可以扎扎实实立足的地方,所以也不能自由移动;它是一个粘稠的泥沼,一个空虚的黑洞。

如果你困在了这个地方,你会怎么样呢?你会找不到脚下的路,也看不到眼中的情景。这样一个地带,弥尔顿给它起了个名字—— 每次讲到这个地方,我的学生们都会沉默,因为他们开始对号入座了。

人生当中的“混沌界”指的是什么?指的是你好像没那么惨,你不是一无所有,但是你有的也不多;你好像有那么一份生活,但是这份生活又不是你想要的;你想突破,但是看不到希望;你想改变,但是找不到路径。

在这样的地方,有人说,那算了,躺平吧,摆烂吧。但是我问问在座的年轻人,你真的躺平和摆烂的时候,你说“我没有理想我不伤心”的时候,你真的不伤心吗?其实内心还是有点不舒服的,你会感到疲倦,感到空虚。

鸡肋的地带、鸡肋的生活、鸡肋的工作,就会带来混沌界的体验。一旦陷入混沌界,我们就会有这样一种状态——我们既躺不平,也卷不动;我们的人生好像卡住了。

这种体验直接带来的情绪上的表现,就叫

什么群体内耗最厉害?年轻群体。鲁迅先生曾经写过这个问题。

鲁迅在《秋夜》当中写到,年轻的小飞虫它明明无光可追,但还是要在玻璃灯罩上撞得叮叮作响;年轻的小粉红花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但它还不愿意放弃那个春天的梦。这就是年轻的天性。这份天性注定了越年轻越疼痛,所以我们说这是

很多“前浪们”不理解,说这一届年轻人不行,因为他们太喜欢撒娇了,总是喊痛。我对这种观点比较反感。我自己也是“前浪”,我年轻的时候也喊过痛,只是后来忘记了。只不过因为现实把我们的棱角磨光了,我们才感觉不到痛了。

很多时候,比痛感更可悲的,是感觉不到痛。每一代年轻人,他们喊痛从来都不会是为了撒娇, 他们喊痛是因为他们真的痛。

年轻人这么痛苦,但还是找不到出路,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所有人都在经历一个 “伪个人生活”、“伪自由”、“伪理想”泛滥的时期。

什么叫伪生活?法国作家加缪在《局外人》开篇第一句就这样写道:“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这就是青年莫尔索的整个生活态度。他妈妈下葬的时候他没哭。他还在妈妈的棺材前喝了咖啡、抽了烟。

他有个女朋友。她老是像天下所有的女朋友一样,追问他这个终极问题——你爱不爱我?莫尔索想了想,觉得自己找不到答案,好像爱,也好像不那么确定。女朋友就问他,“那我们要不要结婚?”他说,“可以结,也可以不结,你随便”。

他的老板给了他一份好工作,说现在有个好机会,可以送他到巴黎办事处去工作,那是大城市的工作,比在小城市阿尔及尔好多了。很多人都觉得机会难得,觉得他很幸运,可是莫尔索是这样理解的:大家都是社畜,大城市的社畜和小城市的社畜有什么区别吗?所以他并不感兴趣。

用这寥寥几句来描述莫尔索,大家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年轻人呢?你能想到哪些词汇来形容莫尔索?

冷漠、消极、悲观、提不起精神——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年轻人。如果是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这种年轻人大概率是要受到批评的。

可是加缪怎么说呢?他说:大家能理解吗?这样的一个莫尔索,为什么会是一个英雄呢?

什么叫生活的虚伪?表达悲伤有很多种形式,为什么只有哭泣才是真诚的?同样都是工作,为什么大城市巴黎的工作,就比小城市阿尔及尔的工作更高贵、更有价值呢?爱情存在变数,我们都不确定未来爱情的走向,但为什么还是要信誓旦旦地海誓山盟,互相许诺永恒呢?

▲ 加缪《局外人》书封,©读客文化

莫尔索就在这其中发现了什么叫生活的荒诞?其实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已经有了一整套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人生的模板。这些标准、规范和模板在等着我们。

这些东西会通过学校教育、社会价值观念、家庭教育传递给我们。它们会塑造我们,还会根据我们相应的表现,来给我们设一个定义,或者贴一个标签。

比如你要读什么样的书才有前途,考进什么样的学校才是优等生,得到一份什么工作才体面、才有尊严,做什么样的人才叫成功,什么样的生活算成功,什么生活是一塌糊涂的失败。

这些都是有既定答案的。按照这种既定的答案生活、行事, 我们就这样被社会规训了。 可是我们意识到了吗?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自己不符合这些答案而感到痛苦,感到自责,感到自卑,自我否定,甚至很多时候会觉得自己失败了。

这就是莫尔索看到的生活的荒诞。莫尔索他问了我们一个问题:

其实我们以为我们活着,很多时候我们活着的,不过是一个已经设定好的定义。我们以为自己在人生当中做出了那么多选择,这些选择是我们自由的选择,但是面对一个有答案的问题,我们的自由又从何谈起呢?这就是莫尔索发现的荒诞。这就叫

▲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Bill Bragg, 纽约客

英国有一位作家叫乔伊斯,他写了一部小说,是一部意识流巨著,叫《尤利西斯》。《尤利西斯》里面有一句话相当典型,描述了什么叫伪生活。

它是这样写的:“每秒钟,每秒钟,每秒钟的意思只是每一秒钟。”我每次读这句话,都觉得是好痛的领悟。我们活着,时间滴答滴答走,可是没有留下任何内容。因为如果我们过的是一份伪生活,是谈不上“创造”二字的。没有创造的生活,它没有真实的意义,我们越忙碌,越空虚。

卡夫卡写了一部我们更熟悉的小说,叫《变形记》。小说写到一个叫格里高尔的推销员,他的工作非常繁重。他一点都不喜欢这份工作。但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又非常害怕失去这份工作。他讨厌自己的工作,但他还是会积极表现,争取更好的业绩,让老板满意。

这就叫伪自我。就是过一种内心撕裂的生活。内心撕裂的生活过久了,卡夫卡告诉我们,在某一天的早晨,格里高尔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所以伪生活、伪自我的结果就是这样。

作为个体的我们,仿佛存在着,又仿佛从未存在过。这就是加缪所说的“虚无和荒诞”,是王小波所说的“缓慢受锤的人生”,是卡夫卡所说的“异化成虫”。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么痛的生活席卷了我们的日常,要如何结束这样的状态呢?

这就要提到我们今天的关键词——“理想”,也许理想是一种答案。也许很多朋友会说,理想让我们活得很沉重。大家先不要急着反驳。在谈理想之前,我们首先要提防一个问题: 你的理想是不是被绑架到了攀比的金字塔尖上?

比如说求知,我要读书,要成为一个有学问、有知识的人,这个理想非常美好。但是如果你认为只有考上北大、清华,那份知识才有含金量,那这个理想就是被绑架到了攀比的金字塔尖上。

以我们学校为例,我经常带大一的学生,接触过相当数量的孩子,他们非常优秀,在高中的时候都有远大的理想,要考清华、考北大,结果高考的时候失手了,“沦落”到了我们学校。

于是他们就失去了人生的指望,陷入到了人生谷底,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对学习没兴趣,对生活没兴趣,对美食都没有兴趣,上课睡觉,下课还睡觉。

我经常说人家叫躺平,你们这叫直接瘫痪。其实这是很不明智的。因为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资源。我们政法大学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律师、检察官、法官。

还有比如说挣钱,我们入职以后都想挣更多的钱,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舒适的生活,这是一份非常温暖的理想。

可是如果你的这个理想从挣更多的钱,变成我要比别人更有钱,你的理想也被架到了攀比的金字塔尖上。比如你在上海这种生活成本很高的地方,本来手头的钱只够租一间屋子,这间屋子干干净净、也是可以住的,但是你发现你的一个同龄朋友竟然买了三室一厅,你晚上就睡不着觉了。

于是你拼命奋斗,等你实现了这个愿望,也买了三室一厅,你觉得很幸福、很成功,然后你出去跟同学聚了个会,他告诉你他刚在佘山买了别墅。

晚上回到家,你又睡不着了,又开始焦虑,又开始不安。金钱是一个变量,你永远在追,它永远水涨船高。但丁在《神曲》里面写过这么一句话:“月亮下的金钱让人类永远不得安宁。”

这些被架到金字塔顶的理想,都是是它设定的概念是什么?你必须出人头地,你得把别人比下去,这才叫成功。这样的一种“成功”思维,跟大多数普通人是无缘的。但这样一个所谓的理想,却把很多普通人卷了进去。

于是芸芸众生只能眼巴巴地望着金字塔的塔尖,觉得人生苦涩,而理想是人生苦涩的根源,于是要跟理想割席,因为没有理想才不会伤心。我觉得 因为这不是真正的理想。

真正的理想是什么?是一种想象我想要的未来的生活,想象自己想成为的自我。我还是愿意举一个文学作品的例子,那就是歌德写于18世纪的《浮士德》。它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有一个老博士名叫浮士德。他在书斋里度过了一生,做了一辈子学问,别人对他都很尊敬。但是等他老的时候,他却突然发现人生虚度了。为什么?因为他发现这一辈子,他就学会了一样技能,就是复制粘贴。写了这么多论文,其实就是粘粘贴贴,也没人看。

他觉得这样的人生没有活出意义。于是他向神灵祈祷,希望再活一回。后来魔鬼帮助他喝下了返回青春的灵药,浮士德重回20岁,又过了一生。

他的第二世过得怎么样呢?他谈了个恋爱,失败了;走了个仕途,没走通;追求艺术梦想,破灭了;最后想建立一个理想国,也没有实现。

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有同感:“老师,这是我诶!这不就是我一事无成的人生吗?”可是浮士德很满意,上帝也很满意,上帝认为浮士德代表整个人类活出了意义。

这该怎么理解?一事无成的人生,它的价值是什么?浮士德做到了什么?其实浮士德他就做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 保持了一份旺盛的自我想象, 以及 探索自我和人生可能性的勇气。 这条路走不通,我再试试别的;还走不通,我继续尝试;如果方向不对,我就调整。

这样一种对于自己人生的不放弃,或者说对自我的一种旺盛的想象力,让每一堵墙都不能成为他人生的绝路,任何一个狭小的现实也都不可能囚禁浮士德这样的人的人生。

我们会发现,一份对于自我的想象,会成为我们人生中有这段弹簧,我们的人生就不会被压扁。哪怕巨石袭来,眼看就要把我们压垮,拥有了理想这段弹簧的我们,还是会保留一份对自己的想象——我还有其他的可能——那我们的人生就还有余地。

这就是自我想象的一个作用:就算走入绝境,也能够在绝境处重启人生。但是要如何才能获得一份自我想象呢?我们可以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想成为怎样的自己?你想过上怎样的生活?你认真想过吗?我们会发现,一份贴切的自我想象一定要建立在对自己的了解之上。

我要了解我的兴趣是什么,了解我擅长什么,了解我自己的特点是什么,我们才能够用的方式订制出一份自我想象,这样的自我想象才能够变成我们的理想。

《月亮与六便士》这个小说大家都非常熟悉,它讲的是伦敦的一个证券经纪人,收入很高,有个小康之家,但是到了40岁的时候,他突然决定改变自己的人生,他说“我要去做画家”。

为了这个理想,他离开了家,抛弃了他证券经纪人的职业,一路贫困潦倒,最终流落到了一个原始的小岛上。在那里,他得了麻风病,最后凄惨地去世了。很多人会说,你看,这就是追求理想的下场,追求理想把他的人生给毁了。

但是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说了一句话:“我从来没有感到如此幸福过。”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呢?他为什么会对自己这样的生活感到幸福呢?我们要知道,在他追求自己的理想以前,他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他看上去有很高的收入,但是他要做不喜欢的工作,还要应付很多他不喜欢的社交。他跟妻子早就变成了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追求理想是毁掉了他的人生吗?是毁掉了他不想要的人生,毁掉了他感到十分痛苦的那一份自我。

所以他说: “我们都是生活的产品,而我想要的是生活本身。” 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思特里克兰德的一个怪异举动——他画了很多画,陶醉在创作的热情中,但是他并不珍惜自己的画作,他会随意扔掉自己的画,甚至毁掉它们。

很多人都感到不解,作为一个画家,你为什么这样糟蹋自己的画作呢?而对于思特里克兰德来说,最值得骄傲的,根本不是创作了这些画作,而是创造了自己的人生。他按了人生的重启键,让自己重新出生了一回。

所以毛姆才这样评价他:“他死而无憾了,他创造了一个世界,也看到了自己的创造多么地美好。”

理想有什么用?这就是理想的力量和意义。有一份理想,有一份贴切的自我想象,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想过的生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自己。

最后我还想补充一个扎心的问题,有的学生会问我:“老师,我被你洗了脑,决定去追求理想了,但是我突然想到一个可怕的问题,如果我失败了怎么办?”我们会看到,失败变成了一个让我们无比畏惧的问题。

大家还记得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吗?《老人与海》写的就是一个失败者的形象。这个老人作为一个渔夫,他84天没有抓到鱼了。这个失败够大了,所以别人都嘲笑他。

很多人要是陷入这个处境里面,会觉得很沮丧。当失败降临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老人认为,你只要做对一件事就可以了,那就是 “每天把鱼钩放在正确的位置”。

所谓失败,它是一枚小小的硬币,一面一定是打击,但另一面它是契机。浮士德在向神灵祈求第二世人生的时候,他是许了愿的。他许了这样一个愿,非常奇怪:

“假如我可以再活一回,请让我去承担人间的祸福,去跟暴风雨搏斗,去迎接沉舟的碎裂。”

你会这样期盼自己的第二世吗?他许愿希望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第二世呢?要有风雨,要有祸福的跌宕,要有沉舟的碎裂。

为什么这样许愿呢?因为他祈求的不是这些坎坷本身,而是一份生长能力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的能力只有在风雨的击打当中才会被刺激出来,在压力之下才会萌发出来。

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海明威说“骨头在断过的地方总是会长得很结实”。我们要经历风雨,才能够被激发出一个更强大的自我。这就是失败的价值。

我也想把这段话送给大家:“去承担人间的祸福,去跟暴风雨搏斗,在沉舟的碎裂声中也毫不沮丧。”

设计 乔四九、张挠挠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喜欢请分享,满意点个赞,最后点「在看」


很多人说现在的年轻人没有梦想,是真的吗?

进入社会的年轻人,说实话是没有几个人还有自己的梦想的,就算有,基本上在进入社会一年以后,也都没有梦想了,这个年代怎么说呢,并不是我们没有梦想,而是现实逼着你不得不放下你的梦想。

我们小时候也有梦想的,无论是八零后还是九零后,谁小时候还没个梦想理想啊,但是那时候的我们太小,并不明白我们的梦想有多么的难以实现,有多么的梦幻,当我们长大了,进入社会了,看到父母的辛苦了,我们就没有办法再去坚持自己的梦想了。

我们工作了,要开始养活自己了,这个年代,养活自己真的也挺不容易的,如果我们太过于理想化,那么可能养活自己都真的是个难题,因为我们理想化以后就会发现,在社会上寸步难行,根本就没有办法很好的生活下去。

我们也曾想过诗与远方,但是回头看看父母,他们还在替我们付重前行,我们又怎么可能去谈自己的诗与远方,我们也想一直怀有梦想,一直想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可是现实生活给了我们重击,根本就没有可能让我们这么做。

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务实的好好努力,以买房,买车,娶妻生子,赡养父母为目标,如此不停的劝自己好好的生活下去,至于梦想,那是我们年少时的梦,而现在我们已经长大,我们成了家里的顶梁,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再去谈梦想了。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已经被现实压的喘不过气了,哪里还有时间去想自己曾经的梦想,只想好好的活下去就行了。

如何看待年轻人不顾现实的限制去追求梦想?

我觉得应该要去追求梦想,不然会后悔。

在大多数情况下,黑暗限制了对我们的理想,而时间则撕裂了黑暗。 社会上的压抑、未知的混乱、事实的打击,都变成了黑暗。 理想,应该是精神上的追求,心灵上的欲望。 也许理想太多了,人不同理想也就不同。 但是,唯一的共同点是,我们都在追求自己的或灵魂上的目标。 但是,那个经常不满足,不确定的因素太多,第二次不够。 理想不是空谈。 我想为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而努力。 但是,我不想放弃。 因为理想是精神上的追求。 虽然我很辛苦,但是纠结的时候我想我决定错过了那个。

我们在不经意间路过了多少理想,只是因为纠结。 如果你决心做你自己的理想并花时间去做的话,你会错过几次吗?事物有阴阳两方面。 如果太阳是乐观的,那么我们在看某事的时候,有必要看太阳,绝对不要看阴影。 那样的话,你不会变得消极,某种程度上也会变成积极的能量。 如果想追求理想的话,就需要花费时间。 我想要像没有平静的大海一样,追求理想,度过时间。 给予他们理想的时间,追求自我,追求一切。 构成我们生活的细枝大眼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所有的努力都为我们的理想铺平了道路。 每一个微小的成功,都是迈向理想的一步。 所有的失败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教训,但相反的,我们会为下一次的成功提供经验。 不要害怕失败,从长远来看,成功就是成功。

时间在流逝。 满足于现状的情况下你会变得幸福。 所谓理想的时间,并不是指可以浪费。 珍惜时间,为理想而战。 如果你在路上,你要经常往前走,不要忘记时间回头看。 如果你在路上的话,请不要放弃你的理想。 也许在过去,你的人生是面对set折叠的。 但是我的老师塞思曾说过这句话:如果你敢于拼死追求你的梦想和理想,那么宇宙将给你1000次、1万次的反馈。 我深信老师赛斯说的话。

年轻人该追求梦想还是该回归田园?

当下年轻人真正面临的现状是:工作压力、生活和各方面压力带给他们的巨大负担。 在单位必须卯足了劲与同行竞争,一松懈就会被挤下舞台。 作为社会和家庭中的一员,面对高压工作,做出成绩是他们生活能力的体现,只有克服了生存,才能够、才可以谈幸福,谈理想,谈追求,谈生活,否则在周围眼里,家人朋友眼里就是个碌碌无为的人。 高压后的心态往往需要一个心理出口,当他们从人们描述的田园中,甚至从自己出去游玩看到的乡村生活里,终于发现了世外桃源般的人间仙境,那就是田园生活。 在年轻人的心里,甚至是目光所及的田园中,生活应该是这样的:山清水秀,一栋小房子一个大院子,一个爱人两个娃,一只猫两只狗一群鸡鸭鹅,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花种菜其乐融融,就算晒得黢黑也还健康,就不复何求了……然而生活真的是这样吗?田间劳作的时候那大风扬起的尘土,庄稼收割时麦茬刺伤的皮肤,回到家时那累的直不起来的腰板,甚至是那半天都绕不出来的山路,辛苦一整年的收入仅仅是别人一两个月的工资,突然的天灾造成的巨大损失……。 中国的田园太大,并非都是经济腾飞农业现代化,那些发达地区的田园经济,人们同样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智慧。 年轻人,你如果真的走向田园,你有生存的能力吗?你有抗打击的心态吗?你甘心你将来的孩子在山村乡野接受很普通的教育吗?那些从农村走出来的娃会告诉你答案:再也不想回去了。 除非,你可以揣着大把钱才可以回去享受,想做什么都可以,这就是为什么田园是一些老年人才有能力回归的地方。 所以,那只是个梦而已,想想可以。 当然,你可以有一个很大的梦想,成为一个农场主,事业庞大,坐拥财富扎根在田园,但这个理想相比比你的现状,经历的路程还要难。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26192.html
裙装端庄 2套最新穿搭 不老女神 50岁贾静雯妥妥 短发帅气
知名上市旅企祥源文旅遭证监会立案 百亿身价实控人被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