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之美 中的文明交流

2023年1月31日,观众在河北博物院参观“玫瑰国度——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新华社发(陈其保 摄)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 题:“相似之美”中的文明交流——叙利亚文物“东游记”

新华社记者王嘉轩、冀泽

辗转十余城,线下参观逾百万人次……这是一批叙利亚精品文物来华3年留下的成绩单。从西亚到东亚,从中国沿海地区到西北内陆,这批文物见证了中国与叙利亚古老文明间的“握手”与“接力”。

“透过这双眼睛,该是怎样的岁月流逝。”出土于叙利亚马里古城的祭拜者雕像那弯月般眉毛下的一双大眼睛,让南京城墙博物馆讲解员丁一印象深刻。过去常常从新闻中了解阿拉伯国家的她,还是第一次同来自这片土地的文物“面对面”。

祭拜者雕像、亚述壁画、青金石项链……日前,一批叙利亚国宝级文物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和南宁博物馆同时开展。

“当我把眼睛沉入你的眼睛,我瞥见幽深的黎明,我看到古老的昨天,看到我不能领悟的一切。”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在诗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中,妙用眼睛的意象来贯穿古今。而叙利亚古代文物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巡展的主题便是“文明的眼睛”。

南京城墙博物馆副馆长金连玉说:“我们注意到很多文物上有着令人难忘的眼睛,其实今天的人们何尝不是透过文明的眼睛看见叙利亚的厚重历史。”

2021年,为庆祝中叙建交65周年,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叙利亚文物和博物馆总局共同策划“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来自叙利亚9家博物馆的共计195件/组文物远渡重洋,开启在华巡展。

2023年7月20日,一名小观众在“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现场参观。新华社发(许建梅 摄)

这批文物呈现了叙利亚自石器时代以来长达数十万年的历史文化图景。过去3年,它们在中国多家博物馆间进行着一场“接力跑”。参与其中的每一人——志愿者、讲解员、策展人……都为这批文物的保护与展示付出各自的努力。

今年4月,这批文物结束在浙江嘉兴博物馆和宁夏固原博物馆的巡展。谈起组织展览的经历,嘉兴博物馆副馆长陈宽表示,整个展览从前期洽谈到海关审批,再到最后布展落地,共经历一年半时间,须兼顾文物安全、观众兴趣、社教活动等多方面。当看到不少观众专程从外地赶来打卡,他感到自己和团队长期的付出是值得的。

叙利亚文物和博物馆总局局长穆罕默德·阿瓦德表示,中方管理人员在巡展的各方面都表现出很高专业性和可信度,特别是通过使用现代化的保护、展示技术,让文物以精致方式得以呈现,更凸显了文物的文化价值。同时,中国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观众,是向世界展示叙利亚文化的理想地点。

千百年来,古丝绸之路上“驼铃相闻,舟楫相望”,中叙文明经此邂逅。如今,这批叙利亚文物东游中国,在博物馆大大小小的展柜中无声地讲述着这段交流互鉴的往昔。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对外联络处处长冯雪介绍,为更好展现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特别从中国国内博物馆遴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拓片等相关文物进行辅助展示,让观众从不同角度感受亚洲文化地缘相近、文化相亲,和而不同、和平相处的特质。

“固原出土的很多中国文物和叙利亚文物非常相似,让人感到意外又惊喜。”宁夏固原博物馆馆长张强说,固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贸易重镇,通过邀请这批叙利亚文物来固原展示,以文物开启文明对话,让人们从中叙文物身上看到“相似的美好”,感受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023年12月17日,参观者在宁夏博物馆参观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新华社记者 李旭伦 摄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不自觉将中叙文化进行对比。”嘉兴博物馆讲解员王怡说自己找到双方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新石器时代,古人都那么崇拜太阳、鸟类。”她说,作为博物馆讲解员,能有机会近距离且深入地了解一个文明,收获巨大。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巡展3年来,这批叙利亚文物与中国文物深入“互动”,让中国观众从文物“相似之美”中感受中叙文明交流互鉴的勃勃生机,也为增进当代中叙人民相互了解贡献“文物之力”。

阿瓦德表示,叙中两国在文化遗产等人文领域交流合作不断走深走实,文化遗产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深度,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相识相知。“古代丝绸之路建立起的叙中文明联结至今依然存在,而本次巡展正是最佳例证。”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6415.html
千年荣昌·手艺新生 荣昌陶艺技能大赛暨第十届全国陶瓷行业职业
!紧急回应 前儿媳实名举报前公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