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
两法师
文 | 叶圣陶
在到功德林去会见弘一法师的路上,怀着似乎从来不曾有过的洁净的心情; 也可以说带着渴望,不过与希冀看一出著名的电影剧等的渴望并不一样。
弘一法师就是李叔同先生,我最初知道他在民国初年; 那时上海有一种《太平洋报》,其艺术副刊由李先生主编,我对于副刊所载他的书画篆刻都中意。 以后数年,听人说李先生已经出了家,在西湖某寺。 游西湖时,在西冷印社石壁上见到李先生的“印藏”。 去年子恺先生刊印《子恺漫画》,丐尊先生给它作序文,说起李先生的生活,我才知道得详明些; 就从这时起,知道李先生现在称弘一了。
弘一法师作品
于是不免向子恺先生询问关于弘一法师的种种。 承他详细见告。 十分感兴趣之余,自然来了见一见的愿望,就向子恺先生说了。 “好的,待有机缘,我同你去见他。 ”子恺先生的声调永远是这样朴素而真挚的。 以后遇见子恺先生,他常常告诉我弘一法师的近况: 记得有一次给我看弘一法师的来信,中间有“叶居士”云云,我看了很觉惭愧,虽然“居士”不是什么特别的尊称。
前此一星期,饭后去上工,劈面来三辆人力车。最先是个和尚,我并不措意。第二是子恺先生,他惊喜似地向我颠头。我也颠头,心里就闪电般想起“后面一定是他”。 人力车夫跑得很快,第三辆一霎经过时,我见坐着的果然是个和尚,清癯的脸,颔下有稀疏的长髯。 我的感情有点激动,“他来了! ”这样想着,屡屡回头望那越去越远的车篷的后影。
弘一法师作品
第二天,就接到子恺先生的信,约我星期日到功德林去会见。
是深深尝了世间味,探了艺术之宫的,却回过来过那种通常以为枯寂的持律念佛的生活,他的态度该是怎样,他的言论该是怎样,实在难以悬揣。 因此,在带着渴望的似乎从来不曾有过的洁净的心情里,还搀着些惝恍的成份。
走上功德林的扶梯,被侍者导引进那房间时,近十位先到的恬静地起立相迎。 靠窗的左角,正是光线最明亮的地方,站着那位弘一法师,带笑的容颜,细小的眼眸子放出晶莹的光。 丏尊先生给我介绍之后,叫我坐在弘一法师的侧边。 弘一法师坐下来之后,就悠然数着手里的念珠。 我想一颗念珠一声“阿弥陀佛”吧,本来没有什么话要向他谈,见这样更沉入近乎催眠状态的凝思,言语是全不需要了。 可怪的是在座一些人,或是他的旧友,或是他的学生,在这难得的会晤时,似乎该有好些抒情的话与他谈,然而不然,大家也只默然不多开口。 未必因僧俗殊途,尘净异致,而有所矜持吧。 或许他们以为这样默对一二小时,已胜于十年的晤谈了。
弘一法师作品
晴秋的午前的时光在恬然的静默中经过,觉得有难言的美。
随后又来了几位客,向弘一法师问几时来的,到什么地方去那些话。 他的回答总是一句短语; 可是殷勤极了,有如倾诉整个心愿。
因为弘一法师是过午不食的,十一点钟就开始聚餐。 我看他那曾经挥洒书画弹奏钢琴的手郑重地夹起一荚豇豆来,欢喜满足地送入口中去咀嚼的那种神情,真惭愧自己平时的乱吞胡咽。
“这碟子是酱油吧? ”
弘一法师作品
以为他要酱油,某君想把酱油碟子移到他前面。
“不,是这个日本的居士要。 ”
果然,这位日本人道谢了,弘一法师于无形中体会到他的愿欲。
石岑先生爱谈人生问题,著有《人生哲学》,席间他请弘一法师谈些关于人生的意见。
“惭愧,”弘一法师虔敬地回答,“没有研究,不能说什么。 ”
弘一法师作品
以学佛的人对于人生问题没有研究,依通常的见解,至少是一句笑话,那么,他有研究而不肯说么? 只看他那殷勤真挚的神情,见得这样想时就是罪过,他的确没有研究。 研究云者,自己站在这东西的外面,而去爬剔、分析、检察这东西的意思。 像弘一法师,他一心持律,一心念佛,再没有站到外面去的余裕。 哪里能有研究呢?
我想,问他像他这样的生活,觉得达到了怎样一种境界,或者比较落实一点儿。 然而健康的人不自觉健康,哀乐的当时也不能描状哀乐; 境界又岂是说得出的。 我就把这意思遣开;从侧面看弘一法师的长髯以及眼边细密的皱纹,出神久之。
弘一法师作品
饭后,他说约定了去见印光法师,谁愿意去可同去。 印光法师这个名字知道得很久了,并且见过他的文抄,是现代净土宗的大师,自然也想见一见。 同去者计七八人。
决定不坐人力车,弘一法师拔脚就走,我开始惊异他步履的轻捷。 他的脚是赤着的,穿一双布缕缠成的行脚鞋。 这是独特健康的象征啊,同行的一群人哪里有第二双这样的脚。
惭愧,我这年轻人常常落在他背后。 我在他背后这样想:
弘一法师作品
他的行止笑语,真所谓纯任自然,使人永不能忘,然而在这背后却是极严谨的戒律。 丐尊先生告诉我,他曾经叹息中国的律宗有待振起,可见他是持律极严的。 他念佛,他过午不食,都为的持律。 但持律而到达非由“外铄”的程度,人就只觉得他一切纯任自然了。
似乎他的心非常之安,躁忿全消,到处自得; 似乎他以为这世间十分平和,十分宁静,自己处身其间,甚而至于会把它淡忘。 这因为他把所谓万象万事划开了一部分,而生活在留着的一部分内之故。 这也是一种生活法,宗教家大概采用这种生活法。
弘一法师作品
他与我们差不多处在不同的两个世界。 就如我,没有他的宗教的感情与信念,要过他那样的生活是不可能的,然而我自以力有点儿了解他,而且真诚地敬服他那种纯任自然的风度。 哪一种生活法好呢? 这是愚笨的无意义的问题。 只有自己的生活法好,别的都不行,夸妄的人却常常这么想。 友人某君曾说他不曾遇见一个人他愿意把自己的生活与这个人对调的,这是踌躇满志的话。 人本来应当如此,否则浮漂浪荡,岂不像没舵之舟。 然而某君又说尤其要紧的是同时得承认别人也未必愿意与我对调。 这就与夸妄的人不同了; 有这么一承认,非但不菲薄别人,并且致相当的尊敬,彼此因观感而潜移默化的事是有的。 虽说各有其生活法,究竟不是不可破的坚壁; 所谓圣贤者转移了什么什么人就是这么一回事。 但是板着面孔专事菲薄别人的人决不能转移了谁。
弘一法师作品
到新闸太平寺,有人家借这里办丧事,乐工以为吊客来了,预备吹打起来,及见我们中间有一个和尚,而且问起的也是和尚,才知道误会,说道,“他们都是佛教里的。 ”
寺役去通报时,弘一法师从包袱里取出一件大袖,僧衣来(他平时穿的,袖子与我们的长衫袖子一样),恭而敬之地穿上身,眉字间异样地静穆。 我是欢喜四处看望的,见寺役走进去的沿街的那个房间里,有个躯体硕大的和尚刚洗了脸,背部略微佝着,我想这一定就是了。果然,弘一法师头一个跨进去时,就对这位和尚屈膝拜伏,动作严谨且安详,我心里肃然,有些人以为弘一法师该是和尚里的浪漫派,看见这样可知完全不对。
印光法师的皮肤呈褐色,肌理颇粗,一望而知是北方人; 头顶几乎全秃,发光亮; 脑额很阔; 浓眉底下一双眼睛这时虽不戴眼镜,却用戴了眼镜从眼镜上方射出眼光来的样子看人,嘴唇略微皱瘪,大概六十左右了,弘一法师与印光法师并肩而坐,正是绝好的对比,一个是水样的秀美,飘逸,一个是山样的浑朴,凝重。
印光法师
弘一法师合掌恳请了,“几位居士都欢喜佛法,有曾经看了禅宗的语录的,今来见法师,请有所开示,慈悲,慈悲,”
对于这“慈悲,慈悲,”感到深长的趣味。
“嗯,看了语录,看了什么语录? ”印光法师的声音带有神秘味,我想这话里或者就藏着机锋吧。 没有人答应。 弘一法师就指石岑先生,说这位先生看了语录的。
石岑先生因说也不专看哪几种语录,只曾从某先生研究过法相宗的义理。
弘一法师作品
这就开了印光法师的话源。 他说学佛须要得实益,徒然嘴里说说,作几篇文字,没有道理;他说人眼前最紧要的事情是了生死,生死不了,非常危险; 他说某先生只说自己才对,别人念佛就是迷信,真不应该。 他说来声色有点儿严厉,间以呵喝。 我想这触动他旧有的忿忿了。 虽然不很清楚佛家的“我执”“法执”的涵蕴是怎样,恐怕这样就有点儿近似。 这使我未能满意。
弘一法师再作第二次恳请,希望于儒说佛法会通之点给我们开示。
印光法师说二者本一致,无非教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等。不过儒家说这是人的天职,人若不守天职就没有办法。 佛家用因果来说,那就深奥得多。 行善就有福,行恶就吃苦。 人谁愿意吃苦呢? ──他的话语很多,有零星的插话,有应验的故事,从其间可以窥见他的信仰与欢喜。 他显然以传道者自任,故遇有机缘不惮尽力宣传;宣传家必有所执持又有所排抵,他自也不免。弘一法师可不同,他似乎春原上一株小树,毫不愧怍地欣欣向荣,却没有凌驾旁的卉木而上之的气概。
弘一法师罗汉长卷局部
在佛徒中,这位老人的地位崇高极了,从他的文抄里,见有许多的信徒恳求他的指示,仿佛他就是往生净土的导引者。 这想来由于他有根深的造诣,不过我们不清楚,但或者还有别一个原因。 一般信徒觉得那个“佛”太渺远了,虽然一心皈依,总不免感到空虚;而印光法师却是眼睛看得见的,认他就是现世的“佛”,虔敬崇奉,这才觉得着实,满足了信仰的欲望。故可以说,印光法师乃是一般信徒用意想来装塑成功的偶像。
弘一法师第三次“慈悲,慈悲”地恳求时,是说这里有讲经义的书,可让居士们“请”几部回去。 这个“请”字又有特别的味道。
房间的右角里,袋钉作似的,线袋、平袋的书堆着不少:不禁想起外间纷纷飞散的那些宣传品。 由另一位和尚分派,我分到黄智海演述的《阿弥陀经白活解释》,大圆居士说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口义》,李荣祥编的《印光法师嘉言录》三种。 中间《阿弥陀经白活解释》最好,详明之至。
弘一法师绝笔
于是弘一法师又屈膝拜伏,辞别。 印光法师颠着头,从不大敏捷的动作上显露他的老态。 待我们都辞别了走出房间,弘一法师伸两手,郑重而轻捷地把两扇门拉上了。 随即脱下那件大袖的僧衣,就人家停放在寺门内的包车上,方正平帖地把它摺好包起来。
弘一法师就要回到江湾子恺先生的家里,石岑先生予同先生和我就向他告别。 这位带有通常所谓仙气的和尚,将使我永远怀念了。
我们三个在电车站等车,滑稽地使用着“读后感”三个字,互诉对于这两位法师的感念。 就是这一点,已足证我们不能为宗教家了,我想。
(1921年10月8日作,刊于《民铎》9卷1号,署名圣陶。)
来源:临帖吧
弘一法师作品
求《光明日报》连载的百城赋《百城赋》原文
南京赋---- 城 市 沿 革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南京中华门西南侧建城,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于石头山筑城置金陵邑,金陵之称亦因此而得名。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9月即迁都于此,称作建邺,为南京建都之始。 “金陵自古帝王州”,从中古到近现代,继东吴之后,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以及中华民国先后定都南京,共455年,史称“十代故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成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 1952年9月,南京为江苏省省辖市。 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为江苏省省会。 南京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也是全国四大科研教育中心城市之一,拥有一批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 南京山、水、城、林相映成趣,景色壮丽秀美。 春游“牛首烟岚”,夏赏“钟阜晴云”,秋登“栖霞胜境”,冬观“石城霁雪”,可见南京美景胜境之一斑。 《百城赋》下期刊出《长沙赋》,敬请关注。 时序三月,岁在丁亥。 江南正值草长莺飞之际,游人已入魂牵梦绕之境。 遂践揽胜之约,成此采风之行。 朋侪三五,行程千余。 游溧高之固城、石臼,访浦六之石林、汤泉,攀钟阜之层岩、绝岭,步石城之清凉、莫愁。 所闻所见,似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盛况盛景,如入芝兰室中,心为之醉。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恐为“绮靡”之诗但发幽思,欲作“浏亮”之赋以畅壮怀。 美哉南京,人居天堂。 三江首府,十代名都。 名自楚王,曾埋金以镇王气;地扼天险,始建业而称名区。 东向大海,西临荆楚,南屏皖浙,北接江淮。 处暖温兼亚热之双带,有雨顺更风调之四时。 文明历史久远,汤山猿人可证;开国立业辉煌,东吴孙权堪称。 豪华六代,帝王之乡,盛名显乎天下;东南半壁,富饶之壤,菽粟同于水火①。 建三百年集权王朝,朱元璋操独裁之巨柄;葬数千载封建统治,孙中山开民主之先河。 逐日挥戈,丹心已许百千万;渡江易帜,青史永铭四二三②。 阅江楼远眺长江大桥(资料照片)美哉南京,河山壮丽。 悠悠淮水,阅尽千年兴衰;峨峨钟山,铸就旷代雄杰。 吴宫花草,迥忆英豪大略;晋代衣冠,长缅王谢雄才。 有情数台城,依旧三春杨柳;无赖是东山,占尽九秋明月③。 青溪九曲,隔不断痴情一片;竹林七贤,衬映出风韵六朝。 狮岭伫立阅江之楼;鸡笼高矗凌云之塔。 鼓楼乃杰阁胜景,栖霞为巨刹名蓝。 长江万里,横贯东西而入海;南唐二陵,历尽沧桑以至今。 乌衣巷,白鹭洲;瓦官阁,石头城;鸡鸣埭,凤凰台;清凉寺,劳劳亭;胭脂井,朱雀航;长干里,水西门;桃叶渡,莫愁湖;王导墓,周处台;江令宅,谢公墩;征君碣,孙楚楼……真个是:秦淮碧,钟山青;帝王宅,龙虎盘!美哉南京,人文渊薮。 名家辈出,灿若繁星。 “停艇听笛”,桓伊擫笛留韵事④;翔鸾翥凤,羲之书法精妙谈。 谢玄晖诗开山水一派⑤,顾恺之画为古今宗师。 祖冲之精历算,蒋子文入《搜神》。 山中宰相陶宏景,天上谪仙李青莲。 刘彦和《文心雕龙》,开文学批评之先;吴敬梓《儒林外史》,陈科举礼教之弊。 两辞相位,王安石乃变法首辅;七下西洋,郑三保为航海先驱。 龚半千为“金陵八家”之首;袁子才实骚坛一代之宗。 李笠翁芥子园中精研戏剧理论,孔尚任桃花扇底论说朝代兴亡。 陶行知兴乡村教育,杨仁山创“金陵刻经”。 叶圣陶、朱自清文光射斗,刘海粟、傅抱石妙笔生花。 美哉南京,文脉流徽。 巍巍雨花台,烈士鲜血化碧;高高渡江碑,英雄浩气摩天。 梅园新村,红梅花冲寒报春香透骨;中山伟陵,先行者遗嘱警世意远深。 一朵茉莉花,开向全世界;万匹彩云锦,衣被大中华。 鳌山龙海,火树银花,秦淮河畔乃灯会佳处;婉转清柔,抑扬顿挫,甘熙宅第诚京昆世家⑥。 崇尚教育,“南大”“东南”,陶铸多少雄才英物;弘扬文化,诗书画印,折射不尽汉韵唐风。 (老城宫城遗址、城市轴线变迁图)南京城市变迁图美哉南京,和谐康乐。 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八百万人民奋臂搴裳,赢粮跃马;数十项指标神州前列,海宇夺冠。 投资环境,国内名列前五;城市绿化,神州当数第一。 世界文化名城,喜迎十方佳客;山水城林之市,勤建新纪文明。 大桥四座,正南正北,若长虹卧波,跨越天堑;高速多条,如砥如矢⑦,似金链铺地,织就通衢。 地铁飞驰,满载欢声笑语;隧道穿江,更期利国惠民。 平安南京,公众认可度前所未有;小康社会,城乡幸福感毋庸置疑。 赞曰:维吾生于长于斯兮,江山秀丽,沃野阡陌纵横兮,百姓勤劬。 改革开放兮,心与天齐;科学发展兮,众皆欢忭。 于是正航向,促繁荣,内联合,外引资。 规律遵循,天人合一……看好江山日新月异兮,心为之大振,愿两率先早得实现兮,吾翘首以期!注释:①菽粟同于水火:粮食充足就像水火一样普遍,家家户户都有。 语出《孟子·尽心上》。 ②逐日挥戈,渡江易帜:指抗日战急(逐日)与解放战急(渡江)。 “百千万”喻全民抗战。 “四二三”指南京解放。 ③江宁东山:旧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东山秋月”。 ④桓伊擫笛:王羲之子王徽之邀其吹奏,三阕后桓伊即去,二人始终未交一言,今淮清桥畔有“邀笛步”旧址传闻。 擫,音同“叶”,意为用手指按。 ⑤谢玄晖:即谢朓,南朝齐时曾为宣城太守,中国山水诗派开创者,为李白所崇拜之诗人,有“一生低首谢宣城”之说。 ⑥甘熙宅第:清代南京学者、方志家甘熙府邸,有房328间,俗称九十九间半,甘氏一门数代皆工京昆艺术,甘府今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⑦如砥如矢:砥,指磨刀石;矢,指箭,形容道路平直、快速。 杭州赋----城 市 沿 革杭州历史悠久,自秦时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 杭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跨湖桥遗址的发掘显示,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被史界称为文明的曙光。 杭州曾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建都地,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被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赞叹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杭州古称钱塘。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塘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五代时的吴越国(公元907年-978年)在杭州建都。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 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余年。 民国元年(1912年),原钱塘、仁和县并置杭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划杭县城区等地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从此揭开了杭州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百城赋》下期刊出《岳阳赋》,敬请关注。 吴越雄州,涛拥东南形胜;人文都会,星驰卓荦大家。 西湖为举世惊艳,钱塘称自古繁华。 山色水光,总宜雨奇晴好;三秋六月,最美桂子荷花。 系缆溯秦皇,百尺苍崖赭石;乘潮传伍相,千年白马素车。 钱王、南宋建都,于此盱衡六合;白傅、东坡守郡,至今黎庶争夸。 以京杭起讫通波,运河一端称热土;与沪宁交辉立鼎,长江三角绚朝霞。 杭州之胜概也,江天湖海,气象万千,碧柳绛桃,四时花树。 向有人间美景天堂之嘉名,更膺国际花园城市之隆誉。 双堤三岛,多罨画之楼台;印月流霞,复藏诗于烟雨。 湖上风来,直送荷花清气;山间月上,微闻桂子幽馨。 梅菊之芬芳沁梦,湖山之美艳怡神。 近年踵美增华,更令风情崭露:南线之新景多姿纷呈异彩,弥畅观瞻游憩之怀;西进之水域一碧遥映诸峰,平添幽野逸闲之趣。 尤有杨公堤,拓展人文奥区,荟萃湖山佳处。 以白苏为伯仲,堤复成三;通南北而逶迤,桥又有六。 洵揽胜之长廊,为聚景之中轴。 至于西溪湿地,烟水空蒙。 秋芦飞雪,诗意无穷。 传梵隐之逸致,吊词客之遗踪。 几曲清溪,隐孤村于碧树;流花渌水,来韵竹之轻风。 更有浙水之秋涛,如万马奔腾。 云崩雷发,海立山倾。 发皇耳目,激越豪情。 令人心胸开拓,直接沧溟。 美哉杭州,为天地英华所钟毓,信山川灵秀之聚凝!杭州之胜概,尤在人文。 以蕴涵之厚重,铸都市之神魂。 古址发湘湖,惊现彩陶弓镞;神徽出良渚,灿呈玉钺壶尊。 八千年文明久远,独木舟故物犹存。 中华第一古城,重大发现与殷墟伯仲;史前文明圣地,深远影响向晋粤直臻①。 於越句吴,山水多春秋之史迹②;乘车戴笠,歌谣颂风俗之真淳③。 大禹东巡,到此舍杭登岸;孙郎割据,叱咤三国风云。 高隐子陵,钓台临桐江秋水;幽栖抱朴,丹灶对葛岭朝暾。 至钱王武肃,明达而仁贤。 吴越国万家安堵,十四州一剑倚天。 登斯民于衽席,远兹境于戈鋋。 忠懿识时,纳土称藩。 天水赵氏于焉底定,江浙诸州赖以保全。 使杭城波澜不惊,碧水一湖无恙;清泉百井,炊烟万灶依然。 安民保境,功莫大焉。 溯自秦置钱塘,萌初古邑;隋建杭州,肇始名城。 历朝俊彦翩来,高贤流寓;奕世雄才间出,英物挺生。 白苏二公,厚德深情。 设闸筑堤,心系乎赤子;疏湖浚井,惠及于苍生。 又以绝代风华,各陈珠玉;妙呼西子,诗化杭城。 终古崇祠合祀,至今兰菊齐馨。 其后先之贤守,皆留美名:有唐李邺侯,宋范文正④,明杨孟瑛。 阮芸台筑墩环碧,立灵隐书藏,创诂经精舍;林则徐两任州宦,其秋风远戍,亦于此登程。 岳墓于祠,青山苍水分三席⑤;秋坟苏冢,才媛侠女共西泠⑥。 更向雪鸿觅迹,桑海寻痕。 尚有白石清真⑦,词坛之杰;夏圭马远,画苑之英。 陆放翁听雨深巷,林和靖放鹤孤亭。 林外题句忧时于客邸⑧,文山临危受命于围城。 赵王孙苍碑留墨,张宗子《梦忆》书情⑨。 柳永词传长调,袁枚诗主性灵。 黄公望富春画出,俞曲园六一楼成。 汪水云北去之歌诗怨句,谢皋羽西台之恸哭悲声。 《再生缘》弹词,陈端生为孟丽君立传;《断肠集》吟稿,朱淑真与李清照齐名。 科技名家,赫赫有声:撰著《梦溪笔谈》之沈括,发明活字印刷之毕升;李之藻开天文历法新局,李善兰集素数理论大成。 “天城美丽而华贵”,因意人马可·波罗名闻世界;径山禅宗与茶道,由日僧道元、南浦传布东瀛。 茶茗之都,名传龙井;香飘梅坞,佳客频迎。 初唐之柿蒂织绫,丝绸香泽;南宋之官窑神品,碧瓷天青。 更看惠理开山,灵隐之佛香袅袅;还传济颠运木,净慈之钟韵泠泠。 至于传奇佳话,百姓道情:则有松岭书缘,梁祝化蝶;雷峰传说,白娘坚贞。 近代以还,国士踵接,人杰肩摩。 龚定庵唤九州风雷,亦箫亦剑;葛云飞率孤军浴血,可泣可歌。 林启创求是书院,为浙大之筚路;风眠长国立艺专,开美院之先河。 西泠印学,四老题襟,长社之缶庐果硕⑩;文澜立阁,四库镇馆,护书则丁丙功多。 煌煌两级师范,灿灿辰列星罗。 执教则周树人、李叔同、夏丏尊、姜丹书、一时名士彬彬称盛;来学则潘天寿、丰子恺、曹聚仁、陈建功,两浙英才济济盈科。 国学斗山,章太炎并世无两(11);文化巨擘,马一浮博大沉雄。 南社诗僧苏曼殊孤山埋骨,当代词宗夏承焘挥麈从容。 抗日军兴,民族危亡之秋,笕桥空战,壮士歼强虏于长天;弟兄殉国,双烈悼达夫与曼陀。 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存亡与共,以必胜必复而弘毅坚忍;竺可桢携浙大师生间关跋涉,虽流亡颠簸而不辍弦歌!尤有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归国领军,开拓之业何其伟;巡天奔月,草创之功孰与多!改革开放,大潮澎湃;八面风来,万方云会。 今日之杭州,挥洒湖山长卷,更展江海雄风。 新区拔地千楼,气吞海日;新建跨江十桥,势压天虹。 市井繁荣,人居旺发;工区林立,黉宇广开。 竞艳艺坛,明星荟萃;共筹硅谷,院士归来。 办博览之盛会于西湖,复吴越之胜观于南线。 大都市之标志巍峙江干,跨世纪之工程壮观海甸。 生活品质之城,秉精致和谐大气开放之高标;人文山水之都,为休闲游旅建业求知之胜地。 碧水蓝天,绿色清静,早获“联合国人居奖”殊荣;蝉联四载,名冠十城,迭膺“最具幸福感城市”。 续延文脉,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呵护水魂,海壮江雄河丽溪幽湖美。 看千年跨越,一派生机;正强市龙翔;名城凤起!(12)注释:①良渚惊现中华第一古城,重大发现堪比殷墟:据考古发现,专家论定,良诸文化的影响区从山西至广东北部,几乎占半个中国。 ②於越、句吴:春秋时吴国、越国的古称。 元张昱《西山亭留题》:“於越地形缘海尽,句吴山色过江来”。 杭州多吴、越史迹。 ③古《越谣歌》:“君乘车,我戴笠。 他日相逢下车揖。 君担簦,我跨马。 他日相逢为君下。 ”表现了越地风土人情的真淳。 ④李邺侯:即李泌。 范文正:即范仲淹。 ⑤岳:岳飞。 于:于谦。 苍水:指张煌言。 ⑥秋:秋瑾。 苏:苏小小。 ⑦白石、清真:指南宋词人姜夔、周邦彦。 ⑧林外:多传写其名讹为林升,福建晋江人,南宋进士,其《题临安邸》诗千古传诵。 ⑨赵王孙:指赵孟頫,南宋宗室,入元,擅书画。 张宗子:张岱,晚明文学家,明亡后入山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⑩四老:指吴隐,丁仁、王褆、叶品三。 缶庐:即吴昌硕,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章太炎并世无两:鲁迅《关于太炎先生的二三事》有“并世无第二人”语。 龙翔、凤起:均为杭州市中心路、桥名。 作者简介:王翼奇,1942年10月生于厦门,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山色空蒙雨亦奇(国画)何加林作▲新世纪新杭州王秋杭摄文章千古事,华夏盛赞之。 《光明》开先例,百城齐赋诗。 拜读心潮涌,同诵文明史。 “科学”与“小康”,国人尽悉知。 每读一期《百城赋》,就受到一次强烈震撼!我是《光明日报》三十多年的忠实读者,又是从事三十多年教学工作的语文教师。 一直以来,我将光明日报的经典文章与作品当作当代文学和写作教学的辅助教材。 《百城赋》栏目的创办,更使我的教学工作如虎添翼。 如今,我校师生“到处逢人说百城”。 ——陕西省榆林农业学校高级讲师 王志绍兴赋——温州大学瓯江学院06中本一胡鹏城绍兴赋----- 鱼米江南,荟萃人文,鉴湖越台名士乡。 踞卧宁绍之原,物润天泽,北濒杭州弯,南贯金台,东西接杭甬,长三南翼之瑰宝。 恰逢千喜盛世之年,时值春末夏初之交,欣归故里,荡然游迹,惊觉古城新貌,重温悠悠古韵,赏秀川钟灵,镜湖花影,沭风土淳朴,文华葱郁,不禁心绪涌动,情思绵延,欲兴赋畅怀,只恐笔墨浅淡,佳期不表,难及情深。 昔日赵构幸逸越州,感时触怀,绍祚中兴,始有今名。 雨润日丰,四季分明,无炎夏酷暑之熬,亦绝严冬霜寒之虞,清怡宜居。 莲花越剧传乡土民俗,腐乳雕花飘浓郁陈香,文斐儒雅,人杰辈出,物产富饶,独具一方。 百草园中拾童趣,三味书屋忆先贤,小河曲绕,乌篷泛闲,别韵故居,浑然其中,小酌停留,适闻戏吟,散散信览,身染雅气,只道旧时喧嚣不复存,咸亨酒家仍鼎沸。 千古名园寻陆唐,世事流彩皆暗然,本是天做合,无奈为人离,一曲钗头凤,难解相思苦,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徒见默默宋井亭,换得后人许许愁,且怀随性之缘,山池碑鸟水荷,浪觅幽兰,亦可养性。 青山石削溢成湖,第一盆景乃属此,湖中有奇石,石石有奇景,湖中多深潭,潭潭见清影,笔架山前题郭诗,陶公洞里听珠落,仙桃洞中遇奇境,远望桂岭闻桂香,此是山阴道上,如来西子湖头。 会稽山麓大禹陵,万世功业后人仰,禹陵碑亭今犹在,大祭钟萦天下平。 细雨千晕碎玉池,幽径茂竹伸不知,此城之西南,兰亭书圣之地,旧日羲之聚众贤,曲水流觞,酒兴方酣,疾书绝序,只惜太宗爱不忍释,便成永世之叹,然此书灵雅地,甚为人所神往。 柯岩云骨,炉柱晴烟,渺渺鉴湖,悠悠纤道,鲁镇融溯,江南风情。 越王钩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吞吴,今吴越之地,承其先业之浩荡,岿然傲立,锐意进取,谱写新章。 中国轻纺城,引领经济之先锋,开拓创业之沃土,施品牌战略,走创新之路,今喜遇良策,当与时俱进,更进一步。 黄酒之都,名扬海外,建筑之乡,独占鳌头,中国伞城,座落虞北,商甲巨头云集,共绘发展宏图。 名企饮誉四海,乡贤屡树新功,望越城之前程,如娥江大潮之澎湃,奔流永进。 吾于此盛世盛景,悦然之情溢于言表,乃作一联,咏赞之余,亦抒豪慰之情:乌篷泛水忆故人,江南古韵;塔山脚下显白帆,越城新貌。 上海赋----上海赋刘凯丰上海——简称沪,别称申。 城市面积,中国最大,故称“大上海”,国际著名港口,有“东方巴黎”之称。 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苏、浙两省。 交通便利,腹地宽阔,位置优越,乃优质港口。 上海——辖18区、1县。 6340.5平方公里,占中国0.06%,南北120公里,东西100公里。 市内崇明岛, 1041平方公里,乃中国——第三大岛。 上海——“东方明珠”,璀璨闪耀。 长江流域——一朵白兰花。 此城,坦荡低平,水网密布, 浦东发展,速度神奇。 以前有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现如今,浦东——远东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上海——历史文化名城。 战国时期,楚孝烈王,封黄歇于此,号——春申君,此地亦——别称“申”。 黄浦江原名——“黄歇浦”,亦出于此。 晋代,渔业发达,用“扈”捕鱼,以“扈”为“沪”。 上海以此——简称“沪”。 唐代设华亭县。 北宋,称“上海镇”。 元代,升为县。 建城至今——700余年。 元代,黄道婆,传授纺织,上海有——“衣被天下”之声誉。 明代大学士——徐启光,传西方文明,中西文化,至此融合。 清朝,此地被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两千年看西安,一千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 上海,近代缩影,历史见证。 19世纪,被迫开埠,商贾云集。 鸦片战争,开辟通商。 一百年里,外强入侵,设立租界。 五方杂处、中西交融,列强持强凌弱,此地变为——“冒险家之乐园”。 自古,压迫反抗同在,反帝反封建,重没间断:小刀会起义、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五卅惨案、八一三淞沪抗战,革命行动,影响全国。 1921年,中共诞生于此,伟大时刻,伟大地点,大上海——中共摇篮,光辉历史,永放光彩。 风云人物,左右时代:孙中山、宋庆龄、毛泽东、周恩来、鲁迅、李鸿章、蒋介石、宋子文,名人足迹,遍及上海。 如今历史,再择上海。 大上海,改革龙头,十几年,GDP超10%。 2001年,APEC会议——上海举行。 现同170个国家,贸易往来,百位跨国公司,今投资过半。 外资行业——200余家。 金融证券、期货交易、外汇、技术,国际接轨。 经济贸易,独树一帜,此为世界之窗口。 发展速度,超越——东京、香港。 今日上海,现代、传统齐步——典型海派文化。 繁华都市,独特魅力,当代大厦,老式外滩、多样建筑,交相辉映,令人神往。 浦东新星,现代风格,大厦林立,多姿多彩。 徐家汇教堂——圣诗声声;玉佛寺——香烟袅袅;过街楼下——麻将老人;弄堂里——足球少年;群众剧场——沪剧、滑稽戏;大剧院——交响乐、芭蕾舞;老饭店——本帮佳肴;杏花楼——广式粤茶;云南路——各地小吃;红房子——法国大菜;小绍兴——三黄鸡;美国快餐——肯德基;上海老街——茶馆;衡山路——酒吧;和平饭店——爵士乐,豫园——丝竹音乐。 中西合璧,交相辉映,各展精彩。 夜幕降临,霓虹闪耀。 夜上海,别具风姿。 现代文明: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博物馆新馆、人民广场、上海图书馆新馆、上海体育场、上海大剧院、金贸大厦、浦东滨江大道、陆家嘴高楼群。 当代文明,工艺建筑,魅力闪烁,城市标志。 极目远眺,心情开阔。 东方明珠塔,黄浦江边,静对外滩,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似串串明珠,从天而降,矗立浦东.罗列玉盘,装点繁华。 多伦路——文化街,大街小巷,蜿蜒曲折,名人居所,别具一格。 鲁迅名宅,川北公寓、白公馆、汤公馆、左联会址、景云里、夕拾钟楼、街坊、石库门。 风格迥异,名气非凡,行走于此,夕景再现。 中外文化,水乳交融。 上海——“不夜城”,世界大都市,尽展靓丽风采。 怀旧老歌,显东方神韵;西方风味,也令人留连往返。 今日发展,充满活力,西太平洋海岸,明珠闪亮,璀璨生辉。 市花——白玉兰, 象征开路先锋,奋发向上。 市徽——白玉兰,沙船,螺旋浆,三角图案。 螺旋浆——前进象征。 扬帆沙船,象征灿烂辉煌之明天。 崇明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绿鹭,白鹭,天鹅,幸福栖息。 天上仙子——丹顶鹤,亦飘然降临,此岛顿增仙气。 有幸遇到,一览芳容,倍感神清气爽,美不胜收。 凤凰山——古曰:“延颈舒翼宛若凤翥”。 旧时小镇,名曰凤凰镇。 景色宜人,身在景中,如画中游。 凤凰泉,陆宝泉,南村居,三星阁,来仪堂,且止园,梅花楼,东海亭,山月轩,锦溪桥,芙蓉庄。 景色秀美,只要到此,烦恼皆无。 金鳌山,山水之音,赏心悦目:山门、大有亭、玉莲池、镇海塔、清凉洞、得月桥、水香榭、仿草亭,登山而望,遐想联翩。 风和日丽,江面浩瀚,如镜平放,十分壮观,崇明胜地也!小昆山,乃二陆故居,西晋文学家, 陆机,陆云修身之地。 山腰古迹:读书台,婉娈草台,白驹泉。 壁间,摩崖石刻,宋代文豪,苏轼书迹——“夕阳在山”。 山巅景色:泗州塔院,三圣阁。 文气豪爽,心怀天下。 当代上海,时尚流行,前景开阔,繁荣高雅,劲展风采,光荣梦想同在。 高空鸟瞰,楼宇林立,熠熠生辉。 中华大地,明珠闪耀,华夏民族,倍感骄傲,今日上海——闪亮中国!作者介绍:刘凯丰男出生:1968.08.08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扎龙乡人民政府历史沿革:早在6000年前,上海地区的先民们已在这里劳动、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上海地区先是吴越之地,后又属楚,楚考烈王时为春申君黄歇封地。 唐天宝十年(751年),从昆山、嘉兴、海盐三县划出地区设立华亭县,华亭县东北境内的华亭海,即现在上海市区的所在地。 南宋咸淳三年(1276年),设上海镇治,属华亭县管辖。 1292年元朝正式分设上海县,1925年1月,奉军进人上海,当时的北京政府将上海改为淞沪市。 1927年3月29日上,成立海临时特别市政府。 1930年5月改称上海市。 1949年5月28日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
汉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如果说汉服是最近几年兴起的有点牵强。
江青裙设计原图
1974年的江青裙是仿照唐、汉、宋服装设计出来的。 曾几何时风靡大江南北的经典之作,引领了那个时代女性服装潮流。 。
现在的汉服潮流应该是能够时代的汉服发生发展趋势与继续。
被冰雪覆盖的勃兰登堡门广场让人夸赞,我国哪处雪景让你难忘怀?
哈尔滨的雪景最让我难忘怀。
喜欢玩藏猫猫的雪花总是在窗外偷偷飘落以带给人们惊喜并且宣示着寒冬的强悍归来,偏心的雪女秉承着一贯厚此薄彼的作风将大把的雪花都洒在一处,让可怜的南方孩子不得不大老远的跑到北方见证冰雪的奇幻与唯美。 然而随着温度阶梯的缩进也让重庆出现了白山绿湖的奇特景象,让山东体会到了厚雪挡门,迷失方向的尴尬。 雪景虽没有春天的万物伸展,没有夏日卯足了劲的生长,没有秋日里的白果飘香,醉酒宜人,但它却懂得将自己化作与云相连接的白来震撼人的视觉,而最具有沉淀和包容性的美景还要数哈尔滨雪景。
一、伏尔加庄园哈市冬景的第一站总是如约而至的停靠在这座充满邻国风情的庄园上,当蜿蜒绵续的河流正打算冰封自己进入冬眠时,善解人意的白雪就为它盖上了一层白色的被子。 整日里旁若无人秀恩爱的鸳鸯,日常与小鱼小虾斗智斗勇的野鸭早就把活动地点搬到了更加温暖的地方。 只有为河流而生的桥梁和不畏寒风冷雪的雾凇依旧挺直了身板来保卫这座城堡,俄式木屋,天然雪道,眺望楼阁宛若遥远时代的居家小屋令人神往。
二、驰名冰雕当雪花的乖巧遇到百转千回的脑洞和能够将一切幻想付诸现实的巧妙双手后一座座驰名的冰雕便跃然于江山,公园中,以及各处宽敞的地方。 无论是恢弘的宫殿,浪漫的城堡,混合现代元素的经典神话,抑或是代表节日喜庆的吉祥物都在夜晚七彩的灯光下显得栩栩如生,居高而望仿佛一座脱离世俗毅然而立的七彩城市,引得众人纷纷前来留住这短暂的冬天与美景。
三、凤凰山远离人烟的独居让这里的雪花保留了最原始的纯净与耀眼的白,肆意慵懒的挂在树梢上在阳光的照拂下发出彩色的光,柔软的绒花细致的描绘了细小枝条的优美身姿,没入脚踝的雪,高耸入云的山,被包裹的密密实实的森林,以及穿梭于其中的渺小人类形成了一副天然的调协画面。
纵然这里的景色美出宇宙,然而气温也是实打实的低啊,在这里人人都是口出仙气的魔法师,所以无论家里的被窝有多暖,去雪山之前一定要往行李箱中多塞几件厚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