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某个时段开始观看奥运会开幕式,你会看到如下的场景:
天色阴沉,塞纳河上入场的游船;无所不在的粉红色,从Lady Gaga的歌舞开始;融入了最近二十年的文化符号,刺客信条的持火炬者进入LV的制作工坊;当然,还有小黄人。
你们喜欢吗?
奥运会开幕式,总脱不了宏大的叙事,历史的点滴。这点连美国人在28年前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都无法免俗。
但又想从宏大中找到那一点点聊天的乐趣,如同想从金拱门的板烧鸡腿堡里找到历史的厚重。
这届开幕式没搞这些东西,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宽容、包容和爱。
搞清楚这五个字的价值后,你再来看看这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你就懂了。如果你配上自由、平等、博爱这六个字的法国国训,再了解一下三色旗的意义,就更明白了。
所以,我们来看一看这届奥运会的开幕式。
让人不想睡觉的开幕式
喜欢《红楼梦》的人,能说出一百个喜欢的理由。巴黎开幕式的优点,却只有一个,这是一个不让人感到困倦的开幕式。
天公不作美,阴沉沉的,之后下起了雨;塞纳河水看起来也是乌漆麻黑的。没有灯光和聚焦,看起来找不到重点,但好像每个人都是重点。
这种环境之下,开幕式能办得一团糟。毕竟,你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
但如果有一个主题的话,那主题就是,人人皆是主角。
Lady Gaga粉红色的舞伴们是主角,他们充满了笑意,随性舞动;法国国旗是主角,他们在水面上绽放出最美丽的颜色;卡尔刘易斯和毛瑞斯莫是主角,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递了火炬。
在窗台边看风景的现场观众也是主角,因为他们看到了一场巨大的、自己正在参加的表演。
你有没有想过,你也是主角之一。
你的情绪没有受到压抑,感受不到所谓激动带来的肾上腺素强烈分泌,也没有眼泪流出。你觉得自己非常轻松,你融入到一个完全开放却又快乐的环境中。
诚然,环境是不完美的,但节奏非常快,快到每一个无缝联接,都让你感到舒心和欢乐,你不需要去体会什么荣誉和历史,你感受的就是一个快乐,这就是包容。
法国人这个玩法,到底想表达什么?
你搞错了,其实什么也没想表达,只是想让你感到快乐。快乐是建立在包容以及包容带来的安全感上;你要是明白这一点,你就懂得开幕式的快乐。
如果不懂也没关系,毕竟,你看的时候也不困,哪怕有时差,对不对?
众生平等,这才是最重要的秩序。
时尚与信息的爆炸符号
开幕式中登场的角色,表达内容最多的,就是小黄人。
不得不说,确实玩得野。
小黄人全球通用,四五岁的孩子都认识。娃儿们没看过电影,也坐过小黄人的摇摇椅,穿过印着小黄人头像的运动衫。
小黄人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秩序的约束。
有人已经说了,小黄人拳击手开始打裁判了,上一次还是1988年的奥运会……
作为十年前最流行的时尚符号,小黄人身上确实有很多好玩的东西。
他们不受原有秩序的约束,他们混乱,他们不讲规则,他们希望自己是主角,不当主角,就会破坏一切。
我们欣赏他们时,只是把小黄人当作闹剧和宠物,然后完了再说一句,傻子。
有没有想过,小黄人其实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投影之一,他们比我们更快乐。
小黄人还有一个特点,他是受到所有人喜欢的形象。包括男人,女人,儿童……
还有……
你想错了。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抱着猫来看,猫说不定也喜欢他们。毕竟热闹。
作为符号,小黄人是用来打破原有秩序的,或者用来表达如下的意思:这是一个没有秩序的开幕式。
又是让你喜欢的开幕式。
当然,当刺客信条的火炬手以跑酷风格穿梭在巴黎街头屋顶时,你充满了遗憾和惊喜。
巴黎还是可以找到哥特风格建筑的,如果在那上面跑酷,是不是更有历史感?
你又错了,要的不是历史……
有位老哥说他看到了《戏梦巴黎》的片断,但是仔细看了好久,没有找到,实在不行只有从硬盘里把那片子翻出来再刷一遍……
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精神
巴黎是讲究厚重的,但他们的厚重只对一个人展现过,拿破仑-波拿巴。
这位被敌人称为“科西嘉怪物”的男人,他为很多东西而战,终其一生,他最大的贡献其实只有一个,《拿破仑法典》。
这是对人类的贡献。
法典归根到底只有一句话,自由、平等和博爱。
博爱是引申的,你明白了自由和平等,自然就会博爱。
在开幕式上,在《马赛曲》的歌声里,十位法国最著名女性的铜像被展现出来,这才是导演的真功夫,一下子就把想要表达的感情用最内敛的方式展现出来。即有厚重,又不惹你烦。
在LV的制作现场,女性制作者很费力地缝制一双鞋底,这也是一个很用心的表达。
席琳迪翁完成了最后的压轴表演,最后一个上台是最紧张的,这点很多人都有体会吧。在疲倦之下,失误会被放大,但这届开幕式是允许失误的。
重要的是,当席琳迪翁站在那里时,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
我们看到的奥运会开幕式,是一连串用记忆、快乐的彩色珠子串起来的,这里面的每一颗珠子中,即有历史,也有现实。即有运动员的参加,也有我们每一个观看者的欢乐。
这是看起来打破秩序的奥运会开幕式,又是一个在创造秩序的开幕式。他提升了你作为个体的价值,降低了在宏大叙事中对你的忽视。
你是参加者,不仅仅是作为观看者的情绪价值,而是你是情绪的创造者之一。
所以,最后我们还是要念一下那六个字。
自由、平等、博爱!
(搜狐体育原创 钱琨)
贝多芬的简介
贝多芬 ( 1770--1827)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祖父是科隆选侯的宫廷歌手和乐长,父亲也是选侯的宫廷歌手。 贝多芬的父亲竭力 想把他培养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四岁时就强迫他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八岁公开表演。 在管风琴师C.G.内费的指导 下,贝多芬开始学习巴赫等德国大师的作品,使他真正认识了德国的民族音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1787年慈母病逝后,贝多芬进入了波恩有名望的F.V.布朗宁夫人家庭任音乐教师。 在那里,他结识到许多思想进步、学 识渊博的教授、文艺家和政府中的开明人士。 他们谈论艺术、哲学和政治,使年青的贝多芬开始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初 步树立起艺术要服务于善良、正义和人道主义的艺术观。 十九岁时,他获准进波恩大学听课,攻读康德的哲学论著和古希 腊文学,在那里接触到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思想,对他的世界观、艺术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792年,贝多芬离开 了自己的故乡定居于维也纳,是年跟海顿学习作曲。 1795年开始出版作品。 1800年左右,贝多芬创作了《第一交响曲》, 这是贝多芬的一部习作,是他九部交响曲中最古典化的一部。 1802年,贝多芬创作了《第二交响曲》,从这部交响曲中我 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正力图形成使自已的创作与所追求的崇高理想结合起来的创作倾向。 《第三交响曲》(英雄)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部1804年创作的作品,摆脱了海顿与莫扎 特的影响,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是一大飞跃。 这部作品吸取了法国革命音乐的音调,它与革命时代的感情相融合,奠定 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英雄性、群众性风格和“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基本思路。 1802-1815年间,贝多芬虽受包括耳疾在内的各种精神上的打击,但他还是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第三交响曲到第八交 响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及序曲、奏鸣曲等等,这些作品对以后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15年以后,贝多芬完全失聪了,他变得孤僻、易怒,但并没有失去信心,他这时的音乐创作带上了深思的性质。 伟大的 《第九交响曲》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显示出贝多芬的艺术思想更深刻、更细致、更成熟。 这部作品体现了贝多芬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全世界人民团结拥抱起来,像兄弟一样,经过艰苦的斗争,才能获得 真正的欢乐”的理想。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病逝于维也纳。 下葬的那一天,所有学校停课哀悼,两万人参加了葬礼,他的墓碑上刻着奥地利 诗人格利尔巴采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 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的音乐,占特殊地位的是他的交响曲。 从这些交响曲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交响曲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过渡到 舒伯特、门德尔松的各个时期发展概况,也可以了解到贝多芬创作的基本思维和精神面貌。 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面继承了 德国音乐的优秀传统,吸取了法国大革命音乐的各种成果和富于英雄性的音调,因此,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同 时,他又吸取了德、奥民族音乐的精华,他的作品又具有更明显的民族性。 贝多芬的交响曲以表现革命斗争的英雄为中心,他把英雄的主题放在他交响曲创作中的首位。 从贝多芬的《第三交响 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的 侧面描绘了英雄的活动与思想、英雄与革命斗争、英雄与大自然、英雄与人民、英雄与胜利、英雄与他的内心世界等等, 这些富于英雄性的音调,把英雄塑在人民中间,表现了他们为实现正义的事业而战斗,甚至牺牲自己,直到赢得斗争的胜 利。 贝多芬的交响曲创作多采用扩充的奏鸣曲形式,他的创作构思宽广、宏伟,思想深邃,形象对比鲜明,丰富多样,在曲式 的处理上都达到了作品整体上的高度统一,在创作之中把原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改为谐谑曲,把歌剧中对人世间 矛盾冲突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戏剧性表现手法运用到交响曲中,在《第九交响曲》中甚至加入了合唱,扩大了交响曲的表 现能力与氛围。 另外,在交响曲的创作中,贝多芬在配器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确立单簧管在乐队中的地位,在《第九交 响曲》中使用四支长号等等,形成了一个新颖的风格,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用这种创新的音乐形式充分表达了他的内心 世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将欧洲古典乐派的音乐发展到了最高峰,开创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 贝多芬作品赏析 1、《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op.67)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交响曲中最富于哲理性和戏剧性的作品之一,早在1804年《第三交响曲》脱稿之际,贝多芬就 已构思创作了,只是他改变计划先完成了《第四交响曲》。 1807年《第五交响曲》总谱出版。 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 皇家剧院由贝多芬指挥首次演出了第五、第六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是《第三交响曲》之后又一部英雄性、史诗性的作品。 贝多芬称第一乐章主题是“命运在敲门”,因此后 人称之为《命运交响曲》。 “命运”这个主题是指当时令人窒息的德国封建社会,贝多芬揭示的“通过斗争,达到胜 利”,是指从黑暗到光明,从与苦难“命运”抗争和与封建势力博斗,上升为欢乐和胜利。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它的结构严谨、完整,手法简练、明快,发展紧凑、均衡,主题形象鲜 明、生动。 作为一部英雄性交响曲来说,它的矛盾冲突、情绪对置及紧张的戏剧性,比以前的作品更集中、更统一、更尖 锐。 各乐章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使全曲情绪激昂,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浑然一体的雄伟气魄,代表着贝多芬的艺 术风格。 有人曾经说过:“贝多芬就是在这部交响曲中成为巨人的。 ” 《第五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热情的快板,2/4拍子、奏鸣曲式。 这一乐章展示了一幅斗争的场面,音乐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冲击。 乐曲一 开始出现的强有力的富有动力性的四个音,也就是贝多芬称为“命运”敲门声的音型,这就是主部主题。 这一主题是向前冲击的音乐形象,推动着乐曲不断发展,也在以后的各乐章中不断出现、发展。 这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 一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气势,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表达了贝多芬内心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 志。 当各种乐器进行轮回模仿,相继掀起一次比一次紧张的浪潮之后,圆号奏出了一个命运动机的变体,它表达了一种必胜的 信心。 这是一个连接句,它从前面紧张、威严的音乐场面中,引出了富于歌唱性的第二主题,这是一个抒情的旋律,温柔优美、 明朗的音调与前面形成对比,它抒发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的情感。 在这里,严峻的命运动机退居到低音声部并以伴随形式出现,使温柔的音乐里带有不安的色彩,推动音乐继续发展。 乐曲 最后在明朗的气氛中,以果断、热烈的音响结束了呈示部。 经过富于表现力的两小节休止后,随着命运动机的出现进入发展部,音乐又回到了不安的音调,艰苦激烈的斗争又开始 了。 这时的第一主题非常活跃,它无休止地反复,调性不断转换,力度不断加强,随后出现鲜明有力的号角般的第二主 题。 这两个主题用各种手法交替变化发展,如对比复调的手法、频繁的转调等等,增加了音乐的不稳定因素,使音乐更加 丰富。 最后,命运的动机又闯了进来,并以最强的音响不断重复,形成了发展部的戏剧性高潮,音乐直接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中,呈示部那种斗争的场面再度出现。 在第一主题与连接部之间,双簧管奏出了一段缓慢的哀鸣音调,第一主题的 发展突然被打断。 可是,激动不安的情绪又立即恢复,只是当第二主题出现时才稍为平静。 然而,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没 有结束,在庞大的尾声中越来越激烈。 这时,音乐发展的气势锐不可挡,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发展,形成全乐章 的最高潮。 乐章结束时,第一主题动机那强烈的音响,进一步刻画了勇于挑战的英雄性格,显示了人民必定战胜黑暗势力 的坚强信心。 第二乐章: ba小调,稍快的行板,3/8拍子,双主题变奏曲式。 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宏伟而又辉煌,同第一乐章形成 了对比。 它体现了人们的感情世界,战斗后的静思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互相交错,最后转化为坚定的决心。 乐曲开始时,在低音提琴拨弦伴奏下,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题,它深沉、安祥、优美,蕴藏着深厚的力量和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 紧接着,单簧管和大管奏出了具有战斗号召性的第二主题。 这个主题的音调与第一主题很接近,并与法国革命时期的歌曲有音调上的联系。 这是进行曲风格的英雄主题,它起初抒情 而沉思,转入C大调由全乐队强奏后,成为一支雄伟的凯旋进行曲,充满着火热的朝气,鼓舞着人们永往直前。 以后音乐的发展是这两个主题交替出现的六次不同的变奏。 这六次变奏,贝多芬运用不同的节奏音型,调性转换、乐器变 换等各种手法,表现出英雄在激烈斗争后的沉思和战胜黑暗的坚定信念,以及充满活力的激情。 例如第一变奏以第一主题 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把音乐变得起伏和激动不安。 第二变奏以三十二分音符的连续出现,增强了动力性,表现出英雄战胜黑暗的坚定信念。 最后一次变奏,像英雄的凯歌一般,具有豪迈的英雄气概和乐观情绪,这一乐章的尾声,对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 现出从深思中获得力量,对未来的胜利充满信心。 第三乐章:C小调,快板,3/4拍子,谐谑曲。 这个乐章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在调性上,回到了动荡不安的情绪,像是艰苦 的斗争还在继续,它是通向第四乐章的过渡和转换。 主部由两个对比性主题构成,第一个主题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由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急速向上的旋律,有一种向前推进的力量,但又显得有些迟疑。 另一个因素是这个基础上的应句,由一连串和弦组成,它沉着、抑制,又显出不安的情绪。 这个主题陈述两次之后,圆号奏出一个非常活跃的、号角般的新主题,那熟悉的节奏, 使我们一下子就能确认第一乐章 的主题在这里以另一种形象出现了,它威严、稳健,具有进行曲的特征。 两个不同气质的、尖锐对置的主题轮番出现,表现了动荡不安及艰苦斗争的场面,而且每一次出现都越来越尖锐、复杂, 富于戏剧性的效果。 中间部分以热烈的德奥民间舞曲为中心主题,由C小调转为明朗的C大调,音乐采用了复调赋格与主调和声的对比手法,情 绪热烈而乐观,先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它与前面的音乐形成对比,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造成风起云涌之势,表 现出人民的力量一浪高过一浪和越来越强的必胜信念。 第三部分是动力性的再现部。 第一部分的两个主题都用弱音奏出,进行再现和发展。 定音鼓敲击的基本动机节奏型预示矛 盾冲突在继续,这是在积蓄着准备最后冲刺的力量。 接着,第一主题轻声出现,音乐自由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不断扩 大,力度由弱到强,调性色彩由暗到明,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响亮的和弦音导入光辉灿烂的最后乐章。 第四乐章:快板4/4拍子,奏鸣曲式。 规模宏大的第四乐章充满光明和无比欢乐的情绪,是欢呼胜利的热烈场面。 乐章呈 示部的主部主题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开始,和弦饱满有力,旋律积极向前,由全乐队强奏。 第二部分音乐的情绪与前部连贯,由圆号和木管乐器奏出,音色明亮而柔和,进行曲的节奏,情绪喜悦富于歌唱性。 副部主题由弦乐器奏出,建立在G大调上。 这是一支以三连音节奏为主,轻松而带有起伏的欢乐舞曲。 在呈示部的结尾段中,出现了一段与呈示部相联系的新旋律。 展开部是以第二主题广泛活跃的发展为基础的,不断高涨的音乐,像是无边无际的人群,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在接近高潮 时,“命运”音型又插了进来,但它已不再刚毅强劲,倒像是对过去斗争的回忆,与第一乐章遥相呼应。 再现部基本上重 复了呈示部的音乐,新的力量稍有增添。 这个新主题,像一股巨浪从英雄心底流出,自信、豪迈而勇往直前。 庞大的尾声,响起了C大调光辉灿烂的凯旋进行曲, 它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曲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恩格斯说过:“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么 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作品也没听过。 ” 2、《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op.68) 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作于1807--1808年,1808年12月22日与《第五交响曲》同时首演于维也纳,1809年出版。 标题 性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特点,他的第三、第五交响曲都是标题性的,而最突出的是《第六交响曲》(田园)。 贝多芬为每 个乐章加了小标题,还在总谱的扉页注上:“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 ”这对人们理解这部作品特别重要。 贝多芬非常热爱大自然,大自然是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802--1808年间,耳疾严重的贝多芬常隐居于维也纳郊 区。 他有时躺在林中的草地上,有时漫步在淙淙的小溪旁,凝神思索万物生命的实质,细心洞察大自然的奥秘。 从故乡莱 茵河到维也纳郊外,贝多芬从大自然的怀抱中产生创作的灵感、获得心灵的欣慰,。 《第六交响曲》就是通过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景象的描写,反映人的崇高精神世界以及自然和生活的伟大。 这部交响曲共五个乐章,后三个乐章的演奏不间断。 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心情》,不过分的快板,奏鸣曲式。 整个乐章的音乐愉快、明朗、淳朴、和谐。 乐章一开 始由小提琴奏出主部主题,这个主题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浓厚的乡村风味使人沉浸在春天的原野中,温柔的轻唱又渲染出 无限的欢乐。 主部主题之后是呈示部的连接部,由管乐奏出的连续三连音音型,它以轻弱的力度奏出,犹如小溪的流水声,给人以清新 的感受。 副部主题是主部主题形象的继续,它建立在C大调上,使人感受到更加清新、欢愉。 旋律流畅、恬静,充满了人与大自然 的和谐气氛。 接着是弦乐与木管先后奏出的副部主题第二部分,仿佛一问一答,构成自然和谐的画面。 在展开部里,贝多芬只运用主部主题中的少量音型为素材进行发展,他以精湛的技艺,创造性地运用调性的色彩和力度的 对比等手法,描绘出一幅辽阔无边、充满生机的田野风光,荡漾着乡村生活的欢乐。 再现部与呈示部没有多大差别,但木管乐器的运用更巧妙,令田园风味更浓。 尾声将结束部主题的下半句变成三连音进行,增强了怡然自得的情绪。 第二乐章:《溪边景色》,稍快的行板,奏鸣曲式。 呈示部开始时弦乐器奏出了稍有起伏的潺潺流水音型。 在这个伴奏背 景下,第一小提琴奏出了柔美动听的主部主题。 副部主题先由大管奏出,后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加入。 这个流畅的主题好似溪边美景中又传来牧人的笛声和乡民的歌唱,表 现出清新抒情的气息。 展开部由一个强烈的不协和和弦开始,着重发展主部主题的素材,调性的变化及各种乐器色彩的变化,使主部素材得以充 分展开。 再现部中主部主题增加了大管、单簧管的分解和弦及双簧管的三连音,将潺潺的流水描绘得更加生动。 尾声十分著名,贝多芬用长笛模仿“夜莺”,双簧管模仿“鹌鹑”,单簧管模仿“布谷鸟”的鸣叫声,描绘出一幅阳光和 熙、鸟语花香、充满了诗意的动人画面。 第三乐章:《乡民欢乐的集会》,快板,谐谑曲。 这一乐章的音乐欢快而有舞蹈性,表现了一个形象鲜明的风俗性乡民集 会的欢乐场面。 第一部分开始是一段三拍子舞曲,曲调轻快急速。 这一主题反复发展,力度不断加强,强烈全奏之后,双簧管奏出了牧歌风的优美如歌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第二部分主题。 大管吹奏的简单音调陪衬着这支旋律,好像是一支乡村民间乐队在演奏,而其中有位乡村老农,拿着古老的风笛也到场助 兴,但他只能吹出Fa、Do、Fa,乐队转调时他只好停下,到乐队转回原调他又响起来。 乐章的中段是源自奥地利的二拍子 舞曲,它粗犷活泼,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好像穿着木履的农民们的到来。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音乐又回到三拍子的舞曲,但比前面更活泼、热烈和喧嚣。 当舞蹈进行到最热烈的时候,突 然,远处传来了雷鸣,狂欢的集会被打断,人们各自散去,随即进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暴风雨》,快板,自由曲式。 这个乐章贝多芬运用了不协和和弦、频繁转调、色彩性配器、形象化旋律等手 法,刻画出一幅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生动景象。 弦乐快速跳弓像带着雨点的狂风在咆哮,低音提琴混沌的呼号像乌云笼 罩的大地,短笛尖锐的呼啸更增添了恐怖的气氛,一场惊骇的狂风暴雨已来临。 接着,一个半音阶伴随着不协和和弦从最 高点迸发出来,长号和定音鼓雷鸣助威,爆发出强大的声势,显示出大自然的巨大力量。 随后,音乐渐渐平静下来,一场暴风雨过去了。 木管乐器奏出温柔的旋律,像是远处又传来悠扬的牧笛声。 第五乐章:《牧歌,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和感激心情》,奏鸣回旋曲式。 这一乐章紧接第四乐章连续演奏。 雨过天晴,大地 恢复了宁静,天上架起了彩虹,到处是一片清新的景色,鸟儿在枝头歌唱,牧人又吹起那悠扬的牧笛。 双簧管和长笛衬托 出由单簧管、圆号奏出的牧歌风格的引子。 这一牧歌风格的回旋曲引子之后,第一小提琴奏出了主部主题,这是一支具有阿尔卑斯山区牧歌风格的旋律,它表现了乡 民们愉快、幸福的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的热望。 这一主题,经过两次简单的变奏,引出第一插部的主题。 这个欢快的主题动机构成一个展开性的段落,很快回到主部主题上。 第二插部由单簧管和大管奏出。 乡民们的舞蹈越来越热情强烈,如同节日的欢庆。 第三次出现的主部主题非常流畅,充分表现了乡民们喜悦的心情。 然后 经过稍为激动的第一插部再回到主部主题的尾声。 这一乐章的尾声长达100小节,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它进一步重复、变化,发展了主部主题,把暴风雨过后人们愉快的心 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表现得十分真切、动人。 3、《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第四乐章(op.125)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孕育于1814年,1823年完成,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前后经历了十年的时间。 这部作品是 贝多芬音乐艺术创作成就的总结,它集中地体现了贝多芬的思想境界、生活热情和艺术造诣,是他的艺术创作中占首要地 位的作品。 就像瓦格纳所说:“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登峰造极的作品。 ”这部四乐章作品,从悲剧性的斗争场面经过积 极的行动和哲学性的静观思考,发展成为一首全人类胜利的欢乐颂歌,体现了贝多芬通过斗争得到自由欢乐的崇高理想。 把席勒的诗《欢乐颂》用人声写进交响曲,以表达对人类和平、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是贝多芬生平的一大夙愿。 为 实现这一宏伟的构思,他经过长时间的酝酿,终于创造性地将《欢乐颂》用合唱的形式写进了《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 章。 这是这部交响曲中最为辉煌的部分,也是贝多芬交响曲发展的顶峰。 第四乐章:(合唱),急板、变奏与回旋的混合自由式。 经前三个乐章的铺垫后,进入了急板的第四乐章----人们经历了 艰苦的斗争和深沉的思考,所期待的欢乐就要到来。 这一乐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是器乐部分,包括序奏、宣叙调、前面三个乐章的回忆和欢乐主题的出现;第二是声乐部 分,是一部用庞大的人声合唱写成的回旋变奏曲。 这个乐章是整部交响曲的总结,即前三个乐章是“通过斗争和思索,寻 求自由和欢乐”,而这个乐章是作出“斗争取得了胜利,欢乐战胜了苦难”的结论,这个结论也是作者一生的总结。 “亿 万人民团结起来”是乐章的中心思想。 乐章开始是一段狂风暴雨般猛烈的号角声,这是引子,它嘹亮雄伟,像怒潮般的冲击,瓦格纳称之为“恐怖的号角声”。 但它立即被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宣叙调所否定:“不,这会使我们想到过去的苦难,今天是胜利的日子,应该用歌舞来庆 祝”。 原来,贝多芬的构思是在这段宣叙调的地方加入人声,但后来又觉得还不是时候,因此,他把唱词乐段向后推移。 不过这些原稿中留下来的唱词,有助于我们理解贝多芬的构思。 接着,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一一重现,又被一段段宣叙调一一打段。 在第一乐章的引子主题出现后,低音乐器回答道: “哦,不,不要这个,我要更愉快一些的”;接着管乐吹出第二乐章谐谑曲主题,立即又遭到拒绝:“也不要这个,这只 是戏谑,要更好的,更高尚的”;于是管乐又吹起第三乐章的慢板主题,回答仍是不满意:“这还是老样子,太纤柔了, 一定要找出一些强有力的东西。 我想,还是让我唱给你听吧。 但是,要请你应和着我。 ”最后,木管乐器隐约闪现出《欢 乐颂》主题的片断,才终于肯定:“这才对了,终于找到了”,这是贝多芬毕生追求的境界。 这时,从乐队深处,像是从 远方,缓缓地传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咏出的一支纯朴的旋律,乐章的主要部分开始了。 这是《欢乐颂》主题的全貌展现,第一次展示无任何伴奏,随后逐渐加入中提琴和小提琴。 这个欢乐主题一次次重复着, 音响逐渐增强,声势越来越大,直到发展成为乐队全奏的高潮。 突然,“恐怖的号角声”又闯了进来,这时回答它的是人 声了。 首先独唱男中音揭开声乐的序幕,唱出了贝多芬亲自写的宣叙调的歌词:“啊,朋友,你别旧调重弹,还是让我们 来唱一些更动听的、更欢乐的吧!”紧接着,男中音独唱《欢乐颂》。 在后面的发展中,以独唱、重唱、合唱的形式唱出了席勒《欢乐颂》的诗句,音乐的主题每次出现都有不同的形象变化, 有威武雄壮的进行曲风格,有豪迈战歌般的男高音独唱,有庄严、肃穆的圣咏旋律……然后,转入快速的进行曲,这是由 欢乐的主题演变成的一支活泼而热烈的进行曲。 越来越热烈的进行曲,将乐曲推向又一高潮。 之后,一个庞大的二重合唱 赋格,以插部形式出现了“亿万人民团结起来”的主题。 这个主题先由长号奏出,继而合唱,之后又与欢乐主题构成二重赋格。 最后以强烈、欢腾的尾声,把乐章推向高潮,结束 全曲。 《欢乐颂》 席勒 诗 邓映易 译 啊!朋友,我们不要这种声音。 唱吧,让我们更愉快地歌唱, 更欢乐地歌唱。 欢乐,欢乐,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力量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辉照耀下面, 人们团结成兄弟。 谁能做个忠实朋友, 献出高贵友谊。 谁能得到幸福爱情, 就和大家来欢聚! 真心诚意,相敬相爱, 才能`找到知己, 假若没用这种心意, 只能让他去哭泣。 在这美丽的大地上面普世众生共欢乐, 一切人们不论善恶都蒙自然赐恩泽, 它给我们爱情美酒, 同生共死的好朋友! 它让众人共享欢乐, 天使也高声同歌唱。 欢乐,好像那太阳, 运行在天空上, 欢乐,好像太阳, 运行在那壮丽的天空上, 朋友,勇敢向前进! 前进好像英雄上战场, 朋友,前进上战场, 欢乐前进, 好像英雄上战场。 欢乐女神, 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 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辉照耀下面人们团结成兄弟。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 大家相亲又相爱, 朋友们! 在那天堂上仁爱上帝眷顾我们, 亿万人民虔诚礼拜, 敬拜慈爱上帝, 啊,上帝就在那天堂上。 欢乐,灿烂光芒照大地, 女神,灿烂光芒照大地! 你的力量使人们重新团结, 你的力量能把人们重新团结在一起,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 大家相亲又相爱! 朋友!在那天堂上, 有一位仁爱的上帝永世长存,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 大家相亲又相爱! 欢乐, 欢乐女神, 灿烂光芒照大地!
法国民族风情,有趣故事有哪些?
法国民俗风情交际习俗 注重服饰的华丽和式样的更新。 妇女视化妆和美容为生活之必需。 时间观念强,工作计划性强,奉行“女士第一”的原则。 习惯行握手礼,有一定社会身份的人施吻手礼。 少女常施屈膝礼。 男女之间,女子之间及男子之间,还有亲吻面颊的习惯。 社交中不愿他人过问个人私事。 反感向妇女赠送香水及初次见面就送礼。 信仰禁忌 大多信仰天主教。 忌“13”和“星期五”。 忌黄色和墨绿色。 忌孔雀和仙鹤。 视菊花、杜鹃花与核桃等为不祥之物。 喜爱艺术和娱乐活动。 饮食特点 法国人会吃,也讲究吃。 法国菜风靡世界。 法国人喜欢吃蜗牛和青蛙腿,最名贵的菜是鹅肝。 喜欢喝酒。 法国菜的特点是鲜嫩。 法国人也非常喜欢中国菜。 服饰 法国时装在世界上享有盛誉,选料丰富、优异,设计大胆,制作技术高超,使法国时装一直引导世界时装潮流。 在巴黎有2000家时装店,老板们的口号是:“时装不卖第二件”。 而在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两个妇女穿着一模一样的服装。 目前高级时装最有名的有:“吉莱热”、“巴朗夏卡”、“吉旺熙”、“夏奈尔”、“狄奥尔”、“卡丹”和圣洛朗”。 近年来,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巴黎女郎的裙子,其式样之多。 款式之新,在别国很难见到。 法国人是把收入的最小部分用于穿着的欧洲国家,法国人一般很注意服装方面的鉴赏力,也接受比较便宜的而不十分讲究的仿制品。 小动物 当今法国家庭,对小动物恩宠倍加,不惜耗费巨金收买哺养。 有一半以上家庭饲养各种小动物,总头数在3000万只以上。 1/3的家庭养狗,狗的数量已近4万条。 各种狗医院、狗服装店屡见不鲜。 动物不仅给法国人带来了乐趣,也造成一定灾难。 法国每年发生狗伤人的事件50多万起。 礼仪 法国是一个讲文明礼貌的国家。 对妇女谦恭礼貌是法国人引以自豪的传统。 法国人见面打招呼,最常见的方式莫过于握手。 不过握手时一是握时间不应过长,二是没有必要握住人家的手使劲晃动。 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长者向年幼者先伸手。 上级向下级先伸手。 吻 法国是第一个公认以吻表示感情的国家。 法国人的吻有严格的界限:他们在见到久别重逢的亲友、同事时,是贴贴脸或颊,长辈对小辈则是亲额头,只有在爱人和情侣之间,才亲嘴或接吻。 婚俗 结婚前先订婚,仪式简单,一般由女方的家长宴请男方的家长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时邀请其他亲戚、甚至一两名好友出席。 婚礼也已逐渐简化,但仍不失为最隆重的家庭节日,带有庄严神圣的色彩。 婚礼由市长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习惯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早9时至下午5时之间。 婚后大宴宾客。 法国农村有的地方在婚前要签订财产婚约并办理公证。 婚约中要写明未婚夫妇的全部财产、未婚妻的嫁妆和未婚夫的产业。 婚龄纪念在民间已成为一种喜庆的风俗。 女子守寡300天后,或宣布与丈夫分居300天后可以再嫁,男子则无时间上的限制。 圣灵节 每年11月1日圣灵节,相当于中国的清明节。 法国人习惯上在这一天去墓地祭奠,缅怀为国捐躯的先烈。 圣喀德琳娜节 巴黎“大龄女青年”的节日。 每年11月25日这一天,年满25 岁而尚未婚配的姑娘们到喀德琳娜塑像前献一束鲜花,再到大时装店跳舞,饮酒狂欢,最后选出一位最美的姑娘作为节日的王后。 用餐习惯 法国人把烹调看成是一门艺术,法国菜也确实风糜全球。 在法国一日三餐通常是这样安排的。 早餐:面包、咖啡、热巧克力; 午餐:午餐是法国人最重要的一餐,一般在下午一点左右, 晚餐则在九点以后。 法国人社交的正餐一般要持续两小时以上,开始先是开胃菜,然后是鱼或意大利面条,再才是主菜,主菜还附带许多生菜、沙拉、奶酪,水果,有时还有甜点心,餐后咖啡也必不可少。 望采纳,谢谢
关于政治上面的左右是如何划分的?根据是什么?
作者:秦晖文章来源:经济学俱乐部秦晖:极左、左派、右派、极右的区分与现状 西方的左右派划分标准法国大革命的口号非常动听,叫“自由、平等、博爱”。 但任何激动人心的口号都有一个缺点,就是经不起推敲。 每个人的天资、生存环境都是不同的,如果让每个人都“自由”发展,那么他们的财富、地位就不可能平等。 如果要让每个人都在经济上“平等”,那么必然会限制强者的自由以保障弱者。 左右派起源于法国制宪会议,但很快定型成与初始含义毫不相干的两个集团。 其中左派比较支持平等,强调建设福利国家,更多的通过国家干预手段帮助弱者,右派比较强调自由,反对过高福利,比较支持竞争,反对国家干预,强调建立“弱”政府,反对对于强者的过多限制。 但左派和右派的区别只基于对平等与自由的偏重上。 左派更偏重平等一点,右派更偏重自由一点。 对基本限度的平等与自由权利,均持有同样的共识。 什么是极左,什么是极右所谓极左,就是把左派的思路推向极端,突破“自由的底限”。 为获得无差别的公正,而取消绝大部分的自由,为取消绝大部分的自由,必须建立一个无比强大的国家机器,将人民的一切活动处于国家的控制之下。 所谓极右,如果把右派的思路推向极端,突破“平等的底限”。 把反对国家限制强者推演成要强者控制国家欺凌弱者,宣称“国家就是为强者存在的”(斯托雷平),实行寡头专政,取消对弱者的一切保护,一切自由。 为什么说极左制度是伪公平?极左的目的是为获得经济上无差别的公正,但由于每个人能力、背景各不相同,要压制每个人的个性寻求公正,就必须实行极权。 这样尽管每个人在经济上基本平等,但极权会造成权力的不平等。 位高权重的,呼风唤雨,无所不为。 地位卑贱的,连性命都无法保障。 在权力倾轧中被淘汰下来的,往往境遇悲惨。 这些大伙都很熟,我们曾经在这种制度下生存了很长时间。 为什么说极右制度是伪自由?极左到极右的角色变换这才是我想讲的东西。 作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一代人,小学的时候,学的是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甘做螺丝钉和驯服工具。 初中的时候,学的是邓小平同志的英明论断:中国不可能出现百万富翁!高中的时候,一切都颠倒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国有企业“卖给私人”了,工人阶级要“自己养活自己”了。 上大学以后,很无奈,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变成世界第一了。 极右制度不合理的关键在于忽视“起点平等”。 刘少奇曾经握着淘粪工人时传祥的手,笑着说:“我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 ”在一个极左制度下的工厂里,虽然厂家资金的实际支配权在厂长和书记这里,但名义上是属于大家的。 忽然有一天,分家了,厂长和书记拿到了厂,原先许诺给工人们的退休工资和医疗保障全都作废了,工人们每人拿到了几千元分家费。 厂长对工人们说:我们现在不搞大锅饭了,大家今后要自由竞争!话虽好听,可这种“分家”方案,这种取消弱者的一切社会保障,取消一切退休金、医疗保险的“自由竞争”,难道真会是“自由”的竞争吗?极右制度,往往表现为权贵资本主义与寡头专政。 南美、东南亚模式可为前鉴。 极右与右派的距离很远,离极左却是咫尺之遥。 极左与极右有相同的“根”,在极左制度中,国民的财产名属全民,而支配权属于权力中心,转变成极右制度很简单,只要把“全民所有”的遮羞布拿下来就是了,直接依靠权力化公为私。 左右翼分派混乱的原因大陆的左派、右派名词来源与欧洲不同,在中国大陆,派别的划分都是以政府为参照系的。 由于历史上政府一直是极左,因此在人们思想上有一个惯性:完全支持政府的就是极左,大部分支持政府的是左派,反对政府的是右派。 可以说在九十年代之前,这种划分都是比较合理的。 但现在情况变了,大家都能看到。 农民问题、失业工人问题、学生就业问题,基本上都是自由主义者提出来的。 按常理,自由主义应该属于右翼阵营,对平等问题的关注较弱。 但在国内,连他们都开始关注平等问题,表现得“左”了。 说明目前的参照系已经偏向极右。 极左阵营一分为二。 有一部分人停住了追随变革的脚步。 如果说工人失业、资本家入党还可以被认为是“阵痛”和“权益之计”的话,国有资产的快速私有化却是令人心下雪亮。 有些地区,在九十年代末,私有经济比重还只有百分之十几,但过了四五年,就上升到百分之五十到八十。 这可不是什么私有经济的“优越性”,而是大家心知肚明的国有财产瓜分。 私有经济再“优越”,也不可能几年就翻上几倍的。 这些是目前坚持极左的“毛派”反对“邓派”的基础。 福布斯在二零零一年给出了中国富豪排行榜,中国大陆有形形色色的排行榜,但绝没有这张有用。 中国公安们就按着这张排行榜一个个查下来,富豪们纷纷入狱。 我可以一个个扳着指头数下来:在排行榜上位居第二的杨斌,通过奇迹性的行政“划拨”到3000亩土地获利七十多亿,贵为朝鲜特区行政长官的身份,在吉林被捕。 在排行榜上位居第三的仰融,在华晨的权钱交谊中“栽了跟头”,琅??入狱。 不多举例,大伙也能知道是哪批人“先富起来”了。 极左分裂了,不少人可以归为极左与极右派系分裂。 极左称为毛派,已经失去了实际的政治权力,转移到网上成为另一类反对派。 现在有些网友看见极左派和右派都在批评政府,就想当然地认为执政者是中间派,其实不然。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的是:不少极左派系转型成为民族主义派系,我认为他们的转型是为了逃避面对国内现实问题。 骂日本骂美国,多容易呀,多安全呀,也不需要什么判断力,中国做的就是对的呗!哪有谈国内问题那么难?讨论假问题的知识分子许多知识分子把目光转向了台湾,他们觉得先用开明专制发展经济,然后向民主化转型,走“台湾道路”。 新权威主义者萧功秦感慨说,八十年代,所有知识分子都是激进民主派,谁也不听我的。 但八九年以后,知识分子终于变得深沉、睿智、成熟了。 我倒觉得不妨把这些褒义词换一下,知识分子变得冷漠、犬儒了。 就拿北大清华来讲,以前他们会为了工人的利益上街,现在,就算工人们都在罢工,他们也不会凑合。 学生们会觉得工人是自找的。 目前,知识分子的经济状况是有史以来最好的。 而且,北大清华的学生更是得天独厚,不爽了可以出国嘛!中国知识分子除了“吃苦耐劳”,没什么特别的优点。 缺点倒是很多,攀附权贵,空谈,抄袭,寡廉鲜耻的知识分子是屡见不鲜。 现在是好点了,独立的,面对现实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但我还得说上几句,中国一些善良又独立,还有点学者风范的知识分子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白日做梦”。 怎么“白日做梦”呢?当权力迅速腐化,中国开始进行以权换钱的“原始积累”的时候。 学者们开始憧憬“中产阶级”的产生会给中国“送来”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 当香港回归的时候。 学者开始幻想“香港的多党制”会“普及”大陆。 当工人纷纷下岗,贫富严重分化的时候。 学者们又会认为“威权体制”下的经济增长将是“民主化”不可逾越的短暂阶段。 他们从来不想,不去自己争取权益,不去推动制度民主化建设,不去抨击社会的不公,难道自由民主与公正会随着“经济增长”像天上掉馅饼一样落到国民手里吗?远看欧美各国,近看台湾韩国,民主化进程都是血与泪凝成的,好东西不会光顾睡大觉的民族。 不去追求民主,哪来的民主?不去追求自由,哪来的自由?不去呼唤平等,哪来的平等?企图等着经济发展后制度“水到渠成”,笑话,没看见别人的渠都是自己挖的么?不挖渠,水到了只会把人淹死。 九十年代末期的知识界现象,叫作“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对话”。 看似与国外右派与左派的对话相似。 但对些什么呢?中国太平等了?中国太自由了?国内没几个人能听懂“新左派”的“后现代”论述。 想想也是,跟一个吃不饱饭的人谈减肥,他能听懂么?自由主义也面临“少谈公正”的指责而纷纷转型。 以前叱咤风云的厉以宁,被人指责为权贵辩护。 当人们越来越关注穷人的时候,谈股份、谈市场争夺、谈MBA,意义便明显褪色了。 俺认为现在左和右的“对话”根本没有意义。 左派与右派根本没有“对话的必要”。 自由多一点平等少一点,还是自由少一点平等多一点,这种讨论在中国毫无意义。 真正要做的是建立“自由与平等的底限”。 在一个既不自由又不平等的社会,谈哪个多哪个少不是“空谈”又是什么呢?阻止极右倾向可能为时已晚目前什么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现象?我认为就是“私有化”。 对此网上早已直言无忌,也有一些报刊胆子比较大,敢于直呼“私有化进程”。 现实中的大多数媒体要遮掩一些,换个说法,什么“改制”、“转制”、“股份化”、“鼓励私有成分”。 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我不谈怎样“阻止”私有化。 长期极左造成权力不受制约,同样这种权力“市场化”、权贵“资本化”,国民也已无力量制约。 利益与不受制约的权力促成极左到极右的转变而无可阻挡。 在不可能阻止私有化的情况下,知识分子应该呼唤的,就是保证这种“私有化”能够尽量公平。 不要出现那种私有化:厂长书记拿到了厂子,工人一次性下岗。 然后大家开始在“公平的市场”中进行“平等竞争”。 这种分家最后只会造成社会动荡和经济下滑。 类似的例子可以在苏东私有化中看见。 分家分得比较公平的东欧国家,经济在短期下滑以后立刻回升起飞,而做得不好的俄罗斯等国,则造就金融寡头与垄断集团,经济低迷很久才逐渐回升。 目前私有化的关键就是在国有资产被分光以前,建立一个比较公平的“分家”策略。 但从现在经济比重来看,国有资产已经被分掉了将近一半,对“分家”策略的讨论尚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