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 特斯拉下跌3.5% Robotaxi未来几年难有实质性收入

虽然特斯拉CEO马斯克此前表示,特斯拉将在8月8日推出无人出租车Robotaxi及可能配套的应用程序,但摩根大通分析师周二表示,Robotaxi可能会让投资者失望,称这项业务在“未来几年内”不太可能产生实质性收入。

摩根大通分析师在给客户的报告中表示,特斯拉投资者关系总监在最近与该行的会议中可能暗示了这一点。该总监在会议中建议,特斯拉专用的 Robotaxi将基于公司的下一代平台,而会议中在其他时间点也提到,该平台要到特斯拉更接近完全利用其目前约300万台的已安装产能时才会推出。

媒体报道,在大幅降价但仍未提升销量后,马斯克已将特斯拉的重点转向Robotaxi。虽然马斯克至少在八年前就提出了共享自动驾驶车队的概念,但该公司尚未建立起所需的大部分基础设施,也未获得在公共道路上测试无人驾驶车辆的监管批准。

特斯拉表示,其下一波增长将由预计到2025年大量推出的低成本车型引领,这些车型将利用现有平台和装配线,而不是之前计划的下一代平台。分析师表示,这表明特斯拉近期在减少商品成本方面潜力较小,但也意味着显著的资本节约。

摩根大通对特斯拉股票的评级为“卖出”,目标价为115美元。特斯拉美股周二盘中一度大跌3.5%,盘中报167.89美元,该股今年跌幅超过32%。


专访AutoX肖健雄:谁先实现Robotaxi商业化,谁就能领跑下一赛段

今年是Robotaxi在国内试点全面开花的一年。

8月17日,自动驾驶初创公司AutoX在上海的自动驾驶示范应用正式向公众开放,公众可通过高德地图App便捷呼叫AutoX自动驾驶车辆,不限制次数,用户可以免费乘坐打车。

尽管从限定区域的测试、配备安全员的试运营,到自动驾驶公司们承诺的“三到五年内实现商业化落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但在广州、上海、长沙,无人驾驶出租车正在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疫情之下,自动驾驶行业逆势而上,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发生多起大额融资事件,小马智行获得丰田汽车4亿美元投资,滴滴宣布旗下自动驾驶公司完成首轮超5亿美元融资。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外自动驾驶企业融资总金额超过35亿美元,同比增长34.1%。

资本市场再度火热,因为看到了无人驾驶出租车场景落地的可能性。据麦肯锡公司预测,中国可能是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到2030年,自动驾驶汽车总销售额将达2300亿美元,基于自动驾驶的出行服务订单金额将达2600亿美元。

Robotaxi扎堆登场,是自动驾驶公司们“秀肌肉”的技术比拼,也是无人驾驶落地中最具价值场景的争夺战。AutoX的创始人肖健雄在接受出行一客专访时表示:“现在国内自动驾驶公司第一梯队的四家还能和谐共处,但如果有一家率先跨过大规模商业化的起跑线,将会彻底改变格局。”

技术已经成熟,但政策限制了领跑者

出行一客:试乘中感觉AutoX后排的展示界面不是很清晰,绿化带和雨丝都显示为点的集合。会在和乘客的交互上做一些改善吗?

肖健雄:我们的专注点不在于把界面做好看。AutoX的定位是做RobotaxiDriver,相当于“自动驾驶背后的人”,中控屏怎么显示是合作伙伴的事情。我们也不会做打车App,都是用的第三方的,比如和高德合作。

我们的商业模式不是往ToC的方向走。AutoX不会越走越前、靠近消费者,而是越走越后,为车企、运营平台提供技术。

出行一客:AutoX在7月拿到了全球第二张加州全无人驾驶牌照(可载人),这个牌照意味着什么?

肖健雄:目前中国的自动驾驶公司只有我们拿到了这个牌照。2018年Waymo拿到了第一张,我们是第二张。

美国的自动驾驶起步比较早,在法律和政策上比中国推进更快,但牌照本身的门槛特别高,Waymo拿了之后还没有人能达到它的标准。全球的主流自动驾驶公司都在加州做路测,所以加州的竞争非常激烈。加州政府也是美国自动驾驶管理最严格的政府,长期和各种公司打交道,他们很懂自动驾驶,所以是很“懂行”的。

出行一客:你们现在后台是否还会配备安全员去做实时的监管和远程控制?

肖健雄:目前因为疫情的原因,加州的员工也只是在家办公,但是拿了这个牌照以后就可以不配安全员上路了。

无论4G还是5G都有可能断网,所以加州这个牌照的要求是,尽管你可以在后台实时监测,但是不能远程操控,而且车辆遇到任何情况都能自主处理问题。

出行一客:这意味着AutoX已经实现了L4级别的自动驾驶吗?

肖健雄:这就是L4级别,所以加州全无人驾驶牌照很难拿。它和普通测试或者运营牌照不一样,上面是有加州州长的签名的。民众看到街上的车方向盘后面没人自己在开,如果技术不过关,肯定不能随便上路的。

出行一客:你认为距离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规模化商业落地还有多远?

肖健雄:技术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商业的问题没有解决,这决定了你能赚多少钱,能部署多少台车。我们现在可以运营,但是就是纯亏钱。

现在美国和中国的规定都是自动驾驶公司不能收费。Waymo很早就拿到了全无人测试的牌照,但是加州的政策是不让收费,不收费就无法实现商业化。只放几辆车在街上跑一跑也还好,但是要大面积落地让用户免费坐车肯定是亏本的。

出行一客:所以现在最大的限制来自于政府的政策?

肖健雄:政策是非常大的限制。拿到牌照就说明技术上可以实现,但是能不能收费是政策的问题。国内就更远了,根本就没有全无人牌照,那必须要先设立这个标准,之后才能正式发牌照,而且运营能否收费也是一个问题。

如果不让收费,自动驾驶公司永远都不敢大规模铺开车队。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法律和政策进步就没有那么快。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现在已经有先发优势了,全国也就只有我们拿到了加州全无人测试牌照,我们想把领先的技术利用起来,但如果没有更开放的政策,我们的先发优势就无用武之地。我们能做全无人驾驶,别的企业不能,但是法律又规定必须配安全员、不能收费,那不就让技术优势无处发挥了吗?等到过两年其他国家的公司也可以全无人驾驶,我们辛苦研发获得的时间优势就不存在了。

“Waymo的车放到国内来不一定能开得很好”

出行一客:AutoX的技术现在领先国内其他自动驾驶公司吗?

肖健雄:现在拿到加州全无人驾驶牌照,是对我们技术的一个极大官方认可。所有在加州有研发和运营的自动驾驶公司都想拿,大家也都在申请,而AutoX能作为第二家获得,只能说明我们在技术上有优势。

出行一客:自动驾驶初创公司中,Waymo被普遍认为是整个行业的领军者。你认为AutoX和Waymo还有多大的差距?

肖健雄:Waymo放到国内来都不一定有我们开得这么好。中美之间路况的差别很大,人们驾驶风格也很不同。只靠坐车体验已经不能感觉到我们和Waymo之间还有什么差距了。

Waymo在有些地方做得更完善,但现在的先发优势已经不是那么大。当然,自动驾驶行业目前没有哪一家是完美的,AutoX和Waymo的车都是这样,但这种不完美其实不一定需要人工接管,也不存在安全问题。但从乘车的感受来看,你会觉得车不像真人一样“机灵”,比如堵车时不会加塞、被别车只会避让等等,都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出行一客:自动驾驶非常依赖数据积累和深度学习,Waymo的数据量是其他公司不能比的,你为什么觉得两者差别已经不那么大?

肖健雄:数据靠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美国的路况密度很低,开很久遇不到一辆车,而中国的密度非常高,在楼下开几分钟就能遇见几百号人,这些都是训练机器的机会。在美国很也很难遇到复杂路况,比如堵车、加塞等等,这样的现实数据不够,就很难对系统进行改进。而在国内,自动驾驶汽车的对手是各种不规矩的汽车、逆行的电动车、随意过马路的行人等等,所以数据的质量会更高。

在工具上我们也具有后发优势。Waymo虽然在十年前就开始路测,但驾驶仿真器也在2015年才比较成型,前期也经历很多摸索的阶段,我们作为后发的公司,成立的时候整个学术领域和行业都已经很清楚地知道应该怎么做,所以也很快就建起了仿真平台,把数据和工具利用到了极致。

这就像是特斯拉是第一家要造电动车的,从头做起非常难,但现在要造一个电动车就会容易很多。Waymo也是如此,一开始要做辅助驾驶,2013年才决定转为开发L4,2015年还尝试过造车,商业模式变来变去也消耗了很多时间和成本。作为行业的开拓者,Waymo其实也帮后来者避开了很多坑。

出行一客:你们在美国最开始是从生鲜物流起步,在国内更专注于做载人,从商业化落地来看,做运货和做载人哪一个更有前景?

肖健雄:做运货和做载人是要适应不同的地区。一旦和商业结合,政策和具体的实施条件就变得非常重要。我们在美国起步阶段是做生鲜和外卖,一方面是因为牌照,那个时候还没有载人的条件;另一个原因是在国内做生鲜或外卖的自动驾驶很难实施,国内大家点外卖都要求送上楼,自动驾驶的车不能上楼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物流,比如城市路线的轻卡我们是可以做的,我们现在国内主要就是载货的轻卡和载人的Robotaxi两条路线。

抱车企大腿不是自动驾驶公司的最优出路

出行一客:目前AutoX在国内的规模有多大?

肖健雄:我们现在车辆大部分都在国内,将近一百辆,主要在深圳和上海,合作的车企有比亚迪、上汽、东风、奇瑞等等。

出行一客:很多自动驾驶公司都会选择一家车企来作为主要的投资方,以借助传统车企的优势,比如Cruise和通用,ArgoAi和福特。AutoX会走上同样的道路吗?

肖健雄:AutoX是一个技术平台公司,我们希望合作的车企越多越好,而不是选择某一家来进行唯一的合作。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家自动驾驶的科技巨头,让我们的成果安装在各种车上,而不仅仅是一两款车。

有的公司拿了大车企的钱,看上去是找到了靠山,不用担心钱的问题,但是从资本的角度来看,其他的投资方压力会非常大。自动驾驶公司成了车企的一个附属的机构,失去了独立性,车企投资方在董事会的席位和权力一家独大,甚至有一票否定权。自动驾驶公司想要IPO,车企也可能会反对说你不用IPO,你没钱花我给你钱。所以这会给其他想要公司IPO的投资方非常大的压力。

出行一客:所以你觉得自动驾驶公司不需要抱车企的大腿?你们在资金上没有压力?

肖健雄:AutoX现在钱还是够花的。我们不想找车企做“爸爸”,不想让公司成为巨头企业的一个棋子、一个部门,这对于未来发展是一个天花板。像国内的一些互联网公司,字节跳动能发展成巨头,是因为一开始它就没有把成为腾讯或者网络的附属公司当作目标。

我们雄心也比较大,希望AutoX能独立成长为科技巨头。公司如果发展得不太好,找一家巨头控股也是很好的选择,但我们现在还活得挺好的。

出行一客:自动驾驶公司和某一家车企合作之后会存在排他性吗?比如和某个客户谈,他们会要求你们的系统不能装在别的车上。

肖健雄:如果车企这样要求就很难了。现在的情况是国内自动驾驶公司做得好的没有几家,客户的选择范围也不大,就AutoX,小马智行,滴滴和网络这四家。而滴滴是不卖系统的,所以能提供技术赋能的就只有三家。外国车企都想进入中国的自动驾驶领域,所以每一家车企找一个自动驾驶公司不大现实。

很多人以为车企在和自动驾驶公司谈判的时候会非常强势,其实不是的,Waymo、ArgoAi的估值比很多车企还高,谁买谁还是一个问号。汽车行业作为传统行业,毛利润是非常低的,而自动驾驶这类科技行业有很高的盈利,收入不高但市值可以非常高。

我们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科技平台,就像Windows操作系统,应用在各种车型上。而如果要做大,自动驾驶公司一定要对接多家车企,而不是捆绑一家。

需求量决定自动驾驶只能做后装

出行一客:自动驾驶公司如果和一家车企深度合作,可以让自动驾驶系统进入前装,现在你们只能做后装,这会是一个限制吗?

肖健雄:前装或后装,跟自动驾驶公司绑定一家车企还是与多家车企合作是没有关系的。前装或后装的关键点不是跟车企的深度绑定与否,也不是技术上有什么问题,比如前装更可靠、后装不安全。装都是一样装,只是放在这家工厂或者那家工厂。

主要的关键点有两个,第一,技术上车企有没有考虑到自动驾驶公司的改装。比亚迪已经为自动驾驶做了一些设计,天花板上是没有电线的,因为要做自动驾驶,电线走线会不一样,包括线控转换系统、刹车和油门,这些都是比亚迪在硬件上已经为我们提供的。

另一点在于量,即生产规模的大小。需求量如果足够大当然可以实现前装,反之技术再好也只能后装。假如一家工厂每天生产两百辆车,生产线是不能停的,停一分钟亏好几万,停一天要亏几千万。如果自动驾驶的需求量不大就不能放在生产线上,工厂两天就把你需要的量生产出来,那第三天怎么办,只能把生产线拆了,一装一拆损失惨重。

如果有自动驾驶公司说已经和车企合作在前装生产,这在目前是不可能实现的。从宣布到现在有上百天了,也该有上万辆无人车,但没有听说哪家有这么大的规模。

出行一客:如果一家车企和自动驾驶公司深度捆绑、互相信任,在前期将自动驾驶技术作为自己的零部件、赋能品并加入生产线,为消费者提供更有科技含量的产品。这会是一个优势吗?

肖健雄:目前来看对全无人驾驶的需求和车企的产能是不适配的。对量的需求决定了合作的形式,人们通常认为车企会为自动驾驶技术买单,但车最终是要卖给人的,是消费者在买单。

车企始终只是在生产汽车。现在较为普及的Robotaxi,即有自动驾驶技术的乘用车,则是出租车公司在买单。而Robotaxi最大的问题是太贵,基本上是汽车两倍的价格,普通消费者无法承担,只能卖给运营公司,运营公司拿来跑无人出租可以赚钱收回成本。

所以量有多大是要看运营公司的需求,车企如果一次生产几万台根本出不了货。所以能不能前装量产,不是车企决定的,也不是普通消费者的需求决定的,而是运营公司。

出行一客:从现在运营公司买Robotaxi的规模来看,实现量产并不乐观。

肖健雄:这其实是绕回了政策法规的问题,因为政策规定无人驾驶上路必须配备安全员,而且试运营的时候不能收费。出租车公司买了Robotaxi却不能收费,没有利益驱动就不会买,车企就不能量产,无人驾驶系统就卖不出去。这条逻辑线最根本是政策的限制,所以我们要推进法律法规的出台。

谁先跨过那条线谁就是赢家

出行一客:自动驾驶领域在17年、18年似乎是比较冷的,最近Robotaxi在国内频繁落地试运营,也再度获得资本的追捧。您如何理解目前的行业局面?

肖健雄:从整个行业角度来说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但之前很多人都不知道有多成熟。前两年大部分人都非常悲观,虽然他们根本就没做过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媒体和资本方都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认为自动驾驶要真正落地很难。

公众对行业的认知其实是有些脱节的,行业内部一直在进步,但如果达不到一个临界点的高度,外人是很难看出有什么区别的,只知道你还在写代码。前几年大家都在实验室里自己嗨,没有试运营,别人也看不到自动驾驶的成果,所以热度就相对退却一些。但现在逐渐能看到一些进展,比如拿到加州无人驾驶牌照,或者试运营落地邀请投资方来来体验,那他们能亲身感受到这个领域的潜力。

出行一客:对于Robotaxi的大规模商业化,AutoX是否有一个具体的时间规划?

肖健雄:目前来看Robotaxi的商业模式是能讲得通的,非常清晰而且市场很大,但大家担心的是时间点,是十年二十年能实现,还是在未来的两三年。对于政策法规,我们也不是完全悲观。如果政策上能有大的突破,两三年后中国在某一个城市可能会有Robotaxi的全面落地,并且是收费的。而只要有一两个城市能有突破,别的城市也会去推进。

也有一些企业会比较谨慎,说可能五六年,但具体所指的规模也不同,五六年实现10个、20个城市的落地等等,但目前我们的判断是符合行业内大部分人的判断的。

出行一客:近年来,硅谷的自动驾驶公司的竞争激烈,资本向几家头部企业倾斜,马太效应越发明显。在中国是否有着相同趋势?

肖健雄:我认为目前来看国内有四家优势是十分明显的,AutoX,小马智行,网络和滴滴。我们和小马可能在技术上优势比较明显,网络的强项在于体量足够大,而滴滴则是有着天然的应用场景和商业赋能。小马的背后是丰田,毕竟投了很大一笔钱,而我们这边其实是上汽、东风、阿里巴巴这些本土力量,投资AutoX来做一个更长远的战略布局。

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有竞争,但是目前来看,自动驾驶行业的竞争压力其实没有那么大,百团大战、烧钱大战不太可能出现。现在的第一梯队也就只有四家,因为技术门槛太高,参与者本身就不多。而且这个市场非常大,可能到最后四个玩家共存,大家都是科技巨头。

但是和美国比较相似的是,现在国内第二梯队的自动驾驶公司确实是很难挣到钱,因为头部玩家的实力太强了。滴滴可能在技术上不是最领先的,但商业实力不容低估。很多前两年创立的自动驾驶公司现在都没什么声音了,有的直接出局,也有去转型做港口物流或者挖矿车,但无人驾驶领域最大的“肥肉”其实还是Robotaxi。

出行一客:未来这四家处于第一梯队的公司,可能是以很和谐的方式共存吗?

肖健雄:我认为接下来两三年不大可能会有变局,这四家不会有任何一家出局或者被合并。

但能否长期共存是另一个问题。三年后,可能会迎来一个终点线,或者说是一条新的起跑线。现在没有一家实现了自动驾驶的商业化,所以尽管在技术上大家你追我赶,但总体还是在一个赛段里。

现在大家都经过了起步期,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发展期,四家公司都奠定了自动驾驶的“江湖地位”。大家都想挤进第三阶段,即大规模商业化落地,而一旦有第一家公司真正实现了在某个城市的全无人驾驶的运营,跨过了那条“线”,那它一定会利用先发优势来抢夺市场份额,在更多的城市去复制。

而第三阶段比的就是MarketShare。25%还是50%决定了未来在行业内是吃肉还是喝粥,而第一个跨线的选手肯定会去大量地铺开产品。剩下几家如果是两三个月后再进场,可能这四家又会共存很长时间;但如果距离这条终点线太远,格局的变化将会非常大。

美股一线丨美股三大股指齐涨,纳指全年涨43.6%,特斯拉全年飙升743%

美国东部时间12月31日,美股三大股指在2020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小幅上涨, 道指和标普500指数均再创新高,金融板块是表现最好的板块之一。截至收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涨065%,报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涨014%,报点;标普500指数涨064%,报点。

整个2020年,标普500指数上涨超过16%,使得股票估值处于较高水平,人们预期在2021年疫苗广泛分发、货币政策和财政援助的支持下,经济将重新增长,企业利润将提升。以 科技 股为主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2020年上涨了436%,创下2009年以来最好的年度表现。道指在2020年上涨了73%。

科技 业是2020年的主导行业,全年飙升了42%以上,疫情迫使更多的人居家办公,推动了对云服务和计算机设备等的需求,Zoom全年上涨396%。受线上购物推动,亚马逊的股价在2020年飙升了763%,而Etsy的市值则翻了两番。

周四,道指受到英特尔(涨219%)、联合 健康 (涨165%)等个股拉动。在道指成分股中,金融个股表现突出,高盛涨164%、摩根大通涨136%、美国运通涨124%、Visa涨017%。

从板块来看,金融数据与证券交易所普遍收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涨228%、MSCI涨218%、纳斯达克OMX交易所涨2%、洲际交易所涨189%、穆迪涨166%、标普全球涨158%。

汽车 制造板块涨跌不一,小鹏 汽车 涨128%、蔚来 汽车 涨074%、本田 汽车 涨032%、丰田 汽车 涨031%、通用 汽车 跌048%、理想 汽车 跌079%。

特斯拉收涨157%,自2019年以来该公司连续五个季度实现盈利,全年飙升了743%。韦德布什证券(Wedbush Securities)的分析师艾夫斯(Daniel Ives)称,由于中国的需求推动了第四季度的交付,特斯拉有望实现其2020年交付50万辆车的目标。受新冠疫情影响,这家电动 汽车 制造商的加州工厂曾一度停产。

艾夫斯称,特斯拉在2022年有望交付100万辆 汽车 ,这主要是受全球电动 汽车 消费的拐点到来、中国巨大的需求、以及拜登政府潜在政策推动。到2022年,中国市场可能占特斯拉 汽车 销量的40%。“拜登政府可能会将重点放在显著增加国内电动 汽车 消费税收抵免/激励措施上,这可能是从2021年开始推动美国电动 汽车 普及的另一个催化剂,特斯拉将成为主要受益者。”

科技 股涨跌互现,其中苹果跌077%、亚马逊跌088%、谷歌母公司Alphabet涨071%、Facebook涨047%、微软涨033%、奈飞涨308%、高通涨159%、思科涨061%、英伟达跌069%。西部数据涨1183%,由于投资者在2020年底纷纷涌入这家芯片制造商,仅12月就上涨了21%以上。

能源 科技 公司Enphase Energy涨147%,此前,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宣布,从2021年1月7日起 Enphase Energy将被纳入标普500指数,取代蒂芙尼成为成分股。由于投资者对光伏兴趣高涨,Enphase Energy的股价2020年已飙升5倍。

热门中概股涨跌不一。哔哩哔哩跌915%,阿里巴巴跌237%、京东跌181%、拼多多跌080%、网易跌017%、爱奇艺跌034%、网络跌154%、微博跌007%、新浪涨071%。

美国劳工部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截至12月26日当周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为787万人,相比前一周减少17万人。此前接受调查的经济学家平均预期该数字将为835万。当周持续申领失业救济金人数也意外下降。

这是12月初请失业金人数首次跌破80万,此前连续三周保持在80万以上。不过,初请失业金人数仍高于疫情暴发前平均每周约20万人的水平。

有分析指出,近期裁员人数没有出现更明显跃升,但即便如此,失业率仍然很高,长期失业是更严峻的问题,这凸显了近期财政刺激的重要性。预计新冠病例的增加和企业倒闭可能会使裁员持续到2021年初。

9000亿美元纾困法案的影响还尚未反映在本周的失业救济申请报告中,展望未来,数千亿美元的小企业援助计划和新一轮“工资保障计划”(PPP)援助可能会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一些提振。不过,资金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到消费者手中,而疫苗暂时还无法广泛接种。

富国银行经济学家上周五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当前美国劳动力市场仍然严重紊乱,这就是为什么国会尽快通过了救济法案,然而损害已经造成。“信心正在减弱,11月个人支出自4月以来首次下降,12月以来每周有超过80万人首次申请失业救济。“

下周公布的12月份就业数据预计将走弱。经济学家们预计将增加约7万个工作岗位,这是自4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还有多位分析师预测就业人数将减少。

欧洲股市周四收低。英国实施更严格限制,从2020年12月31日凌晨起,英格兰四分之三的地区将处于最高级四级防疫管控限制当中。泛欧斯托克600指数收跌03%,英国富时100指数跌145%,法国CAC指数跌086%。

国际油价上涨。WTI原油期货价格收涨025%,报4852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收涨033%,报5180美元/桶。

COMEX2月黄金期货较上一交易日上涨17美元,涨幅为009%,报美元/盎司。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如何对一个美股股票进行分析,从而判断这个股票是否值得投资?

2022年B股最有可能转A股的股票

如果是在国外公司!费力在美股B股上市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是不可能退B股美股回到烂的A股!!

但在C很多大公司都退出B股美股回到家乡的A股!!

这是为什么!!

因为老总想把公司做大做强就去美股港股!!

如果老总想杀鸡取蛋老总风光自己挣钱!就会A股!

你懂的!

b股最有可能转a的,锦旅b股转A股

对一个美股股票进行分析,判断其投资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公司业务:分析公司的主要产品或服务,所处行业的基本面与发展前景。看公司业务模式是否具有持续竞争优势和较高成长潜力。这需要对公司与所在行业有深入了解。

公司财务:分析公司的收入与利润增长趋势、毛利率与经营现金流量等财务指标。评估公司的盈利质量与财务稳健性。同时尽量分析公司薪酬政策与股东回报,看其是否较为合理适度。这需要具备一定的会计与财务知识。

公司成长:分析公司未来3-5年的收入与利润增长预期。并评估公司现有业务与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展潜力。看公司是否具有较高的可持续增长前景。这需要对公司战略规划与竞争位置有较清晰判断。

公司估值:分析公司股价与关键财务指标如收入、利润、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等的倍数关系。并与行业内同类公司进行对比,判断其估值是否仍具有一定吸引力。这需要掌握公司估值分析的基本方法。

公司治理:分析公司的股东结构与管理层,看其管理的透明度、责任心与稳定性是否较高。并判断管理层的绩效考核与薪酬是否与公司长期发展目标相匹配。这需要对公司管理层与治理状况有较清晰了解。

市场环境:分析所在行业与整体市场的周期位置,看目前是否处于该公司股价上涨的时期。并评估市场估值水平是否仍在合理区间内。这需要对市场环境与股市周期有一定的判断能力。

想要了解美股,投资美股,不妨来BiyaPay平台,BiyaPay为港美股持牌券商官方交易软件,集港美股行情、资讯、研报、新股评级、开户、交易、智能选股等功能于一体。无需海外银行账户,支持法币以及数字货币两种存取资金方式,将法币或数字货币划转至美港股账户即可投资交易。

为了销量牺牲利润,特斯拉想把“价格战”进行到底

特斯拉的财报,总能撩动业界神经。

昨日,特斯拉公布了第二季度的最新财报,在产销纪录再次创下新高的三个月,整个业界都在关注,这家美国电动车制造商究竟赚了多少钱,它和比亚迪等对手在财报数据的较量中,究竟拥有哪些优势与短板。

短期牺牲换取长期收益——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特斯拉的财报表现,这句话想必非常合适。在过去的4-6月,特斯拉贯彻了今年年初的一条主策略,即通过降价提振终端的新车销量, 在其业绩报表上,毛利虽然创下四年新低,但却收获了超预期的销量数据。

一边,是产销成绩突破了新的纪录,从全球市场看,特斯拉累计生产电动新车47.97万辆,交付量达到46.61万辆,同比暴增80%以上。 与此同时,特斯拉上半年全球交付量也实现88.9万辆,完成既定的全年180万辆目标的一半。

另一边,虽然整体营收因销量暴涨而同步提升,249.27亿美元的数据同比增长了47%,归母净利润也超过27亿美元,同比增长20%, 但整体毛利率却下滑至18%,创下过去四年的最低成绩,经营利润率也下滑至9.6%。

自去年年底以来,该公司已在美国、中国和其他市场多次降价,并增加折扣和其他激励措施以减少库存。不过,虽然第二季度的财报有喜有忧,作为特斯拉掌舵者的马斯克依旧表示, 如若整体经济环境持续不稳定,特斯拉还会选择继续降价。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前一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经济分崩离析,可是到了第二天,一切似乎又恢复如初。我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种剧烈的变化,但我愿意把这样的环境称为动荡时期。”

在分析师电话沟通会上,马斯克对外表达了自己对当下经济的看法,言语中可以看出,这位“钢铁侠”对短期内的经济走向还是较为悲观的。 正是因为身处“动荡时期”,特斯拉才不得不继续用价格换销量,后续或将降价进行到底。

财报数据显示,降价策略确实给特斯拉的毛利率带来压力, 对于特斯拉来说,牺牲利润率来推动销量增长,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手段,不得已而为之。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

在披露的最新数据里,汽车业务的营收占公司营收总额的85%,约为213亿美元,同比增长46%。 但是,和第一季度的官方口径一样,特斯拉并没有对外公开第二季度汽车业务的最终毛利率水平,这恰好是资本市场和业界最为关注的一个信息点。

没有公布单独的汽车毛利率,整体毛利率也不尽如人意,18%的数据不仅低于第一季度的19%,还和一年前的26%相距甚远。

这里,可以和比亚迪做个对比,后者的汽车毛利率已经超越20%,用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的原话,这是“几千亿营收的车企里,健康而又良心的毛利率水平。”

马斯克当然知道毛利率的重要性,他在发布会重点强调了两个思路,一个,是策略合理,另一个,是长期主义。

利润率较低的原因,是新车平均售价下降,以及特斯拉正致力于提高其内部设计的电池(4680电池)的产量和成本。 特斯拉表示,其4680电池生产线的产量已经有显著提高,过去的第二季度,德克萨斯州的电池产量比第一季度增加了80%。

多轮价格调整,特斯拉的降价幅度已大于部分车型的涨价,且过去几个月的涨价集中在Model S和Model X等高价车型。

牺牲车辆利润率来换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是综合考量全球车市和竞争对手最新动作的结果,在马斯克看来, 现阶段最重要的是拿下市场规模,守住销量基本盘,这是首要目的,而利润等短期的不利因素,是次要矛盾,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后期逐一攻克。

也就是说,和公司的长期前景相比,短期的盈利能力都不算什么, 把时间轴往前面拉伸,自动驾驶等业务增量的营收和利润,会让现阶段的短期牺牲不值一提。

只是,马斯克当下也只能通过新故事来增加资本信心了,过去几年, 特斯拉通过“卖碳”增加利润,但是从今年开始,销售碳积分额度已不再是一门好生意。

70亿美元——

这是过去十年里,特斯拉靠卖碳赚到的钱,和主长期亏损的部分业务想必,可谓赚的盆满钵满,且可以源源不断向弱势业务输血。

2022年,特斯拉通过出售碳积分拿下17.76亿美元的营收,同比增长21%,仅仅是第四季度,出售碳积分就给该公司带来4.67亿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长近50%。 不过,今时不如往日,特斯拉今年第二季度卖碳只赚了2.8亿美元,环比砍了一半,和同比的3.4亿美元相比也少了很多。

如何讲好“新故事”?

在第二季度财报出来后,特斯拉股价盘后下跌了逾4%,当然,这并不只是利润率下滑造成的。

一方面,是马斯克承认特斯拉第三季度的新车产量可能不如预期, 原因是特斯拉各工厂即将进行升级,在产线升级期间,部分产能可能处于闲置状态。

另一方面,马斯克依旧没给出Cybertruck的具体时间表, 卡车Cybertruck目前还处于最终认证和验证阶段,用马斯克自己的委婉话术,这款车仍有望在今年晚些时候在德州工厂初步量产,且搭载4680电池后,能量密度将比当下的车型高出10%。

“有望”二字,懂的都懂。

同样的,这次财报会议没有释放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的太多消息, 但马斯克依旧在发布会上重复强调了关于自动驾驶的“新故事”,称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势必将超越人类,并指出Robotaxi未来将拥有“接近无限的需求”。

FSD(全自动驾驶)也备受瞩目。

特斯拉宣布了FSD服务转移的信息,即车主可以将旧车购买的FSD服务“一次性”转移到新车上,FSD套餐可以以旧换新, 但前提是他们必须在本季度(9月底前)下单。这样看来,马斯克心里还是有自己的小算盘,毕竟,服务转移的机会窗口只有70天。

马斯克透露,新版本的FSD将成为特斯拉智能驾驶的新拐点,新版本发布后,FSD将打破诸多质疑,硬实力直线上升。

为了迎接新拐点的到来,特斯拉现阶段将为Dojo超级计算机提供更多预算,预计今年年底的花费将超过10亿美元。

Dojo超级计算机的内在使命,是满足特斯拉智驾庞大的神经网络训练需求, 训练能力越强,特斯拉自动驾驶团队就能升级迭代出更优秀的智驾解决方案。

而外在使命,则是摆脱对英伟达GPU的依赖,过去几年,特斯拉在智驾数据的处理上, 一直使用英伟达GPU驱动的大型超级计算机,在马斯克的规划里,Dojo必须比GPU更靠谱。

新故事的背后,是新的收益。

Dojo是个大工程,对于特斯拉自己,是个烧钱巨坑,对于其它汽车制造商,想要模仿也并非易事。自己的痛点,也是同行的痛点,马斯克自己也调侃说,即使有人想复制Dojo的成功,也需要在训练超级计算领域烧掉10亿美元——

这样看来,干不如直接拍板,把FSD共享给其它车企,自己也可以收获额外收益。马斯克在发布会上透露, 特斯拉正在与一家大型汽车制造商进行谈判,将其FSD辅助驾驶软件授权给对方,但他并没有透露正在谈判的公司名字。

更何况,FSD对车主也是可以直接卖钱的。在价格方面,即便目前FSD在美国售价达到1.5万美元,市场反馈褒贬不一,但马斯克依旧觉得FSD还是卖便宜了, 伴随着自动驾驶功能的升级,涨价已是特斯拉计划内的产物。

还有AI领域的新进展。

前几日的视屏会议上,马斯克预计AGI(通用人工智能)将在2029年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介绍说自己一手创办的xAI将与特斯拉和推特打通底层技术和应用生态,创造AI时代的更大价值。借着财报发布会的信息输出,他又把AI、特别是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研发动向对外强调了一遍。

马斯克表示,目前特斯拉内部已经制作了大约10个Optimus机器人,这些机器人未来的潜在功能是超出想象的, 预计明年可以在特斯拉工厂进行测试,并开始承担部分“有意义”的一线工作。

当然,他也透露人形机器人在研发和生产端都面临不少困难,如产能端受限的一个原因,是缺乏现成的执行器。

人形机器人的执行器需要定制,目前特斯拉还没找到合适的供应商生产匹配的执行器,能找到的最好的解决渠道,是公司自己设计和生产,但这也增加了生产的难度。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30275.html
端午假期 北京海淀公安为各类文体活动保驾护航
同时下调电动汽车销量预测 通用汽车批准60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