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警卫局接待用酒”
“中央军委办公厅内招酒”
“军中茅台”
竟是酒精香精加色素勾兑
一瓶酒成本3块钱
在我国南方某山区村落隐蔽处
办案人员蹲守十多天
成功捣毁
“军”字号“特供酒”生产窝点
独家追踪破案全过程↓↓
“特供酒”窝点分布于山区村落
嫌疑人“狡兔三窟”
前段时间
山东省警方在侦破假军服的过程中
发现了一个
涉嫌生产、销售
所谓“军”字号“特供酒”的团伙
为破获此案件
山东省军区与山东省公安机关
成立军地联合打击
“军”字号 “特供酒”专案组
通过犯罪嫌疑人的
发货地址和聊天记录
专案组找到突破口
确认肖某为该案件顶端制造者
为了掩人耳目
肖某特意将制假窝点和仓储窝点
都设于山区村落的隐蔽处
且山路狭窄崎岖
警方一旦跟踪
很容易被其发现
肖某十分狡猾
他从来不在窝点露面
而是通过线上远程遥控指挥
且窝点十分分散
每2到3个月就会换一个窝点
据了解
肖某曾因制作假酒 被抓获
正在取保候审阶段的他
行事更为谨慎
此次是因为厂房到期
需要转移物品 才亲自过来
经过十多天的蹲守
警方终于等到肖某进入窝点
一举将肖某及其同伙当场拘捕
制假窝点脏乱差
“特供酒”成本竟只有3元
在抓捕现场的角落里
堆放着带“八一”军徽的酒箱、酒瓶
以及剩下的贴纸包材
白酒存放的环境十分脏乱
在形形色色的包装中
罐装的都是 同一款
食用酒精勾兑而成的酒
木箱的进价20多元
瓶子里的酒成本只有3元左右
以肖某为首的制假团伙
正是通过在酒瓶包装上
贴上部队标志的方式
便将成本 几元的白酒变成
售价几百元、 上千元的 “特供酒”
▲ 罐装“特供酒”的装置
该团伙还根据客户
对酒年份的不同要求
添加不同剂量的色素
“比如30年的要黄一些
我们就多加一点
15年的我们就加少一点”
被加入色素的“特供酒”
其生产条件完全
不符合食品卫生许可要求
饮用后 可 能会出现头疼脑涨
甚至酒精中毒的情况
最终
办案民警将在犯罪嫌疑人肖某
制假窝点和仓储窝点
搜查到的涉军物品封存、扣押
并将肖某抓捕归案
顺藤摸瓜
“特供酒”包装供货商也被抓
据肖某供述
他用于伪造酒品的
铝制、木制包装箱均通过网络
从外地采购
双方并不认识也从未见过面
警方在肖某的微信中发现了线索
原来肖某在被抓获之前
向赵某定制了500个铝制的
“军”字号外包装
现在还没有发货
警方以微信聊天记录为突破口
沿着线索来到赵某厂区所在地
打电话以租其厂房为由
将赵某约出来并当场控制
最终赵某供述了500个酒箱的存放处
随后警方还找到
制作木箱上“八一”军标的郜某
将搜查到的涉军物品封存、扣押
最终, 办案人员 成功摧毁
非法制售的涉军专供酒窝点6个
抓获犯罪嫌疑人7名
目前,该案件已进入法庭审判阶段
市场上出现的“特供酒”,一律是假酒! 2022年6月,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公安部等6部门联合发布通告,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利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名义,以任何形式进行商业营销宣传,严禁在线上线下销售“军”字号烟酒等商品。
智谋的故事
1、勤王图霸计,即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计属于典型的政治计谋。 提出此计的有荀彧、沮授,成功的是荀彧。 汉献帝即位后,接连遭受董卓、李榷、郭汜乱政。 在政局不稳、战事不断的年代,汉献帝过着颠沛流离、东躲西藏的苦难生活。 尽管汉献帝如此狼狈,可皇帝毕竟是一面颇有号召力的旗帜。 对于这点,荀彧看得很清楚,听说汉献帝移驾洛阳,马上向曹操进言。 举晋文公纳周襄王、汉高祖为义帝发丧的例子,说明勤王的重要性。 还提醒曹操,若不早图,别人将先我为之。 曹操何等人物,岂肯错过这样的好事,立即兴师勤王。 可以说曹操之所以能够扫平群雄、称霸中原,与此计的成功有密切的关系。 2、扼喉待变计,此计属于军事计谋。 官渡之战,曹袁兵戈相向。 很快曹军粮草用尽,曹操意欲退兵。 荀彧闻之,献此计。 先挑明官渡之战的重要性,胜则消灭袁绍、一统北方,乃天下之机。 又举楚汉相争的例子,说明兵少粮尽并不可怕,只要画地而守、扼喉待变,一定能以少胜多取得这场关键战役的胜利。 试想如果曹操官渡失败,不仅很难统一北方,而且曹操统一大业将受到严重的打击。 所以此计对于官渡之战的胜利,以及最后统一北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仗义招才计,此计属于政治计谋。 刘备被吕布打败后,只好投奔曹操。 对于刘备去留,曹操内部意见不一。 荀彧、程昱认为刘备乃英雄,不杀终为后患。 而郭嘉却认为杀一人而阻天下志士之望,谁肯共谋天下呢。 曹操也觉得杀刘备不利于招揽人才,故不杀,并表刘备领豫州牧。 观曹操此举乃真英雄也闭雀!是故英雄对决,不应施以小人招数,而应正大光明地分出高下。 相反,纵然杀掉刘备,势必会招来更多的敌人,况且刘备当时并没有显露出英雄本色。 因此留着刘备未尝不是好事,后来无数智谋之士投奔曹操,足以证明郭嘉有相当远见。 4、借刀杀人计,此计属于军事计谋。 曹操平定北方四州,袁尚兄弟被迫逃亡辽东。 表面上看若袁氏与公孙康联合会对曹操构成很大威胁,所以曹操大部分手下主张趁胜一举歼灭袁氏与公孙康。 他们没想到还有一个对曹军更为有利的隐藏条件,即是让袁氏与公孙康火并,而曹操能坐收渔翁之利。 此时郭嘉尽管已留易州养病,远离战场,但局势的发展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他劝曹操不可出兵追击。 若出兵,二者必并力抵抗,急不可下;若缓之,使公孙康、袁氏相拼,其势然也。 曹操从其计,果然袁氏兄弟被公孙康杀死。 可以说曹操能最终消灭袁绍势力,进而统一北方,与此计有着重要的关联。 5、声东击西计,属于军事计谋。 曹操兴兵讨伐张绣,久攻南阳城不下。 于是曹操命士兵做好继续攻城准备,自己却骑马绕城三日(见东南角砖土新旧不等,多半毁坏,容易攻城),然后假装从西北角入城。 这一切贾诩在城上看得清楚,便欲将计就计嫌茄,为张绣献此计。 先说明曹操去西北角积草,看上去想从西北入城,不过是虚张声势,实则想从东南角攻城。 然后劝张绣把百姓假扮士兵守西北角,令主力埋伏在东南角。 果然不出贾诩所料,曹操被杀得大败而归,从而南阳之轿者早困得以解除。 6、离间计,属于军事计谋。 曹操与韩遂、马超对峙,双方互有胜负,相持不下。 然而双方实力毕竟悬殊,韩遂很快支撑不住,于是想与曹操讲和。 怎样才能毫不费力、一食二鸟呢?既然韩遂有讲和之意,贾诩马上想到了离间计。 先让曹操次日与韩遂交谈良久,使马超心疑。 然后让曹操亲作一信与韩遂,故意将信中关键处涂抹不清,让韩遂、马超互相猜疑,进而发生火并,使其两败俱伤。 事情果然不出贾诩所料。 7、翁中捉鳖计,此计属于政治计谋。 赤壁之战后,曹操一直在寻找机会消灭孙刘,只是怕马腾偷袭许都。 于是荀攸献计,要曹操用汉献帝名义加马腾为征南将军,使其讨伐孙权,诱其入京师,然后除掉他。 此计为计中计,是远攻近交计中的子计。 8、以逸待劳计,此计属于军事计谋。 蜀军攻打定军山不下,法正及时提出此计。 他仔细观察地形,发现定军山以西有座宝剑峰,比定军山还高。 就劝黄忠抢先夺此山,这样定军山之虚实一目了然,将给魏军带来很大威胁。 然后根据当时的敌情我情,让黄忠守在半山,自己居山顶。 待夏侯渊兵至,举白旗,黄忠按兵不动;待到敌人倦怠无备,举红旗,黄忠立刻下山击之,必当全胜。 后来形势果然如法正所料,黄忠不仅夺了定军山,还杀了曹操大将夏侯渊。 此计为蜀国的全盛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9、趁火打劫计,属于政治计谋。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争斗,引起宫廷内乱。 这时,远在西凉的董卓收到何进命其进京救驾的密令,犹豫不决。 谋士李儒对当时的局面看得很明白,于是力劝董卓以“奉诏救驾”为名,趁机进京夺取政权。 董卓听从李儒的计谋,率领西凉大军迅速进入京城,在李儒、吕布的帮助下,先铲除了丁原等异己,接着废少帝立献帝,从而把持了朝政大权。 10、顺手牵羊计,属于军事计谋。 关羽死后,蜀吴之间的矛盾达到白热化,按理说魏国处于十分有利的位置。 曹丕完全可以联合蜀国灭掉吴国。 可是刚刚称帝的曹丕只顾铲除异己巩固政权,却失去了这样的好机会。 当时,谋士刘晔曾提出此计:蜀吴交兵,天亡也。 若遣一上将提兵数万,渡江袭之,魏蜀联合,吴国不出半月可亡矣!或者让蜀吴争斗,魏国也可坐收渔翁之利。 当然曹丕并没有听从,等到吴国大胜蜀国后,他却错误地出师伐吴,结果一战败北。 11、调虎离山计,属于军事计谋。 曹操打败张绣后,矛头指向徐州吕布。 如果正面与吕布交手即使取胜也会损失惨重。 这时早已投降曹操的陈登成功运用此计,达到兵不血刃的目的。 一是诱吕布将妻小与钱粮移屯下祁,从而为后来占领徐州清除障碍。 二是骗吕布说泰山孙观等谋反,结果让吕布与陈宫夜间厮杀起来,杀到天明,方知中计。 吕布急忙赶回徐州,陈登父亲早已占领此城。 三是伪传将令,对高顺、张辽说吕布被围,让高、张率兵营救。 在陈登策应下,曹操很快拿下小沛。 此计使得吕布短时间内丢了大部分领地,只剩下下祁一块不大的地方了。 12、攻心计,属于政治计谋。 三国后期,诸葛亮为伐魏,想先解决南蛮以解除后患。 马谡及时献此计。 大意是南蛮地处偏僻,即使武力攻下,也很难真正征服。 不如以军事为辅、政治为主,以攻心达到武力不能解决的目的。 后来诸葛亮成功的运用了此计,七擒孟获,使得南蛮纳入蜀国版图,也为后来的伐魏解除了后患。 13、笑里藏刀计,属于政治计谋。 讨伐董卓失败后,袁绍回到渤海,军中缺粮,冀州韩馥遣人送粮。 谋士逢纪献计。 先与公孙瓒相约夹攻冀州,事后平分其地。 同时派人密报韩馥,韩馥必然请袁绍共同御敌。 然后从中取利。 果然韩馥请袁绍营救冀州,并让出冀州给袁绍。 等到袁绍夺了冀州,马上与公孙瓒撕破面皮,自己独占冀州,为袁绍统一北方四州打下基矗 14、美人计,属于政治计谋。 董卓把持朝政以后,弄得上下怨声载道,各地盗贼猖獗。 司徒王允看到董卓、吕布皆是好色之徒,于是巧使美人计,让貂蝉离间董卓吕布,从而让其父子两人火并。 最后王允、吕布联手杀死董卓,使汉朝天下得以暂时的安宁。 15、苦肉计,属于军事计谋。 蒋干到东吴说周瑜,被周瑜将计就计,使曹操杀死蔡瑁张允水军两都督,为自己除去了后患,但曹操水军实力乃就很强大。 周瑜于是与老将黄盖演出一场苦肉计来。 这事几乎瞒了东吴所有人(包括孙权都以为周瑜是真的想杀黄盖),只有黄盖的老友阚泽与孔明清楚。 结果曹操中了计,苦肉计的成功为后来的火烧曹船立下汗马功劳。 16、连环计,属于军事计谋。 赤壁之战的胜利与诸多计谋密切相关。 如草船借箭、借东风、连环计、离间计、苦肉计、火攻等等。 其中连环计是其中最关键的一计。 当时蒋干在东吴遇上庞统,并极力推荐庞统去见曹操。 庞统有心让东吴与刘备取胜,于是献此计。 看上去,联环能让船上的曹兵如屡平地,很管用。 其实一旦联环,与到紧急事情(如火攻等)后就变成大患了。 曹操及其谋士都没有想到这点,因此遭到火攻是必然的。 回答者:单掌遮天 - 试用期 一级 6-1 07:24一.随机应变——曹操应急佯献刀 二.金蝉脱壳——孙坚换帻脱险境 三.乘火打劫——袁绍诈取冀州城 四.连环计——王允巧使连环计 五.欲擒故纵——刘备三让徐州城 六.嫁祸于人——曹操借头息众怨 七.韬光养晦——刘备借雷巧掩饰 八.兵不厌诈——张飞诈醉擒刘岱 九.借刀杀人——曹操借刀杀祢衡 十.釜底抽薪——曹操乌巢烧粮草 十一.隔岸观火——曹操袖手除二袁 十二.无中生有——程昱用计诳徐庶 十三.上楼抽梯——刘琦上楼抽梯问计 十四.虚虚实实——张飞沉着退敌兵 十五.激将法——诸葛亮计激周瑜 十六.反间计——周瑜假书赚蒋干 十七.草船借箭——诸葛亮草船借箭 十八.苦肉计——周瑜导演苦肉计 十九.美人计——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二十.利而诱之——丁斐牛马救曹操 二一.围魏救赵——孔明一纸救江东 二二.混水摸鱼——庞德设计下长安 二三.十面埋伏——孔明设伏擒张任 二四.出其不意——甘宁百骑劫魏营 二五.以逸待劳——黄忠疲敌定军山 二六.疑兵之计——孔明设疑胜曹操 二七.攻心为上——吕蒙攻心胜关羽 二八.将计就计——曹操盛葬关羽头 二九.火战计——陆逊火烧蜀连营 三十.各个击破——孔明安居平五路 三一.先发制人——司马懿出兵破孟达 三二.空城计——孔明智设空城计 三三.诱敌深入——木门道张郃中计 三四.忍辱负重——司马懿忍辱取胜 三五.缓兵之计——司马懿缓战破辽东 三六.假痴不癫——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三七.背水一战——姜维背水破王经 三八.走为上——姜维求计避祸 三九.暗渡陈仓——邓艾奇兵度阴 四十.一箭双雕——司马昭一石三鸟 四一.以柔克刚——羊祜怀柔服陆抗回答者:fnwyj123 - 助理 三级 6-1 07:24勤王图霸计回答者:leeejg - 童生 一级 6-1 08:09好祥细,我就不说了,也太祥细了一点了吧回答者:zhangliang_105 - 助理 二级 6-1 08:35随机应变——曹操应急佯献刀 这个智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董卓收服猛将吕布后,威势更盛。 并于当年(189年)九月废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而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然后,董卓自任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 第二年,董卓又派部下鸩杀少帝(弘农王),。 绞死唐妃,甚至夜宿御床,篡位之心毕露无遗,他的行为激起了朝臣的普遍愤恨。 渤海太守袁绍与司徒王允秘密联络,要他设法除掉董卓。 但文弱书生出身的王允面对骄横的董卓无计可施。 思来想去,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他便以庆祝生日为名,邀请群臣到自己家中赴宴,商讨计策。 席间,酒行数巡,王允突然掩面大哭。 众官惊问:“司徒贵诞,为何悲伤?”王允说:“今日其实并非我的生日,因想与诸位一叙,恐怕董卓疑心,所以托言生日。 董卓欺君专权,国将不国。 想当初高皇帝刘邦诛秦灭楚,统一天下,谁想传至今日,大汉江山即将亡于董卓之手!” 王允边说边哭,众官也皆相对而泣。 唯骁骑校尉曹操于座中一边抚掌大笑,一边高声说:“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吗?”王允闻言大怒,对曹操说:“你怎么不思报国,反而如此大笑呢?”曹操回答说:“我不笑别的,只笑满朝公卿无一计杀董卓!我虽不才,愿即断董卓之头悬于国门,以谢天下。 ”王允肃然起敬说:“愿闻孟德高见2”曹操说:“我近来一直在奉承、交好董卓,就是为了找机会除掉他。 听说司徒您有七宝刀一口,愿借给我前去相府刺杀董卓,虽死无憾!”王允闻言即亲自斟酒敬曹操,并将宝刀交付曹操。 曹操洒酒宣誓,然后辞别众官而去。 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到相府,见董卓在小阁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 董卓一见曹操,便问他为何来得晚。 曹操回答说:“乘马羸弱,行动迟缓。 ”于是,董卓即让吕布去从新到的西凉好马中选一匹送给曹操。 吕布领命而出。 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即想动手,但又怕董卓力大,难以制服。 正犹豫间,董卓因身体胖大,不耐久坐而倒身卧于床上并转面向内。 曹操见状急忙抽出宝刀,就要行刺。 不料董卓从衣镜中看到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道:“曹操干什么?”此时吕布已牵马来到阁外。 曹操心中不免暗暗发慌,他灵机一动,便表情镇静地双手举刀跪下说:“今有宝刀一口,献给恩相。 ”董卓接过一看,果然是一把宝刀:七宝嵌饰,锋利无比。 董卓便将宝刀递给吕布收起,曹操也将刀鞘解下交给吕布。 然后,董卓带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趁机要求试骑一下。 董卓不加思索便命备好鞍辔,把马交给曹操。 曹操牵马出相府,加鞭往东南而去。 吕布见曹操乘马远去,便对董卓说:“刚才曹操似乎有行刺的迹象,及被发现,便佯装献刀。 ”在吕布的提醒下,董卓也觉得曹操刚才的举动值得怀疑。 正说间,董卓的女婿李儒来到。 李儒是董卓的谋士,是个很有心计的人。 他一听董卓介绍曹操刚才的所作所为,便说:“曹操妻小不在京城,只独居寓所。 今差人请他来,他若无疑而来,便是献刀;若推托不来,必是行刺,便可逮捕审问。 ”董卓即依照李儒的主意,派遣四个狱卒前去传唤曹操。 良久,狱卒回报说:“曹操根本不曾回寓所。 他对门吏声称丞相差他有紧急公事,已纵马飞奔出东门去了。 ”李儒说:.“曹操心虚逃窜,行刺无疑。 ”董卓大怒,便下令遍行文告,画影绘形,悬赏通缉曹操。 [评析] 曹操是一个高明的刺客。 在行动前,他不仅想到了成功,而且也想到失败后怎样保全自身。 七宝刀既可以作为刺杀董卓的利器,亦可以作为进献的礼物。 最关键一点是曹操的随机应变,在紧急关头灵活机智,使自己得以保全性命。 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个全身成事的英雄,而不是一个舍身取义的莽汉。 事情的成败,都有主客观许多因素,只有把握住最有利的条件和机会,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成功。 “相机而行”、“见机行事”这一谋略的实质还在于,事物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主客观条件也是不断变换着的,只有能够随着时间、地点和机会的变化而灵活地作出不同选择的人,才能把握住成功的主线。 欲擒故纵——刘备三让徐州城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汉献帝初平四年(183年),割据兖州的曹操派遣泰山太守应劭往琅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余口到兖州。 途经徐州时,徐州牧陶谦为交好曹操特派都尉张护送曹嵩一行。 不料张杀死曹嵩及其家人,席卷财物而去。 于是曹操便把帐记在陶谦身上,以为父报仇为名,发兵攻徐州。 陶谦面对兵临徐州城下的曹操大军,自知难以抵敌,便采纳别驾从事糜竺的建议,请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前来相救。 孔融请刘备同去救陶谦。 刘备遂欣然带领关羽、张飞、赵云和数千人马奔赴徐州。 刘备率军在徐州城下与曹军于禁所部小试锋芒,初战告捷,使久被曹军围困的徐州暂时缓解了危机。 于是陶谦急令将刘备迎入城内,盛宴款待。 陶谦席间便主动提出将徐州让给刘备,说:当今天下大乱,国将不国;公乃汉室宗亲,正当为国出力。 老夫年迈无能,情愿将徐州相让。 公勿推辞。 我当自写表文,申奏朝廷。 ”刘备闻言愕然,急忙推辞说:“我虽是汉室苗裔,但功德不足称道,任平原相犹恐不称职。 我本是为了义气前来相助。 您这样说,莫非怀疑我有吞并之心?”陶谦表白说:“这是老夫推心置腹之言,决非虚情假意。 ”但刘备只是推辞,终不肯接受。 糜竺见二人再三辞让,便说:“现在兵临城下,且当商议退敌之策。 待事平之后,再议相让不迟。 ”于是刘备写信给曹操,希望曹操以国家大义为重,撤走围困徐州之兵。 恰好这时吕布攻破兖州,进占濮阳,威胁曹操后方。 因而曹操便顺水推舟,卖个人情,接受刘备建议,退兵而去。 陶谦见曹军撤走。 徐州转危为安,便差人请刘备、孔融、田楷等入城聚会,庆祝解围。 饮宴既毕,陶谦再向刘备让徐州。 刘备说:“我应孔融之约救援徐州,是为义而来。 现在若无端据有徐州,天下将以为我是不义之人。 ”糜竺、孔融及关羽、张飞等皆纷纷劝刘备接替陶谦治理徐州。 刘备苦苦推辞说:“诸位欲陷我于不义耶?”陶谦推让再三,见刘备终不肯受,便说:“如您必不肯受,那就请暂驻军近邑小沛,以保徐州,何如?”众人也皆劝刘备留驻小沛,刘备方始同意。 不久,陶谦染病,日渐沉重,便派人以商议军务为名,把刘备从小沛请来徐州。 陶谦躺在病榻上对刘备说:“今番请您前来,不为别事,只因老夫病已垂危,朝夕难保;万望您以汉家城池为重,接受徐州牌印,老夫死亦限目矣!”刘备说:“可让您的二位公子接班。 ”陶谦说:“其才皆不能胜任。 老夫死后,还望您多加教诲,千万不能让他们掌握州中大权。 ”刘备还是辞让,陶谦便以手指心而死。 举哀毕,徐州军民极力表示拥戴刘备执掌州权,关羽、张飞也再三相劝。 至此,刘备才同意接受徐州大权,担任徐州牧。 [评析] 刘备“三辞徐州”,一方面体现了刘备博取仁义忠厚之名、收买民心的良苦用心;一方面当是出于刘备对当时情势的清醒认识。 当时的徐州正处于四战之地,野心勃勃的曹操正虎视眈眈、兵锋相向,自不待言。 此外,邻近的军阀如袁术、吕布、袁绍之辈都在凯舰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徐州,怀有兼并野心。 这些都是潜在的危险。 由此可见,当时的徐州并不是一颗好吃的果子,弄不好就会有惹火烧身的危险。 即使徐州牧陶谦真心相让,其部下能否心悦诚服?这些都是很现实、很严重、很迫切的问题,不容刘备不顾虑!实际确实如此,历史上刘备领有徐州不久,即先后受到过曹操、吕布、袁术的进攻,陶谦部下曹豹也反叛刘备而助吕布。 以致刘备在徐州难以立足,最终被逐出徐州,先后依附袁绍和刘表。 当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徐州,对于刘备来说,毕竟具有巨大的诱惑力。 因而陶谦一死,在外有北海相孔融的支持、内有糜竺及徐州军民的广泛拥戴的情况下,刘备便不失时机地同意接替陶谦任徐州牧,将徐州据为己有。 诱惑终于战胜了顾虑。 韬光养晦——刘备借雷巧掩饰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刘备投靠曹操之后,仍有一番雄心壮志。 但是刘备也防备曹操谋害,就在住处后院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关羽、张飞对此不解,问道:“兄长你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为什么呢?”刘备说:“这不是二位兄弟所知道的。 ”二人也就不再多言了。 一天,曹操派人请他去赴宴,刘备不知曹操用意,心里忐忑不安。 酒到半酣,忽然阴云密布,骤雨将至。 曹操突然问道:“玄德久历四方,一定非常了解当世的英雄,请说说看。 ”刘备历数了袁术、袁绍、刘表、孙坚、刘璋、张鲁、张绣等人。 不料,曹操鼓掌大笑道:“这些碌碌无为之辈,何足挂齿!”刘备说:“除了这些之外,我实在不知道了。 ”曹操说:“凡是英雄,都是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气。 ”刘备说:“那谁能担当此任呢?”曹操先用手指指刘备,又指指自己,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您和我曹操了。 ”刘备闻听此言,大吃一惊,手中所持的筷子不觉掉到地上。 正巧这时外面雷声大作,刘备便从容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曹操笑着说:“大丈夫也怕雷震吗?”刘备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怎能不怕呢?”这样,把自己闻言失态轻轻掩饰而过,曹操也就不再怀疑刘备胸有大志了。 曹操自以为英雄,又心里害怕刘备与之敌对,一向只是以心相待,没有当面说出。 可是“酒后吐真言”,不觉顺口说出。 刘备在此期间一直装呆,如今却被曹操一语道破,心中哪能不惊?于是筷子不觉滑落地上。 为什么说是英雄,刘备便举止失措?原因是刘备虽投靠曹操,却始终不甘寄人篱下,始终图谋东山再起。 但是曹操生性机敏,怎会对刘备的失态不生疑心。 于是刘备乘雷声大作,从容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亏此一语随机应变,平白地把自己的失态行为掩饰过去。 又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淡淡一语,妙在有意无意之间,真是警灵,竞把曹操也瞒过去了。 刘备随机应变,借雷巧掩饰自己的失态,使曹操对他没起疑心,实在机警敏锐过人。 [评析]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锋芒毕露的人很容易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敌视,在政治斗争中尤其如此。 善于保存自己,激流勇退,不是消极地避凶就吉,而是为了养精蓄锐,待机而动,这就是韬光养晦。 《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据,以存身也。 ”隐藏自己的才华,隐蔽自己的真实企图或目的,这是力量不足,处于劣势时以保护自己,以待今后东山再起的良谋。 善于断然退避,是一个人博大胸怀的具体体现。 兵不厌诈——张飞诈醉擒刘岱 此计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曹操战胜吕布后,即带刘备回到许都。 刘备不甘心寄人篱下,就用计迷惑曹操。 后来刘备借口截击袁术,逃离许都,打败袁术,杀了曹军将领车胄,夺回了徐州,又策动袁绍起兵伐曹。 曹操大怒,一面亲率20万大军迎战袁绍,一面派刘岱、王忠二将打着丞相旗号讨伐刘备。 正值初冬,大雪纷飞。 两军冒雪布阵对峙。 关云长飞马提刀同王忠杀了起来,不几个回合就将王忠活捉于马上,返回本军。 张飞见二哥立了头功,心中焦灼,立刻对刘备说:“待我去活捉刘岱来。 ”刘备说:“刘岱也是一镇诸侯,不可小看了他。 ”张飞冷笑道:“此辈何足挂齿?我一定把他活生生捉来见你。 ”刘备故意说道:“只恐你鲁莽性子坏了他性命。 ”张飞急了,叫道:“如杀了他,我偿性命!”刘备就交三千兵马给张飞。 张飞即率军前进。 刘岱见王忠被活捉后,紧闭寨门,就是不出来迎战。 张飞就每天在寨门前恶语叫骂,刘岱知道张飞厉害,愈加不敢出战。 张飞叫骂了几天,见刘岱不出,寨门攻打不下,又在刘备面前夸下了海口,心中焦急,但焦躁之余忽生灵感。 他传令全军今夜二更去劫刘军营寨,白天,却在自家营帐里饮酒作乐,喝得酩酊大醉,故意寻找一个帐前军士的错处,喝令左右将他痛打一顿,并将他捆缚在营里,骂道:“哼,待我今晚出兵凯旋时,再拿你的脑袋拜祭军旗!”私下里张飞却悄悄指使左右故意放他逃走。 那军士逃出寨门,越想越气,便径往刘岱营中密告张飞企图夜劫刘寨的情报。 刘岱见那军士给打得皮开肉绽,便相信了他的情报,高兴地说:“好,今日叫张飞尝尝我伏兵的味道。 ”传令空出营寨,士兵全部埋伏在寨外,单等张飞闯入,来个“瓮中捉鳖”。 这天晚上,张飞果然兵分三路,长驱而入,但他的中路却只有30人,任务是闯入刘寨抢先放火,却教左右两路人马抄在刘寨背后,单等火起为号,然后夹击刘岱的伏兵。 到了三更时分,张飞亲自率一支精兵,先断刘岱后路。 中路30人,果然抢入刘寨放火。 寨外刘岱伏兵大声喊叫,以为张飞中伏,皆向寨内杀入,张飞两路军马一齐出动,围杀刘岱伏兵。 刘军顿时乱作一团,也不知张飞究竟有多少人马,四面溃逃。 刘岱知大势已去,率一支余部夺路欲逃,正撞见张飞像天神一样拦住退路,急忙回避,却被张飞飞马赶上,只一回合,便把刘岱活捉过来。 余众纷纷投降。 张飞派军使跃马驰入徐州报捷,刘备大喜,对关云长说:“三弟向来粗鲁、莽撞,今天也会用智谋作战了,可喜可贺,我再也不必为他担忧了。 ” [评析] 《韩非子·难一》上说;“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木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所谓“兵不厌诈”指出了用兵时为了制胜敌人,在策略上使用诡计的必要性。 张飞运用的正是“兵不厌诈”的计谋,设计引出刘岱,并最后生擒刘岱的。 借刀杀人——曹操借刀杀祢衡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曹操招安张绣之后,听纳贾诩的建议,打算找一位有文名的人去招安刘表。 孔融荐出祢衡。 谁知祢衡恃才自傲,将曹操的手下贬损一番。 当时张辽在一旁,抽剑要杀祢衡。 曹操制止说:“我正缺少一个鼓吏,早晚朝贺享宴,可令你担任这个职责。 ”祢衡不推辞,应声而去。 张辽说:“此人出言不逊,为何不杀了他?”曹操说:“此人素有虚名,远近皆知,今天杀了他,天下人必然说我不能容人。 他自以为有能耐,所以令他为鼓吏来羞辱他。 ” 第二天,曹操大宴宾客,令鼓吏击鼓。 祢衡一身旧衣而入,击《渔阳三挝》,音节殊妙,深沉辽远,如金石之声。 座上人听着,莫不慷慨流涕。 左右人喝道:“为何不更衣?”祢衡当着他们的面脱下旧衣服,裸体而立,赤身尽露,客人皆掩面。 祢衡慢慢穿上裤子,脸色不变。 曹操叱道:“庙堂之上,为何这般无礼?”祢衡说:“欺君罔上才叫无礼。 我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而已。 ”曹操说:“你清白,那谁污浊呢?”祢衡道:“你不识贤愚,眼浊;不读诗书,口浊;不纳忠言,耳浊;不通古今,身浊;不容诸侯,腹浊;常怀篡逆之意,心浊。 我是天下名士,你把我用着鼓吏,这像阳货轻贱孔子。 ”曹操指着祢衡说:“令你去荆州做说客,如果刘表来降,就封你做公卿。 ”祢衡不肯去,曹操便命备三匹马,令二人挟持着他而去。 并教文武官员在东门外为之置酒送行。 荀告诉大家:“如果祢衡来,诸位都不要起身。 ”祢衡到,下马入见,众人皆端坐。 祢衡放声大哭。 荀问:“为什么哭呢?”祢衡说:“走在死柩之中,怎能不哭?”众人皆说:“我们是死尸,你就是无头的狂鬼。 ”祢衡说:“我是汉朝的臣子,不作曹操之党羽,怎么没有脑袋?”众人要杀祢衡。 荀急忙制止,说:“他不过是鼠雀之辈,用不着沾污我们的刀。 ”祢衡说:“我是鼠雀,可还有性;而你们只能叫做寄生虫。 ”众人恨恨
关于智谋的故事
第一计 瞒天过海 【计名探源】 事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 万大军以宁东土。 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 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 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 见驾,并声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 帝大喜,就便率百官随这豪民老人来 至海边。 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 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 室内 更是绣幔锦彩,茵褥铺地。 百官进酒,宴饮乐甚。 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 盏倾侧,人身动摇,良久不止。 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键镇幕察看,不看则己,一 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里作客,大军竟然已 航行于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老人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 就是他设计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 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效果。 第二计 围魏救赵 【计名探源】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 公元前 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 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报,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 魏将庞 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即解旧恨又 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枯银为将,直奔赵 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 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 国。 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 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 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 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 时,田忌想直逼赵回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 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 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田忌依计而行。 虽然,魏军离开邯 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没亮宴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 部,退回大梁。 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本 事。 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第三计 借刀杀人 [计名探源]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 当敌方动向已明, 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暧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 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 彖曰:“损下益上, 其通上 行。 ”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 此计谓借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 得利。 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 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 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 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 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 子贡以“忧在外者攻 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 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 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 而攻齐,怕师出无名。 子贡说:“这事好办。 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 就有了攻齐的理由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 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 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齐。 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 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 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 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 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 于是他偷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 害关系:吴国伐鲁成功,必将转而攻晋,争霸中原。 劝晋国加强备战,以防吴国进 犯。 公元关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 鲁国立 即派兵助战。 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图书及几员大将死 于乱军之中。 齐国只得请罪求和。 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 国。 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 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赵、晋四国的矛盾,巧妙 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 鲁国损失 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第四计 以逸劳待 【计名探源】 以逸待劳,语出《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 昼夜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 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又, 《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 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 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 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 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 锐不可挡。 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 万。 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 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 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 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 固守的姿态。 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 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 王翦在军 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 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 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 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 已无斗志,认为楚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 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 在撤退的楚军。 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 秦军乘胜追击, 势不可挡。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此计强调:让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 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 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 己,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 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 动的等待。 第五计 趁火打劫 【计名探源】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 的财物。 趁人之危捞一把,这可是不道德的行为。 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方 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 《孙子肥技破�吩疲? “乱而取之。 ”唐朝牡牧解释孙子此句说,“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 ”就是讲 的这个道理。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相互争霸,战事频仍。 经过长期战争,越国终因不敌吴 国,只得俯首称臣。 越王勾践被扣在吴国,失去行动自由。 勾践立志复国,十年生 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 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 放回越国。 回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室,麻痹夫差。 而在国内则 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民的措施。 越国几年后实力大大加强,人丁兴旺,物资丰足, 人心稳定。 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勾践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国放在眼里。 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 生活淫 糜奢侈,大兴土木,搞得民穷财尽。 公元前473年,吴国颗粒难收,民怨沸腾。 越 王勾践选中吴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诸候在黄池会盟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国内 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击破灭亡。 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 的典型战例。 第六计 声东击西 【计名探源】 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 乘机歼敌的策略。 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 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 似可为而 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假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 为了使西域诸国便 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 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 归附匈奴,反对汉朝。 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 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 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 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 力克,必须智取。 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 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 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 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 这天黄昏。 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 让俘虏趁机脱逃。 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 龟兹王大喜, 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 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 击逃敌。 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 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 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 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 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 班超的部 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 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 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赶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 惨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第七计 无中生有 【计名探源】 无中生有,这个“无”,指的是“假”,是“虚”。 这个“有”,指的是“真”, 是“实”。 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 虚实互变, 扰乱敌人,使敌方造成判断失误,行动失误。 此计可分解为三部曲:第一步,示敌 以假,让敌人误以为真;第二步,让敌方识破我方之假,掉以轻心;第三步,我方 变假为真,让敌方仍误以为假。 这样,敌方思想已被扰乱,主动权就被我方掌握。 使用此计有两点应予注意:第一:敌方指挥官性格多疑,过于谨慎的,此计特易奏 效。 第二,要抓住敌方思想已乱迷惑不解之机,迅速变虚为实,变假为真,变无为 有,出其不意地攻击敌方。 唐朝安史之乱时,许多地方官吏纷纷投靠安禄山、史思 明。 唐将张巡忠于唐室,不肯投敌。 他率领二三千人的军队守孤城雍丘城( 今河南 杞县)。 安禄山派降将令狐潮率四万人马围攻雍丘城。 敌众我寡, 张巡虽取得几次 突击出城袭击的小胜,但无奈城中箭只越来越少,赶造不及。 无有箭只,很难抵挡 敌军攻城。 张巡想起三国时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心生一计。 急命军中搜集秸草, 扎成千余个草人,将草人披上黑衣,夜晚用绳子慢慢往城下吊。 夜幕之中,令狐潮 以为张巡又要乘夜出兵偷袭,急命部队万箭齐发,急如骤雨。 张巡轻而易举获敌箭 数十万支。 令狐潮天明后,知已中计,气急败坏,后悔不迭。 第二夜晚,张巡又从 城上往下吊草人。 贼众见状,哈哈大笑。 张巡见敌人已被麻痹,就迅速吊下五百名 勇士,敌兵仍不在意。 五百勇士在夜幕掩护下,迅速潜入敌营,打得令狐潮措手不 及,营中大乱。 张巡乘此机会率部冲出城来,杀得令狐潮大败而逃,损兵折将,只 得退守陈留(今开封东南)。 张巡巧用无中生有之计保住了雍丘城。 第八计 暗渡陈仓 【计名探源】 暗渡陈仓,意思是采取正面佯攻,当敌军被我牵制而集结固守时,我军悄悄派 出一支部队迂回到敌后,乘虚而入,进行决定性的突袭。 此计与声东击西计有相似之处,都有迷惑人、隐蔽进攻的作用。 二者的不同处 是:声东击西,隐蔽的是攻击点;暗渡陈仓,隐蔽的是攻击路线。 此计是汉大将军韩信创造。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 功战例。 秦韩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 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 咸阳。 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 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 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 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 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 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 争夺天下。 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 出征 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 关中 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口要塞 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 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注意力,把敌军的主力 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今陕西宝鸡县东)发动突然袭击, 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第九计 隔岸观火 【计名探源】 隔岸观火,就是“坐山观虎斗”,“黄鹤楼上看翻船”。 敌方内部分裂,矛盾 激化,相互倾轧,势不两立,这时切切不可操之过急,免得反而促成他们暂时联手 对付你。 正确的方法是静止不动,让他们互相残杀,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 东 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操决定击败袁氏兄弟。 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操向乌桓进兵,击败乌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 守公孙康。 曹营诸将向曹操进言,要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袁。 曹操哈哈大 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 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 静观辽东局势。 公孙康听说二袁来降,心有疑虑。 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东的野 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 公孙康如收 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 但他又考虑,如 果曹操进攻辽东,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 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 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 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一举擒 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 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俱怕袁氏吞并 他,二袁上门,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 我们退兵, 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 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料。 第十计 笑里藏刀 【计名探源】 笑里藏刀,原意是指那种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 的作法。 此计用在军事上,是运用政治外交上的伪装手段,欺骗麻痹对方,来掩盖 己方的军事行动。 这是一种表面友善而暗藏杀机的谋略。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崤山一带,派公孙鞅 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 公孙鞅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 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 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恐难奏效。 公孙鞅苦苦思索攻城之 计。 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昂,心中大喜。 他马上修书一封, 主动与公子昂套近乎,说道,虽然我们俩现在各为其主,但考虑到我们过去的交情, 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 念旧之情,溢于言表。 他还建立约定时间会谈议和 大事。 信送出后,公孙鞅还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立即撤回。 公子昂 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 公孙鞅见昂已钻入 了圈套,暗地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 会谈那天,公子昂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定地 点,见公孙鞅带的随从更少,而且全部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 会谈气氛 十分融洽,两人重叙昔日友情,表达双方交好的诚意。 公孙鞅还摆宴款待公子昂。 公子昂兴冲冲入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包围过来,公子昂和三 百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 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赚开吴城城门,占领吴城。 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 秦国用公孙鞅笑里藏刀计轻取崤山一带。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计名探源】 李代桃僵,语出《乐府诗集·鸡鸣篇》:“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 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本意是指兄弟要象桃李共患难一 样相互帮助,相互友爱。 此计用在军事上,指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 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 很象大家在象棋比赛中的“舍车保 帅”的战术。 战国后期,越国北部经常受到匈奴詹褴国及东胡、林胡等部骚扰,边境不宁。 赵国派大将李牧镇守北部门户雁门。 李牧上任后,日日杀牛宰羊,犒赏将士,只许 坚壁自守,不许与敌交锋。 匈奴摸不清底细,也不敢贸然进犯。 李牧加紧训练部队, 养精蓄锐,几年后,兵强马壮,士气高昂。 公元前250年,李牧准备出击匈奴。 他 派少数士兵保护边寨百姓出去放牧。 匈奴人见状,派出小股骑兵前去劫掠,李牧的 士兵与敌骑交手,假装败退,丢下一些人和牧畜。 匈奴人占得便宜,得胜而归。 匈 奴单于心想,李牧从来不敢出城征战,果然是一个不堪一击的胆小之徒。 于是亲率 大军直逼雁门。 李牧已料到骄兵之计已经奏效,于是严阵以待,兵分三路,给匈奴 单于准备了一个大口袋。 匈奴军轻敌冒进,被李牧分割几处,逐个围歼。 单于兵败, 落荒而逃,詹褴国灭亡。 李牧用小小的损失,换得了全局的胜利。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计名探源】 顺手牵羊是看准敌方在移动中出现的漏洞,抓住薄弱点,乘虚而入获取胜利的 谋略。 古人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 ”意思是要捕捉战机,乘隙争利。 当然,小利是否应该必得,这要考虑全局,只要不会“因小失大”,小胜的机会也 不应该放过。 公元383年前,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势力强大。 前秦王苻坚坐镇项城, 调集九十万大军,打算一举歼灭东晋。 他派其弟苻融为先锋攻下寿阳,初战告捷, 苻融判断东晋兵力不多并且严重缺粮,建议苻坚迅速进攻东晋。 苻坚闻讯,不等大 军齐集,立即率精兵五万,强渡洛涧,杀了前秦守将梁成。 刘牢之乘胜追击,重创 前秦军。 谢石率师渡过洛涧,顺淮河而上,抵达淝水一线,驻扎在八公山边,与驻 扎在寿阳的前秦军隔岸对峙。 苻坚见东晋阵势严整,立即命令坚守河岸,等待后续 部队。 谢石看到敌众我寡,只能速战速决。 于是,他决定用激将法激怒骄狂的苻坚。 他派人送去一封信,说道,我要与你决一雌雄,如果你不敢决战,还是趁早投降为 好。 如果你有胆量与我决战,你就暂退一箭之地,让我渡河与你比个输赢。 苻坚大 怒,决定暂退一箭之地,等东晋部队渡到河中间,再回兵击兵,将晋兵全歼水中。 他哪里料到此时秦军士气低落,撤军令下,顿时大乱。 秦军争先恐后,人马冲撞, 乱成一团,怨声四起。 这时指挥已经失灵,几次下令停止退却,但如潮水般撤退的 人马已成溃败之势。 这时谢石指挥东晋兵马,迅速渡河,乘敌人大乱,奋力追杀。 前秦先锋苻融被东晋军在乱军中杀死,苻坚也中箭受伤,慌忙逃回洛阳。 前秦大败。 淝水之战,东晋军抓住战机,乘虚而入,是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弱的著名战例。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计名探源】 打草惊蛇,语出段成式《酉阳杂俎》:唐代王鲁为当涂县令,搜刮民财,贪污 受贿。 有一次,县民控告他的部下主薄贪脏。 他见到状子,十分惊骇,情不自禁地 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 打草惊蛇,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 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他打算和安插在郑国的奸细里应外合, 夺取郑国都城。 大夫蹇叔以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兴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 会做好迎战准备。 秦穆公不听,派孟明视等三帅率部出征。 蹇叔在部队出发时,痛 哭流涕地警告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只有到崤山去给 士兵收尸了。 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郑国得到了秦国袭郑的情报,逼走了秦国安插的 奸细,作好了迎敌准备。 秦军见袭郑不成,只得回师,但部队长途跋涉,十分疲惫。 部队经过贿山时,仍然不作防备。 他们以为秦国曾对晋国刚死不久的晋文公有恩, 晋国不会攻打秦军。 哪里知道,晋国早在崤山险峰峡谷中埋伏了重兵。 一个炎热的 中午,秦军发现晋军小般部队,孟明十分恼怒,下令追击。 追到山隘险要处,晋军 突然不见踪影。 孟明一见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情知不妙。 这里鼓声震天,杀 声四起,晋军伏兵蜂涌而上,大败秦军,生擒孟明视等三帅。 秦军不察敌情,轻举 妄动,“打草惊蛇”终于遭到惨败。 当然,军事上有时也可故意“打草惊蛇”而诱 敌暴露,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计名探源】 借尸还魂:原意是说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 用在军事上, 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 战争中往往有这类情 况,对双方都有用的势力,往往难以驾驭,很难加以利用。 而没有什么作为的势力, 往往要寻求靠山。 这个时候,利用和控制这部分势力,往往可以达到取胜的目的。 秦朝实行暴政,天下百姓“欲为乱者,十室有五。 ”大家都有反秦的愿望,但 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就难成大事。 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被 征发到渔阳戍阳。 当这些戍卒走到大泽乡时,连降大雨,道路被水淹没,眼看无法 按时到达渔阳了。 秦朝法律规定,凡是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的戍卒一律处斩。 陈 胜、吴广知道,即使到达渔阳,也会误期被杀,不如一拼,寻求一条活路。 他们知 道同去的戍卒也都有这种思想,正是举兵起义的大好时机。 陈胜又想到,自己地位 低下,恐怕没有号召力。 当时有两位名人深受人民尊敬,一个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扶 苏,温良贤明,已被阻险狠毒的秦二世暗中杀害,老百姓却不知情;另一个是楚将 项燕,功勋卓著,爱护将士,威望极高,在秦灭六国之后不知去向。 于是陈胜,公 开打出他们的旗号,以期能够得到大家拥护。 他们还利用当时人们的迷信心理,巧 妙地作了其他安排。 有一天,士兵做饭时,在鱼腹中发现一块丝帛,上写“陈胜王” (这个王字是称王的意思),士兵大惊,暗中传开。 吴广又趁夜深人静之时,在旷野 荒庙中学狐狸叫,士兵们还隐隐约约地听到空中有“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 他 们以为陈胜不是一般的人,肯定是“天意”让他来领导大家的。 陈胜、吴广见时机 已到,率领戍卒杀死朝廷派来的将尉。 陈胜登高一呼,揭竿而起。 他说:我们反正 活不成了,不如和他们拼个你死我活,就是死,也要死出个样儿来。 于是,陈胜自 号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占大泽乡,乡下云集响应,节节胜利,所向披靡。 后来, 部下拥立陈胜为王,国号“张楚”。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计名探源】 调虎离山,此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 它的核心在一“调”字。 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 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且兵力众 多,防范严密,此时,我方不可硬攻。 正确的方法是设计相诱,把敌人引出坚固的 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做才可以取胜。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 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 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 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 卢 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 心勃勃。 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 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 离山的妙计。 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 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 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令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勋交 好。 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 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 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 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 得意。 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 决定发兵上缭。 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 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 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已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于 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抗,就十分顺利地控 制了卢江。 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 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 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历史上,李自成麾下文臣武将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提起来李自成,也算是中国封建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李自成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经过十多年的时间,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推翻明朝,李自成的军队被胜利所陶醉,从而忽略了多尔衮率领的八旗军。
多尔衮率八旗军和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打败了李自成。 李自成便退出北京,在河南、陕西抗击清军。 对于李自成和他麾下文臣武将最后的结局,大家可能不是多么的了解,给大家一一梳理后,你会有惊人的发现。
对于李自成的死因一直到现在都有争议,不同的史料对李自成的死因记载的却不一样,正史《明史》记载:“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李自成带领20多人探路,被当地武装姜大眼杀死,李自成死于湖北通城,后来农民军对九宫山进行打击报复。”
还有一种说法是误死说,吴韦业编写的《绥寇纪略》记载:“李自成率二十骑到通城九宫山,他让将士留在山下,自己上山拜谒元帝庙。 当地村民“疑以为劫盗”,在李自成跪拜元帝像时,被村民在身后用荷铺击伤头部,李自成当即昏倒“不能起”。 这时村民一拥而上,“碎其首”而亡。 村民搜其钱物时,发现“金印”,方知道杀错了人,“大骇,从山后逃去”。
李自成到底怎么死的,现在也是谜,需要考古学家来考证了,接下来咱们看看其他文臣武将的结局
牛金星:根据《清史稿·季开生传》及内阁档案《明清史料》所收录的一些清朝大臣请求处死牛金星等人的奏疏显示,牛金星父子都投降清朝,被清朝录用。 然而耿兴宗所撰《牛金星事略》记载,牛金星藏在官府中而善终。
宋献策:多尔衮收到阿济格的战报,在武昌“又获伪汝侯刘宗闵并一妻二媳,……及术士伪军师宋矮子(献策)……其自成二叔及伪汝侯刘宗闵俱斩于军。 但是没说宋献策怎么样。 ”
李岩:对于李岩的结局,《绥寇纪略》记载:“定州失败后,有人报告李自成,河南全境向明朝军队投降了,李岩便主动请缨,自己带领两万人马,赶到中州,李自成当时没有答应李岩的要求,这个时候牛金星便向李自成进言,要除掉李岩,李自成便答应了。 第二天,牛金星以李自成的名义召李岩到军中喝酒,安排伏兵在隐蔽处,擒杀了李岩和他弟弟。 亮伍”
《明季北略》:金星曰:李岩此去必不返,叛形早已露,不如诛之。 自成信其言,令金星设酒诱而杀之。
刘宗敏:顺治二衡迹年(1645年)九月,刘宗敏于撤退中在通县九宫山作战中被俘遭杀害,年仅38岁。
高一功:李自成的妻弟,李自成死后。 高一功便和南明合作抗清,多次与清军激战。 永历八年(1654年),忠贞营路过湖南保靖,遭到投降清朝土司彭朝柱组织的袭击,高一功不幸中毒箭身死。
李过:李自成的侄子,李自成在通城县九宫山遇害后,李过便与高一功、刘仁体会合,从通城入岳州,后来又联合大明何腾蛟抗清。 永历四年(1650年),军中疫病流行,水土不服,病殁。
田见秀:永昌三年(1646年)正月,大顺军围荆州,二月,清军自南明防区突至,顺军没有防备,大败。 李自敬和田见秀率所部顺军降清,不久遭多尔衮下令杀害。
袁宗第:李自成遇害以后,袁宗第与何腾蛟、堵胤锡联络,走上了联明抗清的道路,参加了围攻荆州、反攻重庆、夔东反围攻诸战役。 永历十八年(1664年)袁宗第押到巫山县城被害。
郝敬拦或摇旗:李自成牺牲后,郝摇旗与李锦联明抗清,永历十七年(1663年),进攻四川巫山,被俘杀。
刘芳亮:李自成在通城九宫山遇害后,与田见秀、吴汝义会师李过、高一功部,坚持联明抗清,顺治元年(1645年),渡江北围荆州,遭清兵突然袭击阵亡。
刘体纯:李自成死后,刘体纯先联合郝摇旗、李过、高一功共同抗清,后来刘体纯又联合何腾蛟、堵胤锡联合抗清。 直到1662年,刘体纯驻守的东阳山寨遭到谭泰的围攻,清军围攻二月之久,山寨弹尽粮绝,刘体纯全家自缢而死。
从上面的记载,大家会发现李自成的文武大多数,对李自成非常的忠诚,大多数文臣武将都能坚持抗清,清朝也召降过他们,他们就是要与清朝血战到底。 明朝也涌现出不少忠臣,比如史可法、何腾蛟、瞿式耜等抗清忠臣,但是大多数都是贪生怕死之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自成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