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县发现两处明代浇浆墓 浇浆墓比一般的墓更难打开 专家称

极目新闻记者 董淑健

通讯员 方俊

近日,湖北省浠水县博物馆普查队员在近一个月的田野调查中,在巴河镇汤铺村熊家楼北部的熊家大山南面山麓,发现两处石灰糯米夯土明代墓址,是为浇浆墓。

浠水县博物馆普查队员在巴河镇发现两处明代浇浆墓

6月18日下午,浠水县博物馆馆长徐良在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从6月6日至13日,他们共完成了巴河镇39处不可移动文物的核查,至本月中旬,在全县总计完成129处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工作。在调查巴河镇汤铺村熊家楼北部的熊家大山南面山麓时,工作人员发现两处石灰糯米夯土的明代墓址,相传是明代兵部尚书熊文灿及其家人的墓址。

队员们披荆斩棘,深入密林古道,绝壁山巅

据悉,浇浆墓出现于元代,在明代和清代早期逐渐盛行。这种墓葬,通常采用木棺外包石灰、粗沙、糯米浆等材质搅拌成的浇浆,经层层夯打筑成。此种墓葬形制较特殊,与一般古墓葬相比,更不易打开。通常情况下,浇浆墓的封闭系统比较好,墓里面还会放中药来保护尸体,因此浇浆墓里面的尸体不容易腐烂,有的地方出土的浇浆墓还会发现保存完好的尸体,甚至有的浇浆墓里刚出土的尸体还会保持弹性。

浇浆墓形制特殊,与一般古墓葬相比,更不易打开

虽然这两处浇浆古墓只剩下墓室,但为研究古墓结构提供了难得的物证,浠水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叶映红介绍。

据了解,这段时间,浠水县博物馆馆长徐良带领普查队员深入密林古道、偏远山村、人迹罕至的洞穴、绝壁、山巅。党支部书记陈小兵将文物尺寸、形制、单体等进行详细记录,使用无人机记录大量遗址高清影像,结合卫星地图绘制位置图、平面图;普查队每到一处,通过询问乡镇干部、走访当地群众深入了解当地文物历史信息,挖掘提炼文物价值。在田野调查结束后,小组之间积极召开碰头会,总结交流外业调查过程中出现的疑点、难点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大家身心疲惫,但总能将调查工作环环相扣地推进。

女工作队员与男同事一起跋山涉水,遇山开路,攀岩凿壁

一个多月来,伴随着无人机的嗡鸣、RTK的测点音,副馆长张小芳在膝盖肿痛的情况下,坚持带领第二普查队队员忙碌在山野田间;巾帼不让须眉,叶映红、胡金枝、胡静与男同事一起,将测绘杆当手杖,跋山涉水,攀岩凿壁,怀着对文物事业的敬畏和热忱,不畏艰险,奋勇前行。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古代都有哪些防盗墓手段你知道吗?

在古代,盗墓是一个危险的职业,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风水理论知识用以定位墓穴,还要身手敏捷,机智应变随时对付在盗墓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突发情况。 古代的墓穴往往机关重重,搞不好就会变成众多的陪葬品之一,那就不好玩了。

古代人对于身后事的重视程度那是相当的高,皇帝对于陵墓的要求更是精益求精,从登基之日起就会开始动工修建陵墓,陵墓的修建除了建造陵墓本身,最大的工程就是各种防盗的措施,墓主们为了死后不被盗墓贼挖个底朝天,可以说是费尽心机,无所不用其极。 低格君今天就带你看看那些古代陵墓的防盗手段。

1.疑冢假墓 瞒天过海

盗墓贼想要盗墓,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先找到墓,古代的君主们在第一步就为他们设置了一大难题——建立许多疑冢假墓。 想挖我的坟头吗?首先你得有能耐找到我。 疑冢虽然是防盗手段中最笨的方法,却也是最为有效的,往往能将贼人的盗墓计划扼杀在摇篮中。

(曹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

——《三国演义》

将疑冢方法运用得登峰造极的是一代奸雄曹操,生性多疑的曹操怕死后被人挖坟掘墓,便设立了七十二疑冢,让深恨曹操之人和盗墓贼无从下手。 这虽然是出自演义的说法,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个方法确实有效且被广泛使用。

2.巨型石门 阻天隔地

这个几乎是每个陵墓都会用到的防盗手段,在通往棺椁的七八个墓室通道上,都会装配一个巨大的石门,这些大家伙往往设计都十分精妙,工匠们利用门轴和石门的相互作用,使得石门一旦关闭就不可能再次打开,除非将石门完全毁灭,这在当时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这样石门就把整个墓室与外界隔离开来,盗墓者想要从正面攻入墓室势必登天还难。

巨型石门对于墓室的保护作用,我们从一点就能看出端倪——几乎所有的盗墓贼都会从墓室的上方进入墓室窃取宝物,没有谁会傻到和十几吨重的石门死磕。 巨型石门就仿佛是墓主人对来访者的一个巨型的警示牌:此路不通,请绕行。

3.机关毒物 叫你有去无回

当盗墓贼们绕开石门另辟蹊径,正在为自己能够成功攻入墓穴而兴奋不已的时候,殊不知,墓室里面有数不清的死亡陷阱等待着他们。 这些陷阱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先进的科技的代表,将当时的工程技术和化学技术最高成就全都用在了陵墓里。 在这里低格君不禁要吐槽一句,有这么精妙的技术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不好吗?

当盗墓者行走在墓室中,若是一个不小心误碰了机关,或落入满布刀剑的深坑,或落下千斤巨石拍成肉饼,一旦中招那必定不能活着出去。 更恐怖的是这类陷阱往往能重复利用,保证来一个死一个,来两个死一双。

除了各类设计精巧的机关,化学陷阱也是墓主们钟爱的防盗手段。 据史料记载,古代最常用的化学防盗设备就是水银,将水银放置墓中蒸发成汞蒸气,会给盗墓贼带来极大的麻烦。 魏襄王的陵墓中更是会喷出不明黄色气体,让人靠近不得。

襄王冢,以铁灌其上,穿凿三日乃开。 黄气如雾,触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 以兵守之,七日乃歇。

——《太平广记》

4.流沙乱石 埋人填坑

流沙墓是让盗墓者最为头疼的一类陵墓,这种墓在建造时非常困难,但是防盗效果不是一般的好,所谓一分钱一分货,流沙墓绝对是性价比超高的一种选择。 墓穴四周通常会填满炒干的细沙,少则几吨,多则上百吨。 盗墓者每挖一个洞就会迅速被沙子填满,运气不好的,整个人被活埋都是有可能的。

盗墓者想要成功盗墓,只有把所有的沙子全部掏出才行,这个工程就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了,往往容易暴露目标。 偷坟掘墓不论放在中国的哪个朝代,都是诛九族的罪过,偷不着东西事小,搞出太大动静被人发现抓住,这可玩完了。 流沙墓在与盗墓者的博弈中完成了防盗和震慑心理的双杀,凝聚了中国几千年来陵墓防盗工程的精华。

5.画个圈圈诅咒你

千防万防都没防住怎么办?古人们还有最后一招,那就是画个圈圈诅咒你。 诅咒这块玩得最著名的还不是中国人,是来自埃及的法老图坦卡蒙,在他的金字塔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谁要是干扰了法老的安宁死亡,灾难就会降临到他的头上。 据说在发掘图坦卡蒙金字塔的时候还真的因为各种原因死了不少人,给这段咒语添加了不少传奇色彩。

而在中国也有类似的墓室诅咒,在山东就出土过这么一座汉代墓穴石刻,上面就刻着这样的诅咒,翻译成现代文,大概的意思是:“谁敢盗我的墓,我就叫他断子绝孙,即使无意破坏了我的墓,也会遭到报应,希望不要出卖我,不要把这告诉别人……”怎么看都像是小孩骂人的感觉……也不知道这样的诅咒到底生效了没有。

结语

古代的土豪们处心积虑,生前就为死后事忙活,是因为他们相信死后会去到另外一个世界,要把财富都带过去才行,房(ling)子(mu)也必须要修的漂漂亮亮,高端大气。 毫不夸张地说,古人的陵墓防盗技术代表着当时的科技水平,虽然不是特别高。

(via 新浪悦读古典书城)

浇浆墓的介绍

浇浆墓是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式,主要出现在元、明、清三代,具有密封性好、封闭系统佳的特点。 它采用石灰、砂子和黄土等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制成三合土,再加入糯米汁或羊桃藤汁作为胶粘剂,经过搅拌、夯筑后制成,用以整体封固棺椁。 浇浆墓的制作过程相对复杂。 首先,在平地上挖出竖穴,底部铺设木板,木板多固定在横置的木方上,以确保棺椁的稳定放置。 接着,在棺椁的四周及顶部浇上搅拌好的三合土,层层夯筑,直至墓坑的口部,形成一个完整坚固的闭合体来保护棺椁。 由于浇浆墓的制作成本较高,因此它主要出现在较为富裕的家庭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群中。 浇浆墓的优点在于其密封性和封闭系统较好,能够有效地保护尸体不腐烂,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出土的浇浆墓中还会发现保存完好的尸体。 此外,由于浇浆墓的封闭性较好,墓内往往能够保存一些丝绸、漆木器等一般墓葬中难以保存的随葬品。 然而,浇浆墓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掘出后的保护难度较大,出土的丝绸等物品常常因氧化作用而变黑,保存完好的尸体也会很快腐烂。 以江苏泰州明代浇浆墓为例,这些墓葬以普通百姓墓葬为主,也有少量高级官僚墓葬。 泰州地区的浇浆墓制作方式独特,采用木板和土坑隔离四壁,然后在棺椁周边及顶部浇浆、层层夯筑。 这些墓葬中,有的年代较早,如成化二十年的泰兴市黄桥镇何嵩墓,有的则较晚,如嘉靖二十年的处士刘湘夫妇墓。 泰州明代浇浆墓中出土的随葬品丰富多样,包括丝绸、漆木器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生活水平。 总之,浇浆墓作为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式,在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以其独特的制作方式和优良的密封性能,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浇浆墓的制作成本较高且保护难度较大,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较少见到。 对于考古学者而言,研究浇浆墓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葬俗文化,还可以为文物保护和修复提供有益的参考。

明代“七品芝麻官”墓中或存有完整古尸

导读:

本月中旬,两座明代古墓将开棺。其中一座古墓的主人,是泰兴黄桥的“七品芝麻官”,曾在南京任职。开棺之前,专家将先帮他把“家”搬到南京博物院位于句容的考古实验室内。

“七品芝麻官”何嵩的墓

开棺难题500多年的棺椁坚硬如水泥

去年12月,南京博物院与泰州市博物馆、泰兴市博物馆联合对泰兴黄桥镇一工地进行了考古勘探。 共清理发掘出明代墓葬13座(组),这些墓葬距今500多年。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马永强队长介绍,一般来说,古墓都在现场直接开棺,但其中两座浇浆墓难住了考古人员――它们的封闭性特别好:稍大的古墓,一共分为4层,最外层是砖头,其次是浇浆层,再往里是木椁,最后才是棺。 而稍微小一点的古墓,为三层浇浆墓,最里面是棺,中间是椁,最外层是浇浆层。 “所谓浇浆墓,就是指中间的浇浆层。 它是用糯米汁、蛋清和石灰等搅拌而成,这些古法制作的特殊材料,使得棺椁被封得严严实实,500多年过后,它们的硬度堪比水泥。 ”

马永强介绍,他们在局部解剖稍大的浇浆墓时,铁锤砸下只留一个坑,铁镐刨下只留一个印,强度堪比混凝土,防盗和防腐功能都一流。

古墓搬家专家还要为古墓做“胃镜”

专家们决定把它们运到南博设在句容的苏南考古工作站内,制定好具体方案后再清理。 两座古墓的“体重”都不轻,大的浇浆墓11吨重,小的6吨。 在起重机的帮助下,两座500多岁古墓被整体“打包”,然后送到句容。

目前,南京博物院苏南考古工作站已经建了一个高5米的“实验室”。 这个实验室,屋顶有航车,保证对大型文物可以方便吊移。 同时,“实验室”内的操作台则至少可以承受15吨的重量。

为了两座浇浆墓的顺利清理,目前,专家们正在拟方案。 而在开棺之前,考古人员将在古墓上,先钻开一个小洞,然后把内窥镜放进去,看看墓葬内大致有什么,之后制定一个详细的开棺方案。

“这就好比给人体做胃镜或者肠镜,先探个大概,然后才好制定更详细的方案。 ”专家说,内窥镜探测应该就在最近几日内进行。

追问

墓主人是谁?

“七品芝麻官”何嵩

曾在南京当“推官”

马永强介绍说,他们在现场找到了墓志。 大的浇浆墓,墓志上写着:“明故何孺人张氏之墓。 ”通过正文可以得知,墓主名叫张妙广,泰兴人,她的父亲是扬州卫指挥。 张妙广生于宣德甲寅年(1434年),死于正德己巳年(1509年),享年75岁。 她的老公何峦,曾在四川叙州担任过山西道监察御史。

而稍小一些的浇浆墓,墓主叫何嵩。 何嵩生于宣德戊申年(1428年),死于成化甲辰年(1484年),享年56岁。 何嵩曾被封为儒林院郎,应天府推官。 在唐朝、金、元时的推官相当于现在地方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明和清初还兼有审计局长的职能。 与张妙广相比,何嵩的辈分要低一些。

墓里有什么?

除了鎏金耳坠外

可能还有不腐古尸

据介绍,何嵩墓曾被施工机械抓破一角,从缺口处望进去,可见黑漆棺木油光发亮,就像新的一样。 之前,考古现场曾经出土一批鎏金耳坠、铜簪、铜耳勺、釉陶罐、釉陶壶、铜钱等随葬品。

专家分析,古代为了防腐还可能使用一些药物和香料,墓主人的遗体和衣物很可能保存完好。 考古人员希望能了解明朝时中下级官员家族的生活状况,并由此了解明中期泰州一带的社会生活状况。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33574.html
都错失机会!半场数据 错失1良机 塞尔维亚均2射正&
Mac 购 2024 返校季活动 苹果美国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