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评分乱战 豆瓣遭质疑 逐渐与播剧热度分离的评分还有意义吗

搜狐娱乐专稿(胖部/文)影视评分体系,如今显得有些尴尬。

一边是从去年开始,行业口碑“通货膨胀”的话题就已经出圈,而这或许逐渐影响着大众对评分的认同。 到了今年,口碑与热度脱钩已经越来越常见,豆瓣高分剧的播出效果普遍不算理想。

另一边,目前包括豆瓣在内, 评分体系影响力逐渐下降形成的市场空白,却在带动新一轮市场竞争。

数据战争的背后,是话语权的争夺。

当市场越来越成熟,对作品真实口碑和大众反馈的需求就越来越强;而在这个过程中,评分体系影响力的失位,正在给整个行业链条留出一段要命的断链,但同时也是一块价值的高地。

如何在这块高地上插旗,正在牵动着行业的野望与焦虑。

“豆瓣式困境”

去年底的年终盘点中,搜狐娱乐曾发文分析了当年度的口碑“通货膨胀”问题,整理数据表明,2023年国产剧豆瓣评分在8分及以上的作品多达25部,创下五年来剧集市场最高数据,比2019年作品数量高出四倍;其中8.5分以上剧集高达11部。

彼时热度口碑倒挂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明显。在去年25部破8剧集中,评分人数破10万的剧有11部,破20万的仅有5部。

制片人蟹蟹向搜狐娱乐分析表示:“到去年暑期为止,整个市场还处于一个行业内容升级的红利期,口碑转化的效率也很高。 但是从去年底开始,这种效率已经在走低;到目前,口碑与热度的关联性越来越差。”

对比去年依然红火的剧集市场,今年的豆瓣8分剧不但数量在下降,整体播出表现也不算突出。

目前9分以上的剧集包括《山花烂漫时》《日光之城》,前者还创造了近年罕见的高分9.5分;8分以上的还有《我的阿勒泰》《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天行健》《春色寄情人》《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等,此外《柳舟记》《边水往事》等开分时也在8分以上。

在这些剧集中,未出现明显口碑转化爆款的案例,如热播期口碑突出的《我的阿勒泰》《边水往事》,虽然相较于制作成本已经属于“黑马”,但很难说真正带动观看热潮。

如果豆瓣评分无法反映较广泛的共识,甚至不能传递真实口碑,其对于观众和行业的价值,恐怕要打一个“问号”。

“但是豆瓣评分的运作,对剧集营销部门来说依然是关键业务。”蟹蟹表示。

但应该看到,剧集的豆瓣开分如今基本是在收官之后,理论上对剧集播出的影响有限;从前文提到的倒挂现象看,目前的口碑对剧集的转化作用也比较有限。行业还要做高豆瓣分价值何在?

对此,影视营销阿飞解释称:“在豆瓣做剧集口碑有几方面价值, 一是开播后虽然不出分,但是评论区是需要维护的, 因为这也是决策平台,很多用户会来看评论反馈决定要不要进坑; 现在开播的剧都有黑粉带节奏,也倒逼类似的运营开始常态化了。”

“二是长线价值,高口碑剧集即使播出期热度有限,能够在之后实现长尾数据,对平台也是一种利好; 开个玩笑说,按照目前的互联网环境,如果十年后掀起考古‘高分剧’《天行健》之类的话题,也完全不值得惊讶,可能到时候这也会成为平台的‘养老保险’。”

如今对于豆瓣评分如何操作,阿飞也透露了一二:“我们会对接专门的运营公司,他们手里有权重号和普通号两种,但其实只有权重号才会比较有用,价格也是普通号的两倍以上,平均要到40元到50元;然后粉丝手里也有很多号,一般会协调动作。”

“如果是真的热剧,其实很难操作评分,就是前期对冲一下评论;但如果播出效果比较差,评分人数少,那么运营效果确实会比较好。”

2015年,豆瓣创始人阿北在“豆瓣电影评分八问”曾回应“水军是有的,但豆瓣评分很难刷得动”;十年不到,当行业对口碑数据越来越看重,营销公司和粉丝群体对评分体系的玩法更加熟稔,这个评分体系正在遭受越来越多的冲击。

“我觉得这是评分体系的宿命,可以叫‘豆瓣式困境’。” 媒体人Cecilia表示。

“常规情况是,因为评分是把用户的主观感受量化,所以数据往往很难让多圈层的用户同意,他们会通过自己情绪化的打分来试图影响结果,那么数据很容易失去客观性; 而如果是当下市场这种情况,口碑会严重影响资本方的收入,资本反过来施加影响几乎是必然的。”

当豆瓣评分开始遭遇越来越多的质疑,行业需要一种新的口碑传播机制。这开始吸引诸多平台下场。

分裂的“权杖”

今年国庆档之前的9月26日,微博发布了“重塑电影大V推荐度计划”的首批200位博主名单,重建微博2017年开始发起的“大V推荐度”电影评分体系。

这种系统试图搭建的,是豆瓣、IMDb式大众评分之外的专业评分体系,即邀请头部意见人士,比如媒体或专业影评人发出专业意见,影响观众的观看决策,这方面的代表比如烂番茄和Metacritic。

但在当下,类似的体系难免遭遇质疑。

“目前的互联网讨论环境,是反权威、突出个人表达的,是一次话语权下放的传播革命。” Cecilia表示, “而当这种个人表达被放大,不同圈层之间的意见冲突成为常态,很难有一种声音能够快速获得所有人的认同,这也是目前搭建影视评价体系的难点所在。”

伴随着豆瓣出现争议,这两年已经有多家社交平台试图打开评分的影响。

“国内评分平台目前包括三类,一是播出平台的打分,比如B站;二是电影票务平台的评分,这个和剧集关系不大;三是社交平台,最直接的比如豆瓣、时光网这种影视受众集中的社区,其次是微博、小红书还有比如知乎、虎扑等。”蟹蟹分析称。

“前两种往往会受自身业务影响存在虚高, 比如B站自制剧有不少是9分+; 而社交平台,往往会因为自身聚集人群的差异,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很难获得大众认可。”

阿飞介绍,目前很多剧集传播喜欢用微博评分做口碑图:“一方面是因为微博出分快;另一方面,微博的分数下限很高,大量集中在8分以上,拿出来比较好看,因为微博是主要的粉丝聚集地,可能对评分话语权会有一定影响力。”

而知乎和虎扑近期都有相关声音,认为其评分比较能体现真实的观众反馈,比如去年虎扑的大学评分制造了一定话题后,也吸引了一定对其影视类评分的关注。

但应该认为,受限于明显的社区受众画像与平台发言习惯,这类评分相对来说更容易引发争议。

在受众观剧决策领域,各平台纷纷争夺着分裂的“权杖”,却始终没有人能给观众一个想要的答案。

或可认为,这也是今年剧集市场降温的主要因素之一。

去年搜狐娱乐就曾提出,目前剧集市场的上新剧出现了明显的慢热,除了少数热点剧能够在开播时引爆观看,大部分剧集的增长都会比较缓慢,因为大部分观众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小红书甚至朋友圈围观一些真实反馈,而非开播后的一些所谓数据或好评。

“造成的结果就是,大部分剧集的热播期表现会下滑,而热播期恰恰是剧集吸引招商和会员付费最关键的阶段。现在如小红书这些平台也在成为新的营销阵地,但个人感觉,这只会加剧观众无所适从的恶性循环。” 蟹蟹认为。

评分乱战的背后,是各平台对传播话语权的争夺,也是希望兑现对影视行业的价值。但至少到目前,依然没有出现能够真正替代豆瓣的新选择。

观众还需要评分吗?

“现在的问题是, 观众不但不相信评分,甚至可能已经不关注评分。” 蟹蟹无奈地表示。

“比如《山花烂漫时》,虽然题材上市场属性不算突出,但并非完全没有传播价值,个人觉得是近些年难得的好剧;可是哪怕拿下了豆瓣9.5分,对播出的拉动效果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Cecilia进一步分析称:“我觉得这或许存在一种思维的转变,过去十几年互联网行业是大数据时代,观众相信‘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但现在的观众在多年来看到行业的各种数据造假之后,对数据类的统计反而越来越缺乏信任了。”

换言之,在目前的大环境下, 以评分机制来表现口碑的形式,正在面对市场的挑战。

被质疑的数据不止评分。近几年,伴随着流量艺人开始寻求“实绩”、粉丝们制作战绩图成为常态,播剧表现算不算“爆款”,在该以什么数据来判断的时候,一些常见的数据标准在遭遇越来越多的质疑。

这种质疑的本质或许也类似于“豆瓣式困境”。

“可能对于这个依赖用户主观感受的行业,数据分析恐怕会越来越不适用。”

但阿飞认为,评分体系依然是有其价值的, “互联网时代的本质是更快、更高效,目前的问题让观众不得不回到一种‘口耳相传’的前互联网模式,但是这不可能是常态,终究要有一个互联网口碑传播机制的。 我觉得这也算是行业发展常态化的一个关键前提。”

“为了获得短期热度进行的口碑营销,本质上是对行业信誉的竭泽而渔。 对于一个更加理性、专注长线价值的影视行业来说,不应该以这种方式透支市场。”阿飞称。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34312.html
坐跷跷板和飞车幸福惬意 张若昀唐艺昕带女儿游玩
朝鲜女足U17夺世界杯冠军 赛后举国旗绕场庆祝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