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禁对于港股上市公司而言,是一个较大的考验。
11月4日,“无人零售第一股”友宝在线股价闪崩,截至当天收盘,其股价暴跌超过53%,
市值较最高位蒸发超过了190亿港元。
短短五个月,股价暴跌超80%,市值仅剩38.6亿港元,友宝在线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否基本面出现了重大变化?
而这一切的矛头都指向了——解禁。
根据资料显示,近期,友宝在线共有9名股东解禁,累计解禁股数达2.17亿股,占总股本的27.88%。
而这些解禁的股东包括基石投资者奈雪的茶、商汤、马六甲网络,以及一位自然人魏晋兵。截至11月4日收盘,当天一共成交1.38亿股,成交金额为7.19亿港元。
对于解禁带来的冲击,友宝在线此前也在招股书中做过提示。当时友宝在线表示: “倘我们相关的非上市股份在完成全球发售后到香港联交所流通的申请成功,若日后相关股东在上文列出的禁售期结束后在公开市场上出售非上市股份,则股份的市价可能会受到影响。此外,若未来我们将大量非上市股份转换为H股并于香港联交所上市及买卖,这可能进一步增加H股在市场中的供应,进而或会对H股的市价产生影响。”
从友宝在线的融资历程来看,公司上市前投资者中的上海云鑫、春华荣顺、共青城畅游、许戈先生等参股时间大致在2019年至2022年。上市前其持股比例分别约为16.68%、5.56%、2.13%及4.71%。而这些参投的投资者成本并不低,上海云鑫、春华荣顺、共青城畅游的成本分别为9.5元、9.5元及9.3元,许戈则为7.16元。 去年11月3日,友宝在线正式登陆港股市场,每股发行价为10.35港元。 也就是说,截至目前上述投资人已经全部亏损,最高亏损超过了40%。
当然,天量解禁后的暴跌并非只是友宝在线一家,此前港股上市的商汤、百果园、洪九果品、keep、飞天云动等公司也都遭遇过解禁当天暴跌的情形;值得注意的是,洪九果品已经停牌,而百果园、keep、飞天云动等还在底部徘徊,至今还没有缓过来。
当然,表面原因是天量解禁带来的冲击,核心的问题则是公司盈利的问题。
侃见财经认为,这些解禁就大跌的公司,一般情况下都是盈利水平不高,或者还在亏损的公司,且规模都不算特别大。作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公司的不确定性才是影响股价的核心原因,就连明星AI公司商汤也未能幸免。
而友宝在线也是如此,根据友宝在线上半年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收益为人民币13.44亿元,同比增长7.3%;归母净利润为-1.01亿元,亏损幅度较去年同期有所收窄;毛利率为36.18%,较去年同期的41.3%,下滑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友宝在线近几年业绩已经完全放缓,2021年至2023年,其营收分别为26.76亿元、25.19亿元、26.72亿元;归母净利润则分别为-1.85亿、-2.85亿、-3.27亿,直至今年才净利润亏损幅度才有所减少,但是基本面依旧不容乐观。
除了业绩问题,核心高管的离职也是不得不重视的问题。根据财报显示,公司上市前王滨、陈昆嵘为公司最大的单一股东,陈昆嵘曾任公司执行董事及总裁,但上市之后不到100天,陈昆嵘就辞去了执行董事及总裁职务,并于今年5月与王滨终止一致行动人安排。
侃见财经认为,市场是公司现状的真实反映,让投资者夺路而逃的背后,则是公司经营层面以及业绩层面的正向反馈,因此对于友宝在线而言,闪崩之下并不冤枉,如果未来其业绩还没能有效改善,那么洪九果品就是前车之鉴。
零食巨头来伊份净利暴跌,高管离职,发生了什么?
来伊份是中国非常有名的零食店,但是却发生了净利暴跌,高管离职的事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了呢?
其实问题的根源,就出在了“代工模式”上了,这个就需要从来伊份的发展历程来进行剖析。
来伊份的品质问题存在了很多,比如:2012年,来伊份被曝光有毒蜜饯事件,导致上市计划停滞;2013年被曝光牛轧糖大肠菌群超标;2015年被曝光手撕肉条菌落超标;2016年脆薯薯大肠菌薯基戚群超标。 然后再来看看2013年-2016年上半年,来伊份招股书,一共召回不合格产品公斤,不合格的产品涉及到,肉制品、水产品、糕点、果蔬等。
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代工模式”。 不过,早期的来伊份靠炒货起家的时候,店内的货源基本都来自于自己生产的产品,因此依靠品质过硬,迅速的积累了第一桶金。 然而随着连锁品牌的不断扩大,店铺数量也一天比一天多,产品类型也越来越多,来伊份之前的自产自销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来伊份并没有选择自己花很多钱建造自己的生产工厂,而是采用了花钱比较少的代工模式。 其实代工模式并不新鲜,很多知名的公司也都在使用,但大部分是服装这类工业制品,对于食品来说,品控就比这些难多了,因此品控成为了来伊份面临对大的问题,只要一个不小心,就会出现品控问题,当这样的问题积累到足够的数量,就成为了一个企业巨大的打击,千锋脊里之堤毁于蚁穴,没有做好品质把控,也就只能坐等衰败。
当然,还有就是过于集中的线下市场,竞争压力的扩大。
来伊份作为在上海发家的企业,上海也就当仁不让的成为了来伊份的大本营,有一份公开的资料显示。 来伊份虽然其经营范围一家涵盖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和北京等17个省市,有两千多家门店,截至2018年6月30日,来伊份的总门店数达2628家,其中直营门店总数为2352家,较2017年同期增长275家;加盟店共276家,较去年同期新增94家。 但综合而言,江浙沪的占比极高,门店最多,仅看上海地区,门店就达到了总数的一半以上。 这样的过于集中,对任何一家零数陵食企业来说,无疑是最严重的问题,比较在一个小范围地区出现了集中度过高的门店,就非常容易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因此来伊份陷入的红海竞争的情况,同时还有同行类似良品铺子、盐津铺子,还是同质化竞争,而市场上现有的零食便利店等,又在和来伊份争夺零食市场,这直接导致了来伊份的经营日益困难。
然后就是线上市场入局有点晚,很多企业面对线下过于激烈的竞争,都会想到转移到线上,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市场,所以来伊份在2011年就开始建立了官方商城和APP。 2017年,APP下载量突破400万,到了2018年,装机量甚至有要突破600万。 但明白的人都知道,APP的获客成本很高,而已经存在的三只松鼠、百草味等巨头,已经有了明显的垄断趋势,如果来伊份想要撕开一个口子入局,恐怕是难上加难。
对于来伊份来说,目前这些问题已经相当的严峻,被自己自身的问题不断攻破,而如果内部问题和管理问题不得到解决,来伊份的业绩只会越来越差,必须值得关注。
时尚大家谈 | 国际时尚专家柴利专访:全世界的时尚产业怎么了?
疫情期间,顶级大品牌纷纷关店、垮台、街边小店更是在艰难中谋生。 看到高达3位数的中外大牌都在关店,作为中外著名品牌顾问的我分析了一下简单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打铁还需自身硬,盲目发展 我欣赏的品牌是在数据上的目标远大,有着精准客源的市场定位,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欣赏具有独特的明显优势的品牌。 但事实上,国内很多品牌都在疯狂扩张店铺,入不敷出。 做品牌、做产品首先要了解消费者的喜好,还有市场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市场和国际流行趋势做出反应,推出适合品牌形象的系列产品,赢得自家品牌与众不同的发展机会。 被称为“中国版ZARA”的拉夏贝尔,在发展最好的时候,全国范围内足足开了9540家门店。 还有很多品牌以开多少家店为荣,但自身的认知水平跟不上品牌的发展速度,不死才奇怪呢!二、产品同质化,缺乏竟争力 国际大品牌每年新品上市时多数会有一些亮点巧链搜,但国内品牌的产品多数不具备差异化竞争力,这在中外高档百货店卖场和名店街最为明显……国外名店街多数是百花盛开、各有千秋,而国内则是同质化严重,缺乏好内容、好设计。 瑞信更是警告称:预计2020年美国零售商店倒闭的风险将和2019年一样高,甚至会更糟。 中国品牌实体企业家们已经都要坐不住了,因为,国内零售业也将难逃一劫!于是,各品牌步人后尘,在最近纷纷推出了各种直播活动......三、企业家目光短浅,认知能力不足 世界大牌都重视品牌形象和创意设计风格,不论是几十年还是几百年的品牌,传统与创新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这些品牌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会请外包设计和经验丰富品牌顾问来把关,这种国际品牌运营模式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我们著名的米兰设计师团队,也曾作为顾问为若干世界顶级大品牌做过策划。 而国内大多数企业家排外倾向严重,很少与专业品牌顾问和商业设计团队合作。 或是盲目崇洋,请来洋顾问、洋设计来进行策划,结果水土不服把品牌定位都搞砸了;也有的品牌自娱自乐,只顾眼前利益最大化。 如果说,法务是企业品牌建设的钢结构,那品牌顾问就是品牌的灵魂血肉,能带来丰满的内容和IP。 所以,没有品牌顾问怎么有资本运作机制?长此以往,企业也很难度过危机和难关。 四、忽视审美,忽视视觉营销 没有审美力,再大的品牌也不会有好的形象产品,当大众审美疲劳时,就没有购买力;有的企业家、品牌创始人格局不够;还有的品牌忽略了最基础的店铺颜值,孝历店铺颜值有多重要呢?预计未来5-10年不会出现更多的网红店了,所有的品牌形象店铺都是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店铺。 为什么在运动服饰品牌全面爆发的今天,“中国A股体育第一股”贵人鸟依然没挺住,关店近3000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必然有审美力和视觉营销失败。 大家都认为越开店越赚钱,但赚来的钱又不断地用于扩张新店,人工、租金成本一路飙升,这样就导致了资金链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遇到市场危机,就都去怪危机。 但危机从来就是“危险”与“机”会共存的!可不要总拿危机影响来说事儿。 五、没有决策力管理体制,军心患散 未来已来,高档品牌将会加速进入到沉醉体验式消费的时代。 在各种眼花缭乱的时尚品牌推广活动中,我们渐渐忘记了最开始的计划和愿望,也恰恰忽略了当下最应该做的事。 真的不要盲目跟风,进行电商网红直播,直播店铺99.9%卖的是100元以下的产品,品牌瞎折腾没有用,还会搞乱品牌形象价值体系和核心初衷。 前段时间,大牌LV就栽在了直播像山寨这件事上,土豪们在梦中惊醒,发现自己的买家秀也不过如此。 据统计,2019美国零售业已关店超过9302家,其中约75%为服装纺织行业。 中国时尚产业开店现象也该停止了,如果一家店成功了,就会有千千万万家想要去复制。 达芙妮就是典型案例,在开挂式的迅速扩张和表面风光的背后,除了越来越高的成本,就是日愈严重的存货积压问题。 为了解决库存,常年搞“跳楼大减价”,使品牌形象在大众心目中轰然崩塌,最后关店4000家,市值暴跌165亿,达芙妮已风光不再。 别以为打品牌就是要疯狂开店,应该要做布局预测,并“设计”在负荷范围之内,缺少健全的管理决策力会越开店越亏钱。 六、创新创意创造,是发展硬目标 “专业成就产业”才能真正实现成长价值体系,如果没有好的创意和审美,盲目跟风炒作还是不唤腔能走远的,更别说危机下寻找支撑自己品牌的商机了。 满眼的五颜六色让人找不到重点,毫无章法的陈列、没有代入感引流的搭配,这可以说是很多运动品牌店铺的通病了,361、曾经的安踏、李宁……中国企业品牌缺少时尚业评论家,都喜欢被赞美,然后闭门造车闭门造仿,即使出国考察也只是为了去世界时尚之都拍照留念。 现在,人人出席各种发布会,像大师一样指点江山,记得春晚和新浪请我做专家,去点评时装周里假大师照抄真大师的作品,也只有我敢客观真实负责的进行点评。 也特别感动前任北京市副市长陆昊先生的专业赞美,希望我们能够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改进时尚产业品牌发展创意设计,虽然我们不可能都成为世界大师级的高手,但我们可以从审美创意设计教育方面做起,也期待我们祖国早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国际大品牌!国际时尚专家柴利时尚柴利 个人主要简历: 柴利lily 旅美时尚艺术家/高级时装设计师/客座教授 柴利世界服饰联合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意大利国际时装周专家评委/品牌顾问 北京纺织服装协会设计师分会/理事 国际中国流行色协会/评审专家 中国服装官方招标投标/评审专家 《时尚北京》杂志《长安俱乐部》杂志特邀专栏/评论专家 曾为中外皇室名苑、著名政商、明星艺人等个性化高级定制礼服时装。 获得多次奖励好评和《时尚北京》杂志奥运版专访。 在世界著名大品牌工作多年后成立了自己名字命名的时尚服饰集团。 主要工作经历主业: 日本国际时装大师小筱顺子设计事务所 任时装设计师 中国代表 中国红都集团 任首席高级设计师 红都集团对外合作负责人 红都-北服个性化工作室 经理首席设计师 意大利米兰设计师团队 品牌顾问 时尚专家主要工作经历副业: 华人时尚新媒体海外制片人 网易新闻“柴利看时尚 ”时尚品牌中外名流等 中外资本基金投资顾问 专家 顶层设计评估主要获奖名单: 2015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国际时装周 时尚贡献奖。 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APEC导人服装设计特别贡献奖。 2010年荣获中国元素材料设计创新大奖。 2009中国60年大庆中央电视台《美丽的变迁》栏目四大名师发布作品(排名第一) 2008年荣幸人文奥运时尚北京中国32名师发布会大奖(排名第七) ......
张小泉冲击“剪刀第一股”,库存积压增长遇阻,终端零售价不亲民
“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 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 ”
这是著名剧作家田汉在1966年走访张小泉杭州工厂时留下的诗句,一般人很少能想象到,一个制作剪刀的企业,能够得到文人这样的赞美。
从明朝末年到如今,张小泉的剪刀传承至今已经历了近400年的时光,依旧能够每年卖出接近3千万把。 7月7日,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在创业板上市的申请获得深交所受理,有望成为又一个上市的老字号,以及“剪刀第一股”。
不同于许多饱受争议的老字号,张小泉的刀剪生意在经营数百年之后依旧充满着活力。 为何小小的剪刀能够具有如此强的生命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有些不一样的老字号。
传承四百年匠人精神
从名字不难猜出,张小泉既是品牌的名字,也是创始人自己的名字。
张小泉是清朝初期杭州的一名剪刀匠人,祖籍徽州黔县,做剪刀是他家传的手艺。 他的父亲张思家曾在芜湖学习制作剪刀,后来在明朝万历年间(1610年前后),在杭州大井巷开设了“张大隆”剪刀铺。
据猫妹查阅的 历史 资料,当时我国的剪刀制作材料多为铜和生铁,而张思家却将龙泉宝剑的铸造工艺引入卖宽了剪刀制作之中,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嵌钢”工艺。 即以中碳钢锻制剪刀的刃口,再嵌入铁质的剪柄之中。 在手工制作年代,“张大隆”剪刀的制作从锻打到抛光,工序多达72道。
精钢与生铁强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采用了宝剑锻造工艺的“张大隆”的剪刀光彩照人、锋利耐用,在同行的剪刀中脱颖而出,成了当时杭州城中的金字招牌。
可惜明朝时我们国家还没有知识产权意识,杭州城内“张大隆”剪刀的仿冒品层出不穷,且质量良莠不齐,以至于真的“张大隆”剪刀口碑遭遇了断崖式的下滑。
清康熙二年(1663年),创始人张思家去世,富二代张小泉接班。 他认为父亲所创立的老字号,品牌价值已经被仿冒者损坏得所剩无几,索性抛弃原有的品牌,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家族企业此后生产的剪刀,并且将自己的名字刻在所有的剪刀上。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张小泉迎来了 历史 上最重要的一位客人,就是乾隆皇帝本人。 据相关的资料,那年乾隆皇帝南巡,在杭州微服私访时路过了张小泉剪刀铺。 买了一把剪刀回去后对其赞赏有加,于是为张小泉剪刀御笔钦题牌匾上“张小泉”三字,还将张小泉剪刀列为贡品,钦定为“宫廷御用剪”。
张小泉剪刀宫廷御用剪的身份或许是真的,但是乾隆皇帝为各种李枯 美食 特产亲自带货的故事着实有些泛滥,以致于真假难辨。
到了近代,张小泉在 历史 上变得更加活跃。 宣统三年(1911年),张小泉的第八代孙张祖盈以“海云浴日”商标在农商部注册商标,成了我国 历史 上第一批商标之一。
此后,张小泉剪刀还在国际展会上频频亮相并获奖。 其中包括了1909年的南洋劝业会、1915年的巴拿马世界博览会、1926年的费城世界博览会、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
新中国成立后,张小泉剪刀依旧十分受重视。 1956年,毛主席在《加快手工业的 社会 主义改造》工作汇报会上提到,“提醒你们,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 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 我们民族的好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 ”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与张小泉并立,江湖人称“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的北京剪刀老字号王麻子,同样是因为采用钢材打造剪刀刃而成名,却在改革开放后没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在2003年宣告破产。
小小的剪刀做起来并不难,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技术门槛。 但张小泉的剪刀能够穿越400年的时光,从明朝到现代,从国内到海外,都得到认可,其制作上应该确有其独到之处。
日复一日地认真哪配洞精心制作物品的人被称为匠人,潜心将打造的物品完善到极致的精神被称为匠人精神。 近年来,我们一提起匠人精神就会想起日本、德国这些传统制造业强国,但事实上我们的一些老字号也能体现这样的精神。
张小泉的传统制作工艺繁重复杂,熟练的制剪工人能够用一根铁、一根钢锻制一把剪刀,如今这样的制作技艺已经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掌握这种工艺的匠人,最年轻的也已经年近80,白发苍苍。 这大概就是匠人精神的体现吧?
老字号的新东家
所有的老字号都不乏精彩的故事,但老字号不可能仅凭故事在现代的商业 社会 存活。 如今的张小泉,也已经变得与从前十分不同。
与很多拥有国资背景的老字号不同,张小泉在新中国经历了两次改制,如今已经是一家完全的民营企业。
招股书显示,目前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为张小泉集团,实际控制人是富春控股集团。 富春控股集团的两名股东张国标和张樟生为兄弟关系,而张国标与张新程为父子关系。 张氏家族目前通过富春控股、嵘泉投资和臻泉投资合计持有张小泉股份71.83%的股份,控制权十分集中。
2007年富春投资获得了张小泉的控制权之后,主要推进了张小泉生产制造的智能化和工业化。 2010年,张小泉在杭州富阳建成了现代化五金 科技 园,将90%以上的生产流程自动化。
张小泉的生产模式为自主生产和OEM代工相结合,目前张小泉自制生产的产能为1279.5万把,但是产能利用率已经很高,生产线接近饱和。
本次IPO,张小泉计划利用募集资金中的3.54亿元在广东阳江市建设智能制造中心,建设期18个月,建设完成后将新增3010万把生产能力,相当于将目前的产能提升2.35倍。
同时,张小泉也早已不再仅仅生产剪刀,而将产品线扩大至了家用厨刀具和指甲刀、厨具其他五金类生活用品等产品。 从目前张小泉披露的经营数据来看,张小泉所有的产品收入都保持着较为快速的增长。 尤其是刀具和生活用品,在2018年的收入增速分别高达31.49%和36.66%。
张小泉的剪刀已经问世400余年,且目前家庭服装用剪的需求已经出现下滑,其剪具的收入还能呈现出高速增长十分难得。 但是在2019年,张小泉除了生活用品之外的所有产品收入增速均出现下滑,尤其是套刀剪组合的收入增长率下滑至4.75%。
收入增速下滑不一定是因为东西卖不出去,还有可能是因为产能跟不上,尤其是张小泉目前的产能利用率已经超过了100%。 然而,张小泉的库存问题也日益突出。
2019年末,张小泉的存货余额高达1.12亿元,占其当期流动资产的37.51%,相较于2018年末上升了37.95%。 这其中库存商品的占比最高,总额高达7146.85万元,同比增长了44.42%,库存商品的余额增速不但高于库存整体的积累速度,更加高于销售收入增长的速度。
由此可见,张小泉的剪刀和刀具虽然依旧受欢迎,但增长方面还是遇到了一定的阻力。
物美价廉还是国潮轻奢?
现在提起老字号,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一个贵字。 东阿阿胶、同仁堂和天津狗不理包子,都是老字号中因为涨价过于激进而导致口碑崩盘的例子。
相比之下,张小泉的产品价格则显得较为亲民。 据张小泉的招股书,其2019年时剪具产品的平均价格仅为5.55元,刀具的均价仅为22元,套刀剪(刀具剪具套装)的价格仅为77.95元,其他生活家居用品的均价仅为18.36元。
当然,这样的均价远低于其终端零售价。 这主要是因为张小泉的近三年来逐渐提升了产品的经销渠道权重,发展经销商的速度快于其电商直营店和线下门店直销的销售增速,经销商渠道的占比从2017年的56.34%上升至2019年的66.06%。
目前张小泉产品的终端价格也依然处于行业的平均水平,低于双立人等海外知名品牌,尽管张小泉的产品从设计和性能上未必逊于这些进口产品。
消费者们面对老字号的感情往往是复杂的,一方面希望传统工艺和传统品牌的价值能够得到认可,击败海外品牌占领高端市场,另一方面又不希望传统老字号的价格超出自己的消费能力范围。 因此,高端化和品牌化成为了许多老字号的陷阱。
张小泉目前应对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推出更加丰富多元的产品线。 以剪刀产品为例,张小泉有较为实用的服装剪、文具剪、美容剪等产品,也有节节高、花开富贵、松鹤礼盒等更接近工艺品的礼盒类剪刀,还有铜壶、汤婆子等体现传统生活美学的生活用品。
如果上市成功,传承了400年的张小泉,会成为怎样的老字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