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的北京中轴线在传承中不断焕新

(原标题:700年的北京中轴线在传承中不断焕新)

中新网北京7月27日电 (记者 应妮)站在北京景山最高处的万春亭,向北可一眼看到气势恢宏的钟鼓楼,向南则是雄伟壮美的紫禁城全景。“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这样赞美北京的中轴线。

今天,这条中轴线的价值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9项。

从鼓楼向南望景山。 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供图

北京中轴线是由建筑、建筑群、城市空间、考古遗址等共同构成的具有整体性的建筑群,15处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景山、故宫、端门)、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太庙、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古代城市管理设施(钟鼓楼、正阳门和永定门)、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居中道路遗存(万宁桥、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这五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连接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并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

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指出,北京中轴线以其宏大的规模、均衡的规划格局和组织有序的城市景观,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也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北京中轴线始终统领城市发展,为中国传统“择中”观念于都城营建中的长期实践提供了特殊见证,表达出中华文明所秉持的“中”“和”哲学理念。

北京中轴线15处遗产构成要素之一的太庙。 国家文物局供图

从北京中轴线2012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起,历经12年,其间北京市制定了针对北京中轴线整体的保护条例和保护管理规划,并建立了多层级、多方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对其规划格局、建筑景观、文化传统、景观视廊、遗产环境制定了系统的保护管理措施,持续、有序开展遗产保护、考古勘探、环境整治、展示与监测等工作。

遗产构成要素之一的万宁桥修缮保护工作极具代表性。

作为北京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万宁桥的位置及承担的交通功能历经7个世纪始终未变,为元大都、明清与当代北京城中轴线的叠压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实证。2020年,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启动了万宁桥修缮工程。为探查桥梁的基本情况,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组建专门团队,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全桥的每一个细节进行精准记录,对桥面斜铺石进行逐块编号登记,为修缮方案编制、日常养护管理做好基础工作。同时,对桥梁的荷载能力、受交通震动的影响,均开展了相应试验;团队和文物专家反复研究方案,坚持最小干预原则,确定了最优方案、最严谨措施、最好技术。

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工程管理科科长段文志介绍,根据试验结果最终明确了30公里/小时的车辆通行限速要求,并移出了部分公交线路;为进一步保护这座古老的文物,从2024年4月起,除了7座(含)以下载客汽车和公交车以外,万宁桥上禁止其他机动车通行。

一直在进行的万宁桥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清除了遮挡桥体的绿植,拆除了河堤上镇水兽周围的架子以及自来水管道和通信光缆管道,露出地面的配电箱等市政设施埋入地下、补齐河堤……现在的万宁桥面貌清晰,桥梁两侧荷花盛开,荷叶娉婷,古老的镇水兽如同酣睡。游人不时漫步桥上,驻足停留,扶栏观景。

事实上,经历20世纪公众化的转变过程,北京中轴线上昔日的皇家宫苑建筑和礼仪祭祀建筑均转变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或公园,供普通民众参观游览。天安门、外金水桥,以及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已成为现代中国国事礼仪活动和民众庆典活动的核心,其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不仅延续了原有中轴线的传统规划格局,而且于传统和功能上,也传承了国家礼仪文化。

始于钟鼓楼,终于永定门。这条7.8公里长的中轴线,带着七百年的风雨沧桑和荣耀辉煌,纵贯南北穿越而来,让历史变得鲜活,让过往变得可亲。诚如梁思成所言:“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更可贵的是,这条绵亘了七百年的北京中轴线,在当今不断传承和焕新,让人看到一个更丰富、更立体、更多元的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15处遗产构成要素之一的天坛。 国家文物局供图

数字化手段更多应用在北京中轴线的传播上。曾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辉煌中轴”展览,通过文博数字艺术化,把壮美的北京中轴线“搬进”了博物馆。展览的数字多媒体总设计师、数字艺术中国(DAC)创始人王泊乔说,“我们用交互沉浸的数字艺术化设计理念,以跨媒介、跨时空的新媒体艺术手法,呈现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沉浸式多感知画卷,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古今相通、虚实交织的沉浸式中轴线文化体验空间。”

“数字中轴”是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联合腾讯公司在2021年发起的项目。该项目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知识图谱、新文创等新技术,深挖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内涵,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同时通过“云上中轴”小程序连接大众,招募了北京中轴线“数字打更人”,构建中轴线遗产巡查志愿者体系。

通过这个小程序,任何人在中轴线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随时监测保护状况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更多人则能够通过这种数字技术,在线上就可以深度了解北京中轴线的信息。在吕舟看来,“数字打更人”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作为一个开放体系,它把中轴线的保护放在了全民视野中,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变成了大家共同参与”。

截至目前,“云上中轴”小程序累计访问用户数超450万次,线上累计注册用户近80万人次,累计培训认证“数字打更人”志愿者近1.7万人,产生有效遗产巡检图片超7万张。新时代的“数字打更人”正活跃在中轴线的每一处地标点,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与记录和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正在深度融合。

回到吕舟身上,1978年他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建筑史相关课程。他曾师从徐伯安教授,而徐伯安正是梁思成的学生之一。当年,梁思成指出和阐释了北京中轴线在城市规划、城市建筑上的价值;而今,吕舟成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的负责人——超越时空的接力,彰显了传承的力量。(完)


北京中轴线⑥ ▎北京中轴线门式建筑解析

穿越时空的北京中轴线,是一部中国历史的壮丽诗篇,它如同一条无形的脉络,串起了千年古都的璀璨明珠。在 《北京中轴线保护与传承》 的画卷中,我们得以一窥这座都城的建筑精髓与历史沉淀,它见证着城市的兴衰,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瑰宝。作为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的活生生例证,中轴线的700年历史不仅是建筑设计的杰作,更是古代城市智慧的结晶。

门,作为城市规划与建筑中的重要元素,既是秩序的象征,又是空间的节点,它们在中轴线上各显神威。 从威严庄重的永定门、彰显皇家气派的天安门,到故宫内的中柱分心斗底槽的戟门,如天一门(砖木结构,道教文化的烙印)和承光门(黄琉璃瓦的尊贵符号),每一座门都是等级与礼仪的无声讲述者。 顺贞门和景山寿皇殿南砖城门这类随墙门,虽低调却彰显着秩序的深层结构,它们的存在并非纯粹的实用,而是巧妙地调节着城市空间与景观。

故宫的门式建筑,无论是形式的丰富多样,还是材质的精心选择,都透露出古代匠人的匠心独运。 钟鼓楼的方形或半圆形门洞,更是融入了天文地理的智慧。 这些门,如同历史的钥匙,揭示了古代城市管理和制度的严谨,让我们在欣赏美之余,更深入理解了北京中轴线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门式建筑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北京中轴线的建筑艺术魅力,还能窥见古代中国的社会秩序与设计理念。 每一道门,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讲述着一段段不可复制的故事。 让我们继续沿着这轴线,探寻更多关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密码和历史秘密。

北京中轴线景点顺序一览,从老北京的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有哪些代表性建筑

1、从老北京的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有哪些代表性建筑2、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哪些北京中轴线南起外城永定门,经内城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越过万岁山万春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 它北起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天安门广场、正阳门,至永定门,贯穿北京老城南北,全长约7.8公里。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活的载体,东方文明古都规划建设的最高成就,北京中轴线自元大都建都七百五十余年来,一直统领着城市功能与空间格局。 在历代城市建设者的不断保护传承下,北京形成了气势恢宏、纲维有序的城市特色风貌。 在2017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北京中轴线是贯穿市域的主轴。 在2020年最新公布的核心区控规中,中轴线亦被确立为核心区整体秩序的统领、带动老城整体保护的重要抓手。 作为北京乃至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金名片,其规划理念与物质载体应不断被保护与延续。 东西中轴线到过北京的人,可能会对北京的许多地名感兴趣:有东直门,又有西直门;有东四,又有西四;有东单,又有西单;有东便门,又有西便门;有左安门,又有右安门。 原来,北京城有2条著名的中轴线,另一条就是长安街。 长安街驰名中外,有“神州第一街”之称。 长安街修建于明代,是兴建北京紫禁城、皇城和内外城时最主要的道路。 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它与皇城同时建造,是明代兴建北京城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距今有600年的历史。 长安街,其名取自天安门前两侧的长安左、右门。 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长安街的交通问题,在1952年8月将长安左、右门拆除。 3、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哪些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有:1.正阳门。 正阳门,俗称前门、前门楼子、大前门,原名丽正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 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最南端,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 它集正阳门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 据地方志上记载:当时的城楼、箭楼规模宏丽,形制高大;瓮城气势雄浑,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 2.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 清朝顺治八年更名为天安门。 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 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 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市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3.故宫太和门。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 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当时称奉天门。 清光绪十四年被焚毁,次年重建。 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 4.神武门。 神武门,是紫禁城北门。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玄武门,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后因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改名神武门。 神武门内设钟鼓,与钟鼓楼相应,用以起更报时。 但皇帝居宫中时,神武门上的钟不鸣。 5.故宫角楼。 故宫角楼一般指紫禁城角楼。 紫禁城角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一座四面凸字形平面组合的多角建筑,屋顶有三层,上层是纵横搭交的歇山顶,由两坡流水的悬山顶与四面坡的庑殿组合而成,因这种屋顶上有九条主要屋脊,所以称做九脊殿。 4、北京城故宫中轴线的主要建筑?北京城故宫中轴线的主要建筑有:1、中和殿: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属于明清传统宫殿建筑。 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 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 2、紫禁城:一般指北京故宫,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 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3、天安门: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 4、中华门:原名聚宝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堡垒瓮城,其建筑规模仅次于通济门(现已不存),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 5、正阳门:俗称前门、前门楼子、大前门,原名丽正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 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最南端,毛主席纪念堂南边。 :网络百科-北京中轴线网络百科-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发布上线北京中轴线在哪儿

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发布上线为传承利用好中轴线文化遗产,北京一直在积极探索数字化保护手段。 作为中轴线申遗的信息发布平台,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已于11月7日上线,网站将全面呈现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 官网入口: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北京市诸多其他建筑物亦位于此条轴线上。 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 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依托腾讯数字技术,采用一屏一景观、一步一洞天、一线一中轴的设计理念,细致拆解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价值和意义,构建了多个核心版块,并以九个跨时空展界面,为用户沉浸式展现中轴线文化遗产的魅力。 未来,北京中轴线官网还将上线“时空舱”4D时空产品,再现中国古都的历史沿革,并将陆续推出多语言国际版,向世界讲好北京中轴线故事。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3631.html
北上影响持续到月底 格美 水利部 防汛形势严峻复杂 台风
滕哈赫 约罗和霍伊伦伤情需等待24小时再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