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具备的6个特质 优秀的学校 李希贵

重磅预告 | 7月16日全球教育大咖齐聚青岛,共绘AI时代教育新未来!

始终保持激励的文化

一个组织蒸蒸日上的时候,激励比较容易实现,可是,人们真正需要激励的时刻,却是组织步履维艰甚至深陷困境之时。面对诸多挑战的组织,往往问题成堆,管理者心烦意乱。这个时候就是考验组织文化的关键时刻, 那些卓越的组织往往时刻为员工着想,始终保持激励的文化。

管理学有一个重要的论断,要什么,就评价什么,就鼓励什么。这样做会使组织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

对教师教育教学业绩的评价,我们主张评价团队,放弃对个体的评价。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互帮、互助、互信的团队,才可能在备课组中形成不让每一位老师掉队的文化。

当然,对于那些缺乏敬业精神,始终在团队中不求上进、不思改变的教师,也应该通过给备课组自主组建团队的权力,通过解除聘任来解决。

自主权比任何殷勤的服务者都更加可心

我们主张把图书馆里的一部分图书直接放到学科教室,把实验器材直接放在理化生学科教室,把购买图书的权力交给师生,这样既减少了学校管理者的工作量,又最大程度方便一线师生,方便教育教学,因为自主权比任何殷勤的服务者都更加可心。

会议应该是不得已的例外

我们开会时就不能工作,工作时就不能开会,谁也不能同时又开会又工作。一个结构设计臻于理想的组织,应该没有任何会议。会议应该是不得已的例外,不能视为常规。

其实, 一个成熟的组织,必须坚持不懈地向常规性会议开刀。 不可把常规性会议视为当然,而是应该不断探讨用制度代替会议的各种可能性,而这也正是管理者的功力所在。

平衡管理与教育的分量

健康的校园生态,必须平衡管理与教育的分量,能用教育解决的尽量不依赖管理。如果我们是以教育和成长为目标,那么,对待学生迟到一类的问题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态度——任何错误都会成为学生宝贵的成长体验。 这样我们的重点就不再是如何处分学生,而是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错误, 从而走出错误的泥沼,既给学生以恰当的警示,又使其心悦诚服地愿意从中汲取成长的营养。

核心价值观并不一定是组织里所有人都认同的东西。正像人们说的,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形成与共识无关。只要组织里的高层领导身体力行竭力“推广”,尤其是通过制度加以确认, 组织内外的人们很快就可以了解我们存在的方式和我们存在的价值。正如克里斯咨询顾问埃德蒙兹所说,决策者总是希望制定能够让下属遵循的价值观,其实,恰恰相反,他们只需要制定他们自己必须做到的原则。( 摘编自源创图书《学校制度改进》,李希贵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李希贵:学校越是关键的工作,制度越少越好

在学校管理这件事上,有时“不过分用力”也是一种智慧。对此,李希贵校长的观点是:花最少的力气做最好的动作。

何为“最少”?要花什么样的“力气”?什么才算是“最好的动作”?

从校长越级指挥说起

一位校长跨过直属的副校长去指挥年级主任,如果这件事频繁发生,会造成管理混乱,更严重的会造成副校长“躺平”、学校的小道消息遍布、扰乱人心等。

但其根本问题可能不在于校长本人,而在于组织结构的设置不合理。

一般的中小型学校,一位校长配备2-3名副校长,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要通过副校长去传达和落实,校长的时间精力是占用不满的。

那么当他在校园里“不小心”碰见年级主任,就很有可能直接跟年级主任了解、布置工作,形成越级指挥。

越级指挥的结果,自然而然会造成越级请示,当年级主任的一件工作有了两个汇报对象时,出于本能的“安全感”,他必定会优先听从校长,而不是副校长的,从而造成上述所说的管理越位和管理混乱。

我们可以用管理学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去推导:管理跨度。 它指的是一位领导所直接管辖的下属的数量,虽然管理学流派众多,但大家在这一点上的看法是有共识的——6-8位是一个合理区间。

如果过少,比如仅有2-3位,那么这位领导会容易因为追求更高的传达效率而产生“越级指挥”,如上; 如果过多,比如有10位以上,则会造成领导日理万机,陷入事务主义的洪流中,不利于组织的长期发展。

我们把它使用到学校的组织结构重组,可以怎么做呢?

保持副校长的级别,同时将有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的副校长设为年级主任,可以直接向校长汇报工作。

又或者,就几个重点关注的部门,校长进行直接管理,移除副校长这一层级的中间管理。

这样就完成了组织管理上的扁平化、简明化,实现了合理的管辖跨度,从而杜绝了越级指挥和越级请示的发生。

学校工作的重心,是停在口头还是落到实处?

为了了解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我做了一个有十几个国家学生参与的调查。每到一所学校,我选择在学生午餐时这一宽松环境下发调查表,请学生列出5条最喜欢老师的素质,并说明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管理学上有一种观点:“重视什么,仅靠理念和态度是不靠谱的,最好在管理跨度上有合理的设计。”

很多学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当他们画出组织结构图的时候,你会发现校长直接管辖的多位副校长及干部中,只有极少数是负责学生工作的。

这也就意味着,校长每天关注的工作中大部分是跟学生无关的,他也听不到跟学生有关的真实情况、问题以及需求。并不是说这些副校长和干部不好,不重视学生、不汇报学生相关的工作,而是“位置决定思维”。

这样学校要怎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愿景呢?

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企业的思路,如果一个工厂是重创新和研发的,那么厂长可能兼任总工程师,直接管理产品的研发;如果工厂更注重生产的品质,那么他有可能直接分管各个车间。

学校也是一样,仅仅在理念上说以某方面为工作的重心是不够的,需要落到实际的组织管理结构上,才能保障它的实现。

(学校转型必须以制度重建为保障,当我们打破行政班、取消班主任之后,学校原有的一切以班级管理为前提的管理模式不再存续。——《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

工作是“从实际出发”,还是“为了做而做”?

刚刚到十一学校的时候,我发现有14个行政部门,为了体现价值,每个部门都没闲着,创设出了很多的工作。

于是学校就有很多会议,这些会议太多,就侵占了老师批改作业、备课的时间,所以经常会看到某次会议时,老师们抱着一叠作业来开会。

其中最典型的要数当时学校里的教学处和教育处。

由于两个部门有独立的划分,在工作上双方总是要小心翼翼地“不越界”,教学处不能沾教育的边,教育处也不能沾教学的边,而教育处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感,就经常搞大型活动。

其实大家知道,大型活动的效益并不大,但为了不落后,教育处需要这么搞,这样一来,他们“一敬业”,一搞大型活动,老师们就跟着辛苦。

后来我们就把两个部门合并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而另一个例子就是科研处,以前十一学校的科研处是名声在外的,做了很多重点课题,但相当一部分跟我们学校实际的教学工作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后来我们认为这样不行,就把科研处并到了教导处。

合并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科研处不再接外部的课题研究了,我们让他们从学生身上产生课题,从每天的教学、挑战、困惑中产生科研方向,去解决学生和家长眼前的问题和未来的成长。

也正是因为这一转变,我们才一步步发现当时学生在课程和课堂存在的很多需求,这才有了后来十一学校整体育人模式和教学形式的变革。

之前有人说,十一学校的课程改革影响了国家的决策和高考制度,问我们是怎么进行顶层设计的。 其实哪有什么顶层设计,都是遇到问题,实在没办法解决,才破釜沉舟去想办法。

手握资源的人和需要资源的人

学校里需要各种资源,比如负责空间、经费、物资、信息的人是谁?是学生和一线老师。但手握资源的人是谁,是各个部门的干部。

为了让各种资源被顺利引到需要的地方,最大化地得到利用,我们就设计了“内部客户评价机制”。 学校里每个掌握资源、权力和信息的人,必须寻找自己的内部客户,这些内部客户会给他们进行评价,每年他收到评价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绩效工资多少、第二年还能不能被聘任。

比如教导主任的内部客户有两类。

一类是年级主任,年级主任在意什么呢?教室位置的分配合不合理、考试地点和时间的安排合不合理,所以教导主任在安排的时候就要想办法把资源协调好,让年级主任满意。

另一类是学科主任,他们在意什么?那就是跟学术活动有关的事务,比如某一次外出学习的安排是否合理、重要的学术会议消息发布是否及时。

我在十一学校任校长的时候,一共有103个处于学校关键岗位的教职工代表作为我的内部客户,每年8月份由大家集体给我投票,没有达到一定票数,第二天就得下岗。

还好,大家都挺照顾我,让我继续干了下去。

用最少的制度撬动关键环节

对学校来说,越是关键的工作环节,制度越少越好,不是越多越好。

有个学校要求每周所有学科组必须进行教研活动,这本来是个好事,但所有学科组都搞了,就是物理学科组不做。 学校就规定,在每周某个固定时段,比如周三下午4点,所有学科组要开教研会议。

这回物理学科组开了,但学校又发现他们大部分时候都在闲聊,没有讨论实质内容。 学校又规定,开教研会必须要有会议记录,那有些学科组为了节省时间,就网上下载下来。

后来发现不对,又加了一项规定:会议记录必须手写……

所以大家看,制度不是万能的,叠加的各种制度会把事情搞复杂,事倍功半。

十一学校是怎么做的呢?拿推动教师的成长来举例,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但我们只抓一个东西——分享。

我们会给老师搭建若干个不同的分享类型,比如每周二就“小长假如何布置作业”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每周三就“平时检测的命题”进行讨论。

这里有个关键,就是所有分享活动老师都是自愿参加。不论是内部老师的分享,还是请外部专家来分享,就连每年开学校大会也是。

这种分享机制就推动了老师背后需要做大量的研究,才能够在分享的时候吸引别人来参加、留下来,才会获得成就感。 而学校则会按照每个老师的分享参与人数,来给大家认定学分,参与人数越多,学分越高。

十一学校老师分享的形式很多,比如沙龙、在搭建的平台上发表文章、跨校交流、每年一次的教师成果交易会,等等。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你会发现这种分享活动上,往往迟到的老师特别多,是什么原因? 不是大家没时间,而是大家怕来了以后没什么收获,所以会先派一两个“卧底”。如果“卧底”听了觉得不错,就赶紧发信息叫大家过来。

久而久之,每个人都会在分享之前做大量的研究和准备,这就促进了教师自发的成长和提高。

什么是高利害制度?就是和金钱、荣辱强关联的制度。 这种制度下,因为利害对人的影响太大,人们为了维护或获得利益,会做出一些想不到的行为,这就容易使得制度偏离了原本的目的,去到另一个方向。

疫情期间,有个城市为了能尽快发现感染者,规定谁发烧了以后,只要去医院就可以奖励1000块,有诊所就开始做一个生意:帮人快速发烧,只收200块。 然后,这个人去了医院就能得到1000块——一次赚800块。

这种制度颁布以后,制定者还往往是被屏蔽了信息的,也就是说,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制度落实下去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所以制度的效用也就不得而知。

在十一学校,我们有一个“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调查指标”,它持续健康发展了十几年,为什么能做到?就是因为它是低利害的。

我们不设置“较差”这样一个评价维度,最低的维度是“一般”,它没有伤害性;它不设置总分,10个调查指标都是分开评价的,这样老师就知道自己具体要在哪个方面改进。

正是因为这个调查不是为了评价老师的业绩而设置,而是真正地去帮助老师的发展,所以才能持续运行了十几年。


如何提高学校中层领导的素质

一个学校的中层领导在学校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他充分体现了学校的执行力合其纽带作用。 一、学校中层领导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素养是指一个人思想、学识、才能、体质等要素的综合反映,它是一个人经过勤奋学习和实际锻炼,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中所达到的一定水平。 学校中层领导是办好学校的关键,是因为学校中层领导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是学校工作的领导者,是学校工作的促进者,是学校各项矛盾的调解者,是学校发展的变革者。 因此,学校中层领导的素养高低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 当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学校中层领导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和较强的执政能力,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依法办学的思想和民主管理的思想,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质量观、公平的教育观,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觉悟、教育理论素养、管理水平,努力成为一位有先进教育理念、有创新意识、会管理的学校中层领导,懂教育、有凝聚力、亲合力,有魅力的学校中层领导。 概括说来,学校中层领导的素养包括六个方面:第一,良好的政治素养。 这是现代学校中层领导的本质属性和灵魂所在,也是建设高素质学校中层领导队伍的首要条件,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政治上要成熟、头脑要清醒、反应要敏锐、立场要坚定,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二是牢固的群众观念,真正摆正自己在教职工中的位置,处理好同教职工的关系,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为师生,时刻关心师生,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三是严明的政治纪律,坚决反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错误行为。 第二,全新的知识结构。 博学多才是学校中层领导搞好工作、提高效益的重要条件,也是高素质学校中层领导必备的素质之一。 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学校中层领导领导水平、决策水平的竞争。 学校中层领导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形势需要,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知识结构:一是深厚、系统的理论素养,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善于用科学的理论去处理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用超前的眼光和理性的思维去观察事物,分析形势,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二是精深的业务本领,熟悉和精通业务,在实际工作中举措得当,调度有方,创造性地做出骄人的业绩,这是学校中层领导知识结构的核心;三是广博的文化知识,在学校管理中高屋建瓴、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第三,较高的领导水平。 出类拔萃的领导才能在领导干部素质中居于主导地位,领导才能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精于果断决策,有驾驭全局、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对大量需要及时甚至提前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工作,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果断决策,抓住机遇,争取主动。 二是善于综合协调,充分调动单位、班子、个人积极性,努力提高综合效能。 三是勇于开拓创新,能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审时度势,拓展思路,使出新招,敢办新事,敢办难事,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开拓中求进取,在业绩上创一流。 四是知人善任,让有德有才者得到施展才能的舞台和机会。 第四,成熟的心理素质。 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校中层领导成熟的心理素质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有坚强的意志,对教育事业满腔热忱,执著追求,对挫折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胸襟开阔,以平常心态对待批评;二是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在大事面前处变不惊,在困难面前意志顽强,在荣誉面前不骄不躁,用自己良好的情绪和信心感染教职工,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三是有严谨的言行,注意影响,谨言慎行;四是有高尚的情操和修养,从事教育工作,在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上不能混同于一般人,公众场合不能讲粗话,不能衣冠不整,与群众和干部打交道要注重细节,把握好尺度与分寸,加强自身修养,以高尚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去影响广大师生。 第五,多维的思维方式。 一是善于理性思维,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认识其本质,把握客观规律;二是善于整体思维,对所领导的工作从内部、外部、多视角、多侧面、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整体思考;三是善于开放思维,面对开放的社会必须有开放的思想,从封闭型、内向型向开放型、外向型转变,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四是善于创造思维,敢于思考前人未思考的事,敢于在实际工作中开拓新思路,走出新路子,敢于大胆实践,推陈出新。 第六,勤政务实的作风。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奋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者无一不“精于勤”,去懒求勤,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学校中层领导在其位不谋其事,则不仅害己,更害了师生、害了老百姓。 坚持勤政务实的作风, 一是忠于职守,任其职,尽其责,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深入扎实地工作,尽职勤政,力戒懒惰;二是对待工作要聚精会神、精益求精,不务虚名、不尚空谈、不做表面文章,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争创一流业绩。 二、提高学校中层领导基本素养的途径提高学校中层领导基本素养,特别要增强“十种意识”:第一,强化政治意识。 要讲政治,包括政治态度、立场、敏锐的政治觉悟,自觉服从大局、服务大局,切实做到在大局之下思考、在大局之下行动,坚决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则止,确保政令畅通,确保核心领导。 第二,增强党性意识。 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端正工作态度,认真履职尽责,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一门心思干事业,一腔热血抓教育,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三,强化责任意识。 强化责任意识,作为学校中层领导来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干工作、干事业一定要有激情,面对困难不能畏首畏尾,要敢于负责任、勇于解难题,不上交矛盾,不下压难题,主动想办法克服困难。 对不良倾向要敢于批评,对不正之风要敢于纠正,敢于坚持原则,直面矛盾,敢于碰硬,不能搞一团和气。 第四,树立群众意识。 要亲近教职工、学生和家长,关心、爱护师生,弘扬亲民、爱民的作风,巩固行风评议的成果,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五,强化学习意识。 真才实学是学校中层领导领导好学校的基础,现代学校中层领导的角色定位不应该是仅仅依靠权力治校的“管家”,学校是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地方,知识分子往往更服的是权威而不是权力,学校中层领导应该以自身良好的品格、丰富的知识、高超的能力及健康的情感等非权力性影响力,使教师产生敬爱、敬佩、信赖、亲切之感,使人“心服”。 上海的冯恩洪、辽宁的魏书生、山东的李希贵,这些学校中层领导学养深厚、办学思想先进、管理水平高,学校办得在全国都很有影响。 这样的学校中层领导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也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更不是只依靠读文件和开会成长起来的,主要是依靠读书学习自我提高的。 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行者无一不是酷爱读书学习的,魏书生、冯恩洪、李希贵等,这些教育改革家都是从读书中汲取灵感而使思想“神采飞扬”,屡屡在教育界做出惊人举动并获得巨大成功的。 学习是先导,学校中层领导不学习,政治上就会不成熟,思想上就不能解放,工作上就缺乏创新,精神上就会感到空虚。 学校中层领导不学习,就会落后于教师,甚至落后于学生,瞎指挥,在师生中毫无威信,教师最反感。 学校中层领导要真正成为“师者之师”,就必须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摆脱一些事务,推掉一些应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理论,钻研政策,熟悉业务,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拓宽知识层面,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提高管理水平,做知识上的权威、教学上的能手、管理上的专家。 第六,树立团结意识。 团结的关键在于学校中层领导,要不分亲疏,一视同仁,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地抓学校管理,努力形成齐心协力谋发展,痛痛快快干事业的良好局面。 学校中层领导要坚持民主集中制,要果断而不武断;助手要到位而不缺位、不越位,要多一些理解和支持,多换位思考。 第七,增强廉政意识。 学校中层领导要树立勤政廉政的意识,严肃纪律,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树立高尚的人格形象,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低要求,秉公正直办事,坚持干部管理和人事工作制度,不搞暗箱操作,不搞权钱交易。 坚持工程招投标、大宗物资政府采购。 第八,增强法纪意识。 要增强法纪观念,学习、了解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办学,用法纪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依法办事,知道行与不行,做个明白人。 第九,强化创新意识。 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入学生、家庭、社会广泛调查研究,创新思路,谋划发展,增添措施。 不能因循守旧、平平淡淡,满足于一般化、过得去,保持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工作姿态,勇于拼搏、奋发向上的工作状态。 第十,树立奉献意识。 奉献是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和前提。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吗?

笔者认为,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1,追求卓越,全面发展。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实追求本身并不浅俗,每个人的特质、潜质皆然不同,实现目标的路径也会大相径庭。 孩子,不仅是家庭的重要一员,更具社区属性,所以追求德育、智育、 体育 、美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大势所趋,也会大有作为。 作为学生,应兼收并蓄,博学多识,追求素养的全面厚植,追逐素质的全面提高,义不容辞,在追求卓越,实现自我价值,取得 社会 认同的过程中,实现中国梦、家庭梦、个人梦,殊途同归。

2,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万丈高楼平地起,家庭,是学生茁壮成长的根基。 一是厚德载物,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美德教育,如影随形,影响并伴随孩子一生,若失之毫厘,必差之千里。 二是行稳致远,每临大事有静气,和美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风薰陶,都会让学生会心静神宁。 身教胜过言传,耳濡目染,自小就学会爱小家、爱大家、爱国家,习惯成自然,就会成为融入 社会 后的行为自觉。 三是敬畏有度,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整个 社会 的核心价植追求。 人,生而平等,自由有度,有了规矩,才成方圆。 所以,学生从小做起,从家庭开始,便应学会、懂得、遵循,勿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凡事有理、有据、有节。 否则,量变必产生质量,过犹不及。

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学校是一个凝聚心智、有教无类的大集体、大熔炉、大摇篮,营造和倡导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合作包容的成长环境,为学生搭建起提升的进步阶挮,和放飞自我梦想的平台。 学生在汲取自然知识和参与 社会 实线的过程中,逐渐健全心智,丰满羽翼,完善自我,明确方向。 虽然教育体制改革仍然蜗行,迟滞于新时代的需求,好在固化思维、急功近利的育人模式正在调整和改观,曙光在前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伟大教育的匡扶厚植、峥嵘崛起。 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应统筹兼顾,不可顾此失彼,尤其传道,任重道远,不可不察,不可不慎。 当下,为师者,当下任务畸重,责任偏大。 为学生,因为在校所学专业多数非自已兴趣使然,缺乏内生动力,学不勤、业不精乃是常态。 步入 社会 后,多数学生因就业途径选择的局限,学多学少并不影响未来的就业方向,最后结景导致在校所学不能达到学以致用。

德者,贵在于家庭;道者,贵在于师教。

家庭教育很重要是给孩子打道德基础,学校教育是提高道德基础和补补缺知识的大脑。

家庭教育是基础,可以树立一个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孩子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惯。

的确是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重要,孩子最先接触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最先模仿和崇拜的人就是自己最熟悉的人——爸爸、妈妈或者带他长大的人。

这几句话说用个恰当的比喻就是:如果你遇到小区一个成绩特别好的孩子,或者一个满口脏话、爱打人的孩子,你首先问的会是这是谁家的孩子,而不会问这是哪个学校或者老师教导的孩子。 人们潜意识里就把家庭和父母排在了首位,可想而知家庭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虽说家庭教育很重要,但是学校教育也必不可少,学校的作用是什么呢?

李希贵这话说的难免有点让人不能接受,但是的确是事实,有多少父母会感叹孩子终于上学了,但是在孩子上学时,父母还需要为孩子付出很多,时刻担心孩子在学校和周围人处的怎样?学习能不能跟上进度等等问题。

可以说最了解你的孩子的不是老师,也不是学校,而是孩子的父母。 每个老师需要看管很多孩子,难免有的时候不能找到自己孩子的天赋,这个时候家长需要告诉老师孩子的天赋或者性格,让老师能够及时调整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以促进孩子的成长。

那学校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学校教育给孩子讲的是全学科的东西,涉及到方方面面,拓展孩子的储备知识和学习能力,构建一个小群体,让孩子学会群体相处法。

想要孩子出类拔萃,除了必备的学校教育,还离不开家庭教育,父母和老师的配合,所以家庭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

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需要持之以恒,不要想着孩子送学校了就什么都不用管了,这里送给大家一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话:

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非常的重要,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就是父母,所以在生小孩之前,准父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否则劝君不要生养,贻误子孙。

教育的目标和重点不一样,施教者也不同。

在家庭教育里学做人。

在学校教育里学知识,现在说德智体美劳。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不可缺少,但是家庭教育是更重要的。 它对於培养幼年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认真作事的态度,对於知识的渴求,独立思考的培养和形成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对于他顺利 健康 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影响他的一生。

家庭教育为孩子的终身成长打下了底色。

总起来说,家庭教育如果是锦,学校教育可以为之添上花;如果孩子家庭教育的底色没有打好,送到学校的是一张不怎么理想的画纸,那学校用自己超高水平而改造为一幅好画的可能就不太高了。

关于寒假读书心得体会800字范文(汇总5篇)

关于寒假读书心得体会是不是不知道怎么下笔写呢?那还不赶紧进来看看有没有能帮到你的吧!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寒假读书心得体会800字范文(汇总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关于寒假读书心得体会800字范文

《简·爱》这部小说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写于19世纪早期,以当时的英国偏远乡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出身卑微、相貌平平的女主角与不公的命运作抗争的故事。 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位孤儿,被疼爱他的舅舅收养,但舅舅的早逝让年幼的简在寄人篱下的生活中受到了舅母与表哥的虐待与嫌弃,但正是这样的环境下才练就了一个外表柔美而内心强大的女主角形象。 简在舅舅家寄住10年后送到了洛伍德慈善学校,在这个慈善机构学校解释了资本主义上层社会的黑暗与丑陋,简在这里完成了学业并成为了一名家庭教师,他被桑菲尔德庄园聘用并在里面认识了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并与之相爱,但他们的爱情经历坎坷阻碍,但二人终于破镜重圆。 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卑不亢、敢爱敢恨、高尚纯洁、敢于追求生活与平等的女性形象。

她是不屈服于命运,与这不公平的人生抗争到底。

在寄人篱下期间,简受尽舅妈和表哥的欺辱,但她并没有让仇恨腐蚀了心灵,她寄望于书海中灵魂游离,在知识的海洋中滋润了她的灵魂,最终她用知识让活了自己成为了一名家庭教师。 饥饿与贫困时时相伴,但她不觉得这比没有灵魂更加痛苦的事了,她挣脱了命运的镣铐,去寻找和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让自己的灵魂更加充实!即使现实在她的爱情上开了痛苦的伤,重伤的她也并未放弃过生活,顽强地活着是她精彩的画笔。

她不卑不亢,视金钱如粪土,她是如此的“傲慢”。

简·爱被桑菲尔德庄园聘用,即使在男主人面前,她也不放弃追求平等,她曾对罗切斯特说:“我和你的灵魂都一样平等。 ”她昂首挺胸做人,并骄傲的活着。 她曾意外获得一笔巨大的财富,但她并没有迷失自我,将这笔钱赠给了自己的表弟妹。 她鄙夷那些充满铜臭味的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人,她认为亲情比金钱更可贵。

她敢爱敢恨,为爱可以不顾一切。

她与庄园主人罗切斯特相遇、相识、相知、相爱,但遭受了相爱不能相守的挫折,她敢于同罗切斯特说出自己的爱意,并勇敢追求自己的真爱。 当他们即将成为夫妻时,却被告知罗切斯特的合法妻子依旧在世,虽然深爱着罗切斯特并渴望相守,但是为了捍卫自己婚姻的高尚、纯洁、合法,她选择了离开。 但当罗切斯特被庄园的大火烧毁容貌并瞎了眼,她又义无反顾回到罗切斯特身边不离不弃。 他们终于能相伴一生。

简·爱的人物形象成为了当下我们的正能量,她诠释了一位女性追求理想生活和平等的真理。

篇二:关于寒假读书心得体会800字范文

我对《三国演义》这本书一直有着深深的畏惧感,因为它实在是太厚了。 我只看一下就打算放弃这本书了。 所以直到学期末我才读了没多少。

寒假来临了,我有了许多空余时间,在一天我突然从电脑桌旁翻出了这本久违的书籍。 刚开始只不过是随意的翻看一下而已,但是由于实在是闲来无事,所以也就那么从头看了起来。 这本书不愧被称为名著,即使我刚开始的那些早就已经看过了,但是从头再看一遍的的时候并没有多少的感到枯燥乏味。

它生动的刻画了1000多位人物,虽然其中有些只是一些在如今可以说是龙套的角色,譬如说华雄。 他在刚出场没多久就被关羽所斩杀,出场时间短暂,但是却有许多人记住了他。 因为他是被武圣关羽所斩杀,但更多的还是由于作者渲染的十分好,用一个这样的角色来衬托关羽的武功高强。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比如说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赵云单骑救主等。 这些故事描述了一个个英雄人物。 有狡诈无比的乱世枭雄曹操,以德服人的刘备,谋略过人的诸葛亮,古之恶来典韦,武圣关羽等人。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带着有色眼镜来写这一本书的,所以有些部分与历史有所差异,无法与事实接轨。 只能把它当作一本小说来看待,不能够过分深究。 作者着重渲染了刘备的仁德,但是却由于这一点写出了一些与仁德有些差异的故事来衬托百姓对其的爱戴之情。 比如说猎户刘安杀他的妻子给刘备吃这一故事就有违仁德这一点,反而与之背道而驰。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跌宕起伏,十分吸引人去阅读。 我对着诸多的英雄人物中最喜爱的还是诸葛亮。 他十分忠于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三国演义》终又是智慧的化身,虽然这本书对诸葛亮的才能可能过分的夸大了一些,但是他还是一个十分智慧的人。 但是提到诸葛亮就不得不提到周瑜了,他在《三国演义》中也是一位十分具有智慧的人但是却被诸葛亮气死了,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 还有2人就是郭嘉和庞统但奈何都英年早逝。 话说回来我对曹操也是十分喜爱,他实乃一代枭雄。 而且在历也是一代名人。

读《三国演义》体验当时的惊心动魄与快意恩仇,使人流连忘返。

篇三:关于寒假读书心得体会800字范文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在残酷现实摧残下普通车夫的悲剧命运。 故事主人公祥子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诚实的劳动,创造生活。 他怀着买车的信念,拼命的赚钱,就像是一个旋转的小陀螺。 终于,祥子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车,那辆车对于祥子来说,不知道是他磨破了多少双鞋换来的。 但“天有不测风云”车刚拉了没几天,就被官兵给抢了去,他恨世上的一切,凭什么把人欺侮到这个地步,他不甘可是命运捉弄人,车接二连三的被人夺走,祥子的梦想之火一

次次地熄灭。 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不断地振作起来,再度奋斗——他买到了车——但这却是以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

好景不长,虎妞惨死了,小福子上吊了,老马头倒毙在街头,祥子也卖了车,终于穷途潦倒,一切都化为乌有了,像用橡皮擦笔痕般,一切都挥发了,只留下几条深深的印痕。 而在祥子心中,深深的印痕却永远烙下了——他没有办法承受打击,终还是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社会给打败了,被社会给腐化了。 他没有了理想,没有了目标,没有了干劲。 他没有力量从那个极度黑暗的环境中站起来,而是永永远远地跌下去了,与那个坠落的环境同化了。 祥子从此对世界充满了敌意,开始报复身边的所有人,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从前讲义气的祥子,如今却开始欺骗自己的朋友、利用他们,把他们的一切都骗抢过来。 他变得奸诈,甚至无耻,他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废品,变成了一具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逐渐消失在这座城门洞里,不带走什么,只留下一个悲哀的故事……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 在黑暗的社会中,人类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 祥子多次想要凭自己来打败命运,可是最后呢,却使身心又一次的伤痕累累。 祥子在一次次的痛苦中挣扎,越陷越深,他渐渐的被黑暗所扭曲、吞噬。 以前有抱负且满是骨气的祥子,现在只有对钱的贪念而已。 在社会的黑暗与金钱的诱惑下,祥子没有了骨气但是,我依然坚信,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挫折面前,敌人不是对手,而是自己。 我们要把挫折看成一种精神财富来珍惜,不要为一时的痛苦、失败而蒙闭了自己的双眼,而要将自己的命运交给自己来安排,努力找回自己的出路。

篇四:关于寒假读书心得体会800字范文

利用这个暑假我读了两本书:《第五项修炼》和《杜拉拉升职记》,我从书里看到的似乎只是一些表层的东西,却也足以让我受益。

先看的是《第五项修炼》,刚开始看着那些环行线路图和那些专业术语,有些为难,有些看不懂。 真奇怪它怎么能以连续几年名列全美畅销书的排行金榜。 慢慢我读懂了。 呵,那感觉真的像作者彼得圣吉博士坐在我面前,我像一个小学生样端坐着,听着他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的肺腑之言,看着他为我开启了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那些经典的事例那些睿智的语言那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还有那些我还是有些不感兴趣的图表,都在给我以启迪以思考。

我喜欢那个水煮青蛙的小故事:如果你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会立刻跳出。 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在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当温度慢慢上升时,青蛙将变得愈来愈虚弱,最后无法动弹。 虽然没有什么限制它脱离困境,青蛙仍留在那里直到被煮熟。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青蛙内部感应生存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环境中激烈的变化,而不是针对缓慢渐进的变化。 所以我们要学习看出缓慢渐进的过程,放慢自己认知变化的步调,并特别注意那些细微以及不寻常的变化,避免被煮青蛙的命运。

《第五项修炼》有五项主要的内容:分别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理想、团队学习、全局思考。 每个团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彼得圣吉博士的观点是要我们去发展学习型的团队合作。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中学到自己需要的理论,并把这项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第五项修炼》字字如玉,发人深思,催人觉醒,授人以渔,引人成功……

读《杜拉拉升职记》完全是抱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却也看到了许多许多的东西。 这是一本贴 近现代生活的书,是对我们现代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 书中的主人公,那个具有时尚名字的杜拉拉,因她身在世界500强之外企职场,执着上进踏实勤奋,用一般人难有的勤奋,再加上不断学习聪明的大脑,为她自己加薪晋级换来了机会,最终成长为这个大公司的hr经理,并为自己赢来了理想中的爱情。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奇怪的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成功卓越者少,失败平庸者多。 成功卓越者活得充实、自在、潇洒,失败平庸者过得空虚、艰难、猥琐。 人活着就像航海,“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目标在哪里都不知道,那么任何风向对他来说都是不顺的”。 对于刚刚踏出校门的人们,每个人都会怀揣各种各样的梦想,然而当你真正步入一个公司,处于一个职位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其实现实与自己所想象的情况是不同的,这样有些人非要逆流而上,而有些人则会顺流而下,然而时间和实践证明往往后者会走的更远、更好、更顺利,而前者多会在抱怨中生活。 因此,当你发现自己不适应当前环境的时候,我觉得其实改变自己比起改变环境更容易一些,也更实用和实际一些。 这样在工作中不论环境如何改变,你都可以应对自如,因为你本身就在改变。 而另一方面,对于工作和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你的身边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还应具备的就是“思考”。 其实在工作中会思考的人要比只会努力的人更轻松、更有效率、更有前途。

篇五:关于寒假读书心得体会800字范文

暑期将至,看了李希贵的《学生第一》,对于这本书我是充满兴趣。 学生第一这个书名就很是有趣,新课改过程中一直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能一味以教师为主导。 然而在各种充斥着各种压力的今天,真正做到的少之又少。 每天到学校来上学就是煎熬,每天上班时经常能看到垂头丧气的学生,每到放学,这些学生就像刑满释放一样开心。 到底怎样才能开开心心的去上学,带着疑问和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

六十六个小故事,两百多张图片构成了整本书,书中的文字并不许多,仿佛一位前辈在向大家讲述一个个故事,平实却触动人心,读完这本书我很是感慨,学生第一,不仅是课堂上学生第一,在整个校园中都是学生第一,教师只是提供空间,搭建平台。

学生第一真正的创造了一个属于学生的学校,把孩子的成长放在第一位,而教师只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舞台,提供空间。 学校是学生的校园,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人,这个想必每一个教师都知道,每位教师都懂,但现实情况却相差甚远。 看看李希贵校长的做法,想想我们的做法,答案显而易见。 固定的课程,严格的制度,枯燥的课堂,乏味的活动,单一的评价,这些都是原因,但我觉得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去了解学生的需要,没有去分析学生的心理,没有顾忌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活动我们不了解,学生的喜好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学生的分数高低,只知道学生的成绩好坏。 所有的孩子送到学校来,我们似乎都要把他们教育成一个模子。 而在李希贵校长的做法就彰显了孩子的个性,也培养的了学生的能力。 虽然我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在短短的几年里经常看到毕业的学生回来看老师,听到老师谈及以前的学生,我发现班上拔尖的孩子进入社会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而那些在老师眼里的后进生进入社会后也不是最差的,甚至有些还很成功。 我们培养的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考试的高手,我们应该培养的是有能力的孩子,能力方方面面不仅仅只有学习。

书中李校长的努力深深打动着,他的一举一动都为我们教师树立了标杆:优秀的教师,需要低下身子,停下脚步,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平等的态度教育学生,倾听他们的声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细节决定成败。 我感叹李希贵校长对教育细节的关注,他通过开展我喜欢的十大校园活动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喜好,知晓学生对校园活动的态度,我们现在开展活动多半是草草了事,或者大费周章做足表面功夫的开展一些活动,而活动后再也不会像李校长这般去调查,学生的喜好。

每个学生有三年的时间在中学校园中度过,这三年就像一部电视剧,而每节课都是其中的一集,学生才是电视剧的主角,老师是导演,是剧务。 对于我们普通教师来说可能不能做到把校园还给学生,不能像十一中那样小到食堂的经营都由学生决定,但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做到,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上教师往往会宣兵夺主,往往会让自己在表演,暑期培训中看到了一段日本多年前的美术课堂,让我惊讶,日本的教育方法和李校长的做法异曲同工,课堂上教师只是确定一个主题,提供各种工具素材,学生自由发挥没有任何题材的限制,而在制作绘画过程中教师只是给与适当的鼓励和指导。 相比我们国家学生的美术作业,日本学生的作业更有创意,我国学生的作业往往千篇一律虽然仔细认真,却丧失了创意。 教师示范画松树,班上大部分同学都会画树,很少有学生会画些别的,而日本的老师呢,没有示范,只是在学生绘画过程中给与指导。

李校长语录中的一句话: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是呀,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一堂课有时甚至要上三四遍,多的要上十几遍,这样枯燥的工作想要每天做好着实是不简单啊。 我们要时刻记住,一样的课教给不一样的孩子,那就是不一样,一定要了解学生的需求,面对不同的孩子教法自然不同,切不能因为一样的课就忽视了学生的需求。 有人说:经历是一笔财富。 那我们为什么不把每一节课看作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沃土呢?让他们在这片沃土上自由地经历化茧为蝶的美丽过程,如果这样,将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呢?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发展,不是公开课上的表演,而是我们教学的基本目标;学生第一不是一句空话大话,而是我们教育生涯中追求的最高境界。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120.77.238.70/keji312/37404.html
楼市重磅!全国多地出台鼓励放弃农村宅基地政策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