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需解决几大突出问题

转型

[ 本文提出五点建议:充分发挥集群效应释放研发潜力;鼓励企业打造品牌效应,专注于自身传统产品升级与转型;利用电商经济使消费与需求更加匹配;运用ESG评级引导企业主动进行绿色转型;增加政策的确定性提升企业信心。 ]

企业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强链固链的重要举措。现阶段我国传统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制造业研发和营销附加值不足、传统消费行业供需结构失衡、企业绿色转型动力不足。

为有效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本文提出五点建议:充分发挥集群效应释放研发潜力;鼓励企业打造品牌效应,专注于自身传统产品升级与转型;利用电商经济使消费与需求更加匹配;运用ESG评级引导企业主动进行绿色转型;增加政策的确定性提升企业信心。

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重要性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开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基本盘。离开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就无从谈起。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我国制造业中80%都是传统产业,已形成世界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的发展优势,夯实了我国在产业链完整性上的全球优势地位。

二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将互为支撑。一方面,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对技术、设备、软件的需求,为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能;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也高度依赖传统产业提供的能源、原材料和零部件支撑。

三是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保持产业体系的完整性。我国的新型工业化进程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外部环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断链脱钩”的风险,通过巩固扩大我国传统产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传统制造业企业,是维护我国产业安全乃至国民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

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问题

1.制造业难以突破“微笑曲线”底端,研发和营销创造的附加值不足。

制造业附加值不高,产出效率整体偏低,一直是困扰中国制造业整体转型的主要难题。我国传统产业大而不强的现象比较突出,过去30年里,大部分中国制造型企业主要处在“微笑曲线”中间最底端的生产组装环节,附加价值较低,位于两端的产品研发和销售售后服务虽然利润空间巨大,却是我国制造业的短板。

一方面,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但仍与世界制造业领先技术水平存在差距。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创新能力不断攀升,正在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但由于研发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形成强大的壁垒,我国的先进制造业仍然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主要体现为技术实力的差距、设备配套能力的差距,以及管理能力和人才建设的差距。

另一方面,制造业服务化水平不足,而消费者洞察是需要通过不断的时间积累形成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顾客满意”重要性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不再仅仅关注实物产品的生产,而是更加关注产品价值的实现,以IBM、苹果、汉斯等企业为例,“服务+产品”模式有效通过服务化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稳定、高边际利润的收入。

然而中国装备制造后市场服务数字化尚在起步阶段。瑞云服务云对国内中大型设备企业的调研显示,70%的企业没有售后服务系统,而其他30%的企业中也仅有10%的企业拥有独立且完整的售后服务管理系统,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其他20%的企业相关功能模块并不完整,大多也只是基于CRM、OA等系统的二次开发。

2.传统消费行业供需结构性矛盾同样突出。

除了新兴制造业由于技术瓶颈导致的供需矛盾,非技术性传统消费行业同样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

在农业领域,一方面,普通农产品相对于市场需求来说大多呈过剩状态,产品滞销和积压为“常态”;另一方面,市场需求潜力大的绿色有机生态型的优质农产品供应能力不足,常常不能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在消费品工业领域,中国消费品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仍然较弱,品种、质量、品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难以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

传统

在生活性服务业领域,中国传统生活服务业比例过大,现代生活服务业发展滞后,有效供给不足、便利性体验性共享性不够,质量标准水平也亟待提高,不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体验化的消费需求升级发展要求。以文化产业为例,由于文化原创能力弱,文化原创作品数量少、质量低,文化精品和知名文化品牌匮乏,中国文化产品的市场供给既不能满足国内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在国际贸易上也缺乏竞争力,文化服务贸易持续处于逆差状态。

3.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动力不足。

绿色转型是长期提高生产力的关键,但是绿色转型周期长、回馈慢,企业进行绿色转型不仅资金需求大、获利周期长、投资风险大,而且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因而企业缺乏激励,自我转型动力不足,导致绿色投资不足。目前,中国主要依靠正式的政府“自上而下”环境规制工具,国家和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环境规制政策,企业迫于合规要求加大绿色投入,绿色转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绿色发展方面的目标往往不一致,正式环境规制在“自上而下”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政府主动、企业被动、公众不动”的难题,导致具体政策难以有效执行,要么执行力度不够,要么“一刀切”过度执行,存在高成本低效率的问题,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

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政策建议

1.充分发挥集群效应释放研发潜力。

充分发挥集群效应,促进集群化演进。有研究表明,产业的要素密集度越接近要素禀赋结构,则发明专利申请数在整个制造业中所占份额越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距离技术前沿越远,则发明专利申请数份额越小。产业集群能够实现技术、材料、设备、人力等要素资源的集聚和共享,产生规模效应、共享效应和协同效应,有利于产业降本增效,打造特色化产业基地。

2.鼓励企业专注于自身传统产品升级与转型。

鼓励企业积极收集用户数据,依靠数字经济赋能,挖掘消费者需求,加快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发挥长尾效应,提升产品异质性,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例如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专注于自身传统产品升级与转型。坚持“传统企业不能在快车道上跟新兴产业比拼,而是应该在慢车道拼自己的个性、独特性,同时结合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完成传统企业的转型与升级”,从而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立住了农夫山泉的品牌形象。

3.利用电商经济使消费与需求更加匹配。

行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供需不匹配,充分发挥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优势,运用电商做强供需对接,拓展市场空间。例如拼多多,凭借独特的聚焦市场策略,创始人黄峥带领电商拥抱广阔的消费者,完成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让消费与需求更加匹配,同时造就了拼多多的神话。

4.运用ESG评级引导企业主动进行绿色转型。

在环境压力日益严峻的现实背景下,资本在ESG体系的建设中发挥着加速器的作用。越来越多资金流向ESG相关领域,而且是一种长期趋势,形成倒逼企业加强ESG建设的力量。资本对绿色企业、绿色经济的偏好和选择对企业绿色转型发展起着重要助力作用。

根据普华永道的调研报告,ESG溢价推动可持续性成为业务差异化因素。全球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可持续消费,40%以上的受访者愿意为符合ESG理念的产品和服务支付高于平均水平10%的价格。中国消费者也越来越重视符合其个人价值观和信仰的环保产品,愿意为符合环保理念且具有可信度的产品支付高达20%的溢价,千禧一代和Z世代似乎最愿意支付高于平均水平的价格。消费者行为的这一转变正推动许多大型消费品企业将ESG因素优先纳入日常业务运营。因此,可以充分运用ESG评级,强化ESG理念,加强ESG实践,引导企业主动进行绿色转型。

5.增加政策的确定性提升企业信心。

民营企业最大的风险是政策风险,企业面临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会影响企业的非市场战略投入,以及减少投资。因此应增加政策的确定性,不随意出台干预企业经营的政策法规,提升企业信心。

(田志伟系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吴琪系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如何推动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与升级是一个地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经历的经济转轨过程。 面对新形势,我省提出了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下大力解决工业发展不快、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的问题,加快建设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 文安县民营企业发展早,群体规模大,是河北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经过初期高速发展后,企业布局散、单体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等问题日益凸现,如何顺应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加快转型步伐,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下面,结合工作实践,从八个方面谈一下浅显的认识。 第一,由“散”转“聚”,促产业聚集。 民营企业发展初期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企业布局分散、无序,造成土地、电力、水利等要素资源的极大浪费,功能配套难、资源共享难、环境治理难。 因此,引导产业由分散转向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聚集效应是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要切实加大园区建设力度,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多元化投入,打造优良的聚集平台。 要加强扶持,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聚集发展的优惠政策,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把好产业、土地、环保关口,吸引企业到园区投资兴业,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 第二,由“低”转“高”,促产业提升。 县域一般产业单、层次低、链条短、成长性不强,抗风险能力弱。 以**为例,***是首屈一指的主导产业,全县各类生产加工企业达3000多家,但产品多为雷同,粗加工产品比重大,精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品少。 产业层次低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推进传统产业“低转高”,加快产业改造提升,已成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 第三,由“内”转“外”,促对外开放。 我省县域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外向度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域外项目引进数量不多,质量不高。 加快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促进管理方式创新和发展理念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内”转“外”,就是要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树立开放的“主动性、责任感”,调动全社会力量,营造大招商、招大商的氛围,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招商引资机制,引进开放的理念、先进的机制、优势的资本,加快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全面对接。 第四,由“粗”转“精”,促精细化管理。 众多民营企业仍停留在家族式经营、家长式管理模式,经营理念陈旧,管理粗放,效率低下,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要积极引导企业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逐步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现代企业制度。 要加快淘汰落后工艺与设备,加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引进开发,产品由低端制品向高、精、尖产品转变,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五,由“乱”转“治”,促规范发展。 由于早期缺乏规划意识,没有科学化的产业规划作引导,导致了企业星罗密布,零乱无序。 因此,产业转型升级要强化规划的引领,科学地确定产业的规模和发展方向,与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做到产业功能完整,布局配套,协调发展,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 增强规划与执法的刚性,项目立项、建设要严格按产业、环保、土地、安全等政策,按程序履行到位,坚决杜绝乱开“绿灯”的行为,对出现的违法违规企业,依法及时予以纠正、处罚,实现产业规范化发展。 第六,由“小”转“大”,促规模化发展。 ***现有民营企业数量已达余家。 但大型、龙头企业屈指可数。 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约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千分之六。 规模性企业数量连续多年变化不明显,规模性企业成长缓慢。 全县生产单体规模小、整体规模不大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 “小转大”就是以产业优化升级为方向,以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为重点,实施“抑小、提中、扶大”,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建设大基地、带动大发展,促进工业实现规模发展、集中发展,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第七,由“旧”转“新”,促新兴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培育和引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LED、防盗门、电动自行车、汽车零部件等高科技项目陆续落地。 但总体看来主体工业仍由传统产业支撑。 因此,必须坚持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抓手,以完善产业链为着力点,高水平、高质量地谋划“旧”转“新”。 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推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八,由“污”转“净”,促清洁生产。 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企业经营者的环保意识与环境资源保护要求还有不小差距,部分区域水、土壤、空气等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党的**大提出,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省委、省政府也正在开展“两个环境”建设。 在今后发展中,要坚持以战略转型、结构调整为中心,提高“绿色门槛”,完善监管机制,扎实推进绿色转型,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业 我国

如何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在全球化竞争中,如何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促进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也是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 明确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关键抓稳着力点,把握发展方向传统产业主要包括纺织、机械、钢铁、化工、造船、建材等工业行业。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用资源高消耗和生活高消费来刺激经济高速增长,追求资本生产率与利润最大化而忽视资源利用率与环境损失,随着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同时也成为世界上自然资产损耗最严重的国家。 为抢占新一轮竞争的先机,全球所有发达国家都逐渐抛弃了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而走向生态工业的绿色发展道路,构建了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和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更加开放的国际贸易金融体系,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我国也逐渐意识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业的结构升级是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科技革命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使之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产业结构之中。 所以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必须重点抓好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关键是必须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机电一体化设备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系统;用智能化、柔性化的设备来武装各个产业,通过大量使用机电一体化设备改造传统产业;特别要在围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精细化工、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应用软件产品、石油深加工产品、生物制药及系列产品、环保工程技术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把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加快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传统工业现代化。 处理好两者关系,实现协调发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是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产生与发展要以传统产业为依托,而传统产业的优化和提高,又必须通过高新技术企业来渗透、推进和发展。 从我国工业经济的现状来看,传统工业与现代工业同时并存,因此,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要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重把握: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 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抓住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选择对新型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领域,集中力量,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为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鼓励工业关键技术领域和工业技术发展前沿核心技术领域创新,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要把科技产业化放在新型工业化和科技发展的突出地位,在新型工业化中实施重大高新技术工程项目的研发,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要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条件与能力建设,鼓励和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 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坚持自主开发与高起点引进技术相结合,尽快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以技术进步提高工业的生产能力 通过技术进步,使工业化在生产能力和规模上上档次。 要抓住世界制造业中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契机,努力提高一些制造行业生产能力和加工能力,使一批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也走到世界的前列。 通过引进和改造关键设备和技术使传统产业的工艺、装备和产品技术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同时要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内,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核心设备的制造能力,提高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 在继续保持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工业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产业化能力。 对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适当地保护和支持,使高新技术在这些企业里面逐步得到运用,两种产业得到协调发展。 促进地区比较优势发挥改造落后的传统工业,提升产业发展的科技层次技术支持 比如我国西南地区和西北个别省份存在大量的国有电子、信息企业,同时也聚集了许多大型的军工企业,但随着东西部差距的不断拉大,相当一部分企业都存在生产设备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更新换代慢的问题,致使很多企业长期亏损,效益低下。 因此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就要充分利用当地科研力量和高新技术成果,为这些传统的工业升级换代提供技术支持,通过资源整合、技术整合、成果整合,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的企业集团,从而加速传统工业产品的技术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产业创新 用高新技术产业延长资源导向型产业的产业链条,促进产品深加工的技术创新,将比较优势切实转变为现实优势。 要提升传统产业就要通过产业链的延长增加传统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原材料的加工程度越高,使其增值的幅度不断增大。 只有在优势行业中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出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 推进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加速传统工业升级换代充分利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机遇,加大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力度,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双翼齐飞的必由之路。 我国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就要把现代管理技术引进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同时在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控制投资风险和投资成本;重视对技术先进性、实用性的比较选择,重视改造后的经济效益的持续提高和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增强;重视引导、鼓励传统工业企业进入高新技术领域,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的进程。 创建技术创新环境,助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政府部门必须严格依法行政,逐步减少繁琐的行政性审批,减少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行政干预。 加强政策研究,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要定期研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及鼓励企业在国内外合资兴办技术开发机构等政策,定期组织专家进行产业技术政策的研究,组织分析研究国际国内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特点及其新情况、新成果,研究制定行业技术发展规划,引导、推动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 加强技术进步工作的管理,实行项目评价和公示制度。 凡是列入重点发展规划的项目和财政资金扶持的项目,无论是国有经济还是非国有经济企业的项目,都要进行专家评价、项目公示和跟踪检查。 政府要委托专业机构组织专家对投资主体的申报进行评价,广泛地征询意见,使项目的管理更公正、科学和合理。 同时,政府要致力于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利用财税、金融等政策工具激励和保护企业的技术创新,为企业创造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 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 鼓励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协助各种所有制的企业申报列入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并争取有关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 要通过技改贴息、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及科技三项资金的应用,支持重点企业振兴品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实现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更迫切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扶持和服务,包括政策、信息、技术、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协助。 因此政府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投资主体从政府为主向企业为主转变;二是管理方式从审批制为主向备案制和做好服务为主转变;三是管理覆盖面从单纯管理国有企业向全社会管理转变。

如何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大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意义,是当前和今后时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 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强统筹规划,调动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重大技术突破,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是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按照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规划,落实并完善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继续安排专项资金,统筹推进20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 二是完善市场培育、应用与准入政策。 支持扩大节能环保、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市场,继续做好“三网融合”工作,加快建立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管理程序。 三是加快突破新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 加大投入、依托企业、健全机制,整体推进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研发,争取掌握一批具有发展主导地位的关键核心技术。 同时,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 二、加快企业技术改造重点任务,一是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先进技术产业化应用。 二是加快推广应用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 支持重点企业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加快装备升级改造,推动关键领域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加快推广国内外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工艺,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成熟适用清洁生产技术普及率。 四是着力推进精益制造,改进工艺流程,提高制造水平。 五是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加快推广应用现代生产管理系统等关键共性技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三、鼓励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总的要求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规模效益显著的行业为重点,坚持市场化运作,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重点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坚持市场化运作,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准则,尊重企业意愿,由企业通过平等协商,自愿自主地开展兼并重组。 二是完善政策措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完善相关行业规划和政策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环境。 完善企业兼并重组服务管理体系,努力消除制约企业兼并重组的体制机制障碍,规范行政行为。 三是推动体制创新,加快转型升级。 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完善治理结构,增强技术优势,开展管理创新,加强品牌建设,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国际竞争力,推进转型升级。 四是实行分类指导,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结合行业自身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形成结构合理、有效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格局。 五是加强统筹兼顾,维护企业、社会和谐稳定。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兼顾国家、地方、企业和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债权人、债务人和企业职工等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社会和谐稳定。 四、进一步发展壮大服务业要立足我国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集聚,构建结构优化、水平先进、开放共赢、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一是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深化产业融合,细化专业分工,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国产业综合竞争力。 二是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供给,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在巩固传统业态基础上,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从促进消费升级出发,不断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特别是要把基于宽带和无线的信息消费作为新一轮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领域,积极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网络文化、数字家庭等新兴消费热点。 三是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重点,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农村发展,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进入,推动农村服务业水平尽快上一个新台阶。 四是紧扣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和要求,加强陆海统筹,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次和水平。 五是统筹国内服务业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推动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服务贸易规则制定,深入推进与港澳台地区服务业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服务业国际合作与竞争。 五是大力推进服务业各项改革,着力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争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创新政策支持,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服务业市场监管体系,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五、大力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小型微型企业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要进一步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重点抓好四件事:一是建立财政支持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要进一步落实好国发14号文件“资金总规模要逐年增加”的政策,继续加大力度,建立资金总规模稳定增长的机制。 二是要抓紧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设立工作。 加快出台基金设立、管理、运作等相关文件,让基金尽快发挥作用。 三是要进一步研究税收政策。 突出扶持科技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形成系统完备、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 四是要继续清理整顿涉及小微企业的不合理负担。 继续减免部分涉企收费,规范具有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性收费。 第二,要进一步推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精神,研究建立小微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信贷产品创新。 要加大政策引导小微企业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的力度,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多方位满足小微企业金融需求。 第三,要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要大力转变中小企业发展方式,坚持“专精特新”,鼓励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坚持集群发展,积极发展专业化产业集群,提高中小企业集聚度,提高与大型企业的协作配套水平;坚持转型升级,支持中小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以及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坚持加强管理,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强基础管理,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大力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 第四,大力推进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建立和完善为小型微型企业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 实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工程,调动和优化配置服务资源,增强政策咨询、创业创新、知识产权、投资融资、管理诊断、检验检测、人才培训、市场开拓、财务指导、信息化服务等各类服务功能,重点为小型微型企业提供质优价惠的服务。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38799.html
燃爆 金狮子获得飘飘果实是bug 海贼王SBS情报 岁岁果实
刚刚 俄罗斯成功晋级 世行上调高收入国家标准 中国依然未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