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 里都有啥 文化中国行丨九朝不断代 古建艺术宝库

位于河北石家庄北部的正定古称真定,西依太行山,南临滹沱河,是连接河北与山西的咽喉要地,历史上有“南北通衢、燕晋咽喉”之称。自汉代以后,长期为郡、州、府、路的治所,曾是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千余年的历史给正定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系列报道《文化中国行》今天走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触摸古城深厚的历史文脉。

这些天,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正在正定县开元寺南广场考古遗址进行现场采样。此前, 这里曾发现了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等七个历史时期的连续文化层叠压 ,完整保留了自唐代至清代的城池城墙、街道民居以及古代建筑体系的演变信息。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陈伟: 取土样的过程中,发现地层夹杂的一些铜渣比较多,是我们南宋时期一个临街店铺,我们前期发掘就确认它是一个铜器首饰的加工作坊。再进一步取一些样,更好诠释当时冶炼加工的发展情况。

1600多年的建城史,给正定留下了独特灿烂的文化古迹。“九楼四塔八大寺”错落有致,“二十四座金牌坊”点缀其间。从隋朝开始,九朝不断代的历史遗迹,被誉为“古建艺术宝库”。

正定古城墙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存古城墙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明代时改建为24华里的砖城,设四座城门、城门楼及四座城角楼。四门均为三重结构,设有里城、瓮城和月城三道城垣,这种形制在全国也不多见。

河北省正定县古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于坪兰: 我们正定的这个月城,它是一个弯月形的城墙。瓮城和月城城门是错向开的,形成一个迂回曲折的形式,敌军首先要过一道弯弯的细细的一个月城,拦腰截断、分段歼灭,然后才能到达里边这个瓮城,再来一个瓮中捉鳖。所以说就起到一个易守难攻的作用。

建筑学家梁思成曾三访正定,惊喜于古建文化的丰富珍贵,称“实在赞叹景仰不能自已”。如今我们可以通过他的手绘稿,读出其中的精妙与巧思。

河北省正定县博物馆工作人员 刘瀛涵: 这是隆兴寺里面一座宋代的建筑,梁思成先生看到这座建筑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形容说是高兴到发狂。因为他看到了和《营造法式》完全一样的斗拱。

《营造法式》是宋代一部重要的建筑著作。由于它像天书一般晦涩难懂,梁思成踏遍神州,希望通过实例验证来破解《营造法式》。终于在正定,他遇到了书中所描述的古建筑实例。

河北省正定县博物馆工作人员 刘瀛涵: 他进去之后看到了建筑的结构,发现了里面有大木作的建筑,然后小木作的建筑,以及这个承载重量的曲梁,大木作和小木作通过这根梁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当时梁思成先生用了一个形容词,整个建筑像交响乐一般美妙动听。

行走在正定古城,仿佛置身于一座中国古建筑博物馆,我国现存的唯一唐代钟楼开元寺钟楼、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宋代佛教建筑群隆兴寺等,一幢幢古建筑,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带人穿越历史长河,感受泱泱文化。

乐享古城多彩的烟火繁花

人在古城中,是正定人的生活日常,也是正定古城的特色所在。近年来,当地深入挖掘特色民俗、民间艺术等非遗资源,赋予这座千年古城更大的文化吸引力。通过健全古城功能,让“城中人”在烟火气中幸福安住。

如今,登临正定古城的南城门,极目远眺,古街古楼、古寺古塔,构成了正定独特而美丽的天际线。几十年来,正定始终坚持将古城保护放在首位,努力让文化遗产有尊严地复活,有价值地存在。不搞大拆大建,精心呵护古城“本真”。在正定,市民游客透过政府专门设立的玻璃幕墙,可以直观古井、古城墙、古街巷等文化地层遗迹。身临其境,一眼千年。

总台央视记者 焦健: 白天在古城,大家感受到的是历史文化的滋养,而晚上在这里,体验到的则是非遗文化的魅力。这鼓点一响,阳和楼“有戏”。

始建于金末元初的阳和楼曾经是文人墨客把酒登临,创作演出元曲的中心,正定因此也成为元曲艺术重要发源地之一。元曲与汉赋、唐诗和宋词并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千里桑麻绿荫城,万家灯火管弦清”。元代诗人描述的就是当时演出的盛况。

河北梆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彭蕙蘅: 正定这个地方是南北通衢、当时繁华的一个重镇。白朴先生、关汉卿、王实甫都曾经有过在正定生活和创作的印记。阳和楼周边的那些酒楼瓦肆,一些商业的活动,使中国戏曲在民间兴盛开来。

今年六十岁的彭蕙蘅,这些年一直带领学生们对从民间搜集来的曲牌进行整理,试图找到河北梆子、评剧、丝弦等地方剧种与元曲的渊源。

河北梆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彭蕙蘅: 应该说我们348个剧种,每个剧种都有元杂剧的影子。因此,我们希望把它传承下去,让现代人去认识它喜欢它。比如说我们这兰花托掌、我们的双指等等,方方面面都充斥着中国戏曲独特的程式之美。中国戏曲立于世界艺术之林,都是最优秀的,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古城的夜不只有余音绕梁,人们或漫步闲谈于城墙上,或歌舞游戏于阳和楼下,或休闲纳凉于百年古槐旁,或欢聚在古街市井繁花中。在正定,文物与人相近,人与古建相亲,历史文脉与市井烟火相互交融。不但让外来游客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更让本地百姓乐享小城的幸福。


为什么说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从三方面进行回答)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一座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一个有1600余年历史的旷世奇葩。 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但目前仍保存有从十六国后期到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代洞窟492个,彩塑2415身,壁画多平方米,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 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中国的历史学、考古学和美术工作者到敦煌进行考察的人逐渐增多。 经过他们的研究和宣传,敦煌莫高窟在文化界的知名度逐渐提高。 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担负起了保护洞窟临摹、研究敦煌壁画的职责。 1951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 1984年8月,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基础上,扩大建立了敦煌研究院。 1986年12月,敦煌被国家列为历史文化名城。 同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自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特别是建国以后,在政府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几次大的抢修工作,使莫高窟的危机状况有所改观,危岩的加固解除了崖壁和洞窟崩塌的危险,保证了石窟群的安全;对大面积脱落壁画的近600多平方米壁画进行了抢救性加固;对部分有烟熏的壁画进行了壁画清洗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汉唐雄风吹拂着敦煌,丝路驼铃吟咏着敦煌。 “敦,大也,煌,盛也。 ”今日的敦煌故城已是一片败壁残垣,玉门阳关,故址萧然。 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却使之焕发出令人夺目的光华。 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恰如颗颗明珠,点缀在茫茫大漠之中。 敦煌莫高窟在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断崖口,俗称千佛洞,上下五层,长1600多米。 莫高窟是敦煌文化和艺术的中心,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从隋至元,历代多有增建。 现保存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个朝代的洞窟492窟,壁画平方米,彩塑2415尊。 其中壁画构图宏伟多变,用色浓艳繁复,线条细密流畅,具有惊人的艺术感染力。 窟最大者高40余米,最小者高不盈尺。 造像为泥质彩塑,神态各异。 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 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情光绪二十六年发现了著名的藏经洞,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精品震惊天下。 可惜被帝国主义分子纷纷掠夺而去,至今仍大量流散国外,成为我国文化界的一大浩劫。 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今日游人来到祁连山下,大漠无边,遗址苍凉,定会万般感触,齐上心头。

被称为我国最最大的古典艺术宝库的石窟是哪一个?

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 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穹隆顶窟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自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五万多卷宗教和世俗文书后,敦煌艺术震撼了整个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 由日本捐资,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北朝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 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 顶及上部多为天宫伎乐。 下部为夜叉或装饰花纹。 中部壁画除千佛外,主要画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 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鸽、舍身饲虎、九色鹿舍己救人等。 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时期,隋代百窟样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为中心佛坛,组像同前。 唐出现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组合。 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丰硕壮实”之貌。 窟中壁画主要是大场面的说法图和简单的经变图。 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 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其规模极为宏伟,表现出天国的壮丽图景。 石窟造像五代时已丧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 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它是中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兵马俑的相关资料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是在1974年发现的,随后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于1979年国庆节开放。 举世罕见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很快就轰动了中外,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观众们惊叹不已。 古城西安由于有了秦兵马俑博物馆,很快就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 国内外游人纷纷慕名而来。 来我国访问的外国元首和其他贵宾,多数都要把参观兵马俑列入日程。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坑。 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 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宽612米总面积达平方米。 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 在地下发现形体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实在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 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 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 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 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 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 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 组织严密,队伍整肃。 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 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 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 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 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 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 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 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 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总之,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 这批兵马颂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 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在1991年以前,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的是一号坑。 1991年9月,三号坑正式开放。 三号坑面积只有一号坑的二十七分之一。 但从这个坑出土的战车、武士能和其他物品分析,这个坑可能是作为一、二号坑的统帅部。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40111.html
拜师学艺 哈萨克斯坦女孩爱上中国功夫 侨一瞧 在中国的公园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