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切尔诺贝利 等待十余载

文:干货游戏鉴赏组—林静言

1986年,彼时的乌克兰还处于苏联的统治下,美苏争霸的阴影,依旧笼罩在世界的头顶。普里皮亚季,一个音译、连读起来略带点毛氏味道的名称,一个不甚起眼的小城。直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爆炸发生,让这座城市被世界瞩目。

今天的文章不讲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前因后果,也不讲普里皮亚季的风土人情,也不讲核事故带来的巨大影响。它是一道对于一个人的人生、一座城市甚至于一个国家来说近乎永恒的伤口,其疼痛时常惊醒那个夜晚普里皮亚季生还的人。它无法愈合,它就在那里。

切尔诺贝利影响了很多人,很多事物。其中就包括我们文章今天的主角,一个冷门,但在游戏圈层中依旧保持着自己活力的游戏——由乌克兰游戏工作室GSC开发的《潜行者》系列。

GSC与谢尔盖

潜行者不算是一个原创的ip,游戏的诸多世界观设定都参考了由阿卡迪·斯特鲁伽茨基和鲍里斯·斯特鲁伽茨基兄弟二人创作的科幻小说《路边野餐》。小说大致讲了这么个故事:外星人神秘造访了地球,留下了六个高辐射的、高污染的区域,其中有着无数的高科技宝物,令许多人趋之若鹜,这片区域也被称之为“造访区”。然而除了高辐射高污染之外,亦有着僵尸等危险而又奇特的生物游荡在这片区域,而为了财富、生计又或者是其他东西游走在这片区域的人们,则被称之为stalker,即潜行者。

小说也被名导演塔可夫斯基改编成了电影《潜行者》,其中原作者两兄弟亲自参与剧本编写,塔可夫斯基选取的拍摄场地塔林也恰好是遭受过核污染的地区。在此后不久,塔可夫斯基导演便去世了。

《路边野餐》明面上写的是外星人,实际上外星人留下的造访区就是暗喻当时世界格局下,随时可能发生的核污染。小说面世于1972年,谁也不会想到它预言了14年后切尔诺贝利的核事故的发生。《潜行者》系列游戏世界观中诸多经典的设定就来源于此:探索被封锁区域的潜行者、拥有各种神奇能力的神器、一片诡秘、未知但又危险的土地。

同为与核辐射有关题材的游戏,大家也许马上就能想起可以说是脱胎于《潜行者》系列的《地铁》系列,以及最近因为美剧而让游戏焕发第二春的《辐射》系列。但这三者的游玩体验实际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辐射》侧重于RPG角色扮演和出彩的任务设计等,《地铁》的游玩体验也偏向于线性流程,更加明确的正邪设定。而让许多人热衷于《潜行者》系列的,至今乐此不疲地反复游玩潜行者三部曲,大约是独特的氛围塑造进而带来与众不同的开放世界探索体验,其硬核的难度也让这款游戏的末日废土生存等tag更有沉浸感。

但在聊游戏本身之前,我们可以先聊聊潜行者的起源。如果要说一个潜行者系列的创始人,那么这个人非谢尔盖·格里戈罗维奇(Sergey Grigorovich)莫属。谢尔盖出生于1978年乌克兰的基辅,五年级的时候有幸作为学校的法国交换生去了法国。就像是综艺节目变形计,稚气未褪的谢尔盖见识到了法国人的美好生活。他便有了个很纯粹的想法:赚钱致富。

怎么赚钱?喜欢玩用父亲电脑玩计算机游戏的谢尔盖意识到实体的电子游戏存在着很大的市场,于是他把家里的软盘(游戏)拷贝到被格式化的另一张软盘上,售卖其他店铺没有的游戏来赚取卢布。但意识到商机的人不止谢尔盖一个,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谢尔盖明白,想要赚钱不能只靠卖盘了。

刚成立的GSC并没有一开始就想到做出潜行者这种作品,而是开发儿童教育游戏软件,尽管一开始屡屡碰壁,但是谢尔盖依旧乐观且自信地认为终究会有客户接受这份商机——彼时的乌克兰在多媒体娱乐软件方面尚且一片荒芜。

后来的GSC开始给魔兽争霸2制作mod,因为当时全公司都在玩这个游戏。MOD的名字叫做《魔兽争霸2000:核能世纪》,讲的是一群外星人来到艾泽拉斯,想要争夺艾泽拉斯的资源,但他们的方式不是侵略,而是把先进的武器扔给当地人,让他们拿着武器消灭对方,这样外星人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夺取艾泽拉斯了。

这样的故事暂且不提离奇,但读者也许能感受到一些似曾相识。外星人、遗留的高科技武器,还挺《路边野餐》的。也许彼时的GSC就已经受到作品的影响,又或许是故事的相似性让GSC在后来选择了改编这部作品做成游戏。

尽管游戏mod的质量并不差,但终究只是不能拿来商业盈利的产物。自信的谢尔盖拿着这个mod和暴雪交谈,认为他们可以和暴雪一起开发魔兽争霸的后期运营。结局也可想而知,暴雪拒绝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

有了制作rts(即时战略)游戏mod的经验,GSC不久就做出了《哥萨克》,凭借宏大的战役规模和数量众多的同屏人数,在游戏界收获了一定口碑,后续也推出了《代号爆发》、《征服美洲》、《灭国英雄》等作品。但真正让GSC为游戏圈所熟知,在游戏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的,还是新生代玩家们不一定玩过但一定在哪里听说过的《潜行者》系列。

想要做潜行者的由来倒也简单,1998年的冬天,GSC想尝试制作一款FPS游戏,游戏设计师安德烈·普罗霍罗夫(Andrei Prokhorov)提议游戏的故事可以以《路边野餐》为蓝本。这个故事被谢尔盖采纳了,但是外星人可以换成核电站。

当时的GSC工作室坐落于基辅,而切尔诺贝利事故就发生在基辅州。那片荒凉的普里皮亚季,离GSC只有一百里。

不算太远。

也许在某个高处俯瞰,就能看见那个曾经生机勃勃的土地。

我们也无法知道谢尔盖是怀着什么心情提议把切尔诺贝利事故作为游戏的背景。也许是切尔诺贝利对他们那一代的影响太深,是无法忘却的大事件。这样的疑问,在体验了《潜行者:切尔诺贝利的阴影》之后,也许就会烟消云散。

潜行者三部曲诞生

在2001年,GSC公布了《S.T.A.L.K.E.R.:oblivision lost》(可以翻译为潜行者:迷失空间,为了避免版权纠纷,GSC把stalker这个单词用符号把字母拆开了)这款游戏正在开发中,将于2003年发售。开放世界大地图,生存模拟,切尔诺贝利……这些都吸引着当时的玩家们,对这部作品抱有极大的期待。

但也许是GSC作为一个小作坊,画了太多能力之外的大饼,也许是觉得游戏还不够好,需要打磨。总之哪怕游戏放出了相当多的游戏截图和游戏实机预告,游戏的屡次跳票也让玩家和媒体认为这部作品也许永远不会发售。

GSC有耐心打磨游戏,但发行商THQ却不乐意了,游戏没能按时发售,立马派出Dean Sharpe去往基辅监督GSC加快进度把游戏做出来。有关此人是否拯救了GSC于永无止境的开发黑洞,这一点至今仍然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他的到来,游戏的开发进度确实大大加快了,虽然代价是GSC不得不砍去游戏宣传期间的一些大饼和内容。

地图区域、敌人种类、跑图载具等等,总之这些内容后面有的被拿来做成了独立资料片,也就是后续的《晴空》和《普里皮亚季的呼唤》。老潜行者们都知道的是,游戏里的睡觉功能,就是被“切尔诺贝利阉割者”Sharpe砍掉的。

“我们的计划仍然是在《潜行者》中提供休息功能。我个人认为这不会太难。但我读过测试报告,发现与这项功能相关的Bug数量太多了。所以我觉得再做这个没有价值。只要我们砍掉一项功能,Bug数量就能减一半,这还有什么可考虑的呢。”

无论GSC和对潜行者抱有期待的粉丝们有多不乐意这个家伙的介入,但最终在Dean Sharpe的监督和指导下,GSC在2007年完成了《潜行者:切尔诺贝利的阴影》开发工作,并于同年3月正式上市。

当然,GSC的挑战取得了成功。即便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潜行者:切尔诺贝利之心》无疑是一部设计理念非常超前的作品,在07年,你就能看到GSC试图做出开放世界探索,独特的生态系统、追求写实的枪械手感和多结局分支,其有趣的玩法自然也是放到今日仍不过时,这也是玩家社区依旧能持续不断地产出mod的原因之一。

同时它的美术风格、游戏玩法也对东欧游戏圈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大家熟知的《地铁》系列就是GSC的部分主创出走后成立的4a game工作室的作品,而《逃离塔克夫》的玩法也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潜行者》的影响。

很难解释“毛味”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毛子们做的游戏确实与众不同。也许是拟真的枪械,也许是别具一格的美术风格,也许是充满东欧风情的美术和人物……难以一概而论,但如果要说出一个有毛味的游戏,那么《潜行者:切尔诺贝利的阴影》绝对有提名。

略感可惜的是,由于游戏发行地区的限制,本该凭借着其出色的素质而闻名全球的潜行者,只是在东欧游戏文化圈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和价值,其独特的潜行者文化,依旧是东欧游戏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当大家以为游戏获得了成功之后,就能继续欢欢喜喜地做那些《切尔诺贝利的阴影》中没能实现的那些东西的时候,安德烈(就是那个提出以《路边野餐》为背景的游戏设计师)正式离开了GSC,事实上,早在2006年初的时候,游戏开发就已经进入尾声。谢尔盖认为不再需要保留所有员工,就裁掉了部分员工,其中就包括游戏设计师安德烈。不过为了保证游戏项目不出岔子,普罗霍罗夫在游戏进入测试阶段后才离职。06年12月份,这些主创们另起炉灶,成立了4a games,后面的地铁系列就是他们做的。Dean Sharpe之后不久也成了4A工作室的董事会成员,首席执行官。

为什么裁掉这些人,谢尔盖并没有说明理由,因而社区中关于此事的说法也是众说纷纭,能够大致确定的是,谢尔盖和普罗霍洛夫在游戏开发的理念上有不合。还有工资问题。

普罗霍洛夫声称谢尔盖凭借着哥萨克赚取了一亿美元,员工的工资却低得可怜,就连公司仅有的四辆车,有三辆都是谢尔盖自己的私家车。这个说法乍一听挺有道理,毕竟谢尔盖在公司成立初期就喜欢压榨员工和减少工资。但其实《哥萨克》系列能够赚取一亿美元这个消息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因为想达到这个级别的游戏收入,少说哥萨克也得是个类似于《魔兽争霸》这种知名度和玩家群体的游戏,。总之GSC和4A双方都各有理由,黑与白,全凭读者们自己定夺。

走了一些老员工,谢尔盖便招来了一些新员工继续潜行者独立资料片《晴空》的开发,关于玩家能够介入派系战争的玩法很有想法,但实际上的呈现效果却不尽人意,设定不符合游戏世界观,对主线的影响也不大。玩家社区一片差评。

在此之后,GSC又推出了潜行者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普里皮亚季的呼唤》,在经历过前两作的摸索后,本作剧情、派系、氛围、世界观塑造、可玩性等等方面,都有着不错的提升,是三部曲当中最适合新人入坑的一部。

但无论是潜行者也好,还是rts玩家越发稀少的哥萨克也好,哪怕做得越来越好,潜行者2的开发工作也都在进行了。谢尔盖这个经常不按常理出牌的老板,在某一天突然宣布解散GSC工作室。一切都随着GSC解散而消失了……吗?

潜行者的新生

在不少的游戏幕后当中,我们都经常能看到游戏开发者为了心爱的某款游戏而四处奔波。恶魔城之父五十岚孝司在离开科乐美后为了开发《血污:夜之仪式》就面临开发资金不足的窘迫,只能在知名的游戏众筹网站上发起众筹,而即便游戏已经发行四年,游戏也时常更新兑现当初众筹的承诺。

GSC名义上解散了,但员工们并不愿放弃这个项目,四处寻求投资希望能拉到赞助帮助他们开发潜行者2。但是潜行者的ip依旧牢牢地握在谢尔盖手里,没有商人愿意做这种有很大风险的买卖。最后员工们只好放弃了这个开发项目,正视现实,寻找下家。GSC员工大多都去了VOSTOK参与了《生存法则》的开发,这是一款多人在线FPS对战射击游戏。而在数年后,VOSTOK又进一步开发了一款大逃杀新作《fear the wolves》。

但到这故事就结束了吗?当然没有。时间一跳,就来到了2016年,这个有些任性的老板谢尔盖,又重组GSC回来了,发布了如今式微的rts新作《哥萨克3》、虽然市场反响不大,但是潜行者粉丝们内心都对难产的潜行者2有了一丝期待。

2018年3月,谢尔盖在推特上发布了潜行者2重启的消息。同年潜行者2的官方网站正式上线。孩子们,我回来了。

在2020年的E3展会上,游戏发布了第一支预告片。画面焕然一新紧跟时代的普里皮亚季,熟悉的扔螺栓探测异常点,奔驰于远处的野狗,看着就很奇幻的神器……这一切都预示着潜行者的粉丝们,潜行者2,真的回来了。

时过境迁,切尔诺贝利不再是禁区,普里皮亚季,这座废弃的小城虽然是隔离区,但做好措施,也并非不能进入。潜行者2的制作总监Mariia Grygorovych(上图右一)就时常和她的团队从基辅坐上几个小时的车来到普里皮亚季取材。

时间抹不平核污染的伤口,但会萌发出新的生命。大自然肆意地侵袭着没有人类的普里皮亚季,破败的混凝土和钢筋骨架难得地染上了绿意。

时间带来了生命,但普里皮亚季却永远定格在了1986年的那个时刻。然而这也意味着有太多戛然而止的故事留待我们想象。未能打出去的电话,废弃的幼儿园,仓促间来不及带走的设施……切尔诺贝利的秘密正留待着潜行者们去挖掘。

但我们也不知道,出走了一批又一批的主创的GSC,是否还有能力再做出新时代的、粉丝心目中的潜行者2,换句话说,如今的GSC,能否回应潜行者玩家们十余年的等待呢?

不过和粉丝们预想的不太一样的是,游戏定档于2022年4月发售,却很不幸地赶上了战争爆发,游戏主创团队有的在战争中去世,有的被乌克兰征兵前往前线,剩下的开发团队为了相对稳定的开发环境,只能搬到捷克继续工作。国家动荡,人手缺失,这都让《潜行者2:切尔诺贝利之心》的开发进度被迫延缓,游戏也不出意外地从4月份跳票到同年12月,再跳票到2023年,再再跳票到2024年第一季度,再到现在的正式定档2024年9月5日。

游戏会不会再度跳票,笔者也没有定数。但是这个命途多舛的作品,其本身就映射着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背后的悲伤与痛苦。如今又面临着俄乌冲突,让GSC失去了他们的团队伙伴。即便《潜行者2:切尔诺贝利之心》本身的品质因战争而受到影响,它背后的开发历史及其题材的现实意义,都足以给这部作品添上 一抹热爱与生命的光辉。

潜行者2预告片猜想

也许有的人会好奇,潜行者系列到底是什么样的作品?是地铁?是辐射?还是别的?如果是潜行者的忠实粉丝,他大概会愤怒地说,潜行者就是潜行者,不是地铁,也不是辐射,是独一无二的潜行者!有关潜行者的游戏介绍,感兴趣的玩家们可以去游戏社区查看相关的实况视频了解。而我们不妨暂且把目光看回即将在9月发售(如果不跳票)的《潜行者2:切尔诺贝利之心》的最新预告。

游戏实机展示一开场便展示了切尔诺贝利特异区的特异点,即各种超自然现象,而从整体观感上,比起前作,潜行者2对于切尔诺贝利场景的塑造多了几分绿色和生机,场景也更加丰富和美丽。对于奇观的展现,得益于虚幻5引擎随着时代发展GSC也随之进步的技术力,场面也往往要更加宏大和精细。

在去年机核的核聚变试玩上,GSC主创团队接受采访时说到,本作的设定依旧是系列传统,复杂、神秘而又诱人的区域(ZONE),打造开放世界为64公里的切尔诺贝利,其中包含了绝大多数切尔诺贝利的生态环境,林地、湿地、人类废墟等等,当然还有大家期待的变异生物、野生动物等等,系列传统野狗自然也不会缺席。同时游戏支持快速传送,但是得玩家先探索过那片区域才可以解锁。

至于GSC擅长的枪械部分,游戏里有32种基础武器,玩家可以进行模块化的修改,但在游戏里,武器自身的性能也会受到这些部件的影响,武器的射速、威力与性能,都能够通过辅助零部件比如瞄具、握把等等增强武器的适用性。口径和弹种都有着不同的特征和杀伤力,光是7.62x39的子弹就有四种类型。GSC不希望玩家从头到尾只使用一把武器,而是根据不同的环境使用不同的武器。

不要忘了潜行者系列的恐怖元素,玩家一如既往地要前往黑漆漆的建筑内探索,怪物、特异点、jump scare都等待着玩家,同时本作也会同前代一样,足够硬核,足够写实。说人话就是难。随时暴毙都是有可能的,当然,老潜行者们肯定都跃跃欲试了。

商店、酒吧、破落的村庄等地方也都将作为玩家的休憩的驿站回归,帮派阵容除了纪律团、自由团这些老面孔,也会新增更多的势力,这也意味着更多的支线和更多的剧情。

在切尔诺贝利,一切皆有可能。它是一片迷人而又神秘的zone,即使意味着强烈的放射和危险,也无法抑制潜行者们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潜行于心,自由于行。特异区会给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施下诅咒,没有例外,这里有杀人于无声的变异点,有恐怖嗜血的怪物,还有阴险恶毒的人心,每一个能够活着在这里达成愿望并离开的人都是最为出色的勇士。

静待9月5日,重返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贝利》中最感动你的一句话是什么?

《切尔诺贝利》电视剧里面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消防员请求科学家把她妻子带走的那一句话“Please taker her!Please!Please!”。 在整个故事里面,消防员的妻子都仿佛是个愚蠢的角色,无论是在最初苦苦寻找自己的丈夫,到最后一直陪伴着已经皮肤严重被核辐射的丈夫,她都是无辜市民的代表,代表着切尔诺里面所有无知的市民。

一、在事故发生后,作为消防员的丈夫早就发现了事故的不简单,因此受伤害直接要远离自己的妻子

在事故发生后,其实消防员在救援的过程里面就发现了很多疑似核泄漏的情况,因此当他发现自己严重受伤的时候是直接让医院把他的妻子带走;当初的他连续去请求别人把他妻子带走的那一幕真的让我很心痛,明明想着自己的妻子,都担心自己会影响到他,那是多么深爱的行为的。 在整个事故发生后,消防员一直都是很抗拒妻子的接近,因为他担心会影响到到他妻子,但也是放不下自己的妻子。

二、简单的一句“Please”表达了消防员心里面无线的祈求,只可惜妻子最后还是接近了消防员

每次看到妻子去接近消防员时候都会觉得好心酸,曾经的丈夫是多么艰辛地让妻子远离自己,只是因为爱导致她妻子一直的守候,曾经发自内心的请求其离开到最后也是烟消云散;当消防员真的无法再说话,当他已经奄奄一息的时候,曾经的那句“Please taker her”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们的爱情都是很卑微,无论冒着多大的危险也要一直在对方的身边。

“Please taker her!Please!Please!”那是绝望的呐喊,确实事故里面的遗憾。

切尔诺贝利巨鼠指的是什么?它究竟真实存在还是谣言?

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 连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并散发出大量的高能辐射物质到大气层中。 据统计,此次灾难释放的辐射线是广岛原子弹的400倍。 自事故发生后,核电站周围一千多平方公里都没有人敢踏足,这一千多公里的禁区,也被当地人称为“核地狱”。

时间来到了春天。

这一年,美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派出了一个联合考察团,共有九名科学家,这九名科学家在两名乌克兰国家安全部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废墟上。 科学家们和安全部人员全副武装,头戴防核辐射头罩,身着防核辐射衣,手上戴的和脚上穿的都是防核辐射手套、靴子和袜子,他们坐着四辆汽车进入核泄漏区域。

当科学家们认真地按照程序探测取样时,突然一阵刺耳的尖叫声从附近传来,只见一群海狸鼠般大小的动物窜了出来。 这些动物袭击了科学家们,最终只有一人生还。 最后,乌克兰当局集结了大量的军队、轻重武器乃至武装直升机,将所能发现的巨鼠全消灭了。 即所谓的切尔诺贝利巨鼠事件。

事实上,所谓的切尔诺贝利巨鼠,无非就是一些充满想象力的小说家基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杜撰出来的充满想象力的谣言。

首先,有关切尔诺贝利巨鼠,并没有任何的官方报道。 而所谓的美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考察队,也没有任何的官方记录。

而且,如果如传言里所说,乌克兰为了剿灭一群切尔诺贝利巨鼠而出动军队,这可是一件大事,乌克兰官方怎么可能没有记载,相关的媒体又怎么可能没有报道呢?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核电站并没有立即停止工作,其中三号机组更是一直工作到2000年。 同时,核事故发生后,苏联政府曾在发生爆炸的核反应堆上安装了一个混凝土盖子,被称为“切尔诺贝利石棺”。

而无论是核电站的工作人员,还是石棺的施工人员,在十余年里,至少有上千人在隔离区工作,而他们从来没有见过什么巨鼠。

石油大王哈默故事

亚蒙·哈默百科名片亚蒙·哈默亚蒙·哈默(Hamer Armand)(1898~1990)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伟人.191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时,接管了父亲的制药厂。 192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时,已拥有200 万美元的资产,成为一名学生企业家。 随后,他去了苏联,为两国的贸易和矿物开发作了大量的工作;同时还在苏联建立了铅笔生产厂,把美国成功的管理经验传授给这家工厂。 目录人物生平个人简介尊严红色资本家哈默社会评价编辑本段人物生平亚蒙·哈默(Hamer Armand)(1898~1990) 亚蒙·哈默(Hamer Armand)(1898~1990)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伟人.191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时,接管了父亲的制药厂。 192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时,已拥有200 万美元的资产,成为一名学生企业家。 随后,他去了苏联,为两国的贸易和矿物开发作了大量的工作;同时还在苏联建立了铅笔生产厂,把美国成功的管理经验传授给这家工厂。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1931年返回美国,创建了现代化酒桶厂和种牛牧场。 1956年购买了西方石油公司,开创了西方世界的又一个石油王国。 如图80年代,他大力推动西方石油公司的多样化经营,使西方石油公司成为肉食品加工的巨头和美国石化产品制造商中的佼佼者。 哈默也由此被人们称为经营奇才。 哈默在苏联期间与列宁建立了友谊;与美国几届总统、外国首脑、王公贵族、将军及教皇等都有过交往;他还曾多次访问过中国,与中国进行生意上的合作,为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捐款。 他耗费巨资和精力收藏了大量的艺术珍品,并又把它们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送到世界各地展出。 因此,人们又称他为政治外交型企业家。 编辑本段尊严一个冬天,南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一群逃难的人。 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善良而朴实的沃尔逊人,家家烧火做饭,款待他们。 这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杰克逊大叔心想,给逃难的人一顿饭吃,每个善良的人都会这么做。 于是他回答:“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做。 ”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杰克逊大叔想了想,说:“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您帮忙。 不过,等您吃过饭,我再给您派活儿。 ”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位年轻人,他知道如果不让他干活儿,他是不会吃东西的。 思量片刻后,杰克逊大叔说:“小伙子,你愿意为我捶捶背吗?”说着就蹲在这个年轻人跟前。 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背。 捶了几分钟,杰克逊大叔感到十分惬意。 他站起来,说:“好了,小伙子,您捶得好极了,刚才我的腰还很僵硬,现在舒服极了。 ”说着将食物递给了这个年轻人。 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杰克逊大叔微笑着注视着这个年轻人,说:“小伙子,我的庄园需要人手,如果你愿意留下来的话,我太高兴了。 ” 年轻人留了下来,很快成了杰克逊大叔庄园里的一把好手。 过了两年,杰克逊大叔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杰克逊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二十多年后,这个年轻人果然拥有了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 他就是石油大王哈默。 编辑本段红色资本家哈默亚蒙·哈默是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在西方,他是点石成金的万能富豪,而在苏联和中国,他却是家喻户晓的“红色资本家”,因为他是第一个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合作的西方企业家,被列宁亲切地称为“哈默同志”;他又是第一个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西方企业家,被邓小平誉为“勇敢的人”,《哈默自传》在中国更是成了颇受欢迎的畅销书。 哈默是俄国移民的后裔,于1898年5月21日生于美国纽约市。 他的曾祖父弗拉基米尔是俄国犹太人,曾在沙皇尼古拉一世时以造船而成为巨富。 到哈默的祖父雅各布娶妻生子时,一场台风引起的海啸把家财冲刷得荡然无存。 1875年,雅各布带着妻子和儿子朱利叶斯移居美国。 朱利叶斯长到15岁时,就放弃了学业,到一家钢铁厂当铸造工,以补贴家用。 他年轻力壮,在工人中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参加了社会劳工党,组织工会,成为积极的社会主义者、朱利叶斯19岁时,去应聘当了药剂师。 几年后,他用积攒下的工资买下了老板的药店,后来又开了两家分店,办了一家制药厂。 就这样,这个年轻的社会主义者成了年轻的资本家。 但是,朱利叶斯并没有放弃他的信仰,依然是美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忠实追随者。 1897年在一次社会主义者郊游中,朱利叶斯与一个年轻的寡妇罗丝一见钟情,不久即结婚。 一年后,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朱利叶斯特地给儿子起名为亚蒙·哈默,据称这取意于美国社会劳工党的旗徽“手臂(Arm)与锤子(Hammer)”。 哈默出生后仅4个月,父亲朱利叶斯考上了哥伦比亚医学院。 在后来的4年中,朱利叶斯既要经营药店和制药厂,又要攻读他的医学课程,但他不愧是铁打的汉子,做到了学业和事业两不误,终于在1902年毕业。 这一成就的取得,对后来哈默的成长影响很大。 朱利叶斯认为治病救人比做买卖赚钱更高尚,便毅然将药店和制药厂卖掉,在纽约市布朗克斯地区办了一家诊所,成了一名医生。 他行医一生,曾拯救了5000多个婴儿的生命。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长大了。 哈默是三兄弟中最不听话的,但也是最富有创造精神的一个。 他逃过学,经过父亲的教育,他变了,学习从中不溜上升到第一,课余还学会了摆弄无线电,制造飞机模型,并在高中毕业班演讲竞赛中获得了金质奖章。 此外,他还迷上了诸如洛克菲勒、卡内基等白手起家的美国著名企业家的传记,开始四处寻找赚钱的门径。 16岁那年,他正在读高中,就成功地做了第一笔“大买卖”。 一天,他在百老汇大街看见一辆双座旧敞篷车在拍卖,决心要买下来。 他向在药店售货的同母异父哥哥哈里借款,并胸有成竹地保证不久就偿还他。 原来,他已从报纸的广告中找到可做的工作了,即用汽车为一个糖果商送货,每天可得到20美元的酬金。 果然,两周后,他不仅如数还清了哥哥的钱,获得了这辆汽车,而且口袋里还有钱币在叮当作响。 3年后,即1917年,哈默在完成两年的医学预科课程的基础上,踌躇满志地来到久负盛名的哥伦比亚医学院,递交了入学申请。 主管注册的工作人员上下打量他后说:“你是朱利叶斯医生的儿子吧?1898年你出生的那年我办理了你父亲入学的申请,今天我又在这里欢迎你。 ”就这样,哈默自豪地成为哥伦比亚医学院的学生,命运之舟载着他似乎正沿着子承父业的方向前进。 然而,有一天,父亲来到校园找到哈默,告诉儿子一个坏消息:他倾其积蓄投资的制药公司濒临破产。 而且他本人因身体不好,特别是还想继续行医,没有精力去顾及公司的管理;因此,他要求儿子去当公司的总经理,但不许他退学。 他强调说:“儿子,我过去就是这么干的,你也可以这样子。 ” 其实,父亲的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哈默早就跃跃欲试。 他极其兴奋地迎接了这样的挑战。 为不误学业,哈默邀请一个家境贫困而学习优异的同学住在一起,免费供给对方食宿,条件是这位同学每天去上课,做大量的笔记,晚上带回给他,供他应付考试和写论文。 有了这个学习的“替身”,哈默就可以专心致力于公司的经营了。 他改革了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推销方法,组织了一支强有力的推销员队伍,并把公司名字也改为响亮的“联合化学制药公司”。 哈默终于把岌岌可危的公司从破产边缘拯救过来,雇员从十几人发展到1500人,产品畅销全国,公司开始跨身于制药工业的大企业行列。 时隔不久,哈默成了哥伦比亚医学院,乃至全国院校中独一无二的正在大学攻读的百万富翁。 1919年美国的平均收入是625美元,而那一年哈默个人的净收入超过1亿美元。 在学习上,他的大多数考试成绩是“A”,并被评为毕业班里“最有前途的学生”。 1921年6月,他取得了童年时就梦寐以求的医学博士学位。 从此,人们始终尊称他为博士,尽管他以后从未正式行过医。 这时,哈默决定利用从课业结束到实习开始之间短短半年的间隔,做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即去苏联访问。 十月革命后,哈默的父亲作为美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对苏联十分关注,并向被封锁的布尔什维克政权提供过必需品。 但由于一次医疗事故,1920年6月,哈默的父亲受审入狱。 这一突然变故,使年轻气盛的哈默决心完成父亲未遂的愿望,到父亲出生的国家,去帮助苏联战胜正在那里蔓延的饥荒和伤寒。 于是,哈默以200万美元的售价卖掉了制药公司,而花了十几万美元买下一座野战医院以及与之配套的医药用品和医疗器材,还花了1.5万美元买了一辆救护车,在车身侧面刷上“美国赴莫斯科医疗团”字样。 他要把这些作为见面礼物送给苏联人。 当时的苏联与大多数西方国家隔绝,因此在许多人看来,哈默此行无异于到月球上去探险。 就这样,23岁的哈默走上了一条将从根本上改变他的生活的道路。 这位年轻的百万富翁一路上历尽艰辛,终于在1921年初夏到达苏联。 由于旅途劳累,他病倒了。 但他毫无怨言,谢绝特殊优待,与苏联人民一起过着战时凄苦的生活。 他每天坚持背诵和学习使用100个俄语单词,以便能很快开始工作。 1921年8月初,哈默随一个代表团到乌拉尔地区考察。 这里的情况令他大惑不解:一方面蕴藏着巨大的宝藏,物产丰富,白金、宝石、毛皮等贵重物品几乎应有尽有;另一方面饥荒严重,饿殍遍野,最起码的生活必需品奇缺。 于是,他问带队的苏联人:“为什么你们不出口这些东西换口粮食?”“那不可能,”他们回答,“欧洲刚刚解除对我们的封锁,要卖出这些东西,进口粮食,所需时间太长。 而且要使乌拉尔地区的人民免于饥饿,至少需要100万蒲式耳的粮食。 ”这时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哈默头脑中形成。 他联想到当时美国粮食大丰收,粮价已跌到每蒲式耳1美元,便提出建议:“我有100万美元的资金,可以在美国紧急收购100万蒲式耳的小麦,海运到彼得格勒,卸下粮食后,再将价值100万美元的毛皮和其它货物运回美国。 ”哈默的建议很快传到莫斯科,列宁亲自回电表示认可这笔交易,并请哈默速返莫斯科。 到达莫斯科的第二天,哈默就被召到列宁的办公室。 为使年轻的苏维埃得到休养生息,列宁当时正实行新经济政策,因此对哈默的提议格外重视。 列宁从办公桌边站起来欢迎哈默,并用英语与他亲切交谈。 当列宁代表苏联政府向哈默表示诚挚的感谢时,这位伟大的革命家竟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从此,他们之间结下了真挚而深厚的友谊。 列宁鼓励哈默投资办厂,允许他开采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棉矿,从而使他成为布尔什维克苏联第一个取得矿山开采权的外国人。 美苏的易货贸易由此开始。 哈默组织了美国联合公司,沟通了30多家美国公司,他俨然成了苏联对美贸易的代理人。 后来,由于一次偶然的发现,哈默在苏联办起了铅笔厂。 一天,他顺便走进一家文具店想买铅笔,但店里只有价格昂贵的德国货。 他灵机一动,发现制造铅笔是一项新的有利可图的事业。 他本人并不懂得怎样制造铅笔,但他懂得如何使用懂行的人。 他以高薪从德国和英国聘来技术人员兴办铅笔厂,用美国的计件工资制度来管理生产,结果短短七八个月,就奇迹般地投入生产,第一年就达到了250万美元的产值。 几年后,哈默不仅满足了苏联铅笔、钢笔市场的需要,而且把20%的产品出口到英国等十几个国家。 这家工厂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铅笔厂之一,给哈默也带来了几百万美元的收入。 哈默在莫斯科度过了将近10年,苏联成了这位亿万富翁的发迹地,同时他也用自己的努力支持了年轻的苏维埃政权。 然而,哈默一生中最活跃的时期却是1931年从苏联回美国后开始的。 他四面撒网,点石成金,不管从事哪种行业,都取得了成功。 他就像一名万能的魔术师,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从大礼帽里变出一只又一只兔子来。 他的经营范围令人眼花缭乱,除了从事艺术品买卖之外,他还涉足无线电广播事业、黄金买卖和慈善事业;而最能显示他的才干的,却是从事威士忌酒和种牛生意。 哈默回到美国时,正值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但他却认为是赚钱的机会到了。 他的眼睛虽然盯着艺术品销售的生意,可他的耳朵却在倾听四面八方的信息。 他捕捉到一个清晰的信息:罗斯福正在走向白宫总统的宝座,如果他一旦当选,实施他的新政,那么,1919年颁布的禁酒令将被废除。 这将意味着全国对啤酒和威士忌的需求激增,酒桶数量也会呈现出空前的需求,而当时市场上却没有酒桶出售。 哈默当机立断,立即从苏联订购了几船优质木材,在纽约码头设立了一座临时的桶板加工厂,并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酒桶厂。 禁酒令废除之日,也正是哈默制桶公司的酒桶从生产线上源源滚下之时,他的酒桶被各制酒厂用高价抢购一空。 哈默不满足于当一名酒桶供应商,又插手制酒业,开始经营威士忌酒生意。 他接连购买了多家酿酒厂,采取大幅度削价和大做广告等手段,很快战胜了所有的竞争对手。 他的丹特牌威士忌酒一跃而成为全美第一流名酒,年销售量高达100万箱。 酒桶把哈默引进了威士忌酒行业,而他爱好吃牛排的习惯又把他引入了另一个领域,即养牛业,并同样大获成功。 哈默闯入养牛业也纯属偶然。 有一次他埋怨市场上买不到优质牛排,他的一名雇工就建议去买头牛杀了吃。 牛买回来了,却是一头怀上小牛的母牛。 哈默认为自己还不至于馋到杀怀孕母牛的地步,于是就把牛放养在庄园里。 恰好哈默的邻居是一位养牛专家,专门培育安格斯良种牛,他不仅替哈默买回的那头母牛顺利接产,而且时隔不久又让这头母牛与他的公牛交配,生下了具有安格斯种牛优良品质的小牛。 哈默对养牛专家感动之余,也对养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为他的头脑中闪现出新的商业脑电波:以酿酒的副产品饲养种牛,不失为化残渣为黄金之举。 说干就干,哈默迅速筹建了一家繁殖种牛的大牧场,并花上10万美元买下了本世纪最好的一头公牛——“埃里克王子”。 在随后的3年中,仅靠埃里克王子就繁殖了1000头牛犊,其中包括6头世界冠军,为他赚了200万美元。 哈默也从此由养牛的门外汉变为种牛业公认的领袖人物。 1956年,哈默58岁。 他在商战中积累的财富,多得连他自己也数不清。 他确实打算从商界隐退,携他的第三任新婚妻子,举家迁往加利福尼亚,准备平平静静地安享晚年。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充满诱惑力的石油业把他征服了,他又开始过起“人生始于六十”的新生活,一跃成为举世闻名的石油巨子。 当时在加利福尼亚州有一家濒临破产的西方石油公司,其实际资产只有3.4万美元,3个雇员和几口快要报废的油井,公司的股票每股只卖18美分。 哈默的一个远亲,是洛杉矶远近闻名的会计师,他向哈默建议,投资这家石油公司。 因为根据美国政府对石油业的倾斜政策,用于尚未出油的油井的资金无须报税。 对于赋闲的哈默来说,他无意收购这家公司,但却愿意借给西方石油公司5万美元,让他们再打两口井。 如能出油,双方各得50%利润,如果不出油,哈默投人的这笔资金可作为亏损从应缴税款中扣除。 出乎意料的是,两口井都出油了。 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一下子涨到每股1美元,哈默也尝到了甜头,开始涉足石油业。 不久,哈默成了这家公司的最大股东,1957年7月当选为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 哈默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冒着巨大的风险,开始建立一个石油王国。 他招兵买马,物色到最优秀的钻井工程师和最出色的地质学家,1961年终于在加利福尼亚钻探到两个巨大的天然气田。 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价格一跃上升到每股15元,公司的实力也足以与那些世界上较大的石油公司分庭抗礼了。 那时,世界上的大部分富饶的大油田,早已是号称“七姊妹”的西方七大石油公司的天下,哈默难以染指。 于是,具有冒险精神的哈默,顶住公司内外的压力,把赌注押在利比亚。 在别的石油公司放弃的没有希望出油的两块租借地上,哈默锲而不舍,1966年底,终于发现了石油大矿脉,开出两个盛产高级原油的新油田。 西方石油公司在哈默的经营下,业务蒸蒸日上,利润逐年上升,石油勘探范围不断扩大,从国内到国外,从陆上到海洋,先后在中东、北海、南美以及巴基斯坦、中国南海等地找到了丰富的油源。 尤以在北海地区取得的成绩最为明显:他的公司进去最晚,却最早出油。 1974年,他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为60亿美元。 到1982年,西方石油公司已成为全美第12个大工业企业,成为紧挨着“七姊妹”的世界第8个最大的石油公司。 为了更好地适应风云变幻的商界需求,哈默经营的诀窍之一就是从来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实行多方位经营。 这是他久盛不衰的法宝。 1966年年底,西方石油公司在利比亚发现石油后不久,哈默就以8800万元的股票先后买下珀米安与麦克伍德公司、加勒特研究与发展公司。 1968年1月,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上涨到每股100美元以上,哈默及时将每一老股改为三个新股,后来每一新股的价格又升到55美元。 哈默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以公司的股票当货币使用,发展煤炭和化工制品等多种经营。 1968年初,西方石油公司以1.5亿美元的代价买下美国排名第三的煤炭公司——岛溪煤矿公司。 该公司年销售额1.5亿美元,原煤蕴藏量达35亿吨。 1974年,岛溪煤矿公司的净利润已近1亿美元。 1968年7月,西方石油公司又以8亿美元优先股的代价买下胡克化学与塑料制品公司,这是美国前所未有的最大一笔兼并买卖。 到了70年代,哈默的目光又转向更广阔的领域。 1972年,经过许多政治波折和变化后,哈默与苏联做成了一项长达20年的200亿美元的化肥生意,把美苏贸易推向高峰。 1979年5月,应邓小平同志的邀请,81岁的哈默成为第一个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西方企业家。 此后,西方石油公司与我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合作协议。 其中,年产1533万吨原煤的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是哈默博士与我国合作的最大项目,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 1981年,西方石油公司同美国两家主要的肉类加工企业合并,这就使西方石油公司同时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生产肉制品的企业。 就这样,西方石油公司的业务构成已由单一的石油企业发展成为包括煤炭、化学、肥料、金属处理等多种类的综合企业。 迄今为止,它已在世界5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销售额近200亿美元,从而跻身于美国有名的大企业的行列。 编辑本段社会评价哈默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与众不同的是,他的经营时常与政治联系在一起,他视金钱如浮云,似乎更关心人类的和平。 在他的办公室里,摆放着许多珍贵的相片,中间的一幅是有列宁亲笔题词的照片,此外还有他与几届美国总统、外国首脑的合影。 他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和平与人权会议”的发起者和赞助人。 他经常乘坐自己的飞机,从一个国家飞到另一个国家传递和平信息,呼吁并极力促进美苏最高领导人举行会谈,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他经常慷慨解囊支持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他创办癌病研究中心,担任美国总统3人癌症研究顾问小组主席。 他亲自率领医疗小组,去苏联抢救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受害者。 他乐善好施,四处捐款,1988年,他向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捐款2万美元。 这位年逾九旬的健康老人,生命力极其旺盛,看上去像60岁,工作起来犹如正值盛年的中年人。 他一如既往,四处奔波,过着万花筒般忙碌的生活,不断有新的追求,不断地攀登高峰,被世人誉为20世纪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大富翁。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40397.html
数看广东户籍人口变化 女性偏爱扎根大城市
匠人 一座 串联两国 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