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出舱 一文回顾各航天员乘组的出舱历程 满三年

7月3日22时51分,经过约6个半小时,神舟十八号乘组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密切协同,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

三年前的今天(7月4日),空间站阶段的首次出舱活动圆满完成。 三年来,共有7个航天员乘组接续完成了16次出舱活动 ,一起来回顾此前的15次出舱历程。

神十二乘组圆满完成两次出舱活动

2021年7月4日,经过约7个小时的出舱活动,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我国空间站阶段首次出舱活动。

完成了舱外活动相关设备组装、全景相机抬升等任务,首次检验了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

8月20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 ,进行了安装扩展泵组、抬升全景相机、安装舱外工具箱等工作,进一步检验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神十三乘组圆满完成两次出舱活动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于2021年11月8日和12月27日圆满完成了两次出舱活动 ,开展了机械臂悬挂装置与转接件安装、空间站舱外全景相机抬升、舱外作业点脚限位器安装及相关工效验证、携物转移验证等操作,还完成了着舱外服在太空进行典型动作的测试,为后续的组装建造任务积累了经验。

神十四乘组圆满完成三次出舱活动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圆满完成了三次出舱活动。 他们也是首个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的航天员乘组,首次进行舱外救援验证作业,首次实现跨舱段舱外行走,检验了航天员与小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验证了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和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功能性能。

神十五乘组圆满完成四次出舱活动

2023年4月15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 四次出舱活动期间,神舟十五号3名航天员在舱内舱外密切协同,先后圆满完成了舱外扩展泵组安装、跨舱线缆安装接通、舱外载荷暴露平台支撑杆安装等任务,为后续开展大规模舱外科学与技术实验奠定了基础。

神十六乘组圆满完成一次出舱活动

2023年7月20日,神舟十六号乘组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先后进行了核心舱全景相机B在轨支架安装及抬升、梦天舱全景相机A和B解锁及抬升等任务。至此,空间站8部相机抬升任务全部完成。

神十七乘组圆满完成两次出舱活动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完成了我国首次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的维修任务。 通过2023年12月21日、2024年3月2日两次出舱活动,对空间站舱体状态进行了巡检,对天和核心舱太阳翼进行维修工作,消除了前期因太空微小颗粒撞击产生的影响,经评估分析,太阳翼发电性能状态正常。

神十八乘组的第一次出舱活动

2024年5月28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在第一次出舱活动中,经过8.5小时,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等任务,是历次出舱任务中活动时长最长的一次,也是舱外巡检、拍照检查最多的一次,对空间站关键设备后期长期安全运营、减少碎片和流星碰撞危险系数起到重要作用。


神舟十三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任务过程

神舟十三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任务过程

神舟十三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任务过程,神十三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任务。 随后叶光富迎接翟志刚、王亚平进舱,三人紧紧相拥,场面令人感动。 神舟十三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任务过程。

神舟十三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任务过程1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11月7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 中国首位出舱航天员翟志刚时隔13年后再次执行出舱活动任务;烟台姑娘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出舱活动规划了两到三次

翟志刚率先出舱,他出舱后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王亚平说,“我一会儿出舱,感觉良好!”叶光富说,“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

两名出舱航天员完成在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后,将在机械臂支持下,相互配合开展机械臂悬挂装置与转接件安装、舱外典型动作测试、舱外互助救援验证等作业。 据了解,王亚平穿的新款舱外服有特殊设计:与其他舱外服不同,新款舱外服有国旗上星星的颜色。 其间,在舱内的航天员叶光富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

叶光富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是规划了两到三次出舱活动。 “这些任务需要三个人共同去完成,那么有的可能倾向于谁是主操作,谁是去辅助的操作和进行提醒、帮助的这么一个角色,这个我们可以在空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安排。 ”

翟志刚表示,每一次出舱需要完成的任务都不一样,这就是出舱活动在现代空间站搭建过程中具体的一些应用。 “我们天上进行的科学研究的实验项目比神舟十二号的更多了,因为我们飞行的时间更长。 ”

在轨飞行期间,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除了将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以外,还将择机进行在轨遥操作交会对接任务。

“所谓的遥操作就是我们在空间站,遥控一个航天器与空间站进行对接,在我们神舟十三号任务中就有这么一项特殊的任务,这个是神舟十二号任务里头没有的。 ”翟志刚说。

王亚平告诉记者,“除了任务要做实验,我们也希望多做一些比如说航天科普教育,就是让太空跟普通大众能有一个近距离的接触,让大家能近距离地了解我们的太空、我们的太空生活,也感受一下太空这种神奇美妙的这种感觉。”王亚平变身发型师

进入太空的这段时间里,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保持天地同步作息,其间翟志刚、王亚平还协同配合,给叶光富理了发。

在2021年10月31日下午4点左右的一段画面中,三名航天员正在做理发前的一些准备工作。 翟志刚用双腿固定住残渣收集器,进行组装。 由于太空中没有重力,剪下来的头发会四处飘散,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就需要使用到特殊的太空理发装置:推发器通过软管与残渣收集器相连,可以及时将剪下来的头发吸入残渣收集器里。 准备工作做完后,剪发正式开始,王亚平先用剪刀为叶光富修剪头发,翟志刚帮忙用收集装置及时把碎发收集起来,叶光富则手拿镜子,不时对发型提出一些建议,三个人配合相当默契。

神十三乘组首次演练紧急撤离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进入太空已经二十多天了。 这些天,除了为首次出舱任务做准备,他们还进行了首次在轨紧急撤离演练。

近日,记者在航天员中心的航天员支持中心的监控大厅看到,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正在进行他们在轨工作的第一次紧急撤离演练,这一次的演练主要是模拟核心舱遭遇撞击,内部产生了失压的情况,三名航天员要紧急撤离到神舟十三号的返回舱当中。

太空环境复杂又危险,空间站面对的主要威胁之一,是来自外部碎片的撞击,这次演练的主要目的,就是确保空间站损坏失压后,航天员能够安全撤离。 演练以空间站失压报警开始,航天员翟志刚迅速通过仪表进行判断,叶光富则迅速打开应急气瓶,确保舱内压力稳定。

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王春慧告诉记者,“舱压下降到多少,下降速率是多少,就开始要进行相应处置。 把应急气瓶打开以后,马上要两个航天员去各自判断,初步判断一下哪个地方出现了泄漏,如果没有的话,尽快去看看载人飞船有没有泄漏,如果载人飞船没有泄漏的话,要进行各自的舱门的关闭处置。 ”

航天员王亚平和叶光富迅速关闭了天舟二号和天舟三号舱门,仅用几分钟,三名航天员就撤离到了神舟十三号返回舱,整个演练天地配合顺畅,处置快速得当。

王春慧表示,实际上在空间站整个设计中,是以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为设计的最高、最严格标准的。 所以空间站在设计中考虑了各种的故障预案,它的一个核心就是要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包括这种舱压的失压、失火等这些都在整个故障预案设计范围内。

神舟十三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任务过程2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11月8日1时16分,神十三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任务。

随后叶光富迎接翟志刚、王亚平进舱,三人紧紧相拥,场面令人感动。

本次出舱任务,航天员在太空的时间长达6个小时,三名航天员在这6个小时内完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安装大小机械臂的级联装置。 专家介绍,机械臂转接件是一个圆盘形状、两头各有一个适配器、大小机械臂的末端捕获设备分别抓住转接件的两端来实现大小机械臂的组合,为后续空间站的正常运行与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航天任务的亮点在于,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中国在轨驻留时间最长的女航天员。 王亚平成功的完成任务,这也意味着女航天员也能让科学研究更具全面性和兼顾特殊性。 如同地面上的生活和工作一样,太空中的科学研究和工作也需要男女合作,而且女性的性格特点更有利于协同工作。

航天员此次成功出舱,意味着他们的出舱能力、应急能力得到了有效验证。 中国航天将带给亿万国人更多“我心飞翔”的感觉,将让亿万国人看到更多“太漂亮了”的新气象。

“太空出舱”走出自主创新之路

7月4日14时57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后,成功完成所有预定任务,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这标志着我国空间站任务中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的圆满成功。 自2008年神舟七号任务以来,此次出舱活动是中国航天员再次在太空中执行的空间出舱任务,展现了中国在空间站阶段的关键技术突破。 13年的等待后,中国航天员的这一步不仅是对2008年足迹的延续,更是空间站建设阶段的重要里程碑。 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和航天员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实现了中国人多年的梦想,展现了航天科技的进步和国家实力的提升。 神舟十三号的出舱活动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展示,更是对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功能性能的全面检验,它验证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以及支持设备的可靠性。 这一系列成就,从神舟七号的初步尝试到如今的成功,不仅改善了航天员的太空生活条件,也显著提升了中国航天科技的整体水平。 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研制,体现了我国在太空环境适应技术方面的重大进步。 它不仅能够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命支持,还能在极端温度下保持适宜的温度控制,确保航天员的舒适和安全。 中国航天的发展步伐不会停歇。 每一次太空的探索都是中国科技进步的象征,也是对星辰大海不懈追求的体现。 未来,我们将继续见证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满怀信心地期待着更加美好的明天。

神舟十二号多项技术突破提供有力保障——太空出舱科技护航

来源:人民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供图7月4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自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以来,中国航天员再次实施的空间出舱活动,也是空间站阶段中国航天员的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走出”航天器,到茫茫太空进行活动,具有高风险、高难度的特点。 协助“神十二”航天员成功完成出舱任务,这些“利器”不可或缺。 新一代舱外航天服——使用时间更长、安全可靠性更高、机动灵活性更好据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服工程研究室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张万欣介绍,舱外服是指航天员离开母船,走入外太空或其他星球时所穿着使用的个体防护装备,根据使用环境又分为轨道出舱舱外服和星际舱外服。 舱外服为航天员提供安全有效的环境防护、密闭空间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相当于一个小的飞行器。 但与一般飞行器相比,舱外服还需要保证航天员在穿着舱外服的条件下能够完成舱外活动任务,这是其最具特色的重要功能。 空间站航天员出舱活动属于轨道的出舱活动,所面临的是300—450公里轨道高度的空间环境,真空、失重,以90分钟为周期的120摄氏度左右的冷热交变,还有微流尘/碎片和空间辐射。 为了保证航天员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能够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舱外作业,舱外服需具备环境防护、生命保障、工效保障、通信保障和安全保障五大基本功能。 张万欣说,目前我国在研的空间站舱外服属于轨道基舱外服,也就是舱外服运送入轨后不再返回地面,寿命周期内通过在轨维护与维修,保证状态良好,完成出舱活动任务。 适体性采用一对多的方式,也就是一套舱外服通过尺寸调节后能够满足所有航天员穿着适体,大大减少了上行载荷的重量和空间站空间的占用。 针对空间站任务出舱活动需求,“神十二”任务航天员穿着的舱外服在“神七”任务研制的基础上,进行了三个方面的重要改进:一是改变了结构布局设计,二是提高了服装的寿命,三是提高了人服能力。 与第一代相比,具有使用时间更长、安全可靠性更高、机动灵活性更好、测试维修性更强的特点。 核心舱机械臂——空间站任务中的“大力士”在“神十二”航天员出舱过程中,验证了空间站机械臂的大范围转移能力,完成了我国空间站工程建造任务的又一重要任务。 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是目前同类航天产品中复杂度最高、规模最大、控制精度最高的空间智能机械系统,主要承担舱段转位、航天员出舱活动、舱外货物搬运、舱外状态检查、舱外大型设备维护等八大类在轨任务。 核心舱机械臂展开长度为10.2米,最多能承载25吨的重量,堪称空间站任务中的“大力士”。 据介绍,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是我国首个可长期在太空轨道运行的机械臂,其肩部设置了3个关节、肘部设置了1个关节、腕部设置了3个关节,一共7个关节,每个关节对应一个自由度,就如同人的手臂一般,具有七自由度的活动能力。 通过各个关节的旋转,能够实现自身前后左右任意角度与位置的抓取和操作,为航天员顺利开展出舱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为扩大任务触及范围,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还具备“爬行”功能。 由于核心舱机械臂采用了“肩3+肘1+腕3”的关节配置方案,肩部和腕部关节配置相同,意味着机械臂两端活动功能是一样的。 同时肩部与腕部各安装了一个末端执行器。 作为机器臂的触手,末端执行器可以对接舱体表面安装的目标适配器,机械臂通过末端执行器与目标适配器对接与分离,同时配合各关节的联合运动,从册仔而实现在舱体上的爬行转移。 空间站机械臂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领域之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在关键技术、原材料选用、制造工艺、适应空间站环境的长寿命设计等方面均作出了巨大的突破和创新。 在研制团队的努力下,我国成功掌握大型空间机械臂核心技术并成功应用,全部核心部件实现国产化,并形成了多项国家空间机器人行业标准。 舱外维修与辅助工具——航天员执行出舱任务的“机械伙伴”我国空间站首次舱外活动中,作为航天员执行出舱任务的“机械伙伴”——舱外维修与辅助工具,也首次成功亮相。 舱外维修与辅助工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可协助航天员有效克服在轨着航天服状态下,手套充压后操作不便、航天员需单手操作难度大、在轨防漂要求高等难题,具备辅助航天员在轨着航天服状态下开展舱外行走、位姿转换、设备更换、产品安全防护等多项功能,是航天员执行舱外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 为了确保舱外维修与辅助工具的“健康”状态良好,满足首次出舱任务需求,在首次出舱之前,航天员已在舱内进行了维修工具的“健康”状态检查、使用状态设置等各项工作,确保满足出舱应用需求。 舱外电动工具作为空间站维修工具产品的“一号选手”,是此次维修任务用到的唯一一个机电类工具,可以适应舱外复杂的真空和高低温环境。 舱外通用把手可以安装到维修设备上用于航天员在轨维修时进行待维修设备的转移及防漂,通过与设备端的通用把手底座配合,实现航天员单手完成对设备的快速锁定、解锁。 舱外维修与辅助工具不仅有用于舱外设备维修的舱外电动工具、舱外扳手、通用把手等工具,也有各种配合航天员舱外姿态稳定、转换的便携式脚限位器、舱外操作台等辅助工具。 便携式安全带协助航天员实现舱外作业位置设备及维修工具的防漂;与航天服直接相连的微型工作台,则像一根多功能腰带一样环绕在航天服腰部,将航天员出舱使用的舱外电动工具、舱外通用把手和舱外扳手随身携带,确保航天员随用随取。 此次航天员出舱任务的成功实施,充分验证了舱外维修与辅助工具在轨应用的可靠性。 太空通信“天路”、网络“热点”——护航出舱活动出舱活动是航天员身着舱外航天服在航天器外进行太空行走和作业的统称。 在空间站任务中,航天员将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的维修、维护及建造等任务。 进行出舱活动时与地面建立高速及时的通信联系尤为重要,出舱活动不仅是对航天员的全方位考验,也是对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地面测控站间通信能力的一大考验。 据介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第三代中继终端产品,通过与中继卫星天链一号和天链二号建立中继链路,实现中继通信,确保航天员与地面通信的实时畅通。 这就好比在太空中搭建了地面与中继卫星、中继卫星与航天员之间的“天路”。 空间站中继终端与其他型号在设计上最大的区别在于,为了保证在轨使用的长寿命,需要具备在轨可维修性。 空间站中继终端采用了集成化、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在保证传输信号质量的同时,方便航天员维修更换。 此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出舱通信子系统实现了舱内外航天员之间、舱内外航天员与地面人员之间以及舱外航天员之间的全双工语音通信,在航天员舱外活动范围内实现无线通信全覆盖,支持多名航天员同时出舱活动时的通话功能。 舱外图像传输子系统则为舱外提供无线网络覆盖,通过出舱无线收发设备提供的网络“热点”进行图像传输,实现了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实时显示。 制图:蔡华伟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40721.html
红魔9S 早报 PRO 16 外媒分析iPhone AI手机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