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卷自研了 做了20年3A游戏外包的一线厂商

上周末,Konami公开第一期《潜龙谍影》“产品热线”节目,放出了《潜龙谍影3》的重制版《潜龙谍影Delta:食蛇者》新展示视频,披露了游戏高清化成果。由于这是系列原制作人小岛秀夫离职后首次迎来新作,因而备受外界关注。

维塔士参与制作《MGS 3》重制版

更令游戏茶馆感兴趣的是,《潜龙谍影Delta:食蛇者》是由Konami与维塔士(Virtuos)共同开发。其实《碧蓝幻想:Relink》《剑星》《家园3》和《浪人崛起》等重磅新游背后,都有维塔士的身影。比如《碧蓝幻想:Relink》中,维塔士为游戏提供了美术场景支持;在《剑星》中,维塔士制作了地下城关卡......

维塔士自成立20年来,一直为3A级游戏提供外包服务。不过他们现在也有了自研业务,正在开发一款单机游戏《唐传奇:琵琶行》(以下简称琵琶行),据说还有多款自研游戏在开发中。

现在游戏行业竞争如此激烈,且市场环境也不太好。为何一家外包厂商要去做自研呢?难道是想转型成游戏开发商,提升公司收入?

带着这样的问题,游戏茶馆前往维塔士在成都太古里的办公室,采访了维塔士中国区总经理田立。

维塔士中国区总经理田立

Q=游戏茶馆 A=维塔士中国区总经理田立

首款自研潜行类游戏60+人在做,已研发半年

维塔士的这款自研游戏名为《唐传奇:琵琶行》,故事舞台设定在安史之乱后的元和年间的长安,女主角手持一把移形两界,可取人性命的"妖术"琵琶,潜行穿梭于长安内外,周旋于白居易等历史人物周围,与搅乱时局的黑暗力量对抗,书写出一曲亦真亦幻的唐传奇。

Q:之前我就听闻过维塔士在做自研游戏,看了下《琵琶行》的简介资料,感觉是一个小品级游戏,是西安工作室制作的吗?

A:《琵琶行》是成都工作室为主开发的,目前开发团队正在全力冲刺CJ的展出版本。

目前我还不能透露太多的消息。可以披露的是,《琵琶行》是一款买断制游戏,以主机和PC平台为主。

《琵琶行》虽然只是个小品级游戏,不是3A大制作,但我们非常用心。比如,我们为了还原中晚唐时期,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的场景、建筑、服饰以及人物的说话方式和行为,专门请了西安旅游学院院长,他同时也是西安文化委员会成员,给我们做了几次线下培训,讲解唐代建筑特点、服饰款式等。我们希望通过这款名为《琵琶行》的游戏,给大家呈现原汁原味的唐朝风貌。

我们并没有一开始就瞄准3A,而是通过内部详细的立项过程,了解到《琵琶行》不需要做得那么大,不需要几十平方公里的开放世界。我们还是希望找到最佳的性价比,去提供玩家想要的东西。

Q:那《琵琶行》研发团队有多大,是全职在做吗?

A:总体60多人,公司内部30多人,外部还有30人左右。

公司内部的30多人是全职在研发《琵琶行》,并不参与其他客户的项目。项目已经做了半年了。

Q:你们是怎么想到要发展自研业务的呢?是主创们工作之余想到的游戏创意,提出来得到公司的支持吗?

A:你说对了一半。团队里有人有想法,我们就去支持他们,这是自下而上的立项机制。

实际上,集团自上而下逐步推进自研业务发展。

我们从单一的美术资产制作开始,逐步向完整游戏开发过渡。这对一家以外包业务为主的公司来说是有挑战的。你可以看到很多外包公司,他们可能不太清楚怎么由场景去制作关卡,因为他们已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单个物件的制作上了。

我们发现客户有做整包、做端到端的项目需求,为了让团队逐步去做高端的端到端业务,需要让他们多去磨练,打通不同工种,并且不是从单一资产的角度去评判东西的好坏,而是要把它放到游戏的版本当中,理解你做的东西在玩家眼中的最终效果。

有了这些,我们才能在有好想法时,支持团队把创意落地。

坦率地说,自研目前还不是我们的核心业务,我们并不是非常看重商业结果。我们也重要团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锤炼,他们能够有更全局的思维,打破工种之间的壁垒,这样在未来的端到端业务中也能发挥得更好。

Q:感觉维塔士内部对《琵琶行》抱有较高期望?

A:是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款游戏,哪怕是一个小的成功,能够让团队切实积累自信和经验。

我还想透露的是,除了这款游戏,我们还有好几款游戏都在立项和制作阶段,会适时公布。

Q:那么在你的未来规划中,对自研业务有没有设立一个目标?

A:短期来讲,我们先需要走通从 0 到 1 的过程。我希望《琵琶行》能顺利上线,并且最好有不少玩家真正喜欢它。

长期来看,维塔士希望通过几款游戏的积累,打造出真正优秀的产品。

目前我们可能会在多个赛道尝试,希望找到一个能够走通的方向,集中资源发力。如果以后我们还想在第二个游戏品类上发展,那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比如 5 年,一步一步去铺垫。

Q:当你们客户了解到你们在做自研游戏时,会感到惊讶吗?

A:首先我们不会与客户产品直面竞争,要做差异化的游戏。其次我们希望自研业务积累的成果,会帮助到我们的传统业务,让客户更加相信我们能在创意和市场理解上,够提供更大的价值。

为何历史选择成都?

去年12月时,维塔士将上海、成都和西安三家平行的工作室整合成了中国区,由成都工作室原负责人田立出任中国区总经理。

Q:中国区这三家工作室分工有何区别?

A:目前,上海和成都工作室的实力比较接近,都走在比较高端业务的前沿。西安在美术“端到端”方面已经走通了,但开发团队还比较小,还需要时间。

长远来看,三个工作室都瞄准了全栈开发,从启动开发到最终版本递交。同时,在美术方面,我们都希望做高端的端到端服务,从美术设计到制作,再到在引擎中的集成。

Q:为何此前没有设立中国区,而现在有了?

A:我们观察到全球游戏市场有一半是移动游戏,尤其是在中国,本土厂商在手游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坦白地说,我们过去在服务移动游戏客户领域表现不太好。因此,成立中国区的首要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客户。

过去,中国客户在与我们合作时,可能会面临一些困惑,比如应该选择与哪个工作室合作。现在,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他们可以直接与维塔士中国合作,并享受到我们在海外积累的独特高端服务。

我目前要承担起整个区域的战略规划、运营,以及加强中国区工作室之间的协作。

Q:那么中国客户大约占你们业务比例有多少?

A:大约15%。中国的游戏市场总体量很大,所以我们还有很大的可增长空间。

Q:新成立的中国区在整个集团扮演怎么样的角色?

A:中国区在成立之前,三个工作室主要承担高端人才和技术的储备。

虽然我们在北美收购了一些细分领域的高技能专家,但大量主流技术和人才还是集中在中国区。

现在成立了中国区,面对中国客户,可能要承担更进一步的责任。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中国客户处于同一时区、使用同一语言,也更了解中国文化,希望中国区能够承担起这份责任,逐步扩大针对中国客户的团队。

Q:我很好奇,一般外企在国内布局以上海为重,为何维塔士在中国区加重成都布局呢?

A:一开始我们也是以上海为重,所以维塔士第一个工作室是在上海成立的,成都是第三个工作室(第二个工作室是巴黎)。

但近年来,我们也看到成都有一些隐性优势。一方面是成本,但更重要的是人才优势:

首先,成都本地有56所院校,其中包含了工程类、美术类和游戏开发相关的专业,能提供足够大的人才池子。

其次,四川地区的年轻人很喜欢娱乐行业,比如唱歌、当明星、拍电影、做游戏等。这种热情经过我们多年的深耕,发现这里发展会更好。

上海的人才也很强,但竞争非常激烈,相对来说,成都处在一个更有利的地位。

Q:国内厂商也在关注PC和主机平台,并把手游的商业模式搬了过去,对你们而言是个机会吗?

A:对我们而言是个巨大的机会。

维塔士在全球拥有22个工作室,分布于各大游戏市场,团队成员拥有丰富的西方游戏经验和背景,能够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和建议,帮助客户打造更符合全球市场需求的游戏内容。

我们曾帮助一家面向全球的客户提升其游戏在北美市场的表现。该游戏在北美市场表现不佳,我们团队通过对北美市场的了解,建议客户调整游戏内购商店的商品和内容设计,最终帮助客户实现了该地区游戏销售额的大幅增长。

我们拥有全球化、多元化的团队,能够提供不同的视角,帮助客户获得更多收益。

Q:成都工作室位于闹市区,楼下是太古里,旁边就是春熙路和大慈寺,为何没有与其他成都厂商一样选址高新区?

维塔士楼下就是太古里,旁边则是春熙路

A:我们的CEO兰吉利先生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理念,就是坚持长期主义。游戏是一个创意产业,而创意产业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人。从事创意工作的人,和做软件工程的人,对工作环境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在成都,我们工作室的选址原则是:

一定要在市区:我们不希望在工业园区,因为长期在那种环境下工作,可能会影响员工的创意和灵感。

靠近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我们希望员工在工作之余,能够感受到城市的文化氛围,激发创作灵感。比如我们之前的旧办公室旁边是文殊院,现在新办公室靠近太古里和大慈寺。虽然太古里是一个商业区,但我们更看重的是它旁边的大慈寺,这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

这样的选址,为我们的员工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工作和生活体验。他们可以在工作之余,去太古里逛街,或者去大慈寺感受宁静,得到很好的休息和放松。这种体验是其他地方无法给予的。

Q:选址市中心会对你们同行交流、招聘造成一定影响吗?毕竟成都游戏人才基本集中在高新区。

A:我觉得影响非常有限。去一趟高新区并不是什么难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员工能够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感受到这种选址带来的舒适和便利。

虽然市中心交通比较拥挤。但实际上,很多与生活工作相关的地方,我们都不需要开车,乘坐公共交通就能很方便地到达。

70美元的定价模式还能维系吗?

近两年国内外游戏行业都迎来了收缩期,砍项目裁员不胜枚举,今年海外游戏行业尤为瞩目。全球游戏市场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维塔士吗?

Q:国内外游戏行业近两年增长都比较乏力,前几年是中国市场,去年开始是国外市场。维塔士受到影响了吗?

A:对我们影响比较有限,实际上维塔士这两年还保持增长,只是增速有所放缓。

我们确实遇到过一些大型项目,因客户的调整而取消的情况。不过即便失去了一些客户,我们还可以争取其他客户,因此受到的影响很小。

Q:我了解到维塔士主要客户还是海外那些制作3A游戏大厂。如果主机推出后继机种,游戏研发成本还会攀升,3A游戏卖70美元这种商业模式还能持续吗?

A:我们确实看到近两年重制版游戏增多的倾向,我想是出于成本、市场风险的考量,重制版更稳妥。

关于70美元定价,我认为关键在于这笔钱是否真正投入到了玩家想要的内容上。

比如今年很火的《幻兽帕鲁》《绝地潜兵2》,都是玩家社区驱动型游戏,通过社群收集、了解玩家想要什么,应该如何改进。它几乎满足了玩家的所有需求,就是后端服务器做得还不够好,但还是卖爆了。

所以我们认为,游戏的成本不在于投入很多钱,而在于不断地找到平衡点,了解玩家到底想要什么,把钱花在刀刃上,提供具有性价比的商品。

简单计算一下,70美元除去平台大概的三成分成,开发者到手大约49美元,折合人民币近350元。假设销量100万份,收入可达3、4亿元人民币,这笔收入非常可观。

手游研发成本过亿已属于大制作,真正投入这么多资金的项目并不多。因此,我认为70美元的定价模式还有很大的空间。观察以70美元为主营业务游戏公司,你会发现他们盈利能力是很强的,没有迹象表明70美元的定价不够,导致利润空间过低。

因此,我认为大家可能单方面夸大了成本压力,为了追求高质量而提升投入,但这些投入是否真正符合玩家需求,是需要反复思考的。

Q:国内外游戏行业都经历了从扩张到收缩的周期,作为一家在中国的外企,您如何看待国内外行业周期?

A:总的来说,虽然2020至2023年期间游戏行业涌入了大量热钱,但从过去三四十年发展历程来看,游戏行业经历过多次类似的资金涌入和退潮,已经具备了应对这种变化的成熟机制。

因此,我不认为这次衰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它更像是挤掉泡沫的过程。随着新硬件的发布,游戏行业还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我记得我刚入行的时候,全球游戏市场规模可能只有两三百亿美元,而现在已经翻了好几倍。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行业,短期阵痛和泡沫破裂并不会改变其发展轨迹。相反,这有利于行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华为被捧上神坛,一个做通讯设备的厂商到底具备怎么样的实力?

你口中的神坛是华为公司几十年如一日,用真金白银拼科研、拼创新、拼技术、拼人才……拼出来的,直至今日,华为的技术已经让美国若坐针毡,甚至动用其国家力量全方位以安全为理由,在全世界围堵华为,真正的中国人应当华为的崛起而深感自豪……随着越来越多像北斗、华为5G、高德红外等这些中国智造的涌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早日实现!

就是挺华为!买东西,只要华为有,就不买别人家的,如果美国打压的狠,我愿意给华为捐款,略尽绵薄之力。 中华大地上,一脉相承,朴实的华夏儿女,懂得什么叫血脉亲情,自家兄弟间也许有小摩擦,但是,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会和华为一起,和美国战斗,华为儿女是战士,是为国争光,敢于挑战霸权和欺凌,咱小老百姓一个,做不了啥贡献,只能支持!再支持!虽然,现在涌出一批汉奸,骂华为,背后给华为捅刀,不过,中国人,是打不倒的,岂是尔等宵小之辈,上蹿下跳,就能动摇的,古往今来,汉奸的下场,都懂得。

网上有很多吹华为的,也有很多黑华为的。说句实话,又有几个能说到点子上?

华为真正的技术实力,远比网上那些瞎吹的所谓的kol要牛的多。 它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已经动摇了美国作为一个 科技 大国的根基。

美国不惜一切代价对华为进行全球狙击,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华为的实力。

如果把中国比做一把砍向美国的大刀,华为就是那经过千锤百炼、光芒四射的刀刃。

不是被捧上神坛

而是华为通过艰苦卓绝

锐以进取

开拓创新

不懈努力

才荣登神坛

快速发展时

依然不断自省

享誉全球时

依然居安思危

早谋备胎

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

美国使坏打压

撼动不了华为

业界大佬的地位

沉着

淡定

拼弃娇傲自满

一心一意谋发展

永不止步

故,华为不想登上神坛也难

#凌远长著#

把华为架上神坛的不是中国,是美国。

华为的强横由来已久,并不是一个两个海军就能够吹出来的。要明白华为为什么这么强,你还要看华为一路打上神坛都遇到了哪些对手!

1987年,思科正式成立,思科一开始立足的产业,就是20世纪最赚钱的产业:通信产业。

20世纪,计算机刚发明不久,伴随着万维网以及个人电脑,缓慢的普及,通信成为最赚钱的产业。

2000年,思科年营收121.5亿美元,估值达到了5000亿美元。 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

在这之前思科都是所向无敌,瞭望全球,没有一个对手。

但是2002年,美国亚特兰大举行通讯产品展,华为公司携高、中、低端全线产品参加了展会。 华为的产品是思科的20%-50%。 这么低廉的价格一下子吸引到,当时思科的CEO的注意。

在亚特兰大通信展后,华为顺利进入美国,虽然市场份额很小,但是增长率非常快。

2002年,华为和思科首次PK在巴西数据招标会中,华为凭借优势的性能和价格,获得了400万美元的订单。 思科被排除在外,当时的思科CEO钱伯斯,非常生气,第二天就将参与巴西的招标经理,非开除了。

随后钱伯斯不再淡定,他在思科内部成立了 “BEAT华为”(打击华为)工作小组, 并在内网上设立专门主页,供其全球员工讨论如何打击华为。 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专利+舆论战,针对华为开启了。

2003年,1月24日(年二十九),思科在德克萨斯州联邦法院对华为提起专利诉讼,诉讼内容长达77页。 思科全球的各个分部,新闻发言人,都一致对外说华为,产品不安全,侵犯专利,不要购买华为产品。

这是第一次华为迎来至暗时刻。 一上来就是全球最大的企业的打压。

2003年10月1日,双方律师对源代码的比对工作结束,结论是:华为的产品是“ 健康 ”的。

这一轮华为险胜,但是很明显,在全球市场斗争经验并不是非常充分的华为,第一次感觉到了压力巨大。

在面对着思科不断地打压,华为人都非常艰难。 这种商业的竞争,同技术攻关有明显的不同。 技术攻关可以按照理论来不断验证,技术发展是有轨迹,必然能迎来突破。

但是商业竞争,出其不意的招数太多。

2003年,华为找到摩托罗拉, 最同摩托罗拉谈妥了75亿美元 ,整体卖给摩托罗拉。

要知道2002年,华为的营收已经有220亿人民币。

20年前的华为,这个体量,你觉得不强吗?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现实没有让任正非套现出局。 摩托罗拉毁约不买华为了。 任正非只能鼓起勇气,自己带着华为人,在此启程征战。

这一次将更加艰苦!

2003年,华为开始进军销售端业务,首先做的是小灵通。

2004年,华为成立 了“海思半导体” 开始做半导体芯片。 当时的情况并不是什么高瞻远瞩的生意,只是生产小灵通以及路由器中的芯片设备。 但是这种无心插柳的动作,为后来的第二场战争,带来了转机。

2005年,华为获得了手机生产资质,但这个时候华为生产的小灵通,并不是对个人使用的。 而是给运营商提供定制机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各家业务都一片哀嚎。 中国工信部紧急颁发了3G牌照。 中国迎来了3G的大发展。

华为手机业务在这之前,一直都是不温不火,甚至一度想砍掉手机业务。 但是金融危机来了之后,华为已经不能缺失任何一个商业机会。

2009年,随着iOS和安卓系统的争斗,华为也开始步入安卓阵营。

2010年,华为发布了新款安卓智能机C8500,首次尝到了百万台销售量的甜头。

2011年,华为意识到,必须要向消费者转型做手机,不能再做定制款手机。

2011年,任欧洲区总裁的余承东被召回,开始领导消费电子业务板块。

2011年,华为推出明星产品远见U8850。

2013年,开始华为开始了P系列,以及报端Mate系列,双旗舰战略。 开始向高端发展。

这个时候,仍然还有“中华酷联”的山寨阵营,仍然无法同苹果和三星相抗衡。

但积累就在2017年得到质变的结果。

2017年华为超越三星成为中国手机第一大出货厂商。 世界第三大生产商。

2013年,华为销售收入首次超越爱立信。 成为全球第二大大通信设备厂商。 排名第一的还是思科。

2014年华为研发投入约395-405亿人民币(65-66亿美元),比2013年的307亿人民币增长约28%,高于收入增长;2004-2014年,10年中,华为研发投入累计达到1880亿元。 这是靠硬实力打到第一通信厂商。

2014年,华为员工16万人。(2020年的今天,阿里巴巴的员工也仅有11万人)

5G标准制定中,华为贡献了不少努力,拥有大量专利在手的华为,在5G领域在此取得全球领先的地位。

到这里你还觉得华为是虚胖吗?

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中兴最先被美国断供芯片,中兴直接被制裁,赔偿10亿美元,并且美国还要派督导组,督导中兴业务的合规性。

这就相当于,一个中国国企,要听美国的话。是不是很意外?

这个时期,华为并不是刺头,只是华为在商业市场中过于强势,直接被美国定点瞄准,狙击了。

基本上“实体清单”都是美国定点狙击中国的高 科技 企业的名单。

华为不单单付出了,芯片断供,欧洲市场GMS停止服务,谷歌,facebook等30多家企业成立联盟,针对华为。

还面临着人身的攻击,任正非女儿,孟晚舟在加拿大机场“被非法扣押”,至今已经扣押了近2年了。

华为所有的业务,其实都在围绕着通信业务发展。

在通信业务之外,华为开拓的消费业务,以及公有云业务,本质上属于企业类的增值服务。

例如:数据库,工业互联网等业务。

智慧城市,智能安防业务,属于通信+信息化的一种增值方案拓展。 这本质上没有什么太多的跨度。

华为还有一些例如光伏逆变器,这部分其实才真的是早年华为,在通信业务之外,完全独立的一些部门。

华为将电气自动化部门,卖给艾默生后,仍然保留了光伏相关业务。

华为出来的在中国自动化行业,混迹的大佬级别的企业,已经有很多了。 尽管跟华为并没有太多的资金联系,但是向来人事上面的联系肯定是有的。

给你看看都有哪些企业。

1、汇川技术()

2、麦格米特()

3、蓝海华腾()

4、英维克()

5、英威腾()

6、鼎汉技术、中恒电气、英飞特、禾望电气、盛弘股份、欣锐 科技 、上能电气等

总体来说,华为确实在神坛上。

近几年华为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美国大力的“宣传”,现在很少有人还不知道华为这家公司。 毫不夸张的说,华为是我国最有实力的 科技 公司,更是我国 科技 企业的担当。 但是“被捧上神坛”这种说法还是有点夸张的,可能题主想要表达华为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地位吧!!

华为到底有多牛?下面我就为大家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

很多人只知道华为手机, 但殊不知手机业务只是华为的一个副业,通信才是华为的主业。 华为可以没有手机业务,但是绝不能没有通信业务,手机等终端业务只是华为转换技术赚钱的部门。

华为占据了最多的5G标准必要专利,目前华为生产的5G基站已经没有一个美国的零件, 美国的芯片是非常发达,可以做到没有一个美国零件实在不容易。 即使在美国不断打压下,华为也已经拿下了90多份5G商业合同,位居世界第一位。 华为为全球30多亿人提供网络服务,只要我们打电话、上网、发短信几乎都会使用到华为建设的基站。

并且华为是全球唯一一家可以实现5G端到端的公司,华为不仅制造5G基站,也制定5G标准,还可以制造5G手机处理器,更可以制造5G手机,真的是5G“一条龙”服务。

相对于三星与苹果来说,华为手机算是起步比较晚的,但是发展还是非常快的, 在2019年华为手机的销量超过了苹果,位居全球第二,与三星的差距也越来越小了。 华为手机的成功离不开华为科研的投入,华为是国产手机品牌当中唯一有自研处理器的手机品牌,像小米、vivo、oppo都没有自己的处理器,只能使用别人的处理器。

华为不仅仅有自己的处理器,像华为手机当中的WiFi蓝牙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充电管理芯片、视频编解码芯片、射频信号芯片等都是华为自研的。 虽说华为还没有实现整部手机所有的芯片都是自研的,但是在国产手机当中,华为手机的自研率绝对是最高的,并且甩开其他手机品牌一大截。

在WiFi6领域,华为拥有很多的专利

在安防监控领域,市面超过70%的监控都在使用华为海思的芯片

在电视领域,市面上超过一半的电视都在使用华为海思的芯片

华为取得如此多的成就,并非偶然。 华为是一家非常注重研发投入的公司,在2019年华为的研发投入达到了1317亿,近十年华为研发投入累计超过6000亿元,6000亿元大多数公司十年的营收都没有这么多。

华为并不是被捧上神坛的,而是华为员工几十年努力奋斗,辛勤劳动所取得的成果。 华为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这是企业发展的精随。 华为的员工之所以能够爱华为原因是全员持股,华为的股票是不对外出售的,由华为企业员工所有,这样做的好处是股票不受外来因素干扰同时也有效防止外来资本控制华为的可能。 正是因为这一点美国才拼命打压华为,忘图整垮华为的目的。 如今华为己经发展成为中国民族企业的灵魂,为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要强大,经济要发展,军队要建设,国防要巩固,没有国营企业不行!同样没有民族企业也不行!华为就是民族企业的样板。

华为,全称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经营范围囊括通讯技术和设备、芯片、网络工程等。 其中华为芯片和5G技术成了给美国抽梯子的角色,所以美国人拼命也要整死华为。

华为到底有多大的实力,这个我还真不知道,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它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通讯设备供应商和手机制造商这么简单!不然,美国政府也不会以举国之力对它进行围追堵截,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了!

作为一个理性的中国人,我们都清楚的知道,不管华如何强大,它都不是神,又何来神坛之说?那些神化华为的人和抹黑华为的人,都一样的居心叵测!

中美之间的搏弈由来已久,但从来没有达到现在这样的高度,在这场世纪之战中,华为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企业,不由自主的被特朗普政府推到了这场战争的主阵地上,同时也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这不是华为的错,是特朗普这帮强盗给逼的!

所以,不管“神坛”也好,“情怀”也罢;不管强盗主子也好,强盗奴才也罢,这场战争我们一定会胜利!

应邀回答本行业问题。

现在有关于华为的消息,在媒体、自媒体上铺天盖地的,的确华为是“被捧上神坛的,其实华为乐于闷声发大财。 而华为之所以现在开始进入大规模的进入很多领域,其实也是为了开源,现在通信制造业利润被中兴和华为搞的很低,华为发展这些领域,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给自己的主业输血。

华为成立于1987年,开始是销售交换机,后来开始自研交换机。

华为的起家的产品是程控交换机C&C08。

不过说实话,如果不是当时主流的设备商看不上农村市场,华为也就没有今天了。 华为之所以可以发展到今天的阶段,其实最应该感谢的是村村通计划。

华为的设备,包括程控交换机、ADSL、基站等设备,最初都是使用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占据的市场。

华为开始的优势是研发肯加班,市场天天泡运营商,一线工程师肯泡现场。 4G时代之前的华为设备,基本上开始的前5年,都属于二三流的产品,这个估计做过华为设备的哥们应该还有记忆。

华为从开始的弱小,一步步的走到今天,是非常的不容易的,可以明确的说,华为的今天,是加班加出来的。

现在华为的设备,就运营商使用的设备这块,基本上都是属于国际的第一梯队了。 全球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也就基本上剩下四大巨头了,分别是华为、诺基亚、爱立信、中兴通讯,数通领域还有一个思科。

不过其实就在5G来临之前,华为也基本不为人所知。 华为虽然在运营商那里卖了不少的设备,但是大部分设备都在机房里,而很多人也就是觉得华为是卖手机的。

5G时代来临,也就是因为自媒体太发达了,而且还有联想投票、中兴事件、华为被美国制裁等一系列的事件集中在一起,才让国人知道了原来华为这么厉害。

华为其实不需要被神话,也不希望被神话,对于华为来说,可以卖给运营商更多的设备才是真的,而被渲染成了民族企业,其实对于华为的海外销售是有负面的影响的。 这里不仅仅是运营商设备,终端设备也是如此。

通信制造业原本是一个暴利行业,在中国的通信制造业企业崛起之前是这样的。 华为、中兴通讯要进入这个市场,本身的设备性能开始还不好,所以就开始打价格战。

当时业内投标,如果华为、中兴通讯参与的话,最少要价格便宜30%,甚至还要更多。

打啊打,就把整个通信制造业的利润给打下来了,现在看看诺基亚、爱立信混的多惨,经常性的亏损,盈利利润也没有多少。

通信制造业的利润下来了,也回不去了。 通信业还是一个重研发的行业,华为还需要保持研发的投入,也就必须发展副业赚点儿钱了。 华为内部其实一直都是有主航道的说法的,现在很多的消费者业务其实华为之所以要发展,就是给主业的设备制造这块输血。 以前是运营商业务养消费者业务,现在消费者业务开始反哺主业了。

华为的很多产品,本身都是通信业里的终端。 其实就通信业本身而言,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技术原理研发明白了,也可以应用到终端上,这里华为是有一定的先天优势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华为也搞太阳能,看起来和主业没有联系。 但是实际上它是因为在非洲做基站的市场,电力不稳定,逼的华为不得不自己做,做来做去还做成了全球第一,这是最神奇的。

总而言之,就华为本身而言,那些很多的副业,都是围绕着主业运营商业务在扩展的,华为坚持以运营商业务为中心,其实也一直没有什么变化。 至于华为的发展,这里很多都是因为华为投入了资金进行研发的产物,现在也被华为一直坚持着。

2024开年乱卷NOA,余承东何小鹏在急什么?

不论是小鹏,华为,理想,蔚来或者谁,只要如今在卷城市NOA,几乎都是被特斯拉逼的喘不过气。

当何小鹏在1月30日宣布全量推送243个城市,2024年要跟华为对飚的不止是开城数量,甚至是开小区数量,并且将中国的智能驾驶技术逐渐推向全球时。 一切已经不止是盯着余承东,盯着华为,更是把刀尖直指马斯克的特斯拉。

数据争夺战,企业效率争夺战,这是堪比淮海战役的重量级落点。

继续可以预料的是,小鹏开卷了,后面华为、理想,以及蔚来,会很快发布相应计划。 原因无它,目前的智能驾驶已经不止是概念上的存在,更是中国市场里抢销量相当重要的一点。 早在2023年上半年,很多新势力的4S店已要求带用户试驾时考核销售顾问,让用户尝试城市NOA功能。 收到的效果惊人,比如大降价后的新款小鹏G9,智驾的Max版本占比一度超过80%。 卖爆了的AITO问界新M7也是一样,智驾版本超60%,城区NCA选装率超70%。 甚至理想带有激光雷达的版本,一度单独稳稳破万。

当然,大多数人还是在说,智能驾驶不靠谱,真正买来如何如何智商税。 但很显然,人性不可逆,就算舆论说的再多,也没法抹平人心底对未来可能发生美好未知事物的向往。

但,最迟2024第三季度,特斯拉FSD必入华?

至于这种向往能持续多久,除非是像威马、高合那种骚操作,一次次的摧毁用户信任。 否则,只要熬下去,不断履约OTA,得到的效果都还不错。

连续购入智能电动车的人,在当前已经从之前的极端少数变成了少数群体,至于能否像新能源取代燃油车那样成为大众群体,其实看看华为现在带着AITO问界飞,短时间内事实胜于雄辩。

而内卷,也被这种趋势,深刻的又一次在新能源汽车消费层面被切成了两个层面。 刚需层,卷的是如何降价,如何堆配置,一般集中于20万元之内。 向上层,除了卷性价比之外,已经把重心偏向了智能驾驶一方面,价格集中于20万元以上。

至于特斯拉,继续是那个所有人都想卷死它,它却销量向上的企业,而且即便今年1月市值蒸发了5700亿元人民币,它也一样让多数企业感觉恐惧,即便嘴上不说。

当和普通中国消费者聊起特斯拉、FSD、自动驾驶这些关键词时,就算嘴上并没有说不开头或者No开头的词,答案从肢体语言和微表情上就会流露出来。 不是犹豫,不是迷茫,而多数是抗拒。

而且,这种抗拒即便是他们体验过身边朋友/家属的特斯拉AutoPilot跑过高速,也不会很快改变或缓解。 在大多数中国消费者的认知中,自动驾驶这件事,特斯拉是特斯拉,其他是其他,不过这认知多多少少带着一些负面。

而在中国车企/自动驾驶公司的眼中,即便是遥遥领先的华为,它们的结论和消费者在字面上近乎完全相同。

特斯拉是特斯拉,其他是其他。 但背后的情绪更多是褒奖、竞争以及学习,因为不论FSD Beta是否在全球发生了撞车撞人的交通事故,它是全球第一个落地点到点复杂路况的系统,它的纯视觉逻辑所有人都在学习,以及更可怕的,它的有效数据、标注、学习、执行等表现。 当计算能力拉满之后,它进入中国市场时,带来的冲击力之大,直接逼出了华为在乌兰察布建设自动驾驶专区,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来防一手。

FSD肯定要加速进入中国,但什么时候进,特斯拉自己不说,谁猜都没用,就和它突发的调整价格感觉相仿。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致电了几个主流大厂的智能相关工程师朋友,想从他们嘴里得到之言便宜,但答案就是上面那段话,没人知道。

且海外市场它的推进速度,实打实的没有太多参考价值。 2019年,FSD的相关硬件已经发布,但真正推出Beta版是3年之后的2022年11月,且仅在北美地区开放。

相比北美,尽管欧洲监管机构主打一个“事儿多”,但FSD的落地速度其实并不慢。 马斯克在2022年立了一个欧洲今年必推的Flag,之后是熟悉的跳票。 但之后2023年紧接着是招聘ADAS测试安全员,同时HW4.0在欧洲已获批,包括欧洲、中国等地的用户手册忽然更新了FSD相关内容。

虽然,一切证据链并没法拼凑出已经在中国建立团队的特斯拉FSD会何时落地,但科技圈有一个相应认知,即在中国/美国通过相关法规,时间大多只需要欧洲的一半,甚至更短。 以及外媒零星挖到的最新消息,欧洲最早在2024年第一季度落地,最晚在夏天的第三季度,而在中国落地则可能在夏天实现。

没关系,马斯克可能再跳票。 这话没错,但再参考特斯拉2024刚开年又宣布砸5亿美元投资Dojo超级计算机,马斯克面对利润下滑、财报下滑、股价下滑的提前应对是购入英伟达、AMD的AI计算芯片。 以及如今中国车企急切的卷智能驾驶,抢夺数据。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数据之战早就开打,即便消费者不懂,也最好晚点懂。

小鹏还有1次机会,华为可能有2次?

而抢数据,本质上还是高度同质化,尽管现在因为智能技术和汽车进行了捆绑,但一切还是无法跳脱摩尔定律以及先发优势。 小鹏有着新势力里智能驾驶最大的持续投入,研发团队人员最高占比,华为有着最久的智能积累,有着传感器、计算平台等方面的自研自产,蔚来有着最新的芯片计划,理想又是自研又是和轻舟智航进行L2+级的降本应用。

但,这一切,拉扯来,拉车去,并得不出A明显强于B,这种能让用户分辨的答案,甚至于和网络游戏的逻辑保持同频,一代版本、一代神。 特斯拉用几年前研发的硬件,现在依然不愁卖。 HW3.0芯片最高算力144TOPS(每秒1万亿次定点计算),对比来看,蔚来现如今的算力早就破1000TOPS,车圈如今深度捆绑的英伟达,2025年交付的下一代芯片THOR,单片算力就破2000TOPS。

至于2000TOPS算力要卷的对手数据多少,说出来公众层面会觉得高效,特斯拉HW4.0芯片的单片算力预计216TOPS,预估最高总算力300-500TTOPS。 这就是自研自产,对上外购垂直整合的先发优势。

硬件和软件,自然有办法追和学习,但数据不行,谁拿走就是谁的。

当下的局面是,自己手握城市NOA能力的车企,基本都在软硬件搭建上基本追平了特斯拉,所以水到渠成的开始卷数据。 华为、小鹏、蔚来、理想,这是肉眼可见基本已经完成了算法框架的搭建,当下同时处于监管空窗期,继续侵吞更多数据的时机。 一方面,城市NOA的数据需求量据此前小鹏汽车透露,至少是高速NOA的6倍以上,想要把车做的有卖点,想要让智能系统尽可能的率先形成优势,就得玩命的吃下数据,简言之,多卖车、多行驶、多分析、多利用。

所以,站在长期角度来看,即便是现在亏钱卖车,未来的收益也有望一夜之间翻红。 这其实,就是新势力们在资本角度的重要支点。

而空窗期则在于,当前对于新能源车企在地理数据采集方面的合规性、数据审核要求等方面的规定,全球都处在相对宽松期,如今不抢着来,日后错过甚至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 毕竟,车企不可能反而掏钱给用户,让他们帮着在路上跑数据。

错过空白期,在关键技术要素上与其他企业形成结构性的鸿沟差距,这日后很难跨越。 所以,就用大家都熟悉的内燃机来举例,中国车企从合资、逆向开始学习,时间过去了30年,能实现追平全球前列的有所出现,比如吃下沃尔沃技术并联合开发的吉利2.0TD发动机,但能说在全球领先的,没有。

那么,答案相当清晰。 2024年,可见的车企智能驾驶数据窗口期不会消失,一线的卷完之后,二线的哪吒、零跑以及传统转型的吉利、长安、比亚迪等,今年的目标甚至已经不是小规模落地,而是大规模,甚至是想在15万元稍微往上的级别里形成标配落地。

抢在特斯拉FSD落地之前,先把数据基本盘抢下来,抢在特斯拉FSD落地后,更高效的利用数据完善系统,之后是向L3、L4冲。 这,已经不仅是车企们智能驾驶事业部的研发目标,也是企业如何生存的课题,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世界赢完上半场之后,能不能继续在下半场赢下去的法门。

将这种事业带回到汽车品牌端,其实对于蔚小理及其他的品牌而言,大家的生机都只有一次。 而对于华为来说,因为其触点更多,生机有2次,因为即便是在汽车相关业务方面遇阻,竞争力下降,甚至是盈利微薄。 但,华为显然还有后手。

因为和多变的单人行为不同,巨头级企业做决定,或者做尝试,其都无法跳脱前期调研、寻找风向、谋定后动这种循环。 看华为的最新举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申请注册多枚“引望”“引看”“引众”“INVISOL”“INNOWARD”等商标,国际分类包括科学仪器、运输工具等,当前商标状态均为等待实质审查。

同时,1月16日,华为成立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郑丽英,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注册地址位于华为深圳总部。 经营范围,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研发、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人工智能理论与算法软件开发、通信设备制造、数据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不说不谋而合,却是高度重合。 考虑几个时间节点,2025年余承东牵头的车BU业务将在华为内部面对财务考核,按其此前公开接受媒体采访时的答复,(车BU)是华为内部的后进生,每年亏百亿,而要实现盈亏平衡,汽车相关的销量目标是100万辆。 而1月新成立的公司,放出的风声是,将装载华为车BU目前的技术和资源,目前是华为全资,后面随着更多伙伴加入,将成为一个股权多元的技术开放平台。

写在最后

诚然,商业社会里,不乏拍脑袋做决定的赌式操作,但当企业来到一定体量,尤其是全球上市之后,其能够进行此类的操作不说基本消失,也是相对有限。

眼前疯狂内卷的城市NOA,烈度其实要比之前的燃油转型新能源更甚,因为供应商的成长实在是快,即便不选宁德时代,也有比亚迪弗迪、中创新航等。 但,智能驾驶的逻辑并不如此,被抢走了数据大基盘,就会发生类似智能手机的相应竞争趋势,强者愈强、弱者越弱。

比如苹果此前的交卷成绩,虽然公司出货量和营收分别在全球只占18%和48%的份额,但在利润方面,却能独占全球市场的85%。

随着何小鹏的XNGP启动全球研发,随着中国全部城市陆续被XNGP覆盖,华为在AITO问界上喊着“全国都能开,越开越好开”,李想说提前完成了开城目标,比亚迪组成了4000人的智能驾驶技术团队,长安开年公布和华为公司的名字Newcool。 再包括一汽和大疆的洽谈,这一切都已经点燃了智能驾驶大爆炸的引信。

华为14s和xpro主要区别是什么?

一、前言:看起来像极了 MateBook X Pro的MateBook 14s当笔者第一眼看到华为MateBook 14s笔记本的时候,还以为它是一台顶级的MateBook X Pro!可以说,MateBook 14s是近年来华为笔记本少有的变革之作!首先是制作工艺上,MateBook 14s机身表面采用150号精密喷砂工艺,以往我们只在万元本上见到过,绝对不是这个价位与这个档次笔记本该有的工艺。 同时,笔记本边角较以往的MateBook 13/14而言要更加圆润,看上去已经和MateBook X Pro没有多大区别了。 在轻薄方面,虽然MateBook 14s搭载了14.2寸的屏幕之后,机身要比MateBook 14大一些,但是重量却从1530g降到了1430g。 MateBook 14s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摄像头PCB板再配合激光焊接工艺,能在MateBook 14相同的上边框宽度上再集成一颗720P的摄像头。 这也是目前为止,最窄的内含摄像头的B面上边框。 并且这颗摄像头也兼具了人脸识别的功能,解锁体验大大提升。 MateBook 14s的屏幕除了采用十点触控屏之外,其屏幕分辨率也进一步提高到了2520*1680,PPI高达213,高达400nit的亮度即便在户外阳光照射下也能清楚的看到屏幕上代内容。 另外这块屏幕还拥有100%sRGB色域、10.7亿色彩显示、1500:1的静态对比度以及90Hz的刷新率。 在交互体验方面,华为笔记本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最新的多屏协同技术,进一步将手机与笔记本融合在了一起,能在笔记本屏幕上同步显示手机桌面,聚焦一屏,便捷操作。 另外还有一点不得不提,虽然Windows 11号称兼容手机APP,但是至今仍未实现。 MateBook 14s从底层实现了Windows系统与移动App的兼容,通过内置华为应用市场就可以直接下载并安装移动App。 MateBook 14s配置参数如下:二、外观:四面窄边框设计 + 双风扇双8mm热管散热MateBook 14s采用150号精密喷砂工艺,触感温润舒适。 另外边角处,可以看到明显比前代的MateBook 13/14要更加圆润,有MateBook X的既视感。 笔记本的三围是313.8*229.8*16.7mm,净重1.43kg,相比前代在屏幕变大了0.2寸的情况下,重量还减轻了0.1kg。 喷砂工艺的A面看起来非常有质感。 B面变化最大的地方。 首先就是将摄像头移动了屏幕上方,但同时依然能做到超窄上边框。 四面窄边框的设计使得屏占比达到了90%以上。 14.2英寸的IPS屏幕为3:2比例设计,拥有2520*1680分辨率、100%sRGB色域 、90Hz刷新率、400nit亮度、1500:1静态对比度,能显示10.7亿色,另外屏幕还通过了德国莱茵硬件级低蓝光认证、德国莱茵无频闪认证。 这块屏幕还支持10点触控,可以摇身一变成为Windows平板。 我们都知道,采用触摸屏的高端笔记本都很不便宜,单独购买并不适合所有人,MateBook 14s直接身兼二职了。 华为针对触控屏还专门做了手势操作优化。 三指下滑截屏,可实现快速截图,快速识别截图中的文本,快速通过多屏协同分享。 触控+多屏协同,带来了最佳的移动办公体验。 此外,触控屏和华为独家的多屏协同功能组合,可以带来最佳的移动办公体验。 而触控屏的加入,让触控和多屏协同组合,让用户在操作习惯上延续手机的触控习惯,避免了用户转换操作方式而造成的不适。 在文件拖拽,共享,图片放大或者缩小等操作上,触控屏则会更加便捷一些。 防泼溅的全尺寸键盘,日常生活中,若不小心将咖啡或者其他液体洒在键盘上,也不至于马上烧毁主板。 MateBook 14s按键拥有1.5mm舒适键程,这在轻薄本中并不多见(毕竟要控制笔记本的厚度)。 另外为了减少长时间敲击键盘带来的手指疲劳问题,华为的工程师借鉴航天器Soft-landing软着陆的理念,也就是先减速后刹车的软着陆方案,在体验舒适手感的同时也能减少手指的疲劳。 电源键集成了指纹解锁功能,当完成指纹信息记录后,需要解锁时,轻触1秒即可唤醒进入桌面。 同时,通过识别指纹,不需要在服务器上储存密码,就能安全登录应用、网站,让个人信息更加安全。 机身左侧有1xType-C(雷电4)、1xType-C(全功能)、1xHDMI、以及一个3.5mm耳麦一体接口。 机身右侧仅有一个USB 3.2 Gen1接口。 D面上面有2排大面积的散热栅格,并设计了两条橡胶垫可以抬高机身底部,增加进风量。 左右下角有两个立体声扬声器。 Type-C型充电头,不得不说作为手机厂商,华为更加了解如今用户的需求,轻量化出行,一线多用,笔记本和手机充电线一次性搞定。 充电头支持5V3A、9V3A、12V3A、15V5A、20V4.5A输出标准,最高可以输出90W功率,几乎兼容目前所有的手机快充规格,更可直接作为华为手机超级快充。 这是MateBook 14s的内部结构,看起来要比绝大多数同价位笔记本要更加整齐清爽。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双静音风扇+2条8mm大热管组成的散热系统。 这2个静音风扇的异音突出比(prominence ratio)被严格控制在5dB之内,可以有效减少了风扇转动时的啸叫声,即使在风扇高速运转的情况下,用户听到也只是风声而非噪音。 日常使用Office办公的风扇声音为25dB。 电池的容量是60Wh,在14寸轻薄本中算是较大的容量,根据华为官方数据,它可以坚持13小时的本地续航时间。 长江存储致钛PC005 Active 512GB SSD,我们此前也测试过这款产品,拥有不错的缓外写入速度,缓存耗尽后依然能够保持500MB/s以上的写入速度。 日常使用时,最高顺序读写速度可以达到3000MB/s,写入寿命320TBW。 Intel Wi-Fi 6 AX201无线网卡,最高速度2400Mbps,内置蓝牙5.1模块。 MateBook 14s笔记本在细节方面也非常用心,所有的I/O接口都使用了金属加固,正常的大力插拔对它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屏幕连接到主板的排线也做了周密的防护措施。 电池的两边各有一个低音单元和一个高音单元,这样就组成了双低音+双高音的4扬声器系统。 低音单元的腔体容量高达4cc,最大振幅可达0.5mm,瞬时功率可达18W(9Wx2)。 4喇叭的组合加上HUAWEI SOUND算法的加持让MateBook 14s在音乐播放和观看电影时获得不错的声场效果(强于大部分的14寸笔记本)。 麦克风则是设计在了机身前端,边缘式四麦克风支持360°拾音以及5米远距离收音。 并且在用3.5mm耳机的时候还带来了业界首发的静谧空间通话技术,能够利用神经网络学习识别用户的声纹,从而实现人声的降噪。 三、CPU性能测试:单核性能比上代强了30%拥有双风扇散热管的MateBook 14s,其散热能力超越了绝大部分14英寸的轻薄本。 我们手上这台笔记本搭载的是i7-H处理器,隶属于Intel Tiger Lake-H35 11代酷睿家族,10nm制造工艺,四核心八线程,睿频最高4.8GHz,集成96组EU单元的Iris Xe核芯显卡,热设计功耗35W。 1、CPU-Zi7-H的单线程分数为593,多线程分数为2944,整体表现超越了桌面版的七代酷睿旗舰i7-7700K。 2、CineBench R15在CineBench R15测试中,i7-H的单线程分数为230cb,多线程成绩为1038cb。 就这个成绩而言,已经是顶级四核处理器的表现,甚至比桌面版的i7-7700K也要强不少——后者单核分数180cb左右,多线程分数900cb左右。 3、CineBench R20在CineBench R20的测试中,I7-H单线程分数是595cb,多线程分数2503cb,其中单线程成绩达到了目前顶级移动处理器的水准,多线程的成绩也是四核处理器中顶级的存在。 i7-H单线程跑wPrime v2.1 32M用时27.8秒,多线程跑完1024M则花了191秒。 4、FritzChess BenchMarki7-H在FritzChess BenchMark中的成绩性能倍数是36.84,每秒千步。 5、wPrimei7-H单线程跑wPrime v2.1 32M用时27.8秒,多线程跑完1024M则花了191秒。 6、硬件狗狗硬件狗狗是驱动之家出品的一款专业硬件检测、跑分工具,非常适合主流PC玩家。 其依托快科技自研算法,以及3DMark等权威测试模块,可以快速、准确、全面地检测PC电脑的整体配置、对电脑的CPU处理器、GPU显卡、内存、硬盘进行单项、综合测试,考察整机性能,并通过全球性能排行,一测便知自己的性能水平如何。 MateBook 14s总分是,超越了65%的用户。 其中i7-H的CPU分数为,Iris Xe核显的图形分数是,内存分数,硬盘分数。 这里对Iris Xe核显的图形分数做一些说明,根据我们自己的数据库,GTX 750 Ti的分数约为,满血MX250的分数是左右。 MateBook 14s的图形性能已经超越了轻薄本所用的入门级独显。 测试结果汇总如下:总体而言,i7-H拥有目前轻薄本处理器中最好的单核性能,比上代的i7-U强了30%左右,同样也略强于i7-1165G7以及AMD的锐龙7 5800H。 至于多核性能,i7-H应该是目前同级别中最强的,比i7-U强了80%(这里面有新构架的因素,也有功耗的原因)。 四、游戏性能测试:最强核显拥有96组EU单元的Iris Xe GPU是目前最强的核显,下面我们来看看它配合双通道的LPDDR4x 3733MHz内存时会有怎样的表现。 1、3DMark在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测试中,Iris Xe GPU的图形分数为2466,对比之下,通常满血版MX250的分数约为1800分。 2、LOL作为目前拥有玩家数量最多的竞技类游戏,《英雄联盟》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全球电子竞技的发展,每年全球各地都有举办大量赛事。 我们在1920*1080非常高画质下进行测试。 开局的出生地,MateBook 14s的帧率保持在220FPS左右,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此后不论是对线还是最终的大规模决战,游戏的帧率都保持在160FPS左右。 这是我们在14寸轻薄本上看到的最好的成绩。 大部分轻薄本,即便开局有250FPS的帧率,在决战时也会掉到100FPS之下。 这主要是CPU单核性能不够的原因造成的。 MateBook 14s搭载的i7-H采用了45W超满血设定,在此类游戏中会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3、坦克世界《坦克世界》是目前较为流行的网络竞技游戏,这款游戏既吃CPU也吃GPU,非常用来测试电脑的游戏性能。 MateBook 14s在《坦克世界》中的得分是,换算成帧率则是67FPS,这个帧率用来玩游戏没有太大问题。 4、最终幻想15在最终幻想15 Benchmark测试中,MateBook 14s的得分是2446,这个成绩和比满血MX250相比高了30%左右。 五、屏幕、磁盘与内存性能测试:LPDDR4x 3733MHz内存跑出了极限带宽1、屏幕测试MateBook 14s搭载了一块14英寸的IPS屏幕,物理分辨率为2520 × 1620,拥有100%的sRGB色域和90Hz的刷新率。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块屏幕的实际表现如何!98%的sRGB色域、73%的Adobe RGB色域、74%的P3色域与68%的NTSC色域。 这块屏幕的最大亮度为411nit,目前市面上很少有笔记本的屏幕亮度会高于这个数字。 在真实的50%亮度下,静态对比度可达1500:1。 另外它的白点色温非常准,在6400K~6500K之间。 MateBook 14s出厂前应该经过了校色处理,实测平均Delta-E值为0.84,算算是非常优秀的表现,可以充当专业显示器使用。 最高Delta-E值是3.91,最低0.14。 2、磁盘测试MateBook 14s使用的是一块来自于长江存储的致钛PC005 Active 512GB SSD,实际上我们此前也测试过这款产品,它的顺序读取速度可以达到3000MB/s,SLC缓存耗尽后依然能保持550MB/s的稳定写入速度,质量与性能都非常可靠。 首先是1GB的读写性能测试,致钛PC005 Active 512GB SSD的顺序读写速度分别为2950MB/s、2239MB/s;4K随机读写速度分别是59MB/s、216MB/s。 在10GB容量的测试中,顺序写入速度会掉到947MB/s,不过别怕,因为它在缓存耗尽后的表现也是非常的优秀。 5、内存性能测试对于核显本而言,内存性能至关重要,MateBook 14s内置双通道LPDDR4x 3733MHz 16GB内存,在目前也算是较高的频率了。 实测内存的读取、写入与复制带宽分别为MB/s、MB/s、MB/s,延迟为95.4ns。 这个数据已经接近双通道LPDDR4x 3733MHz理论带宽的极限,测试的准确性有待商榷。 六、烤机/续航测试:长时间满载82度、续航近10小时1、温度测试为了压制最高45W的i7-H处理器,华为给MateBook 14s设计了双风扇+2条8mm热管的散热系统。 另外MateBook 14s有“均衡模式”、“高能模式”可以选择,在烤机测试时,我们会测试这2种模式下的温度与功耗表现。 首先是均衡模式,在此模式下运行了AIDA64 FPU 13分钟时间,处理器的功耗稳定在35W上下,全核频率3.6GHz,核心温度82度。 同时按Fn+P,将笔记本切换到高能模式下并进行了21分钟的烤机测试,处理器的功耗稳定在39W,全核频率略微提升到了3.7GHz,核心温度94度。 两相比较,感觉均衡模式能够在性能和温度之间获得较好的平衡。 2、续航测试续航测试使用PCMark 10,现代办公场景,屏幕亮度设为150nit,关闭后台进程,实测达到了9小时40分钟,相当满意,可以轻松保证一整天的外出移动办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续航测试是在高性能模式下完成,PCMark 10现代办公跑分都达到了7438,而一般AMD处理器跑续航时,性能分数只有5000多一些。 从这方面也能看出,MateBook 14s即便在不插电的状态下,依旧有非常出色的性能表现。 七、智慧体验:移动App、AI语音、多屏协同智能手机诞生之初,各品牌之间在系统和软件方面没有太大差异,甚至有很多手机厂商直接用原生安卓系统。 这也造成了生产设计和手机的门槛极低,手机厂商之间以拼硬件杀价格的原始方式来抢占市场。 而随着用户对手机的需求越来越高,不注重研发与用户体验的手机厂商已然消失殆尽。 其实笔记本也是如此,在硬件之外,现在越来越多的笔记本会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交互体验,尤其是大大方便了和手机的互连,移动体验达到了全新高度,带来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智慧生活。 在这方面,华为在业内可以说是一枝独秀。 下面我们从三个角度来展示MateBook 14s与众不同的智慧体验!1、移动App微软即将正式发布新一代Windows 11操作系统,兼容移动App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卖点,可惜的是目前为止的版本都无法做到直接安装与使用移动App,具体何时实现微软也没有给出准确时间。 其实,华为就提前做到了这一点,笔记本大屏可以直接运行移动App,MateBook 14s就是首款支持华为移动应用引擎的产品。 直接在“华为应用市场”中搜索相应的移动App,可以直接进行下载并安装。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所搜索的App有Windows版本,会优先安装此版本,没有Windows版本的应用才会直接显示移动App。 如果上面分别是已经安装好的“拼多多”、“抖音”、“”等移动App,每个App都有独立的显示窗口,因此可以在笔记本上同时显示多个移动App,操作使用起来较手机更为方便。 配合MatekBook 14s的触控屏,在使用移动App时有大屏平板的感觉。 2、智慧语音与AI字幕语音识别系统发展至今,在识别准确率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的地步。 华为MateBook 14s的智慧语音不仅能够将语音识别成文字,而且还有非常使用的AI字幕功能。 所谓AI字幕,就是通过笔记本的内置声源,或者使用麦克风录制外置声源,将这些语音转化为文字。 目前可以支持中文、英文、以及中英文互译。 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比如参加纯英文会议时,就可以通过AI字幕来翻译每一个参与者所叙述的内容,或者是那些无中英文字幕的纯生肉影片以及视频资料,现在也能看懂了。 按下键盘上F6与F7之间的喇叭状快捷,就可以打开AI智慧语音。 AI字幕与语音输入,我们这里主要体验AI字幕。 放大图片可以看到,AI字幕识别出来的单词基本上都是准确的。 对于语速较快的纯英文电影,AI字幕也能达到较高的准确率,至少能够看懂。 除了直接显示英文字幕之外,也可以将其转换为中文显示出来。 下面是一段视频展示。 除了稍微有点延迟之外,AI字幕基本上都能准确识别。 需要注意一点,发音越正规,语气越舒缓,AI字幕能够达到的识别率越高。 如果看不太懂英文,也可以直接在AI字幕中设置“英转中”,可以减低阅读难度。 3、多屏协同在手机平板与笔记本的交互方面,华为首推的“一碰传”技术被各大PC厂商竞相模仿。 而今,华为这项技术早已经过多次进化,相继衍生成为“华为分享”以及最新的“多屏协同”技术。 手机与笔记本的多屏协同我们快科技此前做过诸多测试,这里主要展示MateBook 14s笔记本与MatePad 11平板电脑的智慧互联体验。 连接很简单,可以参看下面的步骤。 打开MateBook 14s上的华为电脑管家,选择我的设备-我的平板。 开启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的蓝牙,查找附近的平板时就能找到MatePad 11,首次连接时会要求输入PIN码,将平板上显示的PIN码输入进去即可。 目前MateBook 14s与平板之间互联有3个模式可用:*镜像模式镜像模式下MatePad 11会与MateBook 14s显示相同的内容,此时可以将平板作为笔记本电脑的触控输入设备来使用。 *扩展模式扩展模式下,MatePad 11相当于MateBook 14s的第二块屏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共享模式共享模式下,可以将MatePad 11与MateBook 14s里面的文件相互转移。 当然了,MateBook 14s不仅仅只是能与华为手机进行多屏协同,还可以与耳机、鼠标、音箱、打印机,显示器等诸多产品进行互联体验。 八、总结:华为笔记本变革之作 轻薄本也能有极致性能华为MateBook一直都是定位轻薄办公属性,并不追求极致性能,但这次的MateBook 14s,已经可以视作一款轻薄性能本,体验中令笔者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就是《英雄联盟》的帧率测试。 我们知道,《英雄联盟》是一款非常吃CPU单核性能而对GPU性能没有太多要求的游戏,直白一点来说,就是CPU单核性能有多高,游戏的帧率就有多高。 以往我们进行此项测试时,绝大多数轻薄本能再开局出生地跑出250FPS,对线的时候会掉到130FPS左右,到了最后围攻对方总部决战的时候,帧率只剩下80~100FPS。 MateBook 14s在出生地的帧率是220FPS,对线的帧率在170FPS左右,最终决战时也有160FPS,整局游戏基本上都没有过低于150FPS的帧率出现。 这要得益于MateBook 14s里面那颗45W的i7-H处理器。 原本默认TDP 35W的i7-H已经是轻薄本中单核心性能最强的处理器,MateBook 14s“高能模式”下能将其功耗稳定在45W,此时它可以说达到了目前轻薄本单核性能的天花板,因此即便在复杂的场景下已经保持相对稳定的游戏帧率。 制约笔记本性能发挥最关键的因素当属散热设计,MateBook 14s采用了双静音风扇+2条8mm的散热系统。 在均衡模式下,可以让i7-H长时间保持在35W的运行功率,并且温度不超过83度。 而在“高能模式”,i7-H的功耗也能长时间维持在40W左右,对应的温度则是94度。 PS:若是笔者的话,会倾向于使用均衡模式,此时的性能和温度以及噪音都能有令人满意的表现。 关于最强核显的称号,相信很多同学会认为是锐龙5000移动处理器中的Vega 8 GPU。 而事实上,不论是理论3D性能,还是实际游戏性能,拥有96组EU的Iris Xe GPU要更强一些。 相关测试可以参考:《最强低功耗CPU的较量!酷睿i7-1195G7、锐龙7 5800U谁是轻薄本的最优选?》。 Iris Xe GPU再搭配双通道的LPDDR4 3733MHz内存,MateBook 14s在游戏测试总的表现不仅超越了Vega 8核显,同时也要远远强于满血版的GeForce MX250独显(强了30%左右)。 在硬件方面,MateBook 14s最大的亮点当属那块14.2英寸的触控显示屏。 2520 x 1680分辨率、100%sRGB色域 、90Hz刷新率、400nit亮度、1500:1静态对比度、10.7亿色等等这些参数在同价位的轻薄本中很难遇见。 MateBook 14s的硬件和性能已经很难找到槽点,而相较其他品牌,华为笔记本在体验方面还有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多屏协同”。 在早期的“华为分享”、“一碰传”技术的基础上,华为开发出了“多屏协同”技术,可以将华为笔记本、平板机、手机进行深度系统融合,比如平板作为笔记本的扩展屏幕,比如平板和笔记本共享键鼠,比如手机应用直接在笔记本上运行而且可以多开,等等。 这可以说是华为用户的专属福利。 虽然现在已经有不少笔记本厂商在开始模仿,但是在实际体验上面,华为分享依旧是最好的,而且是远远领先于其他类似的技术。 至于智慧语音与AI字幕,这对于许多英语学习者来说都是非常实用的功能,不仅可以看懂那些没有中文字幕甚至连英文字幕都没有的影片,还能在英文会议时当作翻译机来使用。 在目前这个阶段,MateBook 14s的使用体验在一众笔记本产品中的确是出类拔萃。 不久的将来,在这些功能在不断的进化和完善之后,相信华为笔记本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态链。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40775.html
衡水两民办校天津复读班招生收款方为传媒公司引质疑 律师称或存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