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西藏 环喜马拉雅 国际合作论坛开幕

7月4日上午,第四届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开幕,本届论坛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来自20多个国家、地区的代表出席。

据介绍,第四届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将延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享发展合作成果”主题,聚焦“落实林芝倡议 生态促进发展”。


中国近代战争史的主要战争简介

1,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闭关锁国后的清朝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获取暴利。

1838年(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到任后,严行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悉数销毁。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国国会也通过对华战争的拨款案。 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战争前期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国的侵略,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 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同时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2,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

因为英法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所以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The Arrow War)。 又称“英法联军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 同时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即鸦片战争,相对于第二次而言)的延续,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 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 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 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

3,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以当时的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成为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以此为借口,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之名行瓜分和掠夺中国之实。

侵华的联合国军总人数前后约为5万人,装备精良,声势浩荡,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彻底沦陷,八国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掠!从紫禁城、中南海、颐和园中偷窃和抢掠的珍宝更是不计其数!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在后来也承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结果,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

5,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 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汪精卫和蒋介石决裂,北伐陷于停顿。 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北伐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统治全中国,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唯一代表政权。 但实际上,国民政府内外仍有不同势力割据,造成日后发生中原大战等连串内斗冲突。 北伐期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政府决裂,第一次国共内战爆发。

6,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华战争(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7,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国共内战第二阶段。

1947年7月,解放军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接着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1949年4月,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 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军向全国进军途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 到1950年6月,残存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被全部歼灭,仅有少量逃往台湾。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至此,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统一了中国大陆。

扩展资料:

北伐战争的意义:

1,打击军阀势力

北伐战争仅二年时间,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重创了军阀张作霖的军队,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为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加深革命认识

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被窃取。 这次战争中途共产党被抛弃、被屠杀的教训,使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建立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军队,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开始走上创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国民党政权的另一条革命道路。

3,保证国家独立

如果没有北伐的成功,国民政府没有实现对全国的政治统一。 等到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北洋各个军阀各自为战,不能走向联合抗击日寇。 中国是否能坚持八年抗战那么久,能不能保持独立国家的性质就很难说了。 所以说,北伐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巨大的历史意义与功绩。

4,维护祖国统一

北伐战争是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战争的第一阶段,国共两党广大将士紧密合作,共同奋斗,浴血沙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历史事实证明,国共两党合则两益,分则两损。 这一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实现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大业,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北伐战争

尼泊尔盼望的中尼铁路提上日程

《尼泊尔时报》8月9日发布文章《“一带一路”和跨喜马拉雅连通性》。 文章表示,连接中国和尼泊尔的日喀则-吉隆段铁路建设近日被提上日程,对尼泊尔而言,这条铁路或会改变其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得到尼泊尔公众的广泛支持。 7月26日,一位中国媒体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中尼铁路中国段勘测的照片,在其中一张照片中,规划中的中尼铁路路线隐约可见。 就目前而言,在尼泊尔人眼中,“一带一路”倡议几乎完全等同于中尼铁路的尼泊尔段,即未来的吉隆-加德满都铁路,许多人将其视为尼泊尔未来发展的催化剂。 中尼铁路项目于2008年再次启动。 2017年,尼泊尔签署了“一带一路”框架协议,铁路项目在协议中得到明确。 在中尼铁路尼泊尔段,从吉隆经热苏瓦到加德满都、再到博卡拉和蓝毗尼的路线可行性研究已于2018年完成。 不过因为新冠疫情和尼泊尔国内的政治不确定性,尼泊尔段内项目进展不大。 今年,受疫情影响,“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项目有所推迟。 但是仍有项目正在启动和运行之中,正在进行的日喀则-吉隆铁路勘测就是一个例子。 2017年5月,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吸引了60多个国家参会。 三年来,超过700亿美元的“一带一路”项目已经完工,而全球范围内还有总计达1000亿美元的其他项目正在进行中。 在过去四年中,“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已经改变。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丝绸之路”也被纳入进来。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者和游客出国旅游,“数字丝绸之路”在微信和支付宝等新支付途径上得到体现。 未来,尼泊尔计划吸引更多中国游客,很明显,“数字丝绸之路”将成为电子商务的重要支柱。 “健康丝绸之路 ”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另一种形式的延伸,也是应对新冠疫情的一种方式,将提升中国在生物技术和医学领域的领导地位。 7月27日,中国 、尼泊尔、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四国举行了应对新冠疫情视频会议,建立了由先进数字技术连接的新的卫生网络,并在“一带一路”框架内进行了推广。 中国已利用“健康丝绸之路”重塑了“一带一路”品牌,使其成为应用医疗技术的前沿。 比如,5G无人机不仅在北京被用来提供医疗援助,还被用来在世界范围内提供抗疫紧急援助。

试述西藏的地理环境对我国,南亚乃至对全球的影响。

1、地理位置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总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占 国土的八分之一。 地处北纬26度50分至36度53分,东经78度25分至90度06分之间。 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东与四川省相望,东南与云南省相连,是西南、西北的天然屏障;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缅甸五国和克什米尔地区接壤,陆地国界线长4000多公里,是通往南亚的门户。 西藏为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所环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 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的主体,地形复杂多样,主要分为四个地带:一是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岗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二是藏南谷地,在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区,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三是藏东高山峡谷,即藏东南横断山脉、三江流域地区;四是喜马拉雅山地区,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藏南谷地和藏北高原气候差异很大,藏南温和多雨,年均气温8摄氏度,最低零下16摄氏度,最高的7月为16摄氏度以上,5一9月为雨季。 藏北为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零摄氏度以下,冰冻期半年,最高的7月不超过10摄氏度,6一8月较温暖。 降雨量较少,昼夜温差大,5至10月最长。 总体上是西北严寒,东南暖湿,由东南而西北带状更替。 此外有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及明显的垂直气候带。 总的气候特点是空气稀薄,气压低,氧气含量少;日照多,辐射强烈;气温较低,温差大。 2、行政区划西藏自治区下辖“六地一市”,即林芝、昌都、山南、日喀则、那曲、阿里6个地区和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共有75个县(含一个市辖区、一个县级市和一个特别行政区),931个乡。 3、资源状况西藏资源丰富,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 随着国家战略开发重点的西移,西藏潜在的资源优势将逐渐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造福于西藏人民,对促进西藏乃至全国的发展,对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1)农业资源农牧业在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农牧业人口占全区人口的80%。 全区耕地面积36.05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5.57万公顷,占79.4%;农业作物品种繁多,青稞和小麦是主要品种,此外还有水稻、玉米、大豆、高粱等粮食作物和花生、烟草、茶树、苹果、梨、核桃等经济作物以及大白菜、油菜、萝卜、西红柿、黄瓜等蔬菜作物。 西藏是我国五大草原牧区之一,天然牧草地面积居全国之首,为6479.68万公顷;牦牛是主要的家畜,此外还有黄牛、犏牛、绵羊、山羊、马、驴、骡、猪、鸡等。 (2)水利资源西藏自治区水利资源丰富,天然水能蕴藏量约占全国的30%,为2亿多万千瓦;亚洲著名的恒河、印度河、湄公河的上源都在西藏;在西藏境内流域面积大于一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条,雅鲁藏布江为西藏的第一大河,全长2057公里,是我国第五大河。 西藏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湖泊总百积平方公里,约占我国湖泊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湖面最高、范围最大、数量最多的高原湖区。 (3)林业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西藏的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 森林面积达1267万公顷,居全国第四位;木材蓄积量达20.84亿立方米,居全国首位;常见的成林树种主要有松、杉、柏等。 主要的野生植物有药用植物、糖类和淀粉类植物、纤维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油植物、鞣类植物等六大类,其中以药用类最为丰富,达1000多种,有的畅销国内外。 野生动物有兽类、鸟类、鱼类。 兽类中的藏羚羊、野牦牛等系青藏高原特产珍稀动物,白唇鹿为中国特有的世界珍稀动物;鸟类己发现的有473个品种,其中西藏黑颈鹤为中国所特有;鱼类共己发现有64种,以鲤科的鱼类为最多。 目前,西藏有五个自然保护区,它们是:羌塘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保护区;芒康滇金丝猴保护区;申扎黑颈鹤保护区;林芝东久红斑羚保护区;类乌齐长岭马鹿保护区。 1991年,西藏还成立了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4)矿产资源西藏自治区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 目前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90多种,矿产地2000余处,1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储量的前十位,其中铬铁矿储量居全国之冠,铜的远景储量居全国第二位;锂、硼等11种储量居全国前五位。 近年来,已探明西藏有储量丰富的油气田,可望在下世纪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5)交通--资源开发、利用的保障过去西藏没有一条正规公路。 西藏和平解放后的第一项大规模建设,就是修建四川和青海通往拉萨的公路。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现在,西藏有干线公路15条,其中包括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五条主要干线公路;支线公路315条,建成公路总长公里;除去地处深山的墨脱县外,所有的县和77%的乡都通了公路。 西藏现有拉萨贡嘎、昌都邦达两个机场,在1956年开辟拉萨至北京的航线后,又相继开通了拉萨至成都、西安、兰州、上海、广州以及成都至昌都等国内航线和拉萨至尼泊尔加德满都的国际航线。 西藏己建成和开通了7个地(市)卫星通信站和51个县程控电话交换机,98%的县实现了卫星传输和电话的程控化,并进入国际国内长途电话自动交换网。 二、人文环境西藏是以藏族为主体的省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95%以上。 此外还有汉、门巴、珞巴、回、蒙、纳西、怒、独龙等族及夏尔巴人、(亻+登)人。 共有30多个民族成分。 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之一。 根据藏、汉文史籍记载,西藏高原很早就有人类居住。 近年来,大量考古发掘证明,大约距今一、二万年至四、五千年前,西藏广阔的地区己有人类生活。 西藏地区的人类及其古文化同黄河中游地区发掘的古文化属同一渊源,今日藏族的祖先就是生活在西藏高原上的土著民族。 但并非是单一的部族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西藏高原当地的土著居民同羌、汉、蒙古等民族融合而发展成为今天的藏族。 藏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 藏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文字属拼音文字。 据史书记载,十三世纪西藏人口为56万。 至十八世纪,西藏人口升至94万。 1737年,清政府造册统计西藏人口为94万;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西藏人口为100万(不含麦克马洪线以南被印度非法占领地区人口,下同)。 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西藏人口为125万。 其中藏族人口120.9万,占西藏总人口的96.63%。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西藏人口189.2万。 其中藏族人口178.6万。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西藏自治区共有人口219.6万,其中藏族人口为209万,占总人口的95.46%,汉族和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54%。 至1996年底,西藏人口已达244万,其中藏族人口占95%。 50年代初,西藏的人均寿命为35.5岁,现在西藏的人均寿命为65岁以上。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41339.html
美元指数上半年走出 交替发力 意外牛市 两大叙事 美联储不降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