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纽交所炒股还刺激 坐一趟京沪高铁

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对自己的承诺。

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槽值》栏目(公众号:caozhi163)出品,每天更新。

经常打工的人都知道,上班容易下班难。

怕快到下班时,空气突然安静,群里突然领导关心,呼叫一会再来开个会;

怕好不容易离开写字楼,又有紧急加班任务,随时随地翻出电脑就得开始干活;

怕人在外地,还在路途上奔波,还得腾出手来处理工作……

更怕一个不小心,就把以上环节集齐了并成为日常。

就在最近,传说中京沪高铁上的打工专线走红网络,原因无他,实在是“班味太重”了。

图源:小红书@@可夏♥,已获授权

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有的人看着已经休假了,实际他在上班;有的人身在商务座、一等座,好像已拥抱诗和远方,实际“味儿常伴吾身”。

第一批传说中京沪线上的“商务精英”,已经现原形了。

早在初中时,地理课本上便会提到:串通中国最重要两个城市的铁路线路,京沪线,是中国铁路大动脉之一。

而提起如今它的繁忙程度,你可能很难想象:最快能到4分钟一班列车,堪比早高峰地铁发车一般的频率。

是目前国内最忙碌的高铁,也是中国最赚钱的高铁之一,2023年营收破400亿元,同比增长110%。/图源:12306

发车快,还只是它的优点之一,传闻中人气最高的几趟列车还以准时著称。

如G21/G22车次的列车,均采用复兴号动车组,沿途仅停靠南京南站,全程1318公里最快仅需要4小时18分钟。

平时就够快了,关键时刻它还能更快——一旦误点,列车为了追时间,可能直接将时速提至每小时350公里。

风驰电掣不说,如果与其他并行线路与它冲突,就需要停下来等它驶过后再走。

不仅如此,列车上还专门增加了充电插头,设置了免费WiFi,方便大家乘车使用。

网友:什么东西嗖一下过去了?

从速度到配置,京沪高铁的privilege已经尽数体现,可以想象,乘坐京沪线一路旅行该是多么便捷舒爽。

然而事与愿违,京沪高铁是快捷的,方便的,也是不知道怎么就成了“上班圣地”的。

一旦登上G21/22或G1/G2等车次,难免感觉氛围“暗流涌动”,没有度假的喜悦,没有旅途的喧嚣,一切显得那么平静……

静到有些让人发怵。

据乘坐过的网友前方发来反馈,身在列车上,眼前总离不开一个画面:

在座的大家都穿着衬衫、西装、Polo衫,有时正襟危坐,有时眉头紧锁。

就像酱婶儿 / 图源:灵动指尖胡永刚(小红书@藤子F不二雄),已获授权

他们面前都摆着笔记本电脑,手指翻飞,精英范十足地……在办公。

“走过一节车厢你能路过二十台苹果、十五台Thinkpad。

平均每节车厢,能看着二十杯瑞幸、十杯星巴克,还有上海旅客带上来的manner。”

当然了,也会有我们办公人士必不可少的茶杯。/图源:小红书@北漂小杨,已获授权

此情此景,如果不是看到窗外的风景、车上的座位,恍惚以为是在哪家企业工位。

从配置到氛围,京沪高铁上早已工作氛围拉满,以至于初次乘坐的乘客有时难免局促:这给我干哪来了?

在这里,你可以听到有人十年间未曾听到的标准美音,也可以看到有人在用小众语言收发邮件。

更能看见前边的人在精准赋能,后面的人在建构矩阵,左边的人在捕捉行业痛点,右边的人在对齐颗粒度。

不免感叹:精英,这就是精英吧!

有人将这趟列车称呼为“精英列车”:不论是乘客们分秒必争的工作习惯,还是效率高于一切的做事准则,都无不让人心头一震。

虽然不是来自同一家企业、甚至都不是一个行业,但大家的作息都出奇一致——

9点之前,普遍在闭目养神,抓紧休息;9点一过,紧锣密鼓开始处理工作事务,氛围突出一个乱中有序。

图源:小红书@@可夏♥,已获授权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甚至,大家工作的样子都很一致。

看电脑的身体前倾,有时嘴里念念有词,手上的不是待交的报表,就是需要回报的PPT;

接打电话的无线耳机不可少,嘴里说的都是办公敏感词,不是“需求是什么”,就是接连不断的 “好的”“马上”“等下发您”。

这趟车便是G2/图源:灵动指尖胡永刚(小红书@藤子F不二雄),已获授权

一般而言,一趟高铁的票先是二等座卖完,再是一等座、商务座。

但京沪高铁是个例外,没票的一般是一等座和商务座。

相信很多人也发现了,在这张售票图中,还多了一种“优选一等”座位。

这是在G开头数字28以内的京沪专列上(最多中间只停靠四个城市的快速专线)专门开通的。

据介绍,相比传统座位,优选座的空间更宽敞,配备阅读灯、折叠桌等,还可通过触摸式面板调节椅背角度,同时乘客可使用专区进站候车——

每一项,都很方便在线办公。

以至于在类似氛围的影响下,有乘客表示:不干点什么,都不好意思坐这一趟高铁。

有人发现隔壁拿出两部手机一台笔记本,此时看一眼包里的鸭脖都觉得“不合时宜”;

有人本来想吃柠檬凤爪小水果,结果看身边的人一路英语、日语不同开会,硬是战战兢兢看了一路网课;

图源:小红书评论区,下同

那种感觉,好像时时刻刻有人在耳边提醒:你这个时候,你怎么睡得着/吃得下/玩得进去的?

当然,面对京沪高铁如此场面,不乏有人将思路打开:这可不是一辆简单的列车,如果你拿着简历来到商务座——

有没有可能,这里才是真正的BOSS直聘或者寻找合作机会的最佳地点。

在最近的网络传说里,“京沪高铁精英范儿多足,一般人你都不知道”的feel盛名在外。

然而还有一句俗话说得好:经常打工的人都知道,打工人在哪,哪就是工位。

当真正成为一名京沪高铁的“商务精英”乘客,恐怕个中滋味,才能真正明白。

“京沪高铁更像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要知道它还有一个称号:高级吗喽运输车。

以前京沪之间要么飞机,要么火车,总归要一天才能到。但是现在,京沪之间一千多公里的距离,被压缩到4个半小时就能抵达。

要是规划合理,甚至可以当天打来回。

这样的高效率,对于“打工喽”来说,意义毫无疑问是重大的:

“可以让你迅速在领导或客户面前装孙子,还是风雨无忧,日夜兼程的那种。”

要是时间选得好的话,早上犯的错,中午就能挨骂了。

图源:小红书评论区,下同

同时,京沪高铁可以让你迅速提高工作效率,杜绝摸鱼,使命必达。

“从上海到南京,本想休息一下,结果领导说坐车时间正好能赶一个报告。”

“我们的目标是是?把打工人的效率值拉到极致!”

而经过长期摸索总结,还有人总结出乘坐特定班次,保证不会浪费打工人一点时间:

乘坐G1,正好陪甲方爸爸在午饭应酬;乘坐G11,正好陪甲方爸爸晚饭应酬;乘坐G21,正好陪甲方爸爸夜宵应酬。

“董事会没有你的席位,这列能装满1000多个“打工喽”的列车,你可以有一席之地。”

冷知识:京沪高铁提供月票服务,甚至可以包月购买。

为了方便工作和应酬,频繁往返于京沪、乘坐京沪高铁成为打工人越来越普遍的选择。

有人好奇高铁票也不便宜,为什么不干脆坐飞机,不是更方便?

答案或许是:飞机还要跑到郊区奔机场,候机时间也长,也有可能误点, 当然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是——

“商务座要接近2000块,我有次问同事为啥不买机票只要900多,她说飞机上不能开会。”

一位京沪高铁资深乘客,曾在相关话题讨论区留言提到往返路上的心路历程:

“每两周往返一次京沪,因为可以下班赶车,不误工,优选D座,因为进出不打扰人;

上车开电脑戴耳机开静音模式,下车关电脑。从来没看过窗外风景,发呆超过5分钟,就会想起某件没做完的事。”

在班味超标的列车上,被绷紧的不仅是时间和空间,还有打工人心头的一根弦。

“表面商务精英,实际卑微打工喽。”

有网友在相关讨论区发言:在高铁上身着正装,开着电脑,谈着工作,这难道不是曾经期待的长大后的生活吗?

高赞评论则是:确实是,但也是真正过上这种生活以后,才懂得了歌词中的那句“长大了吗,世界不完美吧”。

网上曾有一个热门提问:高铁上打开电脑的人,真的都是在忙吗?

“过去也这么想,但当我在餐厅还在笔记本办公的时候,我觉得全餐厅人都觉得我最惨。”

说到底,就像小时候觉得吃泡面、吃汉堡,这是需要用很大努力才能换取的奖励。

现在才知道,加班时候吃不了一口热饭,有时只能选择汉堡充饥,省时省力。

图源:小红书@北漂小杨,已获授权

说到底,在高铁、飞机,或者在路边、在咖啡店办公的大多是普通又平凡的你和我,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

飞机因天气原因备降,火速掏出电脑办公的打工人/图源:@疯子,已获授权

纵使信号断断续续,客户改了又改,仍能“好的好的,这就发您”;

哪怕流程卡了又卡,颗粒度对了又对,依旧“没问题,收到”。

有人说这趟高铁是“南驴北调”,有人说这是吗喽打工专线。

自嘲和好奇背后,是对“风尘仆仆”的具象化,也是对“奔波”二字的一声叹息。

在一篇讲述乘坐这类高铁的帖子里,分享者这样说:

“我环视一圈,周围好多人都穿着套装,开着电脑在打字,表情特别专注……感觉大家都长成了小时候羡慕的那种商务人士哈哈。”

长大后的生活没有儿时想象的那么光鲜,喜欢到要购买模型的高铁,会变成打工专列;

觉得在地下穿梭、酷到没边儿的地铁,会变成每天让人崩溃两回的沙丁鱼罐头;

吃一次就要高兴很久的汉堡薯条,会变成最普通常见的打工餐……

可与此同时,我们也听懂了儿时从未听懂的那首歌:

“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落,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

因为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对自己的承诺。”

erweima 扫一扫关注槽值 更多有趣内容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4426.html
转会费分歧缩小至100万欧 隆戈 米兰可能今天敲定埃默森
中国选手太厉害了!表现堪称‘黄金标尺 外眼看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