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央行“鹰派”了一回,同时宣布加息、缩表,彰显政策正常化的决心。
7月31日周三, 日本央行宣布最新利率决议,宣布加息15个基点,将政策利率上调至0.15%-0.25%, 日本央行以7-2的投票比例通过利率决议,此前市场预期维持不变。
同时,日本央行公布缩表计划,国债购买规模每个季度减少4000亿日元,将不再提供债券购买范围而是提供指定金额。 日本央行一致投票决定缩减债券购买规模,但不及此前每月缩减1万亿日元的预期
新的货币市场操作指引将于2024年8月1日起生效。分析认为:
消息发布后,日元兑美元短线剧烈震荡,目前跌破153,稍早一度快速拉升破152关口。日经225指数在日本央行决策后继续下跌,日本10年期国债期货在日本央行宣布利率后缩小盘中跌幅。
“超预期”加息,缩表“不及预期”
日本央行本次“超预期”加息,市场预计7月加息可能性约40%;而缩表不及预期,市场普遍预期购买量下月将减少至5万亿日元,并最终在两年内将购买量减半。
具体来看:
日本央行补充称,对金融机构在日本央行持有的活期账户余额适用0.25%的利率;将以可预测的方式减少国债购买,将在每个季度宣布债券购买规模,根据需要调整债券购买计划,在2025年6月对购债实施中期评估,如有必要将在政策会议上评估债券购买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消息公布前,日本媒体曾“泄密”,日本放送协会NHK、日经新闻和时事通讯都指出了日本央行可能的加息举动,8-9月的购债时间表也如期公布,购债金额都较此前减少。
物价存在上行风险,或进一步加息
日本央行表示:
通胀预测方面,日本央行将2024/25财年核心CPI小幅下调,除能源外的核心CPI保持不变:
同时,日本还表示:
日本央行会更“鹰”一步吗?分析师认为,这次利率决议并不鸽。日本央行以书面形式承诺,如果经济活动和通胀前景的良好情况继续下去,将进一步加息。这是第一次,也是我们在植田和男领导下看到的日本央行的鹰派姿态。对于购债规模,ATFX Global Markets的分析师Nick Twidale认为, 日本央行债券缩减规模远低于预期,这对日元造成了沉重打击。
然而,分析师 Toru Fujioka和Sumio Ito认为,日元疲软来到了转折点:
OTAN研究公司首席经济学家Izuru Kato表示:
美联储加息意味着什么
美联储加息意味着要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加息一般就是提高存款利率和提高贷款基金,利率提高后,资金会回流回银行,此时流通中的现金就会减少。 美联储加息和美元贬值有一定的关系,美元贬值,就是因为流通中的货币过多,近几年由于新冠病毒的影响,美国采取大水漫灌的措施,导致美元贬值,因此近几年美联储常会实施加息,缩表、缩减购债等政策,调节货币政策。 综述,通过以上关于美联储加息意味着什么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会对美联储加息意味着什么有个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疫情以来美联储首次明确讨论缩减购债!7月会议纪要暗示年内“动手”
智通 财经 APP获悉,周三,美联储公布了7月27-28日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货币政策会议纪要。 会议纪要暗示,美联储官员在7月的会议上制定了可能在年底前放缓每月购债步伐的计划。 这是新冠疫情爆发后美联储首次在会议上明确讨论缩减购债。 然而官员们希望明确,缩减购债并不是即将加息的前兆。 会议纪要还指出,有“一些”官员宁愿等到2022年初才开始进行缩减。 纪要公布后,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短线走低4个基点,报1.268%;美元指数DXY继续下挫,短线跌幅扩大至30点,报93.02;美股三大股指短线走高,纳指一度转涨,但尾盘三大股指加速下挫,截至收盘,纳指跌0.89%、道指、标普500指数跌超1%;比特币站上美元/枚,日内涨近3%。 纪要显示,与会官员们讨论了资产购买,包括朝着FOMC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取得进展,还考虑在经济条件满足时如何调整资产购买。 官员们表示,美联储今年可能会达到缩减购债规模的门槛。 “展望未来,大多数与会者指出,如果经济按照他们的预期发展,他们认为今年开始放缓资产购买步伐可能是合适的,经济已经达到通胀目标,并对就业增长的进展接近满意。 ” 然而,委员会成员们普遍认为,就业尚未达到美联储在考虑加息之前设定的“实质性进一步进展”标准。 纪要显示,美联储决策层存在意见分歧。 一些官员甚至担心,如果新冠病例继续上升并可能抑制经济增长,通胀可能会重新陷入下行趋势。 数位官员表示,如果变异毒株在美国的传播情况恶化,他们恐怕会改变对货币政策的立场。 官员们判断,当前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非常高”,新冠Delta变体和通胀均构成挑战。 一些与会者建议,鉴于近期的高通胀数据可能比预期的更持久,准备“相对较快地开始缩减”资产购买步伐将是谨慎的做法。 另外几位官员则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可能都不会进行缩减。 几位与会者还指出,缩减资产购买规模并不等于收紧货币政策立场,而只是暗示将以较慢的速度提供额外的货币宽松政策。 这与市场预期相符合,市场认为美联储很快会开始缩表,但仍认为至少在未来一年左右不会有加息。 与美联储基准利率挂钩的期货合约定价显示,2022年11月加息的可能性约为50%,12月加息的可能性为69%。 纪要还显示,部分与会者认为减码购债将取决于经济形势,减码行动与加息的时间点无关。 一些与会者还表达了对保持高度宽松的金融环境可能会导致金融系统风险进一步增加的担忧。 分析师Chris Anstey表示,如果考虑到自7月美联储会议以来,我们得到的经济数据一直在走弱,那么在这一点上,肯定没有什么理由支持美联储9月份宣布紧缩计划。 会议纪要已经没有任何暗示了。 如果他们要在12月开始缩减购债规模,就需要在11月3日的会议上宣布。
2018年将迎全球加息潮吗?
2018或迎全球加息潮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今年以来第三次加息,13日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1.25%至1.5%的水平。
14日,欧洲央行、英国央行也宣布了议息结果,前者再次重申执行缩减购债规模的计划,后者则在上月加息后决定按兵不动。从趋势上看,随着世界经济稳健增长,通胀水平逐渐升高,全球主要经济体将继续推动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2018年可能见证更多加息时刻——
经济向好为美联储决策定调
美联储2015年12月启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加息,开始了缓慢的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 此后,美联储在2016年12月、今年3月和6月先后加息,并于今年10月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
与前两年相比,美国经济今年展现出持续稳健增长的态势,是美联储年内三次加息的基础。
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增长3%,略低于第二季度的3.1%,但超过市场预期的2.5%。
美联储上月底发布的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显示,10月至11月中旬,美国经济继续温和扩张,经济前景有所改善,价格压力已经增强。 这份被称为“褐皮书”的报告说,受访地区节日消费预期整体乐观,制造业活动继续温和扩张,但房地产市场增长仍不明显。 报告还表示,大部分地区的价格上涨压力较9月份有所上升。
美联储在13日货币政策例会后发表了一份声明,重申了对美国经济的乐观判断。 声明说,11月份以来的信息显示美国经济保持稳健增长,就业市场继续强劲,失业率进一步下降;家庭消费保持温和增长,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近几个季度有所回升。 声明还指出,曾重创美国南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飓风及灾后重建活动对近几个月的经济、就业和通胀产生影响,但并未实质性改变美国整体经济增长的前景。 美联储仍然预计美国经济保持温和扩张,就业市场保持强劲,通胀水平将在中期内稳定在2%目标附近。
美联储主席耶伦此前在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作证时说,预计美国经济将继续扩张,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有望推动薪资和收入增速加快。
根据美联储当天发布的季度经济预测显示,2017年美国经济预计增长2.5%,高于9月份预测的2.4%,到2017年底美国失业率预计为4.1%,低于9月份预测的4.3%。 美联储同时预计2018年美国经济增长2.5%,高于9月份预测的2.1%;到2018年底美国失业率预计为3.9%,低于9月份预测的4.1%。
国际机构对美国经济今明两年的增长预期也持乐观态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美国经济今明两年的增长预期全部上调,预计今年增速将达2.2%,明年将达到2.3%。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计美国经济今明两年将分别增长2.1%和2.4%。
耶伦接班人将“萧规曹随”
美联储主席耶伦在1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美国经济增长将继续支持美联储渐进加息。 这是耶伦作为美联储主席的最后一次新闻发布会。 2018年2月,现任美联储理事杰罗姆·鲍威尔将接替耶伦成为下一届美联储主席。 根据鲍威尔的表态,未来美联储还将稳步提高利率并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同时放松金融监管,这些措施会增加全球资金向美国流动的意愿并有助于华尔街在金融领域继续号令世界。
特朗普上月初宣布提名现年64岁的鲍威尔接替美联储现任主席耶伦。 外界普遍预期,鲍威尔执掌美联储后将延续耶伦任内谨慎渐进的加息节奏,继续推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
鲍威尔通过美联储官方网站表示,如果获得参议院批准,他将领导美联储继续加息和收缩资产负债表(“缩表”)。 鲍威尔表示,如果获得参议院批准,他将与其他美联储同事一起支持美国经济朝着全面复苏继续取得进展,在保持就业市场强劲增长的同时,推动美国通胀率逐步升至2%的目标。
“我们预计利率水平将进一步上升,资产负债表规模将逐步收缩。 ”鲍威尔说。 他表示,尽管美联储竭力提高其政策的可预见性,未来仍充满不确定性,美联储必须根据经济变化灵活调整政策,同时准备好应对威胁美国金融稳定和经济繁荣的新风险。
路透社的报道称,鲍威尔如果获得参议院批准,将在现任美联储主席耶伦2月份任职到期后接替她的职务,届时他继承的将是稳健的经济成长,至少未来数月货币政策不会大变。 但他也将接下耶伦尚未完成的工作,也就是经济方面的几个未解难题,为何通胀如此低迷、金融市场状况在货币政策制定时所扮演的角色,在利率较低时如何应对经济衰退等。 除非美国将接近纪录高位的101个月扩张趋势再延续四年,否则鲍威尔不得不应对衰退局面,但很多人认为美联储还没有做好相应准备。
鲍威尔就此指出,目前并不清楚美国通胀持续疲软的原因,但如果通胀疲软的状况持续,美联储将更缓慢地加息。 他还预计,美联储缩减资产负债表将持续三到四年,最终规模将从目前的约4.5万亿美元降至2.5万亿到3万亿美元的水平。
美联储加息周期未至中盘
从2015年首次加息算起,美联储已经5次上调基准利率,但目前水平与美联储希望达到的中性利率水平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根据美联储13日发布的利率预测显示,到2018年底联邦基金利率中值将升至2.1%,意味着2018年美联储会加息3次。 还有分析指出,为了给应对下次经济衰退准备更多“弹药”,美联储有可能加快升息步调,争取两年内将基准利率水平推升到3%以上。
将利率回归到所谓的“中性水平”,是美联储的终极目标。 这样的利率水平既不会对经济产生刺激作用,也不会抑制经济增长,而是保持恰到好处的中性。 美联储官员称之为“长期均衡利率”或者“长期中性利率”。 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前,许多经济模型都认为该利率应处于接近4%的水平,经通胀调整后该利率应为接近2%。
回到2004年6月,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意识到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时候回归中性水平了。 短短两年间,美联储连续17次小幅加息,在加息周期还未结束之时,格林斯潘退休了,继任者伯南克完成了最后3次加息。 仔细算来,格林斯潘和伯南克一共用了25个月将联邦基金利率推高到5.25%。
目前,外界普遍认为,本轮加息周期的终点还很遥远,2018年美联储的加息节奏将与今年相同。 目前,比较流行的预测是2018年、2019年、2020年美联储还将分别加息3次、2次、2次。 投资银行美银美林在报告中预测,美联储将在2018年加息3次,在2019年加息2次。
有分析人士指出,2018年美联储仍可能决定加快加息步伐。 美国正在推进的税改计划和即将接任的美联储主席人选杰罗姆·鲍威尔,是外界最关注的可能影响美联储加息路线的两大因素。 华尔街投行美银美林也提到,市场可能低估了税改方案对美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影响,2018年一季度美联储加息节奏可能进一步加快。
目前,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正就大规模减税法案的政策细节展开最后协商,预计大幅降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率将导致未来十年美国财政赤字增加约1万亿美元。 减税和财政刺激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多大,会否导致美联储加快加息节奏?这些问题的答案仍不明确。
美联储主席耶伦在1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伴随美国国会讨论减税法案,许多美联储官员预测美国经济前景时已考虑财政刺激的因素,金融市场也已大部分消化减税政策的乐观预期。 她指出,美联储官员与大多数经济学家对减税政策的分析一致,认为减税可能会小幅提升未来几年美国经济增长。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此次美联储释放的是“鸽派”信号,即未来两年将继续保持小幅加息的节奏,不会加快升息步伐。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波森认为,美联储最初会不情愿大幅加息,以免对冲特朗普政府刺激经济复苏的效果。 国际金融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罗宾·布鲁克斯强调,避免美元汇率过度升值是美联储采取小幅渐进加息的重要原因。
全球加息或成大概率事件
因奉行港元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香港金融管理局14日宣布,基本利率根据预设公式上调25个基点至1.75厘,即时生效。 在此之前,全球还有一些主要经济体先后宣布开启加息周期。 随着世界经济状况日益改善,主要经济体保持好于以往的复苏态势,过去几年全球货币政策明显分化的局面将一去不返,随之而来的大概率事件将是全球货币政策发生转向,此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抵御严重衰退的宽松货币政策,甚至是超宽松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将缓慢而谨慎地回归正常化。
回到2013年12月,在经济持续复苏的背景下,美联储在当月政策例会后宣布,从2014年1月起小幅削减月度资产购买规模,将长期国债的购买规模从450亿美元降至400亿美元,将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购买规模从400亿美元降至350亿美元。 这被市场理解为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第一步。 从那时起,美联储成了全球货币政策制定者中的“孤独者”,也为之后数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呈现分化格局埋下伏笔。 到了2015年12月16日,美联储终于宣布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25个基点,到0.25%至0.5%这一区间,为2006年6月以来美联储首次加息,也是美国货币政策回归中性水平的最强信号。 2016年,美联储继续加息,但其他央行不为所动。
形势在2017年发生了转变。 加拿大央行于今年7月和9月两次加息,成为美联储的“追随者”。 进入11月,英国央行和韩国央行也做出了类似决定。
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11月初宣布,将基准利率提高25个基点至0.5%,这是自2007年7月之后英国央行首次加息。
根据当天公布的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纪要,该委员会以7比2的投票结果决定提高基准利率,并一致通过继续执行宽松措施,包括继续购买100亿英镑的英国公司债券,维持4350亿英镑的金融资产购买规模。
月底时韩国中央银行(韩国银行)将基准利率从1.25%上调至1.50%。 这是韩国央行2011年6月以来首次出台加息政策,也是维持利率连续16个月不变之后首次调整。 韩国央行当天举行金融货币委员会全体会议,经过投票作出上调基准利率的决定。 韩国央行发表声明说,作出加息决定是因韩国经济复苏势头良好。 声明说,金融货币委员会认为,韩国国内经济强劲增长趋势持续,国内消费温和增长,投资领域发展积极,同时出口保持高增长率,国内经济增长率有望超过此前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欧元区经济今年复苏势头良好,前几年苦苦支撑的欧洲央行10月底在法兰克福宣布,维持欧元区现行的零利率政策不变,但将每月购债规模缩减一半。 此举表明欧洲央行审慎开启了退出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序幕。
全球范围内更多央行投身加息阵营,一方面是因各自经济保持良好复苏态势,有必要对过去执行的宽松货币政策进行调整。 根据经合组织的判断,全球多个主要经济体今明两年有望加速增长,反映出全球经济的复苏步伐变得更加同步;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已经呈现走高态势,也引起了货币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此外,美联储连续加息,势必产生外溢效应,提高本国利率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应对之策。 有分析指出,进入2018年,还会有其他央行主动或被动地投身加息阵营。
还有报道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助理主任詹姆斯·丹尼尔表示,美联储加息政策已被市场大部分提前消化,去年以来中国资本外流压力明显减小,同时外汇储备水平非常充足,预计美联储加息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对更多新兴经济体来说,美联储连续加息,将提高资金流失的风险。 国际金融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加速且全球风险偏好上升,对冲了美联储执行货币政策正常化措施的冲击,预计今年流入新兴经济体的国际资本将增至1.1万亿美元,但对美联储的未来行动仍要加以警惕。 国际金融协会全球资本市场高级主管索尼娅·吉布斯表示,国际资本流动仍将受到美国通胀率和美联储货币政策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国际债券收益率上涨速度快于预期,可能导致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局面,尤其对新兴经济体债务流动来说,更是一大威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发出警告,一旦全球通胀率大幅回升,主要央行突然收紧货币政策,就有可能引发金融市场动荡。 该组织预计,在利率大幅上升以及股价和房价降幅超过10%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将会出现衰退,新兴经济体将面临资本外流的巨大风险。
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美联储、欧洲央行等主要央行应清楚地向市场传递缓慢退出货币刺激政策的计划,以避免市场动荡,金融监管机构应采取宏观审慎政策以降低杠杆率,控制金融风险。
明年不就知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