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清华博士学位的条件之一 教会导师一点东西

本文来源:清华大学小研在线、哈哈镜V

早前,清华大学副教授贾庆山 在自动化系举办的“学术人生”讲座上发表演讲,给当场的同学们分享了 关于研究生做学术的几点建议 。贾教授在台上神采奕奕,严厉的语调与风趣的语言相反差,有理有趣,发人警醒。台下同学们笑声此起彼伏,场面热烈,意犹未尽。接下来是对(请停止散发魅力的) 贾老师的“学术人生”讲座内容的精要回顾 ,也希望同样能够对读者们有所启发。

贾庆山老师

一个群体

Permanent head Damage 的博士生群体

博士生一年级的同学们,不要担忧或高兴得太早,抱歉你们还没有经历Qualification——预备考试,你们暂且不能被称为博士,只能称自己是要努力成为博士预备生的学生。 等过了一年到了博二,你们会疑惑,自己读的是工学,为什么要被叫做Ph.D---哲学博士?

不清楚。什么叫博士生?不清楚,甚至于不知道自己最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园子里待到第三个年头,同学们会开始想,我是谁?清华博士,可能已经不太会非常明确地表述,到底什么叫清华博士生?甚至于连博士生是什么都不太清楚。等到四年,终于就变成了永久性脑损伤(Permanent head Damage)。所以就Ph.D了,可以毕业了。

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去读博士,也没有必要大家都去读博士。人只要自己走成功的道路就好。但既然你选定了要去读博士,可能要先清楚地了解这意味着什么?现在退出,不用等到最后被开除,可以选择主动离开。为什么叫永久性脑损伤?因为你答辩完之后,会发现你思考问题的角度会和很多人不一样,甚至于是绝无仅有。

寻常的喧闹声中,大家都嘻嘻哈哈讨论问题的时候,你经常会发现与众不同的细节。一道题大家在讨论选A还是B或者C的时候, 如果你是一个博士,你可能会说这个题目出的不对,逻辑上有问题。这就是永久性脑损伤可能会给你带来后果 。 这个损伤是没法修复的,损伤过后想回归正常也比较困难。你会发现除了你,别人都和你不一样,很异类。

那是什么让你们变得与众不同?是什么能够让你们做出与众不同的贡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毕业生?一名优秀的毕业生?或者即使你不能够毕业,也能够做出很重要的科研成果?大家不要害怕,其实能不能毕业不是清华的博士生首要考虑的问题,我的个人观点,清华的博士生重要的事情是你能不能够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环是学术志趣的培养。

三个问题:学术志趣培养

很多同学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读博士。可能因为周围的人都在读博士,可能因为爸妈想让你读博士。你们有没有想过五年之后要做成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你只是生活在今天,我要做什么?明天要考试,后天要交论文截稿,这个不太对,这个是战术层面。战术层面上你可以打赢一个一个小仗,但是你可能会失掉整个战争。你可能会写很多很多论文,最后却发现你在博士期间没有学到太多知识,你可能会做很多很多工作,写了很多代码,最后却觉得在这里读一个博士并没有达到你预期的目标。为什么?

第一个问题来了,因为你一开始就没有想好,五年之后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比较合适的,当然是说五年之后我想毕业,大家谁不想毕业,这个目标不够。我要成为优秀毕业生,这是一个目标。 五年之后我要能够做出很好的成果,这是一个好目标。 有同学说五年之后,我要成为有钱的人,嗯这也是一个目标,但是你可能选错方向,不应该去读博士生。

随后的两个问题,你应该问自己,15年之后你要做成什么样子?你是不是正在朝着这些方向努力?这三个问题是我很早以前被面试的时候,我的导师提的。很幸运当时我确实想过这个事,所以后来能够成为博士生。当时我并不觉得有什么特殊,我觉得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想。直到后来有机会跟大家讲这个课,我才发现不是,很多人没有想过这些事情。有时候你会发现,原来你跟大家是那么的不一样。没有关系,你们每个人都不一样,但这三个问题值得你们思考。

学术志趣体现在你是不是真的对研究透一个问题感兴趣。 这也是我个人的观点。每个老师可能有不同的观点。你读研究生不是为了有钱,你做研究不是为了有名,本质上你去成为一个研究生,是因为你很好奇,因为你不明白,甚至于你不舒服。因为你内心当中很痛苦,你会为一些问题,一天到晚不能睡觉,非常迫切的想把这个问题给解决。

我看到在网上有些人会惊讶,说有多知名的专家,白发苍苍,竟然很认真在去听某场报告,最后还不时提出一些问题,哇多厉害。有没有搞错?这是一个学者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有什么不应该?当你去听报告的时候,如果你的唯一目的是去凑人数,为什么要听?就像今天你来听我的讲座,如果你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学分,为了课堂出勤合格,我说真的,不用。你要对自己诚实,你应该问自己,对做研究是否感兴趣?

三个条件:获得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的条件

你现在可能了解,也可能不了解,获得博士学位需要一些必需条件。有同学说我要发表足够多的文章,我要有足够多的成果,我要写一篇好的学位论文,要评审获得好的意见,同时还要找到好的工作,最后才开始申请毕业答辩。对,都对。都不太对。这些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这些不是最主要的。

我觉得你应该问自己, 第一,你是不是能够教会老师一点东西?

我原来不是这么想的,学生不是来学习的吗?后来当老师了,觉得这个想法有些问题。老师上课,贡献出时间,贡献出精力,贡献出经验,挺好。你毕业了,假如什么都没有教会你的老师,那这个老师不是又付钱又付时间又付精力又付经验,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这个不对了,很不对。如果你到最后什么也没有教会你老师,我觉得你不是一个合格的博士生。你至少应该教你的老师一样东西。你能够说完了以后,你老师说对,不错,这个东西我没有想过,谢谢,我学会了。这个是你的目标。

第二,写一篇文章,让同行说好。 不一定要发表上《TAC》,《AUTOMATICA》,《PAMI》,《PROCEEDINGS OF THE IEEE》,不一定要写这些“CNS”的文章。“卡尔曼滤波器”第一篇文章也不是发在这上面,但是你应该写篇好文章。你可以发在一个很不起眼的期刊或者会议上,但是要求它一定要是好文章。而且这个好字不应该是你的老师说,不应该是你同学说。应当是一个同行,发自内心,真心佩服地说好。

第三,不辱师门。 就是一个老师以后出去,不会因为说这个人是我的学生,觉得脸上无光,反倒是应该很自豪,这是我的学生!

这些都不是我说的。当时我被面试的时候,老师说,我问你的问题都问完了,你有什么问题?我说那我问一个问题,假如我读研究生,怎么可以毕业?然后就有了这三句话。第一你应该教给我一样东西。第二,你应该写篇文章,让我们同行说好。第三,不辱师门。

请大家看一下,这三条里面有没有定量?第一条,一样东西,1。第二条,一篇文章,也是1。第三条更泛,什么叫不辱师门?完全是一个定性概念。好的标准不是定量,是定性。我们也正在向这个方面去转化。以前咱们的学生毕业的要求非常明确,也比较高,是从定量的角度上评判。现在越来越偏向于定性,这才是真正体现出咱们清华的学生水平在提高,不太需要那些数字来去判断,不在于你写了多少篇文章,而是相信同行评议。

三个标准:如何选题

如何选题

大家经过考虑,参加面试,最后顺利入学了。很快的一个问题是选题。假设你们都能顺利通过博士生资格考试,怎么选题?给大家一些建议。我的菜烧得糟糕,难以下口,但并不影响我去评价人家的菜烧的好坏。所以你做研究,也许自己做不出特别特别好的成果,但是你应当有一个好的品位。这个品位是你们在研究生期间最需要去训练的东西。有句玩笑说小孩子从小吃东西太咸,长大以后吃什么东西都没有什么味道。 如果你在读研究生的期间,品位已经变坏了,咸盐吃多了,可能你以后很难再成为特别好的研究人员 。 所以在选题的时候,应当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这个问题工程师是不是关心? 你关不关心不重要。工程师是不是关心?我们是工学门类的研究生培养,你不是理学,你也不是商学,更不是艺术,你是工学,所以你一定要尝试去回答工程师是不是关心?工程师可能现在不关心,但是未来会关心,这个也很好。有人去研究MIT发表的文章影响力,很多文章在发表出来前五年没有citation(引用),同学们会想完蛋了,毕业的时候都没有citation,评不了优秀了是吧?这些文章往往成为很好的结果。还有一些文章发表出来,十年都没有citation,这些文章一般会成为特别棒的结果。还有极个别的文章发出来,15年都没有citation,很有意思,这些文章基本上是诺贝尔奖级。有些同学的论文citation很高,应该开心,毕竟还有些人的文章一辈子都没有citation,但是不要太开心。要不然是你生的时代对了,同行都能够很了解你的工作。要不然就只能说明你做的是一个热点问题,却不是一个根本性问题。谁都清楚做一个热点问题citation很容易变高,但作为一个基本性问题,可能别人很长时间都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去研究这个问题。另一方面citation高不一定是好事,也可能因为他的结果是错误的,被当做反面例子不停引用。选题关心citation,倒不如关心,工程师会不会关心。

第二,这个问题我是不是会做? 博士生选题的时候可能会说:“导师给我选了一题,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做,在国内外也没找到有人做过,文献和关键词都没有,是不是故意要为难我?跟我过不去。”你们想想,你要是会做,你干嘛要去研究它?你要是会做,你今天就写个报告就好了,干嘛要花四年五年的时间?你们现在20多岁,这个岁月正是人生当中最宝贵的时候,去干别的不好,干嘛要去做一些你很会的事情?如果纯粹做一些乏味却费力的事情,我建议你不要去做。你可能会在很短的时间当中发很多文章,但长远来看,有百害无一利。你用你人生当中最精华的时间做一个之前就已经会的题目,你失去了太多的机会,不要去做。

第三,这个问题我是不是感兴趣? 你是不是感兴趣你得问自己,人一定要做你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才能够真正发挥你的潜质。所以我第三次说这件事,请大家要对自己要诚实。可能又会有学生说,我的题目是导师定的,根本没有给我选题的机会。对不起,谁说你一个人只能做一道题,谁说一个博士生就应该只做一道题目。我跟我的学生说,一个人至少应该做三个题目,一个题目是你可以毕业的,一个题目是能够对得起人家帮你交的学费。还有一个题目可能是你为了找工作,或者因为各种原因,你自己感兴趣。你应该做你感兴趣的问题,把你最主要的时间放在那个上面,当然并不意味其他的事情就一概不管。

七个问题:如何做研究

贾庆山老师介绍七个问题

你们比较幸福,我们的学生少。比方说我们一个老师一年只能招一个博士,隔几年才能招一个硕士生,你们对一个老师占用的资源会比别人多。那怎么做研究呢?是不是让老师给我安排任务?老师,你让我干三件事,我只能干一件,你告诉我应该做哪一件?其实这些问题应该你们自己去解决。正是这种过程,才是读研究生应当接受的训练。你要通过自己的揣摩来了解哪些问题更根本应该先做,哪些问题比较表面,可以后做。就算你们以后不做研究,这种能力也会对你们有非常大的帮助。

● What’s the problem?

● Why is the problem important?

● Why is the problem difficult ?

● What is the state of the art?

● What is your magic touch?

● What are the main results?

● What are the assumptions?

这里是七股文,不是我创造的。它来自于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们的中心有一位讲席教授很有名,叫陆宝森陆老师,他提出来的。

第一,What’s the problem? 你要做的这个问题是什么? 一句话就应该回答。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在任意短的时间内,向任何人讲到你希望达到的程度。如果你没有做到,不是因为你做的问题很高精尖,是你的功夫下的不够。例如我在听一个报告,五分钟还没有听懂他在说什么,不是因为我笨,是因为这个报告不好。为什么?他花了五分钟都没有把问题说清楚,他不尊重听众。如果有报告进行到最后我什么都听懂了,我会对这个报告人非常尊重,他属于一个真正的牛人,很不容易。报告深入浅出,能够把它的亮点用非常简洁的方式说明白,这也是我现在的标准。同学们,有可能我以后会出现在你的答辩委员会当中,这就是我的标准。你不用担心说五分钟就把我的工作说完,是不是说明我什么都没有干?不会。我会很开心。反倒是你要是讲了20分钟,30分钟,我都没有明白你说什么,我的感觉很差。自己提问,What’s the problem? 一句话应该能明白。

第二,Why is the problem important? 这个问题为什么重要? 这个问题重要,因为我老师让我做的。这个问题重要,他要是不重要,我怎么能写文章。这个问题重要,他要是不重要,每天这个生活我都白花时间了,我何以对江东父老,所以他不重要我也得说他重要。你不够诚实。老老实实回答一下,你觉得这个问题到底重要不重要。如果你要觉得这个问题不重要,别做了,做他干嘛?每天都有机会去改变你的人生。马云说天天晚上想脚下千条路,早上起来却还是走老路。何苦呢?

第三,Why is the problem difficult ? 这个问题难不难,这个问题为什么困难? 你要是没想过,赶快想。你要是想过了,发现这个问题不难,别做。你做也写不了文章,你写了文章也上不了好期刊,你上了好期刊,也不会有人读。上了好期刊,别人读了也是被人家笑话。你应该要做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有难度的问题。

第四,What is the state of the art? 别人在干嘛? 大家经常会有这个问题,怎么知道你的文献调研做得充分不充分?你站在这里闭上眼睛,你的脑海当中应当浮现出一个地球。在这个地球上面,每一个大洲,跟你做的这个问题最相关的研究组在哪里。每个组里面能说出代表人名字,在什么年代,这才叫做好了。如果你跳出来说,老师我做这个问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不信。因为我也是咱们这个学科的,你们做出一个这样的问题,多多少少都有别人的工作跟你有关系。要你说脑袋当中什么都没有,是因为你懒,你没有去充分做好文献调研。

第五,What is your magic touch?既然这件事很重要又很困难,很多厉害的人物尝试解决,却都没能解决,为什么你解决了? what is your magic touch?你的一篇文章就只用讲一个故事。同学们可能会讲,你太小看我做的贡献,一篇文章写不完。可以,那你写几篇文章,一篇文章讲一件事。what is your magic touch?一句话说清楚你的贡献是什么。

第六,What are the main results? 好,那你在这个漂亮的想法支撑底下,主要成果是什么? 列出来。三个四个差不多,一个两个也没关系,五六个不太正常。怎么会有很多东西?毕竟你就一个idea。

第七,What are the assumptions? 你获得这么好的结果应当有前提假设。 有的你知道,有的你没有意识到,应当把它写出来。这些前提假设是你后面的学者再去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考虑去放松去突破去推广的,你不写别人也会问。如果不知道,那只能说明 对自己的成果认识不够。

七个问题。什么问题?为什么重要?为什么困难?别人做了什么?你的核心贡献是什么?主要成果有哪些?前提假设是什么?你每写一篇文章都应该问自己。等你把这七个问题都回答了,写一个excel表,我很推荐大家这样做。我也经常在写一篇文章前,列一个excel表,两列,七行。左边一列七个问题,右边一列回答,列完之后你可以开始写文章了。怎么写呢?

编辑、审核:大可


中国著名数学家生活中的趣味小故事(简短一点,20字到30字以内)

哥德巴赫是一个德国数学家,生于1690年,从1725年起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 在彼得堡,哥德巴赫结识了大数学家欧拉,两人书信交往达30多年。 他有一个著名的猜想,就是在和欧拉的通信中提出来的。 这成为数学史上一则脍炙人口的佳话。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1930 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 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 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 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 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 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 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 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 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 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 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 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 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 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 20 篇论文。 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 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精神,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 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 最终,他的事业成功了。 华罗庚把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华罗庚把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 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 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1966年5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 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陈景润成了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 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 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 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 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 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张圣蓉1948年生于陕西省西安市,出生不久便随父母到台湾居住。 她从小聪慧,喜爱读书,对数学情有独钟。 张圣蓉中学毕业后考入著名的台湾大学数学系,1970年获学士学位。 她不满足于此,又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 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欧拉的故事当时,小欧拉在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书。 有一次,他向老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老师是个神学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圣经上也没有回答过。 其实,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是无限的。 我们的肉眼可见的星星也有几千颗。 这个老师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天有有多少颗星星,这无关紧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 欧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没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颗一颗镶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亲自把它们一颗一颗地放在天幕,他为什么忘记了星星的数目呢?上帝会不会太粗心了呢?他向老师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老师又一次被问住了,涨红了脸,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老师的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怒气,这不仅是因为一个才上学的孩子向老师问出了这样的问题,使老师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老师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 小欧拉居然责怪上帝为什么没有记住星星的数目,言外之意是对万能的上帝提出了怀疑。 在老师的心目中,这可是个严重的问题。 在欧拉的年代,对上帝是绝对不能怀疑的,人们只能做思想的奴隶,绝对不允许自由思考。 小欧拉没有与教会、与上帝保持一致,老师就让他离开学校回家。 但是,在小欧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环消失了。 他想,上帝是个窝囊废,他怎么连天上的星星也记不住?他又想,上帝是个独裁者,连提出问题都成了罪。 他又想,上帝也许是个别人编造出来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后无事,他就帮助爸爸放羊,成了一个牧童。 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 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 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 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 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 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来的计划。 他有办法。 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听了没有理他。 小欧拉急了,大声说,只有稍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 父亲听了直摇头,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 父亲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 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 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 父亲着急了,说: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这个羊圈太小了,太小了。 小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 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 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爸爸说:现在,篱笆也够了,面积也够了。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 面积也足够了,而且还稍稍大了一些。 父亲心里感到非常高兴。 孩子比自己聪明,真会动脑筋,将来一定大有出息。 父亲感到,让这么聪明的孩子放羊实在是及可惜了。 后来,他想办法让小欧拉认识了一个大数学家伯努利。 通过这位数学家的推荐,1720年,小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的大学生。 这一年,小欧拉13岁,是这所大学最年轻的大学生。 楼主,我只有一篇,超过二十字的。 不过,二十字很少唉!刚刚打的那一点点字就已经超过二十字了!!!

744分庞众望正留校清华攻读博士!他身后有着怎样励志的故事?

背后还是有着非常励志的故事的,他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轻易的发现,而且也是努力的提升自我,加强了自己各方面的锻炼,平常生活当中对于自我的要求也非常的严格,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身世而感到自卑,也正是因为他这样的态度对于他今后的事业发展也带来了更加积极的影响。

庞众望清华毕业后现状如何

高中期间,学校得知庞众望的家庭情况,给他免除了三年的学费,高中三年虽然艰苦,但也熬过来了。

高考那年,他考出了684分优异的成绩,又因为参加了清华大学的“自强计划”,获得了农村专项计划清华大学60分加分,以744分的成绩成为了河北沧州的理科状元。

考上清华大学之后,庞众望相关事迹被各路媒体曝光。 一些爱心人士得知了庞众望一家的情况,表示要资助他上学,提供一些帮助。

但都被庞众望和母亲婉拒了,庞众望说,他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更知道赚钱有多不易,那些钱也是别人通过辛苦得来的。 清华大学有勤工俭学的机会,也有贫困生补助。 何况他现在还做着家教,有劳动能力,再接受他人的捐赠,心里会过意不去。 大学四年自己只需要做的就是努力,让考上清华的机会,不被白白浪费。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大学里依然刻苦学习,还担任了团支书职务,学习之余,他还进行勤工俭学。 经过4年的努力,庞众望圆满完成学业。 毕业后获得了直接攻读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的资格。

他继承了母亲的乐观,母亲虽然生活困顿,但脸上从来都是洋溢着阳光,从没有饱经苦难的忧戚神色,把最好的一面给了孩子。

庞众望说他从来没觉得羡慕别人,就是出身在这样的家庭,他也觉得比其他孩子幸运,想见到自己的妈妈,随时都能见到。 只是生活方面困难了些,亲情方面比别人收获得更多。

医生说,母亲庞志琴的寿命要比普通人短一些,所以庞众望想好好学习,未来好好工作,做出一番成就,尽快让妈妈过上更好的生活。

然而庞众望的母亲在去年因病去世,没能看到她期盼已久的儿子穿上学士服的样子。 这也成了庞众望心中最大的遗憾。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多数家庭条件不好的人内心自卑且不够勇敢,然而在《面对面》栏目的采访中,庞众望的目光始终从容且坚毅。

在采访中,主持人问他:“很多在这样的家庭生长的孩子,会特别害怕和别人去讨论这样的事,不喜欢和很多人去讲。”

而庞众望则一脸平静地回答:“我没有觉得我的家庭有哪一点拿不出去的,有哪一点不值得去讨论的。 我妈妈那么好,我姥姥姥爷也那么好。 我的每一个亲人都那么好,我的家庭哪里是拿不出去讨论的呢?我觉得他们应该羡慕。 ”

出生在苦难的家庭,体验过贫穷和艰难,却从未被命运打败,也从未抱怨过家庭和父母,反而心怀感恩,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4606.html
字母哥无缘 KD 打破詹姆斯40000分记录有多难 现役仅1
10岁掌握大学数学 谁在制造 1岁弹钢琴 网红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