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说的主题是,内塔尼亚胡建议美以一起在中东打造一个类似北约的军事联盟,共同遏制伊朗,他的梦想真的能实现吗?据报道,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此次访美,为能得到美国国会两院的支持,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讲话时,煽情、谎话的用上了,甚至有些话让一些美国会两院的议员都听不下去了。当然了,内塔尼亚胡说的最多的,还是美国的支持,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摧毁哈马斯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和被扣押人员获释的问题。但是让人们意外的是,以色列总理在讲话中还建议美方在中东打造一个类似北约的新联盟,很多专家也称是“中东版小北约”,用来对抗伊朗的威胁。难道这也是以总理匆匆去美国求援的一项任务吗?为什么内塔尼亚胡在美国国会两院突然提出要打造“中东版小北约”的新联盟呢?因为在此之前,没有听说内塔尼亚胡还有打造新联盟的设想,也没有详细的内容,只能根据已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
第一种可能是,想把美国牢牢绑在中东,促使美国加大援助力度。内塔尼亚胡说的是,建议美国与以色列携手,在中东打造类似北约的新联盟。那美国的加入,肯定是会像北约一样,由美国当老大了,这样的话,既可利用美国来胁迫美国在中东的小盟友加入新联盟,壮大组织,又可以震慑伊朗等反以的国家,以及中东那些不听话的国家。这在内塔尼亚胡的话中说的很明白了,他说,这个联盟将以北约为模型,目的是为了在中东地区建立一个安全联盟,以应对伊朗日益增长的威胁。
第二种可能是,狐假虎威,用美国来胁迫中东的一些国家加入新联盟。内塔尼亚胡说,任何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的中东国家都应被邀请加入这个联盟。但是,内塔尼亚胡很清楚,在中东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国家就没有几个,有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国家,也未必真心想加入这个新联盟,就拿沙以关系来说吧,美国一直在斡旋,却始终未能实现关系正常化,随着巴以冲突持续升级,沙特正在重新思考其外交政策的优先事项,大家说,这种情况下,沙特会加入吗?还有的中东小国是谁也得罪不起,表面站在中立立场,暗地里却在支持哈马斯,因为他们同属一个阿拉伯世界。
第三种可能是,押注在特朗普身上,希望特朗普上台后继续支持。内塔尼亚胡在美国去见特朗普,目的就是在押注,希望特朗普上台后能继续支持以色列。因为特朗普在任时曾亲自促成,以色列与阿联酋、巴林、摩洛哥和苏丹达成关系正常化协议,称为《亚伯拉罕协议》。所以内塔尼亚胡把自己提议的“中东版小北约”称为,是《亚伯拉罕协议》的延伸,认为新联盟应该命名为“亚伯拉罕同盟”。
而且,中东版北约的构想并非是以总理的创新,最早是由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希望整合中东地区的力量,构建一个以美方为主导、以色列为核心的安全联盟。试图复制北约模式,将美国、以色列、沙特、阿联酋、埃及等关键国家统合在一起。然而,这一构想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质疑。
总之,中东的局势因巴以冲突变得矛盾更加尖锐化,现在,内塔尼亚胡在中东打造一个类似北约的军事联盟的想法可能会成为一个白日梦,难以实现。而且,必然会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反对。俄新社发文称,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这一提议,旨在分裂阿拉伯国家。如果在中东建立一个对抗性的新军事集团,将被阿拉伯国家视为严重威胁和挑战。
大国关系对国际格局发展的影响是???
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2010年即将过去,世界又经历了不平静的一年。 从地区形势看,美国政治、经济难题相互交织,欧盟重大改革开始启动,中东局势变数增加,朝鲜半岛局势堪忧……新华社海外7个总分社的社长以笔谈形式,对不断演变的地区形势展开评析。 亚太地区:地区关系因美国加快“重返亚洲”而复杂化新华网香港12月26日电 2010年,在亚洲国际舞台,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的身影颇为突出。 在美国总统的出访日程表上,到访亚洲的时间最长;浩浩荡荡的美国舰群,不断在亚洲海域炫耀武力。 这一年,亚洲地区的国际关系,因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强势向纵深推进而日趋复杂化。 “重返亚洲”的战略,由美国政府2009年7月公开提出,旨在重新确立和提升美国在亚洲的主导地位。 奥巴马总统自喻为美国首位“心系太平洋的总统”,热衷在亚洲“发挥领导作用”。 希拉里国务卿深明远意:“美国的前途与亚太地区的前途紧密相连,而这个地区的前途有赖于美国。 ”美国的“重返亚洲”不仅是战略,更是落实到实际行动,而且是加速度。 翻阅美国今年的外交日历,从美国总统到外交国防官员,像“走马灯”一样穿梭亚洲。 外长和防长的“2+2”双边会谈机制,从美日之间向更多国家扩展。 美国已俨然成为亚洲的“常驻大国”。 奥巴马接连在亚洲出席国际和地区会议,长时间访问印度诸国,还在纽约召集美国—东盟峰会。 今年11月,奥巴马先后访问印度、印尼、韩国和日本,其中在印度逗留时间长达4天之久,苦心推动与印度的伙伴关系。 希拉里出入亚洲更是频繁有加。 就在奥巴马今年11月访问亚洲数国前夕,她率领人马踏步亚洲多国,推动美国“在战略、政治、多边、经济和贸易方面参与亚洲事务”。 几乎同一时间,国防部长盖茨也在亚洲活动。 有评论指出,美国总统、国务卿和国防部长兵分三路同时出现亚洲舞台,实为美国外交之少见。 美国“重返亚洲”言行并举,外交军事协同推进。 美国不仅在阿富汗增兵,巩固在亚洲盟国的军事存在,而且在亚洲地区大肆进行军事演习。 7月底,美国海空集群驶入韩国东部海域,举行美韩34年来最大规模的军演。 8月,美国航空母舰高调访越驶入南海,紧接着美韩军演又在日本海和黄海展开。 年终岁尾,4天的美韩军演刚一结束,8天的美日军演随即登场,规模是美韩军演的6倍。 12月初的美日军演,“乔治·华盛顿号”航母率领20艘战舰集群,加上号称“空中堡垒”的B—52战略轰炸机等150架战机,还有万余名美国官兵参加。 日本投入兵力超过3.4万人,出动舰艇40艘、战机250架。 日刊强调,这是和平时期日本最大的军事行动。 美国持续在亚洲军演,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战略图谋。 国防部长盖茨一言道白,美国“正在考虑重新调整美军的全球部署,其中一项是增强对亚洲的驻军”。 在加速“重返亚洲”进程中,美国直接插手亚洲国家间的争端。 无论是“天安号事件”、“钓鱼岛事件”,还是“南海争端”、“湄公河资源利用”等问题,美国都积极介入。 美国在亚洲的所作所为,自然有着深刻目的。 《纽约时报》评论说,美国正与日本和韩国恢复冷战时期的联盟关系,并在亚洲其他地区加强势力。 美国不仅要利用美日韩军事同盟,构建美国坐镇的东北亚军事板块,还试图通过介入南海争端加强与越南等国关系,形成美国主导的东南亚军事领地。 纵观亚洲今年的形势与美国的行为,与其说美国加快“重返亚洲”,不如说美国正在试图把亚洲更多国家拉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用奥巴马之言概括美国“重返亚洲”成果,就是“美国加强了既有同盟,深化了新的伙伴关系,重新密切了与包括东盟在内的地区组织的关系”。 (作者为新华社亚太总分社社长)欧盟:在阵痛中进入过渡期新华网布鲁塞尔12月26日电(记者刘江)2010年,欧洲的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 以主权债务危机为重要标志,欧盟在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阵痛”中,进入了由“后冷战”向“后危机”时代过渡的重大转折期。 今年年初以来,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不同程度陷入主权债务困境,导致金融市场动荡,欧元稳定受到冲击;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群众抗议、示威乃至社会骚乱。 危机最严重的希腊和爱尔兰分别于今年5月和11月被迫寻求外界救助。 目前,这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仍在蔓延,不排除加剧的可能。 欧元区“债务海啸”表面上看是债务和金融问题,但究其深层次原因,则是欧洲经济发展模式长期失衡的结果。 首先,欧洲经济一体化与货币一体化发展之间出现失衡。 欧元区虽然使用了统一货币,但缺乏强有力的财政政策和纪律,在劳动力市场自由化和技术研发方面也相对滞后,致使欧盟地区劳动生产率多年来踌躇不前。 其次,欧洲经济一体化与政治一体化发展之间出现失衡。 欧盟经济一体化起步较早、进展较快,但政治一体化却举步维艰、一波三折,这大大制约了欧元区的治理能力。 再者,欧洲资本福利主义发展模式与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之间出现失衡。 长期以来,欧洲尤其是希腊等南欧一些国家片面强调“高工资、高福利、高补贴”,结果形成巨额财政赤字,导致政府债台高筑。 为了应对这场危机,欧盟“标本兼治”,主要采取了四方面措施:一是出台了1100亿欧元的希腊救助机制和7500亿欧元的备用救助机制,并从这套备用机制中拿出了627亿欧元救助爱尔兰;欧洲央行继续向金融机构补充流动性,并购买欧元区国家国债;二是欧盟各成员国尤其是债务危机国家大力紧缩财政;三是推行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强化财政纪律、新建宏观经济风险监测机制、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建立持久性危机应对机制等,完善欧盟尤其是欧元区经济治理;四是制定以“灵巧增长”、“可持续增长”、“包容性增长”为目标的10年经济发展战略,通过改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以求加快经济复苏并促进新一轮增长。 尽管遭遇主权债务危机,今年下半年以来欧元区及欧盟经济仍出现了明显复苏势头,全年总体表现好于预期。 最近,欧盟委员会大幅调高了今年的增长预测,其中欧元区今年经济增长率由春季预测的0.9%上调至1.7%,欧盟由1%上调至1.8%,而去年欧元区和欧盟经济都是负增长。 不过,目前欧洲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截至今年10月,欧元区失业率已攀升至10.1%,创近10年来新高。 另外,欧盟各国复苏进展不平衡,希腊、爱尔兰和西班牙等国仍将是负增长。 去年12月《里斯本条约》正式生效,但一年来欧盟政治一体化仍举步维艰,进展不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欧盟领导层及各重要机构以及各成员国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应对债务危机、消减开支、控制失业、促进复苏等紧迫经济问题上,政治一体化问题被“边缘化”。 第二,《里斯本条约》确定的“欧盟总统”与欧委会主席、轮值主席国领导人之间,欧洲议会与欧委会、欧洲理事会之间,欧盟及其下属机构与各成员国政府之间,权力再分配仍处于初始阶段,相互关系远未理顺;领导岗位和机构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影响了欧盟工作效率。 第三,在处理债务危机、金融改革和解决族群矛盾等重大问题上,德国、法国、英国等欧盟大国坚持本国利益优先、“主权让渡”有限,甚至与欧盟高官公开发生“口水战”,这在一定程度上毒化了欧盟政治一体化的氛围。 第四,欧盟力图“用一个声音说话”以提高其国际地位的努力没有取得明显成效。 在二十国集团、八国集团及其他一系列国际多边外交场合,英、法、德等欧洲大国的地位和话语权仍高于欧盟;美欧峰会一拖再拖,俄欧峰会虚多于实,热点外交进展鲜见。 在过去一年中,虽然欧盟一体化外交遇到各种困难,但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比如,欧盟“外交署”最近成立并正式运行。 “外交署”对分属于欧盟各机构以及27个成员国的外交权力和资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将有助于巩固和拓展欧盟的重大利益以及国际影响力。 2010年欧盟对外开拓的另一个亮点,是大力提升外交战略水平。 欧盟领导人认真反思了当前囿于战术而疏于战略的做法,认为外交战略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欧盟已明确将美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日本、加拿大、墨西哥和南非等作为自己的“战略伙伴”;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主张将来把埃及、以色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乌克兰和韩国等也列为“战略伙伴”。 此外,欧盟还把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经贸合作以及移民和签证等问题明确界定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 2010年,欧盟在地区和国际舞台上更趋活跃。 欧盟着力发展大国关系,与中、美、俄、日、印等分别举行峰会;强化地缘战略,巩固和发展“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继续向东南扩展,稳步整合“西巴尔干”,并积极推动与中东、北非等地区国家的战略合作;强调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分别与拉美及加勒比、非洲以及东盟等举行峰会或部长级会议。 欧盟在伊朗核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最近阿什顿代表“5+1”与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贾利利举行了会谈。 在最近发表的一些重要文件中,欧盟承认在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爆发后,这一全球最大的区域性国家集团进入了一个重要“过渡时期”。 过渡意味着不稳定因素乃至重大风险可能随时随地凸显;在危机中过渡,更使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欧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验。 在新的一年里,欧盟将面临各种新困难、新问题,欧盟也会进一步深化经济、内政、外交、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以尽早走出经济衰退,并加快政治一体化步伐,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本文作者为新华社欧洲总分社社长)中东地区:局势起伏跌宕前景难测新华网开罗12月26日电(记者李红旗)2010年,中东局势起伏跌宕,热点问题非但没有降温反而平添变数。 巴以和谈受挫、伊拉克民族和解和战后重建举步维艰、伊朗核问题久拖不决、苏丹南部公投前景坎坷。 国际社会对中东的关注一刻没有放松。 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4月和6月先后在伊斯坦布尔和开罗向伊斯兰世界示好,声称将竭尽全力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帮助中东地区人民实现和平发展的良好愿望。 之后美国高官频频出访中东,先是促成巴以间接会谈,后于今年9月初启动了间隔20个月之久的直接谈判,但两轮艰难交锋下来,边界划分、难民回归和耶路撒冷地位等棘手问题无一突破,犹太人定居点扩建问题更是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 为打破僵局,美国又提出向以色列提供20架先进战斗机和在联合国阻止对以色列不利提案,以换取以色列延长90天定居点限令,遭以拒绝。 美国日前不得不宣布,其打破定居点僵局的努力失败。 尽管美国声称不放弃中东促和的目标,但中东和平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中东和平进程裹足不前的症结主要在于,美国对以色列的强硬立场继续采取迁就政策。 以色列右翼政府当政,对美国的促和压力软顶硬抗,而美国出于国内政治的考虑,不愿向以色列增压,屡屡从原持立场后退。 在以色列方面,总理内塔尼亚胡为维护右翼政府联盟,一方面不断表达与巴方恢复和谈的愿望,另一方面在定居点扩建问题上坚持强硬立场。 以议会最近通过的关于领土让步须经公投的议案,使和平前景更加黯淡。 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则饱受与哈马斯公开决裂的困扰,难以在定居点问题上做更多让步,指望美国通过向以色列施压帮助突破定居点障碍,但结果是冷水浇头。 面对僵局,巴方称有多种选择,包括单方面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国并寻求国际支持,但美国的态度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美国会置以色列的诉求于不顾而支持巴勒斯坦建国?令人怀疑。 在伊拉克问题上,美国自8月底从伊拉克撤出战斗部队后,伊拉克安全局势并没得到彻底改善,爆炸袭击事件屡屡发生,民族和解进程接连受挫,战后重建荆棘载途。 今年3月伊拉克议会选举后,政府组阁僵局历时8个月之久,各政治派别最终于11月达成协议,新政府也于12月21日正式成立。 不过,伊拉克的的局势恢复稳定和经济复苏仍需时日,外来势力的干扰和影响将使伊拉克百废待兴前景堪忧。 有分析家指出,美国当年发动伊拉克战争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和财政包袱,这应促使其重新审视中东政策。 2010年,伊朗核问题持续“高温”,使中东政局前景充满变数。 奥巴马上台伊始,向伊朗频摇橄榄枝,以经济实惠诱使伊朗放弃铀浓缩计划,遭到对美国充满疑虑的伊朗拒绝。 美国今年6月带头在联合国推出第四个制裁伊朗决议,但伊朗仍没有就范,依然坚持铀浓缩计划。 为缓解国际压力,伊朗先是同土耳其和巴西达成核燃料交换协议,但没有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积极响应,后又同意与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加德国恢复谈判。 日前在日内瓦举行的伊朗与6国的谈判传出积极信息,双方同意明年元月在伊斯坦布尔继续会谈,但人们普遍对会谈能否取得突破持谨慎态度。 在以色列计划突袭伊朗核设施的传闻屡见报端之际,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和平谈判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 而和平谈判成功的关键是增进相互信任,以良好的政治意愿和高超的政治气魄共同商讨双方的关切,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苏丹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关注热点。 今年4月,苏丹举行了24年以来的首次多党选举;明年1月,南部公投即将举行。 随着公投日期的临近,各政治势力博弈日趋激烈。 公投将决定贫穷落后的南部是否脱离北方而独立,结果将对苏丹的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并对地区政治版图带来巨大变化。 尽管饱受连年内战之苦的苏丹北南双方都希望公投将公平、公正、透明,但双方在边界划分、石油资源分配和债务问题上的分歧依然难以弥合。 苏丹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石油资源丰富,在非洲大陆和中东地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当前这个关键时期,国际社会应该尊重苏丹人民的正当选择,为苏丹实现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除以上热点问题外,中东大国埃及的政局动向也引人注目。 新近举行的埃及议会选举中执政党大获全胜,但由此可能引发的反对派反弹为明年总统选举增添新的变数。 此外,“包裹炸弹”事件凸显也门反恐形势的严峻。 与此同时,地区重要国家关系的改善为中东政局走向释放出一些积极的迹象。 土耳其作为北约成员国向阿拉伯国家靠近,7月同埃及就开启战略合作关系达成一致;叙利亚同邻国黎巴嫩实现关系正常化,双方同意在地区问题上加强协调;伊朗同黎巴嫩的关系得到明显改善,两国领导人实现互访,同意加强全面合作;海湾国家在新近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重申支持中东和平进程,支持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 这些变化,为中东和平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展望2011年,中东热点问题仍可能持续“高温”,各方博弈仍将继续,但为实现中东和平发展的努力也不会停止。 目前而言,各方已显示出解决难题的良好意愿。 但要实现中东地区和平发展的目标,需要各方体现出政治魄力和智慧。 尤其是美国,应该审时度势,采取更加公平、公正和合理的立场。 (本文作者为新华社中东总分社社长)非洲地区:政局更趋稳定 经济复苏稳健新华社非洲总分社社长王朝文:2010年,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多数国家局势更趋稳定,政治更加成熟;经济复苏稳健,整体形势向好;经济一体化步伐坚定,里程碑进展举世瞩目。 与此同时,个别国家局势依然十分脆弱,安全形势更趋严峻复杂,经济发展遭遇瓶颈困难。 2010年被非洲联盟(非盟)确定为“非洲和平安全年”。 非盟以及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西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等区域性组织针对困难重重的津巴布韦联合政府、久拖未决的马达加斯加政治危机和反复推迟的几内亚和科特迪瓦总统选举做了大量的调解工作。 虽然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最终的解决,但这些国家的政局仍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今年非洲经济表现不俗,成为全球新亮点。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相关报告,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今年整体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5%,有望成功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 该组织认为,非洲经济的良好表现得益于危机前各国经济基础的稳步提升,包括相对稳定的增长、低通胀、外汇储备增加以及债务的逐渐减少等。 非洲国家经济一体化今年也取得重大进展。 东非共同体成员国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和布隆迪于今年7月正式启动共同市场。 这是继2008年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成立自由贸易区后,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上又一重要的历史性事件。 拉美地区:几家欢乐几家愁新华社拉美总分社社长潘国俊:在即将过去的2010年,拉丁美洲整体经济形势比预期好,多数拉美人因前两年经济危机而紧锁的愁眉现在已经舒展。 但也在这一年,拉美天灾人祸奇多,数以百万计的家庭遭遇灾难冲击。 受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影响,拉美国家经历了两年的经济衰退。 但在2010年,拉美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 据多个国际机构评估,拉美地区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5.2%以上,贫困人口亦有所下降。 总体而言,美洲南部地区国家经济形势一枝独秀。 而墨西哥、委内瑞拉和古巴等国经济增长不尽如人意。 在政治方面,巴西劳工党候选人迪尔玛·罗塞夫当选总统对拉美政治格局意义重大,她的胜利稳住了左翼和中左翼政党在拉美占领大半壁江山的局面。 拉美地区今年遭受的自然灾害也比往年更多更重。 1月12日海地发生里氏7.3级地震,几乎把首都太子港夷为平地,20多万人死亡。 上百万难民迄今依然住在简易帐篷里。 2月27日智利中南部发生里氏8.8级强烈地震,造成500多人死亡、数千人失踪,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 美国:民众怨声载道 超级大国今非昔比新华社北美总分社社长曾虎:2010年是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一年。 这种发生在社会政治经济领域,进而影响外交和军事领域的深刻变化,集中通过11月初美国的中期选举表现了出来。 美国中期选举的结果,用总统奥巴马的话说,是民主党“遭受了惨败”。 不过,这一结果绝非意外。 由于金融海啸之后经济复苏举步维艰,执政已近两年的民主党难逃其责,选民自然要通过手中的选票向其宣泄不满。 表面看来,失业率长期徘徊在9.5%左右的高位,是美国政府和国民最头痛的问题。 然而,美国经济所面对的绝不仅仅是高失业率问题。 美国经济深层次的、根本性的问题很多。 其中一个是美国政府的超巨额债务。 与债务问题同样尖锐的是不断扩大的“财富鸿沟”,即社会财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 美国虽然仍旧是世界上的头号强国,但其所面对的种种挑战,尤其是难以挣脱的经济困境,使得这一超级大国的影响力已今非昔比。 亚欧地区:总体稳定 局部动荡新华社亚欧总分社社长张铁钢:2010年,亚欧地区局势可以说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特点是西“晴”东“雨”。 纵观全年,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处于俄罗斯和西方之间,一直受到双方不同程度的或“拉”或“打”。 今年,前者扭转了“亲西方”的外交路线,后者改变了“向俄罗斯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目前,两国政局基本稳定,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多方向对外交往非常活跃。 俄罗斯在梅普双重体制领导下,政局和社会总体稳定。 经济上,尽管今夏遭受旱灾和森林火灾,但仍然保持稳定发展,并以“现代化”为目标呈复苏走势。 内政方面,尽管首都莫斯科今春发生地铁连环爆炸,北高加索地区迭发恐怖袭击事件,但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外交上,俄罗斯虽然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互存戒心,但仍然努力推进“经济外交”战略,积极探索安全合作新途径。 同时,俄在独联体这个“特殊利益区”的影响力有所恢复。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这5个中亚国家,经济发展依然不平衡,贫富悬殊持续扩大。 特别是吉尔吉斯斯坦发生导致政权更迭的流血骚乱,政局迄今尚未完全稳定。 而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等外高加索3国,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 地处中俄之间的蒙古国,则继续在大国之间折冲樽俎,经济呈稳步发展之势。 展望2011年,发展国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开展多方向务实外交,仍将是亚欧各国不约而同的主旋律。 虽然外高加索和中亚一些国家甚至俄罗斯还存在不稳定因素或恐怖主义威胁,但是亚欧各国人民向往和平稳定繁荣的努力必将奏出动人的乐章。
刚刚中东以,伊开战了吗
在中东这块是非之地上,几乎每天都在打仗,以色列参加过各种规模的战争也无法尽数,但我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特征:往往在战争之前喊得最凶,叫嚣最响的那些国家,往往都不怎么敢真正动手,即使动起手来,也常常会输,比如5次中东战争,海湾战争和利比亚战争,因为这些国家大都军事力量不怎么样,所以必须用宗教精神力量来鼓舞士气,表明态度,说白了就是给自己壮胆,比如伊朗,以色列在7年内对叙利亚境内的伊朗目标发动过100多次的空袭,伊朗天天都在喊打,可真正的打击,有过吗?题目问到了:“会不会在叙利亚开战?”,我觉得应该改一下:“伊朗会不会报复?”但我们似乎很少听到以色列发出过类似的“战争宣言”,也很少听到以色列官方的:“强烈谴责”“严重警告”等虚张声势的陈词滥调,然而他们又无时无刻不在为战争做着各种必要的准备,只要其认为时机恰当,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以色列的打击是不分时间,地点和方式的!这也许验证了内塔尼亚胡低调而严厉的警告:如果以色列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我们的打击会很快,快到敌人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以色列是个只做不说的国家,这种敌人往往是最可怕的!随着俄土伊三国联盟的形成,美英的空袭,伊朗在叙境内的弹药仓库再次被炸,伊朗的“怒火”似乎也已经按捺不住了,于是我们又听到了熟悉的口号:“以色列活不过25年!”“我们将攻击特拉维夫”“用导弹覆盖”等等!表面上看,以色列似乎很好战,但仔细分析以色列的国家战略底线,无非有三条,一,不许伊朗支持黎巴嫩真主党和哈马斯反以势力,二,不许伊朗在叙利亚派驻对以色列构成威胁的军事力量,三,四股反以势力不许在戈兰高地以北40公里进行军事活动以及构建军事基地!但随着叙利亚局势的升级,伊朗方面此次除了喊了些口号,也的确再次加大了对叙利亚的军投,并且也大张旗鼓的展开了针对以色列的军演,以色列也似乎听到伊朗磨刀霍霍的声音,在这个时间里,素来以低调高效闻名的摩萨德,却以惊人的情报获取能力,搞到了半吨关于伊朗发展浓缩铀的证据,且不论证据真假,但内塔尼亚胡在访美归来后,很突兀地来了这么一手,能不能间接地证明他对美国的施压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随着特朗普“通俄门”罪名逐渐洗白,换上了悍将马蒂斯与蓬佩奥,“战争内阁”随即形成,在建制派们强大的压力之下,特朗普对退出“伊核协议”也给出了最后期限:5月12号,甚至连马克龙与欧盟的苦劝都没有动摇特朗普的决心,而且,为了给美英的空袭造势,庞大的“杜鲁门”号航母战斗群在一个月前就离开母港,开赴地中海,我真的不相信这么大的阵势是为了对付孱弱的叙利亚,或者是为了给俄罗斯上眼药!我们再把目光移向俄罗斯,表面上看,随着东古塔的胜利,俄罗斯看上去又赢了一局,但英法的加盟,土耳其的背叛,北约海空军在黑海的挑衅,国内失衡的股市,乌东问题,外交危机,经济制裁等等不利因素,都给眼下的俄罗斯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于鲁哈尼向以色列的叫战,拉夫罗夫则表现的很冷静:如果伊朗敢袭击以色列,以色列很可能会对德黑兰直接动手!俄罗斯虽然与以色列素无仇隙,但俄罗斯太了解这个国家了,“战斗民族”这个称号也许更适合以色列,因此,在7年的叙乱中,俄罗斯都以难以想象的忍让,一次次地“纵容”着以色列,一,如果介入以伊之战,与美国的关系如何把控?二,俄罗斯如果卷入其中,等于撕毁俄以“井水不犯河水”的默契,塔尔图斯与霍梅米姆基地将会遭到严重威胁,在叙利亚战场上将又多一个敌人,三,国内国外很多财团都由犹太人控制,在经济需要复苏,军费需要削减的情况下主动参战,相当于自费武功,四,如果以伊开战,理由必然是《伊核协议》,俄罗斯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再次将自己推向道义的对面?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这不是俄罗斯的性格”!要知道:“强硬”不等于“无脑”!普京比谁都知道,俄罗斯更需要什么!以色列一直以来都诟病于美国对伊朗的迁就,内塔尼亚胡也多次表示美国对叙利亚的打击力度不够,而对于以色列来说,当下的条件也许是摩西有意赐予以色列的!
美欲与阿拉伯国家建反伊朗军事联盟是怎么回事?
据《华尔街日报》15日报道,一些中东国家政府界消息人士称,特朗普政府正在与阿拉伯盟国们举行会谈,该会谈是关于组建反伊朗及向以色列提供情报的军事联盟。
另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白宫新闻发布厅15日发布消息称,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当天在华盛顿举行会谈通过一项决定,美国与以色列将建立一系列方面合作工作组,包括反伊朗及巴勒斯坦经济发展方面。
阿拉伯国家中的5名官员向《华尔街日报》表示,包括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埃及和约旦等国家可能进入该联盟。 此外,其他阿拉伯世界的国家也可能加入联盟。 报道指出,该联盟将成为类似北约的一个联盟体系,即攻击一个联盟成员国将被视作对整个联盟的进攻。 美国将为该联盟提供军事和情报支持,但是美国和以色列本身并不会成为该联盟的成员。
消息人士称,有关该联盟将如何运作的细节目前处于研究中。 此前,伊朗1月29日在距离德黑兰225公里处试射了中程弹道导弹。 导弹在爆炸前共飞行了约966公里。 伊朗国防部长达赫甘称试验是成功的。 2月3日,美国宣布实施新制裁,对象包括13名个人和12家公司。 2月4日,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弗林表示,美国不会容忍伊朗的挑衅,并指责联合国对德黑兰的行为过于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