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理响中国

经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强调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会议精神,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迎难而上、积极作为,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宏观调控,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0%,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物价水平低位回升,货物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我国转型升级稳中有进,一系列新发明、新技术、新装备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夏收粮油再获丰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这份成绩单,既是“上半场”宏观政策合力促进经济量增质升的集中体现,也是走好今年经济发展“下半程”的底气和根基。

社会

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这些困难和问题,是发展中、转型中的问题,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当前我国发展面临很多有利因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活和增强社会活力;宏观政策工具依然丰富,加力实施宏观政策有条件、有空间;创新动能稳步增强,新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开放红利将继续释放。总体上看,我国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高质量发展依然是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经济长期向好有基础、有条件、有支撑。我们既要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积极主动应对,又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下半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很重。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挖掘内需潜力,不断增强新动能新优势,增强经营主体活力,稳定市场预期,增强社会信心,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发展 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要瞄准目标任务,聚焦工作重点,抓好贯彻落实。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及时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宏观政策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扩大有效投资;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积极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扎实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努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等等。

“言之非难,行之为难”。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贵在行动。要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激励担当作为,推动我国发展潜能加快转化为发展势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阔步向前、行稳致远。


中国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动能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 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 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 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 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加大扶贫力度,完善扶贫机制,加快改善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严控制征地规模,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提高补偿标准,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尽快使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改善,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以及粮食主产区、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生态保护任务较重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支持。 支持经济发达地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转移,扶持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项目,加快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 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开发开放。 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对资源衰退和枯竭的困难地区经济转型实行扶持措施。 (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 实行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 深化户籍、劳动就业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完善人员流动政策,规范发展就业服务机构。 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强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 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加强劳动保护,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 (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农村并逐步在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面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 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鼓励社会捐资助学。 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 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 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加强医学研究,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 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经费保障措施。 实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双向转诊、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基层服务制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 推进医疗机构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理顺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 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收支管理,纠正片面创收倾向。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保证群众基本用药。 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和人员执业资格审核,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 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 (六)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国有和国有控股骨干文化企业,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发展,推动集约化经营,提供价格合理、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七)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 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 加快环境科技创新,加强污染专项整治,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严格环境执法,加强环境监测,定期公布环境状况信息,严肃处罚违法行为。 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等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四、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一)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深化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发挥社会自治功能,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二)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 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规范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监督。 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加强和改进法律援助工作。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全体公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三)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 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 完善诉讼、检察监督、刑罚执行、教育矫治、司法鉴定、刑事赔偿、司法考试等制度。 加强司法民主建设,健全公开审判、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等制度,发挥律师、公证、和解、调解、仲裁的积极作用。 加强司法救助,对贫困群众减免诉讼费。 健全巡回审判,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落实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制度,方便群众诉讼。 规范诉讼、律师、仲裁收费。 加强人权司法保护,严格依照法定原则和程序进行诉讼活动。 完善执行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 维护司法廉洁,严肃追究徇私枉法、失职渎职等行为的法律责任。 (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 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 完善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分成办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转移支付规范化、法制化。 保障各级政权建设需要。 完善财政奖励补助政策和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着力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 逐步增加国家财政投资规模,不断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五)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通过扩大就业、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等举措,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健全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地区津贴补贴标准,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 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实行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 加强企业工资分配调控和指导,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对工资水平的引导作用。 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确定管理者与职工收入合理比例。 加快垄断行业改革,调整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完善并严格实行工资总额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保障所有者权益。 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征管和调节。 (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保证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 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强化保险基金统筹部分征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积极推进省级统筹,条件具备时实行基本养老金基础部分全国统筹。 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发展社会医疗救助。 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 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 完善优抚安置政策。 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 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发展老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老龄服务。 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 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规范和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五、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 (三)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要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 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 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 加强对互联网等的应用和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 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 文学艺术要弘扬真善美,创作生产更多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 (四)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

新发展阶段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什么的新发展理念

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我们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然而,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面临许多挑战和不足之处。 我们的经济特区发展也遭遇一些困难和挑战。 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和产业创新高地。 我们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性地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新发展理念的宗旨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于为什么人的问题。 新发展理念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最终目标,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真正体会到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一个原则,更是一种真实可感的状态。 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新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我们全力统筹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的资源和力量,广泛动员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企业家等投身社会建设,汇聚起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民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我们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成为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一方面,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蛋糕”做大,为共享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文化基础。 另一方面,我们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蛋糕”分好,着力保障民生,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互促共进,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今年国家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二五”规划内容

网络百科上就有,很详细,当然,你也可以看人民网的专题解读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 “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规划进展综述前期研究意义内容要求工作安排规划特色综述富民任务政府变革相关报道解读建议建议公布城市发展推进物联网水电未冷落重大选题发展环境思路目标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相关书籍《领导》双月刊2009年第五期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人民日报解读十二五规划社保网越织越密做大切好收入蛋糕缓解看病难和贵人口也要均衡发展基本信息“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规划进展 综述前期研究意义内容要求工作安排规划特色 综述富民任务政府变革相关报道解读建议 建议公布城市发展推进物联网水电未冷落重大选题 发展环境思路目标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相关书籍 《领导》双月刊2009年第五期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人民日报解读十二五规划社保网越织越密 做大切好收入蛋糕 缓解看病难和贵 人口也要均衡发展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十二五计划,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为2011-2015年。 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 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已经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通过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 编辑本段“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5)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 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6)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 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4680.html
新冷战 国际观察 危害亚太和平稳定 布局 美日推动
危机!王楚钦出局上半区失守 樊振东成为国乒奥运男单独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