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25日)0时前后,台风“格美”以强台风级别登陆我国台湾省宜兰县南澳乡沿海,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5级(48米/秒)。预计,“格美”将穿过台湾岛,并于今天下午至夜间在福建秀屿到连江一带完成二次登陆,福建、浙江等地将遭狂风暴雨,之后它还将携巨量水汽深入内陆,给华北、东北等地带来强降雨,上述地区需做好防台风措施。
台风“格美”于7月20日下午生成,24日8时变身超强台风,成为今年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风王。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于群介绍,“格美”具有个头大、环流广阔、爆发式增强且强度强的特点,从云图上看,“格美”云系庞大,中心密实,结构不对称。
图为7月25日0时前后“格美”登陆时的卫星云图。
25日0时前后,“格美”以强台风级别登陆台湾省宜兰县南澳乡。在登陆前,“格美”强度较强,维持超强台风级超过15小时。
中央气象台预计,“格美”将以每小时10-15公里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将于今天下午到夜间在福建秀屿到连江一带沿海登陆(台风级或强台风级,12-14级,35-45米/秒)。以后穿过福建后深入内陆,并逐渐转向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
登陆时“格美”强度虽有所减弱,但其环流外围强劲的东南气流裹挟着巨量的水汽将直扑内陆,对强降雨有明显助力作用。未来五天,“格美”将携带巨量水汽深入内陆,或与冷空气联合,给东南沿海甚至华北、东北等地带来强降雨,强降雨或波及福建、浙江、安徽、京津冀等十余省份。
其中,今天,浙江南部、福建大部、广东东部、台湾岛等地有大到暴雨,其中,浙江东南部、福建东部、广东东南部、台湾岛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台湾岛和福建东北部有特大暴雨。黄海南部、东海大部、巴士海峡、南海大部、华东和华南沿海、长江口区、杭州湾将有7-8级大风,其中东海南部及钓鱼岛附近海域、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台湾岛沿海、福建沿海、浙江东南部沿海的风力有9-12级,“格美”中心经过的附近海面或地区的风力有13-14级,阵风15-16级。
从强度来看,登陆台湾的台风“狠角色”较多,台风及以上级别占69.3%,其中超强台风共计15个,占比11.8%。此次“格美”以强台风级别登陆,依然是“狠角色”。
中国天气网提醒,台风“格美”将继续北上深入内陆,台风雨波及区域广泛,甚至可至华北地区。建议公众关注临近预报预警信息,减少外出活动,做好台风防御措施。如果在户外,尽量到坚固结实的房屋中躲避风雨。
福建省为什么一旦有台风登陆,他们都喜欢取一些怪怪的名字,比如说“海鸥”?
一、台风由来 台风是一个强烈的热带气旋。 它好比水中的漩涡一样,是在热带洋面上绕着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同时又向前移动的空气漩涡。 在移动时像陀螺那样,人们有时把它比作“空气陀螺”。 由于台风影响时常常伴有狂风暴雨,气象上给它取了一个与普通大风不同的名字—台风。 二、台风(热带气旋)的命名 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以2000年1月开始执行。 对于造成严重灾害的热带气旋,台风委员会将对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从命名表剔除,代之以另一个首字母相同的名字。 而被剔除的该热带气旋名称,将永远钉在灾害史的耻辱架上。 台风委员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 (自2000年1月1日起执行) 达维 康妮 娜基莉 科罗旺 莎莉嘉 龙王 玉兔 风神杜鹃海马 鸿雁 桃芝 海鸥鸣蝉米雷 启德 万宜 凤凰彩云马鞍 天秤 天兔 北冕巨爵蝎虎 布拉万帕布 巴蓬凯萨娜 洛坦 珍珠 蝴蝶 黄蜂芭玛梅花 杰拉华圣帕 鹿莎茉莉苗柏 艾云尼菲特 森拉克 尼伯特 南玛都 碧利斯丹娜丝黑格比 卢碧塔拉斯 格美 百合 蔷薇苏特奥鹿 派比安韦帕 米克拉 妮妲玫瑰 玛莉亚范斯高海高斯 奥麦斯 洛克 桑美 利奇马巴威康森桑卡 宝霞 罗莎 美莎克 灿都纳沙 悟空 海燕 海神电母海棠 清松 杨柳 凤仙蒲公英 尼格 珊珊 玲玲 欣欣婷婷榕树 摩羯 剑鱼 鲸鱼圆规天鹰 象神 法茜 灿鸿南川麦莎 贝碧嘉画眉 莲花玛瑙珊瑚 温比亚塔巴 浪卡莫兰蒂 玛娃 苏力 米娜 苏迪罗 云娜古超 西马仑海贝思伊布都 马勒卡 泰利 飞燕 浣熊 天鹅鲇鱼彩蝶 榴莲 威马逊翰文暹芭卡努 尤特 查特安艾涛库都韦森特 潭美 夏浪 环高桑达苏拉三、热带气旋分类 热带气旋分类详见表2-4。 热 带 气 旋 的 分 类 表2-4 四、台风的结构 台风的范围很大,它的直径常从几百公里到上千公里,垂直厚度为十余公里,垂直与水平范围之比约一比五十。 台风在水平方向上一般可分为台风外围、台风本体和台风中心三部分。 台风外围是螺旋云带,直径通常为400-600公里,有时可达800-1000公里;台风本体是涡旋区,也叫云墙区,它由一些高大的对流云组成,其直径一般为200公里,有时可达400公里;台风中心到台风眼区,其直径一般为10-60公里,大的超过100公里,小的不到10公里,绝大多数呈园形,也有椭园形或不规则的。 台风在垂直方向上分为流入层、中间层和流出层三部分。 从海面到3公里高度为流入层,3-8公里高度左右为中间层,从8公里高度左右到台风顶是流出层。 在流入层,四周的空气作反时针(在北半球)方向向内流入,愈近中心风速愈大,把大量水汽自台风外输入台风内部;中间层气流主要是围绕中心运动,底层流入现象到达云墙区基本停止,尔后气流环绕眼壁作螺旋式上升运动;中间层上升气流到达流出层时便向外扩散,流出的空气一部分与四周空气混合后下沉到底层,一部分在眼区下沉,组成了台风的垂直环流区。 台风气温愈到中心愈高,气压愈到中心愈低。 五、台风的形成 从台风结构看到,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其产生必须具备特有的条件。 一是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 热带洋面上的底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面水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二是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 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三是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四是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 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六、台风的分布 台风的形成具有一定条件。 因此,它的发源也在特定的地区。 台风是热带洋面上的“特产”。 它经常发生在南、北纬度5-25度左右的热带洋面上。 北半球台风主要发生在7至10月。 其它季节明显减少。 台风形成以后,具有一定的移动路径。 以西北太平洋台风为例:在冬春季节(11月至翌年5月),台风主要在东径130度以东的海面上转向北上,在北纬16度以南往西进入南海中南部或登陆越南南部,还有少数在东径120-125度的近海转向北上,少数台风也可能在5月和11月登陆广东;在7-9月的盛夏季节,台风路径更往北、往西偏移,中国从广西到辽宁的沿海省份在此季节都有可能遭受台风侵袭;在6月和10月的过渡季节,台风主要在东径125度以东海面上转向北上,西行路径较偏北,在北纬15-20度之间,少数可登陆广东和台湾、福建、浙江。 台风运动除自身呈快速反时针(北半球)旋转移动外,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和长波槽等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引导。 正常情况下,台风移动路径平滑、稳定。 但少数台风移动路径曲折多变,有停滞、打转,突然转向,移速突然变化,路径飘移不定等多种形式。 七、影响台州市的台风 台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又处于我国海岸线的中段,台风影响范围广。 西北太平洋上生成,发展并向西北移行的台风可直接袭击和影响我市。 从1949年至1997年的49年中,影响浙江的共53个,其中登陆台州的就有12个,是全省台风登陆最多的市。 八、台风的危害 台风给广大的地区带来了充足的雨水,成为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的降雨系统。 但是,台风也总是带来各种破坏,它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 1、强风 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 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公斤。 2、暴雨 台风是非常强的降雨系统。 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达500-800毫米。 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 台风暴雨强度大,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3、风暴潮 所谓风暴潮,就是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 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 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 (完)
热带风暴和台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台风,即typhoon ,在美语中指发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热带暴风。 若追溯其语源,也许很少有单词能像typhoon 一样表明汉语、阿拉伯语、东印度语和希腊语的多国语言背景。 希腊单词typhon 既是风神的姓名又是意为“旋风,台风”的普通名词, 被借入到阿拉伯语(就象在中世纪时许多希腊语单词进入阿拉伯语一样,那时,阿拉伯人的学问保存了古典的风格,同时在把它传向欧洲时又有所扩充)。 Tufan,希腊语的阿拉伯语形式,传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语言,11世纪时讲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来。 这样,阿拉伯语单词的衍生,从印度语言进入英语(最早记载于1588年),并以如touffon 和 tufan 的形式出现于英语中, 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风暴。 在中国,给了热带风暴的另一个单词—台风。 汉语单词的广东语形式toi fung 同我们的阿拉伯语借用词相近, 最早以tuffoon 的形式于1699年载入英语。 各种形式合并在一起最后变成了typhoon。 一、台风定义、特性及等级划分 说起台风,应先从气旋说起。 气旋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涡旋。 在北半球,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南半球则相反。 在气压场上,气旋又称为低气压(简称低压)。 所以气旋和低压只是同一系统的两个不同名称。 我们将发生在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天气系统称为热带气旋。 据统计,除南大西洋外,全球的热带海洋上都有热带气旋生成。 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热带气旋,其强度差异很大。 1989年以前,我国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8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的热带气旋称为强台风。 自1989年起,我国也采用了国际分类标准,即:当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小于8级 时称为热带低压,8和9级风力的称为热带风暴,10和11级风力的为强热带风暴,只有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的热带气旋才称为台风或飓风。 由以上定义不难看出,热带气旋是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总称。 但由于热带低压破坏力不强等原因习惯上所指的热带气旋一般不包括热带低压。 热带风暴、台风近似圆形,直径一般为 600 ~1000公里,最大的>2000公里,最小的<100公里,近中心的风速愈大,中心的气压愈低,则热带风暴、台风就愈强。 袭击我国的热带风暴、台风常发生在5~11月,以7~9月为最多。 典型的热带风暴、台风的结构是由眼、眼壁和螺旋雨带三部分组成。 其眼多为圆形,一般有 5~50公里,眼区的气流下沉,风小碧空;而眼壁是由数十公里宽的云墙组成,气流强烈的上升,是天气最恶劣的地区,并出现最大风速和暴雨及暴雨以上大降水天气;螺旋雨带内的气流对流旺盛,是宽约几十到几百公里,长达数千公里的降水系统,常带来降水和大风天气。 不同的国家对热带气旋有不同的称谓,中国和东亚地区称为台风,大西洋地区称为飓风,印度洋地区称为热带风暴,澳大利亚地区称为Willie风。 二、热带气旋的编号及命名 为了区分热带气旋,有必要给它们单独取个名字。 最早是根据热带气旋的位置(主要是热带气旋中心所处的经纬度)来区分热带气旋,这种办法相当麻烦,往往难如人意。 直到19世纪初叶,一些讲西班牙语的加勒比海岛屿根据飓风登陆的圣历时间命名飓风。 例如,侵袭波多黎各的三个飓风:1825年7月26日的圣大安娜,1876年和1928年9月13日的圣费里佩。 据报道,19世纪末,澳大利亚预报员克里门?兰格用他讨厌的政客的名字为热带气旋命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人首先确定了以英文字母(除了Q,U,X,Y,Z以外)为字头的四组少女名称给大西洋热带气旋(飓风)命名。 每组均按字母顺序排列次序。 如第一组:Anna (安娜),B1anche(布兰奇),Camil.te(卡米尔)等,直到wcnda(温达);第二组:A1nla(阿尔玛),Becl(J/(贝基),Cella(西利亚)等,直到wilna(威尔纳);第三组,第四组也按A至w起名。 当飞机侦察到台风时,即按出现的先后给予定名,第一个即命名为人Anna,第二个即命名为B1anche……等。 当第一组名称用完,又从第二组A为首的第一个名称接上使用。 第二年的第一个台风名字是接在上一年最后一个台风名字后面的,循环使用下去。 一年中任何一个区域出现的台风不可能超过这四个组名字的总数目。 就以世界上台风发生最多的西北太平洋来说,一年最多也不超过50个。 所以在同一年里,每个区域不可能出现重复的名称。 当然,在不同的年份里台风的名字会重复出现。 因此,在台风名字的前面。 一定要标明年份,以示区别。 20世纪70年代末,应美国女权运动组织的要求,扩充了命名表,改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命名。 在口语和书面交流中,特别在警报中,人们逐渐接受了使用命名表的优点。 名字应当简短、通俗、易记,便于向热带气旋威胁区的千百万群众传递信息,以避免同一地区同时面临一个以上热带气旋影响时出现混乱状况。 这种做法不久便在西半球被广泛采用。 所有热带气旋易发区都已使用命名系统。 70年代末以后,在世界气象组织各区域热带气旋委员会协调下,热带气旋的命名走向国际化。 在大多数区域,热带气旋命名表(通常是交替使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由该区域的热带气旋委员会制定,热带气旋委员会更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和协调本地区的热带气旋减灾行动。 各区域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 通常由指定的气象中心负责按字母顺序依次为热带气旋命名。 有的地区命名表循环使用,有的地区时常制定新的命名表,还有的地区命名表用完后再从头开始使用。 如果某个热带气旋声名狼藉,比如造成了严重伤亡或带来巨大财产损失,则将该热带气旋的名字从命名表中剔除,代之以同性别的另一个名字,并且第一个字母要相同。 有的区域用4位数字来命名热带气旋,前2位数字为年份,后2位数字为热带气旋在当年的的顺序号,有的还加上地理指示码,例如:1991年孟加拉湾的第1个热带风暴命名为BOB 9109(BOB为英语孟加拉湾的缩写,Bay of Bengal)。 而1990年的第25个台风则命名为9025。 有些国家制定了供本国使用的命名表,比如:美国制定了西北太平洋和中北太平洋命名表,菲律宾也制定了西北太平洋台风命名表。 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使用的西北太平洋台风命名也常被该区域其它国家采纳。 台风委员会的成员大部分来自受台风影响的国家及地区。 多年以来,台风委员会有一个为台风编号的制度,即由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台风中心负责对达到热带风暴强度的热带气旋进行编号。 根据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的决议,从2000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热带气旋命名方法。 该方法将用于台风委员会成员向国际社会发布的公报中。 也供各成员用当地语言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使用。 台风委员会仍将继续使用热带气旋编号。 我国一直采用热带气旋编号办法,对发生在经度18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面上的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到8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按其生成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 如9608号热带风暴即是1996年在上述海域生成的第8个热带气旋,当它发展成为强热带风暴时,就称为9608号强热带风暴,继续发展成为台风时,就称为9608号台风。 当然,当它又衰减成热带风暴时,它又称为9608号热带风暴了。 当热带气旋衰减为热带低压或变性为温带气旋时,则停止对其编号。 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中国香港举行的台风委员会第30届会议决定就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名字的建议展开研究,并指派台风研究协调小组(TRCG)研究执行的细节。 经过一年的努力,TRCG提出了关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的建议。 1998年12月1日至7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经过热烈讨论,同意TRCG提出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方案,决定新的热带气旋命名方法从2000年1月1日开始执行。 台风委员会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名字的选择按照台风委员会制订的命名原则(每个名字不超过9个字母、容易发音、在各成员语言中没有不好的意义、不会给各成员带来任何困难、不是商业机构的名字)分别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老挝、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提供(各提供10个),选取的名字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一票否决)。 各成员可以根据发音或意义将命名表翻译成当地语言。 为避免一名多译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乱,中国中央气象台和香港天文台、中国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经过协商,已确定了一套统一的中文译名。 从2000年1月1日起,中央气象台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除继续使用热带气旋编号外,还将使用热带气旋名字。 台风委员会命名表将用于通过国际媒体以及向国际航空和航海界发布的预报、警报和公报中,也供各成员用当地语言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使用。 这将有助于人们对逐渐接近的热带气旋提高警觉,增加警报的效用。 台风委员会仍将继续使用热带气旋编号。 台风命名的业务程序(1)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东京台风中心负责按照台风委员会确定的命名表在给达到热带风暴及其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编号的同时命名,按热带气旋命名、编号(加括号)的次序排列。 国际民航组织(ICAO)东京热带气旋咨询中心以及中国和日本全球海上遇险安全系统(GMDSS)Ⅺ海区气象广播发布的公报也采用相同的命名和编号。 (2)热带气旋名字按预先确定的次序依次命名。 热带气旋在其整个生命史中保持名字不变。 为避免混乱,对通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进入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东京台风中心只给编号不给新命名,即:维持原有命名不变。 负责给北太平洋中部热带气旋命名的美国中太平洋飓风中心也同意对从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热带气旋维持东京台风中心的命名。 (3)台风委员会所有成员在向国际社会(包括媒体、航空、航海)发布警报公报时都将使用东京台风中心分配的命名和编号。 (4)对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热带气旋,台风委员会成员可以申请将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从命名表中删去(永久命名),也可以因为其它原因申请删除名字。 每年的台风委员会届会将审议台风命名表。 以下是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 (自2000年1月1日起执行) 第一列 第二列 第三列 第四列 第五列 名字来源 英文名 中文名 英文名 中文名 英文名 中文名 英文名 中文名 英文名 中文名 Damey 达维 Kong-rey 康妮 Nakri 娜基莉 Krovanh 科罗旺 Sarika 莎莉嘉 柬埔寨 Longwang 龙王 Yutu 玉兔 Fengshen 风神 Dujuan 杜鹃 Haima 海马 中国 Kirogi 鸿雁 Toraji 桃芝 Kalmaegi 海鸥 Maemi 鸣蝉 Meari 米雷 朝鲜 Kai-tak 启德 Man-yi 万宜 Fung-ong 凤凰 Choi-wan 彩云 Ma-on 马鞍 中国香港 Tembin 天秤 Usagi 天兔 Kammuri 北冕 Koppu 巨爵 Tokage 蝎虎 日本 Bolaven 布拉万 Pabuk 帕布 Phanfone 巴蓬 Ketsana 凯萨娜 Nock-ten 洛坦 老挝 Chanchu 珍珠 Wutip 蝴蝶 Vongfong 黄蜂 parma 芭玛 Muifa 梅花 中国澳门 Jelawat 杰拉华 Sepat 圣帕 Rusa 鹿莎 Melor 茉莉 Merbok 苗柏 马来西亚 Ewiniar 艾云尼 Fitow 菲持 Sinlaku 森拉克 Nepartak 尼伯特 Nanmadol 南玛都 密克罗尼西亚 Bilis 碧利斯 Danas 丹娜丝 Hagupit 黑格比 Lupit 卢碧 Talas 塔拉斯 菲律宾 Kaemi 格美 Nari 百合 Changmi 蔷薇 Sudal 苏特 Noru 奥鹿 韩国 Prapiroon 派比安 Vipa 韦伯 Megkhla 米克拉 Nida 妮妲 Kularb 玫瑰 泰国 Maria 玛莉亚 Francisco 范斯高 Higos 海高斯 Omais 奥麦斯 Roke 洛克 美国 Saomai 桑美 Lekima 利奇马 Bavi 巴威 Conson 康森 Sonca 桑卡 越南 Bopha 宝霞 Krosa 罗莎 Maysak 美莎克 Chanthu 灿都 Nesat 纳沙 柬埔寨 Wukong 悟空 Haiyan 海燕 Haishen 海神 Dianmu 电母 Haitang 海棠 中国 Sonamu 清松 Podul 杨柳 Pongsona 凤仙 Mindulle 蒲公英 Nslgae 尼格 鲜朝 Shanshan 珊珊 Lingling 玲玲 Yanyan 欣欣 Tingting 婷婷 Banyan 榕树 中国香港 Yagi 摩羯 Kajiki 剑鱼 Kujira 鲸鱼 Kompasu 圆规 Washi 天鹰 日本 Xangsane 象神 Faxai 法茜 Chan-bom 灿鸿 Namtheun 南川 Matsa 麦莎 老挝 Bebinca 贝碧嘉 Vamei 画眉 Linfa 莲花 Malou 玛瑙 Sanvu 珊瑚 中国澳门 Rumbia 温比亚 Tapah 塔巴 Nangka 浪卡 Meranti 莫兰蒂 Mawar 玛娃 马来西亚 Soulik 苏力 Mitag 米娜 Soudelor 苏迪罗 Rananim 云娜 Guchol 古超 密克罗尼西亚 Cimaron 西马仑 Hagibis 海贝思 Imbudo 伊布都 Malakas 马勒卡 Talim 泰利 菲律宾 Chebi 飞燕 Noguri 浣熊 Koni 天鹅 Megi 鲇鱼 Nabi 彩蝶 韩国 Utor 尤特 Chataan 查特安 Etau 艾涛 Kodo 库都 Vicente 韦森特 美国 Trami 潭美 Halong 夏浪 Vamco 环高 Songda 桑达 Saola 苏拉 越南 三、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和消亡 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需要巨大的能量,因此它形成于高温、高湿和其它气象条件适宜的热带洋面。 据统计,除南大西洋外,全球的热带海洋上都有热带气旋生成。 大多数的热带低压并不能发展为热带风暴,也只有一定数量的热带风暴能发展到台风强度,台风之间的强度差异也很大,有的强风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为35米/秒,但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超过50米/秒的台风也不鲜见。 世界每年平均有80-100个台风(我们这里将其它地区的热带气旋也称为台风)发生,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 经统计发现,西太平洋台风发生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1) 菲律宾群岛以东和琉球群岛附近海面,这一带是西北太平洋上台风发生最多的地区,全年几乎都会有台风发生。 l一6月主要发生在北纬15度以南的菲律宾萨马岛和棉兰老岛以东的附近海面,6月以后这个发生区则向北伸展,7-8月出现在菲律宾吕宋岛到琉球群岛附近海面,9月又向南移到吕宋岛以东附近海面,10-12月又移到菲律宾以东的北纬15度以南的海面上。 (2)关岛以东的马里亚纳群岛附近。 7-10月在群岛四周海面均有台风生成,5月以前很少有台风,6月和11-12月主要发生在群岛以南附近海面上。 (3)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上(台风多集中在该群岛的西北部和北部)。 这里以10月发生台风最为频繁,1-6月很少有台风生成。 (4)我国南海的中北部海面。 这里以6-9月发生台风的机会最多,1-4月则很少有台风发生,5月逐渐增多,10-12月又减少,但多发生在北纬15度以南的北部海面上。 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十分复杂,从来没有两条完全相同的热带气旋路径,不过归纳起来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大致可分为七类:Ⅰ类为远海转向,Ⅱ类为低纬转向, Ⅲ类为近海北上,Ⅳ类为登陆华东,Ⅴ类为西行进入南海,Ⅵ类为登陆华南,Ⅶ类为倒抛物线热带气旋路径。 四、台风对人类的影响 台风是威胁人类生存的10大自然灾害之一。 据专家统计,在10种自然灾害中台风是造成死亡人数之冠。 尤其在亚洲和中国,台风的灾害更为严重。 据统计,我国大陆平均每年单纯因台风造成灾害的经济损失达246亿,平均每年死亡人数高达570人。 9503号强台风深入河南竟造成数万人丧生。 亚洲死于台风人数最多的还不是中国,菲律宾年平均死亡人数高达813人。 20世纪90年代全球最为严重的台风灾害还不在中国和菲律宾,而是1991年4月29日发生在孟加拉国沿岸地势低洼的脆弱(Vulnerable)地带,一个孟加拉湾风暴竟使13万9千人死于旦夕之间。 这一地区更为严重的台风灾害是发生在1970年11月11—13日,狂风暴潮突然之间竟夺走了30万人的生命。 当然台风也不是一无是处,台风的活动对于解除我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盛夏伏旱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年预警工作实践
2006年升级了预报预警软件平台,实现了预报预警曲线的自动闭合,增加了预报预警底图的地形地貌背景。 利用2005年发生的地质灾害样本修订了预报预警判据。 增加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新形式,当发布5级警报时,采用手机群发短信形式发送预报预警信息。 改进了数据传输线路,租用了中国电信SDHL专线,带宽为2M/s,保证了预警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稳定、安全、快速传输。
3.5.1 汛期地质灾害分析
据统计,2006年汛期(5~9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处,其中,滑坡处,崩塌处,泥石流404处,地面塌陷301处,地裂缝256处,地面沉降29处。 主要分布在湖南、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安徽、重庆、四川、云南等省(区、市),北京、上海和宁夏未有地质灾害发生(图3.37)。 共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665人,受伤405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亿元。
图3.37 2006年汛期全国各省(区、市)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对比图
3.5.2 汛期地质灾害与降雨关系分析
3.5.2.1 资料依据
降雨数据源于气象部门的气象影响评价资料(几次大的降雨过程)和降雨站点(755个)逐日实况雨量。 降雨站点稀疏但基本能够反映全国74个二级预警区的降雨情况,只是精确度有限。
地质灾害点数据(有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1万元以上)具有确切发生时间、降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共875起(处)。
3.5.2.2 2006年汛期降水总体情况
据气象部门资料,2006年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但强降雨过程和局地暴雨频繁,登陆台风强度大、频次高(表3.2;图3.38)。
1)第1号强台风“珍珠”5月18日在广东登陆,较历史平均台风初次登陆时间偏早40d;
2)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深入内陆后低压环流维持时间达120h,时间之长为历年罕见;
3)第8号超强台风“桑美”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60m/s),为50a来登陆我国大陆风力最强的台风;
4)共有6次台风登陆我国大陆和台湾省,特别是7、8月份有5次台风相继登陆,平均9d1次,频次之高历史罕见。
3.5.2.3 2006年汛期降雨引发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图3.39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降雨量时间分布柱状图(折线为月均雨量),6、7月地质灾害最多,分别占总数的33.9%、35.2%,9月灾害最少,仅占总数的3.0%,5月占总数的15.8%。 地质灾害的发生数量与相应的月均雨量(右侧坐标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表3.2 2006年汛期各月降水情况
(据中国气象局)
图3.38 中国历年年均雨量对比(据中国气象局,2006)
图3.39 2006年汛期降雨引发地质灾害、降雨量时间分布
图3.40反映占地质灾害总数5%以上的有贵州、云南、安徽;占总数1%以上的有福建、广西、湖北、四川、江苏、陕西;占总数10%以上的有湖南、浙江两省,特别是湖南2006年汛期地质灾害异常严重,占总数比例达43.2%。
图3.40 2006年汛期各省份地质灾害空间分布
3.5.2.4 2006年汛期典型强降雨过程与地质灾害
1)5月18日,台风“珍珠”在广东沿海登陆。 受台风影响,广东东部、福建大部、浙江南部降雨量有100~300mm,局部地区超过300mm。 在福建、广东两省分别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其中具有较大损失的达13起,造成22人死亡或失踪(图3.41)。 灾害数量占5月份总数的5.4%,死亡失踪人数占5月份的53.7%。 在台风登陆期间,地质灾害的群集发生主要集中在台风降雨中心位置,具有“即雨即滑”的特点。
2)6月份3次强降雨过程影响福建、湖南、贵州等省。 6月2~10日,华南大部及贵州南部降雨量有100~300mm,在浙江、广西、贵州、湖南、云南5省(区)共引发地质灾害121起,造成15人死亡或失踪(图3.42)。 灾害数量占6月份灾害总数的36%,死亡人数占6月份总死亡人数的9.7%。
6月13~18日,南方地区过程降水量一般有50~150mm,局部超过150mm,浙江、安徽、湖南、广西、贵州5省(区)共引发地质灾害30起,造成21人死亡或失踪,灾害数量占6月份灾害总数的9%,死亡人数占6月份总死亡人数的13.5%。
6月23~26日,湖南湘中一带连续出现雷暴、暴雨,局地大暴雨,共引发群发型地质灾害51起,造成28人死亡,灾害数量占6月份灾害总数的14%,死亡人数占6月份总死亡人数的18.0%。 其中,6月25日发生特大山洪引发泥石流灾害的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乡青山坳村六组,24日20时至25日16时,该乡气象哨观测降水量为273.7mm。
3)7月份3次强降水过程中,湖南省均在其内,地质灾害也最为严重,当月湖南省的地质灾害占全国当月灾害总数的74.4%(图3.43)。
图3.41 2006年5月份主要降雨过程范围与地质灾害分布(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图3.42 2006年6月份主要降雨过程范围与地质灾害分布(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图3.43 2006年7月份主要降雨过程范围与地质灾害分布(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7月13日,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在台湾省宜兰县登陆,14日在福建省霞浦再次登陆,18日在云南东部减弱并消失,历时共5d,过程降雨量50~200mm。 7月14~18日,在福建、湖南、广东、云南4省引发地质灾害195起,死亡失踪人数309人,灾害数量占汛期降雨引发灾害总数(875起)的22.3%,死亡失踪人数占当月死亡失踪人数的92.2%。
7月24日,“格美”在台湾省台东县沿海登陆,25日在福建晋江沿海再次登陆。 “格美”登陆后迅速减弱,27日在江西减弱消失,累计降雨量达100~200mm。 在福建、湖南、江西3省引发了8处地质灾害,造成8人死亡或失踪,灾害总数占当月灾害总数的7.5%,死亡人数占当月死亡人数的2.4%。
7月7~10日,湖南浏阳、新化、娄底、湘乡市出现暴雨洪涝灾害,全省有42站次暴雨,其中8站次大暴雨。 此次过程是该省2006年入汛以来最大的一次强降雨过程,引发了一系列的群发型地质灾害。 从7月7~12日,湖南省具有较大损失地质灾害37处,占当月灾害总数的12.0%,未造成人员伤亡。
4)8月10日,超强台风“桑美”登陆浙江。 8月10~12日,福建、浙江两省地质灾害严重,发生较大损失地质灾害共58起,造成37人死亡或失踪(图3.44)。 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发生在台风登陆时的台风降雨中心。
5)9月份全国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部分省份出现暴雨,如9月2~4日,四川省南江、通江县遭受暴雨袭击,但未引发大规模的群发型地质灾害。
3.5.2.5 预警区划与气象站点关系
将实况雨量站点、地质灾害点绘制在全国74个预警区划图上,可以统计各预警区中的灾害点分布情况(图3.45,图3.46;表3.3)。其中,C ,C 两个预警区地质灾害点最多,分别为136起、121起。以C 预警区为例进行分析。
图3.44 2006年8月份主要降雨过程范围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图3.45 2006年全国实况雨量站点、地质灾害点与预警分区(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图3.46 C 预警区内降雨站点与地质灾害点
表3.3 地质灾害预警区内灾害点分布情况
(1)降雨量与地质灾害关系
地质灾害点选取C 区内的136个灾害点,降雨量选取与灾害点最近的降雨站点资料。定义选取两个降雨参数:当日雨量,即灾害发生当天的雨量(从前日20:00~当日20:00);前期累计雨量,即灾害发生前一个降雨过程(中间无间断降雨日)的雨量,分别绘制两个降雨参数与灾害点分布图(图3.47、图3.48)。
图3.47 C 区累计雨量与地质灾害点分布
图3.48 C 区当日雨量与地质灾害点分布
区内出现3次强降雨(局地暴雨)引发的群发型灾害,当日雨量分别达到50.6mm,142.3mm,217.8mm;前期雨量分别为0mm,68.85mm,211.15mm。 将当日日雨量与前期雨量绘制在同一图中,可以得到近似规律:不考虑前期雨量时,日雨量至少达到50mm;不考虑当日雨量,前期雨量至少达到120mm,则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大(图3.49)。
图3.49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小判别
在图中作斜线,该线以上(灾害点占92.2%)灾害发生可能性大,该线以下(灾害点占7.8%)灾害发生可能性小。
地质灾害发生的近似公式为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当k≥0时,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当k<0时,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式中:R 为前期累计雨量,即灾害发生前一个降雨过程(中间无间断降雨日)的雨量累计;R 为地质灾害发生当天的雨量(从前日20:00—当日20:00)。
(2)降雨雨型与地质灾害分析
引发地质灾害的降雨雨型可以分为3种:一是连续降雨;二是局地暴雨;三是连续降雨+局地暴雨复合型。选取C 预警区内3个雨量站点(典型的降雨雨型)进行分析(柱状图为逐日雨量,折线为灾害发生情况)。
1)连续降雨型号气象站点(湖南常宁)7月8~28日的记录可以看到断续的3个连续降雨过程,每个降雨过程持续的时间不长(3~4d),雨量不大(小于50mm)。 在雨量累计到一定量时,方能发生地质灾害,即地质灾害的发生一般主要是由前期累计雨量引发的,而不是由当日雨量引发的(图3.50)。
图3.50 连续降雨型降雨引发地质灾害情况
2)局地暴雨型号气象站点(湖南衡阳)在6月15~19日时间段内,15,16两日无降雨,17日出现局地暴雨(50.6mm),18,19日降水也较少,该雨型属于局地暴雨型(图3.51)。
图3.51 局地暴雨型降雨引发地质灾害情况
在6月17日局地暴雨引发了8起地质灾害,集中出现在暴雨当日。 这种雨型引发的地质灾害集中出现局地暴雨的当日当地,降雨预报难度大,准确率低,且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突发性强,也是地质灾害预警工作中的难点。
3)连续降雨+局地暴雨复合型号气象站点(湖南郴州)7月5~17日,记录最小日雨量0.01mm,最大日雨量217.8mm。 降雨雨型属于连续降雨+局地暴雨复合型,易引发群发型地质灾害(图3.52)。
图3.52 连续降雨+局地暴雨复合型降雨引发地质灾害情况
在前期连续的绵绵细雨中,斜坡岩土体含水量逐步增加,但由于每日雨量小,累计雨量不足,未引发地质灾害;但在7月15~17日连续出现强降雨,灾害大量出现,群集发生。 降雨在7月16日达到顶峰,但灾害的发生集中在7月15日。 因为7月15日,灾害大量发生,能量大量释放,待到7月16日,更大降雨来临时,灾害发生次数反而减少。
可见,不同的降雨量值、不同的降雨雨型引发地质灾害的规律有所不同。 因此,在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中,不仅要关注不同地区引发地质灾害具有不同的临界雨量,也要重视降雨雨型在预报预警工作中的作用。
预警值班工作中,应先分析雨型,再计算雨量,即首先是分析判断本次降雨的降雨雨型,分析其引发灾害的规律(是主要受当日雨量影响,还是主要受前期累计雨量影响),然后再根据不同地区临界雨量量值进行计算分析,从而判断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3.5.3 地质灾害野外考察———新疆伊犁地区黄土滑坡野外调查
3.5.3.1 特克斯县齐勒乌泽克乡吾尔塔米斯沟“7.3”大型黄土滑坡
2006年7月3日凌晨3点左右,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齐勒乌泽克乡吾尔塔米斯沟(N43°1239″,E81°2947″)发生滑坡灾害。 长约260m,宽约400m,平均厚度约10m(图3.53)。 两户牧民受灾,造成597只羊死亡,无人员伤亡。
有记载以来,该处未发生过灾害。 但吾尔塔米斯沟整条沟内灾害发生较多。
滑坡发生在沟谷南侧阴坡,地貌类型属于侵蚀构造中高山,黄土状土垄岗地貌,海拔高度在2000m以上,地形坡度为30°~40°,坡脚坡度较陡,上部坡度较缓。 水系发育,切割强烈,形成深沟峡谷,相对高差较大,但牧草丰美,是优良的夏季牧场。 黄土覆盖较厚,未见基岩裸露。 滑坡体物质组成:主要黄土状土覆盖层。 植被类型主要为草皮,盖度达80%~90%。 引发滑坡的原因是连续两日中到大雨,但缺乏气象记录。 该处滑坡早就做有防灾预案,也曾多次动员牧民搬迁避让。 在发灾前几日巡查时,曾在滑坡上部发现水坑,并提醒该户牧民注意。 当晚滑坡前狗扒门叫醒主人,及时撤离。
另外,在吾尔塔米斯沟沿途,黄土古滑坡群屡见不鲜。 其中既可以见到古滑坡地貌,也可以见到刚刚发生的滑坡;同时可以见到正在孕育的潜在滑坡隐患点,裂缝清晰可见。 堪称是“黄土滑坡的博物馆”,地质环境非常脆弱,若遇强降水,随时可能发生滑坡。
图3.53 特克斯县齐勒乌泽克乡吾尔塔米斯沟“7.3”大型黄土滑坡全貌
3.5.3.2 巩留县典型地质灾害
巩留县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莫合尔乡和吉尔格朗乡。
(1)莫合尔乡阿拉尔村小阔勒萨依沟1990年3月23日滑坡
1990年3月23日早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莫合尔乡阿拉尔村小阔勒萨依沟(N43°1326.8″,E82°429.2″)发生滑坡,滑坡高差约40m,宽约100m,平均厚度超过10m。 黄土滑坡前缘向下游推出100m左右,部分冲过沟谷,将位于沟谷对面的房子埋掉,造成8人死亡,损失130只羊、10匹马、1间房。
地貌上属于剥蚀堆积块状隆起山中的圆顶低山,海拔1700~2600m,相对高度100~200m,受长期风化剥蚀和流水冲蚀作用,形成山体矮小且脊线不明显的浑圆山体。 山坡较缓,原始地形坡度约28°,冲沟密布,山体表层覆盖数米至十余米厚的含砾黄土,植被发育。 目前沟谷中仍有流水。 河流沟谷方向约320°,滑坡主滑方向约40°。
黄土覆盖较厚,未见基岩露头。 滑坡体物质主要为含砾黄土状土覆盖层。 植被类型主要为山地草原类,盖度达80%~90%。
滑坡的引发原因是融雪和降雨,但缺乏气象记录。 同时也与河流沟谷的切蚀有关。 该滑坡发生前有前兆,滑坡中部曾有一处泉水,在滑坡发生的前3日,泉水变浑,早晨也有人曾听见异样的声音。
(2)大莫合尔沟2003年4月9日发生滑坡
2003年4月9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莫合尔乡大莫合尔沟(E43°1012″,N82°4913.7″)发生滑坡。 滑坡高差约124m,宽约30m,平均厚度5m左右。
黄土滑坡造成8人死亡,200多棵树受损。 滑坡发生时能量非常大,有些树被连根拔起,也有些树被打断树冠。 地形地貌与小阔勒萨依沟相似,属于剥蚀堆积块状隆起山中的圆顶低山,海拔1700~2600m,相对高度100~200m,受长期风化剥蚀和流水冲蚀作用,形成山体矮小且脊线不明显的浑圆山体。 原始地形坡度,滑坡上部约35°,下部较缓,约26°~27°。 黄土覆盖较厚,厚度不清,未见基岩露头。 滑坡体物质主要为含砾黄土状土覆盖层。 植被发育类型主要为杉树,盖度达80%~90%。
引发滑坡的原因是融雪和降雨,但缺乏气象记录。 河流右岸出现裂缝,被列为隐患点,结果左岸在没有任何隐患迹象的情况下发生滑坡。
(3)莫合尔乡小莫合尔沟大规模滑坡隐患
该滑坡隐患位于县城东南50km左右的莫合尔乡阿热勒村小莫合尔沟内(N43°1352″,E82°4229″),裂缝位于西岸斜坡近山顶处,于2000年5月开始发现,2003年裂缝开始逐步贯通,并逐步增多、增宽,两年前裂缝仅有2条,现发展到5条,裂缝最宽处达0.5m,说明该隐患点仍然在变动。 裂缝呈直线状顺山脊分布,走向330°,斜坡倾向60°。 原有37户已搬迁。 斜坡高差300m,山体开裂地段两侧为凸起的山坡,出现裂缝的山坡凹进,山顶浑圆平缓,向坡下变陡,出现裂缝斜坡约25°,后又变陡到30°。
斜坡由新生代地层组成,斜坡下部为第三系(古、新近系)泥岩、砂岩,上部与中更新统半胶结砂砾石不整合接触,顶部及坡面覆盖中-上更新统黄土,黄土成分为粉质亚粘土。
3.5.3.3 新源县典型地质灾害
新源县是伊犁地区地质灾害重灾区之一,据介绍,近年来,新源县每年发生的大小滑坡和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都在数十至数百起。 绝大多数都是黄土滑坡和由黄土滑坡引起的泥石流。
(1)别斯托别乡恰布河牧业村古滑坡群
古滑坡群位于新源县别斯托别乡恰布河牧业村,为一黄土古滑坡群,位于恰布河南岸,从克桑-包然克勒延伸约20km。 古滑坡主要位于山前的垄岗状低山丘陵,坡度较为平缓约20°,历史上多次发生滑坡。 自2002年以来活动强烈,后缘逐步出现裂缝,并有逐步发展的趋势。 其威胁对象主要是优良的草场资源和零星分布居住的牧民(图3.54)。
图3.54 别斯托别乡恰布河牧业村古滑坡群
(2)恰布河牧业村东滑坡
2003年5月4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恰布河南岸牧业村(N43°1934.8″,E83°2041.1″)发生黄土滑坡。 水平滑动1000多米,平均宽度约150m,厚度约5m。 滑坡掩埋一处房屋,造成2人死亡、1人失踪、毁房6间,掩埋牲畜头。 滑坡滑动时规模很大,并伴有地声和气压。 原始地形坡度约30°,现在坡度约20°。 基岩为碎屑岩。 滑坡体物质主要为黄土状土覆盖层。 植被类型主要为山地草原类,盖度达70%~80%(图3.55)。 引发滑坡的原因是融雪和降雨,但缺乏气象记录。
图3.55 恰布河牧业村东滑坡
(3)则克台沟上游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堰塞湖
2002年3月,新疆新源县则克台上游10.5km处左岸山体产生大面积滑坡,并引发产生泥石流。滑坡面积约66.15×10 m ,产生的滑坡土方量约960×10 m ,产生的泥石流顺主沟向下游泄溜5.7km,在主沟内形成高8~15m,宽80~120m的堆积,主沟堆积量达718×10 m 。滑坡体堰塞湖最大水深13m,面积为11.33×10 m ,蓄水量90.4×10 m (图3.56)。此次滑坡给则克台镇造成了严重损失。
图3.56 则克台滑坡全貌,前缘形成堰塞湖
地貌上属于中低山区的阴坡,沟谷凹坡,黄土堆积很厚,风化严重,斜坡前缘受河水切割。 地震烈度Ⅷ度。 地层主要为黄土和黄土状土覆盖,未见基岩出露。 主要为粉质亚砂土和粉质轻亚粘土,其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对滑坡形成十分有利。
滑坡体物质主要为黄土状土覆盖层。 植被发育类型主要为山地草原类,盖度达80%~90%。 引发滑坡的原因是连续降水。 目前,滑坡体前形成的水库水位已得到有效控制,上下游来、泄水量基本达到平衡。 但是,滑坡体、泥石流堆积体仍然处于不稳定状态,该隐患仍是新源县重大地质灾害隐患之一,直接威胁居住在下游地区人的生命和2.53亿元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