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北宋丰州故城研究添新证 内蒙古考古发掘二长渠墓群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近日,为配合内蒙古准格尔旗古城煤矿露天开采第四期项目,考古人员对准格尔旗二长渠古城附近的墓群进行了发掘,已初步完成49座砖室墓以及7座小型土坑竖穴墓的清理,并对附近一处建筑台基进行了发掘。通过发掘和研究,考古人员初步判定墓群主体年代为北宋早期,墓群的发现为北宋丰州故城研究增添了新证。

由于此墓群距二长渠古城较近,被命名为二长渠墓群。二长渠古城已考证确为北宋蕃部藏才族所建丰州城。

部分墓葬分布图 本文图均为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图

二长渠墓群以带墓道的圆形券顶砖室墓为主,墓室墙壁多砌筑仿木建筑图案,如镶嵌于砖墙的仿檐柱、斗拱、普拍枋、阑额等大木作,在砖块上刻画形成的门窗、桌椅等小木作,在起券处用仿瓦砖等。这些仿木建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目前,考古人员正通过三维建模等手段对这些建筑构件进行复原。

墓内仿木建筑构件

墓葬均遭受较为严重的盗扰,出土遗物较少,主要以陶瓷器为主,并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铜器、铁器、石器等。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是一套20余件的茶具。同时墓葬出土铜钱较多,以“开元通宝”“乾元重宝”“至道元宝”“淳化元宝”等为多。此外,砖室墓的墓道底部多有马头骨等殉牲出土,这些发现为揭示当时该地区民族交融、文化互动的历史图景提供了重要线索。

出土部分遗物

考古人员表示,此次考古发掘,为北宋丰州故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与视角,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河外三州地区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文化特征以及民族关系。


曹操墓被盗了,谁有详细的说明

邺城遗址 七十二疑冢图 曹操墓想像图 公元220年二月丁卯,一支运送灵柩的队伍,穿出邺城的城门,向旷野深处而去。 就在这一天,魏武帝曹操出葬了。 《三国志》记载,曹操去世后葬在了邺城。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曹操墓却神秘失踪了,经历了无数后人的苦苦追寻,曹操墓如同人间蒸发,丝毫不见踪影。 一个更大的谜团是,在历史学家眼里,曹操文韬武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政治家、军事奇才和诗人,他剿灭北方群雄后,积蓄的力量最终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极富戏剧性的魏、蜀、吴三国争雄时代,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但就在曹操去世1300多年后,明朝末年著名小说家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问世了。 经过后人加工的这部小说,当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悬念就是,小说里的头号主人公曹操,死后在邺城设有72处疑冢。 小说中的曹操则成为一个阴险毒辣的乱世奸雄,他的72处疑冢则成为他奸诈的证明。 □2008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邺城考古队在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遗址,发掘出了一段保存完整的古城墙遗迹。 从东汉末年起,邺城先后是曹魏、后赵等六个王朝的都城,统御中国北方长达126年。 在今天邺城遗址的周围,有许多高大的封土堆。 这些封土堆就是传说中的曹操疑冢。 这样的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 当时的说法是,曹操生前曾设 72疑冢,这些疑冢分布于邺城城外,一座座如山丘布列,使人真伪难辨,但其中必有一座真墓。 然而,关于三国历史的正史《三国志·魏志》,并没有曹操设立疑冢的描述,而是明确记载曹操病死后葬在了邺城的高陵。 这同《三国演义》的描述以及民间传说大相径庭。 公元233年,《三国志》的编撰者陈寿出生在巴西安汉,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南充,他出生时距曹操去世仅仅13年,当时三国争霸已进入尾声。 蜀国灭亡五年后的公元 268年,36岁的陈寿离开故乡来到西晋的都城洛阳,担任西晋著作郎,专门负责编撰史书。 12年后,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陈寿当时 48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历史学者认为,蜀国灭亡时陈寿31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见的。 后来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因此《三国志》应当可信。 在陈寿的笔下,曹操是一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在天下大乱的局势当中,文韬武略,建立了不凡的功业。 曹操的墓葬是在世人皆知的邺城西边,叫西陵。 陈寿完成《 三国志》1300多年后,山西太原人罗贯中也完成了一部描写三国历史的小说,这就是几乎家喻户晓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在《 三国志通俗演义》里,曹操的形象已经与《三国志》里所描绘迥然不同。 曹操变成了一个阴险狡诈的权术家,他残忍冷酷,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而此时的民间早已流传,生性多疑的曹操为防百年之后陵墓被盗或被仇家毁坏,他为自己建造了72座疑冢。 □那么,从西晋的《三国志》到元末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这1300多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曹操的面目发生了如此鲜明的改变?曹操的墓葬也变成了困扰世人的神秘疑冢呢?公元645年开春,一支大军从洛阳向北而来,带领这支大军的正是唐太宗李渊。 唐王朝这次出师,是征讨远在辽东的高丽王国。 在唐太宗这次行军途中,路过西陵,为此,他拜谒了曹操的陵墓,并亲自作了一篇题为《祭魏武帝文》的祭文。 唐太宗的这篇祭文,将曹操和商代的伊伊、西汉的霍光相提并论。 这说明在唐代之前,不仅曹操墓地的具体位置是确定无疑的,曹操也并不是后人所描绘的奸雄形象,而是受到世人的尊崇。 在唐代,还有一位皇帝唐玄宗对曹操也很崇拜。 唐玄宗小名跟曹操一样也叫阿蛮,假如曹操已经是臭名远扬他怎么会取这么一个小名,可见曹操那个时候的名声并不坏。 杜甫写了一首著名的诗,赠曹将军,第一句就写,将军魏武之子孙,曹将军是魏武帝的后代,这三个例子说明,至少在唐代曹操的形象是不坏的。 明崇祯年间的刻合本《 三国水浒英雄谱》,将曹操列为英雄,而早于明代的唐代,曹操同刘备、关羽、张飞一样,不仅是三国故事里的英雄,这样的英雄形象已经深入民间社会。 文人墨客咏叹曹操西陵的诗篇,也暗含着对于曹操的追思。 而唐代后期完成的地理著作《元和郡县志》当中,也明确记载曹操墓的位置:“ 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 ”显然此时曹操西陵的位置十分明确,这说明直到唐朝时,曹操之墓尚未成谜。 但到了北宋,三国故事里的头号人物曹操、刘备等形象开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公元960年正月,在距离京城汴京四十多里的小村庄陈桥驿,后周将领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中国历史上的宋朝开始了。 宋朝创立者吸取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所造成的中央集权消弱,除了在军事上采取巩固中央政权的措施外,也在思想上采取措施强化皇权。 这时在民间已经广泛流传、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三国人物及其历史故事,成为宋朝政府首当其冲进行清剿的对象。 在宋朝政府看来,与汉室权臣曹操进行不懈斗争的东汉皇室后裔刘备,因为他一直坚持打汉室的旗号,维护了东汉的正统和中央集权。 因此北宋政府树立刘备的形象,以利于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当刘备成为忠君的正面人物,而一代枭雄曹操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权臣、奸臣的反面代表人物。 后来,这种成为北宋政府统治思想的正统观念愈加强化,一个影响了自宋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产生了,这便是程朱理学。 在当时作为儒家思想最新发展的程朱理学,它的核心思想是仁义与忠君。 这种学说对于在民间已经普及的三国人物形象产生了极大影响。 从此,曹操在艺术作品中被丑化为白脸奸臣,和刘备、关羽、诸葛亮等其他历史人物形成鲜明对照。 曹操阴险奸诈、无情无义的形象,通过小说、戏剧、评书等多种形式而深入民间。 □ 随着曹操在当时公众形象的颠覆性变化,曹操的西陵也在岁月的流逝中湮废了,曹操墓也成为了一个谜。 曹操的陵墓成为他狡诈阴险的证明,也就在这时,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开始在民间流传。 “ 七十二疑冢”原创版的作者究竟是何人,已经难以考证。 较早述及曹操疑冢的,是北宋宰相王安石,他写了一首疑冢诗:青山如浪入彰州,铜雀台西八九丘。 蝼蚁往还空垄亩,骐鳞埋没几春秋。 当时作为北宋高级官吏的王安石,认为曹操是一个杰出的英雄,对于日益激烈的贬斥曹操的世风深感不满。 然而,世人已经认定曹操就在 72座疑冢当中。 然而,曹操形象的更加丑化,却随着北宋王朝日益加剧的危机到来了。 公元1126年正月,一支强悍的骑兵队伍渡过黄河,直逼北宋都城开封。 这支部队正是后来灭掉北宋的金军。 北宋政府急忙开出丰厚条件同金军议和。 然而,羸弱的北宋政权仅仅苟延一年后,都城开封城破,立国168年的北宋灭亡了。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靖康之变。 靖康之变后的第二年,北宋皇族赵构建都临安,也就是今天浙江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 南宋共历九帝,前后 153年,它的疆域基本以淮河和秦岭一线,同北部的金国对峙而立。 这时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对照出现了。 在地理上,南宋王朝同一千多年前三国时代的蜀国极为相似,所面临的最大危机,也是来自北方强敌政权强大的军事压力。 在南宋王朝看来,蜀国是汉朝的正统继承国,而强敌金国,则就是三国时代的魏国。 魏国的开创者曹操,于是成为南宋王朝千夫所指的窃国大盗,时刻威胁着社稷安危和黎民福祉的假想敌人。 他设立72疑冢,生前欺天、死后欺人,阴险无比。 南宋理学家朱熹一改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对曹操的评价,他在《通鉴纲目》中直斥曹操为“篡盗”,并在他的著述中对曹操进行讽刺和咒骂。 自此,曹操的奸臣形象已经从民间走向了具有权威性的学术殿堂。 在江山更迭的戏剧化变化中,曹操的西陵终于演变为世人难辨真伪的72疑冢。 □ 到了元代,戏剧勃兴,丑化曹操的戏被搬上舞台。 艺人们运用戏剧艺术鞭挞曹操的残暴和奸诈,在社会上进一步丑化曹操的形象。 元朝末年,罗贯中在《 三国志》的基础上,引入大量民间传说,完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为曹操最终画出了一代奸雄的形象。 事实上,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在小说《 三国志通俗演义》里,并没有描述曹操建 72座疑冢、以防后人盗掘的内容,加上这一内容的,是清朝初年的小说点评家毛宗岗。 毛宗岗父子在评注《三国演义》时,认为“ 疑冢”的传说对于塑造曹操多疑、奸诈的形象非常有用,于是就加以渲染。 至此,曹操“疑冢”的传闻几乎家喻户晓。 而直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对于曹操的声讨依然浓烈。 河南许昌,流传着一个久远的三国故事,就在曹操收降关羽,封以高官厚禄时,关羽却封金挂印,寻找他的义兄刘备而去。 在中国民间社会,关羽被看做忠义的化身。 关羽死后地位一步步提升,最终被封为大帝。 三国人物关羽的神话之路,恰恰对照的是曹操的丑化过程。 关羽的对立面曹操,在关羽一步步走向神坛的过程中,变得越发受到朝野的清剿与唾弃。 关羽地位越来越高,明朝还封王,到了清朝地位超过了诸葛亮,甚至超过了孔子,这跟当时的哲学统治思想有关,他们强调君臣关系,主要是强调臣对君无条件服从,这样一种义务关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当然只能受到更多的贬斥。 清代名人纪晓岚奉旨编篡《 四库全书》时,准备把北宋文人穆修写的颂扬曹操功德的《毫州魏武帝帐庙记》文章收在书中,当乾隆皇帝看到这篇碑文时,不禁大怒,认为穆修“奖篡助逆”,下令删除此文。 经历了宋元明清漫长的时代,曹操终于演变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千夫所指的超级奸臣。 □ 当曹操经历了漫长的贬斥和世人唾弃的境遇后,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这一次关注曹操的,既是一位领袖、也是一位诗人的毛泽东。 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与他的保健医生聊天时说:“曹操是白脸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 曹操能带兵打仗,也能了解民间疾苦,曹操的诗气魄雄伟,给人鼓舞,是真男子,大手笔。 ”一年后,时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郭沫若发表了一篇《替曹操翻案》的文章,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证了曹操对于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说明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英雄。 历史上的真伪曹操之谜,又使得他的墓葬更加扑朔迷离,千百年来始终是困惑世人内心的一个神秘谜团。 即便是曹操去世1700多年后的今天,曹操的墓葬也是现代考古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上世纪80年代,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文物工作者对河北磁县“曹操七十二疑冢”区进行了文物征集与抢救性发掘,流传久远的疑冢之谜最终揭开,所谓曹操的72疑冢,其实不是72座,而是134 座,都是东魏和北齐时期的大墓。 2008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传说中的曹操“七十二疑冢”区,考古人员进行了细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在现代考古面前,经历了漫长演化的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迷,最终从喧闹的戏剧舞台和民间传闻中淡出,纯属子虚乌有。

今年有哪国内有哪些考古大发现?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解开岭南先民来源之谜的一把钥匙青塘遗址位于广东省北部清远市所辖英德市青塘镇,是华南地区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典型的洞穴遗址,展现了2.5万至1万年前华南地区的聚落形态。 通过3年考古工作,在青塘遗址发现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连续的地层堆积,清理出墓葬、火塘等多处重要遗迹,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蚌器、骨角器、动物骨骼化石及植物遗存等各类标本一万余件。 诸多发现使这里成为解开岭南先民来源之谜的一把钥匙。 考古发现一座距今约1.35万年的墓葬,出土一具保存较为完整的人骨化石,其葬式为蹲踞葬。 这可能是中国最早有下丧仪式的墓葬。 考古学家通过遗存的骨头,证实了广东人果然吃遍“海陆空”:他们的食谱以鹿为主,还有鸟、鱼、龟鳖、螺蚌……火塘遗迹表明熟食是常态,而一堆煮干敲碎的骨头渣说明了先人们食物利用的效率很高。 食物种类的变化,反映的是中国南方从狩猎采集社会向早期农业社会过渡的历史。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519.html
3.1!最强开源Large Mistral新旗舰决战Llam
马龙 中国代表团公布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旗手 冯雨担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