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比恐龙更久远的动物 足迹

白氏桃河兽化石

锯齿龙化石

阳泉长寿螈化石

在漫长而神秘的地球历史长河中,化石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着生命的起源、演化和消亡。它们如同时间的信使,向我们传递着古老世界的信息。本期,让我们走进阳泉市博物馆“晋地宝藏”自然资源标本科普展展厅,探秘化石展区内的三件二叠纪晚期四足动物化石标本。

走进市博物馆“晋地宝藏”自然资源标本科普展展厅,这里汇聚了丰富多样的自然遗产和时间印记。140余件岩石、矿物、矿产、化石标本,展示了山西省以及阳泉市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珍稀奇特的生物种类、独特秀美的地理风貌,让人们充分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在化石展区,锯齿龙、白氏桃河兽、阳泉长寿螈三件二叠纪晚期四足动物的化石标本对于阳泉市地质遗迹和古生物化石资源有着不同的意义。

2019年,阳泉市在二叠系孙家沟组首次发现一件完整的锯齿龙头骨化石。锯齿龙生活在二叠纪晚期,因其牙齿最外侧带有小锯齿而得名。它平均体长2米左右,身体粗短臃肿,行动笨拙,头上长着奇特的瘤和嵴,身上布满了骨质甲板,以吃植物为生。

而锯齿龙的死亡,跟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地质学家研究表明,二叠纪早期的山西地区河流、湖泊众多。湿润的气候和繁盛的植物为锯齿龙提供了天然的栖息地,大量锯齿龙自由自在地生活于湖泊周边的林地中。

然而,好景不长,二叠纪末期时,板块运动、火山喷发等地质作用导致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山西地区由湿润变得十分炎热干旱,植物陆续死亡,原先星罗棋布的河流、湖泊也迅速干涸。失去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锯齿龙不得不向仅存的水泊靠近。随着水体的蒸发,水泊面积不断缩小,湖底淤泥露出水面。在饥饿和炎热的驱使下,锯齿龙朝着仅存的水面一步一步向前,陷入淤泥。最终,它们被埋藏于厚厚的地层中。

2020年,国家、省、市级媒体先后报道了阳泉市发现的新物种白氏桃河兽。白氏桃河兽的生存时代为二叠纪晚期,距今约2.54亿年,比恐龙更古老。

中科院专家团队经过两年的化石修复和研究,证明这是世界首次发现的二齿兽类新物种。这一新类群有下列特征区别于其他属种:犁骨腹面光滑,缺乏翼骨龙骨突,翼骨中板窄,泪骨与隔颌骨接触,翼骨不与上颌骨接触,枕髁宽、弧形,侧齿骨架细,但有明显的背腹面。

我国对二叠纪四足类的研究由来已久,曾在新疆发现过大量二齿兽类化石,而很长一段时间,在华北广泛出露的二叠系地层中未发现二齿兽类,只有几件锯齿龙类化石。1989年,在内蒙古大青山脑包沟组报道发现的边缘大青山兽打破了这一沉寂,但是在出露更为广阔的孙家沟组却没有发现。而白氏桃河兽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这是我国首次在二叠系孙家沟组地层发现的二齿兽类,且对二叠纪晚期时期的古地理、古气候及二叠纪大灭绝时间的探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底,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始椎类化石的最年轻记录在华北晚二叠世Psj》的研究成果在《化石记录》(Fossil Record)发表。文章报道了我国首次在华北板块乃至东亚发现始椎类化石,该化石以其发现地命名为“阳泉长寿螈”。阳泉长寿螈是已知始椎类化石最“长寿”的记录,亦是目前为止此类化石在华北板块乃至东亚的唯一记录。

体型庞大、牙齿尖利,类似现代的鳄鱼的阳泉长寿螈是河流湖泊里的顶级捕食者。距今约2.54亿年的晚二叠世的最晚期,华北板块少有地保存有热带丛林环境,为始椎类动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避难所”。阳泉长寿螈能够存活在晚二叠世的阳泉地区,与石炭纪至二叠纪的全球气候变化有很大关系。这类生物的化石更多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地层中,但二叠纪以来,这些地区气候的持续干旱化,使得始椎类生物不得不迁徙到气候更适宜居住的地方。

此前,这类动物被认定在二叠纪早期就已经绝灭,阳泉长寿螈化石在晚二叠世的发现比已知记录晚了近3000万年,刷新了对这一类古生物分布的认识。阳泉长寿螈与白氏桃河兽生活在同一时期,这些化石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我国二叠纪古生物化石的生物多样性。

阳泉是我国乃至世界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国家级重要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之一。近年来,阳泉市在对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过程中,发现大量珍贵古生物化石,并积极与中科院合作开展研究,对古生物化石保护、开发与利用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古生物的足迹为什么能成为一门学问

足迹学是古生物学的分支,研究的是动物生前活动时在地层中留下的足迹。 足迹虽不是遗体化石,但有时可以提供实体化石无法体现的动物活着时的情况,甚至人们可以就此推断出动物的身高、体重、奔跑速度、活动方式和生态环境等,所以足迹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家都知道有一门学问叫足迹学,主要是研究足迹形成、发现、收取、检验的。 那么为什么研究古生物的足迹也是一门学问呢?下面咱们就来说说古生物的足迹为什么能成为一门学问。

详细内容

1000万年前,除了恐龙还有哪些史前动物?

曾经称霸地球的史前巨兽,除了恐龙还有它们,谁复活都令人类头疼!

1、【巨猿】是已灭绝的一属猿,生存于约100万~30万年前的中国、印度及越南,与几种人科在时间框及地理位置上相同。 化石纪录指步氏巨猿是最巨大的猿,站立时高3米及重600公斤。 这是巨大的、类似猩猩生活于地面的猿,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猿。 他的重量估计超过200千克,这种灵长目长有巨大的臼齿,并有厚厚的珐琅层,高高的齿冠和矮牙尖。 有时巨猿被翻译为巨型猿人,但是巨猿不算作人类,所以说巨型猿人不合适(过去确实有书上将其列为猿人)。

此属在中国至少自下而上于50万年前。 最初(1935年)发现的化石为牙齿,其体积超过现代人牙齿约五倍左右。 1955年以来,在中国广西发现很多,到目前为止,计发现下颌骨三个和牙齿近千枚。

巨猿是猿类进化系统上一个已绝灭的旁枝。 巨猿可能就是金刚的原型,它们在外形上与现代猿较为类似,所不同的是,它们的体型更为硕大。

巨猿是历史上出现的肌肉最发达的猿,身高达到近10英尺(约合3.04米),体重超过1000磅(约合453公斤)。 它们是现代猩猩的远亲,绝大多数相关绘画作品均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

2、【恐狼】与灰狼在北美洲一同生存了约十万年。

恐狼体型比现代的狼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和狼并存在世界上,直到一万年前才灭绝。 它的身体构造和现代的狼完全不同,身体更健壮结实,四肢比较细而且短,比较像鬣狗。 它的下颚组织很大,使它有能力咬碎骨头。 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也和鬣狗类似,更大程度上是食腐者而不是猎手。

恐狼约生活于一万年前,与大部份其他的北美洲大型动物一同灭绝。 在加利福尼亚的LaBrea沥青坑中,发现的恐狼的骨骸远比其他动物多的多,整整3800具,恐狼和现生狼的亲缘关系本来就很近,从复原图上看不出太大差别的主要区别是恐狼的面颅比较粗短,颚骨更强劲,脑容量要低一些等等。

3、【袋狮】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肉食性动物,且是最大的肉食性有袋类。 它可能在:森林、林地、灌丛带及河谷等地进行猎食。 袋狮的最亲是草食性的袋熊及树熊。

它是所有已灭绝的哺乳动物中咬劲最强的,重100公斤的袋狮一咬可以媲美一头重250公斤的狮子。 它会猎食像双门齿兽及巨型短面袋鼠等大型动物。

它是有袋类中专门的猎食者,它的前肢极度强壮,有可收缩的爪,这都是有袋类中未曾有过的。 它有锋利的裂齿及强壮的颚肌,可以从猎物撕开一大片的肉。 这些特征综合起来估计它有可能会攀树,并保存猎物的腐肉。

袋狮肩高75厘米,长1.5米。 它们平均重101-130公斤,个别的可重达124-160公斤。 它们的体型差不多像雌狮及小型老虎。

4、【洞狮】也做欧洲洞狮,是狮子的祖先,是一种已灭绝的狮子种类。

身体较现代的狮壮大,四肢粗壮,平均体长可达2.7米,尾长1.2米,体重350公斤。 研究表明,洞狮就是狮子,拟狮也是狮子。

在距今30万到10万年期间,洞狮的足迹遍布亚欧大陆北部和中部的草原和荒漠、半荒漠地区。 现已灭绝。

5、【魔鬼蛙】史前魔鬼蛙又叫魔鬼蟾蜍。

生存时代是至今约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中后期,21世纪初欧洲科学家挖掘一副40.6厘米长的该蛙化石,而科学家估算活着时候肛吻要有43—45公分!拉伸开全长超过1米。 大概有9~10斤甚至更重。

一些科学家指出,这不能说明这具化石是魔鬼蟾蜍中体型最大的,肯定有更大的存在!而现存的最大蛙类只有约3公斤重。 该蛙有牙齿,其骨头上的起伏则显示它可能有某种骨质“甲胄(zhou)”。 分布于白垩纪中后期的东非大陆和欧亚大陆地。

6、【狗鳄】是一种古老的脊柱性爬行动物,在7500万年前的恐龙时代大部分灭绝。 考古学家认为,鳄鱼祖先的这种奔跑能力主要是用来逃避捕食者的追击,同时也让它们的某些物种得以存活下来而不至于灭绝。 后因造山运动灭绝。

7、【恐象】是象形长鼻目中已经绝种的一类,生存于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早期。

雄性恐象一般肩高接近5m,估计体重超过15.6吨。 上颚没有獠牙,下颚有一对很大向下弯的獠牙。 白齿的特征是有2-3道简单的横向脊骨(齿脊),这是用来切割杆物的,而与这相对应的咬碎动作则是其它大多数更原始的长鼻目所共有的。

恐象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欧洲等地区。 艾德丽安·梅约(AdrienneMayor)指在希腊发现的恐象化石解开了古代巨大生物的秘密。 磨损的形式说明了下弯的獠牙用来掘根或剥去树皮之用。 在长鼻类进化历史的早期,还分化出一类形态很特殊的旁支,这就是恐象(deinotherium)。 和其他长鼻类一样,恐象也有一段史料空白期。

中新世它一开始出现便已相当特化,而且自此以后直至更新世期间它完全消失,形态上除体躯增高增大外,几乎没有变化。

8、【巨猪】古生物中的巨猪并不是泛指“巨大的猪”,它特指一类生活在古近纪的动物。 生活在古近纪,大约距今6500万年,长相并不是巨大的猪,而是在较短的时间内体型发展到野牛这么大,故有“巨猪”之称。

它们出现于始新世中期,在渐新世时繁荣一时,便在中新世绝灭了。 虽然体型庞大,但比起其他蹄类,巨猪的劣势是脑量显然小很多,脑子的体积居然和一只橘子差不多。

巨猪是主动猎食的动物,因为有足以压碎骨头的巨大牙齿。 捕猎方法基本就是冲上去,然后咬一口。 它们像推土机一样扫荡自己能找到的任何食物,为自己硕大的身体寻找足够多的能量。 不会放弃任何补充动物蛋白的机会,无论是腐尸还是能捉到的弱小猎物。 但研究者认为,它们是以吃植物为主的杂食动物!

9、【板齿犀】(Elasmotherium)是一类已灭绝的巨大犀牛,肩高最高3.5米左右,体长最长可超过8米,体重最重超过8吨。 平均体重5吨多。 前额上有长达2米的角。 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有角犀牛,也是最大的犀科动物,和披毛犀同为更新世古犀代表。

板齿犀是犀类高度特化的一支。 身体巨大,额骨上有单一的角;齿冠很高,齿面珐琅质裙皱很复杂。 适应于草原生活。 生存于更新世的东欧(西欧有零星证据发现)及东亚,中亚,北亚等地。

最大个体可能是乌克兰基辅博物馆的70厘米破碎头骨(头骨总长约101厘米。 )头部呈圆钝状,而非披毛犀及今天的白犀牛黑犀牛的扁形头部,独角生于额头(相当于今天双角犀牛的第二只小角处)曾与披毛犀共同生活过,但体型要比披毛犀大1.2倍左右。

10、【龙王鲸】(学名:Basilosaurus,意为帝王蜥蜴),又名械齿鲸(Zeuglodon),已经绝种的古代海洋哺乳动物,现代鲸的近亲,是鲸类中的一种,生存于3900万至3400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

龙王鲸刚开始被误认为是巨大的海洋爬虫类的化石,所以被命名为帝王蜥蜴。 它最早是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被发现的,随后古生物学家从埃及与巴基斯坦发现的化石中辨认出至少存在两个其他的种。

龙王鲸平均身长为18米,最大可达21米,不过那个只是疑似龙王鲸。 而且拥有比现代鲸更为修长的身体。 古生物学家对于它们已经退化的短小后肢非常感兴趣,因为它可以证明现代鲸鱼原先是由陆生哺乳类动物演化而来。 龙王鲸也是密西西比州与阿拉巴马州的州化石。

大峡谷中已知最古老的脚印是神秘的横行爬行动物留下的

这组28个脚印是大约3.15亿年前由一种类似爬行动物的早期生物留下的,是在大峡谷国家公园发现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足迹。(图片版权所有)斯蒂芬·罗兰提供的

大约在3.15亿年前——早在恐龙在地球上漫游之前——一种早期的爬行动物在一次奇怪的横行中快速爬行,留下了嵌入在景观中的微小脚印,新的研究发现。

这是任何人都能猜到的为什么这个古老,拉斯维加斯内华达大学地质学教授斯蒂芬·罗兰说,有爪的动物横行(虽然专家们有好几个想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动物的足迹代表了在大峡谷国家公园发现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足迹,

这条轨道是如此古老,以至于在地球上第一批已知的爬行动物出现后仅仅500万年,就在古代超大陆盘古大陆形成的时候,它就形成了“这正是第一批爬行动物的小窗口,”罗兰告诉《生活科学》“我们不太了解这个真正的早期历史。 ”(照片:恐龙足迹揭示了澳大利亚的侏罗纪公园)“KDSPE”“KDSPs”,这项研究尚未发表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10月17日在新墨西哥阿尔伯克基的脊椎动物古生物学会年会上发表。 在一块长约3.2英尺、宽约18英寸(1米乘45厘米)的砂岩上,有28幅神秘动物前后脚的指纹。 2016年,罗兰的一位朋友在沿着位于亚利桑那州北部Manakacha地层上的大峡谷光明天使步道徒步旅行时,第一次注意到了这些化石痕迹。

当罗兰在2017年5月访问该遗址时,2英寸长(5厘米)的指纹让他感到困惑。 他说,乍一看,这些痕迹似乎是两个动物并排行走留下的,“这对于早期的爬行动物来说非常奇怪”。 晚上醒来后,罗兰在脑海中翻过这些画面,顿悟:留下足迹的动物在侧身移动。

这种神秘的爬虫类动物在做出这些足迹时横身行走。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这种动物会这样做,但也许它是被风吹动的,是在跳交配舞,甚至是面对侵略者。(斯蒂芬·罗兰的插图)

通常,四条腿的动物向前行走会模糊一些脚印,后脚踩在前面脚印的顶部“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罗兰说,

他注意到,当动物的小爪子指向前方时,动物正在向一侧移动,向右移动约40度(每一行与前一行相比向右偏移约8英寸(20厘米),罗兰说。 )也许,一股强风从左边吹向那只动物,把它推向一边。 或者,也许这个生物正试图爬上一个陡峭的斜坡,然后沿着对角线向上走。 Rowland说,这只爬行动物甚至有可能是因为受伤,绕着侵略者旋转或是跳交配舞而侧身行走。 Rowland说:

“我想我们不会有任何信心知道的。”当这些指纹在石炭纪时期(约3.59亿至2.99亿年前)被制作出来时,

靠近赤道。据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沉积学退休副教授马里奥·卡普托(Mario Caputo)介绍,当时,这只神秘的爬行动物在西部浅海附近的海岸沙丘上行走,

是大峡谷中第二个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化石,它的足迹要年轻约2000万年,从科科尼诺砂岩地层,罗兰指出。 它们可追溯到二叠纪时期(约2.99亿至2.51亿年前)。 罗兰说,由于不同的轨道看起来如此相似,很可能它们将被赋予相同的学名切利克努斯。 (像物种,化石印刷品

“这并不意味着它是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同一种动物,”罗兰说。更确切地说,因为指纹看起来如此相似,所以它们被赋予了相同的名字,即使是由不同的动物制造的,他说,

最初发表在《生命科学》杂志上。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5809.html
古典上海豫园现国潮新风 文化中国行丨既传统又时尚
61岁倪夏莲义务为莎头陪练!20岁获世乒冠军25岁移民 成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