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和自主性 刘希娅

全文长 41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6 分钟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

在“不迎合功利取向、不倡导课外补课、不增加学生负担、不落下一个学生,强调孩子立场体验、强调课堂实践探索、强调主动积极学习、强调全面个性发展”的“四不四强”育人导向中,营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责任担当的学习文化,激励、唤醒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和自主性。

刘希娅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教育集团(原谢家湾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重庆谢家湾学校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深耕教育一线30年,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提出“六年影响一生”办学理念、“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主题型学校文化,带领全校教师以“小梅花课程”建构与实施实现国家课程标准落地转化,以学习方式系统变革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探索轻负担高质量育人模式,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

我是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基础教育领域教师,我的教育生涯伴随中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30年。基础教育改革迈出的每一步,也影响着、推动着我个人的专业成长和职业道路。

20世纪90年代,初涉教坛的我,对教育的理解还比较朦胧,但从站上讲台开始,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意识,自己的职业会对孩子们的成长质量和未来人生产生深层次影响。这样的敬畏感,伴随我教育生涯的每一天。

1993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其中“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等内容,尤其是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教育人生的执着追求,也为后来的我坚定素质教育实践方向埋下了种子。

转眼间,历经30年发展,素质教育似乎已不再是最令人关注的一个教育热词。但是,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才能让素质教育落地,依然是困扰基础教育领域校长们、老师们的主要问题。也许,从基础教育一线实践者的角度,我不能阐述素质教育的全部内涵,但我在实践探索中却深刻体会到:忽略甚至牺牲一部分孩子的发展机会,聚焦少数尖子生挤进名校的教育价值取向,不是素质教育;孩子们毫无兴趣、消极应对、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是素质教育;老师们依赖时间堆砌和海量刷题单一灌输的教学模式不是素质教育;学校只重分数选拔不注重素养培养的教育不是素质教育;片面追求唱唱跳跳或放养式轻松的教育也不是素质教育。

为此,我和重庆谢家湾学校(原重庆谢家湾小学)的伙伴们立足学校实际, “不迎合功利取向、不倡导课外补课、不增加学生负担、不落下一个学生,强调孩子立场体验、强调课堂实践探索、强调主动积极学习、强调全面个性发展”的“四不四强”育人导向中,营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责任担当的学习文化,激励、唤醒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和自主性。在坚定不移的素质教育创新探索中,在一届届孩子们的高质量发展中,在小学部拓展延伸到初中部的办学新格局中,给出了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实践路径及成效的答案。

2004年,刚满30岁的我成为谢家湾小学(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在那个追求特色化办学的大潮流中,普遍认为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每一位校长都应该有自己特色的办学思想,许多校长迫于压力不得不冥思苦想。很快,我们看到许多学校开始打造竖笛特色、书法特色、足球特色、武术特色等。对于这种风潮,我内心深处是反感的。 在我看来,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个性特质和发展需求。不能把全校学生都陷在一个项目里,跟风似的把时间、精力、兴趣甚至未来发展方向都框定在一个模子里。学校按照一个标准去框定和衡量他们是不科学的,每个孩子都可以绽放自己的光彩。所以每每有人追问初当校长的我:“你追求什么教育?你的办学理念是什么?”我总是很坚定地回答:“我追求的是素质教育。”

我认为,我的使命就是从实践者角度,忠诚于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基础性、全体性、全面性、发展性就是我们最大的办学特色。

于是,立足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关键性、可塑性,我提出 “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 这既是对学校原有“可持续发展”办学理念的传承,也是基于人发展的连续性,从纵向上强调“六年”与“一生”之间的时间联系,更是从横向上把握孩子们在六年中受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教育内容的系统影响与其一生发展的内在联系。

怎么进一步促进办学理念深入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内心,影响和改变教育教学相关要素?我提出了学校主题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并和老师们讨论确立“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作为学校主题文化,传递“全体、全面、全过程育人”的教育主张。 我带着老师们努力在一个个具体事例的教育细节、选择经历中,去传播爱生如子的教育精神,去沉淀有教无类的价值取向。

2006年春天,有一次全国小学数学赛课在重庆进行,组委会经过两个月的调研选拔,确定谢家湾小学的学生作为赛场上课学生。组委会特别提到谢家湾小学的孩子们学习习惯好,思维活跃,小学数学基础好。学校也很珍惜这样的发展机会,全力支持。但是没有想到,在全国小学数学赛课的文件都已经发出去之后,在正式竞赛前一周,组委会提出一个条件,被抽到的班级各班只能选30个相对优秀的孩子参加上课(赛课)活动,因为之前通知全国的选手准备的学具都是30份。

我不同意选出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参与,提出三点要求:一是30名孩子由抽签产生,不以成绩进行选拔;二是会场来宾席第一排座位留出来给没有抽到上课签的孩子们现场参与;三是现场上课时来宾席第一排的孩子举手回答问题,赛课老师要同等请他们回答问题,如果不请这部分孩子回答问题,原计划依次轮流派往的班级将会终止。于是,在那一次全国小学数学赛课现场,令全场惊异的不仅仅是孩子们一个个进出场和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得体大方、思维敏捷,更是台上台下的孩子们都在抢着回答问题,而参赛老师也兼顾着台上台下学生回答问题,这是一种从来没有看到过的生动的赛课场景。三天的赛课时间里,全国各地前来听课的老师们蜂拥而至,到谢家湾小学参观。青岛一位校长说,我们就想来看看这些孩子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校园里。大家都纷纷对重庆的孩子们和重庆的教育赞不绝口。

一所学校的价值取向决定着这所学校师生们的生活样态。教育领域出现的很多乱象,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急功近利在教育行业的投射。

当耀眼的政绩工程蒙蔽了校长的视野的时候,无良地以牺牲部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沉溺于机械刷题、超前超纲的题海战术中,享受于通过抢夺、掐尖考上北大、清华的毕业生的荣耀中,对学校里那些因不断选拔落下的,未能受到应有的教育关注支持的中下水平学生,置若罔闻,学校无疑会演变成失去温度的刷题场和分数选拔地,人性与个性无法靠近,甚至无人问津。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诺言变成台上报告和总结论文中的谎言,美其名曰为了那些能上北大、清华的孩子不被耽误, 这只是皇帝的新衣。

能上北大、清华的孩子能为学校带来光环,但是他们在学校孩子们中占比有多大?为什么要让那么多孩子在名校、重点校的光环中陪读?学校不应该践行最基本的“有教无类”教育精神吗?除了研究选拔刷题,不是更应该研究如何针对不同水平的孩子提供更有差异化的教育教学支撑吗?用一种标准、一种方法面对所有孩子,不行就淘汰,就分班,就分流,分班分流之后,那些中差后进的孩子被沦为混日子的陪读生,或者被迫进入那些大大小小的艺术特长临时集训补习班,学校早已没有他们的课桌和宿舍位置。 这样的学校是在搞教育还是在搞功利掠夺?

谢家湾学校有一批批进入名校的孩子们,分享他们每一步的成功是我们的幸福所在,但是对被名校拒之门外的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得到最好的发展,也是我们应该尽全力去做的基本职责。 只有真正做到有教无类,才能对孩子终身发展产生科学、积极、坚实、持续的系统影响,才能真正实现六年影响一生。

兰颜(化名)的父母都在边疆工作,大姨管不住他,就送到谢家湾学校来住读。兰颜总是在学校里“飞檐走壁”,会端起花盆砸向老师,晚上拿着针去扎熟睡的同学。欧宏老师任班主任兼语文教学,每天详细记录他的言行举止,晚上向心理学教授讨教合适的教育方法,为了消耗他的体力,放学后陪他跑操场直到筋疲力尽。四年级结束时,他转到父母所在地上学了。可是,一个月后,我接到兰颜的电话:“希娅,我想您,想重庆的老师们和同学们了,这里的老师不好,他们都打我!”我说:“是不是你打老师了?”他说:“不完全是,不过有时候是的!”旁边的老师们听到兰颜想转回来,都拉我的衣袖示意拒绝。我却直接在电话里告诉兰颜:“你赶紧转回来吧!”果然,他第三天就回到了谢家湾学校。他依然那样多动,新班主任王云川和其他老师依然每天研究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他的信息技术老师卞先后,发现他总是偷偷破坏老师讲课的课件,觉得他有信息技术天分,就教他编程。毕业的时候,他已经可以非常快速地完成编程任务。后来他的成绩和综合表现也都不错,毕业后他还经常回校看望我们。也许兰颜进入的不是令人瞩目的名校,但是他找到了清晰的人生方向,积极地努力,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感。

一所好学校,一位好老师,不是只关注把孩子送进名校,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清晰地了解优势与不足,接纳自己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路径,并积极地付诸行动去达成愿景。 能看到孩子们一个个成绩优异,当然是所有校长、老师们最开心的事情。但 每所学校都有成绩不好或者行为出现问题的孩子存在,对待他们的态度和方法,才是对教师教育水平的考核和对教育品格的拷问。

老师首先应该心怀有教无类的博爱精神。 十余年里,十几位老师因为教育价值取向偏离被换岗、调岗甚至离岗,在一次又一次的博弈、碰撞中,老师们越来越深刻体会到需要每一个人心怀对孩子、对教育的敬畏,真正把孩子的立场、体验和收获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老师们越来越理解“六年影响一生”“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不是空话,而是大家的行动指南和纲领,也是学校发展的底线和红线,激发着孩子们、老师们内心深处的主观能动性。

本书摘自《平生就想办一所好学校——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二)》一书既有吴颖民、李金初、卓立等“久经沙场”的老校长,又有刘希娅、马宏、吴国平等斩获国家质量奖、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等殊荣的“功勋”校长,还有夏青峰、杨刚等刷新教育记录、创造教育传奇的“少帅”校长。他们用不同的叙事方式讲述了自己从事校长工作的酸甜苦辣、经验教训,真实呈现了中国一线校长成长的过程。——朱永新

扫码购买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6465.html
男女三篮均三连败 NBA早报 美国篮球花1500万 海沃德退
浙江 小伙 90后 把草帽卖到了巴黎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