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8月1日,《新闻联播》等栏目报道了我国能源、基建、投资、医疗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多项指标显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在不断积累,有能力、有信心、有底气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8月1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在不断积累。
发布会上的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多年来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
我国成为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超过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的50%。
2024年以来,我国经济稳定增长、质量稳步提升。主要体现在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从下半年来看,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正在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在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介绍,逆周期政策调节我们仍有足够空间。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有底气战胜发展当中的问题、转型当中的挑战,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和发电量迈上新台阶
国家能源局7月31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迈上新台阶。
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1.34亿千瓦,同比增长24%,占新增电力装机的88%;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约1.28亿千瓦,占新增电力装机的84%。
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5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5.1%,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合计达90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5%,超过了同期第三产业用电量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上半年,全国光伏发电量同比增长47%。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为保障电力供应、促进能源转型、扩大有效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显现 拉动投资增长
2024年,在国债资金和专项债资金的撬动下,社会投资稳步增长。
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2023年1万亿元增发国债已全部下达地方,基本都已落实到项目上。专项债稳步发行,额度分配向项目准备充分、使用效益好的地区倾斜。
2024年,安排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项目,截至7月24日,已发行4180亿元。在国债资金和专项债资金的撬动下,社会投资稳步增长。
在天津,受国债资金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带动,往常处于淡季的灌溉设备生产企业出现了“淡季不淡”的情况。
数据显示,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举措加快落地,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关键性作用进一步发挥。上半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5.6%,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
多项指标显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向好
2024年以来,多个指标显示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向好态势。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23年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中,根云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挖掘机指数”显示出,我国基建、港口开工情况良好。
“挖掘机指数”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工程机械开工率为48.97%。
基础设施建设向好,带动基建设备租赁“火热”。在这家设备租赁平台上,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重卡保有量达到8万台左右,同比增长100%,全年预计高空作业设备保有量能达到60万台。
基础设施建设活跃,西部地区表现格外亮眼。宁夏复合光伏基地项目进展顺利,甘肃发力抢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高地。
重大基建项目加快建设。在四川攀枝花,作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之一的银江水电站,目前已进入首台机组投产发电的冲刺期。
今年1—6月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3万个
记者近日从住房城乡建设部了解到,今年1—6月份,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3万个。其中,江苏、辽宁、山东、河北等10个地区开工率超过70%。据介绍,今年全国计划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4万个。
今年上半年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运行基本平稳
记者从国家医保局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1.08亿人次,为参保群众减少资金垫付918.53亿元,较2023年同比分别增长了124.69%、32.88%。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运行基本平稳。
当前国内重点问题的分析
对“当前国内的经济形势和任务”的分析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共克时艰,认真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取得了明显成效。 总起来看,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回升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 分析上半年国内经济总体运行情况,有如下几个显明特点:(一)经济增速持续回升,整体经济企稳向好据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公布的数字,初步核算,上半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 国内生产总值基本上扭转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增速下滑局面,呈现较为明显的回升势头。 (二)国内需求加快增长,扩大消费成效显著扩大内需成为当前经济企稳回升的动力和抓手。 今年上半年,在一系列经济政策刺激作用下,国内投资需求不断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6%,上半年平均每月比上月加快近2个百分点。 总的看,上半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7.6%,投资需求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2个百分点。 国内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扩大消费政策成效显著。 (三)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推进结构调整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应对危机的同时,中央政府一揽子计划抓住危机中的机遇,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保增长和调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或领域发展迅速,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得到加强。 二是加大科技创新和投入,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节能减排进展加快,高耗能行业增速放缓。 与此同时,区域发展协调性有所增强。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措施。 (四)民生改善积极进展,重点改革取得突破改善民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上半年在财政收入压力较大的形势下,民生事业仍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是实现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转移性收入增幅较大。 三是社会保障支出进一步增加。 与此同时,重点领域改革也取得新的突破。 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充分看到和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们是在抵御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危机的严重性以及波及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我国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很多。 对于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存在的问题,概括地说就是: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回升格局还不平衡,回升过程中还存在不确定。 首先是“不稳固”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大幅下降,外需严重萎缩对于外贸依存度较高的我国来说,仍是国内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矛盾。 当前投资、消费增长较快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推动,制约内需扩大的因素还较多,加上一些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不强,形成稳定回升态势还面临较多困难。 这些都直接影响经济回升态势的持续稳固。 其次是“不平衡”上半年,在各项经济政策措施刺激下,国内启动了新一轮投资需求,不少投资项目紧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步伐,逐步改善了经济回升的基础和运行质量。 产能过剩矛盾不仅导致部分行业、企业开工不足,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降,还将加大部分行业生产经营困难,影响生产能力的充分利用,加剧企业亏损和产业间发展失衡,进而阻碍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拖累相关行业、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三是“不确定” 国民经济回升过程中存在的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莫过于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这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还尚未减弱。 综合分析,世界经济仍然处于衰退之中,实现经济复苏还需要一个较长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的全球化时代,我们不可能独善其身。 我们需要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对于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掉以轻心,巩固和发展经济企稳回升的好形势的任务的确还相当艰巨。 三、下一步经济工作的重点和主要任务针对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中央明确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 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经济工作需要把握的重要原则,就是要在保增长中实现“六个更加”,即: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加快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为经济社会发展积累和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主要任务有以下几条:一是继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中央要求各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兴利与除弊、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和充实完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实和完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二是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中央要求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调整经济结构紧密结合起来,把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结合起来。 继续保持内需较快增长。 继续发挥好投资对拉动经济和调整结构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推进节能减排。 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控制盲目重复建设,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政府投资和信贷资金进一步向“三农”和中西部地区倾斜,努力拓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进一步拓宽社会投资的领域和渠道,积极发展民营经济,扶持中小企业,逐步切换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三是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央要求把深化改革开放与加强科技支撑结合起来,加大对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科技研发投资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新兴产业,努力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创新活动给予信贷支持和财税政策补贴。 四是注重城乡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中央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支持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五是提升开放水平、稳定和扩大外贸经济。 中央要求把扩大贸易和深化开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扩大开放来寻求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办法。 当前,我国仍然处于有利于对外开放的战略机遇期。 要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发展。 努力稳定外需、优化外贸结构,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国际贸易融资合作、继续推动企业“走出去”。 鼓励产能过剩企业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到境外,缓解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增强各部门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中赢得更多主动权的能力。 六是促进收入分配改革,加大改善民生工作力度。 中央要求把保增长与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要求坚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资金投入。 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健全城乡社会救助制度。
如何认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问题
中国十一五计划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 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建议》稿进行多次讨论,听取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并就《建议》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重大问题作了重要指示。 《建议》稿还广泛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十六大代表的意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 《建议》形成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比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 这个《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以后,将由国务院据以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明年春天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 现在,我受中央政治局的委托,对《建议》作如下几点说明。 一、关于“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依据和前提。 《建议》指出,“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个判断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新世纪的头五年,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是不平凡的五年,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五年。 我国摆脱了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成功地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经济社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预计,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5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8.8%;财政收入将达3万亿元左右,比2000年的亿元增长1.3倍。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 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有了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对外贸易上了一个大台阶,预计2005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亿美元,比2000年的4743亿美元增长1.9倍多。 预计五年累计利用外资2700亿美元。 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生活进一步改善。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五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思想,这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的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建议》全面分析了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今后一段时期,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们有利。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这些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加快发展自己,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国内有利条件也很多。 我们有十三亿多人口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有丰富的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有明显改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科技教育基础,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还有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 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今后五年我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也面临着不少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 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趋于强化。 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和就业的压力加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突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比较多。 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高度重视这些矛盾和问题,做好克服各种困难和应对风险的充分准备。 总之,我们一定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加倍努力做好工作,迎接新的挑战、新的任务,使我们国家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继续向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逐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富裕。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和光荣使命。 二、关于“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根据党的十六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议》明确提出了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这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这次《建议》最鲜明的特点。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并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为此,《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这“六个必须”,体现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需要全面、辩证地认识和深刻理解。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要始终把握好的重大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 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缓解就业的巨大压力和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没有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是做不到的。 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努力促进发展。 同时,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 如果忽视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盲目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这种经济发展是不能持续的,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 我们要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妥善解决可能妨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种问题。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要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这是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 着力解决好经济结构问题,才能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就业,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要坚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实现较快发展。 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要切实抓好的关键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此要有强烈的紧迫感。 要从推动科技进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是要坚持实现的根本目的。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宗旨的本质要求。 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 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搞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要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 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资源环境、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 这里主要就两个重要目标作一点说明。 一是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这比中央以前提出的十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要求更高了一些。 这是综合考虑“十五”期间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五年发展的各方面条件提出的,这个目标是积极稳妥的。 二是提出“十一五”期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这是针对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重的问题而提出的,突出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近几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各个方面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还很大,通过努力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三、关于“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 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主要是考虑:一方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方面: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必须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任务,各地要制定科学规划,注重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扎实稳步地推进。 (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十一五”期间,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 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 主要通过市场作用和必要的宏观引导,进一步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推动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复生产和建设。 三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需要强调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还会加大,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更高。 保护资源和环境,是难度很大而又必须切实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总体战略部署。 《建议》从各地区的实际出发,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促进协调发展的要求,明确了各区域的发展导向和总体思路。 还着重在三个方面提出了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的途径。 一是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包括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 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 根据各个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 三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重视发挥城市群的集聚效应。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 这给各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点:一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要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 三要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四要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五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是需要特别强调的问题。 保护知识产权,对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减少与国外的知识产权纠纷。 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学技术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 要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增强科技竞争力。 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和信息等关键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要着眼长远,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在一些前沿高科技战略领域超前部署,培育新兴产业。 实现科技发展的目标,必须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各种科技资源的潜力。 从根本上说,加快科技发展,全面推动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要加快教育结构调整,着力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五)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 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 要实现新阶段的发展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建议》把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放在重要位置,特别强调要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这是因为,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同时,要搞好“五个统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都要靠深化改革。 因此,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建议》对“十一五”时期深化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 这里就几个问题作点说明。 第一,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 重点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目前,各级政府仍然管了许多不应该管又管不好的事,而不少应该由政府管理的事却没有管好,一些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管理方式落后、办事效率不高。 只有坚决实行政企分开,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也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才能集中精力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也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 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坚决把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中介组织和市场,同时把该管的事切实管好,并要适应新的情况,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管理。 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 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特别要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全社会投资活动的引导、调控和监管。 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能分工。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第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然需要加大力度,继续推进。 要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 建立健全各类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制度。 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 同时,认真贯彻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为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第三,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要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能源资源、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出发,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 完善增值税制度,实现增值税转型。 调整和完善资源税。 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这是关系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稳定与安全。 要继续推进国有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 在深化改革中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目前我国已进入加入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对外开放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 在纺织品贸易、知识产权、能源资源等方面,新的矛盾和问题还会继续出现。 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我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 一是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实现进出口的基本平衡。 二是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 三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 要进一步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 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特别要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 就业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是我们要长期面对的突出难题。 未来一个时期,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就业矛盾相当突出。 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要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 同时,要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要努力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 鉴于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建议》高度重视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问题。 明确提出了逐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则和政策,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 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 对农村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费,认真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众的子女就学困难问题。 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现象。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要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政策。 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 要努力创造更多更好适应广大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 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要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服务能力。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 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重大,必须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工作。 要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 同时,要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市场监管,保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建议》专门阐述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 四、关于“十一五”时期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重大关系 “十一五”时期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有许多“两难”的棘手问题需要解决。 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要把握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特别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重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 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国内储蓄率也较高,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也有可能主要依靠国内需求推动发展。 既要继续扩大投资需求,保持固定资产投资以合理的规模和速度增长,更要注重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同时,要继续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国外需求。 要把扩大国内需求和合理利用国外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是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的情况下,必须自觉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增进经济社会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
经济日报:要增强对A股市场信心
经济日报:要增强对A股市场信心_股票分析_我要大机会
近段时间,A股波动有所加大,一些投资者心绪跟着跌宕起伏、焦虑难安。 这反映出部分资金对目前形势的认识不够清晰,甚至存在情绪上的宣泄。 下面小编带来要增强对A股市场信心,对于各位来说大有好处,一起看看吧。
要增强对A股市场信心
拨开障目的迷雾,清醒认识,坚定信心、决心和耐心,是当前市场参与各方的首要任务。
坚定信心。 事关A股长期表现的核心因素,如基本面、流动性等仍是相对稳定且不断向好的。
论宏观经济基本面,从4月份情况看,我国主要生产需求指标同比增速回升明显,经济运行延续恢复态势,积极因素累积增多。 论流动性,市场流动性一直保持合理充裕,4月末M_2余额280.85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同时,居民储蓄率总体高企,投资转化潜力大,随着部分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后续股市潜在增量资金可观。 论估值水平,A股市场依旧处于估值底部,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利好还在不断汇集。 新一轮上市公司提质行动正深入推进,工作重点从“治乱”转向更深层次的“提质”,上市公司规范性稳步提升、引领创新作用日益突出。 综而观之,支撑A股走出向好行情的基本依托依然坚实而有力。
笃定决心。 一个健康稳定的资本市场离不开持续的自我革新,震荡格局下,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与赚钱效应,让投资者放心投、大胆投是必要之举。
“重融资,轻投资”现象要扭转。 随着全面注册制的落地实施,A股上市公司数量、融资额等攀上新台阶,“解渴”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也要注重投资回报。 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定增、配股等再融资手段,遏制上市公司过度融资、频繁融资的行为,避免出现“竭泽而渔”;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常态化退市机制,加大“空壳”“僵尸”企业出清力度,让资金更精准流向优质企业,获得应有的正向反馈。
回报投资者得积极。 今年以来,已有上千家上市公司发布减持计划,虽说减持是企业合法权利,但大规模集中减持、清仓式减持很可能会消减投资者信心。 上市公司应进一步提升责任意识,将常态化、制度化回报投资者当成头等大事,通过实施注销式回购、稳定且合理的分红派息,与投资者共享发展成果,提升企业魅力值。
吸引长期资金需加力。 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的“稳定器”,当前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入市还存在瓶颈,需进一步打破“肠梗阻”。 比如,适当放宽入市门槛、优化入市比例要求等,给予长期资金更充足的施展舞台;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继续拓宽沪深港通标的范围、扩大商品和金融期货国际化品种供给等,吸引更多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
保持耐心。 投资者也要振作精神,始终保有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理性和智慧。
事实上,放在全球范围看,今年以来A股表现虽然不算突出,但也不至于太差。 截至6月1日收盘,上证指数已上涨近4%,年内一度突破3400点,创下近10个月新高。 投资者要学会在市场波动中稳住心态,坚信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坚信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止,不因短期震荡而乱了节奏。
只要各方坚定信心、决心和耐心,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该走的路,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各路资金自会蜂拥而至,A股自会走出漂亮的向上曲线。
分析一只股票的盘口
据悉,盘口上包括了股票当天的走势状况,分析一只股票的盘口大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委托比;五档买卖挂单;开盘价收盘价、涨跌幅、最低最高价、量比、内外盘、总成交量;换手率、总股本流通股本、净资产、收益、动态市盈率;买卖成交单。
在股票是市场中股票的盘口是指在交易过程中实时盘面数据窗口。 盘口数据中通常在由委托比例、交易买卖五档挂单数据、股票开盘价、股票收盘价、股票涨跌幅、股票最高价、股票最低价、股票最新价、股票的量比、股票的内外盘数据、股票的总成交量、股票的换手率、股票的总股本、股票的流通股本、股票的净资产、股票的市盈率、预期收益、股票的净流入额、股票的大宗流入、股票所属板块概念等组合而成的综合数据。
抓连续涨停的股票
中线选股技巧中,要想做中长的布局,得看当前的大盘情况,可以参考大盘指数的年线(250天线)和半年线(120天线),若走势在年线和半年线之上,那说明目前不是熊市。 在国家政策面前,在股市大盘全面下跌的情况下,股民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去抢反弹或选择买人,应该顺势而为清仓观望。 如果股市大涨,则要顺势进入,中期持股。
中线选股应该从六个方面来进行全面分析:K线形态、技术指标、相对价位、公司基本面、大盘走向、该股题材。 应放弃一些市盈率很高,价格远远高于内在价值的股票。
至于怎样抓连续涨停的股票?起步股价涨幅超过6%;必须“放量”;涨幅越大则代表趋势越强,越有利。 涨停关键条件中,开盘高开2到3个点之间,低开不超过2个点为最佳;下跌过程不能放量,放量则有出货的嫌疑;收盘价格收在昨日收盘价附近,不形成缺口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