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当下变得举步维艰 曾不止一次成功实现的奥运休战

7月27日,在加沙地带中部城市代尔拜拉赫,人们聚集在以军袭击现场附近。 新华社 发(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 摄)

正如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皮埃尔·德·顾拜旦在诗歌《体育颂》中写道,“啊,体育,你就是和平!”,奥林匹克运动会诞生之初就带有和平色彩。20世纪末以来,奥林匹克运动会借由奥林匹克休战这一手段进一步成为融合体育与奥林匹克理想、推动世界和平的盛会。奥林匹克休战的传统源自古希腊,这项传统于1992年在现代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得以恢复,此后多次实现了休战进而推动冲突的和平解决。

2023年11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024年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奥林匹克休战决议,规定巴黎奥运会开幕前7天至残奥会闭幕后7天为休战时间段,即2024年7月19日至9月15日为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休战时间。法国总统马克龙7月22日视察巴黎奥运会奥运村时,呼吁在奥运会举办期间“实现全球休战”。

但是,巴以冲突、俄乌冲突持续延宕,短期内未有冲突和平解决迹象,8月5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宣布西方援助的F-16战机已运抵乌克兰并投入战斗;而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日前在伊朗被刺杀,使得伊朗对以色列的报复也如箭在弦。奥林匹克休战再次遭遇现实阻碍与考验。

奥运休战的前世今生与成功实践

古希腊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其国家形态是以城邦为单位的分散小国。各个城邦之间频繁发生领土争端与政治斗争。鉴于持续冲突对士兵体能与身体素质的高度要求,体育竞技与赛会比武被视为培养士兵的有效途径。公元前775年,古希腊正处于长时间的城邦战争中,国王伊菲托斯担心古希腊王国就此灭亡,在求助“先知”德尔菲后,决定采取以下策略:定期举办体育竞赛,并在竞赛期间命令城邦严格休战。

公元前776年的春天,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顺利举办。主办城邦伊里斯托派出了三名传令官(‌theoroi),去往各个城邦传达赛会消息,要求各邦遵守《神圣休战协定》,也就是古代的“奥林匹克休战”:赛会期间各城邦对内对外战争必须停止,仇杀、强盗等暴力行为也被禁止,以保障运动员、官员和观众往返奥林匹亚的安全。[1]当时,《神圣休战协定》在熄灭城邦间战火、缓和地域冲突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共举办了293届,历时1170年。直至公元393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认为古奥运会有违基督教教旨,是异教徒活动,翌年宣布废止古奥运会。

在此之后,奥林匹亚赛会沉寂了1500余年。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出身法国贵族家庭的顾拜旦见证了战争的惨烈。成年后,顾拜旦致力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以及推动和平理念。1889年,他借助巴黎世博会发起一系列关于体育与和平的大会,并于1890年领导建立了法国体育协会联盟(USFSA)。1894年,顾拜旦组织了巴黎(奥林匹克)代表大会,与会的78位代表有一半以上参与过和平运动,其中六位代表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2]。顾拜旦始终以和平与休战作为振兴奥林匹克的出发点,在他的推动下,奥林匹克赛会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形式在1896年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奥林匹克休战也随之回归。在一段时间内,奥林匹克休战的主要形式是由奥委会提出的国际倡议与呼吁。

在1992年之后,国际奥委会看到了休战对冲突降级的促进作用,意识到休战需要更强的约束力来保证其效果。1993年奥委会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奥林匹克休战的正式申请,并顺利通过。这一举动为奥林匹克休战加上了联大的保护与约束,并为现代联合国与奥委会联合实现奥林匹克休战打下了历史基础。

如今,奥林匹克休战主要通过两个组织联合达成并确保其效力:国际奥委会与联合国。由奥运会主办国政府向联合国大会提出休战决议,再由各国在联合国大会中通过,各国在协定过程中互相监督,督促落实,成为了奥林匹克休战的主要实现形式。

在已举办的29届现代(夏季/冬季)奥运会中,奥林匹克休战的实施体现出不同的成效。1994年的利勒哈默尔冬奥会与1998年的长野冬奥会是两次奥林匹克休战的成功实践。在两个案例中,奥林匹克休战的实现路径与历史过程得以展现。

在利勒哈默尔奥运会期间,尽管世界仍存在局部的地区冲突,但是绵延许久的波黑战争出现了一个月的休战时间,更加令人欣喜的是,正如萨马兰奇在利勒哈默尔奥运会闭幕式上所期望的,在1995年11月,波斯尼亚塞族领导人与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的政府达成了停火协议,奥林匹克休战真正地延续到了奥运会结束以后。[3]

在1998年长野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奥林匹克休战的实现是国际外交和体育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1991年海湾战争停火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687号决议,规定伊拉克“销毁、清除生物、化学和核武器;用于开发他们的机械和设施;射程超过150公里的导弹设施”。但1997年,伊拉克拒绝联合国观察员和美国武器检查人员进入本国进行武器检查,美伊紧张关系加剧。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Kofi Annan)进行了紧急的外交斡旋。

同时,长野奥委会也对奥林匹克休战的实现进行了相当的外交努力。日本也与美国进行了谈判,希望美国在冬季奥运会期间避免对伊拉克采取任何形式的军事行动。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与美国总统克林顿就此进行了沟通。对此,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回应了日本的关切,她表明美国理解日本对于奥运会期间可能发生的敌对行为的担忧,并呼吁日本提供协助,以确保伊拉克遵守武器检查的规定。最终,各方的努力至少避免了美国在长野冬奥会期间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

长野冬奥会奥林匹克休战的成功落实,得益于联合国的领导作用、国际奥委会的积极倡导、参与国的外交努力,以及体育精神的普遍吸引力。尽管休战决议本身不具备强制性,但它所体现的和平理念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足以对国家行为产生影响。[4]这一案例展示了在国际危机中,通过外交途径和国际合作,实现临时和平的可能性。

有学者总结道:国际社会对奥林匹克休战的呼吁,可能促成了更持久的和平,尽管实现这一和平的条件尚未得到充分探索[5]。

奥林匹克休战何以实现?

奥林匹克休战得以实现的因果机制复杂,它的实现既可以归因于个体情感的累积,也可以逐级上升为集体感知的变化、国家互动的结果与国际社会的共同认知。

(一)个体情感:民族仇恨与竞技体育的宣泄作用

战争常伴随着各民族间的仇恨,但竞技体育提供了一种宣泄民族情绪的和平方式。通过比赛的胜负输赢、体育成绩的较量,民族间的对抗情绪与紧张关系得到了一定缓解。奥运会期间,不同国家与文化的运动员在赛场上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打破刻板印象,增进相互理解。[6]这种体育精神的传播有助于降低民族仇恨,弱化了国家内部升级冲突的情感动因,进而为和平解决冲突创造了条件。

(二)集体感知:秩序感与战争的反秩序本质

正如康德在其《永久和平论》中所言,人类理性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和平共处,奥运会正是这一“理性”的体现。奥林匹克休战所倡导的秩序感,体现在对竞技规则的严格遵守和对公平竞争的不懈追求上,这与战争的混乱和破坏性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奥运会这一和平的背景下,战争的混乱本质被进一步凸显,从而增强了公众对战争的反感情绪。奥运会期间,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展现人类的积极面貌与友好精神,这种秩序感与和平精神的传播,使得战争的不合理性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在国家层面,权力机关要做出战争升级的选择会被加上更多“不合理性”的标签,将面临更多的质疑和反对,从而降低了国家内部对战争的支持度。

(三)国家互动:国际关注与国际声誉

现代战争往往不是孤立的冲突,而是涉及到多国相互援助的复杂互动。奥运会是世界范围内的体育盛事。奥运期间,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体育赛事上,国家也愿意将更多的资源与关注投入到奥运会中,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参战方的关注甚至是援助。失去国际关注和支持的参战方还要面临期望和平的国内民意压力,为实现奥林匹克休战提供了现实基础。同时,正因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和平与友谊的象征,其间国际舆论对和平的向往与反战倾向会对参战国施加舆论压力。一旦有谁选择在奥运会期间升级战争,极有可能被国际社会贴上“好战分子”的标签,并更容易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

奥林匹克休战在当下的困境与挑战

2024年巴黎奥运会正在进行,然而,乌克兰危机却仍在继续,巴以冲突也远未解决。显然,联大的奥运休战决议并未能暂停战火的燃烧。由此也可见,奥林匹克休战的呼吁和倡议在当下遭遇了更大的现实阻力和苦难。这种困难主要源自国际冲突的复杂化、国际社会的分裂以及体育竞赛政治化三个因素。

(一)国际冲突复杂化

如今,国际冲突主体和冲突方式多元化的复杂情形不利于奥林匹克休战的达成。一方面,以联合国为依托的奥林匹克休战对于国家行为体(或近似国家行为体的冲突方)有更强的约束力,但对于非国家行为体约束力较小。以巴以冲突为例,大量国际非政府武装和非国家行为体的介入,使得停战谈判与调停格外困难,限制了奥林匹克休战的效用。另一方面,以反战条约为载体的奥林匹克休战对常规战争的约束力更强,对多样化的新型战争方式约束力较小。认知战、网络战等新型冲突方式广泛应用于俄乌危机与巴以冲突中,严重影响战场进程的同时,也为实现奥林匹克休战制造了困难。

(二)国际社会的分裂

国际社会分裂表现为国际行为体之间逐渐失去共识,从而使国际和约的达成失去了精神上的基础,使得以奥林匹克休战为代表的国际条约更难以实现。从利勒哈默尔冬奥会与长野冬奥会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奥林匹克休战的成功需要国际社会多方的协调与努力,需要在各国相互监督、国际奥委会与举办国共同合作的情况下达成。但无论俄乌还是巴以的冲突发展无一不彰显着国际社会共识的缺失。例如,在巴以冲突方面,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公然在联大中撕毁联合国宪章。这一举动不仅显示出其对联合国的蔑视,更体现了国际社会在关键议题及其解决方式的分歧,这对依托联合国和国际协作的奥林匹克休战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体育竞赛政治化

体育竞赛的政治化将部分国家排除在奥林匹克体系之外,使得奥林匹克休战丧失了原有的“普世和平”的理念,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奥林匹克休战的国际声誉。近年来体育政治化的倾向愈发明显,尤其反映在俄罗斯近年逐渐被奥林匹克体系边缘化,甚至被排除在外。在巴黎奥运会中,国际奥委会明确取消了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国家队的参赛资格。直到2024年上半年才做出部分规则修改: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个人选手可以以中立身份参加比赛,但仍不允许以国家身份参与比赛。这一政策调整没有改变巴黎奥运会将俄罗斯与白俄罗斯排除在外的事实。而这种做法,使得奥林匹克休战实现的难度大大增加:在国际社会中,国际奥委会在近年已经将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定义为“不遵守《奥林匹克宪章》”的国家,这进一步削弱其参与奥林匹克休战的动机。

综上所述,奥林匹克休战使得冲突降级的机制在现实层面中遇到来自复杂的国际冲突、分裂的国际社会与政治色彩更加浓厚的体育竞赛三重挑战。今年的奥运盛会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我们未能看到彼此敌对的人们暂时停止厮杀。哈尼亚在伊朗被暗杀更是为延宕已久的巴以冲突平添变数。鉴于奥林匹克休战在当前面临的困境,它不会成为伊朗报复以色列的障碍,但也许我们可以期待它能为伊朗推迟行动提供一个正当性说明。

(康嘉峰、苏若林: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注释:

[1] 董守义(1947).国际奥林匹克.北京.世界书局

[2] Nobel Prize Organization. (n.d.). Retrieved August 6, 2024, from https://www.nobelprize.org/

[3] Minorities at Risk Project, Chronology for Serbs in Bosnia, 2004, Retrieved August 6, 2024, from https://www.refworld.org/docid/469f386dc.html

[4] Burleson, C. (2012). The Ancient Olympic Truce in Modern-Day Peacekeeping: Revisiting Ekecheiria. Sport in Society, 15(6), 798-813. https://doi.org/10.1080/17430437.2012.708282

[5] 同上

[6] Lyras, A. (2021). Olympism for Humanity Theory and Praxis: A Call for Peace and Democracy Champions of Change. Peace and Conflict: Journal of Peace Psychology, 27(4), 658–664. https://doi.org/10.1037/pac0000498


选秀这么多,不怕观众审美疲劳吗?

现在的选秀节目,大多经过后续多方操作,用噱头实现了吸引大众眼球,给人们浮躁的内心涂抹润肤霜的目的。 就像买彩票的人,选秀节目能够编织梦想,带来希望;就像歌手光良的歌曲里唱的那样:“童话里全是骗人的”。 选秀节目很多,但是却不会给观众造成审美疲劳。 理由有三:

第一,注重内涵,多于形式。 现在的选秀,说白了就是造星运动。 除了刻意的模仿秀,明星的打造类型,另类包装外,更多了份吸引人的内涵。 例如,许多模仿秀中,加大了对演员或秀者技能的大验证,如果你的潜在素养不高,那么也是很难走上最高端的舞台的。 就像许多刘欢的模仿秀、赵本山的模仿秀已经走入了历史,我们欣赏替身节目或者电影,已经逐渐脱离了本尊的气息,正如杜奕衡般的电影,有刘德华的影子,更多的则是对电影角色的把控。 审美,就定格在了艺术与展现上,艺术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更高于生活。

第二,量身定做。 现在的选秀,更多的是量身定做、量体裁衣式的造星。 看似平平淡淡、普普通通,其实很多时候,内幕一个接一个,包袱一串又一串。 选秀,除了真才实学的打拼,更多的是经济实力的综合较量。 选秀节目开始前,导演和导师们,就会根据秀者的自身条件,不断强化造型设计与语言包装。 包装出来的效果,无论从何种角度欣赏,都像处于黄金分割点上的主持人,让人印象深刻。

第三,注重效果。 眼球效应,是非常重要的素材。 选秀的节目开始后,就会有一批的水军,在网络上,根据包装的需要,进行氛围的渲染与烘托,从秀者的道德情操、正义感、扶贫等方面不断凸显秀者的美好一面,创设高大上的人设。 即使是当年捡废品的“犀利哥”、长得很像马云的“小马云”,包装出来的效果,也会十分出彩,呈现出“美貌与智慧并重,英雄与侠义的化身”的效果。

为何70%的新晋管理者举步维艰

为何70%的新晋管理者举步维艰

在过去几年当中,我给很多企业做过类似的管理层的评估,包括一些辅导的工作。 我自己有一个经验性的数据,对于那些跑步上岗的人的第一年,其中有1/3的人大概能够找到新岗位的感觉,也就是能够驾驭新岗位的一些新的要求和挑战;有1/3的人找到了一点感觉,但是跟新职位的要求差距比较明显;还有1/3的人会完全停留在之前那个级别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上,这时候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

以前有一个桥段,说是在很多企业里,总经理干着部门经理的事,部门经理干着员工应该干的事,员工没有事情干。 我以前听这个桥段的时候,是一些培训师在讲,我以为完全是为了搞搞气氛。 但是,经历这么多企业后,我发现这是一个挺常见的现象,背后的原因一部分就是因为新提拔的管理者没有办法很快的胜任更高级别的要求,还是做着原来那个级别做的事情,这时候就会出现刚才说的怪现状。

回顾我自己的职业生涯,包括对身边很多同事和朋友的观察,在不同层级的晋升过程当中,从业务骨干到业务主管的晋升这一跳,最为惊险和困难,尽管到了更高的级别,管理工作会变得非常复杂,但是如何管好人,带好团队,依然是最重要的挑战。

新经理转变的一个重点

首先,我们谈第一个问题就是新经理转变的重点,这个重点其实就是他的思维方式和他的理念的转变。 有一句话我特别欣赏:“我们只能在自己的思维空间之内成长。 ”一个人的思维决定了他的行为和日常工作方式。 思维方式非常重要,思维空间同样重要,我们只能在自己的思维空间之内成长,我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我们的理念是最为观念的。

在给一个公司做项目总经理后备梯队培训的时候,有一个人上来跟我探讨一个问题,他不是项目总经理,是一个办公室主任,而且上任时间并不是很长。 在这之前,他就是办公室的一个职员,后来因为表现非常好,原来的办公室主任工作有调动,所以他竞聘成办公室的主任,他跟我谈的时候非常纠结,因为上任之后发现事情特别多,要处理的事特别麻烦,感觉自己有点焦头烂额了,也说了他工作当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看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

我明显的感觉到,其实他是一个很典型的新晋升的团队管理者。 因为这样一个类别的人,他们最典型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只关心或者更关心去解决问题,而很少关注人的管理。 他们的下属是个什么样的状态,怎么样让他们的下属更有积极性的开展工作,对这个方面,他想的相对来说更少一些。

这是新经理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就是在上任初期,关注问题要更多一些,关注具体的任务,很少关注人的管理,很少关注管理方面的一些议题。 新经理在理念上面发生最大的一个转变就是要回到管理的最基本的定义,就是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从关注自己、关注任务到关注别人、关注管理。 这是管理者、团队领导者上任以后要发生的最大一个变化。

后来我跟他交流,请他介绍一下部门人员的情况,包括你要处理的这些事,现在由哪些人做,怎么样让他们把这个责任承担起来,做了很多探讨。 后来他说,之前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这个问题,一下子陷入到具体问题的解决上了。 我说如果你处于这样一种思考的方式,实际上你本质上还是一个业务骨干,因为你定的还是任务,而没有把自己放在这个团队管理者的角色。 到了这个角色上,就是要能够通过下属完成工作,这个理念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我有一个很靠谱的检验标准,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转变到管理的角色了,就是他是不是认为处理与下属与人相关的问题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如果发现他有这样一个意识,他就没有转化成一个胜任的管理者,还是停留在一个业务骨干的层面上。

从根本上来讲,人的管理是直线经理的事,HR要支持直线经理让他们具备更强的带队伍的能力。这时候HR就会问:怎么样让管理者关注管人的这个事?怎么样让他们在管人的事上面能够花更多的时间,能够从管理业务上面抽身出来把人管好?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误区。 我想做过管理者的朋友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管人跟管业务是没法分开的,或者管人跟管业务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如果不考虑人的因素,是无法把任务做很好的分解和布置。

所以,管理者应该不仅要管业务,而且要管人,或者管理者自己认为只有管业务才是正事,管人的这些事交给HR来做,当有这些想法的时候,都是因为对这个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 因为在业务的管理当中,越往上走,对于管理者来说,管人就是最大的业务,这是我跟大家强调的重要的一点。

管理者如果能够去转变把精力放在通过别人,通过下属完成工作的时候,他会有两个感觉。

第一,成就感的降低

因为之前是自己做的,自己去前锋,一脚把球踢进去是最好的,现在指挥别人踢球,这个感觉并不是特别好,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

第二,失重感

因为要通过别人来做,就有点像隔山打牛,很多问题已经不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了,不像以前自己可以百分之百的掌控,这两个都是新晋升的管理者最常见的一些感受。 谈到管人,确实有两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新经理面临的两个现实挑战:多样性、互赖性

这两个挑战是什么呢?第一是多样性,第二是互赖性。

什么是多样性?

我给一个大型集团的事业部做管理评估,这个事业部的总经理是集团副总裁,该事业部做到了100亿,集团又划了一个片区给他,让他新设立一个事业部,所以他从原来的事业部提拔了原来的工程总监做常务副总,告诉该常务副总:“我主要的精力要放在那边的新事业部的开设上了,这边的事情就交给你和团队了,如果没有特别大的事就不要来骚扰我,我对你们特别信任,你们尽管放手去干。”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整个团队状况非常糟糕,工作推进的进度出现了严重的延后,人员流动性变得特别大,团队人心比较涣散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后来我们做了一个评估,为什么在短短的半年当中就出现这么大的滑坡?后来发现,其实问题出在谁的身上呢?出在这个常务副总身上,因为他之前的工作精力就是在工程这个专业,这个公司主要业务是房地产,他到这个公司以后做工程总监也只有半年的时间就被临危授命做常务副总。 房地产行业还是有很多专业,包括投资,包括前面的设计、营销、成本、客服等等很多的专业。 我们可以想像,这个常务副总经理,首先我们肯定他应该是有意愿的,因为他被提拔到一个更高的级别了,他有意愿把这个事情做好,但是他有没有能力呢?

他的能力肯定是不足的,因为常务副总经理这个职位要求他要把控全局,但是实际上他主要的工作经验是在一个职能上。 这时候集团的副总裁说,你们自己去掌控就可以了,一般的事情就不要来找我。 他自己又不太愿意主动跟副总裁交流,事情越拖越多,越压越多,最后几乎不可收拾。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评估结束以后,我跟这个集团的副总裁交流,他就问,说你们觉得问题的根本到底在什么地方?我说其实问题的根本就在你的身上,因为你管理的方式是错误的。

集团副总裁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以自己去揣度下属,因为每个下属的成熟度都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下属你采取的管理方式也应该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所谓的授权或者放权,会让事情变得非常混乱。 管理者觉得我是一个特别擅长授权的人,但是实际上要警惕这样一种想法未必是一个非常好的管理方式。 柳传志先生说过,说针对不成熟的团队必须要既盯结果,又盯过程,不断辅导他们,才能确保最终目标的达成。 我觉得非常准确,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样性的例子,针对不同的下属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否则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很多新晋升的管理者津津乐道说我是一个擅长授权的人,一般会把工作交给我的下属,告诉他们我相信你们,你们努力去做,我一定是给你们最大的空间。 这种管理方式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不针对每一个下属采取合适性的管理方式,最后你的管理结果一定是达不成的。 这是多样性的解释,针对我们面对的下属,每一个人他的价值观,他对问题的看法,他对这个工作的掌控度,他的成熟度都是不一样的。 那么,这时候就要求我们要针对每一个下属采取灵活的管理方式,这时候才能真正的很好的用好他。

什么是互赖性

所谓的互赖性就是如果大家看我们组织结构图就会发现总经理在最上面,副总经理、部门经理、主管、员工,这个层级是非常清楚的,从上到下,上面的人权威非常大,一级压一级。 但是,在工作当中你会发现,我们跟我们的下属之间不是一个单纯的单向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它是一个互相依赖的关系。 也就是说,大家可以理解这样一句话,管理者根本没有办法去强制下属完成他们的工作。

管理中作为上级要面临一个挑战,就是尽管你有了正式的职权,但是你只用你的职权来推动是完全行不通的。 之前有一个跨国咨询公司合益咨询有一个研究,提炼了六种管理风格,其中一种就是指令式的管理,就是最传统管理方式,研究结果发现,指令式的管理绝大部分时候是最差的,而且会破坏整个组织的氛围。 所以,这是我们作为新晋升的管理者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他如何行使权力,驱动下属开展工作?纯粹依靠职权是不行的,必须赢得下属的信任,通过赢得信任让下属按照自己的想法,或者能够支持自己的一些目标和计划的执行。 另外纯粹的控制也是不够的,必须从纯粹的自上而下的控制和命令,变成能够让下属也参与到这个工作的计划,尤其是计划过程当中,让他们有一些参与感,包括能够在过程当中通过他的参与,让他能够在执行阶段发挥更大的积极性。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作为上级看起来有了很大的职权,但是实际上在推行工作的过程当中,这个职权的作用恰恰又非常有限,需要管理者能够建立信任,包括采取更灵活,更有效的方式去管理自己的下属。

关于这一点,实际上在目前这个阶段对于管理者的挑战是更大的。 德鲁克曾经在1999年的时候写了一本书就是《21世纪的管理挑战》,在这本书里,德鲁克谈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在传统的工业时代,比如一个工头,实际上他下面的工人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他是非常了解,非常熟悉的。 但是在今天作为一个管理者,你下属做的很多事情可能有一大部分是你不太擅长,或者是你没有做过的。 那么,这时候你如果希望下属比较高效的开展工作,你纯粹的命令式,强压式是完全不够的。 德鲁克的观点就是,我们要将员工作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如果翻译过来,员工实质上就是我们的合伙人,我们要以对待合伙人的方式对待员工。

如何对待合伙人呢?

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我们首先要平等的去对待他,而且要琢磨他的需求是什么,通过满足他的需求激发他最大的创造力,这是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当中提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我们每个员工应该都被视为合伙人,尤其作为管理者,作为主管如果希望能够去把这个团队带好,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必须要以对待合伙人的方式对待自己的下属,只有这样的一种方式才能够真正让自己发挥管理的绩效。

我在撰写的《事业合伙人》这本书里面特意花了一个章节,谈德鲁克谈到的管理的三个阶段的演变,包括最后一个阶段,成为合伙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上面跟大家分享的是作为管理者,作为新晋升的感觉者面对的两个最关键的挑战。

下属的多样性,采取一刀切的自己喜欢的管理风格是非常危险,往往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员工与自己的相互依赖的这样一个关系,这时候纯粹的指令式的管理也是不够的,你去骂下属,或者去惩罚下属往往也不能达到你预期的结果,而且往往是双输的结果。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怎么样能够去面对这两个挑战,或者能够去应对这两个挑战是检验一个新晋升的管理者非常重要的试金石。

新经理转变三要素:工作价值观(重心)、时间、技能

到底从哪三个方面转变,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这个问题在很多年前有一个研究,彼德提出一个彼德原理,他认为任何组织当中都会存在大量不胜任的管理者,为什么呢?逻辑很简单,因为一个人干的很好被提拔到一个更高的级别,又因为干的不错,又被提拔,一直被提拔到他不能胜任的那个级别为止。 所以,我们会发现其实在公司当中各个层级都会存在很多不胜任的管理者。

这反映了一个现实,在很多大型的组织当中尤其严峻,因为有很多不同层级的人员的晋升经常发生。 GE的领导力发展中心就做了大量的研究,他们发现,其实每一次的晋升都是一次挑战,有那句话叫一步一登天。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在原来那个级别赖以成功的工作习惯、能力等,可能会成为你在上面一个级别成功的障碍,它不仅不能够去发挥更好的作用,反而会成为障碍。 所以,每一次的晋升都是一次严峻的挑战,要求我们做大幅度的调整和提升。

GE领导力中心,将每次的晋升挑战分解为三个要素,工作价值观、时间应用和管理技能。 如果你希望能够去快速的胜任新级别的要求,首先要转变自己的工作的价值观,也就是在我这个级别最重要的事是什么?首先要去转变。 第二个要转变的就是时间应用,要把时间这个最宝贵的资源投入到那些最重要的事情上。 第三、提升相应的管理技能。

工作价值观,或者工作理念、工作重心的转变

我们刚才谈到思维方式和理念的转变是核心,这里面最大的一个转变就是要从关注一些任务和问题变成关注人的管理,变成通过下属完成工作,变成要把人的管理看作是自己正儿八经的业务,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事儿。 所以,这里面有一些比较具体的转变,比如要从关注个人努力实现业绩到通过他人的努力实现业绩,从关注自己的工作效率变成关注团队和成员的工作效率,要从团队的一员开展工作,变成一个高效成功的团队,要从计划自己的工作到为团队和业绩目标做计划,包括要从重视专业标准价值到重视管理工作的价值等等,这样一些里边的转变,都是非常重要的。

时间应用的转变

因为到了管理者这个职位上,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已经不是解决具体问题,而是要去管好,领导好自己的下属,所以你的时间也必须做相应的挑战,这一点确实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把时间放在那些自己喜欢做和擅长做的上面。 时间的转变对于我们最终的成果影响是很大的,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你的时间在哪儿你的成果就在哪儿。 这个问题我上次在肖知兴教授创办的领教工坊做分享的时候感受特别深。

当时谈到一个问题就是作为领导者要去简释自己的日程,你作为总经理要能够关注客户,关注创新,但是你检验自己时间的时候发现可能大部分的时间还是放在内部和运营层面,节省费用,提升流程效率等等。 你就发现你的意愿跟你具体的时间应用是完全不匹配的。 后来谈到简释自己时间的时候,几位总经理都谈到,确实心里想做的事,跟我实际上花时间做的事是完全不一样的。

管理技能的提升

因为你要去做管理工作了,所以必须提升自己很多的管理能力,包括目标分解,任务制定,激励员工等等。

我的一个体会是,现在关于领导力说的特别多,其实对于我们每个管理者来说,现在可能有一个危险就是领导太多,而管理太少。 就是我们一些管理的基本功是比较缺失的。 举个例子,我相信很多管理者都有一个体会,老是觉得下属做出来的东西跟自己的期望的有很多差距,很多老板去指责和责骂下属,问题的关键在于上级并没有把任务说的特别清楚,而且沟通往往比我们期望的或者比我们想象的要难的多。

给大家举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当时我有一个同学从美国回来,我们为此安排聚会,当时我们了解到第二天他过生日,所以我就去买了一个生日蛋糕。 当时填一个单子,蛋糕上面要写什么,我想简单一点,就写生日快乐,拿到蛋糕的时候,大家笑的前仰后合,蛋糕上面写的是“写上生日快乐”,蛋糕师把“写上”两个字也写上去了。

工作当中,这种现象非常常见,作为一个上级,我觉得已经说的够清楚了,但是下属的理解往往跟你差距非常大,所以如何布置目标,确保任务下属能够理解,最基本的管理动作对于下属工作的顺利开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调查显示,那些优秀的下属他们最需要的因素,首要的因素是什么?首要的因素是我要知道工作对我的要求是什么?很朴素的一个要求还没有说要激励,要有学习成长的空间,团队氛围要好等等。 他们最最朴素,最最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我要知道工作对我的要求是什么,或者你作为一个管理者,你对我工作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所以,在管理技能的提升方面,尤其是我觉得各个级别的管理者在这个目标的确定,任务的分解和沟通上面其实都是一个非常明确的短板,很多暴躁的管理者,往往在这个环节做的非常差,很不幸的是,很多人并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说完三个要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我们每个人的个性、特质,或者我们的性格。 很多朋友做过各种各样的性格测评的分析,我们会发现这几种性格对于管理者工作都是会有一些影响的。 比如亲和动机非常强的人,和蔼可亲,愿意跟别人打成一片,很愿意形成一个和谐的氛围,像这样一个人走向管理岗位,往往会变成一个好好先生,不太愿意对下属提出比较明确甚至比较强硬的要求,在遇到冲突的时候也不太愿意直接面对这些冲突,总希望能够做和事佬。 这时候作为管理者,其实就会变得非常的吃力。

还有影响动机比较弱的朋友,在走向管理岗位的时候也会感觉比较吃力,因为公司是一个网络,你开展工作的时候不仅要管好自己的下属,很重要的一点能不能让其他部门也支持你的想法配合你的工作,如果因为和人际动机比较弱的朋友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可能就会很吃力。

有一些性格测评也会揭示我们的缺点,比如很多人在工作当中,工作的执行阶段看重结果,如果你这方面比较弱,工作当中有可能虎头蛇尾,有很多好的想法,但是执行的情况并不是特别理想。

工作成果的四个维度

我们作为中基层的管理者工作成果的四个维度。如果你的角色实现了一个有效的转变,你的产出应该包括这四个方面:

专业绩效。 就是能够解决一些棘手的专业问题,这对于绝大部分晋升的人来说并不是很难,因为我们绝大部分人晋升都是因为是一把专业的好手。

管理绩效。 是指工作当中有非常清晰的目标,而且能够通过计划来进行分解和目标的传递。 我们想一想工作当中是不是能够做目标分解,能够让其他人,包括自己的下属把这些目标承接起来。

领导绩效。 就是能够建立高效的团队氛围,不仅是其乐融融,大家都很和谐,而是特是有战斗力的,能够高效的完成工作的,大家都是致力于高质量的工作,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每个人相互之间是能够紧密协作的,这个领导绩效也是检验我们作为一个管理者的很重要的一个维度。

关系绩效。 就是我们与其他部门是形成了良好的关系,在遇到问题或者需要支持的时候,其他部门能够有力支持我们吗?这个也是我们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作为组织的一分子,网络的力量是我们平时要去通过建立关系来去能够获取的,专业绩效、管理绩效、领导绩效和关系绩效是我们评估自己的维度。

总结

实现一个核心,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理念的转变。 说起来也很直白,就是要从管理自己到管理他人,要通过他人,通过别人去完成工作。 这个理念说的比较简单,但是真正认识到它比较难,我举了一个试金石,一个很简单的标准,有没有把管人看作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有这方面的想法,说明我们还没有能够实现有效的转变。

我们作为管理者面对的两个最核心的挑战。 第一个就是下属的多样性,每个下属的成熟度、性格对问题的看法都不太一样,所以你想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甚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方式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就是我们跟下属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在这样一种关系之下,自上而下的指令式管理是完全没有效果的,你必须要想办法能够激发下属的积极性,能够让他参与到工作的规划和执行过程当中,让他能够更好的去完成工作。 所以,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挑战,多样性和互赖性。

转变的三个方面。 三个要素,第一个就是工作价值观的转变。 第二、你的时间应用的转变,第三、管理技能的提升。 首先,我们要转变我们的观念,认识到我们在管理者这个职位上面工作重点到底是什么,不是解决问题,更多是要管好团队。 第二、要把时间放在真正重要的这些新的重要的事情上面,而不要把时间花在自己喜欢和熟悉的事情。 第三、要提高自己的能力,所以这是我们要三个方面的转变。

绩效的四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就是我们的专业绩效,能够解决专业问题。 第二个是管理绩效,就是能够确定目标,分解目标,制定计划,让大家都能够去承担起责任来。 第三、领导绩效,选好人,带好人,用好人,让整个团队,不仅氛围非常融洽,更多是高效运转,推动设定目标的实现。 最后,关系绩效,有比较强的人际交往的能力,跟其他部门建立起紧密的关系,在工作当中能够得到其他部门有力的配合,这是我们去掂量和评估目前状态的四个非常重要的维度。

你要成为自己的支撑,无论命运多么出其不意

你要成为自己的支撑,无论命运多么出其不意

文/疯子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一些挫折,在那段日子里,你身处黑暗,可能常常以泪洗面,甚至想过轻生,一了百了。 你也无数次地问生活:究竟为什么要这么作弄我呢?可它从来都不会给你答案。

有些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造化弄人,命运总是出其不意,我们必须去承受一些打击,逼着自己去接受现实。 然后将自己从深渊里狠狠地拽出来,让这一切都归零,打起精神重新开始。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闺蜜曾在一个月里失去了两个亲人,一个是她亲密无间的舅舅,另一个是一直和她生活在一起的姥爷。 在那段最难熬的日子里,闺蜜每天都在哭。 她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月前还跟她开玩笑、叮嘱她好好学习的大男人突然就倒下了。

在那一整年里,她还经历了失恋,经历了学业的下滑,经历了考研的失败。 她经常会毫无征兆地流下眼泪,旁人所有的安慰都如同隔靴搔痒,她什么都听不进去。 很多个夜里,她都睡不好觉,整夜辗转反侧,不肯入梦。

她想他们,却再也不能够见到他们,她觉得生活好像跟她开了一个玩笑,所有的不幸都挑中了她。 直到有一天,她的眼泪再也掉不下来,她开始变得有些麻木,才把失去两个字理解得更加透彻。

原来,难过到极致是哭不出来的,心也像跟着死了,但是,她也明白了一个道理。 如果她迈不过去这个坎,那么她失去的那些人应该会比她更难过。 慢慢地,她终于打起精神挺过来了。

前段日子见到她,她还是一副古灵精怪的样子,喜欢笑,性格开朗,但又比我刚认识她的时候多了一丝沉稳。 我翻了翻她的朋友圈,找到了一条动态,上面写着:我很想念你们,但比想你们更重要的是我要好好地过好自己的生活了,我想这也是你们想要见到的。

或许没有人知道她经历过什么,但是我们知道,熬过那段艰难的岁月,对她来说一定是非常难。

你可能也有过失恋失业,你也会躲在家里喝得烂醉如泥,你也或许哭了整整一个月,像个傻子一样,紧紧地抱住每一个去到家里的朋友,问他们,为什么那个人不喜欢我了,为什么那个公司不要我了,为什么生活好像只跟我开玩笑。

那个阶段,你每天都过得浑浑噩噩,失去了那些人,失去了那些事,就好像失去了整个世界。

直到有一天,你得知那个人有了新的女朋友,你看见身边的好朋友们都过得比你好,你突然发现,自始至终,只有你一个人还停留在原地。 所以,你有没有想过,这个世界上不只你一个人有低谷期,每个人都有。 不要再这么下去了,你应该决意开始新的生活。

你可以依赖亲密的朋友、关爱你的家人,但是到最后,能真正挺过来的人其实还是你自己啊。

我记得有个朋友曾经对我说:在这个世界上,比你过得差的人有很多,而失恋失业失败,其实是最微不足道的。 你还会遇见新的人,开始新的生活,还会有新的成功在等着跟你相遇呢。

失去那些爱的人,肯定很痛苦,但熬过去了就是另外一种重生。 你要知道,有很多事情都是不能强求的,再见说出口了就不要回头,还有未来值得你去期待。

想必每个人都有撑不下去的时刻吧,觉得现实残酷,没有希望,没有继续走下去的勇气,只想一味地逃避,以为这样你就能够得到解脱。

可是,面对痛苦的最好方式,就是正视它。 接受它给予你的折磨,再做出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不被它打倒。 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种生活是容易的,你所羡慕的那些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

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容易二字,你以为自己现在举步维艰,但是比你苦的人还有很多。

你要成为自己的支撑,无论接下来生活会有多么艰难,都要记住,不要轻易地被它打败。 天总是会晴的,熬过那段最艰难的岁月,后面一定会越来越好。

哪一句话,支撑你走过最难熬的日子?为什么你总觉得生活很艰难,支撑不下去了?什么样的能量才能支撑一个人走过人生的低谷和迷茫

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么曲折,终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1、[你还梦不梦,你还痛不痛,回忆这么重你怎么背得动。]

2、娘比自己不对自己好,谁对自己好.

3、跟着时间一起走,我会过得很快乐;跟着回忆一起走,我永远是个悲伤的小孩。

4、[如果你连你女朋友都抱不动的话 那不是她太重 而是你太没用.]

5、生活越是艰苦,人就越发坚强;人越是坚强,生活也就变得越发简单。

6、如果有人在你面前说我坏话,你因为他的坏话就改变了对我的看法,那不管我们现在是什么关系,都停止吧。

7、麻雀虽小还五脏俱全呢,你也不小,怎么就不长心呢?

8、真正喜欢一个人不是他达到了你的标准,而是你可以为他改变你的标准。

9、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么曲折,终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10、不管曾经与否,现在幸福就好。

11、女人只有在喜欢的人面前像个女人,其他时候都要像个爷们儿一样去奋斗

12、最深不过初恋,最美不过初见。

无论你成为成为什么,记住:人生莫忘父母恩情!

无论你成为成为什么,记住:人生莫忘父母恩情!

【如来梵音演深恩】尔时,如来即以八种深重梵音,告诸大众:汝等当知,我今为汝,分别解说。

佛陀看到弟子们既感动又忏悔,懂得改过自新,就很慈悲地以八种深重的梵音,向大众分析应如何报答父母恩。

佛陀具足八音,他的音声甚是清净柔和,站在远方的人也听得到,这叫做不远音;而距离佛陀很近的人,听到佛陀的声音也不会觉得很大声。 总而言之,佛陀的声音不分远近,听起来都是轻声柔语而清晰,这是佛陀的清净梵音。

梵音的意思就是没有不悦耳的声音,顺畅而清晰,每句话都能深入人心,所以佛陀的音声被称作深重梵音。 一般人说话都是随便讲讲,多一句无所谓,少一句也没关系,但是佛陀的话却是句句妙语,不多不少。

佛陀讲经时,绝对不随便讲,听的人更不能随便听,一定要认真谛听,此即是句句妙法,也称为清远梵音,意思就是说句句都能启发大众内心深处的菩提善种。

佛陀的清净音就是要闻法者用心听,佛陀向大众说:你们要注意听!现在我要为你们解说。

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我们用什么心态来报答父母恩呢?佛陀说,父母年老了,行动不方便,若要远行,做子女的为了尽孝道,用扁担挑着米箩,让父母分坐在左右两边,担着父母走路。 即使肩膀的皮磨破了,深可见骨,也不以为苦,甚至皮破见骨之后,又磨损到骨髓,为人子女的还是要担当得起,哪怕再远的路、再高的山,身为人子的还是要继续前进。

须弥山就是当今的喜马拉雅山,这座山是世界最高的山,一个人爬这座山已经很辛苦了,何况还必须两肩挑着父母,当然更辛苦。 而他不只爬山,还用很长的时间绕山经百千劫意指难以计数的长时间。 他挑着父母长时间地走路、爬山、绕山,挑到肩膀的皮破了,骨裂了,血从肩膀流到脚踝;即使是这样的付出,还是无法报父母的深恩。

常听为人媳妇的抱怨说:不论我怎么做,我的婆婆还是不高兴。 我也曾听为人子的说:不论我如何对待父母,他们还是不满足。 我都回答一句话:你们在父母的养育下长大,你有能力奉养父母的时候已经几岁了?相较起来,到底是父母疼你的时间长,还是你奉养父母的时间多呢?孝顺父母不应该有计算时间的心理,供养父母不应该有衡量物质的心态。 必须明白,父母养育子女的时候,他们从来没计较过;他们尽心尽力,把一切的时日、心力和物质都给了子女,做子女的如果能有如父母一样的心思回馈父母,那才称得上孝顺。

要报父母恩,一定要有一份长久心,从自己有能力奉养父母开始,一直到父母临终的最后一日,甚至父母不在了,还要慎终追远,这样才是真孝。 这段经文是佛陀所作的比喻,即使是双肩担着父母,研磨到皮开肉绽,甚至穿透骨髓,还是不敢放下,意思也就是教导为人子女者应尽孝养之责,不管多恶劣、多辛苦的环境,为了尽孝道,还是要忍耐下去。 即使已经做到这样,这份心还不及父母所付出的慈爱啊!由此可知,父母对我们的恩德很大,要回报父母恩一定要用长时间,尽为人子的力量去孝养父母,让父母安心、欢喜。

佛陀一再启示弟子,做人如果不知父母恩,要想在社会上成就任何事,实在是太困难了!常常看到很多人双手牵着子女,满怀愉悦的样子,相较之下,子媳儿女双手牵着父母或公婆的情景就少见了。

愿天下为人子媳者快伸出双手,时时扶持自己的父母、公婆,让他们欢喜,给他们快乐,这才是最大的孝敬,有孝才有爱,有爱才能造福人群,能造福人群才是真正的智慧者,如此就是福慧双修的人间菩萨!

假使有人,遭饥馑劫,为于爹娘,尽其己身,脔割碎坏,犹如微尘,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从电视画面上,我们常可看到有些国家人民受到饥荒的威胁,目前物质丰裕的时代,我们看到的饥民就已经这么多,何况几千年前佛陀那个时代呢?

饥馑就是缺乏粮食,百千劫是形容时间的长久。

意思就是说,经过长时间的饥贫,没有东西可以吃。 一个孝顺的人自己饿了可以忍耐,但父母亲年老了,如何忍心看他们受饥饿之苦?为了让父母维持生命和体力,必须要有粮食,但遇到饥荒,又要去哪里找食物呢?为了让父母活下去,他愿意把自己身上的肉一块一块地割下来,当作父母充饥的食物。

脔割碎坏的脔割也就是挖下一团团的肉,为了维持父母亲的生命,因此把身上的肉一块块地割下来,直到身体被割得支离破碎。 但经文中说,即使是长久如此,还是无法报答父母的深广恩德。

这些孝行听起来令人觉得是无稽之谈而难以置信,其实真正有这么回事!几年前,报纸上曾报导过南投县的某座山上,有位媳妇照顾生病的婆婆,她们住的是草寮,离市区遥远,婆婆一直想要吃肉,由于山上离市区很远,交通不方便,临时要到哪里去找肉吃呢?因此她割下手臂的一块肉煮给婆婆吃,婆婆吃了这块肉,还问媳妇是不是只买猪皮而已,怎么都是皮没有肉呢?

后来看到媳妇的手还在流血,才知道原来媳妇是割手臂肉给她吃,消息也因此传开。这是发生在现代的事,所以说割身上的肉给父母充饥是确有其事!

《佛本生经》中有篇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国王为躲避敌人的侵袭,准备了粮食,带着王后和一个七岁的王子投奔邻国,原本计算好七天的路程,所以他们只携带七天的粮食。 没想到上路后方向走偏了,结果七天后粮食吃完,目的地仍遥不可及,眼前是一片无尽的沙漠,三个人饿得头昏眼花。 国王心想:三个人当中一定要牺牲一个,才能让另外二人维持生命,到达目的地。 他决心牺牲王后,以她的血肉来维持父子俩的生命。

这个念头被七岁的孩子知道了,他向父亲说:要复国一定是有希望的,但必须维持父王的体力和使命,假如杀死了母后,也只能维持父子俩的生命,孩儿我年纪轻,生命力旺盛,倒不如割我的肉,把它分成三份,父王和母后各一份、我一份,如此一定可以维持几天的生命,越过沙漠到达目的地。

国王想想觉得有道理,为了要复国,不管是杀了夫人或儿子,同样都是一条命,既然儿子有那份意志和毅力,只要能维持几天的生命,到达友邦借兵,除了复国不难,儿子也可能继续生存,于是就照他的意思去做。又整整过了七天,要投奔的国家已然在望,儿子向他说:父王、母后,目的地已经在望,我身上的皮和肉已割尽了,筋骨也将要脱离,你们不要顾虑我,赶快向前去吧!请你们把握时间,赶快去吧!说完这些话,人就扑倒在地,因为一路上支持他的,是毅力和孝心啊!

这是佛陀过去无量生中的孝行之一,为了行菩萨道,必须先尽孝。 王子的孝行是割皮挖肉供养父母,然而,经文中说,即使我们历尽了身心的劳苦来孝顺父母,甚至割自己身上的肉、流尽身上的血来供养父母,还是无法报尽父母恩,可见父母对子女的宏恩如天高海深。

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手持利刀,剜其眼睛,献于如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眼睛是最敏感的,稍微跑进尘沙就很痛苦难过,如果受到一些伤害,那真是痛彻心肺。 《法华经》中说,眼睛有一百八十种功德,因为眼睛可以分别人生的形形色色、高高低低,一切的外相大都是由眼睛所接触,假如欠缺了眼睛,我们的人生将不知如何度过。

有句话说:眼睛是灵魂之窗。 灵就是灵感,很灵活的感触;魂就是我们的性识。 眼睛既是灵魂之窗,欠缺了眼睛等于失去了灵魂之窗,由此可知它对人生的重要性!

曾有一位阿婆,带着一个九岁的女孩子到慈济医院求诊这个个案发生在高雄,经由会员的传达,慈济委员亲自去了解关心。 原来小女孩的家境非常凄惨,母亲离家出走,父亲也不知去向,留下她与年老的祖母,家计重担完全落在女孩子的姑姑身上。 半年前,小女孩在学校和同学玩耍的时候,不小心被同学打到眼睛,当时只是轻微地流泪,隔天眼睛红红的,从此泪水一直流个不停。

等到眼睛又红、又肿、又流泪时,邻居要她的祖母带她去看医生,看遍了大小医院,也吃遍各种草药,甚至问神l、卦,可是小女孩的眼睛却愈来愈肿。 委员了解后,马上安排她到慈济医院就诊。 当我在医院看到她时,不由得一阵心疼:一个九岁的孩子,却受到这么大的折磨,将来她又会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呢?医师当然会尽全力医治她,但即使命保住了,她的眼睛也可能以前也有过一位七八岁的小女孩,被送到慈济医院时,她的眼球已肿得十分厉害,甚至连半边的脸颊和牙床也都是浮肿的。 她的嘴无法咬合,舌头也都肿起来,口水直流,虽然能够发出声音,却无法听懂她在说什么,听说她罹患的是牙龈癌。 在小女孩一两年的治疗过程中,可说是耗尽家产,父母亲无心工作,整天不离左右地照顾她。 这个女孩子曾向父母亲说:爸爸为了治疗我,花了很多钱,妈妈为了照顾我也很辛苦,我病得好痛苦,我不想治疗,也不想再活下去了!

相信为人父母者,听了孩子的这段话,一定能体会她父母亲心中的痛楚。 这个孩子家住屏东县,父母亲却带着她从南部一路求医问诊到北部。 ()有一位委员得知消息,带他们夫妻俩和女孩来花莲看我,当时那个女孩子说,如果她能好起来,将来她要当医生或护士,因为她知道生病的痛苦,所以发愿将来要当一位好医生或好护士来照顾病人。 这是小女孩当时纯洁诚挚所发的一念好心、善念,而八大福田中看病功德第一,能够发愿为病人拔除痛苦,实在是一份难得的善念。

前面提到那位九岁的女孩被送到医院时,有很多人叫她要念阿弥陀佛,要去礼佛,她都不肯;但当我去慈院看她时,她由祖母背着,委员们教她向师父说阿弥陀佛,她竟然开口说声:师父,阿弥陀佛!大家都很高兴她终于欢喜念佛了尽管她还是年幼的孩子,但在幼小的心灵上发了一个善念,就已经种下了善因。 《法华经》说: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 意思是说,连小孩子玩游戏时,在地上用草木或手指头画佛像,也有功德啊!因为在幼小的心灵上自然生起敬信佛僧的心念,就是入初信门。

信为道源功德母,初信门如果开启,诸功德即由此而生,有了信念,功德也就不断地产生,如是善因,就会有如是善果。

以上举两位小女孩有关眼疾的实例,由此更能体会眼睛是人体生命中很重要的器官。

这段经文也就是说,假如有人为了爹娘,手中拿着利刃,把眼睛挖掉,也无法回报亲恩。

佛典中有段故事舍利弗在过去生中想要行菩萨道,天人就化身为年轻人考验他说:我的母亲病了,需要一颗眼珠子当药引。 当时舍利弗为了要修菩萨行,所以把天下年老的人都视同自己的父母,当他听到这位年轻人这么说,便很乐意表示愿意捐出身上能用的东西,并且拿起刀子挖下自己的一颗眼珠,交给年轻人请他拿回去救母亲。

没想到年轻人说:唉呀!你这个人怎么这样性急呢?

我要的是左眼不是右眼,你为什么这么快就把右眼挖了呢?

舍利弗心想,既然我的右眼都牺牲了,又怎会在乎左眼呢?

因此又把左眼挖下。

这个年轻人拿着左眼,故意放在鼻子前闻一闻说:好臭、好腥啊!你一定没什么修行功力!听说有修行的人,身上的器官都会有香味,我的母亲需要的药引是修行者的眼珠,现在你的两个眼珠根本没有一点用处,腥味这么浓。

说完就把两颗眼珠往地上一丢,还故意用脚踩出声音,让对方听到。 舍利弗当下觉得大乘菩萨行难修,因此退转道心,改修小乘行,直到遇见释迦牟尼佛,他还是执持小乘行,不敢进取菩萨道。

现在的医学发达,用眼睛救人(捐眼角膜)的事实的确存在。 但这必须是具有慈爱心的捐赠者才做得到。 以前曾经听一位母亲告诉我,她的儿子患了青光眼,等到去就医时,医师说必须移植眼角膜方能让患者重见光明。 做母亲的知道了这个情形,便要求医师取出她的眼角膜给儿子。 这是父母捐眼角膜给儿子的事例,至于为人子女捐眼角膜给父母的例子,就较少听闻了!

假使有人,为于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辞痛苦,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心脏、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虽然它们所占的部位很小,但对一个人而言却不可或缺。 然而为了孝敬父母,用锋利的刀子割下自己的心肝以至于血流满地,犹不惧怕身心的痛苦,如此历经百千万劫,仍然无法报答父母的深恩。

这段经文指的是,为人子女的只要能让父母高兴,即使是受到如割心挖肝的委屈也要忍耐,孝顺父母就是掏尽心髓也要在所不惜啊!

父母对子女唯有一项要求,那就是希望子女身心健康。

孔子的弟子曾经问孝于孔子,孔子回道: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人父母者最担心的就是子女有病,所谓的病包括了身体和心理。 让父母操心就好像是在割父母心上的肉一样,不让父母操心烦恼,就是尽孝。

现在的青少年都讲究自由,崇尚潮流,父母看在眼里,焦虑在心,他们非常害怕子女交到坏朋友,所以会关心、教导子女,但是这些关心却让子女不高兴,甚至闹得亲子之间划下了鸿沟,为了朋友宁可伤害亲子感情。

虽然如此,父母亲对子女还是抱着无限的期待;但反观为人子女的,就较少有人会因为怕父母不高兴而牺牲和朋友的交往。

经文所说的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辞痛苦意思就是说即使是委屈自己、牺牲自己、痛苦得如同刀子在割心剖肝一样,也要忍耐。父母生养、爱护子女是从怀胎、出生、直到学业完成、成家立业这段时间是多么漫长啊!

即使父母亲已经一百岁了,他们还是照样担心八十岁的儿子。 然而,子女能孝顺父母的时间又有多少呢?等到子女有能力奉养父母时,父母所剩的时间已不多了。 所以说,即使历尽了千百劫,还是无法报尽父母恩。

假使有人,为于爹娘,百千刀戟,一时刺身,于自身中,左右出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这段经文是一种譬喻,主要是在坚固我们孝顺父母的心念。

戟是一种兵器,类似矛一样。 这段经文是说假如有人,为了父母,身体被千百支的刀枪从左边刺进去、右边穿出,或从右边刺进去、左边穿出,他还是要忍耐。 然而,即使如此历经千百劫,还是无法报答父母恩。

人的身体器官是最脆弱、敏感的,受到千百支的刀枪一起刺进去,这种痛苦实在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这是一种譬喻,表示我们所处的环境不管多恶劣,为了父母,为人子女者不但要忍耐,而且必须再接再厉,向父母表达挚爱与尽孝。

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打骨出髓,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如果有人,为了父母打断了骨头,流出骨髓,遭受椎心刺骨之痛,而即使历尽了千百劫,还是无法报父母深恩啊!

所谓打骨出髓是描述从我们内心所生起的烦恼。

恶劣的环境有时来自外在,但也有时候是源自内心的境界,为了孝顺父母,哪怕心境再苦,也要忍耐,且要持恒久心忍耐。

假使有人,为于爹娘,吞热铁丸,经百千劫,遍身焦烂,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吞热铁丸的意思也就是忍气吞声。 古人说: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即使子女的理由再充足,在父母面前也要忍气吞声,让父母安心。 当然,要忍气吞声很痛苦,可是为了父母,这口气即使像吞热铁丸一样,会烫烂了喉咙和肚肠也要忍耐;但尽管做到这样的地步,还是无法回报父母恩。

我们千万不要动辄就说:我对父母已经很尽心了,我已经报答父母恩了也许有人会问,如果父母做事不合理的话,要怎么办呢?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父母如有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为人子女的应该一次又一次地好言相劝即使再辛劳也不埋怨。

弟子又问孔子,如果一次又一次地谏正,父母还是不听,那要怎么办呢?孔子回答:敬而孝之,态度仍然要孝敬。 其实做父母的难免也会有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但是不论父母有多少错误,为人子女者只能想办法改变他,绝对不能起厌烦不孝的心。 孝是做人的根本,如果对父母都不能孝顺和忍耐,对社会上的人又如何去忍耐、如何顺从呢?总之,希望大家多多见孝思齐,普天下的长者,无不是我们的父母,我们都是佛弟子,应该有恒顺众生的心念,时时提醒自己像孝顺父母一样地对待普天之下的长者。

小时候父母是如何照顾我们?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有多少呢?这些深恩难以度量,等到儿女懂事时,也应该体谅回报父母亲的慈爱关怀。

也许几十年前的背景、环境与观念,与现在大不相同,这也造成了父母与子女间的沟通障碍,但是父母疼爱子女的心,并不因为环境、背景和观念的不同而有差异。

以目前社会的自由风气而言,也许很多人会把父母的关心当作唠叨,多说一句就嫌口罗嗦。 现在为人父母的,在几十年前也曾为人子女,但在当时的社会,他们仍是抱着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的观念,不论父母怎样唠叨、管教方式如何,都能接受,不但无怨无恨,还要感恩;即使遇到不讲理的父母,做子女的仍是像吞热铁丸一样,再苦再难受也都吞下去了,而且态度仍然是那么和颜悦色。

这段经文是说,子女对父母忍气吞声的程度,即使就像吞下烧红的热铁,从体内烧烂到体外,如此长期身心的奉献,也无法回报父母深恩。

致所有人的心情短语:无论你多么悲伤,要相信幸福在前方等候

1、去旅行吧,见的世面多了,你会发现原来在意的那些结根本算不了什么。

2、每一次的跌倒后重新站起来,都会让人变得愈发坚强。

3、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4、人活着就是一种心情,心中有份惦念,是一种充实,心中有份坚持,是一种富足。

5、我喜欢早上起来时一切都是未知的,不知会遇见什么人,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6、积极者相信只有推动自己才能推动世界,只要推动自己就能推动世界。

7、如果可恨的挫折使你尝到苦果,朋友,奋起必将让你尝到人生的欢乐。

8、不要堕落了自己,人生并不只有一次机会,努力把握。

9、别为过去哭泣,过去已经过去。 别为未来焦虑,未来还未到来。 要活在当下,还要活得漂亮。

10、别回忆过去,它会让你流泪;别去想未来,它会让你恐惧;带着笑容和欢乐活在当下吧!

11、关于过去,关于你,告一段落。 关于未来,关于我,敬请期待。

12、这世界上最强大的人,就是那些能一个人孤单生活的人。

13、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 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4、永远不要放弃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等待虽难,但后悔更甚。

15、如果你相信自己,然后再加上一点点运气,那你所有梦想就都能实现。

16、不管事情变得多坏,在不远的地方,相信总会有一些美好即将来临。

17、不要杞人忧天。 烦恼并不会减少明天的负担,却会失去今天的快乐。

18、每一天都以许下希望开始,以收获经验结束。

19、跟着感觉走,静静地。 学着去相信自己的内心。

20、所谓成熟,就是,你要习惯任何人的忽冷忽热,也要看淡任何人的渐行渐远。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6632.html
人民观点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机械哪吒来了 中美合拍动画 新预告 哪吒与变形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