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世界带来巨大机遇 汤加专家 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外交政策

汤加前驻华大使、汤加—中国友协秘书长西亚梅利耶·拉图8月6日在《中国日报》撰文称,今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70周年,近期闭幕的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彰显了这五项原则的精髓。

中国和平崛起符合世界利益

文章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成就。毫无疑问,中国将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中国从不咄咄逼人,其和平崛起将为全世界带来更大利益。

中国在同南太平洋岛国的往来中奉行和平外交政策。而这项外交政策正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之上,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与一些南太平洋岛国建交。过去几十年来,中国为太平洋岛国提供大量无私援助。2004年4月,中国成为南太旅游组织接纳的第一个区域外大国。

中国共产党 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太平洋岛国的政治制度和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太平洋岛国内政,助力太平洋岛国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政治稳定,促进太平洋岛国社会经济发展。

汤加专家 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世界创造巨大机遇

文章进一步表示,中国历来崇尚和平。中国人民曾因战争和贫困而饱受磨难,因此更加珍惜和平,并全力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近期闭幕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彰显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

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对外工作必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深化外事工作机制改革,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文章最后强调,二十届三中全会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三中全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将为包括太平洋岛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创造巨大机遇。各国应当抓住机遇,开展互利合作,与中国共同迈向繁荣。

(英文原文刊发于《中国日报》智享汇栏目)

(编辑:严玉洁 王辉 周凤梅)


三中全会

为什么中国始终为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中国始终为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中国的稳定和发展理念符合世界的利益和发展方向。 中国的政策方针着眼于长远发展,对外主张合作共赢,互惠互利,这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同时,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逐年提升,不仅积极应对全球挑战,而且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支柱。 二、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的发展不仅造福本国人民,也惠及全球各国。 中国的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机遇,促进了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始终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与冲突,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和人道主义援助。 此外,中国还倡导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促进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 这种和平发展的理念不仅有利于中国的稳定和发展,也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提供了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始终为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源于其坚持发展理念、推动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中国为世界贡献稳定性和正能量的坚实基础。

中国道路是什么样的概念?有些什么内涵?

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世界带来巨大机遇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目录一、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二、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三、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五、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结束语一、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 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 ——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和平、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 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里,中国受尽了列强的欺辱。 消除战争,实现和平,建设独立富强、民生幸福的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今天的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愿尽自己所能,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 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 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 600年前,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的是茶叶、瓷器、丝绸、工艺,没有侵占别国一寸土地,带给世界的是和平与文明,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国与有关国家和人民加强交流的诚意。 立足当代,中国的发展不仅造福13亿中国人民,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 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同时,中国也清楚地看到,世界上仍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只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就能够逐步实现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目标。 长期以来,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早在1974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候,邓小平就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趋势,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这一重大战略判断,多次公开阐明: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 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市场。 事实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意志。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前不久,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2006年至201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其中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同时,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人类文明成果;尊重和照顾他国的利益,与各国共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问题,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信守国际义务和承诺,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和国际事务,努力发挥建设性促进作用;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各国平等相待,积极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 二、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平是发展之基,发展是和平之本。 多年来,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了不懈努力,十分珍惜世界上爱好和平与追求进步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奋斗得来的和平国际环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并通过自身的发展,不断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增添积极因素,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1978年以来,中国努力争取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发展自己,国内生产总值从3624亿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直接折算约为2153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亿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直接折算约为亿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9%;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不足300美元增加到1400多美元。 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国家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依法得到维护和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 中国已初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贯彻落实。 中国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迅速,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得到满足。 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得到加强,国家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保持社会稳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 中国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总结以往发展的经验,借鉴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多年来,中国坚持探索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成功地实行了人口政策,延迟了世界总人口的增长。 中国高度重视节约能源,采取各种节能措施,从1980年到200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但能源的年消费量只翻了一番。 由于中国加强了环境保护,20多年来在火电装机大大增加的情况下,中国的烟尘排放总量基本控制在1980年的水平。 2004年,中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比1990年下降了45%。 中国已颁布了节能中长期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努力实现年均节能率3%,累计节能14亿吨标准煤。 中国为减少人类贫困和提高生命质量作出了贡献。 中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成功地解决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吃饭问题,创造了人间奇迹。 13亿中国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中国政府已使大约2.2亿人初步摆脱了贫困,为2205万城市人口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对6000多万残疾人提供了帮助。 目前,人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1.95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作出了贡献。 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了国家间的和平共处与平等相待。 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友好的方针,与周边国家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共同利益不断扩大。 中国与主要大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对话、交流、合作不断加强。 中国不断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中国积极参与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既承担着广泛的国际义务,也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 中国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波动幅度加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带来了希望和动力。 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到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 2004年,世界经济实现了近30年来最快的增长,中国经济增长为9.5%,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2004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比三年前翻了一番,达到亿美元;进口总额为5614亿美元,比三年前增长了近一倍。 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7453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0多万个。 中国为周边地区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 亚洲与中国接壤或隔海相望的国家有20多个。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周边国家从中受益。 从1999年到2004年,亚太地区经济一直保持6%以上的增长速度。 为使周边地区能够在稳定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中,中国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和扩大内需的方针,并向重灾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最终战胜危机发挥了作用。 200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中国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并与周边国家同舟共济,有效遏制了疫情的发展。 2004年底,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受灾国的救灾和重建工作提供了及时、真诚的帮助,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对外救援行动。 2005年10月南亚发生地震后,中国向灾区人民提供了积极帮助。 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统计资料和中国最新公布的数据计算,2004年中国经济总量只相当于美国的16.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的3.6%、日本的4.0%,在世界20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29位。 中国农村2004年末还有261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每年需要解决城乡就业的人口近2400万人,并有1亿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中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不懈努力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对中国对世界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中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把发展的基点放在立足本国实际上,同时坚持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努力实现更为均衡的发展。 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发达的经济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矛盾。 历史经验表明,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要靠中国自己。 这既是对中国人民负责,也是对世界人民负责,是保证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一条重要原则。 中国不把问题和矛盾转嫁给别国,更不通过掠夺别国来发展自己。 中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有许多优势和条件:有可以支撑经济更大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有日益增长的巨大市场需求和较高的国民储蓄率,有丰富的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有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策保障,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为做到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中国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坚持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能够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大改革力度,着重推进体制创新,争取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突破。 通过改革,中国将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形成一整套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立足开拓国内市场和增加国内需求。 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扩大进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继续作出贡献的同时,巨大的国内需求和广阔的国内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发展应当而且有可能实现以国内需求为主。 中国保持固定资产投资以合理的规模和速度增长,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中国通过实行正确的收入分配政策和消费政策,更多地依靠国内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近年来,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均呈较快增长态势。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中国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战略重点,努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 中国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结构调整对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 中国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环保型经济,努力形成集约发展、清洁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 ——加快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了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任务。 中国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力争到2020年科技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4年的1.44%增长到2.5%左右。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中国努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发展,努力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各方面的专门人才。 从2006年到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将为社会输送2500万名毕业生,高等职业院校将为社会输送1100万名毕业生。 到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40%左右。 同时,中国将积极引进海外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和社会氛围,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历史经验表明,要实现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国际社会必须处理好能源问题。 中国正在通过同世界各国的能源对话与合作,共同维护世界能源的安全和稳定。 中国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小的能源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坚持立足国内的方针,不断增加国内能源供给。 中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的自给率始终在90%以上。 中国能源供应的潜力仍然很大,煤炭现有探明储量占地质储量的比例很低,发现新油气田仍有可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前景广阔。 同时,中国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断加大保护生态环境力度,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中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 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中国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不断完善涉外经营管理体制和政策,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进一步开放市场,优化投资和贸易环境,改善贸易结构,提高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度、便利程度,创造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与所在国的企业共同发展。 对外开放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通过引进外资,弥补了自身发展资金的不足;通过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发展;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及管理经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通过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与世界共同分享人类文明成果,提高了人力资源的素质。 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繁荣需要中国。 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坚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互利共赢是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 中国坚持实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本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经贸关系,不断为全球贸易持续增长作出贡献。 中国努力推动多边经贸关系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国际经贸规则,与各国共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问题,促进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 中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拥护者和参与者。 自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严格信守承诺,为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中国清理并修订了约3000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涉外经济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贸易政策的透明度不断增强。 中国依照承诺逐步降低关税,2005年平均关税水平已降到9.9%,并取消了大多数非关税措施。 在银行、保险、证券、分销等服务贸易领域加快了开放步伐,在世界贸易组织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的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多个,占62.5%,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积极推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全面参加了各项议题的谈判,在农业、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贸易等谈判中,开展一系列多双边磋商,为推动发展中成员与发达成员相互沟通、减少分歧,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中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其他成员一道,为推动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尽早达成共识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正在加快,继实施“早期收获”农产品零关税措施之后,已经于2004年11月正式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2005年7月,自由贸易区减税进程全面启动,为实现自由贸易区建设目标奠定了基础。 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建设进入全面务实合作阶段,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全面启动。 中国还相继启动了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中国-新西兰、中国-智利、中国-澳大利亚、中国-巴基斯坦等自由贸易区谈判,并与有关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 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亚欧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活动中,中国也是积极和务实的参与者。 中国还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与110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80多个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成为双边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积极参与者。 中国坚持互利共赢的方针,妥善处理贸易摩擦等问题,促进与各国的共同发展。 国家间存在贸易摩擦,这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是完全正常的。 中国遵守国际惯例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坚持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处理贸易摩擦问题,并在制定和实施国内经济政策时切实考虑国际因素和国际影响,注意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给外部世界带来的经济效应。 中国根据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认真考虑中国汇率改革对周边国家、地区及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稳妥推进汇率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中国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不断发展的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给世界各国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市场。 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通过投资和服务贸易从中国获得丰厚的收益。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有利于全球资源合理有效配置。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丰富且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是中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天然优势。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给外国产品、技术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大量机会,中国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大市场之一。 中国对外贸易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互补性很强。 中国出口到美国、日本和欧盟的产品中有70%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从美国、欧盟和日本进口的产品中80%以上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 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中国质优价廉的产品,在满足进口国市场需求的同时,减少了进口国的支出和通货膨胀压力,增进了各国消费者的福利。 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上有着自己的比较优势。 1997年以来,随着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消费者每年至少节约数百亿美元的支出。 过去10年,中国产品使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仅2004年就节省了近1000亿美元。 中国对外互惠互利经贸关系的不断扩大,给中外双方带来了巨大的实际利益。 1978年以来,中国进口年均增长16%以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年过渡期间进口了大约1.27万亿美元的商品。 2004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进口国;进口增加额达1484.7亿美元,占全球进口增加量的9%。 2004年中国与美国、日本和欧盟的贸易额分别为1696亿、1678亿和1773亿美元,欧盟、美国、日本已经成为中国的三大贸易伙伴和外资的主要来源地。 2004年,中国与亚洲国家和地区贸易总额达66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2%,占中国外贸总额的57.6%。 中国已成为东盟第四大贸易伙伴和增长最快的市场。 中国巨大的市场为国际资本提供了投资机会,使各国投资者能够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利益。 从1990年到2004年,外来投资者从中国汇出利润达2506亿美元。 2004年,美国在华投资企业在中国市场实现销售约750亿美元,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其他市场约750亿美元。 中国美国商会2005年调查显示,约70%的美国公司在华赢利,约42%的公司在华利润率超过其全球的平均利润率。 中国对外投资不断扩大为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会。 到2004年底,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448亿美元,遍及149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达334亿美元,占同期全部对外直接投资的75%。 中国开展对外经贸合作有着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从2001年12月至2005年9月,中国平均每年进口近5000亿美元的商品,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万个就业岗位。 今后几年,中国每年进口将超过6000亿美元,到2010年将超过1万亿美元。 到2020年,中国市场的规模和总需求将比2000年翻两番。 在这一过程中,世界各国都能从与中国的互利合作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机遇和巨大商机,这将对拉动世界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五、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人类只有地球一个家园。 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 中国认为,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 ——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 各国应在《联合国宪章》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各国内部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理应享有平等参与权与决策权。 各国应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基础之上。 国际社会应反对单边主义,提倡和推进多边主义,更好地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 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坚持从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努力扩大利益的交汇点,在沟通中增强了解,在了解中加强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 各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安全威胁。 摒弃冷战思维,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通过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通过合作尽可能消除或降低恐怖主义活动、金融风险、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威胁,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与稳定。 应坚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平等协商和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专题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考点29.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 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 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 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考点30.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4.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政策又有了重大发展,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7.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的内容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8.新战略提出的意义: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中国外交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专题二.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34页)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2.和平成为主题之一的原因是什么?冷战结束后,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 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绝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普遍反对建立一国独霸的单极世界;国际社会祁盼和平的呼声不断高涨,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争取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 3.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4.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5.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维护世界持久和平6.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另一主题原因是什么?当今国际社会仍是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世界,落后、贫困、危机、债务,捆扰着占世界人口2/3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 7.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②恐怖主义。 8.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领土、民族、宗教、资源等矛盾交织的产物。 9.恐怖主义的危害:给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带来严重威胁。 10.当今世界不太平根源(最主要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11.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新的表现是什么?超级大国倚仗其经济、科技、军事优势,鼓吹“先发制人”和“预防性干预”,以争夺和控制世界战略要地和资源重地。 12.发展问题也称南北问题。 造成当今世界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其他原因:①历史上长期的殖民掠夺和统治(历史原因)②战乱和不稳定13.发展问题,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14.解决南北问题根本途径(对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其他途径(对策):①不断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②维护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保持国内社会稳定。 15.建设和谐世界我国应奉行怎样的内外政策?其作用何在?对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 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作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专题三.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36页------38页)考点34.了解我国人口现状及对社会发展影响,理解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国策1..我国人口现状:①人口数量大,新增人口多②人口素质不高③人口老龄化2.为此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3.计划生育具体要求: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4.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控制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出生率6.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提高人口素质7.我国人口现状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总说: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低、人口老龄化对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都会带来沉重压力。 分说:①人口数量大影响:使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加剧了资源危机、环境恶化;加重就业压力,使诸如交通、住房、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人口素质偏低影响:增加了就业难度;环境意识薄弱,不仅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低,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③人口老龄化影响:增加了养老、福利、社会保障事业的经济压力,增加了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出等,给社会进步带来很大压力。 8.实现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社会健康发展有何意义?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减缓了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人口文化素质;节省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减缓了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给人们的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等带来的压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考点35.了解我国的资源状况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解决资源问题的措施1.我国资源状况如何?(除了总量丰富外,其他是我国的资源问题)①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丰富的,但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很少,这是我国自然资源国情的基本特征②资源分布不平衡 `③自然资源的质量不高④资源利用率低,破坏与浪费严重”2.我国自然资源国情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丰富的,但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很少3.自然资源特点:数量有限4 资源利用中出现种种问题的危害: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短缺问题。 5.我国应对资源问题的措施有哪些?①开源与节流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②跨区域调配,是解决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问题的有效方法。 如“南水北调”和“西气东输”等③把对资源的保护纳入法制轨道6.“开源”是指什么?“开源”指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资源开发的范围。 7.节流:以节水、节能、节材为中心8.开源与节流关键在于:科学技术。 9.解决资源问题,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什么?开源 (“嫦娥一号” “神七”发射目的之一)10.科学技术在资源方面的作用何在?①利用科学技术,可用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 ②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发掘新资源、研制新材料。 ③利用科学技术,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11.资源问题的出现有何危害?资源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 12.在资源问题上青少年应做到什么?①树立人均观念和 节约观点,珍惜和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②遵守资源的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同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 ③做到节水、节电、节地,不吃野生动物,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 (日常生活中具体行动)考点36.了解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解决环境问题对策(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人与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1.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哪两类?生态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2.中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和荒漠化3.中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废气 、废水及固体废气物污染4. 环境问题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危害是什么?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5.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6.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①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地位)②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我国的环保方针),决不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具体行动:在生态建设方面:①针对一些地区风沙肆虐、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大规模的防护林工程建设②把防治荒漠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大力开展治沙工作③还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和退耕还牧等工程,恢复自然环境本来面貌。 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①重点治理大江大河的水体污染②治理重工业地区和城市的大气污染。 7.在环境问题上,青少年应做到什么?①提高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意识,积极宣传环保。 ②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依法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③做到爱护花木,植树种草,拒绝在街头、露天烧烤,不焚烧废弃物,不乱扔废品。 (日常生活中具体如何做)考点37.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四者关系: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 相互依赖的整体。 2.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中(PRED),人口因素是:关键因素。 人口因素是关键因素的原因: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造成资源短缺;人类排放的废弃物也逐渐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了环境污染,终会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人口数量的变化会引发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及社会变动等一系列的变化。 3.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地位、作用)。 人类与自然资源是休戚与共的关系。 (关系)4.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地位、作用)当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协调时,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是平衡的,人类生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就比较优越;否则,就会制约人类的生活、生存和发展。 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6.可持续发展中人类应树立的意识是什么?(对人类有何要求?)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要求人们必须以很高的道德标准,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人类应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 7.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①公平性原则 含义: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 含义: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 含义:许多区域性的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的问题,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 8.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正在从观念走向实践①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 ②不仅积极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且踊跃参加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 (该战略从观念走向实践,我国具体所作的两方面的努力)③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正从观念走向实践。 青少年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9.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国应怎么办?①在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的两类社会)②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10.文明发展道路是怎样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专题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40页)考点38.知道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1.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通过价格 传递的信号,指挥着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适时的改变他们的计划,自发的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即市场调节)2.看得见的手指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看不见的手”时要注意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自觉利用“看不见的手”,才能使经济健康地发展。 4.宏观调控有何作用?(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政府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缺点,从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5.市场机制有何作用?能够自动组织、协调全社会的经济活动,起到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6.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作用如何?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它自发的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考点39.理解区域经济发展中“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原则1..我国发展区域经济的原则: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两地之间)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本地)2.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千差万别3.怎样因地制宜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首先应怎样?)发展区域经济,首先应分析地区发展的条件 ,主导因素和优势产品,才能使经济得到健康发展。 4.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开展贸易活动作用何在?背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每个区域都会有自己的资源特点和名优产品,贸易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 作用:应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开展贸易活动,可以使人人们充分生产各自的优势产业,使各地都能享受到更多更丰富的产品。 5.我国各种资源区域分布是怎样的?①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有发展能源工业的优势条件;②东部地区工业和交通的基础好,人才、技术、资金雄厚,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③南方降水充沛、空气湿润、水资源丰富,很多地方是鱼米之乡。 ④北方降水量较少、空气较干燥、水资源较少,适于发展旱作农业。 专题五.生活在国际社会考点40.了解当今国际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1.当今国际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①经济全球化 ②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③文化多元化2.全球化表现为: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球化.3.文化多元化:(含义)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 过程怎样:全球化的过程一定是不同文化共同生存、共享文化成就的过程。 4.文化多样性作用何在?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传播的基础,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是世界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考点41.知道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1.我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山西:平遥古城、云冈石窟,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云南丽江古城,江苏苏州古典园林,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重庆大足石刻,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河南龙门石窟,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盛京三陵、十三陵、明孝陵),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孔府,甘肃莫高窟,四川青城山-都江堰,安徽皖南古村落,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河南殷墟,广东开平碉楼及村落。 考点42.知道欧盟、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的作用1.欧盟:是当今世界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影响:它的崛起有利于世界走向多极化2.联合国定义: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是一个当今多极化世界共同制定世界规则的地方。 面对世界多极化在制定国际关系规则方面,联合国最具 广泛性,权威性3. 联合国的历史由来:①联合国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产物。 ②1945年,中、苏、美、英等50多个国家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制宪会议,〈〈联合国宪章〉〉于1945年10月24日生效。 这一天成为联合国的诞辰之日。 至今有190多个会员国。 4.联合国的诞辰之日:1945年10月24日.。 5.联合国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6.联合国的原则是什么?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等。 7.联合国发挥了什么作用?和平方面: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发展方面:促进各国社会经济发展8.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地位)。 积极参加联合国及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为联合国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如何作贡献)9.世界贸易组织①定义:“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游戏规则”,就是目前世界市场上应用最广泛、最具权威性的规则。 ②有人把世界贸易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③其基本职能:制定和监督执行多边贸易规则,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解决成员间贸易争端④.世界贸易组织作用是什么?它较大幅度的降低了世界各地进口关税的水平,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它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序进行。 10.中国于2001年 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1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有何影响?加入WTO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也给中国政府和人民带来重大的责任和挑战。 (既有利又有弊)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6866.html
TCL亮出四大冰箱黑科技 T9 食材不串味 双系统厚度58c
吴艳妮和隔壁道次的世界纪录保持者托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