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周就变脸 印方对华承诺翻篇边境问题 印军直奔中印实控线

近段时间,中印双方多次就边境问题进行磋商,印度外长苏杰生在东盟外长会期间,会晤王毅外长时明确表示,印中利益广泛交融,也面临边境事态带来的阴影,但印方愿以历史眼光、战略思维和开放态度,寻找分歧解决办法,推动双边关系回到积极、建设性轨道。随后中印双方又于新德里,举行了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第30次会议,不仅有两国外交、国防、移民等部门代表参加,还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在此次边境事务磋商中,印方同意与中方保持外交军事渠道沟通,加强谈判机制建设,加快谈判进程,早日实现边境局势翻篇,推动中印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印方承诺早日实现边境局势翻篇,与其此前在边境问题上的强硬态度大相径庭,这也被外界认为,是因为打算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并希望通过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来推动本国制造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

直观体现这一点的,则是印度财政部此前发布的年度经济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为了促进印度制造业的发展,印度需要从中国进口更多产品,融入中国的供应链,或吸引更多来自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就连美国也从印度一系列动作中,看到的很多不寻常的信号,美国经济学家、《亚洲时报》副主编戈德曼日前发文指出,尽管美国把印度当做制衡中国的所谓“民主力量”,但中印这两个亚洲大国正朝着加强经济合作、减少战略冲突的方向发展。

戈德曼还认为,中印两国的经济联系愈发紧密,以及印度需要中国的投资和技术等因素,都促成了中印关系走向缓和。美国副国务卿坎贝尔则在一场听证会中,直言印度有自己的信仰和利益,“永远不会成为”美国的正式盟友或伙伴。

除此之外,苏杰生在出席日本举行的四方安全对话期间,当着美日澳三国高级官员的面,表态不希望他国干涉中印之间的问题,认为应该由两国自己解决。苏杰生当时还强调,印度与中国的关系不佳是不正常的,印度希望改善对华关系。苏杰生这一系列言论,足以表明印度目前正有意冷处理边境问题,以促进与中国缓和双边关系。

然而,距离中印边境磋商会议仅过去一周,印度方面就撕毁了“边境翻篇”承诺。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报道,印度在中印实控线附近的拉达克地区东部举行大型军演,印军北方司令部突击军团的坦克、炮兵、步兵部队参与了这次演习,旨在贯彻落实用最新式武器在高山地形作战的新概念。

无论印度方面嘴上说什么,其在边境地区进行的军事行动,都意味着他们并不想与中方翻篇边境问题,否则没有必要到边境地区试验所谓的新武器。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任何国家举行大型军事演习,一般都带有某种“政治任务”,而印军直奔中印实控线附近,除了向中国示威以外,也找不到其他合理的解释。

至于印度为何在边境问题前后态度不一致,不排除有美国干涉的影响,因为就在中印达成共识后,美国国务院就公开宣称,正在向印度提供中印实控线地区情报。对于美国挑拨中印关系的行为,中方必须予以警惕,美国不会坐视印度“倒向中国”,失去这个能在战略层面有效牵制中国的盟友。


印度建国以来对外发动过几次战争?

大致有如下几场大规模的战争:1. 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治时,蒙巴顿方案规定让克什米尔人自由选择归并印、巴一方或宣布独立。 印度利用其分治时控制的克什米尔议会通过决议,宣布该地区归属印度,从而,激起巴基斯坦方面严重不满。 同年10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了第一次战争。 印度参战部队有2个师及若干土邦部队约4000余人,从东、南和西南三个方向巴军发起进攻。 巴基斯坦参战的多为部落武装约5万人,从西、西南和北三面进军克什米尔。 印、巴军队经过1年多的争夺战,双方伤亡惨重,胜负难分,后在联合国干预下于1949年1月停火。 印度方面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三分之二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其余为巴方控制。 这次战争没有解决克什米尔归属问题。 2. 中印边境战争中印边境战争即1962年6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 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则称为瓦弄之战。 中国与印度的边界约20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 到1951年前后,印军向北扩张取得麦克马洪线以南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 此外,在中段和西段,印度亦占得部分印中两国争议领土。 1959年,印军越过双方实际控制线建立了43个据点。 中国政府提出谈判解决边境问题,未得印度方面的接受。 中国政府认为,“麦克马洪线”是英国人自己定的,任何时候的中国政府都没承认过,是西方肢解中国的一部分。 就像英国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所作所为一样。 由于中方认为麦克马洪线是英国殖民政府强加于西藏南部的分界线,故拒绝承认“麦克马洪线”。 并且直到1951年之前,印度政府也未公开承认麦克马洪线。 因此,中国表示上述争议领土应该属于中国。 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度认为他们有权利继承原来的英属印度领土。 因此,他们认为上述藏南地区属于印度。 美国、苏联在当时支持印度,并向印度提供武器、物资援助,助长了印度的嚣张气焰。 1962年6月起,印军向中国边防军开枪攻击,死伤数十人。 10月20日,中国军队开始对印自卫反击战,战争开始。 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是战争的第一阶段。 在东段,中国西藏的边防军暂时攻占了藏南和达旺地区;在西段,中国新疆边防军驱除了37处据点的印军。 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 印度表示无法接受,宣布印北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并在东线的藏南及达旺地区大力增援士兵。 11月16日至21日为战争的第二阶段。 11月14日和16日,印军再次于中印边境发动进攻。 在东线,中国西藏边防军在东、西段对印军施以反击,至11月21日,中国西藏边防军占领了印军的16处据点。 在西段,中国新疆边防军则占领了印军在班公洛地区的据点。 由于印度军队在东线藏南、西线新疆失败,印度朝野一片恐慌。 随后中国边防军突然宣布停火,并从1959年实际控制线上再向北撤退20公里,而印度方面则公然将藏南和达旺纳入版图,两国关于边境的争议并未就此平息。 3. 第二次印巴战争1965年8月初,克什米尔游击队和印度军队在印巴停火线附近发生激烈交火。 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规军队也卷入冲突,印度军队于9月6日再一次向巴基斯坦发动大规模武装进攻,攻占巴方控制线内的多处山岭。 巴方在停火线南部展开反击,并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 双方展开激烈的空战,巴基斯坦地面部队在坦克的配合下,给印度军队以重创。 随后,双方陷入僵局。 最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使印、巴双方于9月23日正式停火。 1966年1月,在前苏联斡旋下,印巴双方签署《塔什干宣言》。 巴基斯坦承诺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不使用武力而采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和“互不干涉内政的义务”,不过克什米尔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4. 第三次印巴战争1971年3月,印度内阁、议会和国大党分别开会,通过了支持东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国”的决议,同时在印巴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 7月,印度又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战争计划。 与此同时,印度积极进行大国外交,为发动战争做好充分准备。 1971年8月9日,印度与苏联签定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 这一条约的签定既表明这次战争得到了苏联的积极配合,又限制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干涉行动。 与此同时,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于10月23日启程开始对美、法、英、西德、比利时、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 进行为期三周的访问,以摸清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底牌。 对于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的印巴双方都从共同边界撤军并由联合国观察员小组予以监督的建议,印度表面上说可以考虑是为了稳住美国,但内心是绝对不会接受的,因为这样以来就失去了发动战争的最佳时机。 而对于中国,印度更是进行了精密的分析:当时中国正处在进入联合国的关键时期,还有国内的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因此出兵援巴的可能性极小。 这样以来,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单凭印巴双方各自的力量进行较量,印度获胜的希望极大。 到1971年11月为止,双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毕。 印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个军部、7个师,空军12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6艘,约17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个师8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300架,海军舰艇20艘,约30万人。 巴基斯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个步兵师,空军两个中队,作战飞机17架,约9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个师6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0余艘,约25万人。 双方兵力对比,在东巴方向,印军占有明显优势,巴军处于劣势;在西巴方向,两军旗鼓相当,印军略占优势。 1971年11月21日,印军向巴基斯坦发起突然进攻。 12月3日下午,巴基斯坦总统被迫宣布对印度的不宣而战发动反击。 对于印度来说,这一宣战正中下怀。 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兴高采烈地向全国宣布:“孟加拉的战争已经变成对印度的战争了。 ”至此,第三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了。 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展开。 印度的战略企图是,东攻西守,以夺占东巴为最终目标。 巴基斯坦的战略指导方针则是全力固守各战略要地,以此粉碎印军的突击行动。 在东巴战场,印陆军在海、空军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从东、西、北3个方向,对东巴实施“多路向心突击”。 在三个作战方向的印军先后完成对达卡合围攻击的作战准备后,印军开始向达卡发起总攻。 印军第50伞兵旅首先在距达卡30公里的东北要点纳西格迪实施空降作战,一举切断了巴军退路,向南直逼达卡。 12月15日,印军完成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达卡的合围,海、空军则从海上和空中实施严密封锁,完全切断了东巴与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东巴守军于12月16日向印军投降,东巴战场的攻防作战遂告结束。 在西巴战场,双方进行了以空战为主的交战。 印军凭藉其空军力量的优势,力图重创巴空军于基地,破坏巴交通运输线,孤立巴军各战场的相互联系,阻止巴地面部队机动和集结,达到削弱与钳制西巴地面部队的目的。 巴军则努力加强要地防空,钳制与削弱印空军作战力量,阻止或限制印空军的空袭行动,保障地面作战的进行。 交战结果,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战果。 在空中较量的同时,双方也进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战行动。 两军各有攻势行动,其中印军以多路发动进攻,先后占领了西巴信德省和萨克加尔地区3600平方公里的领土。 此时,印军已在东巴战场取得胜利,因此印度于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地区实行“单方面停火”。 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议,西巴战场的作战行动至此结束。 战争的后果:首先,这场不到一个月的战争将巴基斯坦一分为二,占全巴基斯坦人口56%,面积16%的东巴基斯坦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孟加拉国。 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的愿望得以实现。 从此,南亚次大陆上各国力量对比发生明显的变化,被肢解后的巴基斯坦进一步拉大了与印度的实力差距。 印度成为南亚唯一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地区大国。 其次,在第三次印巴战争期间,美国担心苏联在南亚起到支配作用,因而在战争中采取了偏向巴基斯坦的政策。 尽管美军并未直接参与战争,但战后印度同美国的关系还是降到了最低点。 由于印度逐渐成为苏联推行南下战略的前哨基地和对抗中国的战略伙伴,印苏关系持续升温。 美国清楚的看到,苏联正在利用同印度的关系进入南亚次大陆,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影响和势力。 美国在南亚的战略收缩态势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苏联实施南下印度洋战略,为苏军进入阿富汗埋下了伏笔。 第三,孟印巴三国关系的曲折变化。 孟加拉国建立两年多后,1974年4月,印、巴、孟三国外长就遣返战俘问题达成协议,三国关系趋于正常化。 1975年10月孟巴两国正式建交。 1975年,孟加拉国发生军事政变。 新政府一反对印度的亲密态度,大力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并开始恢复与巴基斯坦的关系。 之后孟印两国之间又相继发生了关于法拉卡河水分配纠纷、印度停止对孟军援、两国边界冲突、非法移民问题等一系列事端,孟印关系发生严重逆转。 以上4场算是大的战争,此外在克什米尔地区,一直是小规模的冲突不断。

印度已得拉达克,为何又觊觎阿克赛钦?

阿克赛钦地区主要是阿克赛钦盆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势平缓,有山口通往拉达克地区,多内流湖,著名的有阿克赛钦湖等,塔里木河的重要支流喀拉喀什河也发源于该区域。

印度为何对中国的阿克赛钦耿耿于怀呢?

阿克赛钦是由新疆进入西藏的必经之地,元朝蒙古大军和清朝前期准噶尔的熬茶礼佛的旅行都是从阿克赛钦地区进入西藏。 清朝雍正时在此设立拓置局管辖。 1846年英国吞并查漠-克什米尔后,声称拉达克(原本属中国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地区,后来被锡克帝国和其中的克什米尔霸占的一部分)应归英印政府统治。

在未经清朝政府同意的情况下,英国便占领拉达克地区,清朝以来,中国从来没有承认被侵占的拉达克属于外国。 后来,在标定拉达克和西藏的边界中,英国侵略者为了寻找一条侵略中国新疆腹地的捷径,于1865年派遣印度测量局官员约翰逊潜入南疆地区,从拉达克进入阿克赛钦最后到达新疆的和田,通过勘察,绘制了一条界线,这就是约翰逊线。

此线将包括阿克赛钦在内的近三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了英属印度,使阿克赛钦变成英印克什米尔的一部分,但英国政府并未知会当时的清政府。 50年代后期,中国在阿克赛钦地区修建新藏公路,引起尼赫鲁不满。 印度遂以没有依据的所谓约翰逊线为依据,断然对阿克赛钦提出领土要求,中印西段边界不和由此产生。

阿克塞钦的重要意义是它是从新疆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 如果中国失去阿克赛钦,新疆和西藏的陆地联系就中断了,所以,中国绝对不可能让出阿克赛钦。 从地理上来说,阿克赛钦并不是中亚的制高点,中亚的制高点在葱岭(帕米尔高原)上,占据阿克赛钦,要威胁印度,还需要过两个大山(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所以,所谓占据阿克赛钦可以威胁印度的说法,不太成立,这个地区对于中国的意义远大于对于印度的意义。

印度认为加尔万谷地是阿克赛钦的一部分。2019年11月,印度发布了一份带有边界细节的政治地图,显示阿克赛钦是印度拉达克邦的一部分。印度强烈坚持认为阿克赛钦是“克什米尔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在邦立法机构中保留了该地区的代表。

印度一直在西段边境制造事端。 突破口就是进入阿克赛钦的两个通道,加勒万河与班公错湖。

西部战区新闻发言人张水利大校就中印边防人员位加勒万河谷地区冲突对外发表声明:6月15日晚,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印军违背承诺,再次越过实控线非法活动,蓄意发动挑衅攻击,引发双方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加勒万河谷地区主权历来属我。

印边防部队出尔反尔,严重违反两国有关边境问题协定协议,严重违反中印军长级会谈共识,严重损害两军关系和两国人民感情。 我们要求印方严格约束一线部队,立即停止一切侵权挑衅行动,与中方相向而行,回到对话会谈解决分歧的正确轨道上来。

有没有关于62年中印之间战争的书籍 或详细历史资料

厄,注意网络HI,我发给你……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 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则称为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 古巴导弹危机和此次战争几乎同一时间爆发。 冲突起因中国与印度的边界约20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 到1951年前后,印军向北扩张取得麦克马洪线以南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 此外,在中段和西段,印度亦占得部分印中两国争议领土。 1959年,印军越过双方实际控制线建立了43个据点。 中国政府提出谈判解决边境问题,未得印度方面的接受。 中国观点中国政府认为,“麦克马洪线”是英国人自己定的,任何时候的中国政府都没承认过,是西方肢解中国的一部分。 就像英国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所作所为一样。 由于中方认为麦克马洪线是英国殖民政府强加于西藏南部的分界线,故拒绝承认“麦克马洪线”。 并且直到1951年之前,印度政府也未公开承认麦克马洪线。 因此,中国表示上述争议领土应该属于中国。 印度观点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度认为他们有权利继承原来的英属印度领土。 因此,他们认为上述藏南地区属于印度。 国际观点美国、苏联在当时支持印度,并向印度提供武器、物资援助。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7556.html
做一杯清凉果蔬冰饮 甜言蜜语 不辜负夏季这些 享受季节硕果
美国在叙利亚非法驻军控制区内爆发激烈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