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画面擦边低俗 女人成男权附庸 女性凌辱 为何变多 国产片

这件事Sir犹豫了很久要不要聊。

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质疑电影中的 女性凌辱

前段时间的《默杀》。

场面包括棍子捅嘴、有胶水糊满全身、玫瑰的刺扎进女孩的头皮、被性侵的幼女两腿间流出鲜血……

讨论的话题甚至一度冲上微博热搜。

今年的春节档,《第二十条》口碑不俗。

但一些观众也在问——

大过年的为什么要在银幕上看强奸戏?

后来,《周处除三害》爆火。

阮经天的魅力征服观众了,可王净饰演的小美一角,却被认为没有存在的必要。

难道她就是给男人侮辱和拯救?

好了。

要不要聊?

怎么聊?

要知道,今天很多人在抱怨,政治正确毁了电影,好莱坞也变得无聊难看。

当我们在聊一部电影“辱女”时,是否也是不自觉地在用某种政治正确指导电影?

所以今天Sir不想仅仅重复一些“凝视”啦、“物化”啦之类的争论。

而是想从电影创作上说——

为什么会越来越多?

为什么观众会越来越不满。

小剂量的恶

为什么总爱拍女性受害者?

一言以蔽之——

简单,实用。

尤其是商业片,讲究最快、最大程度地调动观众情绪。

你发现没有,一旦悬疑惊悚片需要有拯救小孩的情节,导演总是喜欢用 小女孩。

韩国的《流感》《釜山行》《蒙太奇》。

国产片里,《烈日灼心》《铤而走险》《拯救嫌疑人》……

为啥?

因为普遍来说,小女孩就是比小男孩招人心疼。

刷一刷短视频你就能拿看到不少家长“区别对待”的搞笑段子——女儿是小情人小棉袄,儿子是调皮捣乱的小祖宗。

同样的道理。

当受害者是女性时,通常会将观众紧张、恐惧的心理,推向更高点。

一方面是。

通常情况下,女性是体力更弱的一方,就增加了和反派的力量悬殊感。

另一方面是。

女性在现实社会中,确实也面临着更多的危险。

比如最近播出的《恐怖惧集》,每集一个都市传说,女性故事占了很大一部分:

女白领下班打车,被跟踪;

运动女神公园夜跑,被跟踪;

独居女孩不出门,还是被跟踪。

但同样的事,性别一换,可能会直接从恐怖片变成搞笑片——你一个大男人整天疑神疑鬼个啥?

所以本质上来说。

生活里很常见、很不起眼的恶,放到女性身上,就能制造出很剧烈的效果。

那么对男性的恶呢?

通常需要加大剂量才够用。

比如张艺谋。

虽然《满江红》和《坚如磐石》都有被审判的“辱女”情节。

但这两个情节都停留在威胁阶段,没有真正实施强奸。

如果对比来看,电影里对男性的虐待和酷刑,那才更加浓墨重彩。

火锅煮手、刀割舌头、老丈人劈女婿……

《满江红》就是个古装版的谍战片。

特务们有各种惨无人道的手段——

凌迟、灌醋、剐皮……

常规化的暴力,对于男性已经没有多大的戏剧效果了。

一定要过火,才能触动观众。

但问题也在于此。

国产银幕,有多少空间留给这样的“男性暴力”呢?

要知道,《坚如磐石》也是个删删改改才终于能上映的“残片”。

而男性化明显的暴力电影。

无论是港片的《古惑仔》,基努·李维斯的《疾速追杀》,又或者是《伸冤人》,这样的片还有多大可能会出现在银幕上?

当过火的、非人的、极端的恶被过滤。

只能留下“小剂量的恶”。

那么,如果还想最大程度发挥药效,就只有把这一剂恶,注射在女性角色身上。

所以问题是——

单向度的恶

Sir不想死板地说,在银幕上还原对女性的暴力就一定不行,就是low。

但。

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

现在悬疑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在太低了,才会逮着“女人那点事”没完没了地薅。

《彷徨之刃》,豆瓣5.9。

影片里三次播放被害者受辱的场景。

第一次由父亲播放女儿被强奸的视频开始,角色就哭,开始愤怒;

第二次让父亲被攻击的动作与女儿的挣扎、哭叫重合,继续加码;

再到第三次,通过局外人的手再次点击视频,观众又被迫听一遍。

《拯救嫌疑人》,豆瓣5.8。

导演不仅给了被奸杀的女性大特写,还用暧昧的运镜还原了事发的场景。

观众辣评:这拍的是电影还是AV?

导演们像受过什么集体训练一样——

不仅喜欢拍摄女性柔弱、无助的神情,特写她们挣扎时衣不蔽体的皮肤。

还尽量用音效与血浆放大女性的呜咽和惨痛,拉长整个受害过程的战线。

一句话总结:

用最大的力度给观众的情绪催产。

可悬疑片不该只有这些伎俩啊。

好的悬疑片,不需要依赖“擦边”。

甚至有追求的导演,会主动鄙视“擦边”。

十年前曹保平的《烈日灼心》。

你印象最深刻的名场面是什么?

是王砚辉纪录片式演技。

是段奕宏透视镜一样的眼神戏。

黄雀在后般的监听变态?

但你可能都忘了。

电影里也有大尺度情节——

故事就起源于一场强奸杀人案,可为什么印象模糊了呢?

因为导演没有玩弄色情,故意渲染。

反而用了黑白画面——

就是要故意“冷处理”。

《烈日灼心》的故事饱满,高潮迭起。

导演认为不在需要强奸戏来刺激观众了,甚至这种刺激可能会扰乱观众的感受,干脆故意淡化。

电影提供了多种维度的探索。

惩罚与救赎,兽性与人性。(杀人犯抚养了幸存女孩)

在我眼里,人是神性和动物性的总和

就是他有你想象不到的好

更有你想象不到的恶

可问题也说回来。

《烈日灼心》过去这么多年了,横空出世的犯罪悬疑片有几部?

当年电影里,让人会心一笑的情节,恐怕不会再出现了吧——

当年电影拿下上海电影节影帝三黄蛋。

可最演技最突破的一场戏——

邓超挑战生理极限,长达四分钟的注射死刑镜头,最后只保留了30秒。

今天的不少观众可能会说,怎么电影动不动就“辱女”,别搞了好不好。

其实。

国产片导演,何尝又不想“搞男的”。

或者,搞搞别的。

但选择面,逐渐聚焦到今天,千篇一律的“女性受害者”上。

2021年的《缉魂》。

台湾版本130分钟,大陆版本124分钟。

短短的六分钟,砍掉哪些信息?

不光是身为跨性别者的男主角,在拥有妻子的皮囊后,终于成为了女人。

他对着镜子转圈欣赏自己的女性身体,激动地热泪盈眶。

然而这份情绪只被选择性地保留,大部分观众是看不到的。

再加上作为一部惊悚作品,《缉魂》除了换脑这样的高概念诡计外,还包含了邪教、符咒、灵异等等超现实元素。

本来一部囊括了诸多悬疑要素的电影。

只是大陆上映时这些不够正确的画面都被处理掉了,只剩下纯纯的人祸。

上野千鹤子的《厌女》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江户时代的日本,因为大批量印刷,浮世绘成为一种上到贵族下到底层都能拥有的文化快消品。

这种画的内容多以生活场景为主,类型多元,题材遍地开花。

然而到了江户后期,随着环境恶化——

一类以强奸、欺辱之类的犯罪为噱头的浮世绘诞生,继而开始流行。

画中的女人越扭曲,强忍的表情越夸张,作品本身的嗜虐趣味越浓。

上野对此总结道:

“这样的流行不光是一种对女性恐怖的支配的表现,也可以解释为一种大众文化洗练程度下降的过程。”

今天我们所讨论的国产悬疑,面临双重困境。

其一。

短剧、短视频的狂欢,让大众的嗨点被不断被压缩。

从半小时一个转折到现在缩短前奏,提前引爆,再到恨不得每分每秒都是高潮。

怎么快怎么来。

女性+暴力,成了一个最简单的公式。

其二。

国产犯罪也好,悬疑也好。

当灵异、鬼怪、政治、同性、暴力都无法延展开来的时候。

创作者只有选择更“巧妙”的方式,保障一部商业片基本的卖座与票房收入。

这才导致了一系列商业电影都趋于流量,风格也跟着模仿的原因——

不一定 聪明 ,但一定 狡猾;

不一定拍得 ,但一定要拍得 热闹。

就像《拯救嫌疑人》。

不少观众无法理解,明明导演自己也是女性,怎么拍的电影可以那么“男性凝视”,这么“物化女性”。

Sir不是要为导演开脱。

如果留意,你就会发现电影的一些情节,还是很“女权”的。

比如女主的发小,不断表达对她作为独立事业女强人的爱慕和钦佩。

那么电影是怎么可以做到,一边“女权”,一边“男凝”的呢?

答案就在于 缝合

粗浅的缝合。

因为女权兴起了,就把大女主人设拿来用;强奸戏码吸睛,那就在结尾前来一段小高潮。

本质上来说,就是这个悬疑片缺少主心骨。

就像写一个文综简答题,把能想到的都写上,能得几分是几分。

也不在乎,这些元素内在是否产生矛盾。

这就是国产犯罪悬疑在“辱女”背后的困境。

失去深层的探索和表达。

只能在表面的视觉冲击上做文章。

于是。

我们看不到阶级高墙下滋生的恶。

看不到“正常社会”的机械齿轮碾压边缘人的恶。

看不到以道德之名,杀人不见血的恶。

所以来来去去,就是被虐待,被杀,被强暴。

而更深的暴力,仍然隐藏。

既然这样。

Sir就不骂国产片“辱女”了。

想想说的是——

放过女性受害者。

请为国产银幕幕,创造机会,多搞搞我们男人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穿Prada的南瓜


国产感人电影也有很多,你能说出几个不是大众所知的冷门好电影吗?

《到阜阳六百里》《地久天长》《钢的琴》等都是我认为国产电影中比较好的冷门电影。

一、《到阜阳六百里》——“近乡情怯”

秦海璐饰演的曹俐精明强干,哪怕和朋友一起赚钱,算盘也打的哗啦啦响,可是面对新年越来越到近,到底家乡像自己心里想的那样嘛,能给回家的乘客说的很好,但是真到了自己身上呢。

有句古诗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在外面再强硬的包裹,到了家乡,最开始的地方就会变得脆弱而不敢靠近,曹俐最后没有选择踏上回乡的列车,但是还有更多在外打拼的人选择“不管有钱没钱都回家过年”

二、《地久天长》——“失独父母的痛”

计划生育作为很长一段时间的国策,“独生子女”“小皇帝小公主”是一段时间内媒体讨论的焦点,但是随着“独生子女”这个名词对应出现的还有一批人是“失独父母”,他们选择只生一个孩子,但是却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唯一的孩子。 导演用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矛盾冲突表达了在地久天长的生活中,面对悲伤的勇气。

三、《钢的琴》——“父爱如山”

一个没什么钱的父亲,想要孩子的抚养权,一架钢琴变成了刚需,在废旧的工厂和兄弟们一起为孩子做一架“钢的琴”,“你别看这个钢琴不出声,你贝多芬贝大爷就听不见,钢琴弹的照样好”那些引人笑的背后是小人物对命运的抵抗和苦中作乐。

国产电影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一样的环境更引发我们的思考和感触。 支持国产电影,希望国产电影越来越好。

电影杀生到底讲什么

中国西南、与世隔绝、群山环抱中有个寨子,是个人皆长寿、规矩自成之地,清时皇帝赐名“长寿镇”。 某日突爆传染病,地方官派医生前往诊治,他在镇子外发现奄奄一息的牛结实。

进寨后,往日温厚的村民一反常态,不仅对牛结实拒施援手、避若瘟疫,更迁怒于医生多管闲事,老镇长亲自带着长寿镇医生和接生婆、油漆匠,老族长等人千万百计的阻挠医生对牛结实的救援,牛结实最终没能被救活,医生也找不到此人暴毙的原因。

镇民们对医生的不欢迎不合作态度,令医生很沮丧,正当他准备离开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被全镇民众一起隐藏在山崖上的一个秘密,带着重重疑惑医生决定暗中走访长寿镇,直到他偶遇一个男孩,长寿镇迷案的真相才一步步揭开。

扩展资料

《杀生》改编自陈铁军的中篇小说《儿戏杀人》,是由管虎执导,黄渤、任达华、苏有朋、余男等联袂主演的荒诞悬疑喜剧。 该片剧情主打荒诞悬疑与黑色喜剧元素,同时黄渤与余男的情感线在极致疯狂中蕴含深情。

主要人物

1、牛结实。 一个被全镇人视为“撬寡妇门,挖绝户坟的无赖”、“欺男霸女,童叟都欺的祸害”。 黄渤大闹圣水仪式,在黑袍众人间毫无顾忌、张牙舞爪之势,让其“混蛋”形象初现端倪。

2、医生“我”。 江湖郎中,则更像是个“外来侦探”,双手鲜血的解剖戏份让影片的悬疑之感倍增。 他在山中发现奄奄一息的牛结实,开始追查其真正死因。

3、牛医生。 因牛结实(黄渤 饰)误杀了他的爷爷奶奶,最后成为卧薪尝苦胆“阴毒男”报仇十年不晚。 (注:医生小时候为了防止牛结实偷他家的肉把通风口堵住了,导致爷爷奶奶窒息而死。 类似封闭室内的煤气中毒)

4、马寡妇。 一贯擅长以大气、硬朗之风塑造人物的余男,在《杀生》中饰演“马寡妇”,剧照中的她仅披一角长布,步出祠堂;而在出殡一景中,却身袭白衣,端坐于棺木之上,所显阴柔气质与以往不同。 她不会说话,神秘之下却更显性感,为一众男人所垂涎。 但只有牛结实敢于打破传统和规矩的束缚,两人就像磁铁的两极,迸发出无声而炽烈的情感。

《杀生》在四川桃坪羌寨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拍摄最终完成,但是,对于导演管虎来说,《杀生》的创作周期远不止三个月。 向以“狠”著称的导演管虎,在开机后一如既往地坚持高要求,对演员的调度也激发了他们的潜力,黄渤、任达华、余男、苏有朋、梁静、王迅等都在片中有突破性的表演,令人期待。

从《斗牛》到《杀生》,黄渤对于管虎作品的超高强度和难度早已有了心理准备:“知道是管导又要开拍戏了,我就长叹一口,在家先吃点营养药,把身体补充一下,带齐各种金创药,来了组里。 真不是说假的,各种各样的蹭伤、刮伤、烧伤的药,结果来了就用上了。 ”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杀生

中国影视剧或者自制剧中,女性为何老扇男人耳光?

女性扇男人耳光大部分都是因为这个男人惹到了这个女人,从而让女人感到愤怒而做出的一种行为。 这也可以让观众直观的明白这时候的女人是十分讨厌这个男人的。 不过还有少部分的剧情是因为女人太爱这个男人了,但是男人并没有回应,让女人感到愤怒。

其实,中国的电视剧以及电影里面的女性,总是很难摆脱一种依附感。 影视剧中的女性大多数都是在以恋爱为主体,虽然也是有不少的女强人,但是也是在披着职业的外套来恋爱的,只有短短的镜头来描述事业上的问题,而大部分还是和爱情有关。

还有国产剧里面有不少的妻子以你为受不了丈夫太过于专注事业,从而忽略了自己忽略了家庭,于是就会出现想要跟丈夫理清状况。 但是丈夫的心思还是在事业上,这时候女性就很容易爆发一种负面的情绪,从而扇男人的耳光。

仿佛这些影视剧都将女性设定为只一个围绕男性展开的一个角色,意思就是依附于男权。 可是往往就是这种比较狗血的言情爱情故事,总是能够受到观众们的喜爱,好像这一类题材的电视总是不会过时的。

其实在没有现实事业的压力,没有经济的负担,每天都处于轻松的恋爱状态,会让不少人感到舒心。 除了感情线,而没有别的方面的需要去烦恼,真的会让人不自觉地开心起来。 因此大多数人还是比较喜欢这种比较轻松的剧情吧。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7921.html
杨瀚森&amp 崔永熙&amp 中国男篮开启
如何一天收回成本 凯奇新片的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