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不仅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此次全会,既是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辉煌成就的深刻总结,又为未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本次会议的主题,正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深入贯彻研究的重大课题,具有多方面重大意义。
一是全会充分肯定了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 。这些实践和成就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军队、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各方面。以经济领域为例,我们见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这一系列突破性成就,令人振奋。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证明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二是全会继续谋划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全会高屋建瓴,重申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不变初心,坚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壮阔步伐,弘扬了勇于斗争的非凡精神,为我们指明了前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全会还就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重要部署。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是全会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进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一系列重要举措 。这些举措的提出,体现了党中央对于国家全面发展的战略考虑和长远规划。特别是全会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对于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全会对于推动完善全球治理和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在当前世界变乱交织的形势下,中国的发展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全会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平发展理念等,都将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当今世界开创现代化模式新图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首先,上海作为全国经济的领航者,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解放思想,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深化改革,奋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谱写新时代的华彩篇章。上海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领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同时,还要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改革路径和模式,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其次,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要继续发扬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精神,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作出表率。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和人才来上海投资兴业。同时,上海还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推动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最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上海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在全国具有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接下来,上海需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将重大战略部署转化为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尤其在创新驱动、金融改革、绿色低碳发展、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发挥更大示范引领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不仅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念,深入研究、宣传、阐释全会精神。在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续写新时代的华彩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几大提出的
全面深化改革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 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和路径选择,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征程。 全面深化改革旨在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这一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系统性变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重要决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全面深化改革还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有力保障。 在具体实践中,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各项改革之间的衔接配合,形成全面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同时,还需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勇于探索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积累宝贵经验。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是党在新时代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务实的举措,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友哪些指导意义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认真地、全面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 从而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沿着一条新的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已不适用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全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所有这些在我国的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 全会对经济发展问题作出了如下决策: 一、对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必须进行调整 全会指出,由于林彪和“四人帮”的长期破坏,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妥善解决。 基本建设必须积极地而又量力地循序进行,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不可一拥而上,造成窝工和浪费。 必须在这几年中认真地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做到综合平衡,以便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全会讨论和原则同意1979、1980两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建议国务院修改后提交五届人大讨论通过。 会议认为,这个计划安排是积极的可行的。 二、经济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全会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分集中,必须加以改革。 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权力,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减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提高工作效率。 三、要尽快把农业搞上去 会议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 全会认为,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 为此目的,必须首先调动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 具体措施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障,不允许无偿调用和占有生产队的劳力、资金、产品和物资;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人民公社要坚决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稳定不变,人民公社各级组织都要坚决实行民主管理、干部选举,帐目公开。 今后一个较长时间内,全国粮食征购指标继续稳定在1971—1975年“一定5年”的基础上不变,绝对不许购过头粮。 为了缩小工农业产品交换的差价,全会建议国务院作出决定,粮食统购价格从1979年夏粮上市的时候起提高20%,超购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价50%;棉花、油料、糖料、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也要分别情况,逐步作相应的提高。 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用塑料等农用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和销售价格,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在1979年和1980降低10%到15%,把降低成本的好处基本上给农民。 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后,一定要保证城市职工的生活水平不致下降。 粮食销价一律不动,群众生活必需的其它农产品的销价,也要坚决保持稳定;某些必须提价的,要给予消费者以适当补贴。 会议还讨论了加强农业科学教育,制定发展农村牧业的区域规划,建立现代化农林牧渔业基地,积极发展农村社队工副业等重要问题,并决定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全会还指出,城乡人民生活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 必须坚决反对对人民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漠不关心的官僚主义态度。 同时,我国经济目前还很落后,生活改善的步子一时不可能很大,必须把有关的情况经常告诉人民,并在人民和青年中继续加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思想教育,各级领导同志必须以身作则。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做出的各种决策,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道路,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现改革开放,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主义的理论和政策、路线、方针,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路线。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在这条正确路线指引下,在坚决推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党领导全国人民紧紧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开辟了党的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经济领域,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大大提高。 在政治领域,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安定因素甚多,但是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在思想领域,那种死气沉沉的僵化局面,已被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潮流所冲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景象正在逐步形成。 在文化领域,科技、教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事业逢勃发展,欣欣向荣。 在军事国防领域,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外交领域和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外交格局的调整、“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大大提高。 总之,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这条路线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 , 中国共产党围绕着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政策创新。 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 ,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中心 ,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党的总政策 , 并构建了全新的政策体系。 (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进行的政策创新,使中国共产党焕发了青春,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首先,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出台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 在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在城市,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全面出台了各个领域改革的新政策。 在所有制上 , 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政策;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政策 . 制定了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 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其次,紧紧围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的政策。 主要有,在党的领导下,行党政分开的政策;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运作方式的政策;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政策,等等。 这使我国的政治生活有了新的生机。 第三,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在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上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 (二)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 又有政策创新 , 集中表现在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围绕基本纲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政策创新。 在经济方面,提出了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政策思路;制定了与科教兴国战略相适应的科技、教育政策和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口、资源、环境政策 ; 制定了所有制结构调整政策;制定了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制定了渐进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制定了“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政策;制定了与加快中西部发展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相适应的资源、产业、人才政策,等等。 在政治方面 , 制定了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党的建设政策 ; 制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政策;制定了从国情出发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政策;制定了标本兼治的廉政政策;制定了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政策;制定了与巩固和平、争取发展的国际战略相适应的对外政策,等等。 在文化方面 , 制定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基本政策;提出了“唱响主旋律 , 打好主动仗”和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方针;提出了文化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思路 , 等等。 而于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又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增添了新的篇章。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吴邦国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 一致认为,中央政治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取得新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 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全会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全会强调,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的主要精神
一、十六大报告全面分析了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总结了13年来的基本经验,进一步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二、十六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重大进展。 强调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三、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科学总结了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指导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件。 四、十六届五中全会按照十六大对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