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 新华全媒 路线图 三年行动计划发布 上新

(原标题:新华全媒+|三年行动计划发布 长三角一体化“路线图”上新)

新华社上海7月25日电(记者胡洁菲)囊括“硬联通”“软联通”、覆盖项目协同和制度创新,共计9方面、165项重点任务……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7月25日在上海发布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为长三角地区未来三年工作重点明确路线图和任务书。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顾军介绍,9方面内容主要包括:加强长三角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协同建设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提升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高层次协同开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积极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力拓展城市合作广度和深度、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新闻发布会。新华社记者 胡洁菲 摄

打造“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理念贯穿本轮行动计划中。比如,沪苏浙皖将支持低空经济发展、发展通用航空,探索设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加快建设G60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研究组建长三角轨道交通运营公司,探索建立跨区域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通报和归集制度等。

本轮行动计划坚持全球视野、战略思维,注重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比如,长三角将深入实施长三角—新加坡、长三角—芬兰产业创新合作项目。

民生感受度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效的重要评价标准。根据本轮行动计划,长三角将开发推出互联互通的红色旅游线路,如“跟着考古去旅游”“跟着赛事去旅行”等,同时打造区域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一张网。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忠伟介绍,滚动编制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是三省一市协同落实国家战略,持续深入推进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工作抓手。从评估情况来看,前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完成率均在90%以上,达到了预期目标,让区域发展从“独奏”变成了“交响”。


广州建设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构建大湾区123快速轨道交通圈

广州如何推进大湾区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全面增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2月24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周年系列发布之广州市推进全球重要交通枢纽建设情况发布会上,广州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介绍。 活动现场。 白云机场枢纽功能不断提升,2020年旅客量登顶全球第一;广州港2020年货物吞吐量全球第四,南沙港铁路预计今年底正式运营;广州跨境电商业务量连续7年位居全国空港首位;广州市都市圈城际铁路近三年重点建设15个项目;计划年内建成开通三条地铁新线……围绕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目标,广州加快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全球城市网络联通性,拓展城市影响空间和国际交往格局,积极投入、扎实开展建设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各项工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规划:广州建设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姜莉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广州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为落实《规划纲要》,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了《广州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从战略层面系统谋划大湾区交通一体化格局。 活动现场。 《广州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了广州建设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的总目标。 在航空方面,强化白云机场大湾区核心枢纽机场定位,与湾区城市共建世界级机场群;强化空铁联运,打造白云机场空铁联运综合枢纽;提升广州与全球城市的连通度,形成广州全球“12小时航空交通圈”。 在铁路方面,对内构建分散布局、多点到发、“一心五向”的枢纽群;对外构建面向区域、国内、国际三个层次的铁路通道,立足广州,服务湾区、辐射全国、连接东南亚、衔接全球。 在公路方面,规划建设连接全国、辐射华南、通达省域、直连湾区、覆盖都市圈的华南公路枢纽中心,加密对外辐射通道,提升走廊能级,打造高效可靠的高速公路网。 着力打造湾区“”交通圈30分钟广州可以到达佛山、东莞、深圳中心城区姜莉表示,“”交通圈也就是广州中心城区30分钟可以到达佛山、东莞、深圳中心城区,60分钟可以到达湾区其他城市中心城区,90分钟可以到达省内其他城市中心区。 着力打造“”交通圈,具体来说,规划广深第二高铁和地铁22号线延伸到深圳,同时,加快推动莲花山通道、狮子洋通道等项目实施,加密珠江口过江通道,打造广深30分钟交通圈,与深圳“双城”联动,实现“双城”生活“说走就走”。 规划广州地铁25号线和28号线等快速通道串联广州与佛山中心城区,打造广佛30分钟通勤圈,推动广佛交通设施深度融合,支撑两地全域同城化。 规划广中珠澳高铁和广深港高铁广州南站至广州站联络线,以及广佛江珠城际和地铁18号线南延至中山珠海等高快速轨道,实现广州与湾区东西两岸城市60分钟直达,支撑湾区科技创新轴发展,强化广佛极点带动作用。 规划广汕高铁、广湛高铁、京广高铁联络线,贯通广州与汕头、湛江、清远等粤东西北城市的高速轨道,打造90分钟交通圈。 着力实现广州与邻近省会城市3小时互通广州着力实现广州与邻近省会城市3小时互通,与国家级城市群主要城市5-8小时互达。 其中,规划广河高铁连接双龙(龙川至龙岩)、杭广高铁,规划广汕高铁连接汕(头)汕(尾)、沿海高铁大通道,3小时高速衔接上海、宁波、杭州等长三角地区。 以及厦门、泉州等地区,强化广州与东部沿海经济发展带的联动。 规划贵广铁路广宁至广州北站联络线和广清永高铁,衔接沪昆、渝黔、呼兰等高铁骨干通道,实现5小时高速直连成渝、云贵、兰新等西部内陆地区,强化广州对西部内陆腹地的辐射带动。 城际铁路:构建大湾区“123”快速轨道交通圈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周青峰介绍,为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的重大部署,广州加快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构建广州与大湾区其他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至省内地级城市2小时通达、至相邻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的交通圈,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活动现场。 为强化广州与港澳地区快速联系。 规划广深港高铁广州南至广州站联络线,实现广州与香港中心城区1小时快速通达。 规划广中珠澳高铁、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强化广州与澳门的快速通达,推动澳门、珠海接入全国高铁网。 为提升枢纽能级,加快建设世界级铁路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铁路交通中心,广州规划“多点到发、多站布局,客内货外、互联互通”的铁路枢纽格局,新建广州东至新塘五六线、广州至广州南联络线、广州至广州东三四线,拓宽广州枢纽东西通道能力;升级改造广州东站、广州站,实现高铁、城际进城,提升中心城区交通活力。 广州市都市圈城际铁路近三年重点建设15个项目周青峰介绍,广州市都市圈城际铁路近三年重点建设15个项目,里程707公里、总投资3983亿,包括:广佛环城际佛山西至广州北段、广州东至花都天贵城际、芳村至白云机场城际、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中南虎城际、广佛江珠城、肇顺南城际、广清城际清远至省职教城段、广清城际广州至广州北段等10个线路项目以及广州站改造等5个枢纽工程项目。 除广清城际清远至省职教城段、广清城际广州至广州北段2个项目由省继续负责外,其余13个项目由广州市牵头推动相关前期研究、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工作。 周青峰透露,1月26日,广州、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在广州召开七市市长会议,共同商定城际铁路项目建设计划和工作机制。 目前,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等8个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力争今年年底前开工建设。 地铁:计划年内建成开通三条地铁新线轨道交通为大湾区发展提速,广州地铁集团党委委员、新闻发言人钟学军介绍,目前,广州建成地铁线路14条,运营里程531公里;有轨电车两条,运营里程20.5公里;接管了广清城际、广州东环城际两条城际铁路,运营里程达60.8公里。 活动现场。 目前,广州正按照“内通外联”的思路,全力推进11条、292公里地铁新线建设,计划年内建成开通十八号线、二十二号线首通段,七号线西延段三条地铁新线,到2023年,实现广州本地800公里地铁线网。 广州地铁还积极统筹推进27项国铁、城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市政道路重点项目投资建设,包括南沙港铁路、广佛东环城际、白云(棠溪)站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等项目。 通过地铁线网的持续延伸和不断加密,广州将形成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系统。 同时,广州地铁将“地铁+城际”一体思考,一体推进,在地铁新线规划和建设中主动对接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清远、惠州等周边城市,谋划构建以广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的都市圈快线网络,构筑以广州为中心的1小时轨道经济、生活通勤服务圈,努力形成“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大湾区轨道交通新格局。 机场:枢纽功能不断提升2020年白云机场旅客量登顶全球第一2020年,在极其特殊和艰难的情况下,白云机场旅客量达到4376.8万人次,登顶全球第一位。 据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晓勇介绍,“十三五”期间,白云机场围绕国际航空枢纽战略定位以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发展要求,枢纽功能不断提升。 活动现场。 2016年至2019年,白云机场运输生产业务量整体保持快速增长,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速为7.1%。 2016年至2019年,白云机场国际旅客量从1352万人次提升至1871万人次,年均增速11.5%,占比超过25%;中转旅客量从691万人次提升至913万人次,占比超过12%;国际通航点从85个增加至95个,连通“一带一路”34个国家的61个城市,通达性进一步增强,成为全球主要的国际航空枢纽。 白云机场。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枢纽机场,白云机场湾区经济“引擎”作用凸显,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表明,白云机场对广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白云机场业务发展对广州市产业经济的投入产出比达到1:9.7。 每增加100万人次旅客吞吐量,可拉动广州市GDP30亿元,可为广州市新增2800个间接就业机会。 面对湾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白云机场正加快推进三号航站楼和第四、第五跑道建设,三期扩建工程已于去年下半年正式开工。 建成后,白云机场将拥有3座航站楼、5条跑道,远期可达到服务1.4亿人次旅客的规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的出行愿望,更好地配合广州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未来,白云机场将成为全球重要的航空综合枢纽之一,为旅客出行和货邮运输提供更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服务。 广州空港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广州空港经济区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冯志坚向媒体介绍,2020年,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顺利开工,机场旅客吞吐量跃居全球第一,临空经济“广州经验”的示范效应逐渐增强。 活动现场。 目前,广清城际、新白广城际(广州北站至白云机场段)建成运营,花莞高速和机场第二高速北段建成通车,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初步形成;花都大道、飞粤大道等快速路完成升级改造,花联路、龙港路等市政道路实现贯通,空港经济区内部循环路网基本成形;集机场、高铁、城际、地铁为一体的的空铁联运骨架网络正加快构建,同步推进“六横七纵”高快速路建设,以机场为核心的立体综合交通枢纽日趋完善。 以客流、货流带动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等集聚辐射,加速推动实现空港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互通。 冯志坚透露,目前,广州空铁融合经济示范区已纳入广州市“十四五”规划,正加快推进规划建设;广州空港中央商务区建设已动工,计划于2022年基本建成并部分投入使用。 跨境电商业务量:连续7年位居全国空港首位目前,广州空港已形成飞机维修制造、跨境电商、航空物流、航空总部商务、通用航空、飞机租赁六大临空产业为支撑,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创新融合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2019年,广州空港高质量发展协调性指数居全国临空经济示范区首位。 2020年,飞机维修及客改货营收30.23亿元;机场综保区进出口总额223.74亿元,同比增长29.1%;跨境电商业务量累计验放电子清单约1.3亿票、货值约3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2%和119.8%,已连续7年位居全国空港首位。 展望“十四五”时期,广州将进一步加大空港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推动构建大交通格局,着力提升广州国际航空枢纽能级。 到2025年,国际先进、功能完善、绿色生态、产业高端的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将基本建成,航空核心产业和紧密关联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整个临空经济商业圈产值有望达到数千亿元。 港口:2020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全球第四广州市港务局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副局长袁越表示,“十三五”时期,广州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约30.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08亿标准箱,较“十二五”期间分别增长25.8%和36.7%,货物吞吐量先后超越天津港、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先后超越釜山港、香港港。 2020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6.36亿吨,全球第四,其中内贸4.9亿吨,全国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350.5万标准箱,全球第五,其中内贸1445万标箱,全国第一。 广州与香港水上集装箱运输量超过300万标箱。 广州港国际大港地位稳步提升,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由2015年的全球第28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3位。 广州港。 今年1月,广州港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5672万吨,同比增长19.29%,货物吞吐量创单月历史新高;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5.9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9.60%;其中内贸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29.01%。 广州港进出船舶4832艘次,创近5年同期最多,广州港引航站引领中外籍船舶1695艘次,同比增长15.31%。 商品车外贸出口创单月出口历史新高;南沙粮通码头单月接卸量创全港单一码头单月历史新高。 目前,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已全线完工,结束了广州港出海航道单向通航历史,实现了10万吨级集装箱船与15万吨级集装箱船双向通航。 南沙邮轮码头、南沙三期、海嘉汽车码头等建成启用。 全球首个采用北斗导航的自动化码头南沙港四期启动建设,为智能码头建设提供了“广州方案”。 广州港开通集装箱航线226条,新增76条;开通集装箱驳船航线近200条,新增50多条,是国内最大内贸集装箱港和联通非洲、地中海和亚洲地区的重要枢纽港。 广州港。 南沙港铁路预计今年底正式运营今年,广州港将统筹好疫情防控和港航发展,继续拓展优化内外贸班轮航线,实施减税降费措施,优化营商环境。 完善港航规划布局,实施新一轮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三年行动计划。 加强港航基础设施建设。 南沙港铁路预计今年底正式运营;环大虎岛公用航道工程力争3月开工建设;南沙港区四期工程、近洋码头工程、新沙港区11-12号通用泊位工程主体力争年内完工。 “十四五”期间,广州港争取实现广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6.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800万标准箱,集装箱班轮航线260条,其中外贸航线150条。 其中,2021年,广州港计划完成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48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6.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410万标准箱;新增集装箱班轮航线8条。 高快速路:近年新增高速公路运营里程123公里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邹小江表示,近年来,市交通运输部门积极谋划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高等级道路交通网络互联互通,为广州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主阵地建设、着力提升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做好交通支撑保障。 活动现场。 近年来,广州已新建成南沙大桥、汕湛高速惠清段、花莞高速、广中江、广佛肇广州段、机场第二高速北段工程等项目,新增高速公路运营里程123公里。 目前,广州正加快推进从埔高速、街北高速扩建、广连高速花都至从化段、南中高速等高快速路项目施工,推进增天高速、惠肇高速白云至三水段、番禺至南沙东部高速、莲花山通道、狮子洋通道、沉香大桥、广佛大桥(一期已于2020年12月底开工)、玉兰路—港口路过江隧道等项目前期并争取尽快开工,全力推动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及穗莞联动融合发展格局,增强广州辐射带动能力。 在谋划广深交通一体化发展方面,加快推进高铁通道建设和广深高速改扩建,增强广深间高速直连,同时加密珠江口过江通道,强化珠江两岸交通联系。 近期,市交通运输部门还将通过规划建设化龙-开发区西区隧道、南大干线、玉兰路-港口路隧道等项目,构建连接穗莞佛新的大通道,支撑区域联动发展。 围绕共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对接中新知识城、科学城、天河智慧城、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含国际金融城、鱼珠、琶洲、大学城等片区)、南沙科学城这一轴线的产业合作,重点推动从埔高速、东部高速、广汕路快捷化改造、火炉山隧道、鱼珠隧道等项目。 “至2020年底,广州高快速路总里程超1100公里,建设规模位居全省第一,以广州为中心2小时通达珠三角各市和港澳的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广州交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杨庆强介绍,“十三五”期间,广州交投集团共实现6个高快速路项目建成通车、10个交通道路项目开工建设,新建成146公里,累计建成近770公里。 在2020年,广州交投集团年内实现花莞高速、广佛肇高速广州段、机场第二高速北段以及福山立交的“四通车”,南中高速、海珠湾隧道、琶洲环岛路支线、兴丰连接线、国道106快捷化改造、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起步区的“六开工”。 杨庆强表示,展望十四五,广州交投集团将大力实施“综合交通+”战略,积极推进近20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大湾区高速公路网络,助力构建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 城际客运公交化:开行粤港澳大湾区线路共12条广州进一步优化提升大湾区城际出行服务品质。 邹小江表示,市交通运输部门积极加强与广州周边佛山、东莞、清远和中山等市的公交互通,现有互联互通线路105条;引导50公里以下短途客运班线进行公交化改造,加快推进城际客运公交化模式运营,进一步完善大湾区城际及市内接驳公交线路网络,指导相关企业规划设置了一批道路客运招呼站。 截至目前,广州已开行粤港澳大湾区城际客运公交化线路共12条(广佛11条,穗莞1条),报备招呼站共25个,已投入运营20个,累计发班6.4万班次,发送旅客42.41万人次。

广州建设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构建大湾区123快速轨道交通圈

广州如何推进大湾区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全面增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月24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周年系列发布之广州市推进全球重要交通枢纽建设情况发布会上,广州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介绍。 活动现场。 白云机场枢纽功能不断提升,2020年旅客量登顶全球第一;广州港2020年货物吞吐量全球第四,南沙港铁路预计今年底正式运营;广州跨境电商业务量连续7年位居全国空港首位;广州市都市圈城际铁路近三年重点建设15个项目;计划年内建成开通三条地铁新线……围绕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目标,广州加快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全球城市网络联通性,拓展城市影响空间和国际交往格局,积极投入、扎实开展建设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各项工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规划:广州建设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姜莉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广州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为落实《规划纲要》,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了《广州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从战略层面系统谋划大湾区交通一体化格局。 活动现场。 《广州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了广州建设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的总目标。 在航空方面,强化白云机场大湾区核心枢纽机场定位,与湾区城市共建世界级机场群;强化空铁联运,打造白云机场空铁联运综合枢纽;提升广州与全球城市的连通度,形成广州全球“12小时航空交通圈”。 在铁路方面,对内构建分散布局、多点到发、“一心五向”的枢纽群;对外构建面向区域、国内、国际三个层次的铁路通道,立足广州,服务湾区、辐射全国、连接东南亚、衔接全球。 在公路方面,规划建设连接全国、辐射华南、通达省域、直连湾区、覆盖都市圈的华南公路枢纽中心,加密对外辐射通道,提升走廊能级,打造高效可靠的高速公路网。 着力打造湾区“”交通圈30分钟广州可以到达佛山、东莞、深圳中心城区姜莉表示,“”交通圈也就是广州中心城区30分钟可以到达佛山、东莞、深圳中心城区,60分钟可以到达湾区其他城市中心城区,90分钟可以到达省内其他城市中心区。 着力打造“”交通圈,具体来说,规划广深第二高铁和地铁22号线延伸到深圳,同时,加快推动莲花山通道、狮子洋通道等项目实施,加密珠江口过江通道,打造广深30分钟交通圈,与深圳“双城”联动,实现“双城”生活“说走就走”。 规划广州地铁25号线和28号线等快速通道串联广州与佛山中心城区,打造广佛30分钟通勤圈,推动广佛交通设施深度融合,支撑两地全域同城化。 规划广中珠澳高铁和广深港高铁广州南站至广州站联络线,以及广佛江珠城际和地铁18号线南延至中山珠海等高快速轨道,实现广州与湾区东西两岸城市60分钟直达,支撑湾区科技创新轴发展,强化广佛极点带动作用。 规划广汕高铁、广湛高铁、京广高铁联络线,贯通广州与汕头、湛江、清远等粤东西北城市的高速轨道,打造90分钟交通圈。 着力实现广州与邻近省会城市3小时互通广州着力实现广州与邻近省会城市3小时互通,与国家级城市群主要城市5-8小时互达。 其中,规划广河高铁连接双龙(龙川至龙岩)、杭广高铁,规划广汕高铁连接汕(头)汕(尾)、沿海高铁大通道,3小时高速衔接上海、宁波、杭州等长三角地区。 以及厦门、泉州等地区,强化广州与东部沿海经济发展带的联动。 规划贵广铁路广宁至广州北站联络线和广清永高铁,衔接沪昆、渝黔、呼兰等高铁骨干通道,实现5小时高速直连成渝、云贵、兰新等西部内陆地区,强化广州对西部内陆腹地的辐射带动。 城际铁路:构建大湾区“123”快速轨道交通圈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周青峰介绍,为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的重大部署,广州加快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构建广州与大湾区其他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至省内地级城市2小时通达、至相邻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的交通圈,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活动现场。 为强化广州与港澳地区快速联系。 规划广深港高铁广州南至广州站联络线,实现广州与香港中心城区1小时快速通达。 规划广中珠澳高铁、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强化广州与澳门的快速通达,推动澳门、珠海接入全国高铁网。 为提升枢纽能级,加快建设世界级铁路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铁路交通中心,广州规划“多点到发、多站布局,客内货外、互联互通”的铁路枢纽格局,新建广州东至新塘五六线、广州至广州南联络线、广州至广州东三四线,拓宽广州枢纽东西通道能力;升级改造广州东站、广州站,实现高铁、城际进城,提升中心城区交通活力。 广州市都市圈城际铁路近三年重点建设15个项目周青峰介绍,广州市都市圈城际铁路近三年重点建设15个项目,里程707公里、总投资3983亿,包括:广佛环城际佛山西至广州北段、广州东至花都天贵城际、芳村至白云机场城际、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中南虎城际、广佛江珠城、肇顺南城际、广清城际清远至省职教城段、广清城际广州至广州北段等10个线路项目以及广州站改造等5个枢纽工程项目。 除广清城际清远至省职教城段、广清城际广州至广州北段2个项目由省继续负责外,其余13个项目由广州市牵头推动相关前期研究、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工作。 周青峰透露,1月26日,广州、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在广州召开七市市长会议,共同商定城际铁路项目建设计划和工作机制。 目前,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等8个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力争今年年底前开工建设。 地铁:计划年内建成开通三条地铁新线轨道交通为大湾区发展提速,广州地铁集团党委委员、新闻发言人钟学军介绍,目前,广州建成地铁线路14条,运营里程531公里;有轨电车两条,运营里程20.5公里;接管了广清城际、广州东环城际两条城际铁路,运营里程达60.8公里。 活动现场。 目前,广州正按照“内通外联”的思路,全力推进11条、292公里地铁新线建设,计划年内建成开通十八号线、二十二号线首通段,七号线西延段三条地铁新线,到2023年,实现广州本地800公里地铁线网。 广州地铁还积极统筹推进27项国铁、城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市政道路重点项目投资建设,包括南沙港铁路、广佛东环城际、白云(棠溪)站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等项目。 通过地铁线网的持续延伸和不断加密,广州将形成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系统。 同时,广州地铁将“地铁+城际”一体思考,一体推进,在地铁新线规划和建设中主动对接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清远、惠州等周边城市,谋划构建以广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的都市圈快线网络,构筑以广州为中心的1小时轨道经济、生活通勤服务圈,努力形成“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大湾区轨道交通新格局。 机场:枢纽功能不断提升2020年白云机场旅客量登顶全球第一2020年,在极其特殊和艰难的情况下,白云机场旅客量达到4376.8万人次,登顶全球第一位。 据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晓勇介绍,“十三五”期间,白云机场围绕国际航空枢纽战略定位以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发展要求,枢纽功能不断提升。 活动现场。 2016年至2019年,白云机场运输生产业务量整体保持快速增长,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速为7.1%。 2016年至2019年,白云机场国际旅客量从1352万人次提升至1871万人次,年均增速11.5%,占比超过25%;中转旅客量从691万人次提升至913万人次,占比超过12%;国际通航点从85个增加至95个,连通“一带一路”34个国家的61个城市,通达性进一步增强,成为全球主要的国际航空枢纽。 白云机场。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枢纽机场,白云机场湾区经济“引擎”作用凸显,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表明,白云机场对广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白云机场业务发展对广州市产业经济的投入产出比达到1:9.7。 每增加100万人次旅客吞吐量,可拉动广州市GDP30亿元,可为广州市新增2800个间接就业机会。 面对湾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白云机场正加快推进三号航站楼和第四、第五跑道建设,三期扩建工程已于去年下半年正式开工。 建成后,白云机场将拥有3座航站楼、5条跑道,远期可达到服务1.4亿人次旅客的规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的出行愿望,更好地配合广州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未来,白云机场将成为全球重要的航空综合枢纽之一,为旅客出行和货邮运输提供更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服务。 广州空港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广州空港经济区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冯志坚向媒体介绍,2020年,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顺利开工,机场旅客吞吐量跃居全球第一,临空经济“广州经验”的示范效应逐渐增强。 活动现场。 目前,广清城际、新白广城际(广州北站至白云机场段)建成运营,花莞高速和机场第二高速北段建成通车,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初步形成;花都大道、飞粤大道等快速路完成升级改造,花联路、龙港路等市政道路实现贯通,空港经济区内部循环路网基本成形;集机场、高铁、城际、地铁为一体的的空铁联运骨架网络正加快构建,同步推进“六横七纵”高快速路建设,以机场为核心的立体综合交通枢纽日趋完善。 以客流、货流带动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等集聚辐射,加速推动实现空港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互通。 冯志坚透露,目前,广州空铁融合经济示范区已纳入广州市“十四五”规划,正加快推进规划建设;广州空港中央商务区建设已动工,计划于2022年基本建成并部分投入使用。 跨境电商业务量:连续7年位居全国空港首位目前,广州空港已形成飞机维修制造、跨境电商、航空物流、航空总部商务、通用航空、飞机租赁六大临空产业为支撑,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创新融合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2019年,广州空港高质量发展协调性指数居全国临空经济示范区首位。 2020年,飞机维修及客改货营收30.23亿元;机场综保区进出口总额223.74亿元,同比增长29.1%;跨境电商业务量累计验放电子清单约1.3亿票、货值约3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2%和119.8%,已连续7年位居全国空港首位。 展望“十四五”时期,广州将进一步加大空港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推动构建大交通格局,着力提升广州国际航空枢纽能级。 到2025年,国际先进、功能完善、绿色生态、产业高端的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将基本建成,航空核心产业和紧密关联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整个临空经济商业圈产值有望达到数千亿元。 港口:2020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全球第四广州市港务局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副局长袁越表示,“十三五”时期,广州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约30.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08亿标准箱,较“十二五”期间分别增长25.8%和36.7%,货物吞吐量先后超越天津港、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先后超越釜山港、香港港。 2020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6.36亿吨,全球第四,其中内贸4.9亿吨,全国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350.5万标准箱,全球第五,其中内贸1445万标箱,全国第一。 广州与香港水上集装箱运输量超过300万标箱。 广州港国际大港地位稳步提升,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由2015年的全球第28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3位。 广州港。 今年1月,广州港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5672万吨,同比增长19.29%,货物吞吐量创单月历史新高;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5.9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9.60%;其中内贸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29.01%。 广州港进出船舶4832艘次,创近5年同期最多,广州港引航站引领中外籍船舶1695艘次,同比增长15.31%。 商品车外贸出口创单月出口历史新高;南沙粮通码头单月接卸量创全港单一码头单月历史新高。 目前,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已全线完工,结束了广州港出海航道单向通航历史,实现了10万吨级集装箱船与15万吨级集装箱船双向通航。 南沙邮轮码头、南沙三期、海嘉汽车码头等建成启用。 全球首个采用北斗导航的自动化码头南沙港四期启动建设,为智能码头建设提供了“广州方案”。 广州港开通集装箱航线226条,新增76条;开通集装箱驳船航线近200条,新增50多条,是国内最大内贸集装箱港和联通非洲、地中海和亚洲地区的重要枢纽港。 广州港。 南沙港铁路预计今年底正式运营今年,广州港将统筹好疫情防控和港航发展,继续拓展优化内外贸班轮航线,实施减税降费措施,优化营商环境。 完善港航规划布局,实施新一轮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三年行动计划。 加强港航基础设施建设。 南沙港铁路预计今年底正式运营;环大虎岛公用航道工程力争3月开工建设;南沙港区四期工程、近洋码头工程、新沙港区11-12号通用泊位工程主体力争年内完工。 “十四五”期间,广州港争取实现广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6.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800万标准箱,集装箱班轮航线260条,其中外贸航线150条。 其中,2021年,广州港计划完成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48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6.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410万标准箱;新增集装箱班轮航线8条。 高快速路:近年新增高速公路运营里程123公里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邹小江表示,近年来,市交通运输部门积极谋划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高等级道路交通网络互联互通,为广州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主阵地建设、着力提升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做好交通支撑保障。 活动现场。 近年来,广州已新建成南沙大桥、汕湛高速惠清段、花莞高速、广中江、广佛肇广州段、机场第二高速北段工程等项目,新增高速公路运营里程123公里。 目前,广州正加快推进从埔高速、街北高速扩建、广连高速花都至从化段、南中高速等高快速路项目施工,推进增天高速、惠肇高速白云至三水段、番禺至南沙东部高速、莲花山通道、狮子洋通道、沉香大桥、广佛大桥(一期已于2020年12月底开工)、玉兰路—港口路过江隧道等项目前期并争取尽快开工,全力推动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及穗莞联动融合发展格局,增强广州辐射带动能力。 在谋划广深交通一体化发展方面,加快推进高铁通道建设和广深高速改扩建,增强广深间高速直连,同时加密珠江口过江通道,强化珠江两岸交通联系。 近期,市交通运输部门还将通过规划建设化龙-开发区西区隧道、南大干线、玉兰路-港口路隧道等项目,构建连接穗莞佛新的大通道,支撑区域联动发展。 围绕共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对接中新知识城、科学城、天河智慧城、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含国际金融城、鱼珠、琶洲、大学城等片区)、南沙科学城这一轴线的产业合作,重点推动从埔高速、东部高速、广汕路快捷化改造、火炉山隧道、鱼珠隧道等项目。 “至2020年底,广州高快速路总里程超1100公里,建设规模位居全省第一,以广州为中心2小时通达珠三角各市和港澳的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广州交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杨庆强介绍,“十三五”期间,广州交投集团共实现6个高快速路项目建成通车、10个交通道路项目开工建设,新建成146公里,累计建成近770公里。 在2020年,广州交投集团年内实现花莞高速、广佛肇高速广州段、机场第二高速北段以及福山立交的“四通车”,南中高速、海珠湾隧道、琶洲环岛路支线、兴丰连接线、国道106快捷化改造、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起步区的“六开工”。 杨庆强表示,展望十四五,广州交投集团将大力实施“综合交通+”战略,积极推进近20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大湾区高速公路网络,助力构建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 城际客运公交化:开行粤港澳大湾区线路共12条广州进一步优化提升大湾区城际出行服务品质。 邹小江表示,市交通运输部门积极加强与广州周边佛山、东莞、清远和中山等市的公交互通,现有互联互通线路105条;引导50公里以下短途客运班线进行公交化改造,加快推进城际客运公交化模式运营,进一步完善大湾区城际及市内接驳公交线路网络,指导相关企业规划设置了一批道路客运招呼站。 截至目前,广州已开行粤港澳大湾区城际客运公交化线路共12条(广佛11条,穗莞1条),报备招呼站共25个,已投入运营20个,累计发班6.4万班次,发送旅客42.41万人次。

我国有登月计划吗

中国的“奔月”工程明确的日程表:2007年前发射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实现绕月飞行;2012年以前把无人驾驶月面车发射到月球;2015年以前通过这一轨道飞行器在登月中进行采样工作,并以执行最初的登月计划。 中国“奔月”工程的机器人探索方面将扮演主要角色,有可能第一步就是机器人登月。 中国首次登月计划分三步 据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有关负责人披露,未来几年如果顺利实现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目标,中国可望在2010年以前完成首次月球探测。 据最新出版的《了望》周刊报道,中国的登月计划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发射太空实验室和寻找贵重元素的月球轨道飞行器;第二步,实现太空机器人登月;第三步,载人登月。 虽然具体的登月时间现在尚不能完全确定,但航天科学家肯定中国实现人类登月所需的时间将比美国短。 月球探测是一个国家空间技术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各国探寻太空商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中国政府于2000年11月发表了中国航天白皮书,初步确立月球探测的目标,明确提出近期发展目标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 同时提出选择月球探测的目标必须突出特色,既要填补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空白,也要为人类建立月球基地增添新的科学依据,尽量避免重复其他国家已做过的工作。 中国为登月计划成立了第一个空间机器人的专门研究机构,即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空间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 该中心的太空机器人专家称:太空机器人将在中国人登上月球前承担主要探测任务,在卫星维修、太空科学试验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希望将来建立国际月球基地时,中国也能作出贡献。 据已有的设计模型,用于月球表面探测的机器人轻小灵巧,会自由移动、爬坡和躲避障碍,并能适应月球上大温差和辐射等环境。 有科学家预言,21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将是建立利用太阳能的“月球城”--多余的能量将被传送到地球上的采集点。 中国一旦成功实现载人登月,将成为世界上移居月球俱乐部的创始成员。 中新网11月29日电据新华网上海频道报道,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28日在此间表示,中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进展顺利,运载火箭、探测器、数控、发射场和地面运用五大系统均完成初样阶段,各项技术指标均已确定,目前已进入转正样阶段,预计2007年发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将不成问题。 欧阳自远院士是应首届长三角青年创新论坛的邀请,来上海做空间探测与中国月球探测的特色和创新的主题报告。 据欧阳院士介绍,中国探月计划经过长期准备、十年论证,其实早在2004年1月嫦娥工程正式立项前,已经有很多单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过各项预研。 对于这样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科学家首先将其划分成五大系统分别进行设计,设计方案讨论通过后,研制出原理性样机,再对样机经过各种复杂的实验,制作成初样,各项技术指标确定后,还要转成正样,再对正样进行单测、联测、综合测等各种测试,以保证任何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中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主要分成绕、落、回三个阶段:2004-2007年为绕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围绕月球进行一年的探测;2007-2012年为落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与月球巡视探测;2012-2017年为回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并采样返回。 只有完成了这三个阶段以后,中国才考虑载人登月。 目前,中国已经选定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火箭选定长征三号甲。 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目前初样星的整星测试已经完成,开始进入正样星的研制;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火箭也已经投入生产,为了保证完成月球探测工程任务,科研人员对长三甲火箭进行了41项提高可靠性的设计。 ( 中国在2004年2月十三日公布首次探月计划——嫦娥计划。 计划分“绕、落、回”三个发展阶段,首期“嫦娥一号”绕月工程,总投资14亿元(一个比较常见的比喻是:“第一次探月工程的花费也就相当于修建两三公里地铁的钱。 ”),将在2007年以前发射一颗绕月卫星。 此后10年间,中国将陆续进行月球车在探月软着陆以及机器人月壤采样工作。 [编辑]首期计划“嫦娥一号”绕月工程四大任务是 一、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精细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和地貌单元,进行月球表面撞击坑形态、大小、分布、密度等的研究,为类地行星表面年龄的划分和早期演化历史研究提供基本数据,并为月面软着陆区选址和月球基地位置优选提供基础资料等。 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主要是勘察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钛、铁等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图,月球岩石、矿物和地质学专题图等,发现各元素在月表的富集区,评估月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等。 三、探测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辐射技术,获取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数据,从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龄及其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估算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的含量、资源分布及资源量等。 四、探测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 月球与地球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处于地球磁场空间的远磁尾区域,卫星在此区域可探测太阳宇宙线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等离子体,研究太阳风和月球以及地球磁场磁尾与月球的相互作用 在太空中走得更远正在成为中国航天人的新梦,随着国际深空探测热潮的又一次兴起,中国的探月计划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 近日,记者专访了中国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耗资15亿三年内首次探月 12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在京丰宾馆召集中国航天界的院士听取了关于中国探月工程的汇报。 会议进行了一天,中国航天局局长、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和欧阳自远做了汇报。 在院士们的规划中,中国探月工程的未来越来越清晰。 欧阳自远告诉记者,这次会议肯定了中国探月三步走的计划,这个计划可以用“绕、落、回”三个字分别概括探月的三个阶段。 “绕”指的是在2007年之前发射一颗重约2吨的月球卫星,绕月工作一年,获取一些科学数据,包括拍摄月球表面的三维图像,分析月球表面元素的资源含量和分布,探测月球表面土壤厚度以及监测地月空间环境。 “落”是指在2010年之前实现月球软着陆,先发射一个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巡视勘测,这个月球车相当于一个月球机器人。 而“回”主要是指2020年之前采集月球表面的一些样本返回地球。 欧阳自远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这个探月计划并不将人送上月球,在第二和第三阶段都是由机器人来完成工作。 欧阳自远表示,目前被命名为“嫦娥”一号的探月卫星研制进展顺利,轨道设计、测控和数据传输、导航与控制等关键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路线图已经确定,整个奔月需要8天或者9天时间。 这将是目前我国发射的最远距离的卫星,距地球的平均距离是38万公里,而在这之前,我国发射的最远距离的卫星离地面4万公里。 实施和完成第一次月球探测的费用大约是1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修建2~3公里地铁的费用”。 欧阳自远同时表示,中国探月并不是单纯重复别国的工作。 比如,我国在第一阶段绕月拍摄的月球图将更加全面,是三维立体图。 美国探测了月球的5种元素,而我国将探测月球的14种元素。 另外,我们还将探测整个月球表面的土壤,这一层土壤里面有非常有用的一种资源,就是可控核聚变的原料———氦3,这一课题也是别国没有涉及到的。 中国声音值得世界探月领域倾听 谈到深空探测的话题,欧阳自远指出,目前国际上新的探月高潮正在兴起。 美国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全新而完整的探月计划。 欧洲空间局提出了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详细计划,日本制定了系统的月球探测计划,印度也雄心勃勃地提出了探月计划。 还有乌克兰、英国、德国、奥地利及美国的军方与私人公司也提出了各自的月球探测计划。 12月17日美国总统将发表演说,重申美国将重返月球,载人登月。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但他同时指出,中国的航天事业也正在被国际重视和关注。 欧阳自远讲起了最近的一个例子,今年11月16日,2003国际月球大会在夏威夷举行,会议主办方邀请了一批包括欧阳自远在内的中国探月科学家。 由于签证的原因,中国科学家没能到会。 但是会议的主办方执意邀请远在中国的欧阳自远用电话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并回答各国同行提出的问题。 谈起这件事,欧阳自远一脸自豪,他说,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向世界发出中国探月工作者的声音,这充分说明国际探月领域对中国月球探测工作的重视。 深空探测的真正价值远远高于工程本身 面对很多人对探月必要性的怀疑,欧阳自远指出,探月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上世纪60年代的探月工程证实,空间探测是一个具有高科技和高经济产出率的项目,它能实现的真正价值远远高于工程本身。 以美国阿波罗号为例,当时美国登月虽然投资高达260亿美元,但其产生了3000多项新技术和2000亿美元的效益,并带动整个国家高新技术发展。 他指出,很多新技术推广使用的间接效益是难以计算的,日常生活中随处都有航天技术的影子,例如,现在婴儿用的尿不湿最初就是为航天员设计的。 像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据计算,美国在航天上投资1美元平均能得到4~5美元的回报。 欧阳自远指出,中国目前虽然已经实现了载人航天的梦想,但在深空探测领域仍然是一个空白。 在国力能够承担的情况下,启动探月工程将极大推动科技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也有着深远意义。 中国在加紧筹备定于今年秋天进行的“神舟”飞船第二次载人飞行,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努力研制相关的机器人技术和空间系统设施,以便为2012年以前把无人驾驶月面车发射到月球的计划提供必要技术。 中国登月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说,中国打算让一些无人驾驶的轨道飞行器和月面车在大约2015年以前具备在登月中进行采样工作的能力,并以这样的方式执行最初的登月计划。 研究中国空间问题的美国专家琼·约翰逊—弗里兹5月18日出席美国参议院科学委员会航空航天小组委员会的听证会时指出,中国期望从此次登月计划中获得巨大收益,欧阳自远将它与“阿波罗”计划给美国带来的巨大收益相提并论。 约翰逊—弗里兹援引欧阳自远在此次会议上所说的话说:“登月计划将刺激高科技的发展,我无法估算出这笔投资会带来多少回报……登月行动对于激励民族精神将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种激励作用的价值是无法计算的。 ” 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和在这个新的“登月舞台”上的崛起,都是促使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计划采取一项新的载人和无人登月计划的重要因素。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希望把这一计划作为实现载人飞行器登陆火星的手段。 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宣布任何载人登月计划,也没有打算在这个层次上的计划方面与美国竞争。 但随着中国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大国,如果中国在载人环地球轨道飞行和机器人登月计划方面取得成功,那么在很大一部分欧洲人看来,中国在这方面将拥有更多与美国进行抗衡的机会。 约翰逊—弗里兹对参议院科学委员会航空航天小组委员会说:“中国从美国的‘阿波罗’计划中学到了一些东西。 高科技航天方面的工作使大批中国人获得了就业机会,而促进就业对中国来说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 约翰逊—弗里兹说:“正如一名中国评论员所说,中国登月行动还将向世界展示,中国绝不是‘只能生产鞋子’。 此外,中国也能够通过此举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到中国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在继续推进空间计划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将航天事业提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使其能成为类似某种“技术引擎”的行业。 中国和美国目前都在致力于一些工作,这些工作对各自的载人航天计划和机器人航天计划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 约翰逊—弗里兹指出,中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而美国现在暂停了航天计划,这使得人们更加相信,中国搞航天事业收到了成效,取得了好处”。 她对参议院科学委员会航空航天小组委员会说:“假如等到明年秋天中国再次进行航天发射,而美国仍然没有启动其航天计划,那么中国将获得进一步的声望,而美国将很丢面子。 ”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811.html
苹果深圳应用研究实验室即将投运 将推进供应商合作
董宇辉回应俞敏洪送公司 个人及与辉同行非常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