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售价40万用户会买单吗 定位豪华轿车剑指BBA 北汽 华为首款智选车上市

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张雅婷

上半年业绩亏损创新高之际,北汽蓝谷与华为合作的首款智选车迎来亮相。

8月6日,在鸿蒙智行享界S9及华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享界S9正式发布,定位于大型纯电行政轿车,售价39.98万起。

北汽集团董事长张建勇现身发布会,并表示北汽和华为是名副其实的挚友,虽然余总朋友有点多。此次与华为携手,是以第一优先战略的高度,All IN享界S9。

在推出享界S9之前,北汽蓝谷与华为曾以HI模式合作,并推出了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不过销量表现不尽人意。

近年来,北汽蓝谷深陷亏损泥沼,从2018年借壳上市以来已经累计亏损近250亿元。公司经营面临挑战,北汽蓝谷最高管理层也迎来巨变,就在上个月,代康伟接替刘宇成为新任董事长,张国富被任命为公司经理。

显然,享界这一全新品牌的推出,对于北汽蓝谷来说有着重要意义。自5月享界S9预售信息公布以来,北汽蓝谷股价已经上涨近60%。令外界好奇的是,享界究竟能否复制问界的成功,为北汽蓝谷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定位40万豪华轿车,享界S9想抢BBA的生意

作为华为、北汽打造的首款智选车型,享界S9剑指BBA。余承东表示,享界S9的定位对标奔驰S级、宝马7系750Li和奥迪A8L,将重塑行政级豪华轿车市场。

甚至,他用奔驰迈巴赫举例称,“以前乘坐迈巴赫就算再困也没办法睡着,但是这次在北京出差,中午吃完饭特别困,在享界S9后排就睡得非常好。”

尽管在发布会上,享界S9的对标对象主要是奔驰S450L、宝马730Li、迈巴赫S480一众百万级别的豪华车型,但从其40-45万元的售价区间来看,这款新车抢的主要还是“56E”的生意,即宝马5系、奥迪A6L和奔驰E级。

从行业来看,豪华轿车市场一直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与SUV相比,用户对于轿车的品牌要求更高,对实用性的要求相对较低,这也是BBA在豪华轿车领域长期霸占领先位置的原因。

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建勇就提到,目前自主品牌的行政豪华车市场渗透率只有8.3%,也就是说,在行政豪华车市场,每卖出100辆车,只有大约8辆是来自自主品牌。

今年上半年,奔驰E级、宝马5系、奥迪A6L的平均月销量则分别为1.07万辆、0.66万辆、1.69万辆,而在去年这三款产品销量约46.5万辆,市占率接近50%。

而在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中,蔚来ET7的定位与享界S9类似,不过从2022年3月交付时间算起,这款车的最高月销量没有超过3000辆。

今年4月,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曾透露蔚来ET7累计交付近3万,可以推测出蔚来ET7月均销量仅约1200台左右。可以说,要打破BBA在豪华轿车市场的统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从乐观的角度来看,随着车市竞争加剧,56E新能源轿车销量也有所下滑。信达证券认为,享界S9上市之后,有机会占据高端豪华新能源轿车月销合计约5000台的空间。“从替代空间看,享界S9与56E的竞争有望走先电动竞争再到燃油替代的路径。”

极狐销量平平,享界能成吗?

在推出享界之前,北汽蓝谷旗下主要有极狐、BEIJING两大品牌。

其中,BEIJING品牌聚焦出租车、网约车为主的B端市场,目前产品阵容中主要包括EU7、EU5等车型。极狐汽车则是由北汽蓝谷与全球知名豪华车制造商麦格纳深度合作,定位是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售车型包括阿尔法T5、考拉、阿尔法S、阿尔法T、阿尔法S HI版。

阿尔法S HI版就是极狐与华为合作的首款车型,也是首个量产搭载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车型,该车型在2021年亮相,2022年正式上市。

与智界S9不同的是,极狐阿尔法S HI版与华为采取的合作模式是HI模式,华为主要提供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车云等方面的技术产品。

不过,由于批量交付时间延迟一年、HI模式下华为赋能有限等问题,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并没有带动该品牌实现销量逆袭。数据显示,极狐品牌2022年销量仅为1.3万台,去年随着多款新车型的上市,极狐品牌销量才达到了3万台。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定价过高、销量表现不好,去年极狐还将阿尔法S Hi版本车型更名为阿尔法S先行版,官方售价大幅下调10万元至32.98万元。今年北京车展,华为与极狐合作的新车型阿尔法S先行版PRO上市,官方指导售价只需25.68万元。

今年上半年,极狐销量17843辆,月均还不足3000辆。作为对比,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在上半年交付了181153辆。

此前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上,余承东透露:“采用HI模式,有三个厂商(北汽极狐、广汽埃安、长安阿维塔)跟我们进行合作,现在基本上只剩长安阿维塔,除广汽退出HI模式,与北汽极狐的合作也遇到问题。”

不过,北汽并没有如此前传言的那样放弃HI模式,而是选择HI+智选车“两条腿走路”。目前,北汽也是唯一与华为有HI、智选车两种合作模式的车企。

深陷亏损泥沼,北汽蓝谷如何翻身?

回过头来看,北汽在新能源市场的转型并不顺利。从做B端市场,到向C端市场发展,北汽吃了不少苦头,至今仍在亏损状态。

在政府支持、巨额补贴的加持下,北汽新能源汽车从2013年到2019年在B端市场“独占鳌头”,连续七年坐稳国内纯电汽车的销冠。

不过随着网约车市场趋近于饱和、新能源补贴政策大幅退坡,以及面临来自广汽埃安、比亚迪等玩家的激烈竞争,北汽新能源汽车销量一落千丈。

就在2020年销量大幅下滑之际,刘宇被任命为北汽蓝谷的总经理。当时,外界将其视为“救火队长”的角色。

刘宇曾坦言道,“我们在不断地反思,北汽新能源作为一个国有企业,怎么可以不像一个国有企业,怎么在新时代洪流中不被甩下去。”

不过在这4年的探索过程中,北汽蓝谷销量表现并不突出,公司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2020-2023年,北汽蓝谷的销量为2.59万辆、2.61万辆、5.02万辆和9.22万辆,尽管处于增长的状态,但还是不及2019年15万辆的巅峰期。同期,北汽蓝谷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分别为64.82亿元、52.44亿元、54.65亿元和54亿元。

最新财报显示,北汽蓝谷二季度预计亏损24亿元到27亿元,相较于一季度的10.32亿元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今年上半年,北汽蓝谷的销量为28011辆车,同比下降了20.40%,增长乏力。

公司经营处于瓶颈期,北汽蓝谷一把手也换人了。就在上个月,北汽蓝谷发布公告称,刘宇不再任职北汽蓝谷董事长,经理代康伟接替董事长一职。同时,公司提名张国富为董事候选人,聘任张国富为经理、刘观桥为副经理。

可以看出,对于销量“吊车尾”的北汽蓝谷来说,与华为智选车的合作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北汽此前披露的环评报告显示,享界S9的销量目标在2024年至2028年分别为6万台、12万台、12万台、9.6万台及8.4万台,5年销量合计48万台。

在产能方面,北汽新能源享界超级工厂已正式投入运营,并将全部生产享界S9。该工厂位于北京密云,一期规划产能为12万辆,未来可扩展至30万辆,实现1分钟下线一台车。

而与华为深度合作的赛力斯,目前已经尝到了“甜头”。在连续亏损四年后,赛力斯今年第一季度首次实现季度盈利。今年上半年,问界全系累计交付约18.12万辆,归母净利润预计为13.9亿至17亿元。

不过,华为与奇瑞合作推出的智界就表现平平,连余承东也坦言称,尽管智界S7可以说是“年轻人最好的车”,但目前卖得并不好,华为没有把智界这个品牌做起来。

这也说明,并不是只要与华为达成合作,就能“躺赢”。究竟享界会复制问界的增长奇迹,还是如智界“泯然众矣”,或许还要看产品能否打动用户。


问界M9,只为技术买单

未来,还会有品牌溢价这一说吗?

12月26日,AITO问界旗舰车型M9正式上市,价格为46.98万-56.98万元,比50万-60万元的预售价降了3万余元。

如此一来,问界M9将与理想L9正面对抗,并直捣BBA腹地。

对于问界M9,余承东在发布会上相当克制,我在现场并未听到“遥遥领先”、“1000万以内最好的SUV”等口号,属实是一个遗憾。

虽然口头上低调了许多,不过问界M9的实力却振聋发聩。 我相信,随着问界M9的上市,汽车市场此后或许只能以技术实力论英雄。

“用力”,我认为是问界M9的关键词,这并非贬义,而是对华为技术的敬意。

AITO问界首款车型M5上市后的一年多时间,品牌的市场表现平平无奇,直至今年问界新M7的到来,才终于打造出了一个爆款,但这却是靠着降价这一核心因素,华为赢得似乎有点憋屈。

到了问界M9,华为铆足了劲儿,誓要用技术说话,所以车型搭载了华为智能汽车全栈技术解决方案。

简而言之,华为把目前所有的、最好的智能汽车黑科技都给问界M9安排上了,在看得到、看不到的地方都下足了功夫。

比如,问界M9搭载途灵智能底盘,配合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独立悬架、全系标配的智能闭式空气悬架和CDC可变阻尼减震器,直接将舒适性拉满。

还有HUAWEI iDVP智能汽车数字平台、多模态融合感知系统、HUAWEI DATS动态自适应扭矩系统和HUAWEI xMotion智能车身协同控制系统等诸多前沿科技上车,问界M9在操控性上也没什么能挑剔的。

又比如车载屏幕方面,问界M9采用了业界首款车规级投影系统上车,可收缩的投影幕布更是达到32英寸,完虐当今所有的车内“大彩电”,就连宝马5系的31英寸液晶屏也只能甘拜下风。

音响方面更是首发搭载全新HUAWEI SOUND卓越系列,配备25个扬声器,功放输出高达2080W,在同级车中十分夸张。

车内还支持隐私功能,后排说话可以屏蔽前排,实现智慧声场、隐私声盾的效果。

此外,HUAWEIARHUD临境抬头显示系统能提供75英寸巨幅显示画面,可看倒车影像,可驻车观影;HUAWEIXPIXEL百万像素智慧投影大灯,可编辑文字等交互信息,还可实现100英寸巨幕投影。 当然,我们熟知的华为ADS2.0与鸿蒙4.0座舱也必不可少。

问界M9的黑科技就算用上万字都无法讲完,这也意味着它将新能源豪车的标准推上了一个新高度:技术堆料。 我认为这些技术将会成为问界M9的“护城河”,势必引起市场格局大变,而其他车企难以在短时间内突破。

其中率先面临威胁的车企当数理想,L9首当其冲。

理想L9与问界M9同为大型SUV,增程动力车型起售价仅相差4万元,用户很难不把两者放在一起比较。

而与理想L9相比,问界M9在车身尺寸、风阻系数、转弯半径、综合续航等方面都领先一步,再加之全铝合金底盘与华为全家桶技术,赢面显然更大。

此外,问界M9还拥有高阶智驾能力。 余承东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12月底,华为ADS2.0城区NCA将“全国都能开,有路就能开”。 作为对比,理想今年底才只能实现全国高速以及城市环线NOA的覆盖。

此外,实行增程、纯电两条腿走路的问界M9,市场规模也势必大于理想L9。

最后,华为自带的品牌影响力BUFF也是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我相信会有不少人因为极高的“含华量”而选择问界M9。 因为在普通人眼里,问界M9就是华为车,11月问界新M7的销量反超理想L7,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理想L9已经是上一代产品,我们不能否认两者的差距或在于时间因素。

近期,理想L9改款/换代的消息时有传来,那么其是否会考虑推出纯电版本,是否会带来更有惊喜的技术来应对挑战呢?我也十分期待。

不只L9,理想MEGA同样承受着重压。

前面我们提到了,华为在问界M9上十分用力,除了要秀一把技术实力外,或许更重要的是做到技术冗余,提前预判竞争对手,其中就包括理想MEGA。

问界M9纯电版的上市价与理想MEGA的预售价(60万元)接近,后者的最终定价可能会有所让步,但是50万元以上没跑了。 由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测,买理想MEGA的消费者也免不了将其与问界M9相比较。

不要说理想MEGA是MPV,问界M9是大型MPV,两者比不了,因为问界M9除了外观外,基本具备了MPV的素质。

如果当作商务用车,问界M9完全够格,其副驾采用了华为独创的座靠分离专利技术,可一键变换折叠状态,此时二排的老板位能实现近2米的腿部空间,远超丰田埃尔法等MPV,并且通风、加热、电动腿托/扶手、14向电动调节、10点全背按⁠摩等功能一应俱全。

如果买来日常家用,第三排也拥有纯平地板,并且和前两排一样高,类似MPV车型,座椅还支持电动前后调节,前后乘坐空间也接近1米。

就算理想引以为傲的“大彩电”方面,问界M9也做到了10屏满载,留给理想MEGA领先的空间不多了,或许它也只能在屏幕尺寸上使点劲,但是太大可能也会过犹不及。

如果只和理想竞争,市场还是太小,问界M9想要的绝不止于此。

以往要买大尺寸SUV,BBA是唯一答案。 但是就算手握60万左右,也只能买到宝马X5、奔驰GLE等中大型SUV,要想买宝马X7、奔驰GLS这样的大型SUV,兜里至少要有上百万,四五十万根本买不到。

“40万-50万元”+大六座+大型SUV,这样的车型在理想L9出来之前并不存在。 理想L9勇闯“无人区”,月均万辆的销量已经证明这一定位可行,并且收获了不少BBA的老用户。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问界M9如今上市恰逢其时,一是自主品牌已然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高端车的认知,二是华为目前处于“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上升姿态。 有众多黑科技上车的问界M9显然能进一步,抢占传统百万级车型的目标客户。

“1000万以内最好的<a href=tar

华为车BU迈出独立第一步,未来会怎样?

撰文/ 吴 静

编辑/ 张 南

设计/ 琚 佳

2023年8月27日,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访华。 就在她要离开中国的前一天,8月29日中午,没有召开任何官方发布会,5G版华为Mate60 pro手机突然宣布正式发售,并立即成为热销爆品。

你可以将之看作是华为掌门人任正非借助大势的一场成功营销,但它确实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消息。

华为从2018年遭到美国全面制裁,5G芯片已惨遭断供,华为手机业务岌岌可危,原先畅销的机型只能提供4G芯片。 为此,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BG CEO余承东不得不靠华为智选车业务来拯救华为的手机渠道,他本人也逐渐掌舵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简称华为车BU)。

但是,余承东口中“遥遥领先”的华为5G手机mate60 pro,它的横空出世,它的强大性能和惊艳体验,意味着国产麒麟9000s处理器已经横空出世,打破了中国不可能凭一国之力搞定芯片全产业链的说法。

这引发的国人自豪感为华为智选车业务带来了巨大流量和信任,问界系列可以说起死回生。

2023年9月12日,问界新M7系列正式上市。 9月25日,华为召开秋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余承东自豪宣布,问界新M7上市以来日均订单量突破1500辆。

此前,2023年7月,包括M7和M5在内,问界汽车销量仅为4240辆,环比下跌25.19%;

2023年8月,问界M7销量为988辆,问界M5的单月销量为2234台。

虽然问界新M7系列售价24.98万-32.98万元,相较老款起售价下探7万元,但一般来说,改款车降价销售,销量也绝不可能大红大紫,但是问界新M7系列做到了。

2023年10月,AITO问界系列交付新车辆,其中问界新M7交付新车辆,单车型单月交付破万,创历史新高,问界全系10月大定达到辆。

余承东在华为召开秋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还表示,与奇瑞汽车合作的新车,也就是与华为智选车业务首款轿车——智界S7正式亮相,将于2023年11月下旬正式上市。

与此同时,全景智慧旗舰SUV问界M9,计划将于12月正式发布。 余承东再次喊出,“问界M9是1000万元内最好的SUV”,并称“问界M9是马路上能看到的最强大的SUV”。

余承东可谓一扫先前的阴霾。 汽车商业评论此前获悉,鉴于华为智选车业务长达一年的颓势,华为一年前就已经开始谋划出售车BU,而买家之一就是长安汽车。 但是又鉴于问界系列车型的再次热销,这一出售计划可能搁浅。

孰料,几天前,“网传长安汽车入股华为车BU”的消息在网络上发酵。 然后,2023年11月26日下午,长安汽车正式宣布,公司于25日在深圳市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

根据备忘录,华为拟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核心技术和资源整合至新公司,长安汽车及关联方将有意投资该公司,并与华为共同支持该公司的未来发展。

本次交易长安汽车及其关联方拟出资获取目标公司股权,比例不超过40%,具体股权比例、出资金额及期限由双方另行商议。

这也就是说,华为真的要出售车BU了,或者换句话讲,华为车BU将开始独立。

作为华为旗下唯一亏损的业务,2019年6月,华为车BU正式成立。 彼时,华为车BU的定位是要做“智能电动车时代的博世”,但是一直以来,亏损严重。

余承东在2022年7月第十四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曾讲到,华为车BU业务1年需要花掉十几亿美元,直接投入7000人,间接投入超过1万人,其中70%研发人员都在研发智能辅助驾驶上。

余承东也非常直白地表达过华为自己推进车BU业务的艰难和无奈。 他说:“新势力车企不太可能在智能化上选择华为,他们为了市值,为了自己的控制点各方面,都不会选择我们。 国际的巨头们,因为华为被制裁,也不会选我们。 传统车企中,如果怕失去‘灵魂’的,也不会选我们。 ”余承东直言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实现商业闭环面临挑战,“这两年我们很多合作被退出,包括奔驰、大众,甚至特斯拉和美国的一些车企等。 ”

但是,华为智选车模式为车BU打开了一条可能的发展通道。 余承东除了选择赛力斯,还确定了与奇瑞、江淮的合作。 华为与江淮将生产单价百万元以上的汽车产品。 这等于开启了华为的新造车模式。 赛力斯的一度火爆更让人信心大增。 但是随后的低迷则让华为下决心出售车BU。

汽车商业评论了解到,最近几个月问界系列的热销没有挽留住华为车BU,反而让华为增加了谈判的筹码。 而且,华为车BU赋能的长安旗下高端品牌阿维塔12也开始热销。 显然,当下车BU的估值与一年前相比,就已经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了。 可以说,从时间点来看,当下也是华为车BU“单飞”的最好时机。

端倪实际出现在2023年华为召开秋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之前。 9月22日上午,华为官网正式更新管理层信息,余承东已经从车BU CEO替换成了车BU 董事长。 这意味着他在车BU的退后一步。

此次华为与长安签署有关车BU投资合作备忘录,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强调,车BU的独立真正履行了“华为不造车”的承诺。 他说:“华为坚持不造车,而是发挥自身ICT技术优势和营销能力,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 我们会持续履行对客户和伙伴的承诺,共同推进汽车产业的崛起。 ”

余承东签约后表示:“我们一直认为,中国需要打造一个由汽车产业共同参与的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一个有‘火车头’的开放平台。 我们与长安深化合作,同时还会与更多战略伙伴车企一起携手合作,不断探索开放共赢的新模式,共同抓住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机遇,实现我国汽车产业崛起的梦想。 ”

长安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朱华荣在签约后的讲话也表明会有更多车企加入车BU。他说:“长安汽车与华为双方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并与战略伙伴车企携手,深度协同和战略合作,将加速智能化技术大规模商业化落地……”

这也就是说,华为设立股权开放的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独立公司,未来会有多家车企入股。 这些车企首当其冲的是华为智选车的伙伴。

2023年11月26日晚上,赛力斯发布声明称,华为车BU本次战略调整,不影响双方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影响对赛力斯的零部件供货关系,不影响为 AITO 问界车主和潜在用户持续提供产品和服务。 目前赛力斯已收到关于共同投资目标公司,共同参与打造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的邀请,公司正积极论证参与投资与合作的相关事宜。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这预示着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等伙伴都有可能成为这个新平台的投资人。 不仅如此,随着更多车企入股华为车BU,最终,华为在其中的股份占比有可能降低到零,从而避免外部政治环境的险恶。

更大的结局还包括,未来或许还有非车企伙伴成为原先华为车BU的单一大股东,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加它的独立性和可持续性。 否则,虽然这个合作模式先有技术实体、再形成行业平台,还有资本纽带,突破了国内企业以前在发动机、变速箱上搞过的联盟的局限,但如果不能有一个事实上的非整车企业大股东,就很难有效经营。

有理由相信,随着这次车BU开始从华为独立、其他车企注资参股,新公司将成为汽车行业的智能化技术平台,“智能电动车时代的博世”真正开始成形。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这让华为车BU真正成为一家独立的第三方技术供应商,其结果是多赢,既解决华为巨额投入的可持续问题,又解决主机厂合作时对“灵魂”问题的担忧。

华为汽车能否“吊打”特斯拉

华为“造车”落地。 由此,华为智能 汽车 业务正式由幕后走向台前。 首款车,起步价卖38万。 一开局便“高举高打”,直接PK特斯拉()。 更重要的是,华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比特斯拉贵出近2倍。 华为的自信从何而来? 车展开幕前夕,不造车的华为“首款车”以C位出道。 4月17日晚,华为和北汽旗下新能源 汽车 品牌ARCFOX(极狐)合作的第一款无人驾驶 汽车 “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正式发布,基础版预售价38.89万,高阶版42.99万。 此番亮相的华为HI版,最大的亮点便是有华为技术加持。 新车搭载了华为HI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 这套为中国道路和交通环境设计、以用户驾乘体验为目标的全栈自动驾驶系统,采用了以终为始的设计思路,以L4级自动驾驶架构为基础,构筑面向L4~L2+级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 同时也是首款搭载华为激光雷达方案的智能电动车。 具体而言,包括3个激光雷达、13个摄像头、6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 同时搭载算力可达352Tops的华为芯片。 可以说,这款车对于华为而言,意义非凡。 去年华为发布了HI品牌,作为智能 汽车 增量部件供应商,华为HI版是第一款打HI标识的智能电动车。 即是华为自动驾驶技术首次落地,也是华为初次展现L4级的自动驾驶能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作为华为进军智能 汽车 的开端,是检验华为在自动驾驶技术实力的重要车型。 随着新车的落地,有关华为造车话题又升温了。 不过,在不久前的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再次强调了华为“不造整车”,而是定位作为一级供应商,与车企合作,共同打造智能 汽车 。 耐人寻味的是,和博世藏在幕后不同,华为更希望走向前台。 华为专门设计了LOGO,“Huawei Inside”,简称“HI”,用在搭载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车上。 据徐直军透露,加上北汽,华为还将广汽、长安两家车企合作伙伴进行深度合作,打造 汽车 三个子品牌,并将在四季度陆续推出。 除此之外,据悉,与华为全套高阶自动驾驶合作伙伴目前大概有十余家。 未来,这些品牌车厂和华为的合作车型身上将标有HI LOGO。 此次发布的华为HI版就标有华为专属logo。 另一个细节更值得玩味。 尽管华为屡次三番申明自己不造车,甚至对内发出狠话:谁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微妙的是,这份“不造车”的文件有效期是三年。 更有趣的是,类似的戏码曾经上演。 2002年,对于内部掀起的造手机言论,任正非发话:谁再胡说,谁下岗!但第二年华为便倾其全力投入到手机事业中。 尽管华为目前没有“亲自”下场造车。 但携带华为logo的车型将在年内与消费者见面,真正的华为 汽车 还会远吗? 回顾华为历程不难发现,华为入局 汽车 赛道显然是预谋已久。 早在2013年,华为就成立车联网业务部并推出车载模块ME909T,开始布局车联网和自动驾驶领域; 2014年,华为看准5G技术对自动驾驶的痛点改善,宣布为新一代自动驾驶 汽车 设计与高速互联网连接的通信架构; 从2015年起,华为开始广结车企,拓宽“朋友圈”。 相继收获奥迪、奔驰的通信模块订单,并就车载服务与大众达成合作; 随后,凭借5G技术的领先优势,与上汽、广汽、北汽新能源等多家车企在车联网、自动驾驶领域展开合作。 2019年,华为携多款产品亮相上海车展,并宣布正式成立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标志着华为智能 汽车 业务进入新阶段。 2020年10月,华为正式发布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品牌HI,即Huawei Inside。 包括1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和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电动、智能车云服务5大智能系统,以及激光雷达、AR-HUD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 华为正凭借其深厚的ICT技术储备加速切入智能 汽车 领域。 至此,随着华为首款车亮相,宣告华为智能 汽车 业务正式由幕后走向台前。 走向台前,一出手便是“王炸”。 从定价区间来看,起步价38万的阿尔法S华为HI版定价与特斯拉Model Y选装FSD(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后的价格相当。 也就是说,这款车将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 众所周知,特斯拉在新能源车的地位不言而喻。 据上险数显示,今年3月特斯拉以辆的成绩重夺国内电动车企销量冠军宝座,其中Model Y首次破万。 价格直接吊打冠军,华为的勇气从何何来? 也许,华为的底气或许来源于他对自动驾驶技术的自信。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直言道“华为自动驾驶能够在市区做到1000公里无不干预的自动驾驶,这比特斯拉的强多了。 ” 在算法层面,华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ADS自动驾驶产品线总裁苏箐曾豪言道:“华为如果计算机上干不过特斯拉,我觉得可以关门不用干了。 ” 那么,华为的技术到底是真牛还是吹牛? 据媒体曝光的华为自动驾驶技术视频显示,在车内配备安全员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对车辆进行自动驾驶测试。 在自动驾驶期间,车辆在穿过行人、电动车及 汽车 来回穿行的拥挤马路期间,车辆的自动驾驶状态表现可圈可点, 科技 感十足。 除了会自动侦探前方的行人车辆,并对车内发出警告提示音之外,中控屏上还会通过红色警示图像进行提示。 另外,在两边停满车辆的拥挤道路上,车辆还会自动躲避对方来车,方向盘的调整十分精准,会车同时,还能给右侧的非机动车和行人,预留出一定的通行空间,宛如老司机一般。 在自动驾驶架构方面,当前要属特斯拉发展最为领先,其新一代集中式EE架构达到车载中央电脑和区域控制器阶段,配合自研的操作系统,可实现整车OTA。 相对传统车企而言,特斯拉领先五年以上。 不过,开源证券指出,特斯拉之所以在智能 汽车 时代领先,主要原因在于其供应链的全栈自研,可以实现从底层架构、芯片、操作系统、算法等到自动驾驶、座舱体验、车身控制完整的解决方案。 而华为亦选择从底层 CC 架构开始全栈自研,有望快速跟进,后发而先至。 此外,华为自动驾驶平台在算力、能效比、软硬件耦合度、车规级认证等方面皆处于领先地位。 据搜狐 汽车 数据,高通Snapdragon Ride平台在算力、能效比方面优势明显,分别达到700TOPS、5.4TOPS/W,而华为紧随其后。 开源证券进一步表示,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软件+算法+芯片一体化解决方案尽管在算力方面没有绝对优势,但在软硬件高度耦合的情况下可最大化发挥其芯片的性能,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 华为同样采用平台、算法自研模式,可结合驾驶数据实时训练、更新算法,高效发挥芯片的算力。 通俗来讲,华为、特斯拉双方在技术方面可谓势均力敌。 正如美团创始人王兴下场评价所言:“特斯拉终于遇到一个技术实力和忽悠能力旗鼓相当的对手了。 ” 仅从价格来看,华为HI版38万的起售价,并不讨好。 它比非HI版普通车型高出13.7万元。 而特斯拉城市自动驾驶系统FSD国内售价则为6.4万元。 这意味着,华为这套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比特斯拉贵出近2倍。 究其原因,由于华为和特斯拉双方在传感器解决方案上采用了不同的技术路径,导致华为售价更高。 前者采用成本更高的激光雷达路径,配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元件,通过向四周散射激光,基于反馈判断周边是否存在障碍并生成点云图,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 后者则主要采用的视觉算法的路径,主要借助摄像头,搭配毫米波雷达等低成本元件,对周边物体建模,同时将数据添加至神经网络进行纯视觉计算。 这一路径的优点是摄像头成本低,但在精度、稳定性和视野等方面有局限性。 也正因为如此,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特斯拉。 由于天气等的不可控因素,算法对于驾驶安全来说存在不小的隐患。 而美国本地发生多起致命事故均与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有关。 据媒体报道称,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表示,今年3月已针对特斯拉 汽车 相撞事故展开了27起调查,其中至少3起车祸是最近发生的。 尽管特斯拉负面缠身,但从销量来看,仍有不少消费者为此买单。 反观,华为面临的挑战不小。 现阶段,华为HI版高达40万的售价,以目前消费者对极狐的认知,高端品牌的形象尚未树立,极狐的品牌号召力与同等价位的豪华品牌还存在不小差距。 实际上,极狐开局并不顺利。 作为北汽新能源去年推出的高端新能源品牌,旗下的首款车型ARCFOX阿尔法T在市场上表现不尽人意,上市半年以来累计销量仅有一千多辆。 此番北汽与华为合作,也是希望借由华为技术加持的新车重新打开不利局面。 那么,问题来了,谁会加价14万为华为的自动驾驶技术买单呢?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眼下的华为,正站在悬崖边上。 面对美国对华为的半导体芯片供应封锁和制裁,“活下来”成为其最首要的命题。 为此,华为展开了一系列积极的自救运动。 去年11月,华为断腕求生,剥离荣耀。 出售荣耀,也让华为获得喘息之机。 此时出售荣耀,一方面可为华为补充现金,给前期疯狂“囤积”芯片的华为补血。 更重要的是,剥离了荣耀的华为可以将手头的全部芯片集中供应在P系列和Mate系列上,加大了抗风险的能力。 除了剥离荣耀外,华为还从“修炼内功”方面对自身进行革新。 最直接的表现,将 汽车 业务上升至战略地位。 据媒体报道称,华为将其消费者BG与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进行整合,总负责人由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担任。 此番消费者BG和 汽车 BU业务整合。 业内人士认为,其背后的原因,或是华为希望通过在 汽车 业务的增长,来对冲消费者业务的下滑。 据最新数据统计,华为手机的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跌落至4%,在全球手机品牌中排名第六。 而这一数字,在美国正式打压华为之前,华为的全球市场份额达22%,并一度反超苹果,距离超越三星,登顶全球第一,只有一步之遥。 华为很清楚,面临芯片供应打压,华为的消费者业务压力提升,华为亟待开辟下一个万亿级市场。 无疑, 汽车 在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网联化)发展浪潮的推动下正经历颠覆式巨变,一个万亿级市场的新赛道正在产生。 吸引了一波又一波跨界“门外汉”蜂拥入局。 其中不乏恒大、小米、滴滴、大疆等行业巨头。 自然,华为也不甘落后。 一向低调且谨慎的华为,近期在 汽车 圈颇为高调,动作频频。 4月17日,华为与北汽合作的第一款无人驾驶 汽车 问世。 两天后,华为又高调宣布,要开始卖车了。 首款车是赛力斯华为智选SF5,现已在华为消费者业务网站上架。 据悉,华为智选是华为推出的智慧生活生态品牌,由华为参与产品的定义和软硬件开发。 该款车自4月21日起可以在华为商城、华为体验店中心预订。 华为正式开启卖车之路。 由此来看,华为技术、产品、渠道、华为似乎已万事具备,造车只差临门一脚。 那么,华为能否借助这场 汽车 革命拯救华为呢? 单从华为以智能 汽车 增量供应商定位来看,想要成为 汽车 界的Intel,也并非易事。 一方面,高通、英伟达等强劲竞争对手在智能驾驶领域已有很强的先发优势;国际车企巨头的市场份额或难以收割。 另一方面,“华为造车”已成国内自主品牌的“假想敌”。 尽管华为多次强调不造车,但对于对于华为这种量级的选手,出于这样的担心也并非杞人忧天。 尤其在近期,在经历芯片和电池产能上接连受挫的主机厂商,在核心技术方面显得尤为谨慎。 据华为智能 汽车 BU总裁王军指出,华为所提供的增量部件将占整车成本的约1/3。 可见,智能技术占据三分之一的整车成本,这也不难理解整车厂对华为保持的谨慎态度。 不过,出于需求,仍有不乏像北汽、广汽、长安等传统车企,选择和华为深度合作,以求借助华为技术,在 汽车 变革下实现突围。 未来,随着第二轮新势力造车潮以智能化为核心竞赛开启,或许会有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入华为的朋友圈。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8755.html
他俩的恩爱 只是个笑话
看完简直人间清醒! 奥运会00后 的一幕 最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