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 文脉弦歌丨 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

(原标题:文脉弦歌丨“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孟夏之日,千泉之城济南,万物并秀。

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一幢幢教学楼与高大挺拔的法国梧桐错落其间。《文史哲》编辑部所在的知新楼,就矗立在这片郁郁葱葱之中。

《文史哲》杂志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刊的首家高校文科学报,也是我国目前刊龄最长的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要求——

“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不同年代出版的《文史哲》杂志

当年正值《文史哲》创刊70周年,时任编辑部主编王学典与编辑们一起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主要是向总书记汇报《文史哲》的创办背景、承担的使命,以及我们要引领学术潮流、发挥好期刊作用,在学界引导大家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王学典回忆写信的初衷。

回顾《文史哲》走过的路,王学典如数家珍:“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术刊物屈指可数。新研究方向的开辟、新学术成果的交流、新学术人才的培养,都亟待高水平学术杂志的支撑。1951年5月,《文史哲》应运而生。”

△《文史哲》杂志创刊号

《文史哲》有过许多“高光时刻”,一批又一批思想论战曾在这里展开,但一个坚守始终没有变——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中文、历史和哲学。

“《文史哲》为新中国学术如何做、马克思主义学术如何搞,提供了一个示范。这些我们都向总书记作了汇报。”王学典说。

不久,他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回信中,总书记说:“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把刊物办得更好。”这让编辑部坚定了信心和方向。

三年来,《文史哲》开设了“中国文明起源与变迁”专栏,积极回应学界乃至社会各界对中华文明起源相关问题的关切,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文史哲》国际版从之前的每年两期增加到每年四期,精心调制出的“国际化口味”让越来越多的海外读者更加了解中国,持续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文史哲》国际版讨论选题。

“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历史镜鉴启迪,需要文学力量推动。”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明确指出,“文史哲研究要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帮助人们更好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立不断前进的方向和信心。”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时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

我们念诵着经史子集,已走过数千年;我们党学习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走过了百余年。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

而今,我们起而行之,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个核心任务。”2024年元旦刚过,杜泽逊教授成为《文史哲》杂志新一任主编。

“转化、发展以后会形成一个什么成果呢?那是一千年以后写中国文化史的时候对今天的评价。但这个名称已经确定,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杜泽逊在接受《时政微观察》采访时说道。

△2023年6月1日,杜泽逊(左一)向在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介绍馆藏精品版本保存情况。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前一天,作为古典文献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杜泽逊为在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作了讲解。

“我们现在存世的有多少?”兰台洞库内,总书记详细询问了《永乐大典》的整理修缮情况。

“800卷,400多册,只占全书的4%。庚子事变,东交民巷的翰林院损毁太严重。很可惜!”杜泽逊答道。

“我非常关心中华文明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这些典籍版本。”在考察中,总书记叮嘱,“中华民族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留下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

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文化使命,让中华文明“亘古亘今”、让中华民族“日新又新”,一幅“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美好画卷正在神州大地徐徐绘就。


怎样的方法可以让全世界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中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基础工程。 在这个方面,我们不但要会听,还要会说,会交流,传统的外宣工作是现代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后者的内容更为广泛。 公共外交在国际交往场合无处不在,具有广阔的舞台。 公共外交随时随地都体现一个国家的形象:公共外交可以体现在一次中国文化展览盛会上,又可以体现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或一次中国出口产品推介会上,甚至体现在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一次交谈中。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益临近,我们要把这两个盛会办成向世界说明中国真实形象、提升中国影响力的盛会,因此筹划公共外交方面的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你认为如何更好的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

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首先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其次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一些外来的优秀文化来发展自己本民族的文化。

其次需要对文化进行体制机制,内容形式的创新,面向群众,满足群众的需求。发挥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当中的作用。

中国理论

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

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解释当代中国、阐释中国思想,促进更多国家和人民认同中国、支持中国;加强对内话语体系建设,解释基本方略、阐释基本路线,聚焦新时代、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提高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们要有开放包容的姿态、互学互鉴的心态、积极进取的状态,贴近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和信息传播的规律,贴近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实践上不断丰富我们的新概念新范畴,不断完善创新我们的新理念新表述,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新的时代魅力和思想伟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应该怎样向世界推广呢?

世界的共同语言是联合国的官方语言。公认的语言有六种: 英语、俄语、汉语、法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因此,汉语已经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汉语作为一种通用语言,具有以下重要影响: 第一,中华文化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同和传播,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二是使中国成为一个重要的“世界之窗”,建立最必要的语言桥梁,让世界更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第三,它提高了汉语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流行度。

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88个国家设立了一些孔子学院。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汉字,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第四,外国人在中国结婚的数量正在增加。目前,男人娶外国妻子,女人嫁给外国丈夫仍然是主流。总的来说,它对促进不同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在世界上有很多种语言,每种语言的语言使用者人数差别也相对较大。

语言使用者人数较大的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等。每种语言都有其相应的文化。在这些语言中,汉语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屹立于世界之林。如果汉语成为世界共同语言,我相信中国文化不仅会对世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会对全世界人民的福祉产生重要影响。当然,我们不想为了自己的语言而破坏其他语言和文化。

相反,我们要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并从中受益。这也是中国向世界推广中国语言文化的初衷。中国使用的汉字是方形字,这些字诞生于3000多年前的 Shang Dynasty。与世界上大多数的书信不同,它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她是我们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我们古老的文明延续至今。中国古代文明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这只是文明的历史。(当我说人类历史时,我不包括5000年的文明。)他们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以儒家思想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当然也是全人类的财富。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9389.html
没好果子吃 网友劝官推别晒这种事 太阳干过 森林狼赛后加练
注销 1800亿 神预测 尾盘惊现 奶茅 大利好!年内回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