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手机翻身仗 供应链现交付压力 半年三推新品 经销商称已基本回血

华为正在手机市场猛烈进攻。

近日,在年初发布高端小折叠手机Pocket 2后,华为再次加码,推出旗下中端手机品牌nova系列的首款小折叠手机——nova Flip。

受访行业观察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去年以来,华为不断更新完善产品矩阵,欲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重登手机市场王座,nova Flip就是希望填补中端折叠市场的空白。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摄

华为年报显示,2023年手机业务复苏明显,终端BG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7.3%至2515亿元,为2020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同时根据IDC数据,今年上半年华为手机出货量以17.5%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第一,并在4000元人民币以上市场持续缩小与苹果差距。

不过,在手机销量快速起势后,7月18日,“华为终端”官方微博宣布,Pura70在开售3个月后迎来官方降价,降幅为500-1000元。有媒体报道,降价原因是Pura70系列卖得不及预期。但截至目前,华为对此并无回应。

下半年,华为还将在旗舰产品上与苹果迎来正面交锋,对于它来说,这场手机市场的翻身仗远未到终局。

折叠 屏激进

nova Flip已是华为今年发布的第二款小折叠屏手机。2月,华为推出小折叠新品Pocket 2;去年年末,华为还发布了大折叠产品Mate X5。

不同于之前推出的两个高端系列,近日发布的nova Flip主要针对年轻人,售价在5000元至6000元区间内,也是华为迄今为止最便宜的折叠机型。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摄

“nova flip和Pocket 2属于两个产品线,可以形成高低搭配,覆盖更多消费人群。”IDC中国高级分析师郭天翔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此前,凭借Mate X5、Pocket 2等热销机型,华为在折叠屏领域已经重登王座。Counterpoint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可折叠智能手机市场同比增长49%,增幅创下6个季度以来新高。其中,华为以35%的市占率首次超越三星成为全球领头羊,同比增长257%。

另据IDC数据,中国折叠屏市场在第二季度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出货量共计257万台,同比增长104.6%。华为同样以41.7%的市场份额稳居榜首。

不过,相比于大折叠,近年来小折叠时有“叫好不叫座”的声音传出。年初,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曾在报告中提到,部分手机品牌在考虑放弃小折叠产品线。

Counterpoint发布的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翻折式大折叠机型出货量同比增长91%,而纵向小折叠机型出货量同比下降1%。

郭天翔认为,小折叠缺乏刚性的使用场景,最大优势是携带方便,外观吸引人。但缺点也不少,比如成本高、容易坏,以及同价位配置明显低于直板机。对比之下,大折叠的大屏优势更明显,随着轻薄度和良品率的提升,大折叠屏的使用体验也迎来显著提升。

小折叠是否仍为值得投入的“潜力股”?根据Canalys研究经理刘艺璇观察,今年一季度小折叠在中国大陆的出货量有同比24%的增长,第二季度出货量的增长率也达到8%,虽然品类增长率在放缓,小折叠屏尚未有下滑或瓶颈出现。

事实上,近期小折叠产品入局者众。在华为发布nova Flip前不久,6月荣耀推出旗下首款小折叠手机Magic V Flip,7月小米首款小折叠手机MIX Flip面世。目前,小折叠手机已集齐除苹果外所有主流手机厂商。

刘艺璇提到,随着手机厂商相继发布小折叠新品,今年小折叠在国内市场的销量有望冲刺400万台。

“以目前行情来判断,折叠屏在未来3年内都将是一个相对热门的品类。鉴于苹果尚未推出折叠屏产品,中国/本地品牌正在把这种新产品作为其差异化竞争赛道,以巩固和扩大其在国内高端市场的份额。”她进一步补充道。

此外,在折叠屏上,华为或还将另辟新品。7月中旬,余承东在“与辉同行”直播间透露,华为将发布一款折叠屏手机,是“别人都能想得到,但都做不出来的产品”。而华为对这款折叠屏手机构思了5年,经过一系列技术攻关后,即将量产。对于这款全新的折叠屏手机,外界普遍猜测是一款三折手机。

产业链繁忙

折叠屏热卖只是华为重回市场的一个缩影。IDC数据显示,上半年华为手机出货量以17.5%的市场份额傲居中国智能手机排行榜榜首。

在这背后,是整个产业链在高速运转、紧密配合。

据媒体此前报道,华为有一套精密的经销商体系,大客户和运营商由华为直供,其他则由中邮广电和普天太力两大经销商来分货,前者主要负责华为Mate系列和P系列、IOT产品,而后者则负责畅享系列、麦芒系列,nova系列。

过去几年,由于外部限制,华为手机业务省级、县级的配货大幅减少,为让经销商有货可卖,华为的策略是手机拿货需要配合其他IOT产品。“当时库存压力比较大,不过现在基本已经回血。”上海经销商吴毅(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生意场起起伏伏都属正常,亏钱的时候和华为一起,赚钱的时候也会有你一份。”在郑州有数家门店的经销商李阳说,他跟随华为做生意有10余年,在最艰难的时候没有退出,身边的大商也很少有退出。

所谓的华为大商一般在一座城市至少有五六家店,一个体验店的成本就要500万元,这也是华为销售体系的大动脉。

近期,华为官方宣布,Pura70全系价格直降,降幅为500-1000元。据报道,有消费电子产业链人士表示,此次降价是因为华为Pura70系列卖得不及预期。

图源:图虫创意

“Mate 60确实比Pura70卖得好,毕竟是华为时隔数年的回归之作,但去年以来,华为不断更新补齐产品矩阵,不管是nova系列、Mate系列、Pura系列,还是大折叠、小折叠都卖得不错。现在主要问题是产能跟不上。”贵州遵义的经销商刘铭(化名)深有体会,几款热门产品发布初期基本是到货即售罄,现在也是经常断货。

郭明錤曾预测,对比2023年发布的P60系列,P70系列的出货量在2024年有显著的增长。如果手机库存回补需求强劲,P70出货量有望增长230%到1300万-1500万台;如果需求放缓,也有望达到增长150%到1000万-1200万台。

这对于供应链企业是利好也是考验。

年初,有媒体报道,华为对折叠手机供应链下达“追单令”,大举扫货关键零部件CMOS影像感测器(CIS),理由是今年华为制定了积极的折叠手机出货量目标,从去年的260万台,大增为700万至1000万台,最高增幅将近3倍,因而需要更多零部件支援。

熟悉手机供应链的Wit Display首席分析师林芝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华为今年销售预期较高,给部分供应链厂商带来了供应压力,特别是高端芯片,性能和产能都要满足需求需要供应链厂商和华为更多的协同创新。”

翻身仗怎么打?

手机业务一直是华为的现金奶牛。长期以来,华为两大旗舰系列P和Mate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发布节奏。一般情况下,华为在每年在3月左右发布P系列,9月左右推出Mate系列。

随着两大旗舰王牌的断更,Omdia数据显示,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从2020年的1.9亿台下滑至2021年的3500万台,同比下滑81.6%,华为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排名为第9位。

华为的经销商们,也经历了职业生涯的低谷。在这期间,刘铭关闭了两家门店,收缩过冬。

2023年上半年,P60系列回到正常更新节奏,一机难求,下半年华为未发先售的重磅旗舰产品Mate 60系列以及折叠屏Mate X5,再度掀起抢购狂潮。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摄

去年9月,广州一家线下门店的店长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提到,该店到货的华为Mate 60系列大概有60-70台,但在门店预定的用户已经超过200人。

到2023年第四季度,IDC统计显示,不少手机品牌的市场份额同比2022年均有下滑,而华为一枝独秀,同比增加36.2%,中国市场份额达到13.9%,回归到第四名。

同时,根据华为2023年年报,其全年销售收入7042亿元,同比增长9.63%,为2019年以来最大年度增幅;净利润870亿元,同比增长144.5%。其中,华为终端业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7.3%至2515亿元,扭转下滑趋势。

Counterpoint Research报告显示,华为2023年的手机出货量约为3500万台,比2022年增加约500万台。如果按照平均6000元的价格核算,该业务销售收入约2100亿元,成为终端业务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不过,林芝也提到,第二季度华为Pura70系列销售不及预期,苹果降价攻势也给华为带来一定压力,导致华为通过降价来刺激市场。“华为的翻身仗并不容易。”林芝称,当前,手机行业创新乏力,消费者支出较为谨慎,华为需要拿出更令人惊叹的产品,才有更多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

下半年,华为Mate 70将和苹果iPhone17在高端市场迎来正面对垒,双方面临的压力均不小,最终谁能引领手机市场,仍需拭目以待。目前,产业链已进入到紧锣密鼓地备货阶段,华为和苹果均未对外释放太多新机信息,经销商们则翘首以盼,希望新的旗舰产品可以引爆新一波热卖。

而就在8月9日,还有多名数码博主在社交平台晒出了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在机舱里操作一款新机的照片。照片中,余承东手持一台新机,屏幕画面隐约为微信界面,最左侧是消息列表,右侧疑似为对话框或正在浏览的网页内容。右手边的保护壳内似乎还隐藏了手写笔。

图源:社交媒体

这款产品也被猜测就是新三折手机。有供应链消息称,华为的三折叠屏新机已投入生产。

华为的翻身仗仍在继续。


荣耀华为交割复杂补偿方案未定,小米已按“华为倒下”提高产量

撰文 / 吴迪 郑亚红

编辑 /张泽

荣耀华为交割难

部分华为员工带着一股“被断臂求生”的悲壮感,换上了新战袍。 他们赌上自己的未来,决定一起再创“新荣耀”。

然而,对外的战争还未打响,新荣耀与华为的复杂交割问题先显现。

紧张的情绪从荣耀出售官宣一刻就开始在内部传导。 “公司的红头文件一下来,华为那边的电话就打了过来,商讨独立之后的资源怎么分配。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AI 财经 社。

图/视觉中国

尽管荣耀一直以来都以独立品牌名义发展,但实际与华为大平台绑定密切。 技术、运营、生态,包括系统、衍生服务,甚至粉丝体系全部交织在一起。 大众对于荣耀品牌的认同很大程度也与华为紧密相关。 如今,荣耀被剥离,哪些要留下,哪些能带走,是最关键的问题。

在整个利益链条上,下游乐观的手机经销商们对荣耀的独立怀抱希望。 “团队没变,研发没变,渠道没变。 ”一位东北地区经销商信心十足,“和荣耀的合作,渠道感情都在,深度也在,独立之后如果操作得好,荣耀会比以前更好。 ”

包括该东北地区经销商在内的多位经销商告诉AI 财经 社,他们始终认为,华为会保留高端阵地,然后把中低端产品线的研发能力全部交给荣耀,这将成为增强“荣耀产品力、市场竞争力”的终极武器。

但事实可能并不会如他们目前的判断。 据AI 财经 社了解,双方围绕资源的切割还在变化之中。 “一些原来计划打包带走的东西,起码不会全部交给荣耀。 ”知情人士对AI 财经 社说。

与此同时,转入荣耀的华为员工们登录心声社区。 其中一部分的发帖话题,聚焦在了公司的补偿方案上。 心声论坛为此开辟了专区。

此前外部流传的补偿方案有两条:一种是转入荣耀的员工,股票将全部原价被华为回购;第二种是直接给予1.7倍的2019年收入补偿。 这些传言都在内部论坛的帖子讨论中被“暂时辟谣”。

“目前还没看到最终确定的补偿版本。 ”一名员工对AI 财经 社说,内部传言最终方案会在近日揭晓。

几天前,转入荣耀的员工开了一场内部沟通会,就持股补偿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但没有最终方案。 “如果利益处理不妥当,双方员工都不会满意。 ”

华为的狼性文化帮助缔造了华为和“新荣耀人”的底色。 但现在,狼性文化在双方资源交割上,也体现得很彻底。 虽然最终要由大局来定,但业务一线对资源交割分配肯定寸步不让,这又让荣耀人陷入心绪不安和人心惶惶的困扰中。

荣耀和华为的内部博弈由来已久。 2015年底,荣耀独立运作,当时荣耀内部的态度就是“既独立就真独立,不依赖,也不当配角”。 独立后的荣耀没有了华为渠道,艰难地做线上线下的渠道 探索 和铺设。 但当时在体系内的独立并没有让它摆脱华为的束缚。

据赵明在华为出版物上回忆,2015年12月原计划上市的荣耀V8,被推迟到了第二年的5月份。 该产品最早的名字并不叫V8而是7Plus,荣耀团队的初衷是想延续此前荣耀6Plus在双摄战略上的成功,但这一设计“和公司其他产品冲突了”。 来自公司的压力是说,如果他们想让这款产品如期上市,就不能采用双摄。 他们不肯放弃既有的产品定义,不得不原地待命。 “这一等就是半年。 ”

荣耀真正实现了独立,但当初那种无奈感依然萦绕在今天荣耀员工的心头。

“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已经在讨论荣耀能不能崛起了。 ”一位员工对AI 财经 社感叹,“现在交割问题还没有迈过去。 ”

小米OPPO大张旗鼓

华为危机未解、荣耀独立前景扑朔迷离,中国手机市场风云再起。

华为手机已长时间深陷全面缺货的困境。 若境遇没有实质的好转,华为手机在国内“一枝独秀”的格局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又一次群雄逐鹿的局面。

在国内一家头部手机企业任职的袁恺告诉AI 财经 社,小米OV至少有一年的窗口期。 “明年会很精彩”。

图/视觉中国

华为能不能“涅槃”?荣耀会不会重新崛起?小米OV谁又能趁机做到中国手机出货第一?“估计洗牌的过程,最快也要等到明年的一季度才会看到端倪。 ”一名北方手机经销商表示。

“现在都不能说是混乱,而是混沌状态,充满了不确定性。 ”袁恺入行10年,重燃兴奋。 不确定带来了挑战,但更多是机遇。

雷军心里那“一团火”也早已迸发出更大的火焰。 小米做了10年,雷军今年再提“重新创业”意味深长。 雷军最著名的理论是“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 这一次小米又踩中了一个绝佳的机会点。

“有时候我挺同意雷总那句话的,你要在风口上才行。 ”小米前员工汪健告诉AI 财经 社,他原来不信命,但雷军的“好运”让他的观念产生变化。 “有时候你不得不依赖贵人或者好的机遇出现。 ”

“小米已经品尝到华为份额下滑红利的头汤。 ”汪健告诉AI 财经 社,小米内部关于销量提升原因的总结可能会有很多,但其实核心就是因为“欧洲市场的增长”。 它吃掉的大多也是华为无奈痛失的份额。 而在线上,小米“抢的是荣耀的份额”。 今年上半年,尽管华为整体遭遇美国芯片封锁,荣耀仍然保持了连续数月线上销量第一。

到今年第三季度,小米已经重回全球前三。 另据AI 财经 社获悉,小米现今也已经提出了“新的重回中国市场第一”的计划。 袁恺给小米近期动作的评价是“大张旗鼓”。

小米在增加产量。 一名小米员工告诉AI 财经 社,内部在加大产量,虽不清楚具体数字,但“至少是按华为会倒下来部署的”。 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此前预计,华为芯片受阻情况如果持续到明年,预计将释放出1亿部左右的市场空间。

小米也在抢夺线下渠道。 AI 财经 社了解到,小米至少在几个月前就开始了线下渠道“游说”。 一位南方的华为经销商向AI 财经 社透露,小米的人多次找上门,提出要给他补贴,鼓励他转做小米,”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我的店转过去,小米承诺会给钱、给人。 ”该经销商称,过去开小米的店成本最高,但目前开小米的店反而是相对成本比较低的。

关于小米过去开店成本高,经销商中有很多人抱怨。 一位在北方经营着多家数码店的老板,曾根据店面员工的反馈,说不少顾客想买小米手机,去联系小米在当地负责人,准备也开个小米专区。 但对方告诉他小米只出设计,“专区建设成本要你们自己来承担”。

这直接打消了他的念头。 “投专区,经销商拿钱你听过吗?”该老板至今仍对AI 财经 社抱怨,“爱谁干谁干,我反正不干。 ”相比,OV更加重视线下渠道,重金投入。 他经营的多个OV专区建设的时候“没拿过一分钱”。

根据市场研究数据,线下仍占手机销量的绝对大头,比例约占70%。 提升对线下的重视度,增加线下投入、培养渠道关系,是小米为迈向“重回中国市场第一”目标做出的很大改变。

“装修原来小米是不承担的,现在全部承担了。 再就是,原来是不派业务员的,现在是它一定会给你派人。 ”上述南方华为经销商说。

同样追加了订单的还有OPPO,其将今年下半年的手机产量上调至1.1亿部。 加上上半年的6000多万部,今年OPPO全年的生产量可能达到1.7亿部。 该数字较它2019年的出货量1.14亿部,增加明显。

OPPO旗下子品牌Realme也加大国内市场开拓,该品牌最初以海外市场尤其是印度和东南亚为主要目标,用主打性价比的中低端 科技 潮牌定位,迅速进入了多个市场的前五名。 但在国内相对而言缺乏存在感。 一名接近该公司的人士告诉AI 财经 社,Realme在国内发力明显,“明年可能会在北京成立一个分部”。

Realme中国区总裁徐起日前公开宣布,国内市场明年目标是达到千万级销量。 另据AI 财经 社从内部了解,Realme印度负责人将同时领导欧洲分部,原因是出于“可以将在印度成功的经验带到欧洲市场”。

谁能扛起民族品牌大旗?

市场上对华为和荣耀手机业务走向有着不同的声音。

一些华为经销商认为,剥离荣耀后华为将只保留高端手机产品线。 “未来只做两个高端品牌,一年两款旗舰,货不多但有的卖。 ”

一位接近华为人士则更悲观。 “如果美国持续打压,华为可能会放弃手机业务了。 ”该人士称,华为手机的 历史 使命已经完成了,它做到了世界第一,也曾经是华为的现金牛。 “但华为是一家非常狼性的企业,这个不行我就搞下一个,战略是递进的。 余承东去做车了,前不久华为 汽车 业务已经归到了消费者业务。 ”

图/视觉中国

而荣耀,则被认为有些悲壮。 有人认为,荣耀出生是为了打小米,本来发展很好,一直有声音说要独立上市,但因为美国打压华为,不得不断臂求生,从头再来。 但它面临的小米OV,个个都不弱。

华为省级代理商乔森称,现在小米、OV的渠道都走在荣耀前面。 目前国内只有四个手机品牌建立起了自己的零售渠道。 最为强大的是华为,其次是小米、vivo和OPPO。 而荣耀已经脱离华为,如果华为还继续存在,那么荣耀的突破难度会非常大。

近日,有消息称,荣耀这段时间正在大量拓店。 对于该传闻,乔森纠正为:主要是那些参与了收购荣耀的代理商,他们有建店目标,如果抛开股东的话,几乎没有建新店。 “对于我来说,更没有必要做这件事,华为如果不行了,我的华为店就是荣耀店,没必要专门为荣耀建店。 ”

而荣耀的另一个无奈是芯片。 之前,它与小米竞争时,会凸显自己的麒麟芯片,现在它不得不采用联发科芯片。 “它与小米PK,也拿不到高通芯片首发”。 袁恺补充道,“原来它就不太用高通芯片,高通芯片基本上已经接近被小米OV买断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

华为之后谁能扛起高端民族品牌的大旗?在袁恺看来,小米OV新荣耀都难以承担这个角色。

今晚小米刚刚迎来了一次超预期的财报表现。 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称,营收、净利等多达15项业绩指标创造了单季 历史 新高。 同时,小米也迎来了股价的高点。

可以说,小米过去可能没有任何时候像今天这样被股市认可。 雷军近日也在演讲中再次澄清大家对小米的三个误解,其中之一是“小米做不了高端”。

今年也是小米旗帜鲜明表态要做高端的开端。 小米集团总裁王翔在今天财报发布后再度表示,小米做高端的决心非常大。 “在旗舰市场的突破,对小米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增量市场。 ”

为了表态,雷军透露,小米目前在全球已经建立了9大研发中心,研发人员队伍已经过万。 而且明年还将扩招5000名工程师。

相比于小米,OPPO没有那么激进,但也接连做了一些比较大的调整,在品牌调性、营销方面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原来的OPPO有点偏快消品的品牌,现在它也立志说要做高端 科技 品牌。 ”一名了解OPPO的人对AI 财经 社说,“它之前切断了 娱乐 化营销。 ”

不久前,OPPO在其自己举办的 科技 大会的现场展示了超前的卷轴屏概念产品。 不同于向内或向外的折叠,卷轴屏更像是一个可以推拉的抽屉。

最近一份2020年全球无线通信网络技术专利发明数量排行报告显示,华为以8607件专利位列第一,OPPO以5353件专利排名第三,vivo以1518件专利位列第九,小米以1119件专利排名第十四位。

小米OV在研发和投入上向高端发起冲击。 但对它们能否肩负得起民族品牌的旗帜,产业链存在疑虑。

“目前没有人能代替华为的地位,不是一个量级的。 ”浙江地区的一位手机经销商对AI 财经 社表示。 “如果华为高端这块被蚕食,在短期比如明年我换代理的手机,我肯定会选择苹果。 ”

袁恺认为,小米OV对研发的重视,也是受到华为的影响。 “华为在有些地方,尤其是它的麒麟芯片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再比如Mate20pro,华为率先做的30倍变焦。 其实那个时候确实一下子领先小米OV不止一个段位的这种感觉。 ”他判断,“要想达到华为那种声势,我觉得不可能。 ”

上述南方经销商则认为,小米OV没有对品牌价值做很大的打造,也没有在高端机上面做一些品牌价值溢价。

小米太杂,产品高中低端没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 “华为有做保时捷,小米有什么呢?“而且小米到现在为止出的那款折叠屏还没有真正上市,只是出了个概念机。 在他看来,小米虽然说它做高端,但它依然是一家以性价比取胜的公司,现在它又说要做品牌做高价格,就很矛盾。

已经从小米离职的汪健,对小米走高端的战略也持保守意见。 “小米它的商业哲学始终是互联网思维,最核心的一个矛盾点在于,它的商业模式有点像一个杠铃,两头粗中间细,说白了就是最大的好处给了两头,一头是小米高层、大股东,另一头就是用户,但是中间的就很惨,比如小米的员工、供应链、经销伙伴都被挤压得很厉害。 ”

他补充说, 健康 的发展模式需要共赢,雷军说小米只要5%的利润率,“坚持雷军的5%,线下共赢的体系就很难建立,放弃5%又会打脸”。

“OPPO和vivo文化相近,但都是那种不会去拼命讲要争什么东西的企业。 之前还有一个典故,采访段永平,问他100年以后你希望还能听到关于OPPO的什么消息?他说就一个——活着。 ”该人士称。 关于两家企业的文化,另一个流传于内部的小道消息,说的是段永平和陈明永、沈炜开会,给两人定的就是,OPPO偶尔要走相对激进一点的路线,vivo以稳为主。

“如果有一天你找我做手机推荐的时候,我会说小米OV它们的手机性价比很好, 12G+256G只要4000多元,华为12G+256G要7000多元。 它们既然做性价比,就得自己先把这个身份给降低。 “一名经销商说。

多位人士看来,华为拥有一个特殊的神坛地位和身份背景,难以超越。 此外,每家企业营销宣传的方式、文化都不太一样。 “小米太接地气,难以给人有那种高大上的感觉。 OV的文化又不太出头,品牌导向给人感觉是 时尚 快消品。 ”但无论如何是否能扛起大旗,争夺华为空白市场的手机战争已经打响。

(应采访对象要求,袁恺、汪健、乔森为化名)

华为手机降到全球第五,余承东扩权,云和车业务被寄予厚望

编辑 | 周路平

华为的风吹草动都牵动着外界的神经。

一个官方确认的消息是,余承东被任命为华为云与计算BG总裁和 Cloud BU 总裁;另一个被官方否认的消息是,华为正在就出售高端手机品牌P和Mate系列进行初期谈判。

调整因何而起?传言又因何而来?核心的关键其实都是余承东。

从掌舵以手机、笔记本、穿戴设备等为核心的消费者业务,再到兼任云与计算这类具有明显TO B特征的业务板块,华为四个一级部门中,余承东执掌其中两个,这意味着他所肩负的职责和业务范围将会有更大的跨度。

另外一个现实是,身兼数职并大权在握的余承东,数年来依靠手机业务大放异彩。 但在受到芯片制裁和荣耀剥离后,华为手机业务走到了岔路口。 1月28日,IDC公布的2020年Q4全球手机出货量数据显示,华为已经掉到了第五,仅出货3200万部。

以目前的形势而言,华为出售手机业务,并非没有可能。如果“靴子”真的落地,卖掉手机业务的华为,还能干什么?

华为手机会出售吗?

自从荣耀被深圳国资委牵头的财团接手后,有关华为手机业务即将出售的传闻一直未停歇。

最新的传言来自路透社的报道,包括接近事件核心的人士称,华为正在与上海国资委牵头的财团进行谈判,考虑出售高端智能手机品牌P系列和Mate系列。 华为随后进行了否认,但考虑到其出售荣耀期间的反复否认和终成事实,这次否认也就多了很多水分。

图/视觉中国

“都要看最后任老板的一念之差。 ”多位华为中层干部在接受AI 财经 社咨询时反应平淡。 这也符合荣耀出售时的情形,传言的细节称,华为出售荣耀也是在最后一刻孟晚舟出面和任正非沟通,才点头同意。

荣耀CEO赵明在采访中也透露,荣耀出售从2020年8月17日就开始谈判了,整个交易过程持续了5个月时间。

体量更加庞大的华为手机,在短时间内达成交易的可能性也不大,当前的重点在于华为是否动了要“割肉”的心思。 但事实似乎在不断提醒华为决策者,需要在“卖”和“不卖”中迅速抉择。

多位知情人士对AI 财经 社透露,华为将荣耀出售,根本原因在于如果出现离职潮,员工的股份挤兑将会给华为带来巨大财务压力。 而华为通过出售荣耀的方式,业务本身卖了数百亿美元,同时也剥离了近万名员工。 尽管需要补偿员工,但华为通过配股的方式,又回笼了大批资金。

相比于荣耀的船小好调头,华为手机的体量更加庞大。 早在2019年,余承东就曾表示,华为消费者业务总员工2万多人,华为消费者业务每年吸收的人数在3000人左右。 这意味着,假如华为消费者业务陷入停滞,势必带来更大的危机。

除了内部员工离职挤兑,如何让渠道活下来也是个一件大事。 任正非在荣耀送别会上说:“分布在170个国家的代理商、分销商,因渠道没有水而干涸,会导致几百万人失业。 ”

这种现象已经开始出现。 多位华为经销商对AI 财经 社说,现在还有少量的手机供应,但供应越来越紧张。 而出货量最大的华为nova系列在二级市场还一直在涨价。 在华为商城,手机也成了稀缺品,只有Mate30Pro和P40Pro+还有现货,其他手机均显示无货或者需要预约抢购。

近期,华为则加大了市场管控力度,严格限制经销商的串货行为,希望通过延长手机的销售周期,来争取更多的时间。

而荣耀的出售在给华为手机提供样本。 荣耀CEO赵明说,包括高通、美光、三星和联发科在内的厂商都已经签署了合作协议。 这意味着,如果华为手机出售,也有很大机会解决供应链危机。

但出售也不是唯一出路。 尽管5G手机芯片依然看不到解决的迹象,但华为可以生产4G手机。 一位华为员工对AI 财经 社说,5G的推进速度并没有预期的迅速,包括绝大多数下沉市场都还没有部署5G网络。 而除了国内,很大一部分海外市场也没有开始5G商用,4G产品依然具有竞争力。

根据媒体此次报道的消息,华为传言出售的两个系列Mate和P系列旗舰机,需要搭载最先进的芯片才会有足够竞争力。 但对于其他中低端机型,4G芯片依然会有市场。

4G手机或许将为华为保留火种。 据AI 财经 社获悉,华为已经在向供应链下单,重新启动4G手机。 而高通也证实,已经获得了美国政府对华为部分产品的许可证,其中包括4G芯片。

缓慢的华为云

“(只有)这种段位的大佬,才能打破我司内部各路山头。 ”余承东兼管华为云业务的消息出来后,一位华为中层干部对AI 财经 社评价,“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余承东在华为内部一直以悍将闻名。 一位接近余承东的人士评价,余承东胆大、直接,敢用人也敢开人,当年接手手机业务时,就赶走了某高管部下的一批旧人。 “成功是成功之母,云业务可能真能在他手里做起来。 ”上述人士称。

图/视觉中国

云业务内部对余承东的到来也抱有期待。 一位华为云员工对AI 财经 社表示,这代表着“公司对华为云很重视”。 此前不论是做无线产品、海外业务还是手机,余承东都能交上一份亮丽的答卷,因此华为内部人士对余承东评价颇高。

2020年初,云与计算成为华为第四大BG,与其他三大BG并列,可见对其在华为业务版图中地位的重要。 而华为云在过去几年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2017年,华为公开宣布进入公有云,当时阿里云、腾讯云已经布局多年,有了各自的山头。 但华为的特点是,进入一个领域的目标就是做第一。 但成立四年后,华为云仍然与头部云厂商差距巨大。 根据IDC的数据显示,2020年Q1华为公有云市场份额为8.6%,位列第三,收入为18.5亿元,而阿里云为122亿元。

华为是一家以硬件设备见长的公司,软件和服务业务并不是强项。 两个月前,任正非针对云业务汇报会的讲话中也能看出端倪。 在这次讲话中,任正非提到华为云要建应用生态,要像亚马逊一样建立大生态,否则就可能会死掉。

任正非称,在华为云上,公司没有传统硬件设备的优势,华为云面对客户需要商业模式的改变,从卖产品到卖云服务,向亚马逊、微软学习的同时,也要将本身30年的网络积累做成云服务市场独有的优势,开创更大的空间,构建差异化特色。

此次人事调整发出后,华为内部员工论坛心声社区也进行了讨论,其中有人表示:“余总接手后,新业务群主线类似Google模式,转型做各类云服务,而不是走原有的老路。”

此前华为有云、网、端,但三者并没有进行很好打通,余承东一手带起消费者BG,擅长网和端,“将云业务交给他后,从某种程度来说消弭了壁垒,未来能够更好地实现云端协同,做大生态。”

在Strategy Analytics分析师杨光看来,云网融合是一个大趋势,对华为而言,不管是短期求生存,还是长期求发展,让余承东同时接管消费者业务和华为云,体现的就是融合的思路,“对华为来说有可能会开天辟地”。

但余承东带领华为云转型的难度并不小。 2020年年初,几位华为云员工对AI 财经 社称,团队内部现在压力很大,尤其是手机业务被打压后,作为“全村的希望”,华为云似乎难以支撑起消费者业务流失掉的超4000亿元的盘子。

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

最明显的是,云业务自立门户三年多时间以来,一直伴随着公司内外部的质疑。 2019年3月,华为最高总裁办签发了一篇来自心声社区的文章,一位华为云一线员工在文章中分析了云业务长久以来的一些问题,包括混乱的概念、品牌宣传、产品体系等。

此前也有华为云的合作伙伴跟AI 财经 社透露,华为云在调整架构之前,公司内部有多个部门做云,客户也不得不面对多个界面、多个云版本,云业务的拉动比较混乱。

针对组织架构上带来的混乱问题,华为云做了几次调整。 2020年初,云与计算成立第四大BG,私有云业务也与公有云团队进行了整合。 经过三年的调整,华为云才算将这些业务流程更加理顺,理顺后才能更有组织地作战。

而更重要的是,云计算被定位是华为智能世界的“黑土地”,这块土地上能不能长出硕果、抚育出新的业务生态是其使命之一。 由于华为以ICT起家,不少人士评价华为做云时,第一印象都是“它是一家硬件公司”,尽管擅长to B和to G,但对应用、软件的理解并不是其长处。

也有云计算行业人士透露过,智慧城市的建设现在进入到建设应用生态的节点上,华为在这方面的理解不如互联网公司深刻,打一些大城市的单的时候优势不大。

在这些掣肘之下,华为云业务想要成为真正的增长引擎,充满挑战。 余承东接手后,如何与消费者业务进行云端协同,做大云服务是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难题。 此外,如何解决长久以来云BG和企业BG的关系,提升效率,也将会影响接下来余承东工作能否顺利开展。

车会成为救世主吗?

除了云,车也被讨论众多。 尤其是包括苹果在内的 科技 巨头都开始造车时,华为造车的声音频繁出现。

虽然前不久,华为董事会发布了一条语气强硬的决议,其中一条是: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在此之前,华为造车的声音再次响起,甚至传出将与长安 汽车 合作,由余承东负责。

图/视觉中国

华为内部人士介绍说,华为不造车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这一块巨大的蛋糕。 华为除了 汽车 车体不做外,目前基本覆盖了智能 汽车 全链条,包括车载5G模组、智能座舱、操作系统、车机映射方案HiCar等。

而且不少人忽略了华为董事会决议在文末的一行小字:“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年”。 也就是说,华为在三年内不造整车,但跟车相关的产业都在涉及。 这意味着,华为以后要造车,会是非常容易的事。

华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曾表示:“从市场角度,我们看到的全是机会。 ”他认为, 汽车 智能化程度每提高1%,全球 汽车 零部件(除美国外)市场空间可能就会扩大33亿美元;智能化程度和电动化程度同时提高1%,整个 汽车 零部件的空间就会扩大60多亿美元。

早在2009年,华为就启动了车载模块的研发,2013年,华为成立了车联网业务部,但一直较为低调。 直到2019年5月底,华为围绕“车”的布局明晰起来。 先是成立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事业部,将其提升为一级部门,随后在2020年11月,将智能 汽车 BU划分到消费者业务,由余承东总负责。

此前与 汽车 有关的应用生态隶属在消费者BG下,而车联网、 汽车 部件的研发又在ICT体系下,这次调整理顺了长期以来零散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架构的改变,也让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从原来面向B端的ICT业务,更加转向面向C端的消费者业务。 当时就已经反映出华为对消费场景、产业生态的想象。

尽管一再强调不造车,但华为做的是一份不打折扣的“全家桶”。 用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的话来说,就是“除了底盘、四个轮子、外壳和座椅,剩下的都是华为拥有的技术”。 目前看来,华为的“全家桶”提供了从操作系统到自动驾驶平台、从自研芯片到激光雷达、从智能座舱到三电技术的一整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一位进入到车联网领域的创业者对AI 财经 社表示,华为想把车做大面临的困难并不小。 “车厂也有很多阵营啊,那些量很大的比如德系、日系车企让华为进去的概率很低,华为主要是跟国产车合作。 ”但他也观察到,华为在车上的野心很大,因为它确实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

2020年11月14日,华为与长安 汽车 、宁德时代一起在央视打了一个广告,宣布将共同打造一个高端智能 汽车 品牌,而首款产品即将进入量产阶段。 尽管华为还与宝马、奥迪、戴姆勒等一众车企成立了合作,但实际的商业进展乏善可陈。

如果没有更多的车企愿意加入它的朋友圈,那么以华为现阶段对自己的定位“智能网联 汽车 的增量部件提供商”,光靠增量,这个市场当前空间很有限。 以Tier 1第一大厂博世做对比,该公司在2019年全年营收为779亿欧元(约为6103亿元),其中主营业务 汽车 事业部为470亿欧元(约为3682亿元)。 这个结果看起来与华为此前的消费者业务BG是一个量级,但值得注意的是,博世的营收大部分仍来自传统 汽车 的传统部件,而非增量部件。

汽车 业务已然是华为资源集中的高地。 2020年,华为在智能 汽车 BU上的投入超过5亿美元,且在短期内不考虑盈利问题。 但未来车能否像华为做手机一样完成从落后到赶超的逆袭,尚难以断言。 至少,车这个远水还救不了华为的近渴。

但从业务角度出发,余承东目前三架马车齐驱,负责消费者业务、 汽车 和华为云。 如果将这些业务拉到一起看,会发现华为云是一个底座,上面承载了消费者业务,鸿蒙、HMS、消费者云服务、智能 汽车 云服务都跑在华为云之上。

而本身鸿蒙、HMS、鲲鹏都在各自建立生态,但过去他们并没有互相打通。 任正非一向讲究一盘棋,此次将余承东放在这个位置上,其意义也是做大生态。

美国的打压,已经给华为的业务生态造成了巨大破坏,而这种局面目前还看不到太多根本上逆转的迹象,这也意味着无论是云还是车,华为都需要加速业务的转型和突破。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换手机了是什么原因?

以前的数据显示手机在年轻群体中的寿命大概是6个月,现在换手机的时间大概延迟到了2-3年,我个人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完善,现在的手机本来的耐用性就比以前的强,另外就是手机现在绑定和存储太多私人信息,更换太快相对麻烦还缺少安全感。另外还有如下几点现实情况的影响:

布会还没召开,手机新品除了价格以外其他方面被爆料的所剩无几。 为了秀技术,概念机和非量产新技术来秀肌肉,降低了未来新技术的新鲜感和惊艳,同时容易让消费者盼着那些未来新技术而不愿意换新机。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9653.html
Arrow Lake发布会仍无消息 英特尔将创新2024大会
并愿意提供足坛顶薪 沙特球队有意巴黎中场李刚仁 法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