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记者核实获悉,8月7日少林武僧秋风乘网约车发生追尾事故,于8日抢救无效后去世。公开资料显示,秋风是少林寺第三十四代武僧,法名延珩,年仅21岁。
武僧秋风的师兄告诉记者,车祸发生时,秋风是坐在网约车的后排。
这位师兄称,秋风此行前往浙江是参加演出,“几个月前我们还在聊未来的计划,他性格开朗,对任何人说话都是毕恭毕敬的。”记者从少林寺内部人士处获悉,近期将把秋风从浙江送回河南老家。
据悉,秋风是少林寺第三十四代武僧,以其深厚的武术功底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被誉为“最帅武僧”。2024年,秋风参演电视剧《赴山海》,在剧中饰演秋风。
竹石 郑燮
郑燮:汉族,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 编辑本段原文竹 石① 清 郑燮 咬定②青山不放松, 立根③原④在破岩⑤中。 千磨⑥万击⑦还坚劲⑧, 任⑨尔⑩东西南北风。 编辑本段古诗释义①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②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③立根:扎根,生根。 ④原:本来,原本,原来。 ⑤破岩:破裂的岩石。 ⑥磨:折磨,挫折,磨炼。 ⑦击:打击。 ⑧坚劲:坚定挺拔。 ⑨任:任凭。 ⑩尔:你。 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编辑本段赏析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 郑燮不但 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 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编辑本段解说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 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 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作者在赞美竹子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编辑本段作者背景郑燮,又名郑板桥 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后来由于为民众请赈而得罪了权贵,于是辞官不做寄居扬州,靠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 4岁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聚郝夫人。 14岁继母郝夫人卒。 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约于是年前后,20岁从兴化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 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24岁中秀才,26岁开始教馆。 30岁父郑立庵卒,31岁约于本年卖画扬州,陆续约十年时间。 其子亦约于本年夭折。 39岁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 40岁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岁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 44岁,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 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助,纳饶氏。 50岁,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为范县县令,兼暑朝城县。 52岁妾饶氏生子。 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连任七年。 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63岁与李禅、李方膺合作《三友图》73岁4月作《竹石图》,5月3日作《修竹新篁图》。 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身后无子,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葬子城东之管阮庄(今大垛镇管阮村)。 板桥《闲居》云:“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学楷书”。 传说板桥学书,夜间误以指在徐氏体肤上毕恭毕敬练习,徐氏云:“人各有体”。 这句话触动了板桥,于是从古人的书体中学一半,撇一半,创立了“六分半书”。 《七歌》述徐氏生二女一子,30岁后又一女。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 的郑板桥,曾当过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刚正,在任上,他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衙斋卧听潇潇竹, 疑是 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他对下层民众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对民情风俗有着浓重的兴 趣,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总是不时地透露着这种清新的内容和别致的格调。 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其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 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 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 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 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 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 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 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 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 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东封书画史》。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 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 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著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赏析] 郑燮,1736年(乾隆元年)考中进士。 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 (“扬州八怪”是指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地区的一个画派,这个画派的主要人物有:汪士慎、黄慎、金农、李惮、郑燮、李方膺、罗等八人。 )郑燮对政治态度上表现出不满现实、傲岸不驯的个性,是“八怪”中的代表人物。 郑燮尤爱画竹,他画的竹兀傲清劲,别具一格,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自宋代以来,竹被誉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 它,虚心而刚直,挺拔而常青,历来被人们看作是高洁、正直、坚韧、顽强的象征。 郑燮喜爱画竹,是因为竹最能体现自己的性格特征。 郑燮号称“三绝”:即诗、书、画。 他在这三方面都是造诣极深,结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形成所谓“三真”:真气、真意、真趣的特色。 他擅画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作兰叶,多不乱、少不疏,秀劲绝伦。 所画之竹苍劲萧爽,疏落有致。 在他曾在自定书画润笔条例:“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在这雅谑可掬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对世俗无情的揭露和讥讽。 然而,郑燮重情义、念深恩,他自幼丧母,依赖费姓乳母教养成长。 小时候遇上饥年,费氏每天背负郑燮上街玩耍,用自己的钱买一只饼给他吃。 郑燮与乳母感情深如子,相依为命。 他在怀念费氏乳母的诗中说:“食禄千万种,不如饼在手,平生所负恩,岂独一乳母”句,读来真挚感人。 年轻时,郑燮的家境贫穷,但他落拓不羁,每每“放言高谈,藏否人物,无所忌讳,坐得狂名”。 (郑方坤《郑燮小传》)。 四十三岁那年,他高中进士后,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在他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 他刚正不阿,心系民众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耻于折腰,便藐视权贵,解绶挂印,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生。 正如他的流芳百世的铭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郑燮晚年的一首题画《竹石》就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不但是丹青大师,而且填词作赋方面颇有造诣。 短短的四句诗,同样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帧形象鲜明的画卷:乱崖之下,几枝青竹傲立风中,顽强地生长着、扩争着,其坚韧挺拔之态跃然纸上。 这首诗纯为写景,但又绝不是自然景物的写生和翻版。 这个画面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乱崖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不正是当时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吗?竹枝“咬”住青山,扎根乱崖,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乱崖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 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人格的崇高赞美。 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和纯熟的艺术语言,使所描写的竹,具有人格化的特征,这不仅体现在“咬定”、“不放松”等具体拟人手法的具体运用上,还表现在对竹枝形态描绘上。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里的竹,分明是坚韧顽强的斗士!人格化的手法,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不仅为诗中的自然美陶醉,更为其性格美所感染。 诗人的语言尤其准确、生动、形象,“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 动词的运用,更是功力不同寻常,“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表现出了倔强和坚韧的性格,还显示出了无穷的韵味和奇妙的意境。 以“咬”字开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多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 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通过这鲜明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刚烈、不屈不挠和高风亮节的品格。 编辑本段诗歌赏析【赏析一】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 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 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赏析二】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佳。 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赏析三】 这首诗原来是一幅画的题诗,后来渐渐流传开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讲的是翠绿的竹子牢牢地生长在青山上面,它的根须深深地扎在破损的岩石缝隙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讲的是长在岩石缝隙里的竹子,经受了千百次的磨难,依然坚韧不拔,任凭你从四面八方刮来阵阵狂风。 诗人用“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和“破岩”比喻竹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而竹子仍然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还要“立根破岩中”,把根深深地扎进去。 诗人借竹子的这种精神,抒发了他不畏磨难,坚韧不拔的乐观人生态度。 我也要学习竹子的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 【赏析四】 这是一首是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 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 “坚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 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 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 【赏析五】 这首诗表面纯为写景,但绝不是对自然景物的白描。 这个画面有鲜明的象征意义,破岩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让人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正是当时腐朽黑暗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 竹枝“咬”住青山,扎根岩石,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一个“咬”字使读者感到多少顽强的力量,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破岩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 竹子“立根破岩”不但不足虑,反倒磨练出坚韧的特质;人面对贫穷亦不足耻,反而正好磨砺自己的品格。 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人格的崇高赞美。 诗人高度的技巧还体现在语言具有人格化的特征, “咬定”、“不放松”等拟人手法的运用,再有对竹枝形态描绘上。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里的竹,分明是坚韧顽强的斗士!人格化的手法,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不仅为诗中的自然美陶醉,更为其性格美所感染。 千磨万击指经受各种磨难,东西南北风指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和压力,恶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 一个“咬”字,表现出了倔强和坚韧的性格,还显示出了无穷的韵味和奇妙的意境。 以“咬”字开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多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 全诗短短四句,无僻字,不用典,通俗明白,却有一股令人震撼的力量。 第一句写根坚,第二句写石基,第三句写磨难,第四句写骨气;句句推进,前后照应,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表面写竹,实际写人,不管经受多少打击,承受多少压力,多少磨难,依然心志坚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表达了作者刚烈、坚忍不拔的品格。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 4岁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聚郝夫人。 14岁继母郝夫人卒。 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约于是年前后,20岁从兴化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 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24岁中秀才,26岁开始教馆。 30岁父郑立庵卒,31岁约于本年卖画扬州,陆续约十年时间。 其子亦约于本年夭折。 39岁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 40岁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岁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 44岁,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 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助,纳饶氏。 50岁,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为范县县令,兼暑朝城县。 52岁妾饶氏生子。 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连任七年。 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63岁与李禅、李方膺合作《三友图》。 73岁4月作《竹石图》,5月3日作《修竹新篁图》。 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身后无子,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葬子城东之管阮庄(今大垛镇管阮村)。 板桥《闲居》云:“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学楷书”。 传说板桥学书,夜间误以指在徐氏体肤上毕恭毕敬练习,徐氏云:“人各有体”。 这句话触动了板桥,于是从古人的书体中学一半,撇一半,创立了“六分半书”。 《七歌》述徐氏生二女一子,30岁后又一女。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 的郑板桥,曾当过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刚正,在任上,他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衙斋卧听潇潇竹, 疑是 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他对下层民众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对民情风俗有着浓重的兴 趣,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总是不时地透露着这种清新的内容和别致的格调。 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茶是郑板桥创作的伴侣,“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 枝花。 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 郑板桥的艺术成就,是他一生最光辉最绚烂的部分,他的作品富有思想性、创造性、战斗性,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较好地统一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板桥风格。 他的作品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文学家艺术家的重视。 郑板桥是一位充满个性的艺术家,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一生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他在文学艺术上的伟大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突出地位。 近年来,文化界、学术界对郑板桥的介绍不断普及,对他的研究不顾深入,电视台插出了反映他生平和趣事的电视剧,出版界推出了《郑板桥全集》、《郑板桥评传》等一大批有价值的著作。 郑板桥是扬州人民的骄傲,这位在扬州的土地上成长和成名的艺术家,正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形象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
古人不放弃的事例
够你看了吧: 不耽于枕席 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光,以一个圆木头做枕头,用来惊醒自己,起来继续写作,还给它取名为“警枕”。 俄国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使自己不睡得太久,常用块大劈柴作枕头。 发明家爱迪生工作起来常常几天几夜不睡觉,实在困乏了,就把桌上的书籍垒起来当枕头。 凿壁偷光与映月读书 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 夜晚无灯,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 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寒,白天做鞋,晚上才能抽空学习。 点不起灯,他就拿书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 不能轻视背诵 背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中国历来有“博闻强识”的治学之说。 梁启超为学生讲解七千余字的《治安策》,且讲且背,并不看书。 鲁迅先生为了背诵一篇文章,不仅朗读,而且动手抄写一遍,以此加深印象。 一生才三天 美国夏威夷岛上学生们上课时,总要先背诵一段祈祷词: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 今天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会过去。 明天就要到来,也会消逝。 抓紧时间,一生只有三天。 《明日歌》与《今日歌》 明代钱福写了一则《明日歌》,内容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代文嘉又写了一则《今日歌》,内容为: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成就是用时间换来的 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8年;左思写《三都赋》花了1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30年;哥白尼写《论天体的运动》花了3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2年:弥尔顿写《失乐园》花了21年:伟大的马克思写《资本论》整整花了40年的功夫。 滴水穿石 一滴从岩石滴下来的水看来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长年累月地滴,却能造成奇迹。 桂林的山洞中有不少长如石柱、蔚为奇观的石钟乳,就是岩石滴水的含有物历数万年的积累而形成的。 会走路的“黑板” 物理学家安培一天傍晚在街上散步,忽然他脑子里考虑到一个题目,就向前面一块“黑板”走去,随手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头,在“黑板”上演算起来。 可是,“黑板”一下子挪动了地方,而安培的演算题还没有做完,他不知不觉地追随在“黑板”的后面计算。 “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追不上了,这时候他看见街上的 人都朝他哈哈大笑,他才发现那块会走动的“黑板”原来是一辆黑色的马车车厢的背面。 牛顿忘记吃饭 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有一次请朋友来家里吃饭,饭菜做好了,可朋友还没到,他就进实验室专心致志地做实验去了。 朋友来后找不着牛顿,因急于上班,就独个儿把饭菜吃了,并把吃剩的鸡骨头放在盒子里,然后走了。 傍晚时,牛顿做完实验,准备吃饭。 但当他看见盒子里的鸡骨头时,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哈哈大笑地说:“我以为自己还没吃饭呢,原来早就吃过了。 ” 文章不厌百回改 古今中外,精于修改自己文章的人是很多的。 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曾反复修改七次。 马克思宁肯把自己的手稿烧掉,也不愿把未经加工的著作遗留于身后。 福楼拜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一天,莫泊桑带着一篇新作去请教福楼拜,看见福楼拜桌上每页文稿都只 写一行,其余九行都是空白,很是不解。 福楼拜笑了笑说:“这是我的习惯,一张十行的稿纸,只写一行,其余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 ” 程门立雪 北宋杨时仰慕程颐的学问,到洛阳拜程颐为师。 当他到程颐家中求教时,程颐正静坐睡觉。 杨时求学心切,又不敢惊动老师,便肃立门外等候。 当时大雪纷飞,寒气逼人。 待程颐一觉醒来,雪已下了一尺深了。 后来,人们就用“程门立雪”来比喻学子毕恭毕敬就学师门。 邯郸学步 燕国有个人听说赵国人走路姿势很好看,就来到赵国首都邯郸学走路。 结果,他赵人走路的姿势没学会,连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 这个故事比喻盲目模仿,结果把自己固有的本领、特色也丢了。 王羲之苦练书法 我国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刻苦练习书法。 相传他在绍兴兰亭“临池学书”,苦练了20年。 由于他经常在池里洗笔刷砚,竟把池里的水染黑了。 有一次,他的儿子王献之问他写字的秘诀,他指着家里的十八口水缸说:“你把这十八口缸里的水写完,就知道写字的秘诀了。 ”王献之真的把十八口缸水写完了,果真也成为了大书法家。 梁启超的读书法 其一,读书要分专精和博览两类。 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 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间不够用,不能博取资料。 其二,有些书要熟读成诵,如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 其三,要做读书笔记。 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要重视讨论 我国古代学者是十分重视与自己亲密的朋友讨论学问的。 陶源明《移居》诗中就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话,张籍在《祭退之》一诗中也说到他与韩愈在一起时“披穷古今事,事事相酌量”的情景。 而晋代的孙盛和殷洁两人有一次为了讨论一问题,竟至于连吃饭也忘了,以致“食冷而复暖者数四”。 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考 有一天,牛顿散步时,一个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正好打在他头上。 这件很平常的事引起了牛顿深深的思考。 他想:苹果为什么一定要向地下掉呢?为什么不飞向天空和别的地方呢?他推想地心有一种吸引力,又推想这种吸引力对任何物质都存在。 他通过研究,提出了计算引力大小的公式,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春秋时,吴国和越国世代为仇。 有次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向吴国求和,并答应了吴王的苛刻要求:越王去吴国侍候吴I。 勾 践来到吴国,小心谨慎地侍候吴王,三年后才被释放回国。 为雪此大恨,他刻苦自励,锻炼斗志,睡的是柴草,饭前睡前都要尝一尝苦胆,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复国计划。 不出十年,越国终于强大起来,一举灭掉了吴国。 杨震“四知”羞王密 范晔《后汉书》记载:杨震由荆州刺史迁东莱太守,上任时道经昌邑。 昌邑县令是杨震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 为报推举之恩,王密晚上前往驿馆拜见杨震,并奉献黄金十金。 杨震连连摆手拒绝。 王密以为他怕人看见,有损名声,便说:“暮夜无知者。 ”杨震愤然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把黄金扔给王密,王密羞愧而退。 100万与1000亿 某次读报,对两个数字刻骨铭心:一是我国现在每年有100万失学儿童:一是我国公款吃喝、旅游消费破1000亿,倘若平均分摊在100万孩子身上,每个孩子得到的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可他们却实在交不出每年几百元的学杂费。 有如此之多的“败家子”大张着血盆大口,一顿饭就吃去几十个孩子一年的学费,让人怎不“忧天”。 地球环境全面恶化 1996年,联合国环境署发表题为《采取行为:你和你的社区的环境指南》的报告。 报告指出,南极臭氧空洞正以每年一个美国陆地面积的速度增大,使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皮肤癌发病率上升: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全球有1亿多人口生活在空气混浊的城市中:温室气体过度释放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居世界之首;12%的哺乳动物和11%的鸟类濒临灭绝,每24小时有150和200种生物物种从地球上消失:12亿人口生活在缺水的城市,14亿人口的生活环境中缺乏生活污水排放装置;每年全球地表土壤流失200亿吨;化学杀虫剂使用量超过279万吨:全球40多种鱼类因捕捞过度而濒临灭绝:全球森林以每年46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 1700 目前世界上仅存活有1700头南极蓝鲸。 在人类开始大规模捕杀活动之前,它的种群数目是23.97j-只。 544公斤 把你家中的电热水器水温从60摄氏度调到48.8摄氏度,每年可以少向大气中排放544斤二氧化碳。 435 一项最新调查报告指出,全球共有435种两栖类动物种群数目在急剧下降中。 谦虚 [名人名言] 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 (华罗庚) 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 不管人家对你们评价多么高,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 ” (巴甫洛夫) 缺少谦逊就是缺少见识。 (富兰克林) 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 (高尔基) [警句解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语出《论语·述而》。 意为: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告诫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满招损,谦受益。 语出《尚书·大禹谟》。 意为:骄傲自满就会招来损失,谦逊虚心才会得到好处。 提醒我们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谦虚谨慎,切莫骄傲自满。 [事实论据] 白居易虚心请教 相传我国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每当作好了一首诗,总是先念给牧童或老妇人听,然后再反复修改,直到他们听了拍手称好,才算定稿。 像白居易这样一位著名的诗人,并不因牧童和村妇的无知而轻视他们,因为他懂得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得到人民的承认,所以他虚心求教于人民群众,这才使他的诗通俗易懂,为后人传诵。 克雷洛夫是俄国18世纪伟大的寓言作家,他的寓言写得既多又好。 有一次,他的一位朋友夸赞说:“你的书写得真好,一版销完又印一版,比谁的都印得多。 ”克雷洛夫却这样回答:“不,不是我的书写得好,是因为我的书是给孩子们读的,谁都知道,孩子们是容易弄坏书的,所以版次多一些。 ” 知识 [名人名言] 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高尔基)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左拉) 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泰勒) [警句解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语出《庄子·养生主》。 意为:人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没有止境的。 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 语出《孔子家语·五仪解》。 意为:掌握知识无需求多,但一定要审察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否正确。 [事实论据]苏东坡的错误 某日,苏东坡去其师王安石府上拜访,王安石却去了朝中。 苏东坡见桌上放有一首王未完成的《咏菊》诗:“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他读了很不以为然,于是援笔续道:“黄花不似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 ”后诗人被贬黄州时,一次与友人夜间赏菊,正碰上秋风乍起,只见菊花花瓣纷纷落地,确像满地铺金,苏东坡始知自己的孤陋寡闻。 《红楼梦》——“百科全书”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涉及的知识有政治、经济、军事、医学、心理学、音乐、诗词、历史、地理、建筑、园林、风俗、烹调等,因而被人们称为“百科全书”。 由此可见曹雪芹的知识面之广。 妒忌 妒忌对妒忌者之为害,犹如铁锈之于铁。 ——迪安吉利斯 孤独的花儿,不要嫉妒繁密的刺儿。 ——泰戈尔 忌妒我的人在不知不觉中颂扬了我。 ——纪伯伦 [寓言故事] 山羊与驴:有个人饲养着山羊和驴子。 主人总是给驴子喂充足的饲料,嫉妒心很重的山羊便对驴子说,你一会儿要推磨,一会儿又要驮沉重的货物,十分辛苦,不如装病,摔倒在地上, 便可以得到休息。 驴于听从了山羊的劝告,摔得遍体鳞伤。 主人请来医生,为他治疗。 医生说要将山羊的心肺熬汤作药给驴子喝,才可以治好。 于是,主人马上杀掉山羊去为驴子治病。 这故事是说,凡是策划作恶的人,将自食其果,没有好下场。 ——《伊索寓言》 [{圣经)故事] 该隐和亚伯都是亚当和夏娃所生,是一对亲兄弟。 他们都献祭物给上帝。 上帝看中了亚伯所献的祭物,而没有接纳该隐所献的礼物。 该隐怪他的兄弟,先是气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后来,他干脆不跟兄弟亚伯说话。 直到有一天,妒火中烧的该隐竟把亲弟弟亚伯引诱到田里杀害了。 他自己从此也受到上帝的惩罚,不得不离家出走,过着逃亡的生活。 [科学数据] 心理学家的观察研究证明,嫉妒心强烈的人易患,心脏病,而且死亡率也高;而嫉妒心较少的人群,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只有前者的1/3—1/2。 此外,如头痛、胃痛、高血压等病症。 易发生于嫉妒心强的人,并且药物的治疗效果也较差。 惜时 [诗词名句]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自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毛泽东)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语出《论语·子罕》。 意为:时间就像流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语出《淮南子·说林力,I》。 意为:圣人不以盈尺的璧玉为贵,而珍惜一寸的光阴,这是因为时间难以得到却容易失去;; [事实论据] 一日分作“三天”用 俄国著名地质学家奥勃鲁契夫把每个工作日分成“三天”:“第一天”从早晨到下午两点,这段时间用以做最重要的工作;“第二天”从下午两点到晚上六点,做比较轻松的工作;“第三天”是晚上六点到十二点,主要用以读书或必要的活动。 他说,这样就等于把生命延长了两倍。 谈话只有五分钟 革命烈士邓中夏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极为珍惜时间。 当时,有些人经常来找邓中夏天南海北地胡扯,不得已,他便写了一张“五分钟谈话”的纸条,贴在书桌上以为提醒,结果不仅自己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月-也教育了喜欢闲聊的人。 智慧故事 1、河边的苹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 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 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 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 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惟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 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惟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 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 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 但真正的智慧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情:放飞思想的风筝,摘下一个“苹果”。 历览古今,抱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 很多人只盯着奔腾的河水发愁,而看不到河边的苹果树。 2、成功 贝尔纳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特别的地位。 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 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哪一幅? 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回答中,贝尔纳的答案获得了该题的最佳答案。 他的回答是:“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 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那个。 3、林肯做为美国总统,他对政敌的态度引起了一位官员的不满。 他批评林肯不应该试图跟那些人做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 “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时,”林肯十分温和地说,“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 可惜的是,这世界上大多的人只知道从肉体上消灭敌人。 4、那是处地势险恶的峡谷,涧底奔腾着湍急的水流,几根光秃秃的铁索横亘在悬崖峭壁之间,当作桥。 山势的巍峨,涧水的轰鸣,越发烘托出桥的危险与简陋,经常有行人失足葬身涧底,尸骨难觅。 这天,一行四人来到桥头,一个盲人,一个聋人,两个耳聪目明的健全人。 铁索桥是必须攀附了,路已至此决无退路。 四个人一个接一个地抓住铁索,凌空行进。 盲人过桥了,聋人过桥了,一个耳聪目明的人过桥了,另一个则跌下铁索桥,丧了命。 难道耳聪目明的人还不如盲人、聋人?盲人说:“我眼睛看不见,不知山高桥桥险,可以心平气和地攀索。 ”聋人说:“我的耳朵听不见,不闻脚下咆哮怒吼,恐惧相对减少很多”过桥的健全人说:“我过我的桥,险峰与我何干?急流与我何干?只要注意落脚稳固就够了。 ” 很多的时候,成功就像攀附铁索桥,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力量的薄弱,不是因为智商的低下,而是被周围的声势吓破了胆。 不为外物所动,专注你的目标,不论风动、帘动,只要心不动。 5、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孩子生性多疑。 有一天父子俩在贮藏室收拾东西,父亲让孩子爬上一个高高的架子,孩子说: “我上去了,您把梯子抽走,我就下不来了。 ” 父亲说:“放心吧,儿子,相信我。 ”孩子爬上去,洛克菲勒把梯子抽走了。 儿子说:“您为什么骗我?” 父亲说:“我要让你记住,一切要靠自己,不要指望任何承诺。 自己跳下来吧。 …’ 不愧是洛克菲勒的儿子,孩子踌躇再三,闭着眼,流着泪往下一跃,带着一肚子的委屈、愤懑和仇恨。 洛克菲勒张开双臂把孩子稳稳地接在怀里。 孩子诧异地睁开眼睛。 父亲抚摸着儿子温软的头发,柔声说:“我要让你记住,这世上如果连父亲都不能相信,还能相信谁呢? 独立和爱的关系,很微妙,也很真实。 机遇是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 而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是否能运用自己聪明的头脑去把握住呢? 12有一个罪犯,因作奸犯科,而被法官判处了死刑。 罪犯听到判决后,大声喊冤,他气愤地怒吼:“我不服气!这太不公平了!我从小是个被人遗弃的孤儿,在贫民窟里长大,老师、同学都瞧不起我,没有人愿意接纳我,才逼得我走上绝路!老天太不公平了,我不服气!我死不瞑目!” 法官听了,要罪犯静下来,并抬起头来看着他;法官以平静的口吻说:“我也是个孤儿,我小时候也是在贫民窟中长大的!” 有人在逆境中倒下,有人在逆境中奋起。 成为什么样的人,关键在于自己选择什么样的道路,确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 13、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 画毕,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 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以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着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划不被指责。 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去试试。 他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上展出。 可这次,他要求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标上记号。 当画家再取回画时, 画面又被涂遍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笔划,如今却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不管做什么,只要使部分人满意就够了。 因为有些人看来丑恶的东西,有些人却认为是美好的。 15、小鸡看见一只鹰在高高的蓝天上飞过,十分羡慕,于是他向母鸡问道:“妈妈,我们也有一对大翅膀,为什么不能像鹰那样高飞呢?”“真是个小傻瓜”,母鸡回答说:“飞得高有什么用处,蓝天上没有谷粒,也不会有虫子啊!” 每个人都应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但不能脱离实际,要做适合自己做的事。 16、有一个人经过一棵椰子树,一只猴子从上面丢了一个椰子下来,打中他的头。 这人摸了摸肿起来的头,然后把椰子捡起来,喝椰子汁,吃了果肉,最后还用外壳做了一个碗。 点评:遇到挫折,不要哭泣,不要愤怒,要去解决。 17、从前在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里,有一位小职员叫阿基勃特。 他在远行住旅馆的时候,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字样。 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 只要签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4美元”,而他的真名倒没有人叫。 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二:十 事后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且关心公司的声誉,我要见一见他。 ”于是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 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 这是一件谁都可以做到的事,可是只有阿基勃特一个人去做了,而且坚定不移,乐此不疲。 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才华、能力都在他之上,可是到最后,只有他成了董事长。 从小事做起,是为未来铺设道路。 执着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18、有一个人带了一些鸡蛋在市场贩售,他在一张纸板上写着:“新鲜鸡蛋在此销售”。 有一个人过来对他说:“老兄,何必加新鲜两个字,难道你卖的鸡蛋不新鲜吗?”他想一想有道理,就把“新鲜”两个字涂掉了。 不久,又有一个人对他说:“为什么要加在此呢?你不在这里卖,还会去哪儿卖?”他也觉得有道理,又把“在此”涂掉了。 一会儿,一个老太太过来对他说:“销售二字是多余的,不是卖的,,难道会是送的吗?”他又把“销售”擦掉了。 这时来了一个人,对他说:“你真是多此一举,大家一看就知道是鸡蛋,何必写上‘鸡蛋’两个字呢?”结果所有的字全都涂掉了。 有时别人的好意,反而使我们失去应有的目标和方向。 19、松下刚刚陷入事业的困境,这天他无助地走在路上。 一对姐弟的谈话,引起了他的注意。 姐姐正在烫衣服,弟弟想读书,却无法开灯,因为那时插头只有一个。 “你能不能快一点开灯,让我怎么看书呀?”“好了,好了,就快了。 ”“老是说好了,都过了30分钟了。 ”松下突然想:只有一根电线,的确太不方便了,何不想个可以两用的插头呢?他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不久,就想出了两用插头的构造。 试用品问世后,很快就卖光了,订货的人越来越多,简直供不应求,松下的事业也从此走上轨道,利润大增。 遭遇任何问题,都是激发创意的好机会。 20、30年前,一个年轻人离开故乡,开始创造自己的前途。 他去拜访本族的族长,请求指点。 老族长写了3个字:不要怕。 然后抬起头来,望着年轻人说:“孩子,人生的秘诀只有6个字,今天先告诉你3个,供你半生受用。 ’”30年后,这个从前的年轻人已是人到中年,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伤心事。 归程漫漫,到了家乡,他又去拜访那位族长。 他到了族长家里,才知道老人家几年前已经去世,家人取出一个密封的信封对他说:“这是老先生留给你的,他说有一天你会再来。 ”还乡的游子这才想起来,30年前他在这里听到人生的一半秘密,拆开信封,里面赫然又是3个大字:不要悔。 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后不要悔,这是经验的提炼,智慧的浓缩。 21、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 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 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 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 ”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 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呢?”那诗人笑笑,念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道:“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 ” 一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换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生活,是一种享受。 22、北风与太阳两方为谁的能量大相互争论不休。 他们决定,谁能使得行人脱下衣服,谁就胜利了。 北风一开始就猛烈地刮,路上的行人紧紧裹住自己的衣服,风见此,刮得更猛。 行人冷得发抖,便添加更多衣服。 风刮疲倦了,便让位给太阳。 太阳最初把温和的阳光洒向行人,行人脱掉了添加的衣服,太阳接着把强烈阳光射向大地,行人们开始汗流浃背,渐渐地忍受不了,脱光了衣服,跳到了旁边的河里去洗澡。 劝说往往比强迫更为有效。 23、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波斯之前,将他所有的财产分给了臣下。 其中一个叫皮尔底加斯的大臣非常惊奇。 问道:“陛下,那你带什么起程呢?”“希望,我只带这一种财宝。 ”亚历山大回答说。 听到这个回答,皮尔底加斯说:“那么请让我们也来分享它吧。 ”于是,他谢绝了分配给他的财产。 希望是创造人生的路标,在任何时候都别放弃它。 24、有一个小孩认真地跑,因为他想要超越自己的影子。 可是,不管他向前跳多远、跑多快,影子总是在他前面。 后来,有个大人告诉他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你只要面对太阳,影子不就跑到你的背后去了吗?” 面对光明,阴影永远在我们身后。
关于宋庆龄的故事,你知道哪些?
宋庆龄1893年生于上海,1907年①去美国求学,那时还不到15岁。 她先在新泽西州萨米特市一所高中上学,不久就到南方,入佐治亚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学院。 她在学校里还有一个名字“洛士文②·宋”,她的亲密朋友则称她“苏西”——对她的姓氏英文拼法简化而来的昵称。 那个带点浪漫色彩的名字“洛士文”后来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消失了,但另一个朴素的名字“苏西”,她却继续经常用于给新老好友们英文信的署名,直到生命的终结。 ①她赴美求学的年份常被写作1908年。 这是她进威斯里安学院的年份,在此之前她在萨米特市上过一段时间学。 ②此名英文为Rosamonde,现音译为“罗莎蒙德”,但过去译作“洛士文”,各种史料中均用此译法,故仍其旧。 ——译者 前面所说的那张照片,就是她20岁在威斯里安毕业时的照片。 它同她后来的许多照片不一样,那些照片给人的印象是一位娴雅——有时显得柔弱——美丽的女性。 但如果仔细看,人们也能感觉到那种内在的力量。 这种坚强的力量在那张毕业照里表现得最早、也最明显,所以它被选来作为向读者介绍宋庆龄的第一张照片。 当然,年轻时的面容,不论如何显示本性,不能说明一个人的一生。 性格可能改变,有时会改变得很厉害。 但宋庆龄性格中的力量却是始终不变的核心。 力量有各式各样,特别从后果来看是如此。 她的妹妹宋美龄和姐姐宋霭龄,她们的坚决不下于她——前者后来嫁给了国民党的独裁者蒋介石,后者则成为蒋的财政部长、聚敛自肥的孔祥熙的妻子。 但正如30年代在她们的同胞们中间所流传的那句话说的那样:宋氏三姊妹中,一个爱权、一个爱钱、一个爱国——这最后一个指的是宋庆龄,她爱国爱人民。 她的声望来自她在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始终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的战斗经历。 至于说到财富,她是一无所有的。 在拍摄毕业照那个时候,宋庆龄已经显示出她未来的品质和人格。 从校刊中不难看到有关她的兴趣和才能的线索。 校刊里一般都会写明每个毕业生的课外活动和所得奖励。 关于宋庆龄是这样写的:“1912—1913年,校刊《威斯里安》文学编辑;舞蹈戏剧社社员;哈里斯文学社通讯干事”。 更引人注目的是照片旁的题词:“从她的两眼和额头流溢出内心的光彩”。 ①一个人能从同学中引发出如此富有诗意的文辞一定是很不寻常的——不只是给人印象深刻,而且热诚、受人喜爱。 她确实是这样,而且将始终是这样。 ①关于采自威斯里安学院出版物和档案的材料,本书作者首先要感谢他的朋友、《中国建设》老同事张彦,张在1981年担任《人民日报》驻美记者期间曾赴梅肯市收集有关宋庆龄的史料。 还要感谢纽约州立思派亚学院的A.汤姆·格伦斯菲尔德教授、西佐治亚学院的乔纳森·戈尔茨坦教授以及北京宋庆龄基金会研究室的傅伍仪和张爱荣女士,她们去访问了威斯里安学院和新泽西州萨米特市,带回了更多材料。 她在校刊《威斯里安》上发表的文章反映了许多她当时的看法。 其中最突出的是爱国主义。 在1911年发表的《受外国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①一文中,她写道,中国人出国留学的目的应该是“把一切有价值的、好的东西学到手”,以便带回国去“解决中国当前存在的各种重大问题”。 确实,她还幻想现存的君主政府——它直到这时才装出一副赞同现代化的样子——会实行某些积极的改变。 而且她认为,国家的复兴和进步只要增加受过西方教育的“较好阶级”出身的青年的人数并让他们有所作为就可以达到。 他们将成为行政和技术进步的传送者和教育者。 他们将带头废除妇女缠足、男子留辫等陋习、消除最恶劣的贫民窟式的居住条件,作为前进的起步。 ①见《威斯里安》(英文),1911年11月出版,第42—44页。 这是她在校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显然是在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辛亥革命前写的。 她署名宋庆龄(“庆”字的英文拼法稍有不同),可见她的父母虽给她取了“洛士文”这个英文名字,她的同学也这样称呼她,她自己在正式的场合(如载入学校纪录的正式发表的文章)却不用。 这是她写的第一篇政治评论,那时才18岁。 她是在西方受的教育,对西方的一些体制和方式是称赞的。 即使如此,宋庆龄坚定地立足于本国。 她深信,中国的革新只能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他们用自己的才智和努力是能够完成的。 她对中国的落后状态感到愤慨,但她没有丝毫民族自卑感;她非常赞成向别人学习,但她一点也不认为有必要请外国人来当指导或者监督。 她也从没有——不管是当时或以后——表示过任何想要移居国外的念头。 她回国后近70年的生涯中,除非是在政治上被迫或者是为了实行她的政治信念,她从未离开过中国,不得已或有必要出国也都尽快回来。 1949年前,曾有几次出国的计划,由于蒋介石政权的阻挠而未实现。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她担任了高层公职,多次出国正式访问。 但她从未为消遣或游览出过国。 直到最后,到了暮年,她才说想再去少女时代生活过的一些地方看看,同仅存的几位当时的好朋友见见面,但这时她的年纪已经太大了,身体也不行了。 尽管民族自尊心在宋庆龄身上是如此根深蒂固,她始终没有一点排外思想。 她在一生中都广泛阅读英文及其他外文出版物,并且同许多外国友人联系或通讯。 她的父亲宋耀如(英文名字是查理·琼斯·宋)很早就倾心于孙中山的共和思想。 从这一点看来,她毫无根据地期望清朝政府会进行改良似乎有点奇怪。 但可能当时她的父亲没有把他的思想以及同孙中山的关系告诉她,因为这是很危险的。 另一种可能是,她的文章同她的姨父温秉忠的地位和观点有关系。 正是这位在清朝政府驻美留学生监督处任职的姨父把她带到美国来的。 不管什么原因,在那一年的辛亥革命骤然胜利之后,改良主义色彩在宋庆龄的文章里就从此消失了。 她对辛亥革命胜利的反应是热情爆发。 “她的同学们谈到她在收到父亲寄来的共和国新国旗①后就站在椅子上扯掉墙上那面清朝的龙旗,把它扔到地上,用脚去踩,兴奋地大喊‘打倒龙!高举共和国的旗帜!’”② ①《来威斯里安上学的中国姊妹》(回忆录摘要),载《威斯里安校友通讯》(英文),17卷1期(1941年2月出版),第4—8页。 ②指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初成立时的国旗。 ——译者 在几个月之后写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①一文中,充满了她的欢乐的声音:“这一非常光辉的业绩意味着四万万人民从君主专制制度的奴役下解放了出来……压迫导致了这场奇妙的革命……” ①载《威斯里安》1912年4月号,第206页。 中译文曾载《中国建设》杂志中文版1983年5月号,张珏翻译。 男人头上的辫子是令人厌恶的、屈服于清朝统治的明显标志,也是中国落后于现代世界的象征。 现在,这些辫子正在革命的剪刀下如秋风扫落叶似地纷纷落下。 亟待解决的许多重大问题要比剪辫子复杂得多。 但宋庆龄满怀信心:“我们坚信,中国人能够明智地、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 ”在这里又一次流露出她对国家和人民的自傲感。 她不无夸张地写道,“革命已给中国带来了自由和平等”。 但她看到更远的目标,“博爱是人类尚未实现的理想……”、“缺少了兄名情谊,自由就没有牢靠的基础;在人们还没有彼此以兄弟相待之前,真正的平等也只不过是梦想”。 这个姑娘高兴地默想,她自己的国家将首先达到这样一种境地:“指出通向博爱之路的任务可能就落在中国这个最古老的国家身上……拿破仑·波拿巴说过,‘一旦中国动了起来,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