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外籍人士赞往来内地新政策 便利商贸投资 增强香港竞争力

(原标题:在港外籍人士赞往来内地新政策:便利商贸投资 增强香港竞争力)

中新社香港7月3日电 (记者 戴小橦)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将于7月10日起为港澳永久性居民中的非中国籍人员签发来往中国内地通行证件。多位在港的外籍商人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措施的落实将会提升“通关”效率,让香港外籍人士更方便到内地经商及旅游,增进两地交流合作。

新措施下,港澳永久性居民中的非中国籍人员将获签发“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非中国籍)”,证件有效期5年,持证人可以在证件有效期内多次来往内地,每次停留不超过90日。

“以前坐火车到内地需要排外国人通道,要等待很长时间,有时会耽误上飞机或者搭火车。”香港印度尼西亚商会会董何震东告诉记者,新措施的落实将大大缩短非中国籍香港永久居民的“通关”时间,可凭相关证件在内地口岸自助“通关”。

“在港的外籍商人都很想申请,因为可以方便他们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做生意,而且有了通行证之后,在港外籍商会人士不需要再拿着护照往来内地,节约护照页数的使用量,很方便。”何震东了解到,已经有不少在港外商都计划申请相关证件。

从1996年就来到香港工作的香港奥地利商会的主席鲍拿也大赞新措施的便利。“走自助通道比人工通道更快,估计整个流程能节约差不多30分钟的时间。”在他看来,新措施的落实节省了在港外籍人士“通关”时在人工通道的等待时间。同时,让在港外籍人士充分享受北上“通关”便利,他告诉记者,不少外商都对新措施很感兴趣,相信这会吸引更多外商来到香港、落户香港。

被称为香港“兰桂坊之父”的犹太裔港人盛智文同样期待新措施的落实。“内地是非常重要的市场,很开心以后仅需通过卡式证件就可以在内地口岸自助‘通关’。”在港生活超过50年的盛智文提到,不少非中国籍的香港永久居民需要经常到内地经商洽谈,新措施不但为他们提供出行便利,还有利于增强在港外籍人士的归属感,相信能吸引更多外国公司落户香港,增强香港竞争力。

“这真的是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已经领取香港身份证20年的意大利餐厅经理卢恰诺告诉记者,因为工作关系,他需要经常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谈生意,因为申请往返内地相关证件的过程复杂,而且“通关”过程繁琐,经常耽误行程。卢恰诺直言,新措施更加方便他来往内地,减少了等待时间,他会尽快申请有关证件。另外,他还提到,希望相关网站能够提供多种语言版本的资讯,方便更多在港外籍人士进行申请。

香港欧洲商务协会主席伊纳基阿马特提到,虽然内地从去年起对多个欧洲国家试行免签入境政策,但许多其他国籍人士未能受惠,新措施正好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完)


苏州工业园区的简介?包括其中央商贸区的发展状况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 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6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 我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十二年来,在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40%左右,累计上交中央和省市各类税收400多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过38万个。 200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580.7亿元,比开发之初增长了50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1.5亿元,增长200倍;进出口总额从开发之初的几百万美元增加到405亿美元,其中出口192亿美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城镇职工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超过2.8万元和1万元,均增长了5倍左右。 今年以来,全区干部群众按照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要求,统筹推进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与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区域经济继续保持又快又好发展势头。 1-7月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115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5亿元,增长31%;完成进出口总额277亿美元,增长28.5%;新增注册外资2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3亿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8亿元,在较高平台上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4%左右的土地、人口和7%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6%左右的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3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 同时,每万元GDP耗水5.8吨、耗能0.34吨标准煤,每度电产生GDP25元、工业产值90元,达到了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初步走出了一条高产出、低能耗、无污染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其主要发展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招商理念,更加注重引进项目的质量和成效,税源型项目、研发型项目、生产性服务项目以及高科技项目明显增多。 目前,全区累计引进合同外资2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9.6亿美元,注册内资863亿元,形成了内资外资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从地区结构看,来自欧美的项目占49%,日韩占18%,新加坡占6%,港澳台地区占22%。 从投资规模看,投资上亿美元项目超过60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区内项目平均投资额超3000万美元,5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85个项目。 从产业层次看: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尤其是在IC、TF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园区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液晶面板出货基地和芯片封装测试基地,大型客车和芯片产能均居全国前三位。 2、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我们始终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立区之基、强区之本,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 (1)加快完善创新载体。 先后组建了科发、创投、教投等国资创新投资主体,累计投入130余亿元,启动建设了国际科技园(国家级软件园)、独墅湖高教区、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中新科技城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200余万平方米,构建了市场招聘、猎头招聘和上门招聘三大人才引进网络,引进中外一流高校10余家、各类人才中介机构50多家。 (2)加速集聚创新主体。 先后建成了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等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独立研发机构50多家,尤其是院省市共建的中科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机构正式落户园区,标志着苏州独立的国家级研发机构实现零的突破。 (3)持续优化创新氛围。 先后建设了集成电路设计、软件评测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一批创新功能平台;设立了总额超过30亿元的风险创投、人才培养、中小企业创业担保以及IC设计、软件研发、动漫产业与生物、纳米等领域的发展专项基金。 目前,园区以占全国十万分之三的土地,创造了全国约3%的IT产值和16%的IC产值,汽车零部件和软件外包销售收入分别占到苏州市的55%和90%,高新技术产业利税总额占全市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3、三产发展后来居上。 按照省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示精神,积极推进园区服务业发展“倍增计划”,重点围绕“金鸡湖、独墅湖和阳澄湖”做文章,先后投入200余亿元,兴建了现代物流园、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博览中心等大型生产服务设施60多万平方米,建成了左岸商业街、金鸡湖商业广场等各类商业载体50万平方米;相继引进沃尔玛、家乐福、世纪联华等10多个知名商业品牌,入驻了美国普罗斯、日本通运等20多家国际物流公司,集聚了香港汇丰、英国渣打等20多家中外资银行以及普华永道、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等30多家知名专业机构,有力促进了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升级,环金鸡湖区域正在成为苏州市新的现代商业文化中心。 4、城市功能持续提升。 园区开发突出了“以人为本”理念,较好地体现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成了较强的综合环境优势。 (1)坚持规划先行。 从开发伊始,园区就编制了具有前瞻性的总体规划,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和“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 (2)适度超前投入。 先后投入300余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按照“九通一平”标准,基本完成了7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 (3)高标准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积极打造生态园林城区,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累计新增绿地1700万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超过45%,为区内企业和居民提供了最佳的居住和创业环境。 目前,中新合作区就业人口已超12万人,居住人口近10万人,其中外籍人士超过8000人。 5、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园区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注重资源集约利用。 积极探索“清淤、治水、取土、扩地”相结合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率先取消农村宅基地审批,大力推广“零土地”招商,鼓励各类建筑向高层发展,多年来共节约土地近20平方公里。 2005年,在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的情况下,土地出让面积减少30%,中新区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达到17亿美元。 (2)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牢固确立“绿色招商”理念,坚持环保部门“一票否决”制,努力从源头控制污染项目进入。 十多年来,因环保因素被否决的项目有200多个,累计合同外资超过11亿美元。 同时,率先在全国开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创建试点,区域环境整体通过ISO认证。 (3)注重和谐社会构建。 坚持“以德治区”和“以人为本、重在建设”方针,通过“虚事实做”的形式,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统筹社会资源力量,综合推进科教文卫、生态环保和扶贫帮困等各项实事工程,全面建立完善以邻里中心为依托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平安园区”,完善社会综合治理网络,努力打造最佳人居和创业环境。 6、富民工程优先实施。 我们始终将执政为民和富民优先作为党委、政府的第一责任,不断加大富民强区、城乡统筹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力度。 (1)注重区镇联动开发。 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快区镇基础设施对接。 目前,90%农户已迁入现代化居住小区,所辖三镇综合实力均居全市前列,娄葑还被评为全国千强镇第四名。 (2)加大就业创业扶持。 重点实施“五个一工程” (即建立一本IC卡就业管理台账,强化一种技能培训,腾出一批适应性岗位,培育一种创业致富光荣氛围,探索一条股份合作、失地不失业的共同富裕新路子),努力形成“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就业、家家有股份”的致富基础。 目前,征地待安置劳动力中已有95%的人重新上岗就业,其中自主创业当老板的超过5000人。 (3)强化社会保障功能。 建立了以预筹积累、个人账户为主,涵盖医疗、住房、养老和失业救济等各项社会保障的区域性公积金制度,健全完善了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及大病统筹制度、征地农民保养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对社会和农村弱势群体,建立了贫困帮扶制度,对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 目前,企业参保率已达100%,各类参保人员超过24万人,基本做到了“老有所养、贫有所济、病有所医、难有所助”。 7、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园区是改革开放的前哨阵地,我们在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 (1)加强了学习借鉴工作。 累计派出1700多人次赴新加坡学习培训,在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方面认真借鉴新加坡经验,先后编制实施了68项新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确立了全新的“亲商、富商”理念,建立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政府架构和对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管理秩序和法治化环境。 (2)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 在干部选拔和使用上,采用公开民主途径,坚持全员招聘、绩能考核、末位淘汰和动态管理。 目前,管委会机关干部平均年龄36岁,研究生、博士生、留学归国人员和拥有高级职称的占30%以上。 (3)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针对开发区特点,我们特别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先后成立了园区外企党委和私营个体经济联合党委。 目前,工委下设14个党委、67个党总支、304个基层党支部,共有党员1.2万余名,基层党组织建设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4)加强了勤政廉政建设。 注重党章学习,强化“八荣八耻”意识,坚持“以教倡廉,以制保廉,以俸养廉,以勤促廉”,标本兼治,着力治本。 通过完善责任体系、健全监督网络,重点规范财务管理、政府采购、建筑有形市场招投标等各项制度,提高了廉政建设系统程度

关于香港的资料大全

香港(粤拼:hoeng1 gong2;英文:Hong Kong;普通话拼音:xiāng gǎng;缩写:HK),简称“港”,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HKSAR)。 地处中国华南地区,珠江口以东,南海沿岸,北接广东省深圳市,西接珠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广东省珠海市以及中山市隔着珠江口相望,其余两面与南海邻接。 香港是全球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会之一,全境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等3大区域组成,管辖陆地总面积1104.32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末,总人口约726.4万人,人口密度居全世界第三。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成为英国殖民地;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成为中国特别行政区之一。 香港被允许保留原有经济模式、法律和社会制度。 中央拥有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既包括中央直接行使的权力,也包括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实行高度自治。 对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中央具有监督权力[1]。 香港是继纽约、伦敦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曾齐称为“纽伦港”,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 是国际和亚太地区重要的航运枢纽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连续21年经济自由度指数位居世界首位。 香港素以优良治安、自由经济和健全的法律制度等而闻名于世,素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

关于香港的知识

市名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文简称香港、港,英文简称Hong Kong S.A.R.或Hong Kong。 经纬度市中心位于北纬22度15分00秒,东经114度08分00秒。 所属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区旗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旗中有一朵白色洋紫荆花,红色底色。 洋紫荆花是香港区花,代表香港。 红色底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底色一样,象征香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份。 花中的五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上的五星相对应。 区旗用红白两色作主色象征香港实践一国两制。 区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模仿香港区旗的设计,内圆有一朵白色洋紫荆花,红色底色。 洋紫荆花是香港市花,代表香港。 外圈则为白底红字,写有繁体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及英文“HONG KONG”。 语言官方语言英语(English)、汉语(Chinese)。 主要语言为广东话(89.2%)、普通话(0.9%)、其他中国方言(5.5%)、英语(3.2%)、其它语言(1.2%)。 货币港元(Hong Kong dollar,HKD)时间香港时间(HKT)。 UTC+8。 最大地区沙田区(Sha Tin District)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最多的地区。 人口628,634(2001年)。 行政长官曾荫权(Donald Tsang)城市面积1,104平方公里(中国省级行政区第32名)。 水域面积占4.6%。 已发展土地少于25%。 郊野公园及自然保护区占40%。 人口6,921,700(2007年,中国省级行政区第29名)。 人口密度6,353人/平方公里(中国省级行政区第2名,仅次于澳门特别行政区;世界国家和地区第3名,仅次于摩纳哥、澳门特别行政区)。 居民绝大部分为中国人,外籍人士占5%,主要为菲律宾人(130,810人)、印度尼西亚人(114,020人)、泰国人(共28,360人)。 全港劳动人口约358万。 城市国民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2897亿美元(2007年,世界国家和地区第39名)。 人均GDP 41,614美元(305,018人民币。 中国省级行政区第1名;世界国家和地区第6名)。 城市国民生产总值(名义)2030亿美元(2007年,世界国家和地区第37名)。 人均GDP 29,149美元(中国省级行政区第1名;世界国家和地区第28名)。 人类发展指数0.937(高,中国省级行政区第1名;世界国家和地区第21名,次于新西兰(19)、意大利(20);亚洲国家和地区第2名,仅次于日本)国际域名缩写长途电话代码+852关于图片图中依次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区划、金紫荆杯(金紫荆广场)、维多利亚港、英治香港(十九世纪)、国际金融中心二期(香港最高建筑)和一期、中银大厦、西洋菜街(香港著名购物区之一)。 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享有高度自治权。 香港位于中国东南端,毗邻广东省。 历史的变迁,让香港从一个当年只有五千人的小渔村,演变成今天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 香港受英国管治个半世纪后,于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 时至今日,香港已发展成为一个国际金融商贸中心,跻身世界大都会之列。 香港除了拥有世界上最优良的深水港外,可说是没有其他天然资源。 香港能成为一个生产力强、创意无尽的城市,关键在于拥有勤奋不懈、适应力强、教育程度高且富创业精神的工作人口。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 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 隋朝时香港隶属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 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南迁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 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香港隶属新安县。 香港是一个优良的深水港,曾被喻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不惜以鸦片战争来从满清政府手上夺得此地以便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事业,从而展开了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 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uaibao/39965.html
为什么这场国际合作论坛落户西藏鲁朗 小新Talkshow
7年换6队 缘分已尽!再见了 唏嘘啊 快船欲交易 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