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届世界科幻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开幕 出海 四川科幻力量

《科幻世界》展出中国科幻最高奖项“银河奖”作品。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你是鲁般吗?我在《克拉克世界》读过你的作品《新贵》!”一位意大利的“幻迷”激动地冲中国青年科幻作家鲁般说道——这一幕发生在第82届世界科幻大会,鲁般正在参加由《科幻世界》联合意大利未来出版社共同出版的《银河奖专辑1(中英双语版)》的签售现场。

当地时间2024年8月8日至12日,第82届世界科幻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鲁般、严曦两位中国科幻作家受邀到场,举办签售,并见证新一届“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2024年雨果奖的诞生。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雨果奖的最终入围名单中,记者注意到,多位中国科幻作家、编辑和多部科幻相关作品入围了9个重要奖项:作家王晋康《水星播种》、作家何夕《人生不相见》入围雨果奖“最佳长中篇小说”;《三体漫画:第一部》入围“最佳图像小说或漫画”;《流浪地球2》入围“最佳戏剧表现(长片)”;《科幻世界》副总编姚海军入围“最佳长篇作品编辑”……其中,何夕为四川成都作家,而《科幻世界》更是四川出版领域的一张“特色名片”,自1979年创刊,这个被称为“中国科幻大本营”的杂志社,推出了无数优秀的科幻作家和质量上乘的科幻作品。著名科幻作家韩松曾评价,《科幻世界》多年来点燃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想象。《流浪地球》制片人龚格尔则说:“只要《科幻世界》在,中国科幻就在。”

从科幻人到科幻作品,从文本到文化工程。这份名单印证了当前四川科幻和中国科幻在海外火热崛起的趋势,东方的人文哲思正点燃海外读者的想象力。

论中国科幻“出海”,无法绕开《三体》。这部在《科幻世界》“出道”的作品,在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翻译成英语出版后,让全世界范围内的幻迷们认识到中国科幻文学中的东方想象,并获得雨果奖。如今《三体》海外出版已超过35个语种,创下中国图书海外版权销售纪录。

中国科幻小说的出海,正逐渐从“单兵”转变为“规模化”。用《科幻世界》副总编姚海军的话,就是:“《三体》像一个集束炸弹一样,为中国科幻炸开了一条路。”据了解,仅2023年,便有26篇曾发表在《科幻世界》上的中国科幻小说被美国知名科幻杂志《克拉克世界》、英国知名出版社火焰树等知名杂志、出版社发表、出版。同时,科幻世界与意大利未来出版社共同推出《银河奖专辑1(中英双语版)》,译介银河奖年轻一代获奖作家的作品,向海外展示中国科幻的新兴力量。

姚海军表示,“这几年,越来越多新一代的青年科幻作家如雨后春笋一般冒起,他们的作品也逐渐在英国和日本等国家之间相继传阅。西方对中国科幻小说的浓厚兴趣始于《三体》,但中国还有很多值得一读的科幻作品。” 在2024年格拉斯哥世界科幻大会现场,《科幻世界》与意大利未来出版社签约,即将推出《银河奖专辑2(中英双语版)》,未来还将持续推出相关系列。

鲁般给外国读者签名。

当地时间8月8日,四川青年科幻作家鲁般在签售后接受了记者的简短采访。他直言:“《科幻世界》的风终于吹到了高地!”鲁般说自己这次不仅是逛展小弟,还是看摊小哥,“把中国科幻介绍给来自全世界的科幻迷们是件有意义且有趣的事,从一句hello china或者hello chengdu开始,你以为他们知道的很少,其实他们已经读过和见过太多,比起介绍,更多的是在讨论。”

严曦从第82届世界科幻大会的开幕式上一系列个人感言和现场展览环节,感受到科幻的意义。他讲述了一个小插曲:他与一个出版商、英国人Chris偶遇,对方想寻找粤语版本的科幻书,希望能给朋友们带回去。“我跟他聊天,和他说目前没有这样的文字版,可以期待以后出有声版。”严曦感叹,他觉得他们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国际科幻交流。

科幻,曾经对于中国而言是舶来品,但如今已到了大量中国科幻小说扬帆出海的时代,亦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建立中外友好交流的新桥梁。期待本届雨果奖中国科幻能有好的收获。

《科幻世界》供图

(四川在线)


2007国际科幻·奇幻大会大会内容

2007年国际科幻奇幻大会盛大举行,精彩纷呈的活动内容吸引众多爱好者参与。 大会的重头戏是各类颁奖典礼,包括备受瞩目的银河奖、星云奖、金星奖以及美术奖和金桥奖的颁发,这些奖项肯定了杰出的科幻和奇幻作品以及创作者的卓越才华。

在会议上,各界精英汇聚一堂,举办了科幻/奇幻作家与科技界精英的深度交流论坛,共同探讨科技与想象力的交融,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开幕式上,高科技声光电产品的展示令人眼前一亮,特别是“人力计算机”的精彩表演,展示了科技的奇妙魅力。

大会还安排了科幻界知名人士、企业家、专家学者以及宇航员与外国驻蓉领事馆代表的交流活动,增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现场签名和互动环节让粉丝们有机会与心目中的偶像近距离接触,共享科幻奇幻的乐趣。

此外,COLSPIAY环节重现了科幻/奇幻的经典情节和人物,让参与者沉浸在奇妙的幻想世界中。 FANS们也在此次活动中找到了归属,通过联谊会分享共同的热爱。 幻迷藏品展展示了独特的收藏品,让人感叹于粉丝们的热情和创造力。

全国30所高校的幻想社团展示了他们的才华和风采,展现了新一代科幻奇幻力量。 同时,国内多家出版机构的幻想图书展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 科幻/奇幻画展和图片展则以视觉艺术的方式,诠释了科幻奇幻的魅力。

扩展资料

2007国际科幻奇幻大会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民众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想像,启迪民族科学的奋进精神而召开。 2007国际科幻奇幻大会由是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科幻世界》杂志社承办。 1997年,《科幻世界》在北京举办过国际科幻大会,这是时隔10年后的第一次。 这次大会出版了论文集,并为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项银河奖颁奖。

12月18日,( )获得2023年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举办权,成为中国首个举办世界科幻大会的城市。

【答案】:C本题考查文体类时政。 12月18日,四川成都获得2023年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举办权,成为中国首个举办世界科幻大会的城市。 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为干扰项。 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科幻世界的倒社风波

《科幻世界》的“倒社风波”被评为2010十大文化事件“我们的科幻,已经到了不得不背水一战的时刻。 ” 2010年3月21日下午5时40分,一条名为《科幻世界致全国幻迷公开信,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帖子出现在了豆瓣等论坛上。 帖子署名“科幻世界全体员工”,公开信以《科幻世界》杂志社员工的口吻质疑社长兼总编辑李昶,称“杂志社一把手李昶同志不懂装懂瞎指挥、不作为乃至胡作为”,这本有31年历史的杂志已经到了“极其关键的危机时刻”,“随时可能出现全体编辑集体辞职,中国科幻最后的一面旗帜将不复存在!”,并要求撤销李昶一切职务。 2010年4月1日上午四川省科协机关党委副书记李大用表示,四川省科协党组31日对《科幻世界》杂志编辑集体要求撤销社长职务的事件做出阶段性处置,决定暂停李昶的社长、总编辑职务,并要求李昶配合处理遗留的刊号合作问题。 《科幻世界》虽偏居西南,但名声显赫,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 许多国际知名的科幻作家因这本“小众杂志”而对中国着迷。 英国的畅销科幻作家尼尔·盖曼甚至将这本杂志视为“我在中国的家”。 今天已成为科幻作家的杨平,还记得自己1996年时来到编辑部,尽管当时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但“一把年纪的老编辑邓吉刚老师陪我满成都玩,只是为了表达对潜在作者的关爱”。 生长于内蒙古赤峰矿区的飞氘,在《科幻世界》陪伴下度过了整个中学时代。 如今,他已经是这本杂志的主力作者。 在“没有图书馆”的家乡,“这种意外的相逢,整个改变了我的生活”。 为探究竟,中国青年报记者赴成都,针对公开信所涉及的内容进行调查。 最先接受采访的是一群愤怒的编辑。 “家丑不应外扬,但我们实在无法忍受了。 ”其中一人说。 空降的一把手,“不讨论”的总编辑公开信选择在社长兼总编辑李昶赴台湾公干期间发表。 信中要求:“撤销李昶同志在杂志社的一切职务,重新公开选举一位业务素质高且能够带领科幻世界走出迷茫的新领导!”事实上,这封公开信的酝酿时间长达两个月。 去年年末,一次“封面事件”成为“倒社长”的导火索。 一向以精美的原创科幻画作为封面的《科幻世界》,李昶却突然通知,用一张杂志在四川大学办讲座时的照片做封面。 编辑们怀疑,这又是李由于“省钱已经达到了病态的地步”而作出的决定,因为一张正常封面画的价格是2000元。 编辑们和一把手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李昶至今想不明白,自己的提议怎么就会引起这样强烈的反对。 最终,这期杂志在进印刷厂前还是恢复惯例,封面换成了一幅展示“漫射粒子将光线散射到城市每一个角落”的科幻画。 因为“害怕同样的事情还会接二连三地发生”,在茶馆里举行的编辑会上,一个编辑愤怒地摔破了茶杯。 他们决定以公开信的方式寻求解决之道。 中国青年报记者经采访证实,这家杂志社内部仍有编辑对这种公开宣战的行为持观望态度,但大部分编辑表示,“公开信的内容属实”、“能够代表我们的立场”。 为什么最终选择去台湾时发表公开信?“他常常炫耀自己有后台,所以我们才选择这个时机”,一个编辑告诉记者。 公开信中罗列了李昶的7项所作所为,而“李昶同志多次在各种场合和会议上炫耀他的上层关系网,狐假虎威,警告想要上告的员工不要以卵击石”正是其中一条。 编辑们心中对所谓“后台”的担忧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冬。 当时,杂志社“老人”、总编辑秦莉被突然调走,李昶则未经公示即由《国防时报》调入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科幻世界》,他也成了第一个从未在这本特殊的小众杂志工作过就任职的“一把手”。 四川省科协的一位老干部对此很诧异:1998年李昶曾在科协下属的《四川科技报》任负责人,“因为在报社表现不佳才被调走,转了一圈,他竟然又有能量回到科协”。 老读者们开始发觉这份杂志上有了“细微但刺眼”的改变。 曾经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雷打不动地在封二放置“科学”栏目。 因为编辑们相信,“只有多讲科学,硬科幻小说才能繁盛起来”。 但就在2010年2月份的这一期杂志上,已经固执了多年的编辑们失去了力量,封二彩页赫然变为电子游戏广告。 尽管利用彩页做广告是流行杂志的大趋势,但科幻迷们开始追问,“为什么广告可以代替科学?” 编辑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据一些老员工介绍,李昶自从进入杂志社就解散了原有的广告部,并将杂志广告外包给四川兴聚仁广告公司。 这份“仅由李昶一人签署”的广告合同被称为“丧权辱国”,因为合同规定“杂志的所有版面都可以被广告占用”。 《科幻世界》员工称,该广告公司的老总是“李昶同志在《国防时报》工作时的下属”。 李昶感到很委屈。 他并不否认广告公司负责人的确“本身就是朋友”,但他声称,自己进入杂志社前,“根本没有广告,而现在的广告公司每月都能交给杂志社几万块钱”。 然而有“较真儿”的员工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 他们算了一笔账:科幻世界杂志社旗下的期刊,仅以《科幻世界》为例,“2010年头3期杂志共刊登整版彩页广告18个、整版黑白广告5个,按杂志社通常的收费标准计算,广告收益应在60万元以上”。 “几十万和几万,中间的差额哪里去了?”员工们追问。 李昶并没有对这个数字作出回应,但他表示,必要时可以给记者看合同的原件,“只是现在时机未到”。 “因为占了他们的版面,他们就反对。 ”李昶认为这才是编辑们反对广告的主因。 尽管他从未有过幻想类杂志的编辑经验,但在员工心目中,这位总编辑似乎很有自信,“他的口头禅就是,‘没得必要,不讨论’。 ”当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此向李昶求证时,他说:“《科幻世界》就是一本杂志,有什么需要一天到晚讨论的呢?” 随即,他强调自己其实“没什么精力参与编辑会议”。 但这并不妨碍他提出诸多令编辑不满的办刊理念,诸如“让中文编辑写小说,让译文编辑翻译,让美术编辑画图”。 杂志社旗下的《飞·奇幻世界》尽管不是李氏改革的重点,但也成为理念交锋的战场。 李昶曾要求这本杂志“用四分之一的页码来做退稿选登”,这个想法被一位编辑不客气地称为“很扯淡”。 最终,在编辑“争取了很久”之后,改为“选登片断”。 由于实在不能认同领导的种种办刊理念,这个编辑选择辞职离开。 然而让这群科幻编辑更无法想象的“荒唐事”还在后面。 “我们陆续接到读者电话,说在报摊上看到我们科幻世界杂志社又办了新杂志。 ”编辑们这才意识到,“科幻世界”的招牌可能被人盗用了。 为了搞清楚究竟有多少本“野杂志”,他们费了不少力气。 最终发现,除了杂志社旗下原有《科幻世界》、《科幻世界·译文》、《飞·奇幻世界》和《小牛顿》这4本刊物外,市场上又冒出了5本此前闻所未闻但却印有“李昶总编”、“科幻世界杂志社主办”字样的刊物。 这些杂志涉及房产、育儿、教育等多种内容。 经过对比分析,编辑们发现,杂志社拥有刊号的《商》被拆为旬刊,除《商·蜀商》属合作刊物外,其余两刊《商·瞬》、《商·成都买房》均为使用同一个刊号的“非法出版物”。 他们怀疑,李昶私自将科幻世界杂志社的刊号拿来出租或出售。 这个怀疑一旦被证实,则意味着对《国家期刊条例》的严重违反。 条例第36条规定:“期刊出版单位不得出卖、出租、转让本单位名称及所出版期刊的刊号、名称、版面。 ”李昶并不认为这属于“一号多刊”。 “我们的运作有一段时间了,这种方式也不是我独创的。 ”他说,更何况,“那是我们的杂志,(总编一栏)不写我写谁呢?”在公开信事件发生后的第8天,这些备受争议的出版物终于被送到四川省新闻出版局。 此后,记者采访到该局的一位官员。 他表示,“有些刊物原来确实没看到过”,但是否属于非法操作“还需要进一步调查”,并拒绝给出调查进行的明确日程。 这并不是唯一一个在这起事件的调查中进度缓慢的部门。 此前,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机关党委副书记、人事部部长、纪检专员李大用是最早开始调查此事的官员之一。 但在事件发生后的第5天,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仍旧“不知道李昶此次去台湾的公干项目,也不知道他何时回来”。 这样缓慢的调查效率,让编辑们和很多忠实读者不解。 苦里的热闹,沉闷里的窒息“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科幻世界。 ”李昶坚持为自己辩白,编辑的指责让他觉得委屈。 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多,这本刊物的质量和销量并没有出现急速的下跌。 编辑和读者都承认,它的影响力早在几年前就开始缓慢地走下坡路了。 有人进行了一项“纯技术分析”,经过调查,“《科幻世界》每本的传阅率在4~6人”,保守估计,“20年里,全中国有2.3亿人次读过这本杂志”。 直到阅读种类极其丰富的今天,它仍然保持着月发行量13万份的数字——然而比起2001年的发行最高峰,这已整整减少了28万份。 来了“一个不懂行的社长”,并不是这家31岁的杂志社第一次经历困境。 《科幻世界》最困难的时候,曾经只有4个编辑苦撑。 1990年,时任总编辑申请举办世界科幻协会年会,在冲破了国内的舆论阻力后,这个瘦瘦的女人坐了7天7夜的火车,从中国赶赴荷兰,最终在海牙年会上击败波兰,获得1991年年会的举办权。 从此,世界才知道,中国“居然”还有一本科幻杂志。 在那样艰难的时期,编辑们还是坚持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笔会,见见作者。 第二任总还记得,他曾在火车站里冻了一宿,却只接到了两个“从来没听说过的作者”。 即便如此,4个编辑和七八个作者,“挤在招待所里也开了一场笔会”。 1997年,《科幻世界》在北京举办国际科幻大会,谭楷和后来接任总编的房间成了“科幻迷的会客厅”,经常是五六个科幻迷“聊到深夜,就挤一挤,睡在地板上,天亮前肚子饿了,把小冰箱洗劫一空”。 2009年5月,科幻世界杂志社本该迎来30周年社庆,已经退休了的谭楷却“没听说社里有什么动静”,甚至连原本一年一度的笔会都搁浅了。 这个66岁的老人焦虑万分,自己买了一个大蛋糕送到杂志社去。 “当时我特别难受。 拿得起,放不下啊。 ”他说。 2009年5月《科幻世界》整个编辑部里安静得近乎沉闷。 外界曾经怀疑,这是一场因薪酬待遇问题而“集体大爆发”的行动。 但参与此事的一个编辑公开了自己的收入,表示“来到杂志社之后,节缩了部分编辑的编辑费和栏目撰稿费用,但同时增加了员工福利费用,包括节日奖金和年度绩效奖金,整体而言编辑收入比之前事实上略有上升”。 “我们是因为理想才留在这本杂志,如果是因为薪水,我们早离开了。 ”一个曾经在广告公司工作的人,在杂志社做编辑后,“薪水立减一半,只有1800块”。 在这里,几年不调工资也并不稀奇。 在熟悉他们的人看来,这些写科幻、编科幻的人,几乎都是些“不太物质的人”,“只要不是伤害这本杂志,一切都可以容忍”。 2009年调查还在继续,没有人能预测最终结果。 “如果李昶不离开怎么办?”有人问。 “那我们就离开。 ”编辑们说,“毕竟,自由不是全无代价。 ”但这里几乎已经是“中国科幻的最后一块领地”了。 2001年,《科幻海洋》停刊;2003年,《梦想者》停刊;2004年,《科幻世界画刊·惊奇档案》停刊;2005年,《幻想》停刊;2007年,《世界科幻博览》停刊;2008年,《幻想纵横》停刊……从2001年到2008年,国内至少有10本幻想类杂志停刊,死因大多“不详”,外界猜测多是由于“销量不佳和资金缺乏”。 2013年《飞·奇幻世界》停刊。 如今,1994年创刊的《科幻大王》仍在坚持,但却限于邮局订阅,“很多科幻迷甚至都没听说过”。 《科幻世界》会成为这份“死亡名录”上的一行字吗?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不讳:“这明显就是官僚,外行领导内行……如果再这样下去,《科幻世界》肯定完蛋。 ”一个在科幻梦想伴随下长大的读者,如今发出这样的呼吁:“对我而言,《科幻世界》不仅是一份地方刊物,更是我和无数像我一样的人,在这艰苦拼搏、冷漠现实的世界中,一处珍贵的梦想放飞之地。 想要什么,尽管拿去。 但是……请把科幻留给科幻。 ”2010年9月26日上午,四川省科协纪委李大用书记来杂志社宣布了省科协党组于8月30日作出的关于李昶的处理决定:正式免去李昶科幻世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职务,由副社长刘成树全面主持工作。 《科幻世界》杂志社2010年9月26日晚在其新浪微博上透露,四川省科协党组正式免去李昶《科幻世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职务,由副社长刘成树全面主持工作。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aijing/10631.html
华为手机翻身仗 经销商称已基本回血 供应链现交付压力 半年三
她妈妈拿百万爱马仕! 她在奥运村玩 谷爱凌穿百元安踏见潘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