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期认定首席科学专家和若干领域的TOP10、省级动态拥有100名左右科学传播专家、市级拥有1000名左右科学传播达人、县级拥有10000名左右科学传播员……8日,记者从浙江省科协2024年第三季度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该省争取用三年时间,拟动态形成一支“十百千万”科学传播专家队伍,基本实现科学传播专家学科、地域、人群全覆盖。
今年6月,浙江省科协、省委社工部、省科技厅决定联合实施浙江省“十百千万”科学传播专家队伍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十百千万”),并出台了《关于实施浙江省“十百千万”科学传播专家队伍建设计划的意见》。
根据《中国科普统计》数据,2022年浙江省的专兼职科普人员总数13.4万人,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浙江省的科普专职人员数为12504人,位列全国第29位。
“浙江的兼职科普人员占据了绝大多数。如何利用好大量的兼职科普人员积极投身科普事业,激发他们做科普的热情,需要我们建立好的体制机制和平台。”浙江省科协科普部部长龙爱民表示,实施“十百千万”是浙江科普队伍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该计划将有效调动兼职科普人员积极性,提高科普工作质量和效率,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科普生态,共同推动科普事业发展。
记者还了解到,“十百千万”科学传播专家未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科普活动和创作,二是应对重大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时的科学说明,三是优先推荐担任中小学“科技副校长”。
浙江省科普联合会是“十百千万”组织实施机构。浙江省科普联合会副会长王忠民介绍,“十百千万”遵循“依托学科、强化志愿、以用促建、联动共享”的基本原则,突出强调学科背景和科普情怀,用科普实践成效作为重要标准,将遴选一批具有浓厚科普情怀、良好科学道德和学风、学术造诣高、科普能力强的科学传播专家。
目前,浙江省“十百千万”科学传播专家已启动招募,首批专家名单将于9月发布。(记者江耘)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感动中国
获得2007年《感动中国》荣誉的人物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国家科学技术大奖获得者闵恩泽;党的理论传播者方永刚;细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的河南工人谢延信;香港教育界的传奇夫妻钟期荣、胡鸿烈;用爱心唤醒英雄的妻子罗映珍;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牺牲的空军飞行员李剑英;被称为湖南张海迪的残疾人李丽;坚守医德的医生陈晓兰;为救落水者牺牲的年轻军人孟祥斌。 此外,感动中国还向“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开发团队表达了特别致敬。 1、钱学森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阎肃,对钱学森老人这样评价: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 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 寿至期颐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在推荐钱学森老人的时候这样写:辗转回国,钱学森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硬劲;力学、喷气推进、航天技术,钱学森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在研究上的牛劲;东方红卫星、神舟飞船、嫦娥奔月,钱学森给中国航天事业打了足够的底劲;今天,这位中国航天之父所开拓的事业正阔步向前,冲劲十足!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章良,在推荐钱学森老人的时候这样写: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2、闵恩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 把创新当成快乐,让混沌变得清澈,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 点石成金,引领变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国科学的催化剂!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闵恩泽的颁奖词: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 把创新当成快乐,让混沌变得清澈,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 点石成金,引领变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国科学的催化剂!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陆小华,对闵恩泽这样评价:归国五十多年,奠基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以知识报效国家,一生成果难数,开发生物柴油推动绿色化工,凭贡献乐享人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任卫新,在推荐闵恩泽的时候这样写:青春投学,爱国有志;耄耋赤子,报国有恒。 成就卓著,贡献卓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方永刚一个真正的战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一个忠诚的战士,在垂危的时候,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满怀激情的理论家,更是敢于奉献生命的实践者。 在信仰的战场上,他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姿态。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方永刚的颁奖词:一个真正的战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一个忠诚的战士,在垂危的时候,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满怀激情的理论家,更是敢于奉献生命的实践者。 在信仰的战场上,他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姿态。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陆小华,对方永刚这样评价:有人说,理论是灰色的。 他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以他的实践和人生告诉人们,理论是彩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小川,在推荐方永刚是这样写到:他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中,思考中国的今天和未来,他是伟大理论的真诚播火者,他所传播的理论和他的道德人品一起,赢得了青年一代。 4、谢延信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他横竖不说一句话,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他的头却从没有低下!用33年辛劳,延展爱心,信守承诺。 他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谢延信的颁奖词: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他横竖不说一句话,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他的头却从没有低下!用33年辛劳,延展爱心,信守承诺。 他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对谢延信这样评价:这个人对爱情忠贞,对老人孝顺。 谢延信,人如其名,信守一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在推荐谢延信的时候这样写到:家庭是什么,是人世间最可信赖的社会细胞。 谢延信作到的不仅仅是孝,这是对家庭亲人的忠诚,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就是这种忠诚。 5、钟期荣胡鸿烈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 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 为了学生,甘为骆驼。 与人有益,牛马也做。 我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而他们为教育做出楷模。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钟期荣胡鸿烈的颁奖词: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 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 为了学生,甘为骆驼。 与人有益,牛马也做。 我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而他们为教育做出楷模。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对钟期荣、胡鸿烈两位老人这样评价:作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作好事,始终不渝的作好事,把一件好事做到终生!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在推荐两位老人的时候这样写:他们的信仰观照了许多社会无力的角落,当我们每个人都去弥补社会缺位的时候,其实也弥补了更多缺位的人心。 他们为百年树人,更树仁义于百年。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振耀,在推荐两位老人的时候这样写:我想到了中国的武训。 胡钟夫妇本为青年才俊,意气风发,但感于贫困学子,即抛家舍业,投身教育,一座树仁学院就是一座丰碑,永远感动中国。 6、罗映珍把爱人从沉睡中唤醒,是生命的奇迹,还是心灵的力量?她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 甜蜜不是爱情的标尺,艰难才能映照爱情的珍贵。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罗映珍的颁奖词:把爱人从沉睡中唤醒,是生命的奇迹,还是心灵的力量?她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 甜蜜不是爱情的标尺,艰难才能映照爱情的珍贵。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刘姝威,对罗映珍这样评价:谁说久病床前无贤妻?罗映珍用行动告诉我们: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在推荐罗映珍的时候这样写:苦难磨励爱情的坚强,爱情总因苦难而显光芒。 她不仅唤醒了丈夫,也唤醒了许多人在这纷杂时代中对内心情感最深处的拷问。 7、李剑英烟笼大地,声震蓝天。 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 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李剑英的颁奖词:烟笼大地,声震蓝天。 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 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小川,在推荐李剑英的时候这样写到:李剑英说过这样的话:“老百姓对我们那么好,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 ”正是军人的沛然正气与感恩之心,塑造了一位真正的英雄。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任卫新,对李剑英这样评价:生为国生,荣为国荣,碧空长剑,英雄不死。 永恒的十六秒,他用军人的生命谱写了热爱人民炽烈的壮歌。 8、李丽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 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 五年时间,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回报、延伸,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李丽的颁奖词: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 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 五年时间,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回报、延伸,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振耀,对李丽这样评价:我们从李丽的事迹中感到了爱的力量。 李丽也证明这样一点,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凡,无论多么孱弱,只要孜孜不倦,奉献爱心,就一定能够促成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的广大。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在推荐李丽的时候这样写:孱弱的身体,强大的心灵,这个座标对太多健康的躯体是一个提示,让我们更多自省,看到真诚与善良的心灵力量是无边的。 9、陈晓兰虽千万人,吾往矣!曾经艰难险阻,她十年不辍,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的多。 她是一位医生,治疗疾病,也让这个行业更纯洁。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陈晓兰的颁奖词:虽千万人,吾往矣!曾经艰难险阻,她十年不辍,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的多。 她是一位医生,治疗疾病,也让这个行业更纯洁。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彭长城,对陈晓兰这样评价:她只是一个弱女子,却挑起了维护医疗环境纯洁的大任,屡遭报复,陷入困窘,依然坚持,无怨无悔,最终推动主管部门出台多个法规性文件。 她所作的对得起作为一位医生的良知。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在推荐陈晓兰的时候这样写到:一个弱妇女子冒着生命危险揭露行业潜规则,她代表了这个社会核心价值的方向。 10、孟祥斌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 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 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 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孟祥斌的颁奖词: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 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 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 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彭长城,对孟祥斌这样评价:我们常常无时无刻地追问自己人生的意义,也许意义不在于追问,而在于行动。 而孟祥斌用纵身一跃放大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纪宝成,在推荐孟祥斌的时候这样写到:真的仁者视他人的生命如自己的生命,真的勇者愿为他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 嫦娥团队:少年壮志当拿云。 十年磨一剑,实现中华民族千年来的飞天梦。 感动中国评委对于嫦娥团队的评价语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0岁。 副总指挥34岁,副总设计师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36岁。 这是一群航天才俊,为达到“精确变轨,绕月飞行,首飞成功,一年寿命”的探测工程目标,他们针对月球探测卫星的新特点,集思广益开拓进取,短短三年多来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这是一只高度团结的队伍,统一决心、统一意志、统一目标和统一行动。 这是一支不负众望的团队,11月7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当嫦娥一号卫星以超出设计预期的精准度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的那一刻,举国欢庆、全民振奋。 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终于梦想成真。 “我们期盼成功,因为你们的卫星打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昂多高”。 中国航天人再一次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雄辩地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不断谱写新的华章。 中华民族完全能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中国人民大学票价多少钱
中国人民大学门票价格:我来补充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兼有部分理工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 1950年10月3日,经党中央、政务院批准,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 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袁宝华、黄达、李文海先后担任校长。 现任校长为纪宝成教授,党委书记为程天权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广大师生发扬“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优良传统,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积极探索,求真务实,使学校成为我国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学校目前已经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辅以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体系,尤其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领域具有突出的整体优势。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23个学院、13个校级研究所和14个博士后流动站,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及深圳研究院。 拥有6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居全国高校第一;拥有13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拥有全国重点学科25个,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五,其中社会科学居全国高校第一。 在连续七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中国人民大学获选18篇,在人文社科领域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60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8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40个(包括自主设置的29个硕士点),博士学位学科点92个(包括自主设置的22个博士点),一级授权学科14个,成人教育专科专业9个,本科专业11个。 在由教育部评估所组织的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学科评估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5个一级学科整体水平排名全国第一,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位,政治学、农林经济管理、历史学、工商管理也取得了较好的名次,“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实验室”获得批准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均充分展示了学校雄厚的学科发展实力。 中国人民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已故老一辈著名学者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何洛、胡华、尚钺、吴景超、李景汉、安岗、石峻、缪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风、许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刘铮、查瑞传、苗力田、陶湘等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目前拥有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好、科研能力强、年龄梯度合理的教学与科研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1618人,其中,教授476人、副教授581人。 博士生导师474人。 此外,还有193位学术造诣精深的国外学者和930位国内各界知名人士担任(或曾担任)学校的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拥有14名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22人,7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有28人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程”,11人荣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50人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所占各项比例均在全国或北京市高校名列前茅。 学校有25位专家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成为全国入选人数最多的高校;有13名教授入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其中,黄达教授担任委员会顾问罗国杰、曾宪义担任委员会副主任。 ),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 中国人民大学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最多、门类最全、综合水平最高的优势,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的理论型、应用型、管理型人才。 从陕北公学至今,学校共培养了18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包括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政治学家、法学家、企业家、哲学家、教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各级党和政府高级领导干部以及新闻、法律、文学艺术工作者和其他优秀人才。 学校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人,其中本科生9571人,研究生9427人(含研究生单证教育的学生(MPA、MBA、法律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约为1:1,是全国这一比例最高的研究型大学之一。 有外国留学生1165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约1万人(其中80%以上是本科生),网络教育在册生约3.8万人。 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积极面向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同时通过教授考察团、挂职锻炼、课题研究等形式,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 “十五”期间,我校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2500余项,获得经费2.4亿元,立项数和经费数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高校第一位。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先后同32个国家和地区的125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引进、翻译出版了大量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 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米切尔斯宾思、约翰纳什、莱因哈德泽尔藤,当代金融发展理论奠基人、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转轨经济理论奠基人、著名经济学家帕德玛德赛,就业与增长理论奠基人、著名经济学家埃德蒙德菲尔普斯,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让-雅克拉丰,欧洲专利局局长阿兰蓬皮杜,联合国经济政策特别顾问、著名经济学家贾格迪什巴格沃蒂,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尼克拉斯斯特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日本一桥大学校长石弘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伍德福德、夏威尔萨拉-伊-马丁等知名学者为名誉教授,授予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哈桑尼、罗伯特蒙代尔,阿根廷前总统德拉鲁阿、日本前首相竹下登,新西兰前总理、前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迈克穆尔等一批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 学校还是我国著名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料中心、信息中心和图书出版中心。 学校图书馆设施先进,馆内藏书250万册,并设有“教育部文科文献信息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我国收集、整理、存储、发布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和管理科学信息资源的权威机构,编辑的年度报刊资料索引是中国四大文献检索索引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个大学出版机构,是我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 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前对中国人民大学十分关心并寄予厚望。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也极为关心。 江泽民同志曾先后两次为中国人民大学题词,并于2002年4月28日,亲临学校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衷心祝愿中国人民大学“在新世纪创造新的成就,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也对人民大学寄予厚望。 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高举“发展是硬道理”的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力为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
普洱茶十年: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播
普洱茶十年: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播普洱茶十年: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播:作者简介:陈杰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拉开了科学普洱的序幕:一、《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正式颁布。 二、设立没有围墙的研究院,让科研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三、用科学奠定普洱茶新商业文明从事近三十年微生物研究工作,曾任美国凯耐特生物制药研究员。 2002年开始转向普洱茶深加工的研发,任蒙顿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参与中国大陆第一个专业生产普洱茶膏的企业。 完成了中国古代普洱茶膏的破译工作,制定了第一个现代普洱茶膏企业标准和检测标准,主导研发了系列普洱茶膏精品,成为现代普洱茶膏的拓荒者。 2006年1月6日,其研发的代表普洱茶膏最高境界的“普洱茶母”(非卖品)被云南省博物馆收藏。 近几年来,其又从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角度尝试搭建普洱茶的价值链,并先后发表了《普洱茶的四大价值》、《普洱茶未来五十年》等系列专业文章。 、在中国众多的茶叶品种中,普洱茶是一个另类。 虽然它的生产与品饮有近千年的历史,但它的传播却一直受到局限,在二000年之前,除了西藏、广东、香港及台湾地区之外,极少有人知道普洱茶,品饮过普洱茶的人则更少。 甚至就连普洱茶的产地云南,很多人也不知道普洱茶为“何物”。 云南生产的普洱茶基本上是外销品,在本地消费的极少,因为在当时,云南本地人钟情的茶仍是“滇绿”,是绿茶与红茶的天下。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难理解,因为普洱茶第一功能就是“解油腻”与“刮肠通泄”,相对以前中国人面临的温饱困境及营养不良,普洱茶显然不适合他们品饮需求。 因此,我们说普洱茶的兴起必须有一个社会与经济的前提:即社会走向富裕,人们开始寻求更高一级的保健与养生方式,并通过这种方式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物质与精神需求。 普洱茶正是具备了与现代社会相匹配的诸多要素,才有可能成为人们(准确地讲是一部分人群)品饮茶叶的首选。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以前对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就显得很少。 以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例,在国家级权威杂志上发表的茶叶论文及科研成果,普洱茶所占的比重不及绿茶的十分之一。 以至到了本世纪初(准确地讲在二00五年以前),在中国最权威的茶叶研究机构——中国茶叶研究所,你找不到一个普洱茶专家,但却能找到一批(不是一个或几个)绿茶专家、乌龙茶专家,甚至红茶专家。 当然,我们这样评述并非说以前普洱茶的科学研究是一片空白。 应当说,自上世纪五十年开始至上世纪末,普洱茶的科学研究有两方面骄人的成绩:一是茶树品种的培育,如云抗10号、云抗14号及紫娟茶等,都先后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二是由勐海茶厂开创的“渥堆发酵法”,不仅获得了普洱茶生产技术领域的省级科技成果奖,同时也为普洱茶后来的兴起与迅速传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虽然如此,我们仍坚持一个评价,普洱茶的科学研究不仅落后于其它茶类(主要指绿茶与乌龙茶),同时也与普洱茶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匹配。 更准确地说,普洱茶在基础研究、功能分析研究、生产与制作工艺研究及深加工研究方面都逊色不少,某些环节则差距很大。 在中国大陆,对普洱茶真正进行科学研究是在本世纪初。 但这个时期的科学研究基本上是零散的,很多的实验方法与实验手段相对也是落后的。 倒是这个时期普洱茶的文化研究却是突飞猛进,从茶马古道到普洱茶的历史演变,都在云南文化专家与学者的研究报告和专著中清晰的显现,对普洱茶的传播与推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虽然这个时期有一些科研论文及研究报告的发表,但与普洱茶的文化研究相比,其技术层面的科学研究仍是落后的。 真正对普洱茶较系统的科学研究应是在二00八年之始。 因为从这一年开始,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开始呈系统化、规模化趋势。 大量的实验报告、研究论文、科技成果,形成普洱茶研究的主流,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层出不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由此,我们也习惯将2008年称其谓“科学普洱元年”。 实际上从这一年开始,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拉开了科学普洱的序幕。 一、《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正式颁布2008年10月17日,云南省政府、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北京召开云南普洱茶标准介绍暨产销座谈会。 并正式发布《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该标准已于2008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2008)的颁布不是一个简单的政府行为。 它解决了过去普洱茶生产与质量监督无法可依的难题,是普洱茶生产与质量监控的根本大法。 云南省政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步形成的三级科研网络:即省、地(市)、县的茶叶专门研究所或机构,依据这个标准为核心,开展更为“贴切”的科学研究,包括指导辖区企业技术进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运转。 “保护环境、建设有机茶园、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提升装备水平”成为基层茶农与生产企业的共识。 换句话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普洱茶界真正落地生根。 正是这种热情,云南普洱茶出现了三种令人心慰的现象。 1、对古茶树与古茶园的保护已由过去单纯的保护向科学养护转变。 云南近几年凡是有古茶园的区域几乎都出台了保护当地古茶园的条例与细则,并对凡是有古茶园的区域重新进行规划,尤其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培育。 这项工作前所未有,从政府到企业到茶农,对古茶树与古茶园的科学养护已经形成“全民共识”;2、自觉将茶园的管理向有机茶园标准靠拢。 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普洱茶价格的暴跌而带来的普洱茶产销的“趋冷”,并没有挫伤茶农与企业的信心。 相反,在云南省各级政府的号召与指导下,人们痛定思痛,快速总结了以前的不足,下决心从普洱茶生产的源头抓起。 于是,向有机生态茶园的管理靠拢,在云南茶业主产区强力推进。 由此,近几年云南各地申报有机茶园认证的企业逐年增多;3、生产企业的厂房与设备更新速度在加快。 过去普洱茶生产企业的加工条件几乎可以用“脏、乱、差”形容。 近几年,绝大部分企业,都在探讨科学的工艺流程及科学的质量管理程序。 其生产环境与设备水平的改进与更新速度可谓突飞猛进。 在2005年以前,云南的普洱茶生产企业,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就其总的装备水平均落后于浙江、福建、江苏等产茶大省的平均水平。 但到了2011年初,这种局面得到彻底改变。 现在的情况是,云南普洱茶企业总体的装备水平远超于其它产茶大省的水平。 其专业化、标准化、数字化的水平也处在全国前例。 更加可喜的是,云南的普洱茶企业已不满足只停留在通过QS的水平,即所谓的“达标”,而是向更高标准ISO/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迈进。 应当看到,近几年申请这方面认证的企业也呈现逐年增多的态势。 二、设立没有围墙的研究院,让科研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就在《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2008)颁布四个月后,另一场科研大戏在云南鸣锣上演。 2009年4月,由云南省委组织部、农业厅、科技厅牵头、普洱市政府主办的“百名海外归国博士——科学普洱在行动”的活动,拉开了多层次科学研究普洱茶的序幕。 虽然这次活动见诸报端的信息很少,大量的科研课题尚在研究中,其科研成果的发布还需要一段时间。 但它真正的意义是在云南、乃至全国树立了一个好的科研机制:即大科研、跨学科、多层次、重参与的体系的构建。 “没有围墙的研究院”这一架构的设置不仅满足了科学研究普洱茶的要求,也附合当前国际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主流思维。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次活动?解释或许很多。 但有一个解释却是必然:就是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必须与时代同步。 过去,当我们面对普洱茶--------无论是研究者、茶农、生产企业、经销商甚至消费者,都有过种种疑问:普洱茶为什么“解油腻”?普洱茶为什么能够“降血脂”?普洱茶为什么越陈越香?普洱茶为什么可以降血糖?普洱茶到底是“药”?还是食品?诸如此类,或许还有一大堆的“为什么”再等待我们的回答。 这些疑问伴随2007年普洱茶“暴跌”达到顶峰。 面对种种的质疑,无论是我们,还是消费者都不能满足于原有的“经验之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人们不再满足于“我认为”或“古人云…”等等的简单说辞。 人们需要用更科学的实证方法(也是实验方法获得的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来诠释普洱茶。 这恰恰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表现,也是普洱茶发展到今天无法规避的必然。 实际上,即使没有这些疑问,我们也有责任将这些问题搞清楚。 我们经常说普洱茶是我们人类“陌生的朋友”,是因为我们至今不知道它内含物质到底有多少,绝大部分的物质还没有被我们发现。 我们沿用常规的检验方法发现了一些物质,也清楚知道它的功能。 但是,我们仍存在很多的疑惑:我们可能知道它“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 其中,它最核心的生命基石----染色体、基因、脱氧核糖核酸(DNA)等等,都存在很多未解之迷。 面对这样一些难题,我们首先应当清楚的是,解决这些科学难题不是一个科研单位或几个专家学者所能做到的。 它需要多个科研单位,甚至是跨省、跨国界的科研机构协同与合作,形成大科研、跨学科、多层次的研究氛围。 以普洱茶生物发酵领域为例,它就涉及多个生物学门类,有生物科学(偏重于动物学、植物学、环境生物学等);生物技术(偏重于实验技术,如细胞、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生物工程(偏重于工业生产,如发酵工程等);生物医药(偏重于药品研发等);生物信息学(偏重于利用计算机解决生物学问题,多做于蛋白质结构分析等);还有动植物检疫、生物安全等几十个专业。 因此,“没有围墙的研究院”恰恰是基于这些因素做为出发点的。 它不仅在中国茶业界树立一个好的科研思路,也必会为普洱茶蠃得美好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没有围墙的研究院”主要的科研任务分为六个方面:1、基础研究。 包括普洱茶内含的化学成分,大叶种茶叶的基因图谱、普洱茶活性成分的生物转化机理,普洱茶发酵过程中色、香、味的演化过程与机理,年份茶理化指标的鉴别方法与标准等等;2、功能性研究。 包括普洱茶解酒与护肝的功能与机理,普洱茶解油腻、刮肠通泄的原理,普洱茶抗辐射的机理,普洱茶提升人体免疫功能的机理等等;3、药用成分及药用机理的研究。 包括普洱茶降血糖的研究,普洱茶降血脂的研究,普洱茶降胆固醇的研究,普洱茶抗动脉硬化的研究,普洱茶抗癌的机理研究,普洱茶抗氧化机理的研究,普洱茶饮用安全性研究等等;4、传统工艺水平的提升。 包括普洱茶微生物发酵的机理及发酵模型,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生物酶及酶促发酵的机理,普洱茶发酵过程全自动流水线设备的研发,普洱茶压制设备的改进与提升,普洱茶无菌化生产流程环境要求与标准,普洱茶环保包装物的选用与标准等等;5、陈化机理。 包括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品质变化的研究,普洱茶不同区域、不同方法陈化的动态模型研究等等;6、深加工产品研发。 包括纯茶饮料(不含香精、防腐剂、色素等添加剂),固态速溶茶(粉、膏),茶叶香水(不含香精、防腐剂、色素等添加剂),普洱茶内含化学成分单体的萃取与产业化(如茶红素、普洱茶皂素等),普洱茶酵素等等。 以上六个方面的科研课题,我们可以看出,“没有围墙的研究院”是遵循一种“大思路、大科研、跨学科、多领域、多层次、重参与”的科研思路与方法。 2009年九月,由云南省主持的“普洱茶科学研究研讨会”上,发布的较大的科研课题二十多项,小的科研命题近一百项。 而且近两年又新增了若干新的科研项目。 三、用科学奠定普洱茶新商业文明普洱茶是一种茶品,也是一种商品。 过去,普洱茶界只满足于传统的模式,以粗放型的生产、销售为核心,忽略品牌与特色的构建。 更缺乏一种科学的统筹与精细化的管理。 有些企业则更热衷商业炒作,出现了多个盛于炒作、败亦炒作”的典型。 很多人愿意将2008年前的普洱茶界戏称为“普洱江湖,可以反映出行业的浮躁与急功近利的不成熟等弱点。 用现代科学文明与现代科学方法规范企业的行为,成为普洱茶界共同思考的课题。 于是,专业化、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品牌化成为普洱茶发展的主流思维,唱响了用科学奠定普洱茶“新商业文明”的序曲。 “新商业文明”是什么?新商业文明的提法起源于2008年国际社会爆发的金融危机之后。 当时国际上很多知名学者在对这场金融危机冷静地思考之后发现:发达国家所崇尚的现代文明背后,隐藏了诸多商业欺诈、贪婪、盲目、浮躁、功利思想等等的弊端。 究其责任是社会责任与社会道德的缺失。 因此,提出了八字“新商业文明”:开放、透明、分享、责任。 同样,相对普洱茶,我们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不能靠简单的修补。 而应当以科学的态度,乃至科学的方法重新搭建普洱茶特有的价值链,诠释普洱茶的“新商业文明”。 那么,普洱茶“新商业文明”是什么?以科学的方法生产高品质的茶品,通过文明的传递向客户输送“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需求与精神愉悦的享受,实现普洱茶“大健康”的社会责任。 这里,科学是第一位的,每一个过程与环节都必须渗透科学的精神。 换句话说,在科学精神的引导下,使科学方法贯穿于每一个环节。 普洱茶做为一种商品,已不是简单的茶叶集合与叠加,是科技力量的集中体现。 近几年,云南众多的普洱茶企业围绕普洱茶“新商业文明”进行有益的尝试与探索,虽然有些企业并不明确普洱茶“新商业文明”的内容与提法,但他们的种种做法与最终所实现的目标都与这一提法悄然一致。 或许,正因为坚持这一科学的方法,促使云南普洱茶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形成蔚为壮观的企业集群。 如勐海大益茶厂,做为建厂达70年的老企业,一方面始终坚守传统工艺的阵地,使“大益茶制作技艺”在2009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时又坚持传统与现代并重的原则,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传统工艺进行有效梳理。 2010年大益集团又获批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使企业总体的科技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更为可喜的是大益茶厂独创了大益茶道,并以“惜茶、爱人”为茶道宗旨,以“洁静正雅、守真益和”为核心理念,形成了一整套和谐、统一的茶道思想体系。 这种以茶为媒,通过识茶、赏茶、饮茶来学习礼仪、陶冶情操、增进友谊、修身养性,最终促进精神的享受与人格的完善,由“益己”达致“益人”、“益世”的追求。 面对这些举措,我们还能简单视为一种销售技巧?还是一种文明的传递?如柏联普洱茶庄园,更是巧妙地将茶园与茶厂融为一体。 这种庄园的概念是由柏联集团搭建与引入,在云南是第一个,在中国大陆上万个茶企业中也是第一个。 它不仅壮观、优雅,是普洱茶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巧妙融合,更是近几年中国茶叶企业发展的经典。 它的主要优点是实现三种无缝衔接:一是实现了茶园与茶厂的无缝衔接,茶厂直接管理与监督茶园的各项指标,包括申请有机茶园认证,使品质的监督从源头抓起。 我们经常说普洱茶的品质应当从源头抓起,这个源头其实就是茶园。 这是庄园产业的第一个特征;二是实现了茶叶从采摘鲜叶到进入茶厂的无缝衔接。 这中间无需运输过程,避免了运输环节可能造成的二次污染,确保了原料的品质。 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全过程的无缝衔接。 而不像一些企业是从收购茶农或初制所的晒青毛茶入手。 这是庄园产业的第二个特征;三是实现了消费者与普洱茶生产过程的无缝衔接。 柏联普洱茶庄园有意识修建了一条环厂的观光走廊,它虽然坚持观光者与生产现场隔离,只是隔离的方法采用透明的大玻璃幕。 观光者可透过大玻璃看到普洱茶各个生产车间及生产制作过程。 这种不轻易让观光者进入生产作业现场(同样是为了避免二次染菌及作业环境的清洁化),又让观光者对普洱茶的生产过程产生最直观的了解。 这也是庄园产业第三个特征,也是对消费者最有魅力的地方。 值得很多企业借鉴和学习。 因此,普洱茶庄园的搭建绝非一个简单概念,也不是在茶园建一个茶厂或将茶厂周边栽一圈茶树这么简单。 它的公开、透明是茶企业现代文明的体现,更是企业对自身品质自信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需要补充的是,就普洱茶“新商业文明”的提法而言,第一个倡导者便是柏联集团董事长刘湘云,在2008年底,她率先提出将普洱茶纳入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 她反对简单的推销,更反对过渡的炒作,她更愿意在向消费者展示与品饮普洱茶的同时,一并推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普洱市永年茶厂,它所生产的普克puerhkiss系列产品近两年成为上海高端白领的新宠。 它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通过提升发酵技术,使熟茶的品质堪称一流。 同时又引入花草茶的概念,使普克puerhkiss系列产品即有传统特点,又具备时尚特性,深受白领阶层的喜爱。 形成了普洱茶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这种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对普洱茶的传播有着积极意义。 我们说固守传统是好的,但是拘泥于传统则是落后的,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则是科学的。 如天士力生产的“帝泊尔茶珍”,它的主创者沈培平、盛军、阎希军在研发产品的同时,动用了近百名国内外科学家参与其中。 虽然“帝泊尔茶珍”从表面上看与其它企业生产的普洱茶粉相似,但对其进行的各项功能性研究则前所未有。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围绕一款产品投入的科技力量只此一例。 这种大兵团研究的方法是“没有围墙的研究院”最具成果的一项演练。 我们更愿看到它继续深入并硕果累累。 如蒙顿茶制品,是一家普洱茶深加工的企业,专业生产普洱茶膏。 他们在实践普洱茶“新商业文明”中最大的特点是本土化策略的成功。 做为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他们没有从总部派入一兵一卒,企业所有人员都在云南当地选聘。 因为他们坚信科学重在培育——培育产品、培育市场、培育人才。 同时,他们又第一个在香港成立了“中国茶膏博物馆”,并率先在昆明成立了展示中心。 为普洱茶深加工提供了一个很好范本。 当然,优秀的企业还有很多。 这里不一一例举。 我们应当看到,普洱茶“新商业文明”刚刚起步,尚处在实验与摸索阶段,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无论走多长的路,我们都要相信科学的力量。 因为——只有科学才能塑造高品质的茶品;只有科学才能实现文明的传递。 我们将传统的销售用文明传递替代,寄希望于销售向更文明、更科学的模式转变:只有科学才能让人们认同健康生活方式,并在认同的基础上,去不断尝试、体验,并达成同识,形成生活习惯,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才能得已确立:只有通过上述种种科学的方法,普洱茶才能真正践行它的社会责任,以其实现“新商业文明”的价值。 没有科学的精神与科学的方法,普洱茶“新商业文明”只能是一句口号或者成为摆设,没有任何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