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探讨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角色与影响,凸显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特征。中国与世界保持着一种共生关系,同时要应对同西方贸易伙伴的紧张关系。中国在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与西方国家固守“零和”思维不同,中国致力于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高质量合作,促进全球南方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共享发展成果,开创共同繁荣。
作者:侯赛因·阿斯卡里
(HusseinAskary)
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不久前闭幕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讨论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角色与影响。中国的发展既孕育着战略机遇,也伴随着风险挑战。一方面,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构建起了紧密相连、休戚与共的共生关系;另一方面,中国面临着来自美国与欧盟等西方主要贸易伙伴的公开敌视态度。在此背景下,中国致力于团结新兴的全球南方国家,同时秉持平等与尊重的原则,维持与西方国家的稳定关系。
要深入理解中国如何应对当前的挑战与机遇,关键在于明确中国当前在其现代化进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去年,中国经济体量占据全球GDP的17%以上,并展现出持续增长的稳健态势。作为全球制造业的领军者,中国制造业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5%。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建筑机械及电信等多个领域均跃居世界领先地位;同时,在天基导航、航空航天及核技术等领域,中国企业也正在迅速崛起,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跻身世界前列。
然而,这仅仅是当前现状的冰山一角。三中全会聚焦于在中国经济和文化建设各方面加快科技发展、创新和人才培养,以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人工智能、数字化及机器人技术进步的加持下,中国整个工业部门的生产力将出现突飞猛进。此外,在核聚变、新材料、生物技术(包括农业领域)等新兴领域内不断涌现的新科技突破,正引领中国经济迈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中全会另一项重要的成果是,中国将致力于完善“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高质量合作机制。虽然相关细节尚未公开,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发展倡议之一,其作用与影响正日益显著。在“一带一路”倡议的第一个十年里,我们见证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基础设施发展浪潮,有力推动了各国、各地区和各大洲之间的互联互通。然而,其最终目标并不仅限于促进贸易流通,而是旨在将世界经济,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的经济提升至一个更高的水平。
高质量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助力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依托自身比较优势实现工业化,消除贫困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对此积极响应,通过向这些国家输送资本、技术和知识,助力其发展。因此我们看到,由中国公司建造、雇用当地劳动力的工业园区在非洲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包括埃及、埃塞俄比亚和乌干达等国家。在此背景下,全球南方国家正逐步摆脱单极世界秩序下作为廉价原材料出口国与昂贵工业制成品进口国的角色定位。
中国并不是简单地将低端产能转移至其他全球南方国家,更重要的是为这些国家建设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并培育实现工业化所需的熟练劳动力。以乌干达姆巴莱市的工业园区为例,其成功建设离不开中国援建的卡鲁玛水电站和长达370公里输电线路,以及对当地劳动力的精心培训。
让我们通过具体实例来理解中国的崛起如何推动了全球南方国家的蓬勃发展。在教育领域,特别是自然科学、工程学与农业科学领域,2018年中国高校招收的非洲学生数量超过了美国和英国高校。最新数据显示,非洲及东南亚等地区的学生群体正日益将中国视为其首选的教育深造目的地,这一趋势背后,不仅是出于经济激励的考量,更是对中国教育质量的认可。选择自费赴中国留学的学生数量在十年内几乎翻了一番,至2018年已达到近43万,而获得奖学金的留学生只有6.3万。
以中国为首的全球南方国家的经济崛起,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除金砖国家外,亚洲、非洲及美洲的许多国家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列。在全球南方国家看来,中国是着眼长期发展的可靠伙伴,是和平稳定的推动者。中国的崛起犹如一股强劲动力,正引领并带动全球各国共同进步。这一过程中,中国积极分享自身的发展成果,不仅彰显了对他国的同情与尊重,更是“合作共赢”这一科学经济原则的具体诠释。换言之,中国的繁荣,离不开世界的繁荣。
正如最初所预测的那样,中国无法在全球贫困与冲突中独自实现繁荣与发展。中国不惧怕公开竞争,因为其自信根植于不懈的奋斗和明确的发展愿景。无论西方大国是否固守“零和”思维与虚假优越感,继续奉行对华敌视策略,中国都将继续并加快与其他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而全球南方国家也日益将中国视为实现平等发展的引领者。
高端智慧传播与交流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Global South is gravitating toward China"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唐文若
编辑:张钊
实习生孙维苹亦有贡献
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特点的论文
21世纪初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的特征。 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8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将深刻地影响21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加深和知识经济的推进对新世纪的影响最大。 国际贸易、投资与生产的变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晴雨表。 反过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又在质与量两方面影响着国际贸易、投资与生产。 21世纪前5年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21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形成的,它同20世纪的国际政治、经济现实紧密相关。 20世纪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建立在两次世界大战和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世界之上。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反映在经济上,实质是两种经济体制的竞争。 90年代初,冷战格局随着苏联和东欧剧变而宣告结束。 90年代前期,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从衰退到缓慢回升的阶段。 发生在90年代后半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起的世界经济陷入低谷,也说明现在的世界经济体系并不完全适应变化中的国际经济的需要。 (一)世界经济仍处于调整期,呈现低速稳定增长态势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激烈动荡的阶段,出现了两次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的局面,最终导致90年代的全球平均经济增长率低于80年代与70年代。 由此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期,一方面,在世界不同区域,经济状况的差异比较大;另一方面,这个调整在对世纪的前5年还将继续。 (1)东亚地区的经济调整将基本完成 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最近20年,东亚经济年平均增长8%,远远高于全部发展中国家年平均4.3%、发达国家年平均3%的经济增长率。 东亚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同时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与投资市场之一。 1997年的金融危机不仅打断了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不同程度蔓延到了其他地区,对90年代末世界经济的影响很大。 因此,我们的一个基本观点是,21世纪的前5年中,东亚经济将进入一个低速、稳定增长的阶段。 东亚区域各国将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以求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的增长点。 东亚区域经济复苏,对我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贸易与投资方面。 我国同东亚其他国家的竞争将会加剧。 (2)以欧洲联盟为代表的欧洲经济将逐步走出低谷欧洲经济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但欧洲的不同区域其影响力又有较大的差别。 欧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块,俄罗斯、独联体和欧洲其他国家以及波罗的海三国为一块,这一块除俄罗斯外,其余国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甚显著。 第二块是前东欧国家(现在一般称为中东欧国家),包括10个国家。 它们在政治、经济方面都积极向欧洲联盟靠拢,但自身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较小。 中东欧国家同我国的经贸合作规模较小,对我国的影响也不大。 第三块是以欧洲联盟为代表的西欧国家。 这一块是欧洲经济的主要部分,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极大,同我国的联系也很密切。 进入21世纪时,欧盟在经济调整方面将可能加快步伐,其经济增长速度仍将维持低速稳定增长的态势。 21世纪前5年,欧盟对世界经济将会产生影响的事件有:欧元完成过渡阶段正式进入流通领域和欧盟的东扩(第五次扩大)。 欧元能否顺利完成过渡正式进入流通,对世界经济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1999年1月1日欧元在领定同区内各成员货币汇率的同时,正式亮相。 原本各国寄予厚望,预测欧元将是一种强势货币,但欧元一登台很快就开始持续走低。 欧元走低是有利于欧盟经济发展与调整的,它可以推动欧盟出口增加,但欧元走低却不利于欧盟形象,也不利于欧元区下一步的扩大。 如何提高人们对欧元的信心,是 欧盟进入新世纪时的一项重要任务。 欧元的发展必定会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欧盟已经开始了东扩的行动,准备将中东欧10个转轨国家和1个地中海国家分批吸纳到欧盟。 东扩如果成功,欧盟将由现在的15国扩大到26国,从长远来说将使欧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尽管欧盟在一体化进程方面进展较大,但它在经济调整方面也存在一些难题。 例如,目前的失业率仍处于较高水平(1998年为10.6 %)。 降低失业率成为欧盟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还有如欧元区成员同其它欧盟成员之间的经济协调问题。 经济一体化的任何措施、行动,都必须首先确保整个欧盟一体化不受到损害。 (3)美国仍将保持世界经济领头羊的地位美国在21世纪的前5年中,将进一步调整其以全球为目标的政治、安全和经济战略。 依据在经济、科技领域的绝对优势,以加强其在全球的主导地位,继续发挥对整个世界绎经济的领导作用。 1996年7月,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发表的题为《利国的技术》报告,得出的 一项结论是,“到20世纪结束时,信息将成为世界经济系统中的最重要商品。 美国创造知识 的速度以及利用新知识的能力,将决定下一世纪美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在信息产业发展的强有力带动下,美国经济已连续增长约107个月。 从美国经济目前调整的情况看,只要没有重大偶然因素,未来5年中美国经济将保持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受到90年代后半期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因此进入到了一个调整阶段。 这一调整在下一世纪初的5年里可望完成。 整个世界经济将呈现低速、稳定增长态势。 发达国家以及受90年代末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调整速度可能会快一些,调整的效益更容易体现。 从经济调整的内容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将处于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水平。 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仅仅处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的时期,但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进入“先进经济体”的行列。 在21世纪的前5年里,这部分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走向将趋于明确,它们努力在科技、信息、服务和管理等领域推进和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 发达国家将真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它们的经济调整是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知识与智力资源,借助所拥有的强大经济基础,在世界范围内获取高额利润。 这次世界经济调整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可能到2005年方能结束;二是涉及范围广,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将被卷入这一调整的潮流;三是调整内容发生质的改变,不仅要解决产业结构失衡问题,而且要通过科技和信息来推动这一调整进程(二)贸易的增长速度将继续超过生产的增长速度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增长率连续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率。 世界贸易增长与生产发展的相关程度不断提高。 据一份研究报告称,1960年一1969年间,世界生产每增长1%,世界贸易量增加1.42%;1970年—1979年间,世界生产每增长1%,世界贸易量增加1.25%;1990年—1994年间,世界生产每增长1%,贸易量增长2%。 贸易增长与生产发展的相关度达到空前的水平,并且还在不断提高。 世界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将使世界各国(地区)的比较利益更加明显,促使各国进行进出口结构调整。 如果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得以更好地推进,将使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获得一定改善。 国家间的贸易活动将更加频繁,贸易仍将是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在21世纪的前5年里,国际贸易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原材料等初级产品贸易数量将大幅增加,但价格则相对较低且变化无常。 同它相对应的是,制成品贸易将大幅增长,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将占世界贸易总额的较大比重。 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人口增加的压力将推动初级产品贸易的发展。 第二,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最不发达国家只能依靠初级产品出口量的增加,缓慢推动经济增长。 第三,世界出口商品结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展示知识化经济时代的特征。 以微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光导纤维、航天工程海洋工程、计算机软件和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工业日新月异,极大地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从而推动出口商品结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深加工、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将成为制成品贸易的主要内容。 (三)国际贸易格局分布不平衡加大经济差距21世纪初的前5年,国际贸易格局分布的不平衡将进一步拉开不同类型国家间的经济差距。 下述几个方面的状况可能在未来5年里继续存在。 (1)发达国家仍将占据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 (2)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 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加到国际贸易中来,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在增加;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所占份额下降,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主导地位的丧失。 (3)发展中国家内部将进一步拉开差距。 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重要的贸易国,在经济发展上更接近于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水平。 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基本上仍处于原料提供国和制成品销售市场的地位。 这些国家由于处在国际生产与分工体系的最底层,受到种种国际、国内因素的限制,因此,从国际贸易的发展中获得的利益将是有限的,经济可能继续处于低水平状态。 (四)跨国公司、区域经济合作对国际贸易的推动国际贸易发展中,服务贸易将会有很大发展,在整个贸易中的比重将显著加强,可望由90年代中期的约1/5强,上升到21世纪初的1/3以上。 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与商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力,在下世纪初的国际贸易中,必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对贸易的推动也将是十分明显的。 无论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还是亚欧经济合作,或者是跨大西洋的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其目标都是推动区内相互贸易的自由化。 北美、西欧、日本、东亚和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将保持世界主要市场或重要市场的地位。 这是同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的。 (五)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变化(1)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银行贷款、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 21世纪初国际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变化,是证券投资将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这是信息革命推动下,金融全球化发展的结果。 另外,国际直接投资在下世纪初,仍将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形式,但投资的方式将有很大变化,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十分显著。 (2)未来几年国际资本的流向仍然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也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输出国。 一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吸收国。 原因是这部分国家在下世纪初,将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自由化和私营化将进一步发展。 (3)伴随国际直接投资在21世纪的扩张,投资部门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即从初级产业、资源加工型产业转而投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将进一步趋向于采用兼并与收购。 (4)跨国共购继续成为外国直接投资(下文简称FDI)的重要方式。 东道国吸引投资的目的是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而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目的则是为了在国际间增强竞争力,两者之间必须进行协调。 从国际间的情况来看,能否更多更好地吸引FDI,关键在于能否采取适应跨国公司的政策。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1998年全世界有60个国家对145项涉及外国直接投资的法规进行了修改,其中136项(占总数的94%)的修改是为了给FDI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21世纪前15年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世界经济的调整完成,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期 在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推动下,世界经济调整的完成,将使各国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在更大范围内追求要素的最佳组合。 整个世界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时期。 (1)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性经济调整将推动各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特别是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推动者的发达国家以及经济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因利用了这次经济调整的契机,不同程度地将高科技、信息和知识作为下一个世纪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所以其发展将是很迅速的。 因此,下一个世纪前15年内,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源于高科技,信息和知识在投资、贸易和生产等领域的高度应用。 (2)下一轮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会继续加剧世界经济的不平衡。 对于“边缘化”国家来说,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 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1971年制订了最初的最不发达国家标准,到1994年进行了5次修订。 伴随着每一次修订,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也在增加。 按照1994年的标准,到1994年底全世界共有48个最不发达国家(1971年时有25个),分布在非洲(33国)、亚洲(9国)、美洲(1国)和大洋洲(5国)。 上述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是未来15年里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不稳定因素。 消除贫困,缓和不平衡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贸易自由化成为基本潮流,但仍有变数存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在未来15年里将形成机制化。 不仅区域经济合作圈内部,贸易壁垒将极大地降低甚至基本消除,而且区域经济合作圈相互之间的贸易自由化也将得到极大发展。 贸易自由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基本潮流。 在贸易自由化潮流下,发达国家是主要获利者。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自由化不啻是一把双刃剑。 它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本国市场与本国工业将受到发达国家资本强有力的冲击。 从总体趋势上说,贸易自由化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贸易因此将得到迅速发展。 但应当指出,一些国家为了本国的国家利益,将会制造出一些新的贸易壁垒,从而对贸易自由化形成障碍。 当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努力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还未来得及处理如何将其国内经济政策适应世贸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规则这类严肃问题的时候,发达国家已把更多的新议题,列入世贸组织新的议事日程中去了,使这些国家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 例如,贸易与环境保护,贸易与劳工标准以及贸易与竞争政策等等类似的“新贸易问题”,都已列入了世贸组织的谈判议程。 这些问题以抵制“生态倾销”、“社会倾销”及“不公平竞争”为借口,必然会给21世纪的国际贸易带来新的障碍,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改善带来阻力,从而也给未来的多边贸易体制带来几多变数。 (三)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各国进出口贸易中将占很大比重未来世界经济的增长主要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产业日益成为产业结构的中坚,高新技术产品将不断涌现并成为未来15年内重要的贸易内容。 世界银行《1998/99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几乎所有的经合组织成员,高科技产业在制造业总增加值中的比重增加,在出口中的增加相当显著。 近年来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有2/3来源于美国发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产业。 美国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已占出口的总额的40%,下一世纪这个比例还将有更大的增加。 这种变化在其他国家亦是如此。 以中国为例,高新技术产业今后几年内也将保持高速增长,据估计全社会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规模在2000年将达到1万亿人民币,2010年可能达到6万亿人民币。 中国将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业的强国和全球最大的电子市场之一。 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和出口的增加,不仅提高了人类生活质量,而且,其产品生产的扩大会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急剧地降低生产成本,并带动相关产品的出口。 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形成严峻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发展机遇。 (四)国际贸易的变化趋势(1)绿色贸易成为主流。 将在未来获得长足发展的知识经济,可以说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这与传统工业不同,传统工业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因而不考虑或很少考虑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未来15年里,生产、贸易和消费的观念将发生很大变化。 高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将遵循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即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富裕自然资源,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因此知识经济下的生产更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配合。 在此基础上,绿色消费将成为潮流,绿色贸易将顺应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而得到极大发展。 (2)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奋斗,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区)在迈向工业化的目标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其经济结构正在迅速与发达国家趋同,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非常突出。 中国、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将发挥重要作用。 1995年7月的第28届东盟外长会议表示,与会各国将全力支持在2003年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届时将出现一个约4.7亿人口的大市场。 尽管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东盟受到沉重打击,但从目前情况看,东盟已从打击中复苏,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同时也必定是贸易大国争夺的重要市场。 虽然上述发展中国家(地区)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同等地位,但新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大大促进其国民经济的发展。 随着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逐步发展,一部分较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必定会成为未来国际贸易重要的推动力量。 (五)资本将在全球各地加速流动,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经过对90年代两次重大金融危机(墨西哥危机与亚洲危机)的反思,各国的金融改革将逐步完成,从而有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促进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 以高科技、信息、知识为内容的国际分工,也将促进资本在国际间的快速流动。 资本在全球各地的快速流动,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远远超出20世纪。 未来15年里,欧元可望确立其国际货币的地位,并同美元、日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完)
院校与信源因素如何影响百科知识的命题趋势?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的考察涉及院校、信源和标准三个关键因素,它们共同构建了命题的完整链条。 院校因素包括“平行”与“交叉”两种模式,如中国石油大学侧重理工知识,上海海事大学则关注文史,而南京大学则兼顾传统和现代。 信源因素表现为“各异”与“趋同”,虽存在个性化差异,但部分高频参考书目和命题内容呈现出趋同性,如英美文学、经济法律等领域的集中考察。 在信源方面,参考书目如《中国文化读本》和《自然科学史》构成了百科知识的核心内容,而命题内容则集中于中西文化交流、经济与法律等现代社会显学。 例如,2011年至2012年间,多次出现的高频词条如“全球化”和“经济危机”表明了知识网络的日益完善。 院校因素在一些综合性大学中逐渐弱化,例如北京大学的翻译硕士招生更注重语言学基础,而不是传统优势学科。 信源的“趋同”体现在参考书目和命题内容的集中,如多次考察的“一带一路”和“可持续发展”等全球议题。 这些信息表明百科知识命题正在向更广泛的学科领域和标准化流程靠拢,形成了知识网络和标准化的命题模式。 考生在备考时,应注重基础知识和信源导向,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 在宗教、历史、艺术等具体领域,如基督教的《新约》、中国历史的《史记》和艺术的《清明上河图》,也体现了百科知识的广泛性。 总之,院校、信源和标准的相互作用影响着百科知识的考察范围,考生需根据这些规律调整备考策略。
中国算发达国家吗
我认为现阶段中国还不是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的硬性指标是,人均GDP要达到三万美元,而中国人均GDP只有一万美元。 除此之外,国内的教育水平跟不上发达国家的标准,缺乏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更何况,目前国内的科技水平、工业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都要有所提升。 具体来说:一、发达国家的基本标准是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而中国目前人均GDP只有1万美元,与俄罗斯人均GDP差不多少。 而且,国内很多低收入群体还很贫困。 所以,无论怎么算,中国也只能算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二、如果中国经济能够早点开放,我们的社会少走一些弯路,那社会进步程度,可能要远比现在更强一些。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经历了十多年的文革,这使国内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才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起来。 本来人家发达国家在各方面都已经领先于我国,而文革的出现,使得国内经济长期停滞,中国又一次错过了赶上英美发达国家的机会。 三、中国的教育是应试教育,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早点毕业。 而不像发达国家是创新式教育。 目前,国内教育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这二个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正是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落后,这就造成了中国在诺贝尔奖领域获奖者很少,而同样亚洲国家的日本、韩国等都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所以,从教育方面的标准来看,中国也不算是发达国家。 四、中国的科技水平总体上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现在除了5G、高铁技术、疫苗研究等领域处于世界最前沿位置,而在其他领域,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所以,中国在高科技领域要赶上发达国家水平,还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的。 事实上,科技水平是衡量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准,像沙特、阿联酋等国家虽然因为盛产石油,而人均GDP早就超过3万美元,但他们仍不能算是发达国家。 五、中国工业体系比较完善,工业种类全世界最齐全。 但总体上处于中低端水平,还在产业链的底层。 这往往会形成,发达国家仅靠设计、品牌赚取超额财富,而其他发达国家则负责零部件生产,也能分得一杯羹,而到了我国,只有把零件组装起来的份,所以利润空间就被压缩至很小一块。 显然,我们需要向中高端制造领域发展。 逐步扭转目前不利局面。 这样才能达到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标准。 六、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比如养老、医疗、教育、失业等,都有不错国民待遇,民众没有后顾之忧,也愿意大肆消费,即使失业了还能拿到失业补助金,并且可以得到职业培训,很快就能够上岗。 而我国在大中城市的社保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但乡镇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逐步提升。 在社保体系有待完善的情况下,中国要想成为发达国家,还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结语:综合考虑,目前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刚刚达到小康,离开发达国家标准尚存距离。 总之,我国还未达到高度工业化的水平,正在向这个目标加速靠拢。 此外,在人均收入方面,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