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半年我一直在和各种人聊出海,直到6月去了趟欧洲,“中国企业全球化”这几个字才真正在我脑海中具象化。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匈牙利,这片土地上正在出现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身影。比亚迪、蔚来、宁德时代......2023年匈牙利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超过130亿欧元,其中有76亿来自中国,给当地创造了超过1万个就业岗位。
不过略带讽刺的是,当我沉浸在中国企业全球化成果的自豪感中时,一则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的新闻把我拉回现实。
加征关税是国际贸易战的老套路了。凡是在海外市场有所成绩的中国企业,多少都遭遇过区别对待。美国针对华为的芯片禁令还在继续,周受资在听证会上舌战群儒的场面还历历在目。Open AI煞有介事地重申对华禁令,也透露了美国对中国AI领域加强封锁的信号。
科学无国界,但技术有国界。
从华为到TikTok,从新能源汽车到AI,每一代中国企业的出海方式不同,命运却极其相似。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事实: 只要这个世界上的偏见、忌惮、冲突依然存在,中国企业向外探索的道路就注定不会平坦。
时至今日,对于很多中国企业而言,出海已经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选项。如果还在这个方向上犹豫,无异于放弃了一个难得的确定性增长机会。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如今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冲突加剧、外部政策高压的环境下,建立起一个中国企业能够互帮互助,相互扶持的“东方生态”。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出海企业都选择华为云,而不是海外的云服务平台。
如果说出海是中国企业的“命”,那么选择东方生态,就是把握住自己的“运”。
全球化三大难题,如何求解?
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营商环境,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出海企业要面对的不仅是一个陌生的商业市场,还要应对地缘政治、保护主义、国家安全担忧造成的审查和封禁风险。
在中国企业出海的历史上,遭遇以“公平”之名,实为打压的例子数不胜数。
就在今年6月,美国又对中国光伏产业展开“双反”调查,试图阻碍中国光伏企业在东南亚的发展。这场有针对性的调查从2011年开始,陆陆续续从未间断。科技领域,海康威视、大华科技、科大讯飞、旷视科技、商汤科技等企业被列入美国出口管制“实体名单”中,限制从美国购买零部件。
在互联网行业,隐私安全问题是最常见的发难理由。除了著名的TikTok封禁法案之外,Temu(拼多多海外版)、WeChat(微信海外版)都因此被调查或处罚过。
大疆大家都很熟悉。作为无人机行业的头部企业,在美国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也是在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禁止中国大疆无人机未来在美国销售的法案。理由还是熟悉的“数据安全”。去年,美国还以涉嫌专利侵权为由对大疆罚款。
在接触了众多出海企业之后,我发现了全球化三个普遍难题: 法律合规、本地化运营和基础设施建设。
法律法规包括所在国家的国内法、各国之间签署的国际条约、跨国公司企业间签署的国际合同等等。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化的“后来者”,没有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只能被动接受。另一方面,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宗教信仰和文化差异,就像一个个随时可能引爆的地雷,需要不断学习如何规避。
中东现在是很多中国企业掘金的热土,大家都知道这里富得流油,看似赚钱很容易。但如果对当地的法律法规不够了解,赔本也很容易。
比如沙特阿拉伯非常重视云服务的数据安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去年陆续通过了《个人数据保护法》和《境外个人数据传输规定》,企业需要在数据和隐私的合规性问题上非常小心。在阿联酋,企业滥用个人数据可能会面临百万人民币级的罚单。
哪怕你把所有的法律都研究透彻,规避了所有合规风险,但对于习惯了国内人情社会规则的中国企业而言,如果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不了解,一样很难开展业务。
1992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第一次走出国门,带领团队赴美技术考察。当年广东省因私护照签发量大约七万本,相当于1000个广东人里面,只有一个人能出国。由于人才匮乏、基础薄弱,那时的中国企业出海,就像旱鸭子跳进水里学游泳,全靠自救。
那么现在的情况是否有所好转?2023年全国共签发普通护照1842.8万本,意味着出国人员的比例提高到了百分之一。而2018-2022年,新成立出海企业数量累计达25.76万家。据商务部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已有64.5万家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其中跨境电商主体数量超过10万家。
人才依然是稀缺的。企业想要找到对某个国家有深刻、全面了解的人依然不容易。所以本土化运营是一个普遍难题。
此外,出海企业还要解决海外网络加速、电商建站、跨境支付、广告服务等一系列难题。就拿跨境支付来说,境外收付款难、支付流程繁琐,还会增加一笔不小的成本。
这些大工程靠一家企业的力量是很难解决的,通常需要很多合作伙伴。这个时候很多企业就会面临一个抉择:服务商是选国内的还是海外的。
就现在的国际形势而言,我认为国内服务商是更加保险且稳妥的选择。外资企业立场不同,一旦面临冲突会带来不可控的风险。
中国有句俗话,出门靠朋友。中国企业如果能够互相帮助、提携照应,在国际市场存活会更容易。而且经过华为那一代企业为海外开拓市场所付出的努力,现在的出海企业想找朋友已经容易得多了。曾经单个企业在海外孤军奋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全球市场扩大“东方生态”是这个时代企业出海的使命。
从“中国厨子”到“东方生态”
为什么说“东方生态”很重要?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2000年世纪之交,向全球化进击的华为初次踏上中东的土地。10名肩负开荒拓土重任的员工里,除了业务骨干,还包括两名司机和一名厨师。
不要小看这名厨师,事实证明他可是华为出海业务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存在。
走出国门之前,华为设想过在海外可能经历的各种困难。可真正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发现吃饭才是头等大事。饭吃不好,是对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摧残。时间久了,不要说拓展业务,连基本的生存都是问题。在非洲的时候,就有员工因为吃不下绿油油的手抓饭,不到2个月就打道回府。
为了抚慰员工的中国胃和思乡之心,华为刚开始只能从国内寄榨菜、方便面、辣椒酱聊表慰藉。对当时的华为海外员工而言,老干妈是比黄金还宝贵的硬通货,要珍藏起来过年才舍得吃。
随着海外业务逐渐壮大,华为开始派遣中国厨师随团队出征,后来干脆大规模建设起海外食堂。想在华为当厨师,会炒菜可不够,还要懂得怎么在没有任何炊具的情况下,把腊肉炒熟。有在艰难条件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积极心态,才能在海外为业务人员保驾护航。
华为每年都会评选“十佳食堂”和“金牌厨师”,优秀厨师还能获得“胜利护航奖章”。所有海外员工也都发自内心地认可厨师的价值。可以说,中国厨师是保障华为海外业务稳定发展的“灵魂人物”。
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华为自己淋过雨,知道怎么给别人撑伞。 就像华为当初需要一个能够治好“水土不服”的厨师,中国企业出海也需要一个同路人。 而相比外资云服务厂商,华为既懂中国企业,也有丰富的本土化经验,是更适合中国企业的选择。
华为在开拓印度市场时,两国员工曾因工作方式的不同而发生摩擦。不像中国员工总能及时响应,印度员工看上去总是不急不慢。但项目一旦开工,中国员工的出错概率明显更大,而印度员工总能提前规避风险。
面对两国员工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华为承认自己的落后,学习本地员工优良的工作方法,使整体运作管理走向流程化,为印度研究所的本地化运营取得成功打下基础。
现在中国企业出海,当地员工的管理依然是个难题,华为做法值得所有出海企业借鉴。
在法律合规方面,先一步走出去的华为员工在海外学习和掌握了“游戏规则”。有过切身体验和经历,更能帮助中国企业避免踩坑。
就拿知识产权为例,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意识普遍不高。但在海外,如果不遵守这个规则,严重的情况甚至能让公司破产。
华为管理层在上世纪90年代就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是西方制度规则的一种,尊重他人的以及自己的知识产权,是其成为一个国际化公司的必要条件,而技术专利是进入国际市场、进行互相交换的资本。
早在1994年,华为内部就有一个“无形资产评估协调小组”,负责知识产权相关事务,对内组织开展教育培训和交流。1995年,华为中央研究部下的知识产权室开始运作。1996年,华为成立知识产权处,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文档保密、网络管理的规范和制度。
30年前,凭借在知识产权方面超前的认知和行动,使华为能在国际规则的限制下顺利拓展业务。现在,华为也在通过云服务,帮助更多企业走向全球。
长在华为云上的企业能力
华为云覆盖了全球33个区域,93个可用区,2800+CDN节点,与超过2400运营商网络连接, 为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打造50毫秒用户优质体验服务圈。同时,华为云将华为20多年全球化的经验沉淀为云服务,为出海企业提供全球营商环境咨询、出海安全合规咨询以及出海商业咨询。华为云从全球部署、持续创新、稳定可靠、安全合规、快速增长以及生态共赢六大方面护航中国企业走的更稳、更远。
企业要想出海,至少要具备产品力、成本力、创新力、数字力、供应力这五个能力,才敢说在海外市场能够立得住。而强大的基础设施和资源聚合能力,让华为云能够帮助中国企业快速提升能力。
比如跨境支付公司PandaCredit,接入华为云后,帮助客户落地的时间从半年到一年,缩短到一个月甚至一周。科大讯飞云平台业务出海中东的时候,被阿拉伯语的30多种方言搞的十分头痛,最后在华为云的帮助下完成本地化运营的落地。知道创宇出海负责人直言,企业的能力就长在华为云上。
在网络加速方面,库迪咖啡出海亚太、东南亚、中东时,使用华为云连接加速到海外,并基于华为云容器、云搜索、云数据库、DCS等云服务组合方案,保障业务稳定,实现业务快速上线。网易出海拉美地区,也是通过华为云的全球互联网络加速解决方案,解决了在阿根廷的数据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一系列难题。
安全合规方面,企业结合华为云全球合规隐私保护经验、全栈安全防护能力,可以实现业务数据全生命周期可视可控可塑管理。
企业服务方面,华为云提供电商建站、跨境支付、广告服务等一系列SaaS化服务,解决企业出海疑难问题。台铃汽车在全球计划布局15大研发设计中心、11个生产基地,并在6大洲建立7大运营服务中心。在华为云的助力下,已在东南亚和北美建立了跨境电商独立站方案、自动物流仓储方案、慧通差旅方案等。宝宝巴士出海东南亚和中东市场时,使用华为容器+大数据+昇腾的综合解决方案,使企业的服务能力登上新台阶。
在《华为三十年: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化》中,华为的出海被形容为“中国现代经济史上一次有组织的、规模最大的、时间持续最久的海外集体远征”。
华为的全球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历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最艰难的30年。现在,作为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先行者,它也在积极分享经验,帮助更多中国企业出海。
在全球建立“东方生态”的过程中,华为功不可没。我也很高兴地看到,在电商和消费领域,也有SHEIN、名创优品这样的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出海。
现在出海的企业要比“华为”们幸运得多。我们不再是单枪匹马的孤勇者,可以踩在前辈的肩膀上,汲取着上一代企业用真金白银乃至血肉换来的经验和养分。
中国企业出海选择华为云,得到的不仅是一个云服务,更是华为20多年全球化探索,积累下来的如何理解和遵从本地政策法规、拥抱本地资源和人才、构建本地能力、认同和践行本地文化的经验。这是比任何技术都宝贵的资产。
*参考文献:《华为三十年: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化》
编辑:Jasmine
总编:沈帅波
<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全文
尊敬的校长,老师们、同学们,今天外边下着大雪,天气严寒,但是我的心是热的,我早已盼望在剑桥同老师同学们见面,互相交流。 现在正是金融危机的严冬季节,但是我看到年轻人仿佛看到了春天,看到了光明和未来。 因为我坚信知识的力量,年轻人的勇气是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整个世界的命运。 一篇好的演讲应该是不加修饰的,用心说话,讲真话,这就是演讲的实质,我希望我的演讲能够给老师、同学们思想以启迪。 你们能够记住其中一两句话我也就满足了。 其实到高等学府我的心里总是充满着一种敬畏的心情,这种心情是由于我对知识、对老师、对学校的尊重,所以我刚才深深的给校长、给老师们鞠躬,那不是礼节,而是一个学生对待校长和老师应尽的礼貌。 剑桥举世闻名,培养出牛顿、达尔文、培根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是剑桥建校800周年,我谨致以热烈祝贺。 首先我向剑桥大学赠送“中华数字书院 ”,其中收入了中国出版的20万册电子图书,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大家可以从中更多的了解中国。 这是我第四次访问英国,中英相距遥远但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不断增多,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经贸、文教、科技等领域的有效合作,为发展中英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向大家表示崇高的敬意,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 我深深爱着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说他古老,他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人类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说他年轻,新中国成立才60年,改革开放才30 年,中国人民经过长期不懈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又经过艰苦的探索终于找到了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解放思想,最根本,最具有长远意义的是体制创新,我们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制的基础性作用。 我们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把发展民主和完善法制结合起来,实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改革开放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公正的条件下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就是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让国家政通人和,兴旺发达;就是维护人的尊严和自由,让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得以迸发,成功的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30年来,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2亿多,人均寿命提高了5岁,8300万残疾人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特殊关爱,这是中国保障人权的光辉业绩。 9年免费义务教育的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使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理想正在变为现实,我愿借用两句唐诗形容中国的现状,“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弦”,这是一个古而又新的发展中大国进行的一场伟大实践,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对未来充满信心,我深深爱着的祖国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 我年轻时曾长期工作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在那浩瀚的沙漠中生长着一种稀有的树种叫胡杨,扎根地下50多米,抗干旱,斗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其顽强,它生而1000年不死,死而1000年不倒,倒而 1000年不朽,世人称为英雄树。 我非常喜欢胡杨,它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 几百年来中华民族一次次战胜了天灾人祸,渡过了急流险滩,昂首挺胸的走到今天,深重的灾难铸就了他百折不挠的品格,中华民族的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从民主的进步中得到补偿。 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在汶川地震灾区的亲身经历。 今年春节除夕,我就是在灾区渡过的,去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北川中学被夷为平地,孩子伤亡惨重,在救援的现场我曾经指挥过抢救,我紧紧抱住两个孩子。 前不久一位在西班牙学绘画的同学把这幅场景画了一幅油画送给了我,标题就叫“依偎”。 可是时隔10天,当我第二次来到这里的时候乡亲们已经在废墟上搭起了板房教室,校园里又回荡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当时我在黑板上给同学们写下了“多难兴邦”几个字,地震发生以来我七次到灾区,碰到这样感人的事迹不胜枚举,我为我们中华民族这种越挫越奋的精神感到高兴,这是我们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中国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但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这种基本国情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中国的人均GDP水平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仅为英国的1/18。 到过中国旅游的朋友,你们所看到的城市是现代的,而我们的农村还比较落后。 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这面临三大历史任务:既要努力实现欧洲早已完成的工业化,又要追赶新世纪革命的浪潮;既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既要实现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中国要赶上发达国家水平,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还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但是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住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我深深爱着的祖国,珍视传统而又开放兼容,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被封为最高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古老的经典《尚书》就提出了主张人民和睦相处,国家友好往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哺育了中华民族宽广博达的胸怀,我们的民族既能像大地承载万物一样宽厚包容,又能像苍天一样彰显正义,15世纪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三十几个国家,他带去了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还帮助沿途的国家剿灭海盗,真正做到了博人爱与友邦。 说国强必霸这不适合中国,称霸既有悖于我们的文化传统,也违背中国人民的意志,中国的发展不损害任何人,也不威胁任何人。 中国要做和平的大国、学习的大国、合作的大国,致力于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 不同的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相互学习,今天的中国有3亿人在学英语。 我们的新闻广播天天都在介绍文化艺术,正因为我们善于在交流中学习,在见解中收获才有今天中国的繁荣和进步。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已经把世界连成一体,文化的发展将不再是各自封闭的,而是相互影响中多元共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人类文化贡献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他吸收未来文化的能力和自我更新的能力,中国将永远坚持开放兼容的方针,既珍视传统又博采众长,用文明的方式、和谐的方式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女士们、先生们,我之所以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100年前封闭落后的旧中国,也不是30年前贫穷僵化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已焕然一新,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的就是这样一个古老、多彩和现代的中国。 我希望朋友们多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今天的中国人究竟在想什么、做什么、关心什么,这样有助于你们认识一个真实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中国,也有助于你们了解中国是如何应对当前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世界金融危机中,中国和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都受到严重的冲击,现在危机尚未见底,由此可能带来的各种严重后果还难以预料,合作应对、共度难关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我认为应对全球性危机需要增进合作,有多大程度的相互信任就可能有多大程度的合作。 中国政府主张:第一要首先办好各国自己的事情,不要把麻烦推给别人;第二要精诚合作,不要搞以邻为祸;第三要标本兼治,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我在达沃斯会上已经重申,应对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努力营造有利于全球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我不想再重复在达沃斯讲的那些观点了,这里我想谈一谈中国是如何应对这场金融危机的。 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从去年第三季度以来出口大幅下滑,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压力加大,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局面,面对危机我们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趋向,迅速出台扩大国内需求的十项措施,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扩大内需。 中国政府推出了以财政支出带动社会投资、总额4万亿元的两年计划,规模相当于2007年中国GDP的16%,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生态环保建设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中国政府还推出了大规模的减税计划,一年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千亿元,我们还大幅降息和增加银行的流动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二是大范围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计划。 我们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制定了汽车钢铁等10个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我们采取经济和技术的措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我们鼓励和支持企业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开发时效对路的产品。 三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科技是克服金融危机的根本力量,每一场大的危机常常伴随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的创新。 我们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特别是核心电子器件、核能开发利用、高档数控机床等16个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为中国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推动发展高科技术产业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就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 四是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金标准,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我们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正在制订中长期教育规划发展纲要,我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开辟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我们采取的这些措施把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振兴产业、加强科技支撑、强化社会保障结合起来。 把拉动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增加就业结合起来,把克服当前困难和促进长远发展结合起来,这样做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也将给包括英国在内的各国企业带来巨大商机,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留给世人的思考是沉重的,它警示人们对现行的经济体制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中国曾经长期实行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把计划看成绝对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 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 真正的市场化改革决不会把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既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和社会监管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两手都要硬,两手同时发挥作用,才能实现按照市场规律配制资源,也才能使资源配制合理、协调、平衡、可持续。 国际金融危机再次告诉人们不受监管的市场经济是多么可怕,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体受利益驱动,利用数十倍的金融杠杆进行超额融资,在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把巨大的风险留给世界,这充分说明不受管理的市场经济是注定行不通的,因此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储蓄与消费的关系。 有效应对这场危机还必须高度重视道德的作用。 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真正的经济学理论决不会同最高的伦理道德准则产生冲突,经济学说应该代表公正和诚信,平等的促进所有人,包括最弱势人群的扶持,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我们应该倡导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女士们、先生们,英国是我这次欧洲之行的最后一站,这次访问加深了我对欧洲的了解,中欧合作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我对中欧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更加充满信心,我们之间不存在历史遗留问题,也不存在根本厉害冲突,中欧合作基础坚实,前景光明,英国是最早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你们在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方面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愿意向你们学习,加强交流与合作。 未来属于青年一代,中英关系美好的前景要靠青年去开拓,抚今追昔,我和校长一样想起了对中英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剑桥校友李约瑟博士。 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宏篇巨作架起了桥梁,希望更多的剑桥人关注中国,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使中英交流的友好实质,在剑桥代代相传,我相信只要中英两国的青年相互学习,携手共进,一定会谱写出中英关系崭新篇章,谢谢大家!
如何从自身做起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x0d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x0d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x0d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x0d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须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用今天的话说,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x0d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人的生活方式就应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x0d生态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应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因为在那里首先爆发生态危机.但一是因为西方强大的技术资金使本国生态危机得以缓解;二是因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惯性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三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生态成本.西方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西方失去机会,就为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x0d(二)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x0d中华文明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绝不能再成为生态文明的迟到者.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x0d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x0d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是主客体的相融.这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x0d中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涅槃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x0d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表述中华文明精神,这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一致.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一些西方生态学家提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三)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x0d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恩格斯说:“人们会重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x0d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完全变革的必然结果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两大和解”的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x0d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另外,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x0d生态文明为社会主义理论的融合提供了平台.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两者内在的一致性使得它们能够互为基础,互为发展.生态文明为各派社会主义理论在更高层次的融合提供了发展空间,社会主义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x0d生态文明也只能是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本质只能使本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不会承担全球的环境责任.生态社会主义由于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大发现.生态问题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武器.发展中国家终将在社会主义旗帜下重新团结起来向发达国家讨还生态成本.\x0d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x0d资本主义使人们摆脱封建枷锁和宗教禁锢的同时,却带来新的剥削和压迫,这使社会主义应运而生.社会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改良与革命两种选择.无论是科学社会主义还是民主社会主义,都要研究资本主义自我发展的丰富活力,都要思考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给全人类带来的诸多利弊.由于传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模式的一致性,使传统社会主义不能有效应对资本主义全球化所带来的全新挑战.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制度孰优孰劣,比的不是谁最能斗争,比的也不仅仅是生产力,还要比谁最公平公正,谁最共同富裕,谁最有道德文化,谁最能可持续发展,谁最能带来人的全面发展,谁最能使社会更加和谐.\x0d针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难题,例如生态问题,生态社会主义等新型社会主义流派的探索,不仅在学术上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也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问题具体结合起来,给未来人类社会指出了新的方向.虽然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仍然单薄无力,仍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确为社会主义回应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想象空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完善.因为当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主义不能只研究工业文明基础上的阶级关系,还必须研究人与自然的文化伦理.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x0d对中国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与生态社会主义、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它们之间的融合,必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必促成社会主义真正代替资本主义,必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对此,中国责无旁贷.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及中国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只有深刻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历史逻辑和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理解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背后的必然性,掌握参与和引领经济全球化的主动权。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西方国家凭借敲诈勒索、强权占领、殖民扩张,在一战前基本完成了世界的划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城市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工厂手工业,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早期的资本家和冒险家渴望获得欧洲以外的特产(如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 ),他们还希望将欧洲商品销往中国、印度和其他东方国家。 经过迪亚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的探索,开辟了通往东方和世界各地的新航线。 新航路的开通彻底宣告了世界范围内隔绝状态的结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从欧洲到亚洲、美洲、非洲的交通日益密切。 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也是殖民国家征服和掠夺殖民地的过程。 美国大片土地的开发,导致了三角贸易的兴起和繁荣。 欧洲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出到非洲,却换来了近亿奴隶;美国的金、银和工业原料用船运往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765年,英国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技革命由此开始。 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应用于纺织领域,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随后,蒸汽动力被应用于交通部门,火车和汽船相继发明,生产效率迅速提高。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销往国外,亚非拉成为其工业原料供应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了。 汽车、电报、电话、飞机等。 相继问世并投入使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垄断组织开始形成,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1969年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车并由英法控制,1914年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车并由美国控制,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航程,使世界经济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二,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阶段。 生产力在推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将资本主义推向自我否定。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在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与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相对应的是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 这种全新的生产方式不仅在苏联,而且在全世界都显示了它的生命力。 因此,一个新的世界市场出现了。 二战结束后,随着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世界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这个新的世界市场成为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并行的存在。 这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并不是完全相互封闭的,而是在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微电子和生物工程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既相互激烈竞争,又有一定程度的合作。 对内,深化各自系统内的合作,推动各种形式的融合发展;对外,资本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一轮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走向系统化和制度化。 总的来说,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便利。
在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向前动力和向后阻力”有了新的发展。 一方面,以信息革命为先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奏响了世界互联互通的新乐章,各种新技术新体系将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深化了全球利益和责任的共享。 另一方面,反全球化思潮风起云涌,美国提出“美国第一”口号,在国际事务中推行单边主义,经济全球化发展遭遇巨大阻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必将继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会遇到如此大的阻力,与旧的生产关系虽然阻止不了新生产力的发展,但在退出历史舞台之前,会竭尽全力阻碍新生产力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和国家内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旧的财富和权力分配格局并没有被打破。 旧格局、旧体制通过留存的力量阻碍了与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相适应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构成巨大挑战。
其次,经济全球化会放大经济危机,形成经济全球化的第二次自我否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相互依存度逐渐增加。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当代经济全球化主要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主导,这使得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着经济全球化扩展到全球。 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世界经济危机就会爆发。 此外,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 市场经济在全球扩张的同时,也将其自发性和盲目性延伸到全球,从而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无序性和风险性,诱发了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可见,经济全球化不仅可以实现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资源的全球流动,还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同时也会将单个国家的经济风险分散到其他国家。 如果经济全球化按照现有模式进一步发展,全球危机的风险会越来越大,对经济全球化的批评会越来越强烈。
最后,经济全球化会放大社会动荡,形成经济全球化的第三次自我否定。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财富分配更加全球化,导致财富分配的不公平。 一个国家的社会阶级矛盾扩大到了全世界。 可以说,随着当前和过去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级矛盾会加深,卷入的人会越来越多,影响的区域会越来越广,如果出现社会动荡,规模会更大。 这使得经济全球化很可能遭到希望缓和阶级矛盾的人的反对。 第二,经济全球化使各国
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联系与互动增强,国际问题诱发国内动荡、国内问题引发国际动荡的机率增大。原本只会在局部或一定国家内发生的动荡,很可能会通过要素的流动扩大到全世界。那些被牵连而引发动荡的国家很可能将自身损失归罪于经济全球化。尽管如此,我们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与新的生产力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当前,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和应用,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使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 例如,不断涌现的在线直播、短视频、移动游戏、在线教育、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服务模式都具有全球消费的特征。 实体经济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物质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借助信息网络、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为实物产品的使用者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信息沟通突破地域限制,从量变走向质变。 仅就信息而言,人类甚至将从“地球村”跃进到“一家人”的程度,信息技术为人类交往、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进入新世纪,生命科学的新发现、生物技术的新突破、生物技术产业的新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及社会发展的进程。 例如,日益成熟的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以及正在加速发展的基因组学技术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干细胞组织工程等关键技术,推动了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的医疗卫生、农业、人口和食品状况。 这不仅将给予人类个体更长的生命,扩大全球交往的机会和意愿;还将带来观念的改变,最大限度地从个体的角度降低冲突的发生、财富的损失,使世界更加和平与稳定,使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更加安全。 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正在加速发展的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将引发全球能源变革,空间和海洋技术正在拓展人类生存发展的新疆域。 这也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空间正在不断地拓展。 另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切都意味着,经济全球化是物质力量作用的结果,必然随着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的发展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势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 长江、尼罗河、亚马孙河、多瑙河昼夜不息、奔腾向前,尽管会出现一些回头浪,尽管会遇到很多险滩暗礁,但大江大河奔腾向前的势头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因此,中国的发展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逻辑、大趋势,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性机遇。
第一,携手打赢全球疫情防控阻击战,站上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新起点。 疫情防控期间,中国主动同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保质保量向国际社会提供急需的防疫物资,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力证明了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优化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是捍卫公共卫生安全最好的方法。 打赢全球疫情防控阻击战,应强化世界卫生组织等多边机制作用,将抗疫国际合作中形成的经验做法切实转化为立根本、管长远的制度体系,筑牢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铜墙铁壁;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第二,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新格局。 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新格局,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建设一个更加美好世界的必由之路。 为此,需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优化全球产业链布局,保障全球供应链安全,建立健全贸易摩擦解决机制,加快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磋商;倡导多边自由贸易机制,扩大自由贸易“朋友圈”,主动分享发展经验,增进民生福祉。
第三,适应世界大变局,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 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 当下,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不是推倒重来,不应采用冷战、零和博弈的旧思维,而要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前提下,积极补充、改革、完善现有国际秩序,推动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制的改革,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储备更强大的体制机制红利。
第四,促进文明对话和绿色发展,蓄积经济全球化发展新动能。 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推动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加快全球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同呵护好地球家园,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通过文明对话和绿色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拓展新的空间和机遇,促进经济全球化基础更牢、程度更深、更可持续。
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势还应深刻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因素。 第一,要统筹好开放与安全。 既要打开窗户,扩大开放,也要装好纱窗,更好维护经济安全。 在新发展阶段,必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谋划国内发展,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全面扩大开放促进市场化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以更强的产业竞争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来保障经济安全,以更加安全的经济体制参与更高水平的经济全球化。 要顺应大国经济发展规律,切实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好开放与改革发展,找到开放与安全的黄金结合点。
第二,要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要坚持底线思维,坚决守住底线和红线,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稳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把风险防范落到实处。 要把握好扩大开放的力度、进度和深度,积极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风险,更好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要提升参与和引领经济全球化的能力。 要提升规则制定能力,多边、区域与双边并举,积极参与新一轮全球规则制定,反对保护主义,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 要提升安全保障能力,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健全产业安全机制,完善经济安全风险预警,健全外资安全审查、产业损害预警、贸易救济等机制,维护我国发展利益。 要提升人才保障能力,积极培育经济、法律、管理、谈判等方面的国际化人才,增加我国在国际组织的代表性。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无论人们如何批判,无论其发展过程会出现什么样的曲折,都是不可能否定得掉的。 因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深刻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发展趋势及其背后的必然性,以“勇敢者”的态度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掌握发展主动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关问答: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