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针对利用老年人健康需求,高价兜售药品、保健品的现象
加大监管力度 健全治理体系(金台视线)
一度,以治病、养生的名义,诱导老年人高价购买药品、保健品的“坑老”骗局屡见不鲜,严重损害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近年来,这些骗局套路手法翻新,利用电商平台、视频直播引流,由线下走向线上,销售更隐蔽,给消费者维权与有关部门监管带来新挑战。
读者反映,用营销平台引流,再一对一高价兜售保健品,手法更隐蔽
近日,陕西永寿县常宁镇果纳村张继高老先生来信,反映他被电话推销,以高于市价数倍的价格购买药品的情况。
“今年5月,我从电视上看到治疗糖尿病且很快可以治好的广告,便按广告中的号码打了咨询电话。电话打通后,没人接听,我就挂了电话。不料,第二天,一名自称刘微的女士打电话过来,询问我的病情后,表示她们可以治疗,只是价钱比较贵,打五折后2460元。我有点犹豫,她又说前500名有优惠,把价格降到1860元。”张继高付款后,药很快寄来了,包括3盒中成处方药和3盒某种砭贴。后经儿子上网查询,发现按网上价格购买这些药品最多需要300元。
张继高的遭遇并不鲜见。这些骗局话术大多有相同“套路”,一是夸大药品功效,谎称可以治好糖尿病,二是以所谓的五折再优惠的名义诱导,三是利用信息不对称高价出售。
传统骗局多发于线下,进行面对面诱导。一名网友今年3月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投诉广西柳州市鱼峰区一家店铺,“从去年开始,家里老人和附近亲朋天天聚集在此,内有团体利用免费治疗仪体验、到店领鸡蛋等手段吸引人流,并进行上课培训,让老年人购买所谓能治百病的红蓝光治疗仪、能‘强身防病’的营养粉、能‘起死回生’的野山参等等。治疗仪标价2万多元,现场购买仅卖7800元……”
相似的套路,手法翻新了。许多骗局通过电视广播广告、营销平台视频等引流,再通过电话、微信等联系方式进行一对一诱导。“从前是在超市门口发传单,现在是打电话让老人听视频课,”河北保定市读者贾女士告诉记者,自己70多岁的母亲原本热爱跳舞,现在却天天忙着在平台上观看短视频,听各种各样的课程,“从前线下送鸡蛋等小玩意,现在买孢子粉送按摩椅、买海参送四日游。许多老年人辨别能力较差,再加上被‘阿姨’长、‘阿姨’短地叫着,逢年过节还有小礼品,老人都觉得自己花钱是占了便宜。”
为了规避追责,这些骗局的手法越来越隐蔽。来自山西大同市的江女士说,去年12月,她在一个电商平台看到短视频广告后,点击链接转到电商平台,下单花费100多元购买了一款黄芪片。随后有客服加了她的联系方式,“近一个月时间,客服会询问服用效果,并发一些养生知识。最初我不怎么回话,后来听她不断介绍他们公司产品有功效,就想着试试吧。”结果,江女士先是花500多元购买了这家公司自制的膏滋,随着与她联系的人由客服升级成营养师助理、规划师,他们以指导用药、为她制定个人调理方案等名义,先后让她购买了6000多元、2万多元、1万多元的药品、保健品。“直到今年2月我开始产生怀疑,规划师就不再和我联系了。”江女士说。
以老年人为对象的保健品兜售骗局中,最多的问题是夸大功效、虚假宣传
发现上当受骗,首先要维权。张继高说,他在儿子的帮助下,曾联系了公司所在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但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回复,只有电话号码,没有具体地址,不予受理。
“‘坑老’骗局中最难维权的是流动性欺骗,很难找到投诉主体。”一名基层市场监管人员告诉记者。以往的流动性欺骗一般在线下进行,比如利用街头义诊,由数人假扮成医护人员推销保健品。消费者购买后发现问题去投诉时,不法经销商已经不知去向。目前则以线上流动性欺骗居多,如张继高遭遇的电话销售,还有人在微信群里推送诱导信息,让消费者网上付款、快递收货,全程没有面对面。由于不知道销售方的名字、地址,受害者也很难找到维权主体。
不少骗局中,经销商表面上正常经营,卖给消费者的也是合法上市的正规产品,为消费者维权带来新困扰。在中部地区某市公安局工作的崔警官告诉记者,在实务中此类案件很难立案。“如果经销商贩卖假药,属于行为犯,出售就是违法行为。但如果售卖的是合法上市的真实保健品、药品,只是夸大了功效,而以远高于市场价出售,就应该属于市场监督管理的范畴。”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目前保健品“坑老”骗局中出现最多的问题,不是产品质量问题,而是通过虚假宣传欺骗或误导消费者。在此类骗局中,保健品类似于道具,是不法分子牟取暴利的道具。“而且虚假宣传基本上都是口头的,没有书面宣传资料,很难作为有效证据。而不管是通过投诉调解还是司法途径维权,最后都需要相关证据。”
来自西北地区的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阿布(化名)介绍,今年上半年,他所在的有30万常住人口的县级市中,一个有1万多常住人口的街道,就发现7家涉嫌保健食品虚假宣传的商家。但最终处理结果是,责令改正或行政指导2家,仅有1家被行政处罚。“而且被处罚的这一家,还是按照广告法以虚假广告处广告费用3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仅罚款4000多元。如果可以证明是虚假宣传,处罚要严重得多,但苦于没有证据。”
缺乏证据造成了市场监管部门的执法困境。广东深圳市一名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投诉,坪山区一家保健品店里,每天都有一群老年人在听课、按摩,去了就赠送鸡蛋,实际上却是在卖保健品……然而,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坪山监管局回复,执法人员现场核查,被投诉商家合法持有营业执照,在其注册地址正常经营,所售产品某松花粉从正规渠道采购,能够提供相关生产销售企业资质材料和产品质检报告。“您反映事项不符合《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十九条关于立案的规定,我局决定不予立案。”在“领导留言板”上,不少投诉都得到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类似的回复:“现场未发现上述违法行为”或“调查中无证据表明其销售的相关产品及销售行为存在涉嫌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
还有的案例中,家人认定老人被骗,老人自己却不认同。或是洗脑式宣传,或是不良商家的温情诱导,获得了老人的信任,让他们深信不疑。部分老人即使受骗也不愿意告诉子女,导致维权难度加大。“我朋友发现家里老人被骗,想要维权,然而老人不同意、不配合。受害人不主张,申诉流程很难走下去。”北京朝阳区读者邹先生表示。
创新监管方式,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提高老年人自我保护意识
作为基层市场监管人员,阿布说,虚假宣传需要对违法企业的电子数据进行提取,但基层执法人员除了执法记录仪,没有其他取证工具,取证比较困难。比如他们此前扣押了某店铺的计算机,却没办法提取其中的视频作为证据。此外,处罚的主体仅限于最末端的门店,无法追查上游的保健品推销公司。市场监管人力有限,仅靠市场监管部门力量不够。
老年保健品消费问题涉及多个部门,要加强联合监管,进一步提升监管实效。江苏连云港市读者吴学安建议,治理此类市场乱象,需要建立综合执法常态化机制。应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各部门在综合执法过程中相互配合的责任,并出台相关举措填补监管空白。
陈音江提出,“保健品欺诈方式方法不断翻新,对其进行打击需要各级市场监管、公安及其他相关部门之间协同配合,进一步建立健全联合监管机制。比如,构建多部门之间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执法监督系统。综合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监测手段,提升保健品安全监管效能,降低监管体系运营成本。”他还表示,遏制此类骗局需要建立健全涵盖立法、行政、司法、社会保护以及公民自我保护的治理体系,加强社会共治。
一方面,骗局总是有迹可循。“不断召集老年人集会、听课,周围的人怎么可能不知道?希望能从源头入手,杜绝这种针对老年人的忽悠集会。”有读者表示。江女士则告诉记者,诱导她一步步“入坑”的公司至今仍在求职网站上招聘电话销售,经验、学历不限,而月薪和招聘人数都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阿布说,“人老了需要关爱,也需要治病。现在子女都忙着工作,医院设施越来越智能化,老年人自己去看病很困难。这些不法人员打着老中医、高科技的旗号,宣传包治百病的所谓神药,又像亲人一样嘘寒问暖、忙前忙后,老年人很容易就上当了。”因此,除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老年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要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建议可通过社区或其他组织丰富、充实他们的生活,不给骗子可乘之机。
(黄佩珊参与采写)
山东老人为退还买保健品费用再次被骗,如何提高老人的反诈骗意识?
想要提升老人反诈意识,需要做好两个方面工作。 第一个工作,让老人了解针对他们诈骗手法,这样才能够更好避免被犯罪人员诈骗。 第二个工作,子女多陪伴老人,做到老人消费前,同子女联系,征求子女意见和建议。
山东一位老人,为了退还买保健品费用,被无良诈骗人员再次欺骗。 老人接二连三遭遇诈骗,可以看出诈骗人员很猖獗,同时也没有任何道德底线。 老人成为诈骗人员诈骗目标,在于他们防范诈骗能力很低。 如果我们提升老人防诈骗意识,就能够更好防范诈骗案件发生。
一、多做反诈宣传,帮助老人了解最新诈骗手法
诈骗无处不在情况下,多做反诈宣传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宣传诈骗知识,就能够让老人了解哪些情况,属于诈骗行为。 他们遇到这类行为,又该如何应对处理。
如详细讲解保健品推销活动,以及诈骗人员所打感情牌,都能够有效帮助老人抵抗诈骗行为,提升老人防骗能力。 很多老人会被骗,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深陷骗局中。
二、子女关心关爱老人,助力老人识破诈骗
除了让老人了解最新诈骗信息外,还应该多关心关爱老人,让老人不孤独,不会在举棋不定时候,不知道该向谁征求意见。
如果子女和老人,能够达成约定和协议,让老人在大额消费前,同子女沟通,征求子女意见和建议。 老人所面对疑问和困惑,对于年轻子女来讲,能够一眼看到本质,帮助老人做决定,进而避免老人被诈骗情况出现。
使用智能手机老人,可以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通过软件预警,来帮助老人识别诈骗信息,这一做法能够有效防止诈骗案件出现。
如何预防保健品诈骗?
# 常见坑骗老人的套路:防范与应对策略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流通,老年人群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 其中,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他们的认知局限和社会经验不足,设计出一系列针对老年人的骗局,使许多无辜的老人受到伤害。 本文将全面分析这些常见的骗局,并通过亲身经历的小故事来揭示其运作方式,最后提供专业、有深度、全面彻底有效的解决策略。 ## 一、常见骗局类型1. **电话诈骗**:犯罪分子冒充银行工作人员或公安人员,通过电话向老人索取银行账号和密码,或者诱导老人转账给所谓的“安全账户”。 2. **网络购物诈骗**:骗子在网上发布虚假的商品信息,诱使老人购买。 当老人付款后,骗子就会消失。 3. **投资诈骗**:骗子向老人承诺高额回报的投资机会,诱使他们将积蓄投入其中。 然而,这些所谓的“投资项目”往往并不存在。 4. **保健品诈骗**:骗子向老人推销价格昂贵的保健品,声称这些产品可以治疗各种疾病。 然而,这些保健品的效果往往被证明是无效的。 ## 二、亲身经历的故事我记得有一次,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我的银行卡存在安全问题需要我立即处理。 我当时心中一惊,但想到对方能说出我的姓名和一些个人信息,我就信以为真了。 结果,我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损失了一大笔钱。 这个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必须提高警惕,防止自己成为这些骗局的受害者。 ## 三、解决方案面对这些骗局,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警觉性**:对于任何来自陌生人的电话或信息,我们都需要保持警惕。 如果对方声称自己是某个机构的工作人员,我们可以挂断电话后自行拨打该机构的官方电话进行核实。 2. **保护个人信息**: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包括银行账号、密码等。 此外,我们还应该定期更改密码,增加账户的安全性。 3. **理性投资**:在考虑投资时,我们应该理性分析投资项目的真实性和风险,避免轻信他人的高收益承诺。 4. **科学健康**:对于保健品的需求,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不要轻信广告的宣传,而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建议来选择合适的保健品。 总的来说,只有通过提高我们的防范意识和能力,我们才能有效地避免成为骗局的受害者。 同时,我们也需要鼓励社会各界关注这个问题,共同努力打击这些针对老年人的骗局。
如何防范“保健品消费”骗局?
常见的坑骗老人的套路有:1.虚假宣传:一些不法商家会利用老年人对健康和保健知识的缺乏,进行虚假宣传,推销劣质产品或伪劣药品。 2.诈骗钱财: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老年人信任医生、专家等权威人士的心理,以免费体检、赠送礼品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参加活动,再通过高价销售保健品、治疗仪器等手段诈骗钱财。 3.投资陷阱: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老年人希望财富保值增值的心理,设计投资陷阱,让老年人投入大量资金后无法取回,甚至血本无归。 4.电话诈骗: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高科技手段假冒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给老年人打电话,谎称其涉及犯罪案件,需要缴纳罚款或接受调查,进而实施诈骗行为。 为了防止被骗,建议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惕,谨慎选择保健品和治疗仪器,避免被虚假宣传所迷惑;同时要定期检查身体,及时就医,不要轻信投资理财的承诺。 如果遇到可疑情况要及时报警求助,并向当地公安机关反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