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 顺利完成300潜

热门图集

没有更多了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工作

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自2009年起,开始了其深度海试之旅。 在2010年,它成功完成了3000米级海试,共下潜17次,其中4次突破3000米深度,最深达到3759米,创造了多项纪录。 2011年,蛟龙号陆续进行5000米级海试,首次和第二次试潜均顺利突破5000米水深,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188米,为后续更深度的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2年,蛟龙号继续挑战,进行了7000米级海试,共进行了六次下潜,其中第五次和第六次下潜分别达到了7059米和7035米,创造了新的深度记录,验证了潜水器在深海的各种功能和作业能力。 这些试潜不仅提升了我国深海技术,也标志着蛟龙号研制和海试的阶段性成功,为后续的深海科学研究和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2011年8月18日,蛟龙号顺利完成5000米级海试返航任务,标志着海试团队的团结协作和潜水器的稳定性能得到了充分验证。 2012年6月15日至6月30日,蛟龙号在7000米级海试中展现了更高的作业能力和精确性,为“南海深部计划”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2016年,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任务圆满结束,标志着中国深海探索进入新阶段,蛟龙号的研发与应用将对我国深海科技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扩展资料

为推动中国深海运载技术发展,为中国大洋国际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高技术装备,同时为中国深海勘探、海底作业研发共性技术,中国科技部于2002年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海洋区域的99.8%。 2012年6月27日,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再创中国载人深潜记录。

其实海洋探索比太空探索更困难:海洋各深度有什么?有多恐怖?

说到太空,相信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向往的心态,也许是受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仙女们影响,虽然未知,但它总是让人想要去探索。 从古至今,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人类对太空的认知终于逐渐清晰,但与此同时对海洋的探索却没有这么“顺利”。 海洋面积占据地球的71%,可是人类目前对它的探索只有5%,不管是探测设备还是观念预期,人类都还在一步步更新。 海洋探索为何发展缓慢?深海的不同深度分别有什么?有多恐怖?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本文将从“太空探索的主要困难和成就”、“海洋探索的难度”、“海底的不同深度到底有什么”以及“宇宙之外有什么”这几个板块来阐述关于太空和海底的秘密。 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关于宇宙的美好神话传说数不胜数,人类为了了解地球之外到底有什么,制造发展了一系列航天工程,取得了很多的太空探索成就。 太空探索的主要困难就是设备和理论的突破。 随着航天探测器、人造卫星等的发射,人类了解到了越来越多的地球之外的信息。 通过数据分析和比对,这些信息又形成了新的关于太空的理论研究,反过来继续推动着对于太空的进一步探索。 在这之中,人类一步步克服了缺氧、燃料、饮食、辐射等问题,1961年苏联加加林少校乘坐载人飞船“东方”1号遨游太空108分钟并安全返回,和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表面,这使得人类真正迈入宇宙之中,载人航天事业有了巨大飞跃。 此外还有黑洞的发现、广义相对论的验证、宇宙大爆炸起源理论的建立等诸多重大成就。 相比之下,对于海洋的探索,好像进展“不如人意”,难道是人类对海洋不感兴趣吗?其实不是,海洋探索从中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那时候的探索只局限于寻找新的海洋和大陆。 深海探索是从上个世纪才开始的,目前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即使没有人真的去过深海,但深海恐惧症这种病却很多人都有感悟。 它会让人感觉自己处于一个密闭的空间中,很压抑甚至无法呼吸。 虽然这只是对症状的一种形容,但对于海洋深处来说,压抑、寒冷、无法呼吸,这些状况都是确实存在的,通俗地说,就像一个恐怖的深渊。 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恐惧,是探索太空和深海的必然。 克服恐惧,以客观的心态去观测和研究它就是人类对深海探索要做的第一步准备。 同时也跟太空探索一样,需要设备和资料的支持,最主要的是设备的完善。 探索深海肯定需要潜水艇采集信息并传输,而潜水艇要潜入深海就必须要抵抗住到达深海的层层阻力。 比如,高压、水温和腐蚀。 海洋的高压是目前人类探索海洋最大的困难。 在海洋大桥中每下降100米,就会增加10个大气压,每下降米,就会增加1000个大气压。 一个不借助任何租借设备的普通人,所能下潜的最大深度是20米,而经过专业训练的潜水员,一般可以潜水到400米的海域。 海水具有很高的腐蚀性,会对进入深海作业的潜艇造成损害。 因此在进行海洋探索的潜艇制造时,需要考虑到使用高度防腐的材料来制作,最好能延长它们的使用时间,以此来节约资源成本。 在设备逐步更新的同时,我国海洋探索事业也逐步取得成效。 1986年,首艘国产载人深潜7103救生艇,下潜深度达到300米。 2012年,蛟龙号成功下潜7020米。 2020年,奋斗者号,成功潜入世界最深海域,马里亚纳海沟,海底米处。 中国载人潜水探测由此跨入万米时代,创下人类有史以来最深海底探测的记录。 奋斗者号之所以能取得这个成就就在于设备的更新,它采用了新型的钛合金材料,改进了焊接方式使之制成球形载人舱,能够同时容纳三人。 为了方便科考作业,还配备了各种精密仪器,可以实现高精度航行控制作业。 潜艇的水声通信系统负责与海面母船实时传输信息,包括文字、语音及图像。 丰富的海底资源,神秘的远古遗迹,生命的起源,人类不遗余力地探索海洋,那么潜艇从海面到深海所看到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海洋在地球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面积占据71%,它蕴含的石油、稀有矿产等资源更是人类的宝藏。 马里亚纳海沟是目前人类探索到的海洋最深处,它的深度达到多米,被称为最靠近地心的地方。 所以目前人类也把探索到海底米作为目标,这个目标也已经被实现。 海底40米,阳光照射充足,你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鱼,一片繁华景象,让人眼花缭乱。 60米,可能会遇见北大平洋巨人章鱼,它不仅拥有4米的臂展,而且可以随意变化本身的皮肤颜色,使自己隐身在环境中。 70米,这里是鲸鲨的活动区域,它寿命极长,甚至达到了130年,体重达到60吨。 150米,这里阳光只能透进来1%,没有光合作用,植被急剧减少。 300米,日本蜘蛛蟹,世界现存最大的甲壳动物,全身摊开也有4米长。 500米,是体长33米的蓝鲸所能游到的最深处。 1000米深海层,阳光完全被海水吸收掉,海内一片黑暗,显得幽暗而恐怖。 这里的鱼类进化出了可供照明的器官,且大都有趋光性,如果出现光源,便会向光源处聚集。 3000米,深海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生长环境,作用不可或缺。 3700米,海洋的平均深度,以下才算深海世界。 6000米,马里亚纳海沟初始深度,很少能看到生物存在。 8000米,马里亚纳狮子鱼,呈半透明状态,没有鳞片,很少有其他脊椎生物存在,只有虾、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 到达米,潜艇所看到的画面中,赫然出现了塑料废品。 在任何生物都没能存活的条件下,人类丢弃的塑料废品却能够完整地出现在那里,无法降解。 米以下恐怖吗?对比海洋废品的危害来说,是极其恐怖的。 前面说到人类现在对于海洋的开发只达到了5%,但其实,即使人类现在对宇宙已经有了诸多认识,但随着认识的逐渐加深,又有更多的未知出现在了人类视野里。 初步估计,人类对宇宙的开发只有1%。 这个数字是很吓人的,它意味着宇宙之外还有很多神秘的东西,但也同时说明宇宙的资源是极为丰富的。 宇宙资源主要包括高度资源、微重力资源、太阳能资源、以及其他星球资源等等。 据科学家推测,宇宙之外也许还有另一个宇宙,层层相嵌,也可能存在平行宇宙。 无论是太空探索还是海洋深处探索,人类都还处于初步阶段,但随着各项数据的更新迭代以及设备的完善,相信人类会取得更大更快的成就。 只是在探测资源的同时,人类也应该做到不给环境增加负担。

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是什么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简介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 2010年5月至7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中进行了多次下潜任务。 2002年中国科技部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 2014年12月18日,首次赴印度洋下潜。

2015年1月14日,在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执行印度洋科考首航段的最后一次下潜,这也是其在这个航段的第9次下潜。 3月17日,搭乘“向阳红09”船停靠国家深海基地码头,正式安家青岛。 2016年5月22日,成功完成在雅浦海沟的最后一次科学应用下潜。

2017年3月4日和7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分别在西北印度洋卧蚕1号热液区和大糦热液区进行了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的第3次下潜和第4次下潜。 这两次下潜都在调查区域发现了热液喷口并获取了硫化物样品。

2018年5月8日,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丁忠军透露,“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计划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执行环球航次。

基本介绍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的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2009年至2012年,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 下潜至7000米,说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

2013年6月17日16时30分左右,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南海一冷泉区海底回到母船甲板上,三名下潜人员出舱,标志着“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首次下潜任务顺利完成。

从2013年起,蛟龙号正式进入试验性应用阶段。 2017年,当地时间6月13日,蛟龙号顺利完成了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最后一潜,标志着试验性应用航次全部下潜任务圆满完成。 截至2018年11月,蛟龙号已成功下潜158次。

2月2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国家深海基地试验水池,进行了大修与技术升级后的第一个测试下潜。 这标志着“蛟龙”号大修与技术升级全系统勘验、维修、系统升级、总装联调等陆上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正式进入一个了新的阶段。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aijing/18644.html
靠猜 他们赚了几百万 特朗普下一秒说什么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同越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苏林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