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中国 当古老非遗邂逅当代科技 第二季

邂逅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共同制作的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正在央视播出。节目融合科技、文创、生态等元素,生动展现非遗项目的魅力,为非遗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思路。

如何使广大观众通过节目深入感受非遗之美,获得沉浸式的体验,是讲好非遗故事的关键所在。节目在故事单元中,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建构“视听奇观”,以巧妙、灵动的画面阐述令人惊叹的非遗技艺。这种方式在拉近非遗文化与观众距离的同时,也完成了对非遗技艺的解码,使非遗充满温度、富有生命力。如在广西篇中,为了展示武鸣府城红糖制作技艺,创作者以类似微短剧的形式集中呈现制作流程。在贵州篇,创作者以不同景别的快速剪辑和镜头叠加,配合微距拍摄,展示牙舟陶烧制技艺。这些案例让观众迅速了解某种技艺或知识,并对非遗技艺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具象认知。

节目

节目采用沉浸式的叙事手法,通过对场景的重构,打造“非遗街区”。镜头跟随主持人和嘉宾的视角,穿街过巷、移步换景,开启了一场富有趣味的非遗文化之旅。“街区”的构建,既是非遗活态传承的载体,也是集中陈展的文化空间,还是一站式旅游打卡地。通过空间的营造,非遗文化融入了日常生活,进一步丰富了文化旅游消费的新场景、新业态,也彰显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创意初衷。

除了在形式上运用多项科技成果展现非遗特色之外,《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在内容上更有针对性地挖掘非遗中所蕴藏的时代价值,探索传承至今的中国智慧。在新疆篇中,正在兴建的天山胜利隧道的竖井与传统坎儿井的开凿通风原理异曲同工。浙江篇中,固体火药雕刻师所使用的刀法与传统篆刻的“冲刀法”“切刀法”多有相似之处,都需在方寸之间进行精准操作。湖北篇中,“电流体喷印技术”在研发过程中受到传统拓印技艺点墨成像的启发,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这些案例表明,传统非遗工艺在科技的助力下,正以多维的形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

《非遗里的中国》从第一季到第二季,以更多维、更生动、更青春的表达,对非遗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益探索。借着节目引发的热潮,我们还应进一步思考如何将流量持续转化为文旅消费新动能,让更多非遗技艺焕发新生。

(作者:吴雨航,系中国视协融媒体专委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


文化

央视一套非遗里的中国节目

1. 央视一套推出的《非遗里的中国》是一档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制作的文化节目。 2. 该节目采用非遗创新秀演、沉浸体验和还原绝技等形式,多角度展示非遗的创新成果、历史底蕴、中国智慧及东方美学。 3. 节目旨在呈现非遗在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其传承与创新。 4. 《非遗里的中国》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合作,制作了第一季的11期节目,通过舞蹈和音乐阐释非遗中的东方生活美学。 5. 观众可以通过节目沉浸式体验中国大地上的非遗高超技艺,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展现。 6. 该节目于2022年12月30日20:00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 7. 《非遗里的中国》涉及十大类非遗项目,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让观众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匠心精神、东方美学、民族韵味和中国智慧。 8. 节目聚焦非遗在现代的创新应用,通过传承与创新展现新时代的中国面貌,并致敬非遗创新的历史基因与活态传承。 9. 节目讲述非遗传承的匠心故事,展现非遗创新活力和无限创造力,通过一场场非遗创新秀演,阐释其中蕴含的东方生活美学。

武鸣府城

非遗里的中国第二期是什么

非遗里的中国 刀法

非遗里的中国第二期是面塑传承人马菊。 这一期主要讲了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在民间也叫面人,是民俗节日中馈赠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世代相传的一部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人们喜爱并传承至今。

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接连上演 古老非遗与年轻一代相遇_百度...

湖里区举办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展示了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集美大学举行了合唱音乐会,学生们唱响了青春之歌。 在6月11日至12日,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的项目——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湖里区主会场活动和“百年风华强国有我”集美大学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合唱音乐会成功举行,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参与。 “活态”非遗让人们能听、能看、能尝、能感。 6月11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湖里区主会场活动在惠和石文化园举行。 活动以“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汇集了湖里区的众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项目。 通过生动的实践,展现了闽南文化生态圈的保护和建设成果,弘扬了厦门非遗独特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底蕴。 这些活动得到了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为厦门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增添了动力。 活动中,惠和影雕、沈氏漆线雕、厦门青草药、泥条盘筑、洪氏太极拳、莲花峰茶、闽南童谣、答嘴鼓等湖里区第三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纷纷亮相,以“活态”形式呈现给市民,生动展示了湖里区非遗保护工作的优秀成果,弘扬了传统文化和技艺。 活动还包括了闽南童谣新书发布,为湖里区新一批区级传承人颁发证书,为第三批区级非遗项目授牌。 同时,厦门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与湖里区文化馆合作,推出了答嘴鼓作品《莫拿今天“毒”明天》、闽南童谣《拒毒品,健搁水》等,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传播禁毒理念。 主办方还推出了两个主题展览,免费向市民开放。 今年的非遗日活动更加注重文化内容的提升。 在新开设的非遗传统手工艺市集上,多位非遗传承人献艺,让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茶酒花香、服饰珠宝、生活美学、文房文玩、艺术潮玩等,感受非遗的魅力。 惠和石文化园还利用官方线上商城“惠和美物”及抖音、视频号等多个渠道,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直播间,通过“非遗购物节”主题品牌效应,推进“非遗+电商”“非遗+数字科技”“非遗+文创”的实践和展示,推动非遗消费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 在惠和石文化园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现场,古老非遗与年轻一代相遇。 孩子们在闽南大厝里唱着童谣,天井里孩子们轻快地跳格子,还有一些孩子在组装王船模型。 在闽南童谣专场,多所中小学校、幼儿园的闽南童谣节目精彩上演。 演武小学的孩子们吟诵《游子吟》《春晓》,厦门莲花小学的孩子们带来快板《阮阿兄》《阿婆入超市》,蔡塘幼儿园的孩子们演绎歌仔戏说唱《安童哥》……莲花小学老师张碧虹告诉记者,2017年学校组建了闽南童谣兴趣小组,不仅闽南孩子,一些外地籍贯的学生也加入进来。 演武小学将闽南童谣列为校级文化课,邀请闽南吟社老师王美榕来指导。 “这个课程很好,让孩子们爱上闽南故事,传承非遗文化。 ”家长徐晓倩说。 6月12日晚,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百年风华强国有我”集美大学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合唱专场音乐会在集美大学诚毅影剧院举行。 学子们唱响青春之歌,用歌声许下“强国有我”的誓言。 本次音乐会分为“万家灯火温情谱写人间行歌”和“百年风华多彩绘制中国画卷”两个篇章。 作为主角,集大沐音合唱团以女声合唱、男声合唱、男女声合唱等不同形式,诠释了一曲曲中外经典。 音乐会伊始,《我歌唱的理由有很多》唱出了沐音合唱团对歌唱的热爱,拉开了音乐会序幕。 随后,《You raise me up》《在这个世界相遇》《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灯火里的中国》《莫尼山》《青春舞曲》等市民耳熟能详的歌曲轮番呈现,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党爱国深情、远大理想抱负。 集美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本场音乐会总策划、总指挥林靖介绍,本场音乐会选曲较为多元,有很多新鲜的“第一次”,如在现代歌曲《如愿》中加入南音元素,邀请厦门市南乐团优秀青年唱员许达妮与合唱团合作,让歌曲更具传承意义。 “现在的孩子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听戏曲、曲艺。 南音是非遗,将南音融入现代歌曲,就是希望学生们在歌声中能感受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据了解,为了这次融合,合唱团前期做了大量调整与排练,只为在音乐会上有最完美的呈现。 音乐会中多首民歌的合唱改编也折射着林靖希望学生在演唱中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用心。 以钢琴四手联弹的技法演绎经典民族歌曲《青春舞曲》,充分融合了中西方元素;歌曲《不要怕》以彝语演唱,彰显少数民族风情;《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在男生四声部的演唱下,抒发了来自蒙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aijing/22757.html
!总台记者调查→ 打车去杭州萧山机场加收过路费成 潜规则
古装剧创作也需要现实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