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代年轻人 已经丧失了原速看片的能力

“我已经不能以原速看一部电影了。我会调成2倍速度,还会跳过那些没有对话的和单纯风景的镜头。电影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一时的娱乐。”

以上说法,来自2021年日本AERA周刊一篇关于“倍速播放”的报道中的采访对象。不仅是日本观众,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近年来倍速播放也成了看影视剧的标配。也因此,时下热播的国内剧集,似乎达成了一种隐性的“默契”——不超过20集。 20集,已经是一部分观众忍耐的极限。

甚至,在一些歌唱比赛节目中,我们也刷到过这样的弹幕——“配合1.5倍速服用,效果更佳”。这让人讶异:我们现在给一首歌的时间都卷起来了吗?

倍速播放是个舶来品。2016年,有知乎网友发问:“YouTube上可以倍速播放,但国内的主流视频平台却不可以?”之后,不到一年时间,国内主流视频网站便陆续推出倍速播放功能。

奈飞(Netflix)于2019年引入了倍速播放功能,在测试阶段,即遭到众多好莱坞影视制作 人的声讨和抵制。他们的诉求是:“我们给你提供了好的剧集,请让它们保持应该被看到的方式。”

反观国内,观众并不排斥倍速播放这件事。2021年年初,国内长视频平台在手机端推出了3倍速、4倍速播放功能;到了年底,短视频平台也悄然上线倍速播放功能。有评论称,我们彻底进入了“倍速的世界”。

一方面,观众的倍速播放习惯对长视频内容制作端有着正向激励作用——“注水剧”主动“脱水”,有更多短小精悍的精品剧出现;另一方面,就像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我们往往习惯在刚开始播放的3秒内选择一键倍速——就像上文所说, 我们已经不能以原速看影视剧了。

为什么“倍速”这么容易上瘾?

被海量影视投喂的我们,不得不倍速

近期上映的纪录片《金的音像店》,是属于文艺迷影者的狂欢。但在今天,用影碟观看电影已经成为一种不合时宜的怀旧。被海量影视包出浆的当代人,就连掏腰包去影院都嫌麻烦,在他们眼中,买碟、租碟不就是彻头彻尾的老古董行为?

互联网和数字时代的到来,让人类在观看影视剧时逐渐摆脱了物理媒介的束缚。我们不必依赖租赁、购买影碟的方式,就能在影视平台上获得在线观影的权利。有一个说法是:现在的人们生活在有史以来能以最便宜的价格观看海量影视作品的时代。

《金的音像店》海报。(图/《金的音像店》)

学 者齐格蒙特·鲍曼在《流动的现代性》一书中有此比喻:“这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就好像一张摆满各种可口小碟的餐桌,它太丰富,以致就是对最为饥不择食的饭客也无法希望将它们都一一品尝。”鲍曼说, 这些就餐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他们的痛苦,源于选择的过量而非选择的不足。

在鲍曼提出的“液态现代社会”基础上,英国学者弗鲁拉·伯迪、圭亚那·埃克特于2017年提出“液态消费”这一现代消费概念。他们指出,当下,消费环境由稳定的“固态消费”转变为流动的消费,即“液态消费”。

日本作家稻田丰史在《倍速社会:快电影、剧透与新消费文化》一书中援引“液态消费”这一说法,并指出,他所关注的倍速播放、剧透消费等,都是“液态消费”淋漓尽致的体现。他提出这样的观点—— 开倍速播放的人不是想看,而是想知道,这种行为可以比作“维基百科的向上兼容”。

《倍速社会:快电影、剧透与新消费文化》[日]稻田丰史著,郭绮雯、杨诗雨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24-4

稻田丰史总结了在日本出现倍速观看现象的三大背景: 影视作品过剩;追求“性时比”(即有效利用时间)的人增多;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用台词表达一切。

当人们追求“ 性时比”、将影视作品称为“内容”之时,对它们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 从欣赏作品转为 消费内容 。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所有的媒体和服务都在争夺用户的可支配时间,且竞争越来越激烈。就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信息盛宴的同时,也将我们带到了精力分散的“浅薄”状态。

与此同时,一种悖论出现了: 互联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最终是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在互联网的喂养模式下,我们产生了一种“如饥似渴”的思维惯性——吃得越多,就越饥饿。

一旦我们在看影视剧时开启“信息收集模式”而非“作品欣赏模式”,那么,只看开头和结尾,再配上从各种解说中了解的细节,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宣布自己“看过”。编剧们特意安排的情节——比如在持续10秒的沉默场景中演员所表现出的尴尬、紧张、踌躇,就显得毫无必要,可以被跳过。

至于用台词来表达一切,稻田丰史在书中指出,日本有不少编剧认为,在影视剧中添加说明性台词已是大势所趋。这种剧本,也被称为 说明性剧本

比如,在TV动漫系列《鬼灭之刃》第一季第一集中,主人公灶门炭次郎在雪地里一边奔跑一边气喘吁吁地说道:“呼吸好困难,冰冷的空气让我肺疼。”从悬崖上坠落至积雪中时,他说道:“多亏这雪,得救了。”

对此,稻田丰史表示困惑:“这些都有必要用台词表达吗?生动的场景和人物急促的呼吸声,不是已经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主人公的状态了吗?”在他看来,或许正是由于制片方的“保姆”心态,市面上充斥着台词过多、“通俗易懂”的作品。

漫画家长谷川翔也表示,如今,“想让读者想象出超出画面和台词的意境,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大豆田永久子与三位前夫》被视为一部不适合用倍速播放观看的电视剧。(图/《大豆田永久子与三位前夫》)

对于倍速观看,国内影视创作者看法不一。

凭76集《甄嬛传》引领国剧经典的导演郑晓龙倾向于不理解:“那你何必看它呢,就想着和别人第二天有话题? 2倍速、3倍速看,说台词都听不懂。看看剧情大纲不就行了。”

《人世间》编剧王海鸰则觉得倍速观看能带来正面影响,能让创作者反思:“你要是用2倍速来看我的剧,我肯定承认,是我写得不够好。因为创作电视剧不是自娱自乐,你还是想达到和观众之间的一种沟通,那么沟通不了,首先是表达者的问题。”

倍速青年,个性和“性时比”是KPI

《倍速社会》一书中有个受访者这样理解倍速观看:“把美食全都倒进榨汁机,哐哐搅拌之后当饮料喝,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的确跟普通吃法没啥差别,但那还能算得上是美食吗?”

这个比喻的精妙之处在于,这名受访者道出了 倍速社会的核心逻辑——功绩。

如今,我们看影视剧,注重的并非“观赏”,而是完成“看”这个动作,就像出去旅游时一定会完成的“打卡”。一旦身边的人聊起这部电影、这部剧如何,为了和他们拥有共同话题,就有了一种“不得不看”的迫切感。

就像文艺青年总把豆瓣的影、音、书“看过/听过”数量当成自己的标签,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看影视剧更像一种“有用”的信息消费,也是一种为自己赋权加码的身份认同。

当你听到“你一定要看这部片子”“这部片子你都没有看过吗?”这类说法,接不上话,就等于告诉对方“我对你说的这个没有兴趣”。稻田丰史说,既然影视剧被人们视为社交圈交流、共情的工具,就不可能有“没有兴趣,不想看”这个选项。不参与话题的后果,“那不就没我什么事了嘛”!

(图/《2019年社交网络行业研究报告》)

除了在社交圈的共情力,日本年轻人还面临“你必须有个性”的压力。稻田丰史在《倍速社会》中指出,日本的“宽松世代”——指的是以“重视人性教育”为理念培养出来的一代人,通常为1987年后出生,一直被要求注重个性,就像SMAP组合的名曲《世界上唯一的花》这句歌词所唱——“不是第一,而是唯一”。

日本社会对于年轻人要有个性的要求,让他们感受到一种隐形的压力。也因此,他们崇拜“御宅族”,那是一群宁可放弃正常的社会生活,也要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倾注时间和感情的人。随着年轻人自称为“动漫宅”“K-Pop宅”,以表示自己是动漫、K-Pop爱好者,“御宅”这个词隐含的贬义也在逐渐淡化。

“对现在的年轻人而言,与其说个性是一个人的特点,不如说是必须具备的技能、特长。没有个性就等于没有说得出口的技能和特长。”稻田丰史写道。

被称为“社交原住民”的Z世代也强调个性,但他们和宽松世代的区别在于,他们的从众欲望、分享意识更强。以不同代际使用的社交媒体为例,宽松世代使用的Mixi和Facebook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Z世代使 用 Twitter 和 Instagram,主要是为了分享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为了与他人联系。

当社会文化背景当中没有了主流群体的概念,个性便成了一种带着权威性的准则。 但矛盾之处在于,Z世代强调的“个性”,却实际上体现了“共性”——Z世代认为,不能从头到尾只做旁观者;绝对不能已读不回;要主动参与话题;等等。他们所积极分享的,是一种绝大多数人都能跟上节奏的,不过于特别的个性。

他们会因为没有兴趣爱好——也就是没有自己的“圈子”而焦虑,于是,他们渴望通过高效率的方式,完成“个性”的 赋体 。他们害怕掉队,害怕浪费时间,想在观看之前就确认这部作品对自己有没有观看的价值,希望能快速得到“必看/必读”的作品清单。

为了紧跟热点,必须提高效率,这和用倍速播放的动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稻田丰史指出,“性时比”至上主义的背后,其实是对浪费时间的恐惧。Z世代已经养成了“剧透消费”的习惯,因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已知体验”。他们不想失败,害怕承受风险,而风险当然包括走弯路和低效率。

《我不是药神》的高赞短评。(图/豆瓣截图)

稻田丰史认为,年轻人这种心态,除了受“高效率”的职业教育的影响,还有一个背景,那就是过分注重旁人和社会眼光。

不过,在所有的兴趣爱好里,最有机会,或者说最容易实施的就是看影视剧了。在优绩主义的氛围里,这一代年轻人连梦想和兴趣爱好都可以被要求性价比,更何况看一部电影呢?

倍速好用,但也很可悲

倍速功能、高效率获取信息,已经让观众和创作者全方位沦陷。一旦习惯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到让人难以喘息的剧情,节奏缓慢的长电影,就成了一种折磨。

比如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执导的《蓝白红三部曲》,单调而漫长的长镜头,平淡无奇的对白,让人不由得犯困。这样的艺术电影,很难走进大众视野。

贾樟柯在《小山回家》创作手记中写道:“当人们的视听器官习惯了以‘秒’为单位进行转换的时候,是否还有人和我们一起耐心地凝视那些摄像机所面对的终极目标——那些与我们相同或不同的人。”

(图/《蓝白红三部曲》)

当我们用倍速去看王家卫和蔡明亮导演的电影,会发现情节像白开水,没有起承转合和悬念可言,就像骑着自行车逛美术馆,看过也咂摸不出当中的韵味。

“爽文”“爽剧”这种节奏才能满足当下受众的需求。我们不仅习惯倍速和剧透,还习惯“×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的高能短视频,因为我们需要一种享受型的娱乐消费。

就像《倍速社会》所说,当今的社会趋势就是人们追求享乐主义,只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娱乐不是为了追求内心充盈,而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

我们总在追求一种让自己每分每秒都快乐的方法,追求的是“奶头乐效应”。稻田丰史有个很有意思的比喻:时价寿司店只有部分有钱人和美食家光顾,因为普通百姓没办法一边担心自己的钱包一边享受美食。他们只会去那些明码标价、根据盘子数量计算费用的回转寿司店,以求安心。

在享受快乐至上的时代,我们随心所欲地拥抱自己的“个性”,一个劲儿地强化自己的观点,发表我们对他者世界的看法。与此同时,我们又逐渐丧失对外界的想象力——我们总在追求故事和言语共鸣,只看能坚定自己想法的言论和观点,对他人观点的接受程度越来越低。

而且,我们总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快乐的满足、最强的情感刺激,就像学者刘擎所担忧的,这种生活方式会带来成人的“童稚化”,并使人逐渐丧失延迟满足的能力。

“刷”这个动作便是一种快感的体现。享受快感的镜像,对应的是追求速度的精神焦虑和饥饿感。

显然,我们已经处在全方位倍速的时代。倍速播放常态化,一旦失去,人们就像停了电般无所适从——归根究底,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不仅在看影视剧时追求倍速,在阅读、美食、旅游、恋爱、生活等各个层面上,我们其实都开了倍速。人类就像每隔一段时间就得进行系统更新的程序,得不断通过阅读、看电影、听歌、打游戏、锻炼等方式“升级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用。

只是,令人可悲的悖论依旧存在:人类看似用欲望驱动技术进步,摆脱了物质的束缚,由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又不免在信息资本主义的狂潮当中被裹挟。生活的进度条,我们也不自觉地按下了倍速键,让它渐渐丧失了原本该有的质感。

作者 | 谢无忌 ;编辑 | 荔枝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


一些人的大脑已经给洗成带路党的附属品,他们完失去了思考能力,说什么信什么,彻底成为抱怨社会的废物?

只能说跟自己的环境和成长过程不同。 抱怨社会也许是他碰到了什么对他不公平的事所以无处泄愤才会造成你所想象的人一样。

非主流是什么意思?(解释)

【非主流是什么】非主流[Non-mainstream]是什么?非主流即在同类别中不是现在最流行、最常见的。 如:现在主流CPU是奔腾、AMD、赛杨,而备受瞩目的酷睿2Duo由于价格太高,导致消费人群狭小,只有少数人用,这就是非主流CPU。 当然,主流和非主流并不局限于价格因素,主要是以受众程度,使用者的多少来决定,当然,这个词也可用在诸如写作风格、消费品等众多领域。 另外,我们现在常用的非主流这个词,多在穿衣和打扮上。 就是张扬个性、另类、非大众化就是时尚潮流的意思, 换句时尚前卫的话说就是有“个性”,适合现在的年轻人的口味。 非主流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的方面,下面主要介绍的也是这方面的内容。 【具体分析】·非主流的尴尬现状非主流原意本身是一个很小资和小众的圈子代表词,但在中国被严重恶俗化了。 你现在搜索非主流,所有的相关网站都是无非盗用一些163、sohu相册,潮流网站或一些知名博客里的照片,盗版的潮牌服饰,盗用优秀设计师的作品,然后不分青红皂白的冠上“非主流”这个被恶炒的关键词,要不就是googlepicasa广告,本身人家google就说了只是照片管理工具,然后被那些恶意炒作的“非主流”站长为了赚取广告费用,就将它宣传的多么多么强大,神乎其神,诱导、欺骗那些会员过来下载。 google公司绝对没有想到花这么多钱还被中国的这些没有素质的网站站长把自己的品牌砸了。 现在的“非主流”连那些真正的反传统边缘人士都嗤之以鼻了。 哎!本身一个很小资和小众的圈子代表词就被这么恶炒泛滥了。 现在非主流被彻底了盗版,成为废品和冒牌的代名词。 希望一些无良的人们高抬贵手,不要再误导中国年轻的一代文化了。 ·非主流与主流的关系 非主流就是张扬个性、另类、非大众化,不盲从当今大众的潮流,讲究符合自己心性的服装 、衣着、言行。 非主流意味着并不是最流行的东西... 也就是相对超前的或者滞后的。 从人数上讲,追求非主流的人占相对少数,多了就叫主流了。 有主流就有非主流,主流与非主流是共存的。 从字面上的意思解释就例如:HipHop`R&B or Blues在西方社会是居于主流地位的那么过去在中国就是非主流的,不过现在正在渐渐走向主流地位而渐渐失去主流地位的,就是像小虎队那样的。 也可以叫做“实验”、“前卫”和“先锋”, 即“另类”的意思。 ·非主流的一些特点非主流,是有几个特点的:1、无法确切定义或到目前为止没有定论。 2、正在变动当中,或者说仍然存在较大变动。 非主流应该保持它的活力。 这个活力不是指其存在与否或正在运行与否,而是指其创造的能力。 很多非主流的事物,一旦失去其创造力,尽管其形式仍然是非主流的,那么只有两种结局:一、消灭;二、被同化。 比如嬉皮士风潮,一旦失去了其特定的历史创造力,不能与时俱进的发展自己的理念,也就逐渐沦落到一种时尚了。 而无法确切定义或没有定论,则是非主流事物拥有创造力的反映。 【非主流的一些表现】 图片:喜爱另类奇怪的图片,比如摆POSE时会装出痴呆,颓废的表情。 喜欢PS图片。 打扮:与大众不同,比如女穿男装,穿着嘻哈,全身穿得破破烂烂等等。 发型:染发采用蓝色白色等颜色,或者做夸张的造型等。 音乐:劲爆,先锋,拉风等等这样的音乐受到欢迎。 生活:不人云亦云,不追求大众化,思想也叛逆激进,有创造力。 个性:无限展示自己的自信,阳光,活力【非主流的评论】·非主流与历史观 “大多时候,非主流的主体都难以被大众社会所接纳。 历史其实也正是如此。 所谓的历史,往往是大众版的历史,而不是以历史的真相为历史。 ”就是上面说的“主流总想要确认什么,树立什么,划定什么,保持什么。 ”是大多数人的思想,占有统治地位,不会被推翻,因为“非主流”毕竟是少数人。 通过“主流”与“非主流”这个问题从而扩大到历史或者是这个世界,就像所说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也是这个意思,有些事情能被少数人推翻;但毕竟还有很多事情是不可以的、无奈的。 很多非主流的事物,一旦失去其创造力,尽管其形式仍然是非主流的,那么只有两种结局:一、消灭;二、被同化。 比如嬉皮士风潮,一旦失去了其特定的历史创造力,不能与时俱进的发展自己的理念,也就逐渐沦落到一种时尚了。 这些都是已经主流化了的非主流事物。 更多的非主流事物,正在产生,但是在地下或者角落里,不为人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主流代表的正是社会的发展趋向,人类前进的活力源,社会肌体里的变异基因片断,创造力的所在。 所以,请你不要将非主流看成消遣与奇闻异趣似的八卦新闻。 如果觉得非主流很浅薄,那很遗憾,只能证明你真的很平庸而已。 因为已经丧失了自信和大气,没有勇力继续创造、接纳未有过的事物,如同行尸走肉般的存在于世,这样的下场不就是所谓的地狱么。 ·非主流与人的个性 再说另一个问题,“非主流”人群如果能将自己的个性展示到位,那会是让人欣赏并接受的;如果太过另类、另类的过了火就是不好的了,不仅破坏了自己的形象,也会引领一些跟风的人从而破坏了社会的形象或者上升到一个国家的形象。 这就是所谓的“非主流不光破坏自己,也破坏周边世界。 ” 主流的事物,应该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内部或许运动剧烈,但依然遵循既有的规律和法则,结果是可以预见的。 比如旅行,通过旅行社的话,今天明天后天的行程、景点、游客的反应,导游心中大概都有一个谱在那里,不会有大的变化。 若是通过单人骑马旅行,在今天则是无法预测会遇到什么情况:比如社会的反应、交通法规的限制、马料的补充、住宿等,都存在一系列问题。 但是在古代,骑马旅行是很常见的方式,是主流方式。 到今天变成非主流的,也是世界变化的结果。 非主流应该保持它的活力。 这个活力不是指其存在与否或正在运行与否,而是指其创造的能力。 不能与时俱进的发展自己的理念,也就逐渐沦落到一种时尚了。 而无法确切定义或没有定论,则是非主流事物拥有创造力的反映。 比如R&B风格,在诞生之初,并非现在的唧唧歪歪尽说些没用的风花雪月。 也因为它的尖锐与野蛮血统,充满了张力,难以为大众社会所容纳。 因此,现在R&B风格的风靡全球,是经过改造加工后的东西,保留了其形式美,但斩断了其发展的根。 没有了现实的营养,它也就成了主流当中的一个零部件,成了一个流行语,被商品化,然后在世界各地的橱窗里展览、出售。 从心理上来说,主流总想要确认什么,树立什么,划定什么,保持什么。 然而世界的本象并非因人而在,不断的发现发现再发现,创造创造再创造,对世界的认知也就越深刻,当然也更繁复而深奥。 这注定是一个杀死脑细胞的好方法。 非主流不光破坏自己,也破坏周边世界。 因此,大多时候,非主流的主体都难以被大众社会所接纳。 历史其实也正是如此。 所谓的历史,往往是大众版的历史,而不是以历史的真相为历史。 非主流是一种体验,而作为一种体验,必然要经过行为主体的感觉思考与行为。 那么,较为通俗的说法就是,非主流的家伙总能表现出一种个性。 这种个性必然是强烈的,否则将湮没于共性的芸芸众生。 其实众生皆有个性,但是很微弱,绝大多数个性种子尚不足以突破自身的谷壳,更不用说生根发芽,开出他人能见到的繁丽之花了。 所以说,个性的表现,不是每个人都有。 但是非主流现在成为了一种主流时尚。 非主流,我不想用主流来界定它。 因为容易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循环悖论中去。 在我看来,非主流,是有几个特点的: 1、无法确切定义或到目前为止没有定论。 2、正在变动当中,或者说仍然存在较大变动。 但是,所谓个性,似乎又通过言行来表达。 言行总要遵行一定的规律和法则。 因此就有了可以模仿和学习的可能。 智商较为发达的阴谋家于是可以通过故意的放言高论欺世盗名,比如终南山道士。 这些非主流的言行,其实都是死了的,斩断了思想之根的流行语、商品,是可以大规模刊行发售的武功秘笈,注定,不能继续前进。 所以才有了几千年的鬼蜮伎俩和卫道士以及形形色色所谓的高人们。 ·非主流与潮流的辩证关系我想,主流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大众的潮流吧。 非主流当然就不是跟随大众潮流的东西,另类些,张扬些,或者更确切点说是符合我们个人心理的行为。 或者超前,或者滞后。 但,非主流是有转变成为主流的可能的。 非主流是一种潮流,是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主义。 但是这个潮流追赶的人过多,也就是说非主流已经成为主流。 你再模仿,其不是随波逐流?拿什么说与种不同?任何事物都有2面性,非主流也不能特殊。 我承认有些人装扮成非主流的装饰,看起来确实不错。 但是,我个人认为模仿非主流可以,关键是模仿它的好的一方面,而不是模仿什么类似“拿小刀子拉伤自己的手腕,然后做吸血状”这不是个性,这不是酷!这是自残! 人活在世上,都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哪怕有些事情你从内心并不想做,但是你改变不了社会,只有去适应它!(比如你总要吃饭,吃饭总要花钱!你总要去挣钱,你总不能一辈子都靠父母吧?)部分非主流的追随者,成天就知道个性,就知道与众不同,这没错!但是,你不能成天就知道玩,而无所事事吧? 追随非主流没错,但是在追随非主流的同时麻痹自己,堕落自己就不对了!至于非主流的穿戴,我个人认为适合就去模仿,不适合切不可让别人贻笑大方!有些人面相长的比较青春和可爱,模仿非主流无可厚非,但是你要是天生长的比较成熟,你还刻意去模仿,就显得东施效颦了,让人取笑了。 ·对非主流的忠告综上所述,任何一件事物来到我们身边,我们没必要盲目的去模仿和追随,但也没必要示若洪水猛兽!我个人认为:非主流,如果确实适合自己并且自己也喜欢的就去追随,但同时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去分辨非主流好的和糟粕的地方,学其优点、去其缺点。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存在,非主流也是如此。 但存在就有道理,非主流确实影响了我们这个社会的一部分人。 但我要奉劝的是:希望喜欢非主流并模仿它的那些人,在你们“非主流”的同时,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要用颓废、变态的生活方式演绎“非主流”潮流,不要让那些对非主流不是很感冒的人提起非主流时嗤之以鼻,而是翘起大拇指说:“非主流的人们,好样的!”不要用“吮吸自己血液、颓废混日子、逃学打架、混乱性爱.....”来展现非主流风格。 应该用非主流的风格演绎积极向上的人生,才是真正的非主流人!【非主流文字特色】·火星文“火星文”由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冷僻字等非正规化文字符号组合而成。 乍看像是乱码或打错的字,用法也不同于汉字那么规范,从字面上根本无法了解。 其实,“火星文”几年前就作为一种游戏用语在泡泡堂流行,接着又通过QQ资料及聊天快速散播,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共用语言。 据考证,“火星文”起源于我国台湾地区。 一些上网族最初为了打字方便,用注音文替代一些常用文字在网上交流,达到了快速打字兼可理解内容的效果。 很快,一些台湾网友觉得这种文字另类醒目,便把这种输入方式发扬光大。 随着《劲舞团》等低龄网游在大陆的流行,这一潮流随着网游等渠道进入大陆,一批批新生代“90后”网友开始延续这种独特的文字,并自创了适合简体中文发挥的输入方式,比如“劳工”、“男盆友”、“粉可爱”、“你素谁”。 当使用人群和新生词组形成一定规模后,出现了一些热衷软件开发的网络高手制作出“火星文”专用软件,在网上流行的有“大黑鱼”等软件。 转换软件的出现使得“火星文”具备了密码功能,它成了一个群体保护隐私的方法。 在受众中,新生一代的“90后”群体成了火星文的追捧者和传播者,严重地误导了中国新年轻一代人

社会在进步,为什么年轻人的压力反而越来越大?

1、社会进步快,竞争者越来越多。 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没有父母的帮扶,你自己至少要奋斗10年以上才能实现你想要的生活,尤其是在大城市又无原生家庭依靠的年轻人。 这就导致一些“白手起家”的年轻人,越年轻越累。 所以唯有奋斗,才能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就让很多年轻人早早地出现秃顶。 2、欲望大、追求高,又不愿意全力以赴导致追求和努力不成正比,换句话说,欲望大、追求高,收入低,就开始抱怨,自然就觉得很累。 前几天,老王和几位朋友,提到一个观点,现在网络暴力太可怕了。 只要你敢于说出你想说的话,不管是对还是错,都会有人抱怨,而不是反省自己。 很多人把不切实际的想法变成自己的压力,把别人的生活当成自己的包袱。 还没付出就想得到,还没开始就已经评估结尾。 3、没有让自己生活得很好和活得有尊严的“一技之长”,又不愿意静心学习。 在快速变化的职场中,如果你没有“一技之长”,你会发现你的职场之路坎坷异常。 所以作为现在的职场人,必须要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4、睡眠不足的后果是工作没有精神,承受不住压力。 5、横向对比也会导致自己压力很大。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aijing/25987.html
奔驰 存在起火 东风等车企召回部分汽车 动力中断等隐患
浙江队重磅签约!湖人旧将驰骋加盟 12 王世龙全力争冠 场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