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运载千秋丨看齐鲁黄金水道非遗璀璨

(原标题:何以中国·运载千秋丨看齐鲁黄金水道非遗璀璨)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份,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运河为山东带来了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也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近年来,为做好资源开发的“硬性准备”工作,山东统筹推进文化遗产整体性、抢救性、预防性保护,实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抢救和修复工程,加快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最大程度保持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

千年文脉,传承永续。新时代的大运河在山东呈现出勃勃生机。

千里运河,通达南北

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它实现了在广大国土范围内南北资源和物产的大跨度调配,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在山东境内长643公里,由北至南依次经过德州、聊城、泰安、济宁和枣庄5市,包括南运河段山东段、会通河段山东段、中运河段山东段3个遗产段落。上承京津冀、下接长三角,山东大运河一直是运河历史上的咽喉要道。

【德州段】

隋大业四年(608年),炀帝开永济集,亦名御河,南引沁水通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卫河水由清河(清河县境内)入德州境。至此,德州段运河成为永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南运河之始,也为大运河山东段之始。今天的南运河德州段作为中国大运河重要点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河道保存着南运河原真性的人工弯道及自然生态和形态,是南运河“弯道抵闸”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

【聊城段】

聊城境内的大运河,遗迹众多,被列入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点段就有8个。临清在明清时期繁荣逾500年,一度成为山东境内最大的商业城市,运河钞关成为清政府最大的税源之一。

【泰安段】

大运河泰安段全部位于泰安市东平县境内。初建于明永乐九年的戴村坝全长1860米,是大汶河为大运河补充水源的枢纽工程,该坝将汶河一分为二,分别向运河的南北两段补水,素有“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之说。戴村坝巧妙解决了丘陵地段运河断流的难题,保障船只一年四季畅通无阻,也使得东平段600年来稳稳占据京杭大运河南北中枢的核心地位。

【济宁段】

大运河济宁段开凿于元代,流经济宁约230公里,济宁是调控中国南北大动脉的枢纽,建有运河上最为先进和知名的水利工程----南旺分水工程,号称“北方都江堰”,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元明清三朝均设有最高司运机构河道总督衙门,使济宁成为声名显赫的“运河之都”。

【枣庄段】

枣庄台儿庄段古运河开通于明万历年间,城区内的遗存主要有3000米古运河河道、13座古码头、960米古驳岸等,是山东境内大运河旅游最火的景点之一。由于古街保存完好,而且生活气息浓郁,真有回到明清时代之感,世界旅游组织称为“京杭大运河仅存”的清代文化遗产。

鲁风运河 非遗璀璨

千百年来,大运河在服务农耕需求、平衡南北资源、促进区域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哺育出秀丽的沿河景观、繁荣的周边城镇与璀璨的运河文化。如今,大运河的部分传统功能已逐步退化,但见证了运河两岸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与文化演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在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德州窑】

千年大运河进入山东的第一站,便是德州,“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便利,是大运河对德州的馈赠。“德州窑”红绿彩是大运河文化的产物,历史可以追溯到宋金时期,色彩主要以红彩、绿彩为主,用色大胆,对比强烈,风格鲜明,有“历史的彩虹”之称。

【柳子戏】

柳子戏,中国戏曲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由元、明、清以来的民间俗曲小令衍化而成,被称为戏曲的“活化石”,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戏曲向来有“水路传播”一说,大运河漕运发达,促成了流经区域地方戏曲的形成和传播,而地方戏曲的繁荣又为运河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添彩增色。“吃肉要吃肘子,听戏要听柳子”,是民间对柳子戏的评价。每逢过年过节或者赶庙会,总会有柳子戏的身影,京杭大运河的山东段便是柳子戏的传播地。

【临清贡砖】

2020年12月1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正在展出。图为临清贡砖。

临清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临清的贡砖,北京的城,紫禁城上有临清”。千百年来,人们都知道雄伟神秘的故宫,却鲜有人知修建故宫的砖是来自400多公里之外的临清。时至今日,临清贡砖仍销往故宫用于修缮墙体。2008年,临清贡砖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孔府菜】

“一桌国宴论儒学,一道菜里看论语”。始于公元前272年的孔府菜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官府菜系,凝聚着孔子“饮食和德”“礼仪文明”儒家文化底蕴。

曲阜处于北方的南部边缘地带,由于大运河横贯济宁,大量吸收了江苏菜清爽淡雅、优美秀丽的格调;曲阜祭孔给孔府厨师提供了一个直接学习清宫御膳烹饪技术的机会;孔府家族结姻遍布天下,也使得孔府菜得以吸收各地膳食的精华。2011年,孔府菜烹饪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泰山皮影】

泰山皮影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民间有“登泰山不看泰山皮影戏不成游也,不看影戏不知礼义”的谚语。与其他地方七八个人合作不同,泰山皮影一台戏最多需要两个人,甚至一个人一台戏,这就是皮影界的古老绝活“十不闲”。据统计,“十不闲”绝技在中国就只有泰山皮影的第6代传承人范正安先生一人完整的继承和保留下来,让泰山皮影在众多皮影流派中一枝独秀,享有“泰山文化活化石”“中华绝技”等美誉。

【鲁班传说】

鲁班传说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是民间约定俗成、妇孺皆知的能工巧匠的代表,并被很多行业奉为祖师爷,是民间智慧的杰出化身。枣庄滕州地区的鲁班传说已形成系列,涉及鲁班的出生、学艺、发明创造及其成神、成为百业祖师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民间鲁班传说的代表之一。鲁班传说除了民间文学本身的学科意义之外,还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

从舟楫便利到文旅兴盛,从经济发展到文化复兴,大运河流淌在山东的不仅有朝气蓬勃的发展势头,更有齐鲁儿女踏实苦干的精神风貌。沿着大运河看山东,一幅壮美的齐鲁文化画卷正徐徐展开。


春联赏析600字

春联赏析以下几联供选择, 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为年初“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俗称“大年”;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三千多年前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节期间,传统风俗丰富多彩,民间谚语有所谓:“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蒸馒头(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拱拱手。 ”另外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走亲戚等习俗。 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阴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 在春节的诸多活动中,“二十八贴花花”,就是指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这是一副传统春联,深得世人喜爱,所以使用非常普遍广泛,影响较大。 联意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世间一切事物都除旧布新,得以新生和发展。 “一元”,凡指万事万物的开始。 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玉英》:“谓一元者,大始也。 ”“一元复始”,指新的一年又要开始。 “万象”,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 南朝宋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皇心美阳泽,万象咸光昭。 ”“更新”,除旧布新。 清代顾炎武《元日》诗“岁序一更新,阳风动人寰。 ”联语紧切新春佳节世人辞旧迎新的心态,简洁明快,言约意丰,凝炼工整。 因此,人们除了单独作春联外,还常常以它为春联的基本词组,构成较长的新春联,如“一元复始春光好;万象更新喜气多。 ”“瑞气盈门,一元复始;春风拂面,万象更新。 ”等。 人登寿域; 世跻春台。 这也是一副传统春联。 春为一岁之首。 中国民俗,不论出生在哪个月份,大多以“过一年,长一岁”推算,而健康长寿又几乎是所有人的愿望。 此联就是表达的这个祝福。 “寿域”,指人人得尽天年的太平盛。 语出《汉书·礼乐志》:“愿与大臣延及儒生,述旧礼,明王制,驱一世之民,济之仁寿之域,则俗何以不若成康?”“春台”,春日登眺览胜之处。 《老子》:“荒兮其未央(无边无际。 高亨注:犹云茫茫元极耳),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常作太平盛世的象征。 联语既切春节,又含祝福,言简而意深。 椒花献颂; 柏酒浮春。 这也是一幅典型的传统春联。 联用二典:上联“椒花献颂”,典出《晋书·列女传》:“刘臻妻陈氏者,亦聪辨能属文,尝正旦(正月初一)献《椒花颂》。 其词曰:‘旋穹周回,三朝肇建。 青阳散辉,澄景再焕。 标美灵葩,爰采爰献。 圣容映之,永寿于万。 ’”《椒花颂》后用来指代春节祝词。 下联“柏酒”,即用柏叶浸制的水酒。 按古代风俗,春节期间饮柏叶酒,可以祝寿、避邪。 《汉官仪》卷下“正旦饮柏叶酒上寿。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 ”从联语内容来看,紧切春节风俗题旨,饱含祝福,言约而意丰。 从形式上来看,“椒花”与“柏酒”,属小类工对,为传统春联佳作。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这是一副传统春联。 此联出典于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桃符都是古代人们在春节时用来驱除邪鬼的道具。 现在春节燃放鞭炮,过去没有发明火药之时没有鞭炮,就用火烧竹子,使其毕剥发声,来驱除山鬼瘟神,称之为“爆竹”。 现在鞭炮也俗称“炮仗”、“爆仗”。 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华人仍沿此燃放鞭炮的风俗。 不少农村以初一起床早,爆竹大而长竞相攀比,燃放的时间早晚也有一比,以表示家庭兴旺、生活幸福。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城市考虑安全问题,多以地方法规形式在一定范围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若干年后,又纷纷“解禁”,可见这民俗影响之深远。 “桃符”也是古时民俗,用桃木板画神像挂在门旁,以驱鬼避邪,每年春节都要更换。 大约从唐、五代开始在红纸上写表示吉祥、祝福的文字(即春联),但春联称“桃符”一直延续到清代。 写春联以迎新春佳节,已是几乎所有华人的习俗,长盛不衰,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内容常有更新罢了。 该联选取春节期间传统民俗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两种典型物品——爆竹和桃符,遣词组句,有声(爆竹之响),有色(桃符之红),形象鲜明,描绘生动,十分准确地表达了“除旧迎新”的主旨。 联句语言精练,声、色俱备,对仗工整,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广泛流传而不衰。 一元二气三阳泰; 四序五福六合春。 这是一副使用了数字入联和词语典故的传统春联。 上联“一元”,指事物的开始,这里指一年之始。 《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二气”,指阴气和阳气。 《易·咸》:“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 ”“三阳泰”,即三阳开泰。 《易》中,农历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冬至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 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 所以旧时以“三阳开泰”或“三阳交泰”为岁首称颂之语。 下联“四序”,指春、夏、秋、冬四季。 《魏书·律历志上》:“四序迁流,五行变易。 ”“五福”,五种幸福。 《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桓潭《新论》:“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多。 ”“六合”,指上下前后左右四方,凡指天地之间、整个天下。 《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保留态度而不评价);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述说而不加评议)。 ”联语巧用数字,用典恰切,既合节日,又表达了对天下所有人的良好祝福。

泰山石敢当可以放在屋里吗

应该把它镶嵌在墙里

阿房宫赋中的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以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 (《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 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 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 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 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 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 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乃 1.用作副词。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例略。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 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如: 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 3.用作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 若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因 1.用作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 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 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 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且 1.用作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 (《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 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 “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 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 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赤壁之战》) 何 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 也 语气助词。 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 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乎 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焉 ①语气助词。 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②代词。 相当于“之”。 如: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③疑问代词。 怎么,哪里。 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疑问代词。 什么。 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⑤于何,在哪里。 如:且焉置土石? ⑥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⑦形容词、副词词尾。 ……的样子。 如:于我心有戚戚焉。 与 ① 给予,授予。 与斗卮酒 ② 结交。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 和、同、跟。 竖子不足与谋 ④ 参加。 蹇叔之子与师 ⑤ 赞许。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帮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⑥句末语气词。 表示疑问或感叹。 后来写作“欤”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aijing/40728.html
画面让人唏嘘 微软线下门店全关了 实地探访广州最大数码城
兰斯后卫迪亚基特加盟色格拉布鲁日 官方 双方签约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