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发声!国家发改委 把促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国新办于8月1日上午10时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来看重要表述。

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在不断积累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对于下半年经济走势,我们要全面辩证地看待。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这些困难挑战,既有外部环境变乱交织的影响,也有经济结构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回顾经济发展历程,大家就会发现,我国经济就是在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问题中不断发展壮大。

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也在不断积累。 从外部机遇看,国际贸易增长有所恢复,新兴经济体发展较快,这有利于我国企业发挥优势,拓展国际市场。从宏观组合政策看,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两重”“两新”等重大举措正在加快推进,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以及2023年增发国债等项目建设都在加快推进、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应该说,逆周期政策调节仍有足够空间。从高质量发展态势看,各地正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未来产业有序布局,新动能正在加速成长壮大,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也在扎实推进。从发展活力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这将有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极大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正会同多个部门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 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的体制机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今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国企改革方面,将加强和改进国有经济管理,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推动国有经济更多投向保障国家安全、支持科技进步、关系国计民生、提供公共服务等重大领域。

对于民营经济,将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及配套举措,当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会同多个部门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依法依规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的体制机制,解决经营主体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等方面面临的一些急难愁盼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推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形成更多世界一流企业。通过这些举措,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进一步做好保交房工作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袁达今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稳妥有序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落实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新政策,进一步做好保交房工作,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有针对性完善相关措施。稳妥处置金融风险,筑牢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抓紧制定出台“软建设”配套政策和改革举措,持续优化制度供给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张世昕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坚持“高效办成一件事”,会同30个部门和单位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硬投资”和“软建设”重点任务,高质量做好“两重”建设各项工作。

“硬投资”方面。我们与相关部门自上而下组织项目,严格做好审核筛选,优先选取跨区域、跨流域的重大标志性工程,确保项目切实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切实支持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目前,已下达今年前两批“两重”建设项目清单,主要集中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等领域,正在抓紧推动资金尽快到位、项目加快开工建设。

“软建设”方面。坚持项目建设与配套改革相结合,加快研究制定政策、规划、体制机制创新等“软建设”改革举措,完善投入机制,提高投入效率。目前,已推动出台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关政策措施和长效机制正在不断完善。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质量、效率并重,扎实做好后续项目组织筛选工作,加强在线监测和日常调度,适时组织开展实地督导,督促加快项目开工建设。同时,结合项目投资,抓紧制定出台“软建设”配套政策和改革举措,持续优化制度供给,促进实现“两重”目标。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袁达表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进重点产业转型发展和优化升级,加快推动落后低效产能出清,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把促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袁达表示, 把促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 推动教育、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支持文体旅游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人员往来便利措施,让外国朋友在中国旅行更方便、更舒适。促进有效投资,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实施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区域重大战略实施。

国家发改委:及时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袁达今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及时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 推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发布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积极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国家发改委:协同推动REITs常态化发行机制加快落地见效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张世昕今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与中国证监会的协同配合,以《关于全面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常态化发行的通知》印发为契机,开展系列政策宣传解读,抓紧健全配套制度规范,组织专题培训交流,协同推动常态化发行机制加快落地见效,推动盘活存量资产、更好促进投资良性循环,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作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编:彭勃

校对:李凌锋


划重点!政府工作报告提了这些税费内容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部分税费内容摘录如下

过去一年工作回顾

原文: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加大纾困支持力度。受疫情等因素冲击,不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遇到特殊困难。全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超过2.4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缓税缓费7500多亿元。为有力支持减税降费政策落实,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大幅增加。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新发放企业贷款平均利率降至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对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用改革办法激发市场活力。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普遍受益。原文: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多措并举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去年终端消费直接受到冲击,投资也受到影响。提前实施部分“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依法盘活用好专项债务结存限额,分两期投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7400亿元,为重大项目建设补充资本金。运用专项再贷款、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采取联合办公、地方承诺等办法,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全年基础设施、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9.4%、9.1%,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一定程度弥补了消费收缩缺口。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采取减免车辆购置税等措施促进汽车消费,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93.4%,开展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基本稳定。出台金融支持措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扎实推进保交楼稳民生工作。帮助外贸企业解决原材料、用工、物流等难题,提升港口集疏运效率,及时回应和解决外资企业关切,货物进出口好于预期,实际使用外资稳定增长。原文:针对就业压力凸显,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支持。去年城镇调查失业率一度明显攀升。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更加注重稳就业。对困难行业企业社保费实施缓缴,大幅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增加稳岗扩岗补助。落实担保贷款、租金减免等创业支持政策。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就业困难人员专项帮扶。在重点工程建设中推广以工代赈。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200万人、实现稳中有增。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原文: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合理把握赤字规模,五年总体赤字率控制在3%以内,政府负债率控制在50%左右。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教育科技、生态环保、基本民生等重点领域得到有力保障。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制度性安排与阶段性措施相结合,疫情发生后减税降费力度进一步加大,成为应对冲击的关键举措。减税降费公平普惠、高效直达,五年累计减税5.4万亿元、降费2.8万亿元,既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留得青山,也放水养鱼、涵养税源,年均新增涉税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超过1100万户,各年度中央财政收入预算都顺利完成,考虑留抵退税因素,全国财政收入十年接近翻一番。各级政府坚持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中央部门带头压减支出,盘活存量资金和闲置资产,腾出的资金千方百计惠企裕民,全国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原文: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加大预算公开力度,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构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推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统筹推进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改革化险,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加强金融稳定法治建设。原文: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作用,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推进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改革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动力。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通过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将制造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从50%、75%提高至100%,并阶段性扩大到所有适用行业,各类支持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年度规模已超过万亿元。创设支持创新的金融政策工具,引导创业投资等发展。企业研发投入保持两位数增长,一大批创新企业脱颖而出。原文:推动进出口稳中提质。加大出口退税、信保、信贷等政策支持力度,企业出口退税办理时间压缩至6个工作日以内。优化外汇服务。发展外贸新业态,新设152个跨境电商综试区,支持建设一批海外仓。发挥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等重大展会作用。推进通关便利化,进口、出口通关时间分别压减67%和92%,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明显下降。关税总水平从9.8%降至7.4%。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推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原文: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连续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稳步提升城乡低保、优待抚恤、失业和工伤保障等标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在税费、用房、水电气价格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推进医养结合。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完善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原文: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做好基层“三保”工作。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

31省份公布GDP增速目标,传递加速经济回暖信心

近段时间以来,地方“两会”密集召开,全国31省陆续公布了2023年经济增速目标。 从2023年GDP目标看,31省份的数值范围在4%至9.5%之间。 其中,最高的是海南省,最低的是天津,其他省份多集中在5%至6.5%,以6%居多。 为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各地部署了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依然是关键词。 多地强调全力扩大社会有效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二十多个省份明确提出了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 投资方向上,基础设施建设仍居重要地位,制造业投资也被寄予厚望。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3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多位专家分析,对于2023年经济走势,市场乐观预期在不断走强。 各省份提出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传递出全力拼经济、加速经济回暖的决心和信心。 各地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将有力支撑全国经济企稳复苏。 各地奋力拼经济目前,已有24个省份公布了2022年经济增速,均实现正增长,22个省市公布了2022年GDP实际增速具体数值,范围在2%至5%,其中,最高为江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最低为重庆市、贵州省、广东省,均预计为2%左右。 此外,北京市、海南省只指出2022年实现了“正增长”,并未公布具体数值。 从各地公布的今年GDP目标来看,多数省份的目标高于去年经济增速。 其中,海南为9.5%左右,西藏为8%左右,江西、新疆为7%左右,安徽、宁夏、湖南、湖北为6.5%左右。 重庆为6%以上,甘肃、河南为6%,吉林、黑龙江、山西、内蒙古、云南、福建、河北、四川、贵州为6%左右。 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2023年上海GDP预期增长5.5%以上。 上海市市长龚正解释称,这既是现实的可能,又考虑到发展的需要、远近平衡。 他指出,上海承担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溢出带动效益正在加快释放。 “去年我们出台了一大批稳增长、促发展的政策,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再加上去年相对基数较低等客观原因,我们有足够的支撑,也有足够的信心实现这一目标。 ”龚正说,“我们希望通过量的合理增长,为更充分的就业、更稳定的物价创造更好的条件,进一步提振市场的信心,稳定社会预期。 ”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今年设定了5%的目标增速。 《南方日报》发表文章《“5%以上”是“跳起来够得着”的增长目标》指出,对照广东“十四五”经济增长目标,今年增长5%以上才能为后面的工作赢得主动,确保完成“十四五”年均增长5%左右的目标;对照“经济大省要挑大梁”的使命担当,也需要以广东经济之“进”更好支撑全国经济之“稳”。 浙江省也设定了5%的增长目标。 《浙江日报》发文表示,这综合考虑到多方面因素。 首先,要看清当下发展形势,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并非一劳永逸,在预期人流物流商流更加畅通的同时,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其次,疫情3年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最后,要对标国际发展大势,从海外的经验来看,逐渐走出疫情、消费环境逐渐改善的大方向是确定的,但受疫情反弹和居民自我防护意识加强的影响,短期消费仍然承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受2022年疫情超预期的冲击,到年底时各地面对的困难非常突出,加之内外部复杂环境的影响,在这样的基础上设定地区2023年经济工作目标,更多体现了一种底线思维。 而增速预期目标较上年下调,也是各地根据面临的经济困难,结合对自身条件的分析做出的预判。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主管庞溟告诉第一财经,部分省份设立较高的GDP增速目标,说明了当前经济运行保持恢复和回稳态势,也体现出全力拼经济的决心。 随着优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有序实施、持续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全面落地生效,各部门、各地区正抓住窗口期、机遇期、攻坚期奋力冲刺,预计今年经济将出现明显的、全面的、积极的改善。 全力扩大社会有效需求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时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并提到“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第一财经梳理各地公开的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发现,消费和投资依然是关键词。 庞溟表示,2023年经济复苏的关键依然在于全力扩大社会有效需求,特别是积极扩大国内需求。 预计下一阶段的经济工作将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为支持,稳定市场主体信心和居民部门预期。 上海提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福建明确,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稳定和扩大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鼓励开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建材等下乡行动。 河北提出,千方百计扩大国内需求,加大对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帮扶力度。 四川明确,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包括大力促进消费复元活血,加快建设名扬天下、享誉全球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持续加大项目投资力度,提速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释放新型城镇化投资潜力。 山东将大力推动恢复和扩大消费放在首要位置,并将在今年实施“山东消费提振年”行动。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消费是经济的压舱石,对于经济增长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在2023年全球经济大概率陷入衰退、外需进一步萎缩的背景下,内需尤其是消费的作用将更为凸显。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提出,2023年还是要把精力放在促消费上。 过去几年尤其是2022年消费低迷,在低基数基础上反弹很容易,加之老百姓的消费欲望憋了三年。 2023年消费将成为稳经济的重头戏。 瑞银证券预计,在2023年GDP增长5%左右的前提下,消费增长将会接近6%~7%。 超额储蓄将会是2023年拉动消费的重要因素。 过去三年抑制消费的主要原因是服务相关的消费场景受限以及消费信心不足。 随着线下场景的复苏和信心回暖,消费者储蓄回归正常化,一部分的超额储蓄将转化为消费,带来10%左右的消费增长,这部分消费需求将在今年或明年得到释放。 多地明确今年投资计划从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看,二十多个省份明确提出了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 北京表示,今年要保持重要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势头,在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迈上8000亿元台阶基础上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努力实现增长4%以上。 浙江提出,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确保2023年完成重大项目投资1万亿元以上,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 河南计划在产业转型、基础设施等四大领域启动100个左右百亿级重大项目,力争2023年全年完成投资2万亿元以上。 投资方向上,基础设施建设仍居重要地位。 重庆力争全年基建投资增速达到11%以上;新疆则明确将创新建立多元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系,推进交通、能源、水利、城建、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同时推进多个铁路、公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工建设。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畅对第一财经表示,从支出法角度来看,基建投资仍然是扩大投资的重点。 从领域来看,包括航天强国、海洋强国、基本农田改造、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都有望成为基建投资的重点。 制造业投资也被寄予厚望。 上海明确将推动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示范性好的高能级产业项目落地;江西提出制造业基础再造行动计划,实施3000个左右工业企业技改项目;广东将支持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改,新推动7000家以上企业“小升规”,加快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 川财证券指出,今年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仍将继续担起稳投资、促增长的重任。 数字化和智能化、碳中和与绿色发展是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会带来大量设备更新和改造需求。 未来仍有可能加大对高端制造、科技创新领域的支持力度,制造业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承担起托底经济的任务。 在当前稳增长政策大力驱动下,新老基建领域联手发力,助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各省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

国家发改委:鼓励提取公积金用于个人支付老旧小区加装电梯

10月2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到,要加大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支持。 《方案》称,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基础上,加快落实支持城镇老旧小区居民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等自住住房改造个人支付部分的政策。 鼓励各地对城镇老旧小区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 另外,还要落实好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10%的政策。 补齐社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建设完整居住社区。 结合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已建社区房屋建筑和设施整治利用,因地制宜对社区早餐店、家政服务网点、理发店以及提供养老、托育服务的生活服务经营场所给予用地、办证、内部改造等方面支持。 在地下空间的利用上,要更好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公共停车场。 综合各地实践经验,允许有条件的地方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公共停车场或立体停车库,并依法依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探索停车场综合运营管理机制改革,支持停车场经营汽车维修保养、清洗美容、快递物流等多业态,进一步增加停车场运营收益。 在推动物业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方面,要搭建智慧物业平台,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对接各类商业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生活服务圈,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服务需求。 此外,《方案》还提到,要加大旅游年票和一卡通发行力度。 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等著名景点资源丰富的都市圈,增加旅游一卡通预付式旅游年票发行力度,推出更多价廉景美旅游线路。 加大旅游宣传推广。 《方案》称,要强化品牌引领,办好“心灵四季 美丽中国”线上全国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加强与新媒体合作,推动传统旅游业传播方式等创新,激发文化和旅游多元消费与市场振兴。 选择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民宿发展较为规范的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景点,在节假日集中进行宣传,带动更多跨省旅游。 鼓励各地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开设网上店铺、代销点,拓展乡村物流布点,扩大特色产品销售。 以下为《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全文: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aijing/5486.html
研究院院长刘聪 对话科大讯飞副总裁 中国大模型已从追赶对标走
就凭这 就想拯救漫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