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走读中国式现代化丨到新疆和田看一块神奇的

团队

沙漠上的水稻田长啥样?在昆仑山脚下的新疆和田,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团队在沙漠温室试种的快速繁育水稻,实现了水稻生育期减半。没有土、还能长高个儿的稻田,如何孕育出“加速版”水稻?一起跟随我们的脚步去看看——

昆仑山

国内有哪些值得一去的旅游景点。

田长

万里长城,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 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 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 它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人间的奇迹。 在遥远的两千多年以前,劳动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谈何容易。 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 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 长城,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 由于时代久远,早期各个时代的长城大多残毁不全,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 所以一般人谈的长城,主要指的是明长城。 所称长城的长度,也指的是明长城的长度,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达鸭绿江畔。 许多石雕砖刻的制作技术都极其复杂精细,反映了当时工匠匠心独运的艺术才华。 长城连续修筑时间之长,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艰巨,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的确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难以相比的。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今天国内外游人以“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诗句来表达一定要亲自登上长城一览。 巍巍万里长城将与神州大地长存,将与世界文明永在。 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 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 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它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 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被誉为世界宫殿之首,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3,6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 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间半,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 用30万民工,共建了14年,故宫建成后,经历了明、清两个王朝,到1911年清帝逊位的约五百年间,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 1988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辟为“故宫博物院”。 故宫是几百年前劳动人民智能和血汗的结晶。 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它是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故宫最壮观的建筑太和殿(明朝称奉天殿、皇极殿),俗称“金銮殿”,太和殿高35.05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面积约2380多平方米。 长宽之比为9:5,寓意为九五之尊。 面积是紫禁城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规格,最富丽堂皇的建筑。 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 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即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元旦等都在这里庆祝。 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的文物。 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总共件之多,统称有文物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紫禁城是龙的世界,龙的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是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 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在这个意义上说,故宫属于世界,它是东方宫殿建筑的代表、世界宫殿建筑的典范。 承德避暑山庄 ,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89年建成。 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为中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 1994年12月,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曾用名热河行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距离北京200公里。 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 承德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宫,位于河北省境内,修建于公元1703年到1792年。 它是由众多的宫殿以及其它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牧场和森林巧妙地融为一体。 避暑山庄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的罕见的历史遗迹。 有寺庙十一座,现存的有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乐寺、普宁寺、安远庙、溥仁寺、殊像寺。 这些庙宇金碧辉煌,宏伟壮观。 避暑山庄之外,半环于山庄的是雄伟的寺庙群,如众星捧月,环绕山庄,它象徵民族团结和中央集权。 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范囿和皇家寺庙群。 融汇了江南水乡和北方草原的特色,成为中国皇家园林艺术荟萃的典范。 加之建筑装饰及佛教造像等中国古代最高超技艺的运用,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观。 避暑山庄周围寺庙的建筑风格使汉、藏文化艺术融于一体,寺庙殿堂中,完好地保存和供奉着精美的佛象、法器等近万件,共同构成了十八世纪中国古代建筑富于融合性和创造性的杰作。 承德避暑山庄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山地气候,四季分明。 冬天虽然寒冷,但由于四周环山,阻滞了来自蒙古高原寒流的袭击,故温度要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夏季凉爽,雨量集中,基本上无炎热期,是旅游避暑胜地。 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 避暑山庄与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这四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面的园林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安徽黄山 ,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 为三山五岳中三山的之一,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 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黄山是著名的避暑胜地,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的。 生态保护完好,动植物众多。 黄山72峰,磅礴雄浑,峻峭秀丽,错落有致,天然巧成,并以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三大主峰(海拔均超过1800米)为中心,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争辉。 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 有植物近1500种,动物500多种。 黄山之美,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意境之美,有着让人产生太多联想的人文之美。 无论是艳阳高照下显现出的铁骨峥嵘之阳刚之美,还是云遮雾绕下若隐若现的妩媚之美,亦或是阳春三月里漫山遍野盛开的鲜花透出的浪漫之美,甚至在雪花纷飞的严冬处处银妆素裹下的圣洁之美。 是绿色植物荟萃之地,森林覆盖率为56%,植被覆盖率达83%。 是华东木材的重要产地和著名的茶叶产区。 黄山自古闻名, 山中以道教命名的名胜有朱砂峰、炼丹峰、天都峰、轩辕峰、仙人峰、丹井、试剑石、蒲团松、仙人晒靴石、仙女绣花石、望仙台、炼丹台、炼丹源、神仙洞等等,山南部朱砂峰下的慈光阁和山北部叠障峰下的松谷庵均为道教庙宇。 黄山松是由黄山独特地貌、气候而形成的中国松树的一种变体。 往往树龄上百年,甚至数百年;根部常常比树干长几倍、几十倍,由于根部很深,黄山松能坚强地立于岩石之上,虽历风霜雨霜却依然永葆青春。 自古黄山云成海,黄山是云雾之乡,以峰为体,以云为衣,其瑰丽壮观的“云海”以美、胜、奇、幻享誉古今,黄山“四绝”之一的温泉被誉之为“灵泉”。 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 杭州市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 它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 风景区以西湖为中心,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五个地区,总面积49平方公里。 西湖的美在于晴天水潋滟,雨天山空蒙。 无论雨雪晴阴,无论早霞晚辉,都能变幻成景;在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中各具美态。 湖区以苏堤,白堤两个景段的优美风光称著。 自古以来就有“天下西湖三十六,此中最美是杭州”。 西湖不仅独擅山水秀丽之美,林壑幽深之胜,且更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把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 西湖从形成迄,也就是两千年的历史。 西湖的美既在于湖,也在于山。 群山峻岭环绕着美丽的西湖:西南有龙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烟霞岭,大慈山、临石山、南屏山、凤凰山、吴山等,总称南山;北面有灵隐山、北高峰、仙姑山、栖霞岭、宝石山等,总称北山;它们像众星捧月一样,捧着西湖这颗江南明珠。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各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所以无论杭州本地人还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乐道,先游为快。 西湖四周还拥有许多著名的石窟造像、碑刻、古建筑,成为我国珍贵的艺术瑰宝。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因美丽的西湖而闻名于世。 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中外人士被西湖那秀丽温馨的湖光山色所陶醉,萌生无限缱绻眷恋的情怀。 桂林山水,地处漓江西岸,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 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 桂林山水所指的范围很广,项目繁多。 桂林山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 现在,一个以桂林市为中心,包含周围12个县的风景区已经形成。 这里有浩瀚苍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险峻的峰峦幽谷,激流奔腾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绝的高山梯田......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壮、瑶、苗、侗、仫佬、毛难等十多个少数民族。 大桂林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以及国家元首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桂林处处皆胜景,漓江山水堪称其中的典范, 更是令桂林的山出神入化到了极点,使游人真切地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的神奇﹑秀美。 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千百年来它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一江(漓江),两洞(芦笛岩、七星岩),三山(独秀峰、伏波山、叠彩山)最具代表性,它们基本上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 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千百年来,桂林一直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宝地。 2009年,桂林漓江风景区以83公里岩溶水景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岩溶山水风景区。 成为中国旅游的又一世界之最。 如果说北方的山是豪迈﹑厚重的,那么桂林的山则显得妩媚﹑秀美。 玉女峰婷婷玉立,巧梳云鬓;望夫崖凝神远眺,深情守候;赶考的书童,跳龙门的鲤鱼,盘旋的田螺,绿洲的骆驼,形态各异,变化万千,令游人目不暇接。 桂林的水则是清澈透明﹑绿得欲滴。 俯首看去,江水泛着细细的涟漪,玉塔微澜,水色晶莹剔透,加之两岸竹林婀娜多姿,山水相映成趣,怎么看都是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凝重中透露着灵动之气,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西安兵马俑,位于中国 陕西临潼 西安以东30公里,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 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 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一样。 人、马车和军阵是通过写实手法的艺术再现。 惟有这种静态的军阵才能使人们感到军阵巨大威慑力的深浅莫测。 这样恢宏的阵列,宏伟的构图,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再现2000年前的秦军“奋击百万”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铜车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为之一新。 其工艺之复杂,作之精巧,技艺之卓越无不令人惊叹。 就拿篷盖与伞盖的铸造来说,它不仅面积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为0.4厘米,薄的地方仅有0.1厘米,再加上篷盖、伞盖,都有一定的弧度,这样难度大的篷盖、伞盖能一次性浇铸成功,不要说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发达、设备齐全的今天也并非易事。 铜马和铜俑的铸造也令我们当代的工程师望尘莫及。 兵马俑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可低估,而兵马俑更是全世界的一个奇迹,他让外国人赞叹,让中国人骄傲!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上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令全世界人惊叹,令全中国人自豪!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 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 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 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 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 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 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 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 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作为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沉淀了二千五百余年吴文化底韵。 苏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格局保持完整,山明水秀,自然景观独具特色,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采用缩景的手法,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为苏州赢得“园林之城”的美誉。 公元前514 年吴王阖闾建都于此,其规模位置迄今未变,为世界少有。 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苏州以园林见长让人感叹园艺的巧夺天工.以拙政园,留园,网狮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古典园林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 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等,无一不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 长江三峡, 位于中国重庆市和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2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 最窄处不足百米。 三峡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壳不断上升,长江水强烈下切而形成的, 因此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 三峡地跨两省。 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 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长江三峡,无限风光。 瞿塘峡的雄伟,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险峻,还有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这驰名世界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这里的群峰,重岩叠嶂,峭壁对峙,烟笼雾锁;这里的江水,汹涌奔腾,惊涛拍岸,百折不回;这里的奇石,嶙峋峥嵘,千姿百态,似人若物;这里的溶洞,奇形怪状,空旷深邃,神秘莫测……三峡的一山 一水,一景一物,无不如诗如画,并伴随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动人的传说,令人心驰神往。 长江三峡,地灵人杰。 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这里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庙、南津关……它们同这里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 “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 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 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 ”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 台湾日月潭,是台湾地区最大的天然湖泊,又称龙湖或天池,亦为闻名遐迩之山水佳胜。 位于南投县中部鱼池乡之水社村。 潭中有小岛名拉鲁岛(旧名珠屿岛、光华岛),以此岛为界,潭面北半部形如日轮,南半部形似月钩,故名日月潭。 潭水碧蓝无垠,青山葱翠倒映,环山抱水,形势天然。 该潭除可泛舟游湖、赏心悦目外,其环湖胜景殊多,玄奘寺、文武庙、德化社、山地文化村及孔雀园等。 2009年,日月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台湾最大的天然淡水湖。 日月潭是台湾的“天池”,其地环湖皆山,湖水澄碧,湖中有天然小岛浮现,圆若明珠,形成“青山拥碧水,明潭抱绿珠”的美丽景观。 300年来,日月潭就凭着这“万山丛中,突现明潭”的奇景而成为宝岛诸胜之冠,驰名于五洲四海。 日月潭由玉山和阿里山漳的断裂盆地积水而成。 环潭周长35公里,平均水深30米,水域面积达900多公顷,比杭州西湖大三分之一左右。 日月潭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是台湾八景中的绝胜,也是台湾岛上唯一的天然湖泊,其天然风姿可与杭州西湖媲美。 北半湖形状如圆日,南半湖形状如一弯新月,日月潭因此而得名。 日月潭之美在于环湖重峦叠峰,湖面辽阔,潭水澄澈;一年四季,晨昏景色各有不同。 日月潭美景如画,春夏秋冬,晨昏晴雨,景色变幻无穷。 日月潭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的四周是一座座长满绿树的山,而湖水又静静的,蓝蓝的,像一面镜子,反周围的山色倒映在湖里。 另外,一年四季,早晨晚上,映在湖里的景色也不一样,变来变去,就像传说中的仙境。

稻田 田看

对中国沙漠治理问题的看法

1、 谱写治理沙漠治理的新篇章全国防沙治沙大会在北京召开。 这是沙区广大干部群众热切期盼的一件大事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要会议,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自上次全国治沙工作会议召开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全面推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 我们实现了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有效改善了生态状况和农牧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维护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为全国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沙化问题的道路。 这是沙区人民和广大治沙工作者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党和国家生态建设各项方针政策的巨大成功。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有沙化土地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近1/5,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及边疆地区是沙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区,土地沙化影响着全国近4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部分地区沙化仍在扩展。 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沙化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了防沙治沙工作始终是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 和谐大业,生态为本。 全面推进防沙治沙事业,不仅是提高沙区人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也是增进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不仅是维护和拓展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切实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我们必须从保护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把防沙治沙真正摆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真正摆上沙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坚持不懈地将防沙治沙事业向前推进。 新时期的防沙治沙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实行综合防治、科学防治和依法防治。 要牢固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尽快使已治理地区的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尽快使仍在扩展地区的土地沙化趋势得到遏制,尽快使广大沙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在我国防沙治沙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 他们是保护环境的忠诚卫士,也是我国生态建设的有功之臣。 他们顽强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将激励更多的人投身治沙事业。 让我们用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奋斗,共同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共同谱写防沙治沙更加壮丽的篇章。 2、沙漠治理新思路我国有70多万平方公里沙漠,57万平方公里戈壁荒漠,还有高原荒漠15万平方公里,基本都在西部地区。 而且沙漠每年还在以34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不断扩大,成为我国的心腹之患和灾害的根源。 改造这些沙漠始终是人类世世代代的梦想。 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水资源限制等因素,绿化治沙进展不大:局部好转,全局恶化,沙尘暴还是屡屡袭来。 最近在强国论坛看了“小小公民”的《治沙良策--把沙漠覆盖起来》后,觉得“把沙漠覆盖起来”确是治沙的一条新思路。 但若按其文章说的“用太阳能电池板逐步将沙漠覆盖起来”,虽然有文章中说的那些好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成本过高,同时所发电力也缺乏市场---一方面现在的太阳能电力成本与火电,水电相比仍过高,另外这些沙漠地处西部,电力需求大户东南沿海城市相隔太远,输电成本过高,而北部又有火电优势。 对此笔者觉得或许可用廉价的塑料编织布,塑料薄膜来覆盖治沙---即将其铺盖在沙地上并用沙袋压住,使沙尘无法被风吹走。 因为一方面与“用太阳能电池板逐步将沙漠覆盖起来”可大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可行性。 而另一方面与植树种草等绿化治沙方法比起来,覆盖治沙的好处是,不受水资源的限制,同时不受种苗,种植时间等等限制,可以日夜,四季不断地大规模的施工(因为塑料编织布,塑料薄膜等比起种苗来更能工业化地大量生产以满足大规模的施工的需求)。 同时见效更快,因为植树种草是需要生长时间的,况且又难以保证都能成活。 实际上我国以前建设的三北防护林,也已因缺水而面临毁灭的危险了。 虽然覆盖治沙不能产出给这项工程以直接回报,但考虑此项工程更能够促进就业(因其是劳动密集型工程),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减少风沙侵袭,沙漠扩大等造成的损害及能间接增加产出;另外也为逐步绿化,开发西部创造了有利条件等等---即有水或需要时可揭开覆盖重新绿化,或供工农业开发用地之用。 应是属于社会效益好的公共工程,值得政府考虑的。 当然用廉价的塑料编织布,塑料薄膜来覆盖治沙的可行性程度也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比如廉价的塑料编织布,塑料薄膜能抗“风吹日晒”多久,也即维护成本多高,与用价高的抗“风吹日晒”能力好的覆盖物相比两者那个方案更好。 以及能不能找到既廉价又抗“风吹日晒”的覆盖物?!同时也需详细比较覆盖治沙与植树种草等绿化治沙方法在短,长期成本和短,长期及直接,间接效益上究竟何者更佳:如果覆盖治沙的综合成本太高,则也就可能难以执行了,或者只能重点用于确实难以绿化治沙的地方:即缺水的流动沙丘,容易诱发沙尘暴的古湖泊,盐咸地等等。 若只略高出绿化治沙,则考虑到上述好处,就可以实行覆盖治沙工程了。 假如覆盖治沙综合成本少于绿化治沙,那就自然更具可行性了。 但是实际上,考虑到由于受水资源的限制,根本难以在沙漠通过大规模的绿化来永久性地治理好沙漠。 因此即使覆盖治沙成本较高,也可能将成为未来根治沙漠危害唯一可行的方案而不得不实行的。 第二部分:典型观点和事例1.“土地沙化”与“土地沙漠化”含义不同。 “土地沙化”是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过程以耕地风蚀作用和草场风积作用为主。 后者以地表覆盖沙层厚度在 10 厘米 以上为标准。 堆积的风沙物质多来源于本地区地表的物质,即属于“就地起沙”。 土地沙化是环境退化的标志,是环境不稳定的正反馈过程。 如不采取根本措施,土地风蚀沙化过程不仅不会自动停止,反而会加剧发展。 “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环境中,由于过度地人为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造成了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 沙漠化是当前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地质问题。 严重的问题是“全球沙漠化仍在曼延”。 我国也存在着土地沙漠化问题。 在我国的沙漠化土地中,其中已经沙漠化了的土地为 17.6 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危险的土地有 15.8 万平方公里,在湿润地带的风沙化土地有 1.9 万平方公里。 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 5000 余万人,有近 400 万公顷的旱农田和 500 万公顷的草场受其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从原来的 13.7 平方公里增加到 17.6 万平方公里。 因此,我国面临的土地资源被侵蚀的形势也是严峻的。 2.尽管年年喊生态治理,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中国西部沙区的生态环境仍在加速恶化。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灾难,我们该从捡“芝麻”丢“西瓜”的治沙思路中警醒了。 沙尘源出现生态“难民”。 在西北强沙尘暴源头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和甘肃省民勤县境内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当地一批农牧民失去生产生活条件后被迫搬迁,成为生态“难民”。 在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乡),40岁的孟根其其格无可奈何地说,20多年前,她家在塔木苏镇放牧骆驼为生,后因草场退化、沙化更加严重,她家的羊迅速减少了10多只,全家4口人无法靠放牧维持生计,便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搬迁到曼德拉苏木开始了农耕生活,现在种着30亩土地。 据了解,这些年曼德拉苏木先后从阿拉善右旗生态脆弱区接纳了像孟根其其格家这样的生态“难民”140多户。 阿拉善盟分布着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国土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化土地达80%以上。 在强北风的作用下,近年来巴丹吉林沙漠的流动沙丘以年均20米的速度向南侵进,局部地方流沙带已经与腾格里沙漠的西南缘“握手”相连。 据国家林业部门通过卫星监测结合地面调查发现,这两大沙漠间出现了三条新的流沙带。 而随着当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和大风干旱灾害加剧,阿拉善盟的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1000平方公里的面积扩展。 而在西北地区另一强沙尘暴主要发源地甘肃省民勤县,因石羊河上游来水量逐年减少,加上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地表林草枯亡,土地沙化,大批农民被迫流落他乡。 北部青土湖区成了沙漠大举南侵绿洲的通道,流沙年均推进8--10米,近10年外流人口达3.2万人,有的村社只剩下零星几户人家,44万亩农田一半以上因缺水和沙害弃耕。 3. 在新疆南部,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灾难仍在继续,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木塔格沙漠已多处“握手”相连。 当地干部群众担心,如果两大沙漠最终交会合拢,导致塔里木河下游的绿色长廊消失,将会造成大片绿洲被风沙湮没、内外交通阻断等更加严重的生态灾难及社会问题。 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两大沙漠会合,塔里木河下游一条由天然荒漠胡杨林和灌木林组成的300多公里长的绿色长廊消失,不但连接新疆与内地的第二通道218国道将彻底被阻断,连巴州首府、南疆重镇库尔勒也会受到沙漠的包围,进而会使塔里木盆地和阿尔金山丰富的矿产资源失去开发的支撑。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干流全长1321公里,它既是南疆几百万各族人民的母亲河,也是阻挡沙漠侵进绿洲的生态河。 由于长期开发利用不合理,加之气候变化,从1972年开始,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库以下363公里长的河道长期断流,尾闾台特玛湖干涸,沿岸林木大面积枯萎干死,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木塔格沙漠东西夹击,土地荒漠化加剧。 巴州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因塔里木河生态调节功能明显减弱,下游60%天然荒湖胡杨林和40%的灌木林因缺水枯萎衰败,400多万亩草场退化。 218国道有几十处时常被流沙掩坦,局部地区部分群众失去了家园。 遏制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关键是确保生态用水。 2000年以来,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紧急启动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方案,并6次从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的改善,植被的恢复和绿色走廊的保护起到一定作用。 但是,由于生态灾难积重难返,塔里木河下游并没有出现预期“碧波荡漾,枯木逢春”的景象。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据调查,虽然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植树造林,局部地区生态好转,但由于大面积的天然荒漠林被毁,使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 当地干部群众形象地说,重造林轻封育,捡了“芝麻”丢“西瓜”。 ——天然荒漠林遭严重破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的新疆且末县,共造林18万亩,为全县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生态保障。 然而,受自然与传统习惯的双重影响,当地农牧民仍然维持着砍柴樵薪的原始生活方式,使天然荒漠林遭到严重破坏。 而天然荒漠林生态系统属于世界上最脆弱的森林生态系统,它的自我演替、形成需要上千年的时间,人为破坏只需要几年时间。 面对风沙危害日益严重的情况,目前策勒县已围栏封育天然荒漠林48万亩。 记者在现场看到,天然红柳、野芦苇已长到1米多高。 担护林员每月150元工资却没有解决的来源。 ——人工造林投入高,封沙育林效益好。 调查中,记者发现在西北风沙区人工造林成本高得惊人。 然而,人工造林有国家资金支持,而天然荒漠林封育下达任务小,资金还往往难以到位。 墨玉县的波斯坦库勒生态治理区在茫茫戈壁滩上,当地群众在国家资金扶持下造林1.2万亩。 县林业局局长张震年算账说,这里一亩地仅树苗费就高达200多元,加上整地、挖坑、打井和水利渠系配套,一亩地的造林要花600~800元。 张震年坦言:“戈壁滩上的林子难养活”。 在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策勒、且末、若羌等县了解到,在当地自然环境恶劣,以及生态用水与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建设人工防护林不得不采取滴灌技术,而滴灌造林不但投入成本高,后期管护更需要长期投入,有的地方虽然造成了林子却无力管护,进而背上巨额“包袱”。 4.遏制土地沙化,要以防为主,防治兼顾,做到防中有治,治中有防,防治结合。 5月20日,在全国这些组织的“水与沙漠化”研讨会上,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一位负责人就土地沙化的现状及对策作了发言。 他说,当前,除自然因素外,造成我国土地沙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是“五滥”,即滥垦、滥伐、滥牧、滥采和滥用水资源。 要遏制土地沙化继续扩展的势头,必须做好预防工作,“防”首先体现在加强对“五滥”的管理,杜绝人为破坏因素。 第一,应防止盲目开垦。 滥垦是我国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 自5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4次大开荒,仅草原开荒就达2.08亿亩,其中1亿亩已撂荒成为沙地。 1994年至1999年,全国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的耕地达1.7万平方公里,其中变成流动和半固定沙地的面积约占50%。 第二,应以草定畜。 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场放牧大大超过其承载能力。 全国草场理论载畜量为4.5亿羊单位,截至1997年底,全国存栏大牲畜已达1.4亿头,羊2.6亿只,折合8.6亿羊单位,超载近一倍。 第三,应控制樵采。 滥砍滥伐和过度樵采一直是沙区植被的大敌,它不仅直接减少林草覆盖面积,更重要的是破坏了和谐的森林、草原环境。 从1994年到1999年,青海省共和县沙珠玉乡因樵采破坏沙生植被达600公顷,新疆和田地区近5年因樵采共破坏以胡杨林、灰杨为主的天然荒漠林3800公顷。 第四,应严禁乱采滥挖。 自1994年至1999年,内蒙古全区因搂发菜破坏草原面积达1.95亿亩,其中6000多万亩已经沙化。 陕西省榆林地区仅煤田开发一项,就使26万亩植被被毁,30万亩土地沙化。 近两年,国家颁布法律和规章,通过执法,搂发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滥挖中草药和无序采矿破坏植被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第五,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 由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土地沙化的现象十分普遍。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由于50年代以来上游不断超量用水,造成下游270公里河道断流,530万亩胡杨林枯死,100万亩草场退化,25万亩农田被迫弃耕。 这位负责人同时强调,造成土地沙化、生态恶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沙化土地的治理上,突出综合治理。 要按照植物演替自然规律办事,以恢复沙区林草植被为核心,要多管齐下,林业措施、农牧业措施和水利措施综合运用,要因地制宜实施造林种草、退耕还林、退牧还林还草;耕地要大力推行保护性耕作方法,推广免耕法和作物留茬。 对于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做到开源与节流相结合,除保证必要的工业用水、人民生活用水外,还应重点保证生态用水。 覆盖我国90%以上沙化土地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四期工程都综合考虑了因害设防、因区施策,进展顺利,效果明显。 鉴于目前的现实问题,这位负责人建议国家应尽快推行四项政策:一是草原应尽快全部承包到户,坚决改变牲畜吃大锅草的局面;二是国有荒山、荒沙应无偿提供给造林种草者使用。 落实谁造谁种谁有的政策,并允许继承、转让与拍卖;三是在荒山、荒沙、荒地造林,免交任何税费;四是对林产品、畜产品加工业减免征收营业税。

水稻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土地政策发生了哪几次变化

中国西部部分地区土地沙漠化成因及防治对策 1.沙漠化 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其中的土地沙漠化问题又是世界公害,生活在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近14%的世界人口直接受到沙漠化的威胁,全球每年有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沙漠化土地。 在我国西部的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西藏、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市区部分地区现分布有大面积(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18%)的沙漠化土地,而且在不断扩大(1995年至1999年的5年间全国净增沙漠化土地1.72万平方公里)。 在国家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情况下,沙漠化虽说有所遏制,但仍呈“局部治理,整体恶化”趋势。 沙漠化危害在我国已涉及30个省区841个县(市、旗)7534个乡(镇、苏木),全国每年因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因此说,土地沙漠化是我国西部特别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加强研究和治理。 2.沙漠化的成因 造成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其中自然因素是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客观内在因素,人为因素是土地沙漠化得以发生发展加剧的社会诱发因素。 2.1沙漠化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我国西部特别是西北内陆由于远离海洋降水少、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日照蒸发强烈、海拔高风多风大、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大风吹蚀等自然条件造就并历史的遗留下退化的土地、劣质的土壤、沙化的漠地。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量约为世界的1/5,且南涝北旱分布不均,尤其是西北地区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水资源量明显下降。 随着气候的暖干化,我国西部21世纪初的降水量比20世纪70年代明显减少,黄河90年代以来经常断流,伊犁河、塔里木河、疏勒河、黑河等河流近年的水量在逐年减少,流域水危机愈演愈烈。 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西北各省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拔高且有许多高山阻隔,使水汽随风进入这一地区的途径和数量减少、难度加大,因而降水量少(大都在400mm以下,许多地方甚至在200mm以下,最少的仅15.4mm);加之日照蒸发强烈(从东到西蒸发量由800mm增至3000mm),这就使西部大部分地区土地的自然水补给入不敷出、旱情加剧、气候干燥,因此形成大陆性干旱气候,严重影响了当地林草植被的发育形成和繁衍生息,导致地面植被稀少,使土地缺乏保护而易受外因侵害以至退化、沙化。 我国西北高原干旱多风的气候形成的干燥土壤,在强大风力的作用下遭受侵蚀,有机质、矿物质等被风吹离流失,长期以往土地逐渐贫瘠、退化甚至沙化,许多沙漠地就这样在干旱多风的条件下逐渐形成并迁移扩张。 2.2沙漠化的人为因素 造成土地沙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2.1无序地乱砍滥伐、过度采挖林草植被资源,造成植被破坏消亡、土地裸露退化以至沙化。 比如在巴西国内哈内陆河流域热带雨林区,由于人们在20年间疯狂的破坏,使450种草木化为乌有,204种鸟类完全绝迹,内陆河被流沙堵塞,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人们欲哭无泪。 二十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将许多集体林木分到农户个人,因为忽视了林木的保护工作而被肆意砍伐破坏;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省区大多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社会经济落后贫困、人口又多,这里的人们为了基本的生存与发展,对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中的林草植被资源放松管护,放任自由地由其乱砍滥伐林木、任意采挖灌草植被,以满足生产生活消费需求,结果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使植被由点到面、由近及远逐渐消亡。 例如,新疆和田地区由于疏于管理樵采烧柴,就使胡杨、灰杨等天然荒漠林5年破坏5.7万亩;西北许多地方还随意刨挖、搂刮枸杞、甘草、肉丛蓉、麻黄、发菜等天然中药材和经济植物地被,使植被遭到破坏,以至降低甚至丧失了林草植被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因此恶化了土地生态环境。 2.2.2盲目垦耕、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和农田、草地退化沙化。 我国人口多、粮食长期短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生存而不加限制的掠夺式开发土地,采取开荒种田的手段增加粮食生产,严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使土地退化、土壤沙化。 在北方干旱地区的草原牧区,草场的载畜能力有限,只可限量放牧,但实际是几乎所有牧区都超过了生态安全允许的合理载畜量(据调查我国沙区草场的牲畜超载率在50%以上,有的地区甚至高达100%)。 许多地区由于草场载畜量过大,因牧过于草而使草场严重退化,有的地方牛羊甚至连牧草的草根都啃食了,生态工作者因此认为,牧养的牛羊是草地植物的“第一杀手”,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2.2.3过度、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造成土地的干旱沙漠化、盐碱化。 由于我国西北内陆水资源短缺,在地上无水时向地下开采,长期超采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河流湖泊干枯,原本生长良好的植被由于失去地下浅层水的支撑而大面积死亡,使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繁荣地方不可避免的变成了“风吹裸地起沙尘”的沙源地;而有的地方还在水源上游高处发展水浇地只灌不排,使盐碱在低洼处不断积累,使土地的次生盐渍化严重发生、使低洼地的植被被盐碱危害枯死、农田也被迫弃耕,因此形成弃荒的盐碱漠地,与沙漠成了恶劣生态环境中的一对“孪生兄弟”,二者“狼狈为奸”。 2.2.4滥施农药、乱捕滥猎毒杀有益昆虫和野生动物,使寄生于林草植被的害虫鼠因失去天敌而猖獗危害林草。 随意使用有毒有害农药,乱捕滥猎野生保护动物,严重危害生态食物链中害虫鼠兔的天敌,致使有害的虫鼠兔猖獗发生,严重危害林草植被。 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森林、农田生态系统中,有害的虫鼠兔与其捕食性天敌昆虫动物,在食物链中是相生相克的,它们本来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相互制约状态,但是由于人类随便使用农药毒杀、并猎捕杀害天敌昆虫和野生动物,使害虫鼠兔的天敌种群数量锐减,打破了自然生态平衡,有害的虫鼠兔随之猖獗发生成灾,严重危害草地林木。 在内蒙古大草原、青海三江源地区林草植被资源被害虫鼠兔危害的情况尤为严重,不但降低了林草植被防风固沙、维护国土安全的功能,而且使载畜能力明显下降。 为改变这种状况国家采取相应的防治和保护措施,并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防治和保护。 2.2.5工业交通建设生产助长了沙漠化。 现代化工业、交通生产、生活建设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并排放废气产生温室效应,引发了水土流失、土地污废、高温干旱等,助纣为虐了土地沙漠化。 现代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它在给人类带来即得利益的同时,也让现代的人们吃尽了苦头。 在工矿企业建设、交通修路施工、生产生活等过程中不仅毁坏了原有的地貌植被,而且产生和排放了大量有毒有害的固体废弃污染物和高温气态的CO2等,致使山地滑坡崩塌裂陷,被毁坏的土地在长期水土流失、干旱裸露风蚀后沙化;被废弃物污染的土地也因此成为寸草不生的废死地;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大量排放的CO2等热烟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日益突显,由此造成的干旱也日益明显,全球因此每年损失数千亿美元。 特别是时至今日个别国家为了其自身经济利益,拒绝在人类控制CO2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上签字,直接影响了对工业废气排放的控制,令人不安。 2.2.6认识不到位、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管理不力、官僚腐败盛行、纠纷战争、人为火灾等,也是导致土地沙漠化的重要因素。 在林业行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它给林业造成了极大的、但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损失。 我们知道“三北”防护林第四期工程建设如今已经启动实施了,在工程建设费用中,在项目“巨大”的建设成就中,有谁能知晓有多少是靠一些地方政府和工程实施单位虚报、作假构成的;特别令人痛恨的是,许多官僚巧立名目、张冠李戴将国债资金装入自己的腰包中,因而使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成为虚无缥缈之事,所以破坏影响、减弱延误了对土地沙漠化治理的工作力度和进程。 3.沙漠化防治对策 沙漠化治理靠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甚至少数人一种办法很难奏效,必须是全社会行动,林业、农牧、水利、环保、经济、科技、司法、宣传、教育等多管齐下,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治理对策。 具体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3.1大力造林种草,移减人口压力,改善能源利用,立法建制保护,加大执法力度,减免、遏制、禁止一切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生态要先行”的战略决策,并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为人进沙退、防治土地沙漠化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因此开创了我国防沙治沙、维护国土安全的新局面,也有效的遏制了土地沙漠化发展趋势。 重视北方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在生态脆弱的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生态移民;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应用沼气、风能、太阳能技术及资源,以减免因烧柴耗能给森林植被造成破坏;与此同时,建立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法律制度,实行生态破坏一票否决制,加大防沙治沙、保护生态环境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等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和对防沙治沙工作不负责任的官僚污吏。 3.2实行法定利用土地垦耕制度,发展生态集约农业,合理限定牧养。 制订防沙治沙规划,划定禁农、禁牧、禁樵区,采取围栏标示封禁保护措施,建立封育圈养、休牧轮牧限牧制度,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大力培育人工高产草地,减少天然草场载畜量,缩短天然草场放牧时间,以减缓天然草地牧养压力。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利用小面积高效的土地以种植高效红英玉米为大批圈养牲畜提供饲料,较好的解决了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发展畜牧与保护环境的矛盾,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值得示范推广应用。 3.3依法管理、科学调配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需要。 第一,建立水资源有限,要节约用水、回收处理用水的思想和机制,改变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点。 在城市和农村都提倡节约用水合理用水。 在城市工矿区着重建设大规模污水处理厂,解决废水再利用问题,缓解水短缺状况;农业生产要改变落后的灌溉方式,提倡节水灌溉。 第二,建立完善水资源费征收制度,提高非生态用水和超量用水水价,用经济手段制约城市工业等用水。 第三,建立全流域的统一调度和补偿制度,在夏季用水高峰期,尤其是干旱年份,采取上游水库泄水措施,保证全流域生活生态用水供应;同时,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市场经济原则,在整个流域建立一种跨区域补偿机制,即以税收或其他方式由下游直接受益地区缴纳一定数量的资源补偿费,资助上游地区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发展节水灌溉、建设污水处理厂等来弥补上游地区因照顾下游用水而给自身造成的经济损失,并防止干旱沙漠化,可以说,这种筹投资机制能够实现上下游全流域的共赢。 第四,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并采取限制性开采地下水资源的政策措施,打击违法开采地下水资源,防止地下水位下降。 3.4打击乱捕滥猎,合理使用农药,提倡生态防治,实现农林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大对乱捕滥猎野生保护动物行为的打击力度,遏制、减免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行为;鼓励使用生物农药、限制使用高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农药,保护和发展天敌昆虫与野生动物,利用生态防治技术,对林草生态中的害虫、鼠进行控制,遏制害鼠、害虫繁殖危害,把害鼠、害虫自然的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以防止林地草原农田退化沙化,保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农林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3.5建立生产建设项目土地环境评估审批制度。 实行项目生态环保评估论证、立项审批制,以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土地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标准来衡量一切建设项目的优劣,通过评估论证优胜劣汰、取利除弊,对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污、不利土地植被生态环境的生产建设项目,用限、停、禁、关、转等办法予以处理,防止为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使土地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3.6把防治腐败作为防沙治沙的配套措施。 建立防沙治沙生态工程及苗木种子等生态建设物资政府组织招投标承建和采购监督报销制,以遏制基层、部门官僚的贪污腐败,保障防沙治沙等建设事业的专项资金能够真正用于防沙治沙。 全国建立实行的建筑工程项目承建、医疗器械制品等公开招投标建设采购供应制,就刹住了有关环节的贪污腐败歪风,节约了开支,并把好事办实办成办好了;国家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工程也应当以此为鉴,建立公开招投标建设、采购供应制,以遏制其中的腐败,把防沙治沙建设项目搞好。 3.7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人们的防沙治沙意识。 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经常性的开展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组织策划创制播放能够提高人们防沙治沙意识的生态公益广告,营造良好的文化舆论氛围,使全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生活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每一个人,都从思想深处有节约用水、防沙治沙、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保护土地资源环境光荣,破坏土地资源环境可耻”的思想。 参考文献 [1]西北林学院主编 简明林业词典 科学出版社 1980 [2]东北林学院主编 森林生态学、土壤学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1 [3]北京林学院主编 气象学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1 [4]朱震达.刘恕. 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过程及治理区划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1 [5]王涛 走向世界的中国沙漠化防治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沙漠 2001.21(1) [6]耿宽宏. 中国沙区的气候 科学出版社 1986 [7]王跃. 中国荒漠化病因诊断 中国沙漠 2002.22(4) [8]史德明.梁音 我国脆弱生态环境的评估与保护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16(1) [9]盛称发.苏建伟 关于害虫防治若干概念的讨论 生态学报 2002. 22(4) [10]中国绿色时报 2002.4.26 2002年春季沙尘暴回望,2002.5.8 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正在迅速融化,2002.5.9 青海湖周围明年实现退耕还林草 [11]中国青年报 2002.4.17 遏制沙尘暴 不靠人力借天力 [12]甘肃日报 2002.4.2 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呈整体恶化趋势 作者简介:宋秉阳,男,汉族,1959年10月生,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永新乡人。 1998年12月毕业于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大学本科学历,现系白银市林业局工程师、白银市林学会会员,兼做中国人才报信息员,中国绿色时报、省市广播电视报、市电台电视台、白银日报等新闻媒体的通讯员,常在业余时间写一些新闻、通讯、评论、散文等,有200多篇见闻于国家、省、市有关报刊、电台、电视台,还有独立完成的许多篇有关学术论文、设计方案、知识竞赛等先后在国家、省、市有关刊物及会议上发表、交流并获奖,有参与完成的许多项科研成果分获部三等奖、省一二三等奖、市一二等奖;而且积极提供立法建议,并草拟法规建议草案九十九条报省人大常委会,对甘肃防沙治沙办法的顺利出台提供了极大帮助;还建言献策、提议发起“建立中国林水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周”,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办公厅有关领导和省林业厅、绿委办、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重视和称赞,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因此被第十届全国人大甘肃团代表选定为他们向全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提交的议案之一。 其业绩被编入《中国百科学者传略》、《中华成功人才大辞典》等典籍中,被《中国林业》、《中国绿色时报》、新华社、《人民之声报》、《甘肃林业》、省市电台、省市广电报、《白银日报》、《白银社科》、《每日摘报》等新闻媒体报道过。 中国西部部分地区土地沙漠化成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 宋秉阳 杨晓民 土地沙漠化问题是世界公害,世界14%的人口直接受沙漠化威胁;我国西部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西藏、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市部分地区有大面积沙漠化土地且在不断扩大,呈“局部治理,整体恶化”趋势,全国每年因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造成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其中的自然因素主要是西部大部分省区远离海洋降水少、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日照蒸发强烈且海拔高风多风大、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大风吹蚀等,这些自然因素是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客观内在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是乱砍滥伐、过度采挖林草植被资源,盲目垦耕、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滥施农药、乱捕滥猎毒杀有益昆虫和野生动物,工业交通建设生产,认识与法治欠缺、官僚腐败盛行、纠纷战争、火灾危害等,这些人为因素是土地沙漠化得以发生发展加剧的社会诱发因素。 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长期相互作用,导致气候土壤干旱、地面植被稀少甚至消失,使土地裸露缺乏林草植被保护和水分滋养、并遭受各种侵害,逐渐脆弱贫瘠、退化劣化、沙化。 长期以往,许多沙化地便由点到面、由少到多的增加扩张以至成片大面积发生,这样就形成沙进人退、整体恶化趋势,因而使我们的生产生活空间愈来愈小、遭受沙漠化的威胁危害愈来愈重、造成的损失也愈来愈大。 由此看来,防治西部部分地区土地沙漠化势在必行、非常重要,全社会各有关部门应齐抓共管、共同行动,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综合措施,主要应造林种草、合理垦耕、限定牧养、管好用好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需要、保护益虫和野生动物走生态防治道路、建立生产建设项目土地环评审批制度,并把移减人口压力、改善能源利用、加强法治、防治腐败、提高认识作为防沙治沙的配套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遏制土地沙漠化发展趋势,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地资源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 1土地沙漠化灾害分布规律 土地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发生的一种土地逐渐退化的地质灾害,其危害是毁坏农田、恶化环境。 第一节 土地沙漠化发育分布规律 我国的沙漠和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及西北部的北纬37-42°之间,危 表5.1 土地沙漠、沙化和盐渍化统计表 省 区 土地沙漠、沙漠化 土壤盐渍化 备注 面积 占省区 面积 年均发 展面积 面积 占省区 面积 年均发 展面积 k㎡ % k㎡ k㎡ % k㎡ 内蒙古 .7 63 3000 1.55 30年新增沙漠、沙漠化土地10.66k㎡ 河南 + + 2172 1.30 盐渍地在减少 黑龙江 5.5 666.7 0.14 4.52 1962年盐渍土144k㎡,1976年为207.3k㎡ 河北 9113 4.86 7833.3 4.17 沙化地增多,盐渍地减少 陕西 6.13 7.41 + 近期沙漠以2.4~5.6m/a的速度向东南扩展 山西 + + 5016 3.22 江苏 - - -913.3 0.98 西藏 1500 0.13 + 沙化面积比解放初期扩大1.3倍 甘肃 5333.3 1.37 228.7 1120.1 0,29 2.07 30年扩大盐渍化约12.39万母,沙化4947k㎡ 青海 3.0 130 0.18 + 风蚀面积2.01k㎡ 宁夏 32 114.7 676 1.31 盐渍土主要分布在银川平原和卫宁平原,造成平均减产4000万kg以上 辽宁 5602 3.82 新疆 25.5 966.7 0.68 潜在沙化面积1.42k㎡,30年3.05万k㎡,盐化减产1亿kg 北京 317.68 1.94 解放以来沙化地在逐年减少 四川 + + + + 吉林 25 52.81 274 1.46 1984年比1958年沙化土地扩大1373k㎡ 山东 - - - 8.94 664.2 每年盐渍化损失15~20亿元 安徽 - - - 307.1 0.22 合计 * 15.9* 4370.25 2370* * 8.5*** *据其它资料 **占国土面积(%) ***占全国耕地面积(%) 注:“+”:没统计数字,“-”:表示无此灾种,空格表示情况不明。 害着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2省区(段永侯等, 1993)。 我国现有沙漠化土地33.4万km2,风沙化土地3.7万km2,加上沙漠戈壁116.2万km2,共153.3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5.9%,已超过全国耕地的总和。 沙漠化土地的分布情况是:41%面积分布在大兴安岭两侧的半干旱地带,以农作物交错区的旱农区风沙危害为主;32%分布在干草原的荒漠草原地带,27%分布在西部干旱荒漠地带。 近40多年来,土地沙漠化在我国的发展十分严重,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据权威部门统计,从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沙漠土地以年均1560km2的速度扩大,进入80年代,每年扩大2100km2,预测今后10年土地沙漠化将以1.32%的发展速度扩大,平均每年沦为沙漠的土地将达2370km2(表5.1)。 第二节 土地沙漠化危害状况 我国人多地少,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土地沙漠化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据统计,全国60%的贫困县集中分布在沙区,每年因风沙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表现为:①毁坏耕地(张加桂等,1994),破坏农业生产;②使草场退化,畜牧质量、数量下降;③阻碍交通(张加桂,1999d);④影响工程建设;⑤破坏生态环境。 调查表明,土地沙漠化无论从危害程度还是危害范围来看,都比沙漠造成的更重更广泛。 沙漠化的发展,不但影响土地质量和农作物生长,随着地表形态发生改变,也迫使土地利用方向发生改变,而且直接危害到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活环境。 我国现已形成的沙漠化土地,主要成因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过度的砍伐、垦殖、放牧以及破坏,导致了大面积的森林、草原、植被退化消失,再加上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干旱、多风、土壤疏松等,都加速了沙漠化的形成。 在我国北方万里风沙线上,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日就有30-100天,还时常出现沙暴。 历史上曾是水美草鲜、羊肥马壮、自然环境良好的地方,如今已沦为沙地,部分地方人类甚至无法生存。 内蒙古近30年来,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大面积砍伐森林,无科学依据地大规模垦植、拓荒,兼之过度放牧,使得沙漠和沙漠化土地每年以3000km2的速度扩大了近10.66万km2;因为同样的因素,吉林省1984年比1958年沙漠化土地扩大了1373km2,近十年的发展速度更快;甘肃仅玉门市北部风沙线就以年均500m的发展速度南移了10km,新增沙漠化土地约87.3km2,宁夏1983年比1961年扩大沙漠化土地2666.71km2,且每年的风蚀深度3-5cm,耕作层内细粒物质损失1-30%,造成地表粗化和沙丘堆积,可利用土地资源丧失;而在几十年前沙漠化并不发育或不甚发育的省区,现在也出现或进一步加重了。 土地沙漠化给这些省区造成的危害是很严重的。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aijing/7892.html
青岛地铁车厢内一小伙遭老人殴打致口鼻出血 警方通报
突然!暴跌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