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常态 单集付费最高24元 仅会员可看 综艺赚钱的逻辑变了

搜狐娱乐专稿(胖部/文)

近期,综艺市场的一些变化吸引了行业内外的注意力。

《密室大逃脱》第六季发布的“超前聚会”一集 需要单独付费才能观看,价格为会员12元、非会员24元, 且明星版和大神版都是如此操作,而这个价格已经能点播大部分主流电影作品。

此外,本季《密室大逃脱》正片更新一周内也需要开通VIP才可观看。虽然如今会员综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产物,但大部分头部综艺更新阶段还是会开放非会员可看,此举同样算得上罕见。

社交媒体上不乏吐槽“吃相难看”的声音, 事实上,类似的探索算不上新鲜产物。

早在2019年的时候,《明星大侦探》演唱会就已经尝试过单片付费;而到了近期,类似的付费尝试也比较常见,比如《与凤行》团综《推市营业中·与凤行专场》同样以付费形式推出, 会员打包价15元,非VIP价格为24元。

开发会员综艺更是目前市面上的普遍操作,无论是《欢迎来到蘑菇屋》《毛雪汪》《名侦探学院》等“小而美”的微综,还是因为“裸播”转向会员赛道的《半熟恋人3》等,以及基本以会员可看形式输出的头部综艺衍生内容, 已经覆盖了除头部综艺以外的大多数作品。

而此次变化之所以带动许多讨论, 是因为这些尝试已经蔓延到《密逃》这样的头部IP。 如今,包括《我家那闺女2024》《密室大逃脱6》这样的头部综N代也在右上角标上了“VIP”字样,甚至还有“SVIP”提前X小时观看的福利。

越来越多的内容不再免费开放了。

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招商难已经成为长视频尤其是综艺的通病。除了少数头部综艺还能有广告主青睐,次一级内容包括衍生内容裸播几乎已成定局。

而背后更深层的逻辑是, 长视频用户增长见顶让国综受众受限明显,除了头部综艺也几乎无力输出破圈话题, 在长视频对品牌吸引力下挫的市场环境下,综艺收到的影响首当其冲。

转向单片付费或会员付费的模式,也正是基于这种市场环境的洞察。

以《密逃6》超前聚会一集为例,作为非正片内容,有意愿观看该集的受众画像,就是该系列的粉丝、明星的粉丝以及悬疑类综艺的深度受众,而该系列的高粘性确保了这部分受众的基数不小。事实上上线两周后,该集在平台上显示的播放数为6241.4万。

其根本思路就是, 视频平台开始做存量生意之后,整体把操作逻辑转向To C,尽可能提高会员用户保有量和客单价。 如何划分全用户可看、仅会员可看、单片付费可看的内容,在这样的思路下在不断调整。

单片付费的内容基本上是部分受众有强需求的, 比如《密逃6》的深度用户会付费看超前集,《与凤行》衍生综会吸引剧迷和明星粉丝。

而会员观看的门槛进一步提升, 除了少数确定能够制造话题、吸引路人进站观看,换言之就是有招商价值的内容,其他综艺接下来基本都会划分到会员赛道。

目前,各平台都推出了自己的会员综艺品牌,也在验证着这种判断。

但这种调整所经历的阵痛期,也必然会存在。

比如会员综艺往往不会采取高举高打的策略、邀请头部明星,也就意味着要真正做出观众感兴趣的东西; 但综艺市场目前并不存在真正具有确定性的类型题材, 目前能够打动综艺市场的,依然是具有强明星效应和话题效应的作品,比如《歌手》或《这是我的岛》等。

而市场的相对受限、用户整体偏成熟的环境下, 行业也很难通过抄作业来实现热度。 近年来较成功的综艺《毛雪汪》《种地吧》等,市面上不缺模仿制作,但基本没带动多少水花。

更要命的是, 在To C模式下,保持盈利的一个关键前提是在预估回报的情况下压缩成本。 比如近年来发力的微综艺,行业认知是应限制在单季200-400万,但实际操作很难压低到千万以下。而这种压缩成本还会进一步加剧在选角上的束手束脚。

综艺生意到底要怎么做,行业目前给出了付费的解题思路。

但要想真正走出泥潭,还是要在内容本身下功夫。


腾讯不允许将会员借给别人用,大家怎么看?

腾讯不允许将会员借给别人用,多少有点 店大欺客 的嫌疑。

目前微信用户超过了10亿,QQ用户超过了7亿,腾讯视频用户接近5亿,QQ浏览器用户达到4.3亿,腾讯的各类充值会员的客户也高达几亿的。

那么在办理腾讯会员时候,腾讯公司都会和客户签订一个会员服务协议,只要同意该协议才能办理会员,这些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协议的内容却有些不正常之处。如: 不允许将会员借给别人用!

这是腾讯视频协议明确规定的,其中包含 借用

我们在购置车辆、购买手机、甚至购买房子后,都可以将这些商品借给他人使用,因为这些我们已经出过钱了,我有权利借给别人。

而腾讯认为,公司旗下的多元化产品均属于服务类型,为了保障客户有更好的体验,同时为了客户的账号安全,不允许将会员转借他人,否则会按照协议终止服务。

这个协议真的合理吗?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就是腾讯的账号所有权是属于腾讯公司的,不属于注册人所有,而注册人仅有使用权。 也就是说我们的QQ号、微信号的所有权都属于腾讯,而我们开的腾讯视频会员从本质上也属于腾讯,只是我们享有腾讯针对会员用户提供的服务。

QQ号、微信号所有权属于腾讯,这个我们可以接受,毕竟我们不花钱还享受了一定的服务,还是挺划算的。但是会员就有点不接受了,我们出了真金白银,却连 借给别人的权利都没有吗 ?

我们拿腾讯视频会员举例说明 :

腾讯视频用户接近5亿,而付费会员也成功破亿,达到了1.2亿。

爱奇艺视频、腾讯视频相继官宣提升会员费。 实际上,近一年来,视频网站就通过超前点播、星钻会员等方式试探用户的付费意愿。

除此之外腾讯还推出了VIP+套餐,VIP+云音乐 每月38元;VIP+QQ 每月34元;VIP+QQ音乐 每月35元;VIP+酷狗 每月35元;VIP+云音乐 每月38元;VIP+喜马拉雅 每月40元;

除了官宣涨价外,还有其他的吸金招数,如: 超前点播

超前点播:针对腾讯视频会员推出的一项服务,会员可以观看尚未正式播出的视频,可以比普通会员多看6集,当然这不是免费的,超前点播每集3—6元。

还记得之前热播的《陈情令》吗?想一口气直通大结局吗?抱歉,VIP不行,超级VIP也不行,那怎样才能行呢?人民币就行!好吧,那就付费,最后6集,每集6元,好吧!6元就6元吧,咬咬牙买了,看看大结局,没想到啊!大结局不单卖,6元一集也看不了大结局啊!还要再花30元,解锁其他的才可以。 就是这样引导付费,不设提示,不知道又多赚了多少VIP会员的6元。

而《庆余年》就更过分了,VIP也只能看到第27集,如果想看后6集,需要交超前点播费用50元,最后相关部门出面,改为了看一集加收三元钱,而貌似这算下来要比50元还要多了啊!

如果你想 每月支付19元 ,就可以 观看腾讯视频中所有的节目 ,那就是 大错特错 了,NBA等 体育 类节目、超前点播、用券、引导 付费 等等, 总有一款适合你 。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很气愤,是不是有了想起诉腾讯的冲动?

还记得 腾讯公司法务部 吗?在深圳南山打官司, 腾讯就没输过 ,加之腾讯的总部在深圳市南山区,因此腾讯法务部被称为 “南山必胜客” 。在这里和腾讯一较高低,那恐怕输的都找不着北吧!

能与南山必胜客一较高低的,恐怕只有深圳龙岗必胜客(华为)和浙江杭州必胜客(阿里巴巴)。 而我们似乎只能服从协议了!

那么 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借到腾讯会员呢?办法还真有 !

这是协议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同一账号可登陆五台设备,同一时间登陆两台设备。 如果想要借到腾讯视频的会员,就要减少登录设备,错开登录时间,控制账号登录次数。 没有策略的话,那恐怕就要被封号了。

腾讯市值高达5万亿,马化腾身价几千亿,一个 游戏 就让腾讯赚得盆满钵满,为什么对腾讯视频会员要求如此高呢?

如果腾讯放开会员使用限制,那么只要几百块包年,就把腾讯所有的会员买断了 ,那腾讯公司去哪赚钱呢?腾讯如何稳住5万亿的市值呢?马化腾又如何冲击中国首富呢?

腾讯 游戏 、腾讯视频、是闲暇时的 娱乐 ,真不应该花很多钱,费大量心思在上面,毕竟我们还有生活,还有理想。 放松可以,放纵却不好了 !亲爱的读者您说呢?

我是 科技 铭程,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有不同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们家的腾讯会员是用微信开的,

当时,想的就是我和老公同时追一部剧,开了会员之后看剧会方便一些,

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看,谁知道开了之后尴尬了,

只能他的手机上看,我的手机上都看不了,根本登陆不了他的会员,

意思是我如果想要看会员的话,必须在电视上看,

把我给气的,又开了一个爱奇艺。

爱奇艺最起码可以同时登陆两个设备的会员,

比腾讯大方多了,

腾讯真的是太抠了,这次会员到期之后就不打算再买了,

不让借给别人也可以啊,关键是一家人之间最起码可以共享吧。

我们家买了一辆车,难道之规定一个人可以开,

另外一个人就不能开自己家车子了吗

过分了哈。

不知道你的腾讯会员会允许几个人看呢,亲。

腾讯不允许将会员借给别人用,我个人觉得不太合理。 会员属于个人购买的产品,自于个人要怎么支配与运用那是我个人的事情,购买会员也不是一次性长期有效的,只是短时期内一段时间的会员制,可以观看该软件的VIP影视产品。

腾讯会员并不属于个人隐私,不需要人手一个吧?购买了会员的网友通常看的也不仅仅自己一个人,要么跟家人,要么是跟同住的亲密好友,何况现在我们自己手头上用的电子产品也不止一个,随身带的手机,放在家里的iPad,搁在床头用来视频的旧手机,桌子上的电脑等等都会用到账号,一起用那是非常自然的,特别是一家人。 总不能,自己购买了会员,只供自己看,自己不在家家里人就没办法享受到会员待遇吧!家人之间的一个会员共用也是经过同意的,不存在被盗用的可能,一号一机没那个必要吧!很显然,这个规定是腾讯的霸王设计,希望绑架更多人购买他们的产品。

然而,作为也有买其他影视产品软件会员的网友,腾讯并不是我们首选,因为腾讯的影视资源论画质与内容丰富不如爱奇艺,论多姿多彩不如优酷选择多更没有我们喜欢的粤语港剧,可以说腾讯除了自己的“独家”优势之外,没什么特别的。 若它还出台不允许与家人及好友共享会员的话,那不仅仅是笔者,相信很多有购买会员习惯的人都不会长期购买腾讯的会员产品。 算计太尽,丢了客户,还衰了名声,腾讯视频这一举动究竟是明知还是不知,自有用户观众会用实际行动回答他们的。 如果不允许将会员与家人朋友共享,反正我是不会购买的,你呢?

非常高兴回答您这个问题。

您说的腾讯会员应该是腾讯视频会员吧。 其实腾讯视频会员是可以允许共享的,同一账号最多只能再两个设备上登陆。 同一账号最多只能在两个设备上登录。 同时,你可以进行共享设备管理。 但是却可以在多个端口登陆,包括手机、Pad或者电脑端,但唯独不允许在电视端使用,如果您不怕麻烦,用哪个设备就在哪个设备上登录。

腾讯也为其他设备共享登陆提供了方便,可以有5个账号进行共享,但是只能2个设备在同一城市,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外地,家里的亲人可以使用。 比较常规的用法是,你自己的手机和Pad登陆后,在老家的父母或者妻儿可以共享到你的设备上,实现一号多用。

另外,请注意不要使用微信登陆,并在微信登陆的情况下进行会员充值。 因为微信登陆会出现被频繁要求重新授权的情况,建议用qq登陆并充值会员。

同时,用qq登陆还有一个好处,很多电商平台上或者福利群都有会员优惠,有时候是9元/月的连续续费,有的时候是99元/年的年费会员,还有的时候是减100的优惠,微信很少有这种优惠活动。

还有,现在腾讯、优酷和爱奇艺这么多客户端都有会员,另外芒果TV等也有很多特别好的内容,不充值都用不了,这种可以和亲人或者好友共享一些客户端,如果可以用手机号码注册登录的,一定要用手机号码,不要用微信授权什么的,因为如果要授权的话,手机号授权只需要发验证码,但微信授权的话,需要授权限制,时间有限制,而且不稳定。

嗯,不邀自来!首先我想说的是,楼主提出的这个问题有误导。 腾讯视频的会员最多只能在五个设备上使用,而且同一时间只能有两个设备使用,只需要登录同一账号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一个人办理了腾讯会员,在同一时间是能享受到2个人的福利!如果说你一个人办理会员,能让5个人使用,那么腾讯视频又谈何盈利呢?人家买NBA转播和电视剧首映也是要付费的啊。

如何看待腾讯视频会员?

讲道理,目前在线视频也就是腾讯,爱奇艺和优酷土豆三家争雄的局面。 三家视频网站的会员体系其实都差不多。 但平心而论,腾讯视频的视频是要略丰富一些,比如时下的NBA以及足球和各大当红热剧大多都是在腾讯视频上首映!

为什么网友们反感腾讯视频会员?

这个事就说来话长了,因为腾讯名声本就不是太好,大家都知道的吗,腾讯的营收主要是靠 游戏 ,而且大多挣的是学生们的钱。

但说到腾讯视频会员,就不得不说之前《陈情令》在腾讯视频上热播的一事了!

但是《陈情令》在腾讯视频上爆火,要想提前看完电视剧,就得付费。 根据很多付费观众反馈,在被引导付费的过程中完全没有提示大结局不单卖,在付款后才发现必须花30元才能解锁大结局,而很多没搞明白的人就这样多花了6元。

为此网友们纷纷吐槽,腾讯在VIP的基础之上又搞了一个SVIP,真可谓是赚钱没有底线。但可以肯定的是,腾讯视频是可以借给一个人使用的哈,望周知!

先前办了一个腾讯年费会员,有几个同学临时想看电影,在微信群里借会员账号,我当时有腾讯会员号,就发给他们了。 这几个同学很够意思,没把我的腾讯会员号外借,也对我表示感谢,我腾讯会员账号虽然借出去了,但是心里很高兴,毕竟帮了同学。

可是后来,又有一个同学也借腾讯会员号,跟我那几个同学去借,应该是碰壁了,因为我嘱咐过那几个同学,别把账号告诉别人,他们也很守信,没有告诉这个同学,于是这个同学就直接来找我。 碍于面子,我只好把账号密码告诉他了。

这个同学和那几个同学不同,那几个同学是我主动告诉的,这个同学明显是为了占便宜,自己不想充会员,才去借别人的账号,毕竟腾讯视频会员能看好多VIP电影。 我既然把腾讯视频会员号共享了,那也就没打算再续费。 因为我自己还有优酷和爱奇艺会员,平时充那么多视频网站会员,根本看不过来。

可是当这个腾讯会员差不多到期了的时候,我主动借出去腾讯会员的那几个同学,人家一看会员到期了,毕竟用了那么长时间,人家自然也就不用了。 可后来找我借腾讯会员的这个同学,居然主动通知我,让我续费。

我就无语了,贪小便宜还能到这种地步,真是让人佩服。 最后我只能告诉他,腾讯会员账号被封,我充不了会员,于是,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这就是往外借腾讯会员号的后果。 而且腾讯会员号,你借给别人,难保别人不会再借给其他人,如果遇到有心之人,分析你的账号密码,可能会对你的生活习惯和其他网络信息安全造成威胁,人心叵测,不可不防啊!

我倒是觉得腾讯会员相对还是人性化的,我们就拿腾讯视频会员来说,它并非没有不允许别人使用,只不过是有限制,从商家角度考虑,如果你买一个会员号,能够一百个人使用,一万个人使用,腾讯怎么赢利呢?

在《腾讯视频VIP会员服务协议》中,明确提到了这样一点: 在开通本服务后,同一个帐号最多可以在五个设备上使用,且同一时间内同一帐号最多在两个设备上使用,同一帐号24小时内最多可以在五个不同城市登录!等于说,是可以给别人使用的,只是同时使用的人数有限制,比如智能在同时两个设备上使用。

我们在看看其他视频会员的定义,就拿爱奇艺来说,同样有限制的规定: 原则上同一VIP账号最多仅可在五个设备上使用,一天(自然天)内最多仅可在三个设备上使用,且同一时间仅可在最多两个设备上登录。

我们发现基本这些视频会员都是相互参考的,比如仅仅在5个设备上使用,同一时间只能登陆2个设备之类的。

那么,这样到底合不合法呢?合不合理呢?实际上,这里不能说是违法,因为这是腾讯的规则制度,你可以选择不购买,因为你购买的时候,已经说明你是同意了它的这项协议,从合约来说,这是符合合约规定的。

那么,是不是不合理?我觉得算不上多合理,但是可以接受,从经营者角度,毕竟要获取利润,不可能让自己的利润亏损,能够限制使用台数,还算公正。 我们自然希望它们的限制,可以多一点了。

什么破逻辑,我买了会员,难道该会员账户就不是我的了嘛,谁规定买了车不能借给别人了,因为涉及到违法、违章,我们一般都不外借,用户购买会员本身就是一种既定协议,我花了钱享用相应的服务,这本身就是用户的私有财产,难道我还不能外借了?这不是 搞笑 嘛,就好像腾讯既让用户购买会员,又出个超前点播,腾讯都可以如此不顾用户权益,这不是拿会员当猴耍嘛,归根结底这个不允许将会员借给别人用的定义是什么,何为别人,夫妻算不算别人,子女算不算别人,父母算不算别人,曾祖辈算不算,兄弟姐妹算不算

楼主这种情况是微信号开会员才会发生的,用微信号登录腾讯视频并且开通会员的,想要借给别人用,必须要登录微信再登录腾讯视频,这种情况下,一次只能一个人在线,不然除了腾讯视频已登录的会员账号被逼下线,微信也会被下线,这种情况比较麻烦,用QQ的话就比较简单了,QQ号开通腾讯会员的,然后再登录腾讯视频,这样登录腾讯视频那个号不会被轻易逼下线,用微信开通腾讯视频会员的就是这么恶心,想要登录腾讯视频会员,还得把那个人的微信登录

①腾讯会员可以在不同设备登录,但是同时不能超过2个,同一天不能超过五个不同的城市;

②腾讯会员需要盈利,必然会限制你的登录设备的台数

①腾讯会员是可以多设备登录的

首先啦,按照我的经验,我是可以多个设备登录腾讯会员的。

很多时候,我的电脑和手机是会同时登录的,因为我的电脑用来看NBA,我的手机给女朋友用来看电视剧。

我的会员就一直没有被腾讯冻结,根据腾讯的协议,同一时间的话是可以支持两台设备同时登录的。 在同一天内,最多五台不同城市的设备的登录。

那就是说,腾讯也知道你会给自己的亲近的人用自己的会员账号,一两个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你让十多人同时使用的你的会员,甚至还有的给全班人使用,这就过分了。

所以,腾讯会限制你的登录设备。

②腾讯也需要盈利的

你要知道,腾讯也是需要盈利的,因为在会员服务上腾讯也是真金白银的投入买内容的。

如果你一个人买了会员,即使是全额的费用买下来,也不过是几百块的。 但是如果你一个人买了,给几十个人用,那么腾讯就不用盈利了。

更加不要说,遇到一些活动或者是推广的时候,腾讯是很便宜的几十块钱就把会员卖出去了。 例如上次的苏宁和腾讯的会员活动,几十块钱就把两个会员绑在一起卖出去了。

如果这样的话,腾讯几乎就是促销的价格卖掉了会员服务。 如果你还给十几二十个人用,别人根本无法盈利了。

所以,腾讯限制也是正常的。

再说,腾讯也不是只给你一个人用,而是让你给亲近的人用,只不过是限制数量而已。毕竟腾讯还是需要盈利的~如果腾讯不盈利,那里来钱买内容啊~

带着34亿美元准备回国?贾跃亭才是最聪明的人?

我本来以为2020已经足够魔幻,但2021年的开头还是把我震了一裤子。

尤其是当我知道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即将在纳斯达克上市,估值34亿美元,并且还要和吉利 汽车 以及国内某一线城市一起合资建立中国总部和生产线。

这说不定意味着,离开祖国怀抱快四年的贾老板,终于要乘着这股东风回国了。

此处应当有《故乡的云》BGM。

另一边,春节前所有大平台都在发红包分钱比谁撒钱多的时候,只有乐视在自家App的logo里加了一行「欠122亿」。

这个操作就很骚,仿佛在贾老板东山再起前,又一次扒掉了他的短裤提醒大家「这人是个骗子哦!」

良心企业,莫过乐视。

前有电动车国产三爹股价飙涨,后有一辆车都没造的恒大 汽车 市值暴涨到3500亿港元。

如今眼看着信用破产的YT贾也要乘着这股后浪卷土重来,只能说当资本市场乘上了电动车,我等凡人是无论如何追不上它的逻辑了。

所以这期节目,我想聊聊贾跃亭的资本逻辑,以及他为什么还在蹦跶。

还是老惯例先放结论。

乐视生态的确是旁氏骗局,但它更像是其中的一个变种。 它不是完全没有实际业务,相反,贾跃亭在某些方面视野还很超前,并且不少业务的逻辑在特定情况下的确能够成立。

正因为如此,直到2021年,还有自来水为贾跃亭洗地,还有冤大头愿意不断为贾跃亭砸钱。

但其实,无论是2014年被股民捧上神坛,或是2016年跌落成人人喊打的小丑,又或是如今重回牌局。 贾跃亭一直在那里,他一直没变,一直玩着他的生态概念和资本 游戏 。

变化了的,无非是事情做没做成,风口有没有起风。

故事要从乐视登陆A股开始讲起。

大家都知道A股上市是有盈利要求的,如果没有连续盈利,是没有上市资格的,而上市后如果不能维持盈利,是要被ST的。

而长视频网站,一向被认为是盈利能力低下的业务。 爱优腾三家至今仍陷于高昂的版权、服务器及带宽成本中,难以盈利。 包括近一年市值暴涨的B站也远还没到能赚钱的地步。

因此, 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这是乐视的一条死线。 后面我们还会提到这个。

乐视最早作为一家视频网站,初期的盈利哪里来的呢?

广告肯定是不用说,这是任何一家视频网站的商业化基本盘,也是最重要的。

而另一个则是2B的版权业务。 早年,乐视以接近白菜价的价格,购买了大量版权。

这些版权有多便宜?

根据乐视的招股文件,2007年采购电影、电视剧的均价为1.74万元/部,2008年为2.68万元/部,2009年采购量为前两年总和的7倍,均价只有1.47万元/部。

和现在动辄千万上亿的版权采购成本一比,这约等于不要钱。

2007到2009年,这三年的版权采购费用加起来只有5850万元,放现在买一部顶级大片都费劲。 但乐视换到的,却是2324部电影版权和4.31万集电视剧版权。

就是用这么便宜的价格买版权,当时还有风投机构评论乐视,觉得它们是不是犯蠢,哪有视频网站花钱买正版的?毕竟当年优酷、土豆、PPTV、酷6等同行全都是盗版影视剧。

然后啪啪打脸就来了。

2009年后,视频网站行业迎来了一波版权大战,影视剧版权飙升,热门影视剧价格开始暴涨到每部超千万元。

这是视频版权的风口,更是贾跃亭人生最重要的风口。

在版权上的超前视野,让乐视成功拿到了2B业务的增长点。

到2011年,版权分销的收入已经占据营收的五成以上。 加上乐视早早地启动了会员模式,让付费用户先把带版权高清视频看起来,培养了第一批有付费习惯的视频用户。

可以说, 用户付费+广告+版权三驾马车,把乐视这个二线视频网站抬进了A股,成为了视频网站第一股。

所以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贾跃亭确实有点穿越回来的味道。

但上市以后,乐视限制就多了。

视频网站又不是什么赚钱的生意,随着版权大战开打,版权价格水涨船高。

版权二道贩子乐视面对原材料大幅涨价,倒卖老版权又势必越来越不赚钱的状况,此时只有一个选择,就是跟进。

2013年到2016年这中间的四年,版权内容的成本分别为12.8亿、14.6亿、23.9亿和31.9亿。

直到2018年之前,乐视都没在版权成本上省过钱。

既然不省钱,那么盈利就成了难题,前面也说了,A股对盈利能力的要求很高。

但贾跃亭显然是不愿意上市爽一把就退市的,因为A股才是贾跃亭的金矿,才是乐视生态未来最重要的现金牛。

这一点后面再讲。 现在乐视的首要问题是怎么搂到钱,让自己留在A股。

此时,贾跃亭想到自己身为会计最擅长的事情:做账。

一家企业,多少都会打上创始人的某些特质。

创始人是程序员出身,多少会有点极客范儿;创始人是当老师的,公司就总想着说教;创始人是销售出身,公司打硬仗和做推广就会很强。

而贾跃亭会计出身,所以 做账就是乐视的核心竞争力。

对版权成本,乐视采用的是一套名为「直线摊销」的财务技巧。

一般情况下,假设一部全新的影视剧,购买成本是3个亿,这笔钱不会一次记账,而是采用摊销的方式,分摊到版权期内的各个时段记入成本。

但值得一提的是,影视剧能给视频网站带来的收益,往往前两年占90%,第三年往后就只剩10%。 大头收益都在前两年。

因此,在摊销时,采用怎样的方法,就要看会计的手腕了。

例如优酷、搜狐视频采用的是非常实诚的「加速摊销法」,第一年记入成本的大头,之后逐年递减。

而乐视采用的则是「直线摊销法」,也就是成本平均摊到每一年。 3亿成本,平摊6年,每年5000万。 这样做账,的确不违法违规,甚至其他行业通行的都是这套做法。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前两年收益最大化,而成本最小化,于是这两年的财报会做得非常漂亮,账面看有盈利。

但问题就在于虽然前两年财报好看了,但成本其实被拖到了后期,即使影视剧已经过气,不产生价值了,每年的支出还是源源不断的。 这就相当于寅吃卯粮,降低了大后期抗风险的能力。

另一个好处则是高价购买的版权,在财报中会被计入无形资产,成为公司市值的一部分。 当然,这些资产其实价格虚高,根本没有啥变现能力,只不过在财报中,没有人会追究这些。

靠着这套做账技术,乐视不仅顺利留在了A股,还成功推高了股价。

到此为止,一切都还是可控的,商业逻辑看上去似乎也是成立的。

但光是做版权和视频网站生意,并不能满足贾跃亭的财富梦想,也撑不起一个最高曾达到近1700亿市值的公司。

况且作为A股上市公司,守着一个视频网站,对贾跃亭这种牛逼会计来说,简直是捧着金碗要饭。

于是在贾跃亭手上,做账能力和所谓的「乐视生态」一融合就出现了「生态化反」。

什么是生态化反?生态+做账=财富炼金术=化学反应,这就是生态化反。

从2011年开始,贾跃亭开始描绘他的生态帝国。 而到了2014年,一次避居海外,回国后,贾跃亭的生态梦开始越做越大。

细数一下乐视的生态帝国吧。

2011年,乐视影业成立,进军内容行业上游。

2012年,乐视网 体育 频道成立,后来独立出来成为乐视 体育 。

同年,乐视挖来联想技术达人梁军,进军电视硬件领域。

2014年初,乐视云计算成立。

2014年底,贾跃亭微博宣布造车。 次年年初乐视 汽车 成立,发布会上并没有出现车,只发布了「我们真的要造车了」这个消息。

2015年初,乐视宣布进军手机行业。 同样,发布会上也没有出现手机,只发布了「我们要做手机了」这个消息。

同年,乐视金融成立。

至此,乐视三大体系,七大生态正式成型。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张图:

那么这个生态是怎么给乐视输血的呢?

从乐视电视,也就是乐视致新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互联网电视可以说是乐视口碑最好的业务,也是输血最凶的业务。

2013年,乐视第一台「超级电视」上市,到了2014年,销量已经达到了150万台,是同期小米电视销量的5倍。

2015年,销量则是翻了一番,达到300万台。 这个销量,在国内电视行业绝对不是什么小玩家了。

但而这三年,乐视致新的亏损分别是4700万、3.86亿和7.31亿。

在乐视的逻辑里,智能电视的业务,是不靠硬件赚钱的,相反,把硬件价格做的低低的,然后靠服务赚钱才是互联网电视的逻辑。

那,硬件的亏损谁来承担呢?

还记得前面说的,A股上市公司可不能随便亏损。那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饿其体肤,亏损的担子,就交给子公司乐视致新来承担吧!

要知道,乐视致新并不是全资子公司,乐视只在里面占了50%多股份,但生产的所有电视,全部都卖给乐视。

相当于乐视亲手制造了100%的亏损,却有40%多,可以让小股东买单。

这一镰刀,是割在投资伙伴身上的。

这还不算。

本来智能电视的价格就不高,各家都是微利甚至亏本在卖,但乐视还要从硬件的销售额中挖出一块来,作为「服务费」。

大家都知道乐视买电视送视频会员,一台电视就附带两年的会员期。 假设一台电视价格2000多,2年的会员资格价值将近一千。 于是在乐视的账本上,电视硬件的收入是1000多,剩下900多属于会员费,也就是服务费用。

在乐视的商业故事里,电视不赚钱或者赔钱。 但每一台电视绑定一个用户,用户未来续费就会带来稳定的收益。

说实话,我见过有的App做推广,一个用户成本要到100块以上的。 但乐视花小一千去获得一个用户,如此豪横我还是想不到的。

况且等到两年会员过期,你乐视存不存在还是未知数,这么大手笔送会员,一看就不是贾跃亭的风格。

但在会计眼里,账可以有另一种算法。

算法一:

在财务上,乐视电视附带的这两年会员,需要用户开通并使用完成后,才能算是收入。 会员期每满一年,才能把当年的服务费收入写进财报。 否则只能作为「预收款」存在。

但乐视大笔一挥,直接把当年所有卖出电视绑定的服务费,都算作收入写进财报。 唰一下,营收和盈利都变得无比好看。 这样的财报一发出去,股价马上蹭蹭蹭地涨。

但其实呢?把细水长流当成一锤子买卖,随着时间推移,会员费越收越少,日子就越来越难过了。

算法二:

乐视本就有网络视频业务,需要购买版权。 电视会员的服务费纯粹就是增量市场,边际成本几乎为0,白送又何妨?更何况我是收了钱的,只不过钱都在电视价格里面体现了。

这又是一种诡辩了。 电视会员的服务费本身就需要有版权做依托。 没有几十亿的版权成本砸下去,会员就一文不值。

所以即使服务费体现在电视价格里面了,也是用来填补版权支出的,而不是纯粹当作增量市场,混淆视听。

算法三:

电视诞生近百年,卖电视机早就不是投资人感兴趣的性感故事了。

但乐视用「互联网电视」「服务+硬件模式」「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生态」一包装,资本市场就会觉得这是一门非常有想象空间的生意,自然会把乐视致新的估值抬高。 同时上市母公司乐视网的股票也水涨船高。

会计不可怕,可怕的是会计会动嘴皮子,更可怕的是会计会动嘴皮子还会做PPT,这就是贾跃亭了。

前面我们提到乐视的各种做账方法,一句话总结套路: 把近期的收入做高,把成本摊销到未来。

而归根结底目的只有一个: 把上市公司乐视网的财报做好看,推高公司股价。

贾跃亭很清楚,不断上涨的股价,就是乐视的命脉,是撬动乐视财务循环的原动力。 只要动力不停,那生态化反的故事就能一直讲下去,乐视财务就能一直保持动力。

这个循环的模式基本是这样的:

第一步:通过质押股份,增发股份,股票套现的方式变现。

第二步:把钱投入上市公司和生态子公司维持运转。

第三步:运转过程中,用财务手段,把成本摊销到未来,或者让子公司承担亏损上市公司拿利润,拉高股价。

回到第一步:股价升高,继续质押股份和增发,换取更多现金。

除此之外,子公司还可以独立融资,或者盈利来为这个财务循环输血。

可以看出,只有股价不断升高,公司盈利情况大大提升,子公司持续得到融资输血,才能维持这场钱生钱的内循环 游戏 继续玩下去。

恰巧的是,天时地利,都站在贾跃亭这边。

乐视2014年开始打生态概念的时候,A股恰好经历了一波大牛市,整体情绪非常积极乐观,对造概念,讲故事的公司毫无防备。 加上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概念的提出,互联网公司愈加炙手可热。

A股对上市公司要求很高,尤其是盈利要求,挡住了无数不赚钱不盈利的互联网公司的上市脚步。 以至于互联网公司在美股港股上市,成为了一种通行惯例。

所以乐视股价一涨再涨,在2015年飙到近1700亿。

讲到这里,你应该理解为什么乐视爱开发布会,哪怕是什么产品都没有的发布会。 为什么贾跃亭喜欢造「生态化反」「七大生态」这种极其宏大概念。

在上市公司层面,毕竟科创板看市梦率,只要梦做的够大,市场就会觉得你有想象空间,股价就能不断飙升。

而在子公司层面,你可以把它们理解为一个个创业公司。

而那时候中国的创投圈,不乏估值泡沫。 最不好的风气就是一个比一个会画大饼,一个比一个能说会讲。 只要有好故事,估值能一直上行,投资人能接受你长期亏损,也能接受你为母公司输血,能接受一轮一轮的烧钱。

就像贾跃亭号称5分钟说服郭台铭一起造电视,上周去世的前乐视影业董事长兼CEO张昭也是被贾跃亭的热情所征服,一拍即合,一起打造「中国迪士尼」。

这剧情,不比博人传燃?

最后回到开始的话题,为什么贾跃亭还在蹦跶,为什么他的FF还能上市?还能有人买单?

如果你把如今的新能源 汽车 业务放进乐视的逻辑里,你就会发现,一切都活了。

我们说乐视生态是旁氏骗局的一个变种,其实是因为原教旨的庞氏骗局完全没有自造血功能,纯粹让后来的投资客为先来者买单,到最后傻子不够用,就暴雷了。

但乐视不同,乐视手上不是完全没有真家伙的。

七大生态中至少视频网站、电视硬件都有合格的产品和商业模式,乐视影业更是成为七大生态里唯一有稳定盈利能力的业务。 如果这些业务能稳定盈利,能cover住其他业务烧钱的状态,那么乐视的 游戏 就可以一直玩下去。

贾跃亭赌的就是股价下跌和子公司盈利,哪一个更晚发生。

很可惜,他最后摊子铺的太大了,还去涉足没有几百亿人民币,就根本没有入场券的 体育 行业和 汽车 行业。

影业团队和硬件团队再赚钱,也扛不住败家子到处挥霍。

随着一二级市场利好出尽,乐视的循环终于崩了。 无数投资人的钱化成了泡沫,小到普通A股股民,大到老江湖孙宏斌,无人生还。

这一局,他输了。

但有趣的是,到了2020年这个魔幻的年份,新能源 汽车 吹起了一阵风口,国产三大电车股票一路猛涨,大车企纷纷入局,使得这个行业一下子进入了资本的春天。

而恰好贾跃亭在这方面,还有些乐视时期积累下的造车遗产。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乘着东风,凡是和造车相关的概念,价格都开始飙升。 FF的价格,终于达到了让市场重新审视贾跃亭的水准。

况且造车这种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想象空间,比视频网站大多了,于是贾跃亭有了转机。

但贾跃亭自己呢?他有做了什么吗?不,他还是那个不回国的贾跃亭。 他一直没有改变,变的是时代的方向。

资本是无情的,它抛弃一个人时毫不拖泥带水。

但资本又是善变的,它在低谷时失望而去,也会在高峰时重新慕名而来。

资本更是健忘的,无论贾跃亭过去有多不靠谱,在能赚钱的契机面前,资本也会不计前嫌。

就像我过去的内容里说的一样, 资本,永远有下一局。

男演员炮轰智能电视:大几千买的看不了全要收费太恶心已三年不开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目前的电视产品,可能“大号显示器”再贴切不过了。

近日,演员李嘉明发布视频公开指责电视收费乱象,直呼:“太恶心”!李嘉明称,花大几千买的电视看不了,打开全要收费、要包月VIP.这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获得网友的点赞。

演员李嘉明指责电视收费乱象:

打开全要收费,已3年没开了

近日,演员李嘉明发视频指责电视收费乱象,在视频中,李嘉明直言,“以前打开电视就是电视,现在打开电视全是收费的,什么包月VIP,我买一个电视花大几千,完了我还看不了,每一个项目得单独收费,觉得特别恶心”。

李嘉明还表示,“老百姓挣钱容易吗?我已经有三年没打开电视了。”

公开资料显示,李嘉明,1983年9月22日出生于山西省运城,代表作品有《中国兄弟连》《高粱红了》《终极任务》等。

视频发布后,不少网友表示认同,纷纷评论道,“这个真的应该转发。现在电视没法看,全部都要钱”“说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类似吐槽前几天也出现过,一句“看个电视太费劲了”冲上了热搜榜单。

1月4日晚,网友“小乖”发布了一条吐槽智能电视视频APP收费高的视频。 “有没有人管管电视这个事啊?所有的东西都需要花钱,我花四五千块钱买个电视,要安宽带要安机顶盒。 完了以后呢,你想看电影,连续包月是20元一个月;你想看电视剧,连续包月是29元,包半年是96元;孩子非得看的动画片是最贵的,39元一个月,半年包也是96元,但是三样不相通。 再这样搞下去的话,以后大家都不买电视了。 ”

这个吐槽视频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广泛支持,截至1月10日下午16点,已经获得将近206万点赞,留言也超过了13万条。

据人民网,“套娃式充会员”,是指尽管消费者在智能电视上充了一个又一个会员,还是很难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观众如果想自由自主地看电视,需要购买电视内置的会员+视频网站电影会员+电视剧会员+儿童会员??这就好像俄罗斯套娃一样,打开一个后还有另一个等着你,并且你也不知道想看的节目还需要买几个会员才能看到。 “一充再充”的“套娃式充会员”正把智能电视变成摆设。

据了解,目前在各大视频会员官网,爱奇艺白金VIP年费为388元(连续包年348元),腾讯视频超级影视VIP年费488元(连续包年348元)、优酷酷喵会员年费488元(连续包年348元)。

一台电视十几个会员年费上千

据橙柿互动,看个电影,20元一个月。 看个电视剧,29元一个月。 孩子的动画片是最贵的,39元一个月。 这两天,山东烟台一位妈妈在视频里吐槽智能电视的内容收费,如果都要看,每年光是会员费就高达600多元,最让她气愤的是,手机充了会员也不能和电视会员互通,投屏要再花一笔钱,“你什么都不能看,看个东西就要花钱,那我花钱买个电视干啥?”

徐阿姨查了手机账单,几次充值分别是少儿VIP29元、芒果VIP30元、奇异果VIP35元,还有两部动画电影又另外花了8元。

这让她很不理解;“以前的电视打开就能看,现在这些节目都要充会员才能看,会员还有各种门道。 大人看电视剧要充平台会员,小孩看动画片又是少儿会员,看电影还得再交钱。 真的太坑了。 ”

装完宽带再装机顶盒,还要充会员,结果换个节目还是看不了,智能电视“套娃式”的内容收费,再次被吐槽,“所以我花几千块,只是买了个显示屏?”“连看卫视频道都要会员,还不如以前的老式电视。 ”“明明充了会员,可是会员里还有超级会员、顶级会员,没完没了。 ”

有人给自家的电视算了笔账,光是平时手机上在看的三大视频网站,爱奇艺、优酷和腾讯视频,电视会员的年费都在250元左右;家里有孩子的还得再开个198元的少儿会员。

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情况,为了让用户不必再各大视频网站和内容平台上频频花钱,一些电视厂商和主流平台合作打造了聚合型平台,只是在价格和服务上依然无法让用户满意。

海信视像旗下品牌“聚好看”,涵盖爱奇艺、华数、芒果、埋堆堆等平台海量内容。 海信电视工作人员介绍,充值“聚好看”影视VIP年费598元,几个平台的会员内容都可以免费看,“一般家庭的观看需求基本都满足,要看最近的热播剧、综艺都没问题。 不过少儿频道还要单独再充儿童VIP.”

作为近几年智能电视的“销售冠军”,小米电视推出的小米电视影视会员,包含奇异果TV,酷喵影视,极光TV,芒果TV提供的部分会员资源。

12月16日,小米电视影视会员(电视端)和小米影视会员(移动端)整合升级为小米影视VIP会员,年卡348元。

小米影视VIP会员打通了电视和手机两屏的壁垒,但也有用户觉得这个制度对多台电视的家庭非常不友好。 “客厅和卧室的两台电视不能同时看,问了客服说是同一时间点,同类型终端只能有一台设备看VIP内容。 ”

智能电视看片

为什么越来越复杂?

以最受诟病的电视会员为例,一直以来消费者都在质疑,为什么买的爱优腾会员无法在电视上直接使用。 一方面,因为电视端的管理方是广电总局,多了一道牌照和审核要求。 所以,优酷的电视端App叫酷瞄,爱奇艺叫银河奇异果,腾讯视频叫极光TV,都与手机端做了区分。 这是客观原因。

但是,这些平台在电视会员的价格制定上有自主权,可以依据自身成本情况设置。 一些平台针对电视大屏推出了清晰度更高的视频内容,借此收取更高的会员费用。 一些平台为了彻底阻断手机和电视会员之间的联系,还推出了投屏费,刚好是电视会员与手机会员的差价,倒逼大屏用户花更多的钱买高阶会员。 去年,优酷就因为这笔费用被送上了热搜。

会员一充再充、广告无法关闭

智能电视如何留住用户

1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评论称,近年来,更“聪明”的智能电视,逐渐走进千家万户。 然而,不少消费者体验后发现,想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总是需要另外付费购买会员,而且收看电视里不同平台的内容得单独充值会员。 有时即便开通了会员,想看平台上某些类别的节目,还得再次充值购买。 看会儿电视,会员需要一充再充,不少消费者对此表示不满。

市面上的智能电视,绝大多数预装了各种视频平台。 用户在大屏端完成会员充值,电视厂商就能获得一定比例的分成。 有营收和利润双增长的激励,智能电视里的视频平台越装越多,会员收费门类也越分越细,有的电视厂商还推出自家会员体系。 一家电视生产企业的2022年半年报显示,最赚钱的业务正是智慧显示终端,利润占比达71.29%,营收占比达80.78%。 靠预装视频平台创收,这种经营模式正为越来越多电视厂商所倚重。

不同于以往将售卖硬件作为主要盈利渠道,如今的电视厂商,将经营目光转向更分散的使用场景。 除了日益变多的会员项目,各种商业广告也是见缝插针、无孔不入。 人民网财经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智能电视开关机广告调研报告》显示,近九成消费者家中的智能电视存在开关机广告。 想看电视,先要看完开机广告、机顶盒广告,之后呈现的菜单选择页面既花哨、操作又繁琐,目标节目往往难以找到,一不小心还会点到付费内容。 尤其对于老年群体而言,这样的复杂操作,已严重影响到使用体验。

其实,电视厂商创新营收模式本无可厚非,竞争快速成长的消费细分市场也符合商业逻辑。 但产品更新,应当充分考虑消费者使用习惯、社会承受能力。 巧立名目从用户身上“薅羊毛”,无异于竭泽而渔。 此前,中消协发布了“2020—2021年度消协组织维护消费公平十大典型案例”,其中明确智能电视开机广告不可关闭是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中国彩电市场全渠道零售量规模为1672万台,同比下滑6.2%。 同时,当前电视机的日均开机率已经下降到不足30%。 这其中固然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争夺注意力的影响,但观看电视体验的降低、各种套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犯,也是不争的事实。 多屏时代,如何以更丰富的内容、更优质的体验留住屏幕前的观众、吸引更多用户,值得广大电视厂商思考。

应当看到,智能电视聚合了广播、电视和各大视频平台内容,家庭更换频率较低,具有其他家电产品无可比拟的优势。 最大程度发挥智能电视庞大内容池的吸引力,还需进一步打通内容生态隔断,调整视频产品定价策略,根据用户反馈优化使用体验。 在视频内容与服务承载变得日益多元的当下,智能电视操作越简便、功能越人性化,越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如今,随着居民消费不断升级,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消费空间正持续拓展。 学会倾听消费者的声音,不断提升电视产品对不同年龄阶段用户的友好度,才能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口碑和市场双丰收。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aijing/8144.html
两代七怪同台竞技 小舞痛失成神资格 唐三团队输得很惨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的 国际观察 也是世界的